《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引言概述: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在人体内流动不息,为维持生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血液的组成、功能、循环、疾病和保健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匡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重要的生命物质。

一、血液的组成1.1 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占血液总量的约55%,而血细胞占约45%。

1.2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糖类、脂类、盐类和激素等物质组成。

1.3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2.1 运输氧气和养分:红细胞携带氧气,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中,同时运输养分和代谢产物。

2.2 免疫谨防: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份,能够识别和泯灭入侵的病原体。

2.3 凝血功能: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迅速阻塞伤口,防止过多出血。

三、血液的循环3.1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心,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3.2 小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是指心脏将含二氧化碳的静脉血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大循环是指心脏将氧合血输送到全身各处。

3.3 血压和血管:血液通过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流动,血压和血管的弹性对于维持血液循环至关重要。

四、血液疾病4.1 贫血:由于缺乏足够的红细胞或者血红蛋白而引起的疾病,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

4.2 血栓:血液凝固异常导致的血栓形成,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4.3 白血病:一种白细胞恶性增生的疾病,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五、血液保健5.1 合理膳食:摄入富含铁质、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血液正常功能。

5.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血常规、血压和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血液疾病。

5.3 锻炼身体: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保持血液健康。

结语:血液是人体内不可或者缺的液体,它承载着生命的重要任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引言概述:血液作为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承担着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重要功能。

本文将从血液的组成、循环系统、血液的功能、血液疾病以及血液的检测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血液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血液的组成1.1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白细胞参预免疫反应,血小板参预血液凝固过程。

1.2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溶质组成,起到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等的作用。

1.3 血型: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差异,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 型,血型不匹配可能引起输血反应。

二、循环系统2.1 心脏:血液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实现了血液的循环。

心脏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心脏瓣膜的开闭调节血液的流动。

2.2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将氧合血输送到全身,静脉将含有代谢废物的血液回输到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

2.3 循环过程:血液从心脏左心室通过主动脉进入全身动脉系统,经过毛细血管供给组织器官,然后通过静脉回流到心脏右心房。

三、血液的功能3.1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红细胞携带氧气通过血液运输到身体各组织器官,同时运输营养物质满足细胞的生存需求。

3.2 排除代谢产物:血液通过运输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到肺脏进行排除,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3.3 免疫功能:白细胞参预免疫反应,反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维护机体免疫平衡。

四、血液疾病4.1 贫血:指红细胞数量或者功能异常导致血液携氧能力降低,引起疲惫、气短等症状。

4.2 血栓病: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4.3 白血病: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导致异常白细胞增生,影响免疫功能。

五、血液的检测5.1 血常规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评估机体的血液状态。

5.2 凝血功能检查:检测血液的凝血功能,评估出血和血栓疾病的风险。

5.3 血型鉴定: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抗原和抗体,确定个体的血型,为输血和器官移植提供依据。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引言概述:
血液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组织,承担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重要功能。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对于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血液的组成、功能、循环、疾病和保健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

一、血液的组成
1.1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1.2 白细胞: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抗病原体。

1.3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过程,止血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
2.1 氧气运输:红细胞携带氧气到达身体各个组织。

2.2 营养物质运输:将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细胞。

2.3 代谢产物运输:将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输送到肺部排出体外。

三、血液循环
3.1 心脏:作为泵,推动血液流动。

3.2 血管系统: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负责输送血液到全身各处。

3.3 循环过程: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完成血液的循环。

四、血液疾病
4.1 贫血:红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导致氧气运输不足。

4.2 血栓:血液凝固过度导致血管堵塞。

4.3 血液癌症:如白血病等恶性肿瘤。

五、血液保健
5.1 饮食:均衡饮食有助于血液的健康。

5.2 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5.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血液疾病,采取相应治疗。

结语:
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循环、疾病和保健知识,进而增强对人体生理机制的理解,提高对健康的重视意识。

血液作为人体内流动的组织,承载着重要的生命功能,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自己的血液健康。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第一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1.1 教学目标了解血液的组成,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掌握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防御和调节体温。

1.2 教学内容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水分、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血液的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和废物,参与免疫反应,调节体温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学生分组讨论血液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血液的运输功能。

1.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血液组成和功能的填空题。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2.1 教学目标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2.2 教学内容红细胞的形态特征:双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

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多种形状,有细胞核。

血小板的形态特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不同类型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学生观察血涂片,识别不同类型的血细胞。

教师讲解血细胞的功能。

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血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填空题。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血浆的作用与成分3.1 教学目标了解血浆的作用及其主要成分。

3.2 教学内容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调节体温等。

血浆的主要成分:水分、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血浆的作用及其成分。

学生分组讨论血浆的重要性。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血浆的运输功能。

3.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血浆作用与成分的填空题。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血液的类型与输血原则4.1 教学目标了解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掌握输血的原则。

4.2 教学内容ABO血型系统:A型、B型、AB型、O型。

Rh血型系统:Rh阳性和Rh阴性。

输血原则:同型输血、避免血型不符引起的不良反应。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的知识。

学生进行血型鉴定实验,了解自己的血型。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第一篇: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流动的组织——血液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队成分及主要功能。

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

c.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三.课时分配:1课时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及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设疑导入新课: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对于失血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展示课件)学生讨论,引入新课。

2.新课讲授(读图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出示血液分层现象演示实验及分层图师:老师这里有一试管通过实验处理过的血液,下面我请一个同学起来简单的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做法。

生:将一定量的新鲜鸡血放入装有抗凝剂的柠檬酸钠的试管内,用离心机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血液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师:现在请认真观察并思考:(出示课件)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生:试管中的血液分成了………………………………师:(给予一定评价和鼓励,板书。

)很好,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到医院看病,有时医生会让我们做血常规化验。

你们都知道血常规化验单上都有那些内容吗?生:(摇头)不太清楚。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出示课件)接下来我们一同来看一下。

请同学们在阅读血常规化验单时,着重看项目和测定值两栏,并结合着友情提示,了解RBC、WBC、Hb、PLT英文缩写所表示的含义(出示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两栏成分并相互讨论)。

师:结合着加了抗凝集的分层的血液和血常规化验单,你认为血液可能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各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上?小组讨论。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引言概述: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承担着输送氧气和养分、排除废物、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等重要功能。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对于生物学教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流动的组织——血液”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1.1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

1.2 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并消灭病原体。

1.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碎片,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2.1 氧气运输: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2.2 营养输送: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可以将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2.3 废物排泄:血液通过肾脏和肝脏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三、血液循环系统3.1 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3.2 血管: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负责输送血液和调节血压。

3.3 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回收组织液和细胞碎片。

四、血液的凝血机制4.1 血管收缩:受伤后,血管会迅速收缩以减少出血量。

4.2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会聚集在受伤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继续流失。

4.3 凝血蛋白激活:凝血蛋白会在受伤处激活,形成凝血酶,促使血液凝结。

五、血液疾病与预防5.1 贫血: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补充铁元素和维生素B12预防。

5.2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凝块阻塞血管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定期运动和饮食控制预防。

5.3 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功能异常的遗传性疾病,患者需要定期注射凝血因子进行治疗。

结语: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循环系统和凝血机制,同时了解一些常见的血液疾病及其预防方法。

这将有助于学生在生物学课程中对血液这一重要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血液成分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关注生命健康的意识,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

3. 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难点: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血液成分实验材料。

3. 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4. 探讨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分析血液在体内的运输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流动的组织”的含义。

七、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强调关爱生命健康,提倡关爱他人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成分结构图,加深对血液组成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十、拓展活动1. 开展血液知识竞答,增加学生对血液的了解。

2. 组织参观血站,让学生亲身体验献血过程,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份和各组成部份的要紧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二、用显微镜观看人血的永久涂片,能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 学会解读血常规化验的要紧数据。

能力目标:
一、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缘故,培育自己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一、通过对血液成份及各部份功能的熟悉,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二、培育乐于探讨生命的隐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份和各部份的要紧功能。

难点:
一、分辨显微镜下各类血细胞,明白得血液属于组织。

二、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分析法、教学法、分析法和探讨法等
【课前预备】
一、血常规化验单.
2、课件PPT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自学教材,独立完成学案自主学习的内容,初步熟悉关于血液的知识——依照学案中的三道讨论问题,再次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观看课件展现血液分层实验和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了解血液成份――依照血浆成份推断血浆功能――列表归纳血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区别方式。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

3. 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功能及血液被称为“流动的组织”的原因。

2. 教学难点:血液各成分的功能及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的循环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血液样本、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3. 分组安排,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实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血液的组成:介绍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3. 讲解血液的功能:讲解血液在运输、防御和调节体温方面的作用。

4. 探讨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分析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血液在全身各处的流动特性。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2. 回答: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负责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白细胞负责防御疾病,血小板负责止血。

3. 提问: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4. 回答:因为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为身体各部位提供氧气和养分,也负责带走废物和二氧化碳。

八、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

2. 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引言概述:血液是人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液体组织,它通过血管系统流动,为身体各个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也负责运输代谢产物和维持体内的平衡。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血液的组成、功能、运输方式、凝固机制以及相关疾病,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血液的重要性。

正文内容:1. 血液的组成1.1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占据血液总量的55%左右。

它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溶质组成,起到了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的作用。

1.2 血细胞:血液中的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抗病原体和维持免疫功能,而血小板则参与血液凝固。

2. 血液的功能2.1 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血液通过红细胞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将其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满足其正常生理需求。

2.2 代谢产物的运输:血液还负责将身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组织和器官中带走,送到肺部和肾脏等器官进行排出。

2.3 免疫功能:白细胞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它们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侵,维持身体的免疫功能,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袭。

2.4 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血液通过调节血管的扩张和收缩,帮助维持体温平衡。

同时,血液中的缓冲系统能够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3. 血液的运输方式3.1 循环系统:血液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沿着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网络进行循环。

这种循环方式保证了血液能够快速、高效地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

3.2 血管:血液通过血管系统进行运输,动脉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而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返回到心脏和肺部进行处理。

3.3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细的血管,其壁薄且富有弹性,使得血液能够顺利地进行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

4. 血液的凝固机制4.1 血小板活化: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小板血栓,起到暂时封堵伤口的作用。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 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3. 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血液各成分的功能;2. 血液循环的路线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流动的组织—血液》;2. 课件;3. 实验器材:显微镜、血液样本、心脏模型等;4.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红细胞的作用:运输氧,运输部分二氧化碳。

(3)白细胞的作用: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

(4)血小板的作用:加速凝血,加速止血。

2.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3)血液循环的意义: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地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七、课堂活动设计:1. 血液成分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拼图游戏,加深对血液成分的认识;2. 血液循环路线大比拼:小组合作,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并进行讲解,比一比哪个小组画得又快又准确;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医生、护士等角色,模拟血液检测、输血等情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八、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3. 观察家人的血液检测报告,了解其健康状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血浆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3. 血液循环的途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功能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2. 教学难点: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生动地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血液的组成,讲解血细胞、血浆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血液在人体内的功能,让学生了解血液为何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

教案剩余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血液组成和功能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

2. 评价学生对血液循环途径的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演示。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血液组成和功能的多媒体课件。

2. 血液循环途径的图解或动画演示。

3. 小组讨论的问题指南。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血液的趣味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血液组成:使用课件展示血细胞和血浆的图片,并详细讲解每种成分的功能。

3. 演示血液循环:播放血液循环的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4. 小组活动:分发问题指南,让学生分组讨论血液的作用和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循环途径图,标注主要器官和血管。

3. 收集关于血液健康的资料,如饮食、运动对血液的影响等。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第一篇:《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说明学生多数都有流血、抽血的经验,对血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血液的成分、各成分的功能并没有多少了解,因此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通过复习导入到具有运输功能的血液,并通过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引入血液构成——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分组实验、比较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区别方法——自主学习掌握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讨论为主,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但由于学生在自主观察和学习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全面性,因此,教师应加强指导。

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补充,使学生对血液各成分尤其是血细胞的功能和区别能够清晰明了,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是血液循环系统不可缺少的最基础的一节内容,它和血管与心脏共同构成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又有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说出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并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能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知识,了解食物通过消化和吸收后,营养物质进入血液,也了解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会通过血液进行运输。

学生对血液虽然很熟悉,但多数情况下并不清楚血液的组成及每部分的功能。

必须让学生亲眼看看血液的成分,认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要联系生活实际来介绍它们的功能,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也不太熟练,教学中适合采取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形式、小组竞赛等形式,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 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难点:血小板的形成过程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显微镜、血液样本、图片、视频等;2. 学具:学生实验材料包(包括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滴管等);3. 教材:教科书《流动的组织—血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外观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交流展示: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血液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6. 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保持血液健康。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2. 调查家庭成员的血液类型,了解血型的遗传规律;3. 收集有关血液健康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45分钟)完成。

十、教学资源:1. 教科书《流动的组织—血液》;2. 网络资源,如血液知识讲解视频、图片等;3. 实验材料,如血液样本、载玻片、盖玻片等。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让学生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了解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难点: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流动的组织—血液》。

2. 显微镜、血液样本、载玻片、盖玻片等实验器材。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讲解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重点讲解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3. 实验观察: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了解血液的组成,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血液疾病及其危害,引导学生关注健康。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

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流动的组织—血液组成:血浆、血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运输、免疫、凝血等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血液知识的理解。

3. 收集有关血液疾病的资料,了解其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下节课分享。

八、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桐城二中王娇娥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能识别人血永久涂片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认同血液对身体的影响,关爱生命,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 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体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流动的组织——血液》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而本节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对人体生理的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同时学生几乎都有过流血、抽血的经历,都知道失血过多会危及生命,对血液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不是很清楚血液中含有哪些组成成分、这些成分的功能以及血液和生命活动的关系,也不甚了解造血干细胞的研究与人类健康保障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所以本课着眼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

五、教学方法
血常规化验单、多媒体课件、加入抗凝剂的血液、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

六、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