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论文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摘要:本文以李商隐无题诗和准无题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典故、语言、意境等的分析探讨了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外在表现以及在结构上的表现,并且在此基础上,从诗人的生平、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等角度出发,对朦胧美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得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不仅是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的产物,也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这一结论。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朦胧美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在与晚唐逐渐衰败的运势一样渐趋寥落的诗坛中,李商隐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极为深广的影响。
在我看来,李商隐是个彻头彻尾的悲情诗人,无论是他的政治诗还是抒情诗,无不抒发了自己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世,或思念爱人,或叹惋时光流逝等等的真情。
他无法唱出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1](p48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一般明朗豪迈的句子,却只能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p103《乐游原》),以抒发自己对国家,对人生无限的怅惋。
对于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历来的诗评家大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清初吴乔云:“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3](p561吴乔《围炉诗话》)除此之外,对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人们多以情致深蕴为其根本特征。
刘熙载、张采田等历代诗评家在其作品中都曾对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色进行过评论,对此大多都持欣赏的态度。
但对于李商隐诗歌晦涩难懂这一问题,也有许多诗评家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冯浩就曾评论说这样的晦涩难懂不免有埋没意绪,弄巧成拙之嫌。
而“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4](p458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类的评论更是层出不穷。
正因为李商隐诗歌难解,才使得人们对他的诗歌不断地探索追问,莫衷一是。
同时也因诗人的深情婉约、要言不尽,给人难以名状的朦胧之美。
朦胧美的外在表现李商隐在他的诗里有其偏爱描写的意象。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曾与“诗圣”杜甫比肩.。
他的诗以意蕴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细品其诸多作品,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有被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感,随处表现出朦胧的美感。
那么,在谈李商隐诗歌朦胧美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朦胧和朦胧美?朦胧:其本意是指月色不明貌,引申到文学评论领域是指行文不明了和通俗易懂。
而朦胧美是一种表现形态的美,它“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主观感受、对生活的理解认识以及外在特征、内在本质等,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朦胧诗浅谈》)。
使具备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活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
由此,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为什么在李商隐的诗中会出现魂牵梦萦的朦胧美呢?联系诗人生活的悲剧时代,悲剧命运以及他自身忧郁悲伤的心理、艺术上执著的探索精神,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那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它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偿试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形成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黑暗的社会政治和诗人悲剧性的生活境况,铸就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而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引起他对人生、国家命运、社会理想的思考,从而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制约着他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对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和艺术概括。
李商隐生活在日益衰弱的晚唐时期。
当时,朋党纷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十分黑暗,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而统治集团的内部又矛盾重重,危机四起。
在朋党纷争的夹缝里生存,不得不使李商隐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优选份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1李商隐是唐代晚期杰出的诗人,是最擅长写朦胧诗的人,他写了大量的朦胧诗,运用婉曲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
诗人以隐遁客观事实的方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象征隐喻的暗示,生动识读、描摹、叙述生活;用象征性的物象来暗示主题,暗示其他特指的事物,把直觉、幻觉、想象、回忆甚至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使诗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意象意境的朦胧美,充分显示了他在朦胧诗方面的的艺术成就。
在__文学史上,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优良传统,屈原的《离骚》,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庚信的《拟咏怀》,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拟古》等,这类饱含讽托兴寄的诗,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朦胧美。
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朦胧美作了一些有意识的追求,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因此,具有朦胧美的诗歌,在__文学史上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类诗尽管流露出的感情思绪不好把握,但却能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弦,味之弥深,钻之愈坚,吸引你仔细揣摩作者微露的情思,寻寻觅觅,经过仔细的探求,似乎理解了作者的心境,体味到诗的真正意蕴,但又不能清晰地说出来或者把诗的意蕴一语道尽。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可以说是写朦胧诗的圣手。
在整个唐诗中,一提到朦胧诗,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李商隐,想到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的朦胧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此或彼,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
他不直接吐露感情,有意埋没意绪,敛抑情绪。
李商隐的这类诗举不胜举,如《锦瑟》、《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大家熟知的《贾生》、《华清宫》、《汉宫词》,其诗意朦胧,诗旨含蓄不露。
他的诗绝少见到直抒胸臆、疏朗明快之作,而大多以独具匠心的构思,在短小的篇幅之内,实现诗意的千回百转,且通过意象的创造与组合暗示情境,寄托情思,使诗的意蕴显得极为婉曲。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像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感 时 伤 世 , 思 念 爱 人 , 叹惋 时光 流 逝 等 等 的真 情 。他 无 法 或 或 唱 出 李 白“ 城 如 画 里 , 晚望 晴空 ”1 (4 5 秋 登 宣 城 谢 眺 江 山 [ ]P 8 ( ( 北 楼 》 一 般 明 朗 豪 迈 的 句 子 , 只 能 吟 到 “ 阳 无 限 好 , 是 ) 却 夕 只 近 黄 昏”2 ( L3 乐 游 原 》 , [ ]P O ( ( ) 以抒 发 自 己对 国 家 , 人 生 无 限 对
深 深 挖 掘 下 去 , 发 现 许 多 言 已 尽 而 意无 穷 的地 方 。 会 李 商 隐 诗 歌 的 朦胧 美还 体 现 在 其 对 典 故 的运 用 上 。在 古 代 . 人 诗 歌 都 喜欢 用 典 故 。 别 是 唐 代 五 、 言 今 体 诗 的体 文 特 七 制 定 型 以后 , 种 风 气 犹 为 普 遍 。 李 商 隐 在 其 诗 歌 中 对 典故 这 而 的运 用 又 有 其 特 别 之 处 。 首 先 , 商 隐诗 歌 中典 故 运 用 的 量 是很 大 的 。 妨 我 们 先 李 不 来做个量上的统计 。 以李 商 隐 最 有 名 的 六 首 七律 无 题 诗 为 例 。 粗 略 地 统 计 一 下 , 郎蓬 山 、 氏窥 帘 、 妃 留 枕 、 愁 、 骓 、 刘 贾 宓 莫 班 小 姑 、 女 等用 典 近 十处 。而 仅 名 篇 《 瑟 》作 者便 在颔 颈 二 神 锦 , 联 中 连 用 了 庄 生 蝴 蝶 帝 杜 鹃 、 海 明 珠 、 田玉 生 烟 四 个 望 沧 蓝 典故 , 句 一典 , 人 有 应 接 不 暇 之感 。 此 例 子 不 再 多 举 。 一 让 在 典 故 用 得 多 ,必 然 增 加 了 读 者 阅读 理 解 的难 度 ,甚 至 给 人 一 种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答: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朦胧婉约之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朦胧和婉约的风格著称,其诗歌往往情
感深邃、意蕴幽隐,语言绮丽精工,给人以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的感觉。
2.情感怅惘哀伤。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满了情感的怅惘和哀伤,其形象迷离隐晦,
常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隐晦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深微的爱情心理和复杂的情感世界。
3.重视心灵深处的探索。
李商隐的无题诗特别注重对心灵深处的探索和表现,
其诗歌常通过对心灵世界的深入开拓与表现,表达了对人生、爱情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4.政治上的讽谕与抒情相联系。
李商隐的无题诗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感受,
还往往融合了政治上的讽谕,通过诗歌反映出其对政治失意和精神苦闷的感受。
5.具有浓厚的象征和暗示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艺术构思上继承和发展了古
代诗歌的比兴寄托手法,其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丰富,给人以多层次的解读空间。
综上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是:借艺术形象的整体来托寓某种抽象的感情、意绪。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流露的那种相思、追求、伤感,非常可能寄寓或渗透着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精神苦闷以及明知志向难酬却仍不甘心沉灭的心理。
李商隐《无题》诗论
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商隐《无题》诗论,欢迎大家分享。
一、李商隐《无题》诗歌分析(一)《无题》诗歌中的悲剧色彩李商隐的《无题》诗歌,流传至今的也仅仅二十几篇。
这些诗歌的表达上以婉转的情思语言为主,给人以意境朦胧之感,使读者对于诗歌创作的意图难以理解。
从诗句的语言表达上来分析,结合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创作特点以较为明晰的定位,即难以明辨的旨意中饱含着悲剧的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分着悲剧色彩,与其个人境遇息息相关。
李商隐出身于贫寒的家庭。
虽然与当时的皇室同族,但是,其祖辈上并没有位居显赫官职者。
这就决定了李商隐要走上仕途,也只能作为一名衰微的王孙。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堪为是坎坷的一生,而这种悲剧色彩,很自然地就从其所创作的诗句中表达出来。
从“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到“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终于学业有成,功成名就,却又因为迎娶了王茂元之女而陷入政治的漩涡,导致其漂泊天涯大半生。
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李商隐下去,那种“安危须共主君”的激切主张逐渐幻灭,伴随着没落家族的嗟叹,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其仕途的坎坷相融合,促成了其诗歌创作的悲情风格。
晚唐的颓废,从文人沉浸于萧瑟并创作出的香艳体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尽管李商隐的诗歌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感染,但是,并没有流俗,而是将诗歌的创作定位于精神境界,更多地表达为爱情生活和心理特征,赞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表达的是爱情生活,透过更深层次,不难看出,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悲剧基调,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唐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一种忧伤。
他渴望能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唐王朝的“中兴”出一份力,但是,腐朽的官场势力必然会成为觉醒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他们匡救国家的理想抱负,也只能够化所一曲梦幻相思,形成悲剧的情调,借助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慨。
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尽——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之探讨
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尽——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之探讨“无题”诗即没有题目的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并非少见,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
只是,诗用“无题”作题目,当是李商隐的制造。
在他诗歌制造中,大约有六分之一的篇目,是用“无题”来命名的,不仅成心,而且有趣,耐人寻味。
一提“无题”诗,总愿与朦胧相联系;作为诗美来研究,无题诗具有朦胧美(固然不是所有的无题诗)。
朦胧美当属美的范围中的优美。
它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制造出来的模糊不清的艺术形象。
犹如“四不象”一样,它类似鹿之角、驴之尾、牛之蹄、骆驼之颈,其细节虽明晰,但整体却模糊、朦胧,不像这四种动物中的任何一种。
朦胧美,又是在确知与非确知之间,它犹如雾里观山、空中楼阁,似有似无;又像沙漠幻景、梦中之境,缥缈迷离。
“望之邈然,即之氤氲,似乎难以触摸,而又浓郁地弥漫在你的周围。
”这是一种模糊的、悠远清丽迷人的意境,温馨柔情的气氛弥漫于诗的空间,又从空间流向读者心田。
朦胧美亦称醉态美,如川剧《醉皂》,他醉得连穿衣镜内外都分不清,但他自己是皂吏仍是确知、不模糊的。
“什么缘故对象会显现不确信的模糊性呢?因为客观事物是十分复杂的,其性质、特点、范围也是十分复杂的,很难都做出非此即彼的判定,它常常介于彼此之间。
彼此之间存在着难以确信的中间地带,它既非彼,又非此,因此既不能把它划入彼的范围,又不能把它划入此的范围。
它存在着既属于又不属于的不清楚性。
也确实是模糊性。
”在这模糊领域中的许多中间环节,是“彼此渗透,彼此过渡”,又“造成了不确信性。
”这正是朦胧美不同于含蓄美的地方,含蓄虽也蕴藉,可是确信的、明晰的;这朦胧的蕴藉那么是不确信的、模糊的。
朦胧美不仅以和谐为美,还以不完整、不对称,乃至残缺为美,“必需是阴暗朦胧的。
”它不仅以神采气韵见胜,具有阴柔、优雅、静态的审美特性;还以力量气势取胜,带上阳刚、动态之美。
本来优美与高贵分属两种不同美学范围,在他们之间“存在着既属于又不属于的模糊性”,“由于隶属度不同,有的靠近优美,有的靠近高贵,有的那么兼而有之,难以完全区别。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魅力之所在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魅力之所在李商隐无题诗艺术魅力之所在李商隐的无题诗,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象含蓄蕴藉。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李商隐有报国济世之才,但始终不能施展。
正如崔珏《哭李商隐》诗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这使后人为之叹惜。
但他在文学上,尤其在诗歌造诣上却颇为后人激赏。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之泛,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接触现实、关心民计民生的诗;一类是表现自己不幸遭遇,特别是怀才不遇的诗,其中“无题诗”尤其引人注目。
那么,李商隐的无题诗何以能令人百读不厌呢?我认为,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诗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可信,感情诚挚深沉;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象含蓄蕴藉;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新颖的特点,等等。
下面,就从李商隐无题诗的这几个方面对文题展开论述。
一周介人在《创作论从政治性到认识性到审美性的发展》一文中说:“艺术和科学一样,其任务在于通过现象揭示生活的本质,因而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诗歌艺术也是这样,必须以“真”作为根本,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指出:“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
”高尔基也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
”(《文学书简》)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诗歌创作必须依靠生活的真实,必须反映心灵的真情。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真实是诗歌创作的规律。
晚唐的著名诗人李商隐,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在无题诗的创作中,紧紧扣住一个“真”字,构设了种种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心中各种复杂的真情。
艺术形象是文艺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艺术的魅力也就是形象的魅力。
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描绘的种种形象都显得真实可信,使读者在玩赏吟味时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诗歌表现出一种“引人入境”的迷人力量。
通常说,艺术形象是以人为中心的一幅具体生动的、概括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社会生活图像。
所以,它并非纯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而应该是主观与客观两者的统一。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一意象美诗人喜欢把自己的艺术构思锤炼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
李商隐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象,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锦瑟》是李商隐诗集开篇的第一首。
历来有云:“一篇锦瑟解人难”,就是因为这首诗景象迷离,含义深邈,每一联都是朦胧的。
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
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周,是一种朦胧的梦境。
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写的是一种空灵虚幻。
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
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由此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
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朦胧景象。
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读到,这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诗人朦胧的感情世界。
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呵!这样,诗歌四句四个典故便传达了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并与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交相映衬,构筑起全诗朦胧、伤感地追忆华年的情绪氛围。
《锦瑟》的华丽、深沉、缥缈、神秘,在我们读来有如庄生化蝶之翩翩,有如美玉生烟之缥缈。
虽不解其意,但仍被其朦胧之美所陶醉。
李商隐使用包括典故在内的各种意象时,都经过精心的选择。
一方面,这些意象大都是色彩丽或神秘谲诡、本身就带有一定美感的,诸如“云母屏风”、“金翡翠”、“绣芙蓉”、“舞鸾镜匣”、“睡鸭香炉”、“红烛残花”、“凤尾香罗”等等,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大都蕴含有一定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
李商隐爱情诗浅析
浅析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色彩内容提要:李商隐抒情作品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他的爱情诗浓丽凄艳,朦胧虚幻,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让人读后韵味无穷。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他的作品代表了古典诗歌朦胧美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爱情诗无题诗朦胧身世意象典故正文:朦胧美当属美的范畴中的优美。
它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创造出来的模糊不清的艺术形象。
如同“四不象”一样,它类似鹿之角、驴之尾、牛之蹄、骆驼之颈,其细节虽明晰,但整体却模糊、朦胧,不像这四种动物中的任何一种。
朦胧美,又是在确知与非确知之间,它犹如雾里观山、海市蜃楼,似有似无;又像沙漠幻景、梦中之境,缥缈迷离。
“望之邈然,即之氤氲,似乎难以触摸,而又浓郁地弥漫在你的周围。
”这是一种模糊的、悠远清丽迷人的意境,温馨柔情的气氛弥漫于诗的空间,又从空间流向读者心田。
朦胧美亦称醉态美,如川剧《醉皂》,他醉得连穿衣镜内外都分不清,但他自己是皂吏还是确知、不模糊的。
朦胧的的境界,若在诗歌中得到较好的表现,则其美感亦更易深入人心。
朦胧的诗,它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但是同时,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的心灵。
它所创造的意境是朦胧的,在“可言不可言,可解不可解”之间,同时又是深邃的、优美的、动人的,就是它具有朦胧美。
记得一位老画家说过:“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天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
及登临非复奇观,惟片石枯树而已,远近不同所以妙在含糊,方见作手。
”【1】老画家一语道出了“朦胧美”的真谛。
李商隐这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一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让人咀嚼回味的诗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仕宦失意,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移居郑州荥阳,早年结识令牛僧孺党人狐楚等前辈,亲授以今体(骈骊)章奏之学,又由其子令狐绹延誉得中进士。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是:借艺术形象的整体来托寓某种抽象的感情、意绪。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流露的那种相思、追求、伤感,非常可能寄寓或渗透着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精神苦闷以及明知志向难酬却仍不甘心沉灭的心理。
李商隐“无题诗”的这种艺术构思是对我国古代诗歌比兴寄托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资料拓展
原文:
无题
李商隐〔唐代〕
相逢时难别亦容易,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恨云鬓改为,夜吟应法号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至死去时丝才调侃回去,蜡烛必须压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就可以几滴干活。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算不上太远,却并无路可通,如欲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回去求见。
创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改信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为被家人送至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恋相识,但两人的感情却无法为外人所为,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流着无法遏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就可以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并使诗变得既深邃婉曲、又深情无穷。
李商隐写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就是抒发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此诗即为其中一首。
道教语言视角下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解析
道教语言视角下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解析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一生沉沦下僚,人生坎坷不堪,“然而他所创作的诗歌,却在百花惊艳的唐代诗歌园圃中开放出一丛绚丽夺目的奇葩,一千多年来为人们所珍视。
”但他的诗歌以朦胧晦涩著称,留下许多谜团,尤其是其中许多题作“无题”的诗歌至今仍众说纷纭,难以确解。
究其原因,当与道教语言对他的影响有关。
道教与佛教“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之蔑视语言文字的观念不同,而是宣扬语言文字的神秘性和神圣性。
正如葛兆光先生所云:道书“为了宣传神灵的灵异威严及鬼怪的可怖与凶恶,为了引起人对理想中的仙界的向往,当然也为了保证道士对于沟通人神天地的特权,它们常常需要使用一些非常独特和怪异的词语,所以它不是无文字语言以为说,而是专凭文字语言以为神。
”道教典籍因而常常使用一些古奥艰深的语言,以追求一种玄奥莫测的宗教宣传效果。
作为一位道教信仰者,李商隐怀有浓郁的道教情结,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中常常大量使用道教语汇,包括道教隐语、典故、故实名词等,从而使他的诗歌披上了一层朦胧美的奇异色彩,包括诗歌语言的模糊美、诗歌意境的迷幻美、诗歌主旨的隐晦美。
一、道教隐语与李商隐诗歌语言的模糊美隐语,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隐秘性的话语,它是诗歌最原始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古代宗教的产物。
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诗歌在起源时是人与神互通款曲的媒介。
人有所颂祷,用诗歌进呈给神;神有所感示,也用诗歌传达给人。
不过人说的话要明白,神说的话要不明白,才能显得他神秘玄奥。
所以符谶大半是隐语。
这种隐语大半是由神凭附人体说出来,所凭依者大半是主祭者或女巫。
”因此,隐语有点谜语的味道,就是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委曲甚至晦涩,让人不易索解。
闻一多先生云:“隐语古人只称作隐,它的手段和喻一样,而目的完全相反。
喻训晓,借另一事物把原本说不明白的说得明白些;隐训藏,借另一事物把本来可以说的明白的说得不明白。
”中国道教以神秘之“道”为最高追求,又宣扬神仙信仰,于是为了隐秘其修仙之术以自珍,并达到崇道的目的,便常常使用隐语来称呼某些事物或宣扬某些观念,使之显得玄远深奥。
浅论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
浅论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摘要: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朦胧美。
这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义性、意象、意境的朦胧和唯美诗风等方面。
而具体的表现手法则是埋没意绪、神仙典故的大量运用、曲折变化的章法。
这些朦胧美的表现技巧,使李商隐成为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美表现手法李商隐,字玉山,号玉溪生,晚唐杰出诗人,现存诗歌600多首。
其诗风格不一,但最为后人爱不释手、且独树一帜的是其独创的朦胧诗。
而这种风格的作品又以爱情诗居多,占了他所写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无题》、《锦瑟》、《圣女祠》、《夜雨寄北》等。
这些爱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朦胧美。
这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义性、意象、意境的朦胧、和唯美诗风等方面,但是李商隐是如何使其诗歌具有了这样思深意远,情致缠绵的特点的呢?这就要深入探讨其爱情诗朦胧美的具体表现手法。
经过认真的研究,笔者认为表现手法有三,依次列之:(一)埋没意绪善于埋没意绪,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色之一。
清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就已发现了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点,他认为李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
”善于埋没意绪也就是不直接吐露真情,敛抑情绪,感情内向,从而形成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意境。
这类诗以《无题》为代表,而最为读者熟悉和欣赏的则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唐代,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达诗歌的主题题目时,就以“无题”作为诗的标题,以埋没意绪掩其心意,李商隐一诗更是如此。
他不仅掩其主题,就是抒发感情的对象都深深隐藏起来,所以此诗所咏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怀念朋友的,有人说是写给心爱之人的,也有哀叹身世之说。
对于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大家也总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自圆其说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喜爱义山诗的读者。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描绘的画面唯美、感情真挚、逻辑跳跃、意蕴含蓄,为其增添了许多朦胧之美、悲怆之美、生命之美。
随着唐王朝的日渐衰弱,唐代诗歌的风格也由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时所表现的开阔胸怀、恢宏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走向了由李商隐所建立的深婉精丽、富于感伤、带有象征暗示色彩的诗歌演变与发展。
在人们看来,李商隐“无题诗”的总体基调是“浓厚的感伤”,“凄艳而不轻佻”,“浓烈而凄清”。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将李诗的基调概括为“凄艳浑融”,认为“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在意境方面,则是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朦胧美。
“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幅时间、地点清晰可考的画面,而只是一种空灵缥缈但是可以把握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可以意会、较难言传的特点。
”这也是从唐向宋蔓延的一种过渡情感,不同于豪放、张扬的“盛唐之音”,而是寻求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趣”。
作为“无题诗”之一的《锦瑟》也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复义理论构建起一幅幅缥缈、朦胧的美丽画卷,书写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感伤之余又产生无尽的共鸣,朦胧之间又给人余味不尽美的体验。
复义理论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之一。
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将语义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学语言的分析,他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读式的解读,从文本的意思、情感、语调、用意入手,结合语境分析来把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最终达到与作者情感经验进行有效交流的目的。
燕卜逊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对“复义” 所做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他认为在古典诗歌中,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中国所有的字词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复义理论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形成的原因浅析
种超验的悲剧意识伴随 始终。尾“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绽放的爱情之花,因为必然的凋零幻
灭,带来的 是寒 髓、 死 的绝望$陈伯海先生
对此曾有 彩的解:“面 的是绝望的悲,骨
、
的
,诗人
追求 的政治抱负,然而无依无托
的处境、 悲凉的心境、窘迫漂泊的困境成为诗人创作无
题诗创的契机。
九,诗人写下《无题》:“万里波一
叶舟,忆初罢更夷犹。碧江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
益德冤魂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
思乡共白头。”以“一叶舟”喻一 漂泊,以“万里 波”喻人
坎坷、宦海浮沉,以“古思乡”极言
的
。
故以,曾 “
,
,为
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的想法。他的《题僧壁》:“若信贝
实,
一。”把
的 、、来
成 下的 , 这一 间, 了一 时 、
因。 曾称 诗:“义
,深 海,
是篇最为了 。”
与 思的接触是在大和七年,令狐楚调任京职,李
商隐离 原乡, ,李商隐曾王
。
这本是诗人举顺情况下而选择的一条韬光养晦的
2019年第!!期(总第843期)夂教%’科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形成的原因浅析
刘秀科宋琳琳
(山东省蓬莱第二中学,山东蓬莱 265600)
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在丰富敏感的个性气质与注重心灵世界的表现的基B上创造出来的,诗人深受儒道佛三家 思想的影响,一生遭际坎坷,对人生的悲剧命运有痛彻的体验与深刻的思考,运用恍惚迷离的意象将身世之感并入艳情,于诗 意在整体上透显出幽眇朦胧的色彩,境象似幻亦真,有烟水迷离之致,可意而不可言。
则是他暂时寻求解脱的精神食粮,
浅谈李商隐的无题诗
浅论李商隐的无题诗宜春学院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老师:张晓青老师摘要: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
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可谓典型。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种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述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适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领以为依托。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思想主题感伤情调朦胧美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种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述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适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感时伤事”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情感特征。
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佛道的感悟分不开。
正是这种“亦佛亦道”的个体情感,消融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空想,在必然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并加大了无题诗解读的难度,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
一、无题诗的思想主题李商隐生活在国事日衰,政治腐败的晚唐时期,目击了各种黑暗悲惨的现实,自身又陷入了党争的夹缝中而终生不能一展理想,虽然有远大的政治志向,却无法实现。
所以李商隐才能更深刻地了解那时社会短处给人们带来的不幸,从而才能在大多数作品中尖锐的揭露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反映唐王朝衰颓期危机四伏的时期面貌,表现那一时期被压抑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的命运和心理,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思想情感。
但由于客观现实环境又不允许他高声疾呼、慷慨陈辞,宦官的淫威,党人的排挤,都给予他许多有形无形的压力,另外还加上生活的重荷,也影响到他的情感。
因此他采取隐晦曲折、旁敲侧击的方式创作,或借古讽令,咏史寓慨;或“为香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或写景抒情,即事抒怀。
下面,就试着从李商隐所写的诗中,细细感悟诗歌中的思想主题。
一、凄婉动人的爱情主题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从来为读者所关注。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浅析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要: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于其诗作本身的复杂性,历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被合称为“小李杜”。
他的诗无论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和创新方面,都卓然自成一家。
李商隐艺术素养深厚,他的诗以工面绮美见称。
他流传下来的诗歌约600首,在艺术上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但最为世人称道的还是以“无题”为中心的一系列抒情诗。
这类诗在李商隐所有的诗歌中占数不多,却是李商隐独特艺术风貌的代表。
而朦胧美是这类无题诗的基本风格,也是其最大的特征。
朦胧诗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
但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心灵。
正如清人叶燮所说:“秒在含蓄无限,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偬之境。
”这样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朦胧美。
那么,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无题”与朦胧美从系统论角度考虑,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又无不自成系统,因而系统性是事物的固有属性。
无题诗当然也应自成系统。
按照邓聚龙的《灰色系统理论》,在结构中“含有确知(称为白的)和未知(称为黑的)或非确知(称为灰的)”三种信息。
那创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等外部条件可视为白的信息,“无标题”可视为黑的信息,诗中语言要素可视为灰的信息。
我们了解欣赏一首诗时,往往先从外部已确知的信息向作品输入: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身世、经历,以及与作品有关的人和事等。
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标题,一般来说是作家心灵之窗的外射,不管是简明醒目式的还是艺术化的标题,都是通向外部的窗口。
像歌曲、乐曲的题目,就能为乐曲情绪的展现提供一定的线索和说明。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悲蕴美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悲蕴美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悲蕴美无题诗为李商隐首创,李商隐因无题诗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不知道大家对李商隐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悲蕴美,欢迎大家分享。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悲蕴美晚唐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咏的,是他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名的诗人,他博采众家之长融汇在其所擅长的扑朔迷离、朦胧含蓄的氛围中,以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章法来表现心灵深处难以言说的感受,遂形成了他极其独特的诗歌风格,以致后人觉得他不仅是“晚唐第一诗人”(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甚至七律七绝简直是“唐人无出其右者”,“为唐人之冠”(清田雯《左欢堂杂著》卷二)所谓“无题诗”是指李商隐诗作中以“无题”为题的组诗以及以句首二字为题的诗,如《锦瑟》、《一片》等;另外,还有一种“准无题诗”,指的是诗歌意境、意象、语言风格与无题诗相类似,却又被作者冠以确定的名称的诗,如《春雨》等。
这些诗歌为数不多,却是李商隐诗独特艺术风貌的代表。
本文主要就结合具体作品来分析义山无题诗中所展示的爱情受阻的悲剧,其朦胧多义、蕴藉深沉的内涵所具有的别样的美感。
一、悲凉之美晚唐前期宦官专权,藩镇跋扈,党争激烈,世风薄劣,文人经世治国理想沉落,这一社会氛围促使知识分子由咏赞外在盛世转到追求内心意绪的表述,文人笔下多写自己悲凉的心音。
李商隐生当末世,早年孤独贫困,入仕陷于牛李党争,又中年丧妻,一生之中多次为情爱而痛苦。
这样的生平遭际,形成了他忧郁伤感的性格,同时他又天赋才情,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对命运坎坷有深刻的认识,贯注在诗篇中即呈现出一种深挚的孤孑、迷茫与悲哀。
其传世名篇《锦瑟》以象喻式呈现,语言含蓄、迷惘、悲凉,传递出失落与伤感的意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声凄凉悠远,引发怀思。
诗人将飘零身世、爱情遭际,用四副似有实无,虽实无却又分明可见的图景予以拟化,从迷惘变幻,哀怨凄苦,清廖寂寞,虚渺飘忽诸境隐约呈现。
寄托深而措辞婉_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探析
R E V IE W
/ 诗 文 评 鉴
寄托深而措辞婉
—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探析
⊙花妮娜[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渭南 714000]
二、李商隐的无题诗本身所包含的多种意旨 以及读者的不同见解增添了其诗的朦胧美,这是
沉忧伤的爱情中,我们似乎总感到有弦外之音在撞击 着我们的灵魂。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第二个体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做学问及文学批
三、李商隐所面对的客观现实给予他的影响
评上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观点。他说:“诵其诗, 是巨大的。这正是李商隐诗“寄托深而措辞婉”的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诗文评鉴 08
/
诗
文
级本身的腐朽又招致边远民族的侵扰,回鹘、吐蕃和南 合交融在一起。
评
诏等民族,趁唐室空虚,一再入侵,烧杀掳掠,加深了人
法国文学批评家圣·勃夫曾经说过:“最伟大的诗
鉴
民的苦难。
人是这样一种诗人,他的作品最能够刺激读者的想象
这就是诗人所生活于其中的晚唐社会的缩影,它 和思维,他最能够鼓舞读者,使他自己去创造诗的意
其次,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意蕴。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典作品中经常提到的讽喻和 寄托,实际上就是一种象征手法。因其内容与外形之间关系密切,使读者“玩之者无经,味之者无厌”。比如《月夕》: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 娥应断肠。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诗文评鉴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