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历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合集下载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明治维新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明治维新

明治天皇睦仁(1852—1912)【考点精讲】一、废除旧体制(政治)1.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当然,在废藩过程中,对各藩大名,明治政府采取了优抚政策(如大名得到优厚补偿,迁到东京居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

2.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建立新的社会体制一方面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明治政府用公债的形式逐步收回了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

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

其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二、发展新经济(经济)1. 币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 土地改革(1872年)(1)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作用: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 地税改革(1873年)(1)内容:以土地价格为标准,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2)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 殖产兴业(1)背景:“殖产兴业”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欧美国家后提出的。

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内容①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同时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②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A. 具体措施: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B. 作用: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植的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团等,奠定了他们后来发展为“财阀”的基础。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一、服饰的变革1. 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2)晚清政府对传统军服等进行改革。

(3)民国时期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

2. 特点: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3. 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4. 影响:(1)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审美、经济能力选择和设计自己喜爱的服饰。

(2)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注意:旗袍始于清代,清初设立“八旗”制度,八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穿长袍,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装,故此而得名。

今天我们所见的旗袍,是汉族女子在穿着中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中山装是革命家孙中山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而创制的一种服装。

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 晚清民国初的“断发”风潮(1)早在同治、光绪年间,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纷纷改装去辫。

(2)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3)辛亥革命前,已经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

(4)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剪辫通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特点:辫子具有鲜明的政治象征和政治色彩。

2. 不缠足运动。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鸦片战争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鸦片战争

年 级 高一 学 科 历史版 本通用版课程标题 鸦片战争 编稿老师 张超一校 林卉 二校 黄楠 审核 王彩霞一、考点突破:考纲要求学习目标考情瞭望鸦片战争1. 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两次鸦片战争在高考考查中稳中求活:* 从世界背景入手考查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阶段性特征; * 加强与现实的结合,比较清政府的被迫开放与新中国的对外开放;* 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性质、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相同点,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 识记《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3. 认清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4.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 1. 虎门销烟 2. 两次鸦片战争3. 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 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和影响一、知识脉络图(一)鸦片战争随堂练习: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B.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C. “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思路导航: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英国侵华的借口是虎门销烟,因此B项错误;在此次战争中英国几乎没有损失,反而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因此C错误;此次战争对于英国来说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因此D错误。

答案:A(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瓦解1. 背景:(1)根本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苏联和东欧经济陷入困境。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加剧了局势动荡。

①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②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实行多党制。

③对外政策: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的方针,寻求缓和。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2. 过程:(1)东欧剧变:1989年至1991年,东欧各国局势发生大动荡,实质是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了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表现:①1989年民主德国政局大动荡,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

②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相继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思考:为什么德国能够再度统一?历史上德国有过两次统一,其原因有何共同之处?对我们的统一大业有何启示?(2)苏联解体:表现:①1991年,“八一九事件”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②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解体。

3.实质:苏东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4. 影响:(1)使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东扩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3)使社会主义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同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如中国)也从挫折中吸取了教训,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考点突破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近几年高考的学科热点内容,备考时重点关注以下角度:1. 知识角度: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表现等;分封制的对象、内容、影响以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辩证关系。

2. 史观角度:由于宗法制和分封制与社会生活结合的紧密性,命题专家便可从真切的社会遗存或民间的史料着手,渗透对社会史观的考查。

3. 史料角度:对宗法制的考查可能会设置新颖史料,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关注现实的情感价值观,其史料主要表现在祭祖类上,如家谱、家族牌匾等等。

4. 热点角度:宗法制显著的血缘宗法色彩容易唤起人们追念先祖、心向团圆的情感,有利于家庭的亲睦与社会的和谐,同时对于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有深远意义。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 夏:确立王位世袭制【易错警示】王位世袭制虽然用“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但这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所以王位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了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2. 商(1)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2)制度特点①商朝是神权色彩浓厚的王朝;②商王掌握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二、封邦建国——西周的分封制1. 主要内容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同姓亲族、功臣、姻亲以及殷商降族等,通过分封土地、人口等,建立起一系列封国。

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还要经常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2. 主要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周王亲族占据富庶及战略要地。

③权利与义务:以土地和人民为纽带,形成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④层层封授: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的严格等级序列。

3. 评价①进步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的疆域。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历程和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工业革命的含义:指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

亦称产业革命。

它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中期。

二、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1. 前提:17世纪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

2. 条件:①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

②资本——通过圈地运动、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资本。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政府保护私人产权,鼓励创造发明。

④市场——圈地运动推动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日不落”殖民帝国的建立,海外贸易市场扩大(直接和必要条件)。

⑤资源——英国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殖民地也提供了大量的原料。

⑥科学——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⑦社会——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

三、工业革命的进程:1. 工业革命开始——棉纺织业中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733年,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加快了织布的速度,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问世,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

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2. 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工业革命的关键)——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动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2)交通运输的发展:美国人富尔顿——蒸汽轮船;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3. 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4. 工业革命的拓展——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了近半个世纪以后,开始向欧美大陆扩展。

在各国随后的工业革命中,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随堂练习】“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

2018年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18年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18年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018年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1 以新课程标准和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为依据,充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探索高三历史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训练,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要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争取在20xx年高考当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从整体看,四个班水平参差不齐,但总体上是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历史的学习方法还不能比较好地掌握,答题不规范;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

具体表现为:①尖子不尖,尖子生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科优势不明显,需要重点培养;②“尾巴较大”,这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考试不在意,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③学生总体上有较大的潜力,但历史学科思维相对较弱,需要加大挖掘。

1、第一轮是单元复习阶段:抓点即基础知识,目标:提高基本能力,重在基本题的熟练掌握从 20xx年8月2日至20xx年1月是第一轮单元复习阶段,狠抓历史基础知识,“突出主体、强化主干、注重方法”,主要进行学科主干知识的复习。

抓基础——认真理解和按照考试说明要求,做好基础知识复习,各个模块知识点的整合,狠抓细、新、活,严抓知识点、突破点、考点,规范答题思路、步骤,步步为营,以静制动。

这阶段耗时最长,在这阶段里,我们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和全球化等三大角度,基本遵循课本顺序,适当整合,对高考考点进行有效复习和训练,特别是一些重点、难点以及高考复现率较高的知识进行多角度、多视角讲解,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第二轮是专题复习阶段:抓线,目标:综合能力提高突破,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主干知识,尤其是典型题例第二轮复习主要是专题复习,进行知识的整合,按照线索归纳、理清、分析、综合知识,使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历史:秦汉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历史:秦汉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四、宋朝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后三者分宰相政权、 兵权、财权。
五、元朝
中央的中书省替代三省实行一省制,是最高行政机关,宰相有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权力很大。
2
六、明朝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 背景 (1)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2)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3)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 过程 (1)1380 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2)1380 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 责。 (3)1380 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3)评价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 皇帝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4. 巩固统一的措施 (1)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 (2)修建驰道——加强联系,维护安定统治; (3)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助于统一国家概念的加强; (4)统一文字——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5)整顿各地风俗(视时间解释驰道、度量衡、秦权。) (6)制定细密、严酷的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二)内阁的出现 1. 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 过程 (1)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
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
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一、考点突破高考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考查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将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认识两者的异同,归纳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即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是中央集权制的影响:高考一般从积极方面进行考查,要求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对政局稳定和国家统一的积极意义。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皇帝制和“始皇帝”的来历;中央官制;郡县制的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难点: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对这一体系的把握及对其影响的理解是难点。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 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原则被破坏,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被削弱,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2)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变法的结果是逐渐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度。

2. 秦国的强大及统一(1)统一的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各民族(或部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各国的变法使中央集权趋势明显加强,这些因素为完成统一奠定了社会基础;长期的战乱使广大人民饱受苦难,结束战乱,完成统一是人民的迫切愿望。

实现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力迅速发展,逐步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措施得当是统一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2)统一的概况秦国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权力的高度集中,皇权至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圣雄甘地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圣雄甘地

【考点精讲】一、成长历程:(即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历程)1. 领导南非印侨斗争——人生观的滋生(1)原因19世纪南非属英国殖民地,英国在此推行种族歧视政策,甘地为争取印侨权益而斗争。

(2)准备①理论准备甘地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坚持真理非暴力理论。

他认为暴力手段是弱者的武器,仁爱与真理是强者的武器。

② 组织准备:“凤凰新村”——培养非暴力斗争的力量。

(3)影响形成一整套非暴力理论,日益成为极具声望的政治家,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2. 回国斗争——成为印度国大党领袖,领导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印度国大党:即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的政党。

最初只要求在英国统治机构中让印度享有较大的代表权;1906年提出印度自立、抵制洋货、提倡本国民族工业和民族教育的斗争目标;1920年,在甘地的领导下,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二、领导运动(即甘地“非暴力”思想指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1. 运动背景(1)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2)印度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和改变政治无权地位。

(3)英国在印度制造种姓间的矛盾,并采用镇压和欺骗相结合的两面政策。

(4)印度社会反英情绪增长。

(5)甘地凭借极高的政治威望,成为国大党领袖,并贯彻“非暴力”思想于实践。

2.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准备: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

②起因: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③方式: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等实行普遍的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纺车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争取印度民族自治。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世界近现代文学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世界近现代文学

【考点精讲】文学的概念: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一、浪漫主义文学1. 时间: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2. 背景(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

特别是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2)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3. 特点(1)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浪漫主义文学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2)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4. 代表人物及作品(1)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2)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3)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5.实例分析(1)作品雨果——《巴黎圣母院》(2)简介丑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洛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神父克洛德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美拉达,途中被骑兵上尉队长弗比斯所救,爱斯美拉达因而爱上了弗比斯。

但弗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洛德刺杀,他没有死。

并嫁祸于爱斯美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西莫多将爱斯美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美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爱斯美拉达被由克洛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洛德从教堂顶楼推出而摔落地上,最后卡西莫多抚摸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殉情。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历程和特征。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特点、本质与意义。

一、背景:1. 必要性(1)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对一些问题产生了不正确认识,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

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 可能性(1)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

(2)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二、历程:1. 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发展:1993年,全国人大第一次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

3. 创新: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进一步创新。

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初步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1.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2.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 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四、意义:解放了中国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

难点:全面理解古罗马法发展过程及影响。

一、古罗马的政制:从共和国到帝国1. 君主制:罗马建城之初实行君主制。

2. 贵族共和制(1)建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组成机构: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以及平民保民官。

3. 元首制(1)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实质:(仍披着共和的外衣)君主专制。

4. 君主专制: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二、罗马法的形成过程1. 罗马法的最初形式:《十二铜表法》 (1)背景①共和国的诞生促进了法律的制定。

②平民长期斗争的努力,迫使统治者不断调整法律。

③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2)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法,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

(3)评价①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②法律条文比较明晰,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③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它对罗马早期习惯法作了总结,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后世漫长的岁月中,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4)发展:阿奎利亚法时间:公元前286年,针对公民财产受到侵犯等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赔偿条款。

地位:是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

2.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的完备(1)背景:①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内容驳杂,使用不便。

②查士丁尼有感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积极改革内政。

(2)时间:公元6世纪。

(3)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四部法典。

统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4)影响:《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古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节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核心归纳】在形式上,罗马法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在适用范围上,罗马法的适用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经历了公民法(市民法)到万民法的演变历程。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历史:古代的经济政策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历史: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向预测】
今日中国,三大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故其反面教材即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依旧将成为高考重点考查的对象;对外开放在今天已然成为主流,故其反面教材即海禁和闭关政策将成为未来出题的重点。

要点1: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2.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确立:西周时期
(2)内容:井字形,国有制,奴隶集体劳动 (3)瓦解 ①原因:
a.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荒地开垦,私田增加。

b. 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②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元前594年,规定公私田按亩收税赋。

4. 历朝抑制兼并的措施
(1)原因:土地兼并的危害
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②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目的: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3)主要措施:
①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②鱼鳞图册——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新航路的开辟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新航路的开辟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一、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东方的诱惑”
1.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根本原因)
(2)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地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去“寻金”。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

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导致商业竞争十分激烈。

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去传播天主教。

2.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主观条件:
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②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尤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2)客观条件:
①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③地理知识:当时的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二、海上探险活动的活跃(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 向东航行
(1)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2)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终于到达了印度。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宗教改革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宗教改革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

难点:宗教改革的作用。

一、宗教改革兴起的背景:(1)思想: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

(根本原因)(3)政治: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的矛盾加深。

【疑难剖析】天主教会在中世纪西欧的地位(1)政治方面: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2)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并向民众征收“十一税”。

教会还通过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

(3)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4)在思想和精神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 宗教改革首先兴起于德意志的原因:(1)主要原因:16世纪的德国,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罗马教廷利用德国的分裂,把它当作重要的搜刮对象,劫走大量的财富,人们称德国为“教皇的奶牛”。

因此德意志各阶层与教会的矛盾十分尖锐。

(2)直接原因(导火索):1517年,罗马教皇以修缮圣彼得教堂为名,印制大量赎罪券向德意志教民兜售。

这种无耻行径激怒了马丁·路德。

2. 概况:(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2)扩展:从德意志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除路德派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马丁·路德雕像3. 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1)强调“因信称义”,主张人的灵魂只有依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预。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历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历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考向预测】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中的一大特色,但又一直是高考的冷点内容,在热点毫无新意的前提下,此部分内容必将成为未来高考重点考查的对象,特别是制瓷业,更将成为命题的重中之重。

要点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一、发展过程:历史悠久1. 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 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二、特点与地位1. 特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2. 地位: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三、代表行业1. 高超的冶铸技术(1)青铜铸造的繁荣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②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三星堆青铜礼器(2)冶铁①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③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④南北朝: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等。

这些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2.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china 一词在英文中意为“瓷”,后来西方干脆将瓷器的故乡称为China ,也就是“中国”的英文名字,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享有盛誉。

一般认为,瓷器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岭土作胎;胎的表面必须施用玻璃质釉;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摄氏1200度。

烧成的器皿质地坚硬,敲击能发出金石声。

(1)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2)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4)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1954年宪法颁布的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异同。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 新中国诞生的条件(1)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胜利。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3)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思想、理论的准备。

2. 新政协会议的召开(1949.9,北平) (1)参加人员:具有广泛代表性。

(2)任务:筹建新中国。

(3)主要内容: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

②规定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会议决定改称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4)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重要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易错提醒】《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在建国初期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但它具有的是新民主主义宪法性质而非社会主义宪法性质。

3.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 新中国诞生的意义:(1)国内: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国际: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使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易错提醒】政协职能的转变建国初期,由于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百日维新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历史: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考点精讲】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 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1897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由此揭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序幕,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 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酝酿数年的维新运动进入了政治实践的阶段。

(2)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各设总会,在各省、府、县设立分会,略具政党规模。

保国会是御侮救亡的团体,它的成立具有爱国意义。

二、百日维新1. 标志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至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维新变法历时共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3. 局限(1)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一些主张,但却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决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

这也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虽然维新派也是出于减少改革阻力着想,但是也暴露出其软弱性、妥协性。

(2)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随堂练习】光绪帝认为:“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

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

”此语说明光绪帝(A . 要挽救民族危亡B . 要为人民改革政治C . 要向西方学习D . 要利用民众的智慧思路导航: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兼采西法”,由此得出的是主张向西方学习。

答案:C【典例精析】例题1 在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没有涉及的是( )A . 废除旗人的特权B . 改革科举制度C .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 . 改变中国的政体思路导航:在变法中,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等主张,因此,中国的政体没有改变。

2018-高三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2word版本 (3页)

2018-高三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2word版本 (3页)

2018-高三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2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高三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2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1.重点班高三(1):对高一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进行第一轮复习;完成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的课堂教学。

2.本科班高三(2)、(3)、(4):对高一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进行第一轮复习;
3.艺术本科班高三(5):完成必修一、必修二的复习(注:9月12日开始为期三个月的艺术培训及考试)
教学进度:期中考之前,复习完必修一与必修二
期中考之后,复习完必修三与选修六的教学
◆工作思路:
(1) 了解学情,有的放矢。

在文科成为弱势,文综高考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作为有良知的老师,切勿对未来丧失真诚的梦想、信心和干劲,知难而上,勇于迎接挑战。

老师们首先要做到的热爱自已的学生,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做好他们的服务工作,因此我们就要更多的了解学情,树立他们的信心,多与他们的班主任交流,了解他们生活与学习的状况,这也是一切教学工作的起点。

(2)多做近年的高考题与高考模拟题,关注高考有关的信息、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杂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预测】
高考本身属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教育本身的发展史更是能直观地阐明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推断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仍将成为高考重点考查的对象。

要点1: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思考:建国以后发展国防科技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1. 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图1 图2 图3 图4钱学森
图5 图6
2. 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核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图2)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图3)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图5),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图6),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 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对人类的贡献: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