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7溜索 精品导学案新人教版9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2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2

《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阿城的《溜索》出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这是一篇小说。

同时,这也是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讲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展开个性化阅读,对那些极有表现力或感染力的语句进行赏析,深入体会感悟,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学会运用生动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反映生活、刻画人物,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学情分析】经过两年多的中学语文学习,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学习能力,但对小说的内容、主题及小说的社会意义的理解并不全面、准确。

因而,这堂课,我以语言描写的思维导图的形式导入,又以品味语言来贯串课堂,着重训练学生的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并以文中人物来涵养学生品格。

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选词炼字的精妙和小说的语言特色。

2.学会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综合写人。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的精妙传神描写并学会运用。

教学难点着重训练学生的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前两篇教读课文的语言特色分别是辛辣深刻和幽默形象的讽刺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自读课文——阿诚的《溜索》,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一、探索发现(1)范例:以精瘦短小汉子为例,品味语言的精妙描写。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2)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传神描写,并举例说说。

二、认知升华1.学生合作探究并归纳总结:干净洗练、真实自然。

2.老师小结:阿城的小说语言,近乎中国文学中的古典诗的手法。

明白一点说,阿城的小说语言的特色是:说的少,说的淡,说的轻。

——郭枫三、溜索视频让学生看视频了解溜索。

四、对比赏析学生活动探究:观看视频与阅读原文有什么差异?五、拓展延伸1.应用练习:从导学案中所给三则材料任选一则,结合本堂所学知识进行语言上的修改与提炼。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18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18

《溜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体会笔记小说语言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请学生概括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

2.品味文字,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表现手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美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勇气,学习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和体会笔记小说语言的写作特点。

难点:理解对比、映衬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1.标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标注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师准备:1.准备与课文相关的PPT课件。

2.对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预设。

学生准备:1.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溜索、怒江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课前欣赏一段溜索的视频)刚才的视频中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此情此景令我们惊叹,更令那些牛马皮肉乱抖。

大家看完视频后的感觉如何?(生:恐怖、惧怕……)可有那么一群人却身手矫捷,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间尽显英雄本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群马帮汉子,走进阿城的小说《溜索》,去感受那般惊险。

二、新授1.认识作者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

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2.字词检验鬃(zōnɡ)脑髓(suǐ)一睹(dǔ)滇西(diān)驮子(duò)锱铢(zī zhū)黏汗(nián)盘桓(huán)顷刻(qǐnɡ)蓦地(mò)战战兢兢(jīnɡ)3.出示学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10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10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7.溜索教材分析:《溜索》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这个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

它们风格各异,写法不同,都是写人的名篇,在人物刻画方面各有特色。

《溜索》是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溜索的场景。

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塑造了高山深涧中马帮首领等人强悍勇猛的形象。

本文既是本单元对前面两篇教读课文一个延伸,又是这个单元自读课文的开始,也是对小说多样化风格的拓展深化。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小说并不陌生,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对小说的三要素已经是相当的熟悉。

但对作品的内容、主题的看法,小说社会意义的理解,小说语言的欣赏和小说多样化风格的了解,可能会理解不到位。

因此,我结合统编教材编排的理念和本单元要求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分析马帮首领的形象,结合环境的衬托,感受生命的“元气”。

3.品味文章语言,抓住其无“我”而通篇皆是“我”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马帮首领的形象,结合环境的衬托,感受生命的“元气”。

教学方法:1.引导点拨法 2.合作探究法 3.质疑法 4.分组研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新课导入(2分钟)同学们,你们见过溜索吗?好,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然后再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一段溜索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二、作者简介(30秒)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

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字音(1分钟)锱铢(zīzhū)滇(diān)西盘桓(pán huán)顷刻(qǐng kè)千钧(qiān jūn)之力战战兢兢(zhàn zhàn jīng jīng) 跺(duò)呕(ǒu)四、词义(1分钟)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3.授课时间:2024年3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溜索》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提高其语文表达能力。
2.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意识:通过学习《溜索》,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互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讨论,提问解答,确保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巩固练习(5分钟)
练习题目:设计一些关于《溜索》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讨论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答案和思考,互相交流学习。
4.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深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溜索》这篇课文时,学生可能会对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元素感到陌生,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外,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深入探讨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可能对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这将是他们需要克服的挑战。
教学方法与策略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将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情节。同时,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特定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以促进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
4.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可以采用图形、线条、颜色等元素,使之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示例板书设计:
导入部分:
-图片展示:溜索的壮观场景
-问题提出:你们听说过溜索吗?它是什么?有什么特殊之处?
新课讲解部分:
-课文标题:《溜索》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导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3、理解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内容,通过与本单元其他作品的比较,体会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文中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3、阅读环境描写的段落,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中考导航1、“盘桓”“千钧之力”“锱铢”“战战兢兢”等为中考易考词。

2、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易考点。

3、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搜索“怒江大峡谷”相关知识:怒江大峡谷位于滇西横断山纵谷区三江并流地带,峡谷在云南段长达300多公里,平均深度为2000米,最深处在贡山丙中洛一带,达3500米,被称为“东方大峡谷”。

峡谷幽静深邃,怒江奔腾咆哮,令人震撼。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寻根文学”重要代表作家,编剧。

他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描写日常生活或普通人物为主,展现鲜明生动的世俗社会众生相,语言简洁明快,雅俗共赏。

代表作有《遍地风流》《棋王》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遍地风流》(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略有改动。

《遍地风流》继承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多写世俗社会中的凡人小事,篇幅都比较短小,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全书共四辑,分别为《遍地风流》《彼时正年轻》《杂色》《其他》。

《溜索》是其中的代表作,位列第一辑第二篇。

三、导读理解1、分析文章第1段的作用。

解析:开篇单刀直入,悬念迭起。

“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劈头而来,起笔突兀,并未说明是什么样的声音,让人们充满了疑惑。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溜索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溜索教案 新人教版

7 溜索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1.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明确: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概括人物形象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

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明确:马帮的首领。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明确:“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明确: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明确: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

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明确: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教案_16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教案_16

溜 索
阿城
教学目标:
1、结合文章精彩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用词的精妙
2.结合本文故事,探究作者的深刻意蕴。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用词的精妙
教学难点: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理解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圈点批注法 品读赏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忆春游 识溜索
看学生去过的恩农山庄的高空溜索导入;
二、找描写 析人物
1、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这篇小说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3、品析人物描写;赏读环境描写;探读细节描写;分析典型事例;品评作者评

3、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其人物
形象。

用“从文中的 可以看出首领 (性格特征)”
的句式
4.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其他人物:精瘦汉子、其他汉子、我 三、谈动物 论褒贬
1、文中用不少笔墨写牛,找出具体段落,读一读,说说这对表现环境和刻画人
物各有什么作用。

2、找出写“马”“鹰”的句子,分析作者情感倾向
四:读《棋王》 品语言
阿城的另一篇小说《棋王》写得也很有意思,请读一读,品析小说语言。

五、板书。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7溜索教案新人教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7溜索教案新人教版
(三)改进措施
1. 课堂管理:我会加强课堂管理,适时引导学生,确保课堂秩序,同时也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我会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如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会设置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3. 反馈机制:我会建立更加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们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便我对教学进行适时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 在线讨论区:引导学生参与在线讨论区,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交流对于《溜索》的理解和感悟,共同学习和进步。
2.拓展建议:
- 深入阅读: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溜索》课文,多次阅读并思考其中的细节和含义,加强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溜索》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如课文中的人物关系பைடு நூலகம்情节发展等。
2.角色扮演: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节,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对话和情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 在线讨论区:参与在线讨论区,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交流对于《溜索》的理解和感悟,共同学习和进步。
2.拓展要求:
-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阅读推荐的作品,观看视频资料,深入了解溜索的相关知识。
- 撰写感想: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溜索》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2.能力提升:学生将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学作品。他们也将提高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能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3.素质培养:学生将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溜索》这篇课文的学习,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同时,他们也将增强自己的文化传承意识,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因此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为了便于学生分组讨论和互动,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同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些展示区,以便于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成果。此外,教室中还需确保有足够的书桌椅,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5.教学工具:教师需要准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以便于板书和讲解。同时,为了方便展示多媒体资源和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教师还需准备投影仪、电脑等现代教学设备。
8.教学评价表: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准备一份教学评价表,用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评价表可以包括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溜索》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溜索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这篇课文的学习资料。此外,教师需要准备教材中相关的注释、解析和练习题目,以便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2.辅助材料: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准备与《溜索》这篇课文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图表、视频等。例如,可以准备一些描绘溜索场景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还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1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1

《溜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情节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走路上学》。

二、走近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

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知识链接: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

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三、检查预习1.给红色的汉字注音鬃()脑髓()一睹()滇西()锱铢()黏汗()盘桓()顷刻()蓦地()战战兢兢()2.词语释义探视:察看。

盘桓:回环旋绕。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蓦地:出乎意料的;突然。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形容很微小。

千钧之力:形容力量之大。

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四、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 5):“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6-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0):“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1-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五、细读感悟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首领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溜索》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溜索》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溜索》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短语和句子;2.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树人对溜索的修建和增强的方法和意义;3. 掌握溜索对树人的培养的这一重要环节,了解树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学法指导】1.理清思路,用简短的语言回答问题;2.积极思考,课文中的作者表达主题的方式。

【词语预习】轻巧、挣扎、冲入、镇定、迅猛、考验、有力、急速、均匀、不自禁、神态【课文导学】1.阅读理解:回答问题(1)本文主要讲的是什么?(2)什么是“溜索”?(3)作者对于稳住的描写用了哪三个词?(4)为什么树人要修建和增强溜索?(5)作者觉得“春雨”对于稳住有什么意义?(6)姥姥关于“摔破碎了再去接”的嘱咐是什么意思?(7)什么是“担当”(8)结合全文,谈谈溜索对树人的培养的这一重要环节。

【课文解读】1.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在童年时代和表姐一起玩溜索的故事,从中了解到溜索对树人成长的重要性。

2.“溜索”是一种悬垂在空中的绳子,游戏时人们可以用双手握住绳子往前滑动,体验刺激的快感.3.作者对稳住的描写用了“紧”、“奋力”和“均匀”这三个词,表达了他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和准确姿势的努力。

4.树人要修建和增强溜索,是为了锻炼身体素质,提高勇敢和坚持的能力。

5.作者觉得“春雨”对于稳住有重要的意义,可能是因为春雨是轻柔的,但又持续不断,能够让绳子变得更加湿滑,让滑行更加流畅。

6.姥姥关于“摔破碎了再去接”的嘱咐是告诉作者要有勇气去尝试,即使摔倒也要重新站起来。

7.“担当”指的是承担责任和义务,体现了作者在游戏中要保持平衡并保护好自己的决心。

8.结合全文,溜索对树人的培养是一种艰难而持久的过程,通过修建和增强溜索,使树人学会勇敢和坚持,让他们在游戏中锻炼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解读短语】1.在脚下施力:给脚下施加力量。

2.危险重重:危险的处境或环境很多。

3.好大的勇气哇:表示非常勇敢。

4.意义重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6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6

《溜索》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溜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

它们风格各异,写法不同,都是写人的名篇,在人物刻画方面各有特色。

《溜索》是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溜索的场景。

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塑造了高山深涧中马帮首领等人强悍勇猛的形象。

文章篇幅不长,往往寥寥几笔,人物身态神情毕现。

阿城的小说语言,近乎中国文学中的古典诗的手法,说得少,说得淡,说得轻”,而且比喻新奇,给人以深刻印象。

二、学生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多篇小说,特别是经过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学习,对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在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并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拓宽小说鉴赏的广度、深度。

《溜索》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选材独特,语言奇绝,读来别有一番风味,学生可以细细品味文中语言的精妙。

三、确定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手法;品味欣赏小说的语言;了解笔记小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文中人物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教学重难点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学习体会烘托、映衬的艺术手法。

分析、揣摩小说语言方面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要学习阿城的《溜索》,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溜索吗?生:是一种渡河工具,中国古代称为撞。

师:溜索常见于山地,除渡人外,亦可渡货物、牲畜等。

主要使用者为中国的怒族人,是怒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设施。

因为他们生活的怒江两岸尽是巍峨的群山,江水湍急不能通船,所以选择溜索,方便迅捷。

师:接下来观看一段有关溜索的视频。

播放大屏幕师:看罢短片同学们的感受是什么?生:危险师:隔屏相看已是心惊胆颤,如果身临其境定会惊恐万状,接下来我们就共同学习课文,循着作者的笔墨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过溜索场面。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新人教版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新人教版
- 感受:深刻体会人类与自然的紧密关系
5. 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重点知识点:民族文化的特点、认识、看法
板书设计:
- 民族文化:独特、丰富
- 认识:尊重、传承、保护
- 看法:自豪、珍视、传承
九.内容逻辑关系
重点知识点:溜索的定义、组成、原理
板书设计:
- 溜索:利用天然地理优势的一种传统交通方式
- 组成:绳索、固定点、滑轮等
- 原理:通过绳索滑行,实现过江或其他地形
2. 课文人物形象分析
重点知识点:人物形象的特点、意义
板书设计:
- 人物形象:勇敢、坚毅、智慧
- 意义:展现藏民精神风貌,表达作者赞美之情
4. 请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答案:课文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讲述藏民使用溜索过江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和谐共处。这个主题让我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5.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答案: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蕴。在课文《溜索》中,藏民的文化和传统让我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对课程学习也有很大影响。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也有部分学生较为内向,不愿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同时,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表格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表格式)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标注相关语句,例如: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小组讨论后明确: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学生读相关语句,分析,预期引导:通过刻画我在渡怒江峡谷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反衬了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通过我的视角,见证了驮队在领队带领下溜索的英勇无畏的全过程,是小说的线索,更具有真实感;深化了小说在自然面前要敢于挑战,不退缩的主题
(4)本文的写作有哪些特点,试举例分析。
教师总结: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衬托、对比巧运用,人、物形象更鲜明
(5)学习了这篇小说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可以从多个方面谈一谈
教师总结:马帮汉子们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大家乐观向上,努力进取,走向人生成功的彼岸
教师总结: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牛不肯;
(3)本文中,“我”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结: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学生举手分享: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作家、编剧。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
小组内互讲互听,共同识记字音,解释词语,例如:徘徊;逗留。
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当于一会儿。
关键
领会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已审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已审阅)

第7课*溜索【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学习驮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品质,领会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的内涵。

【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溜索”吗?溜索是原始渡河工具,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而且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城的《溜索》,见识一下驮队飞渡峡谷的惊险场面。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

2.了解作者。

3.这篇小说写作的线索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小说写了哪些形象?谁是主要人物形象?明确:1.生字:睹.(dǔ)腮.(sāi)呕.(ǒu)绞.(jiǎo)跺.(duò)顷.刻(qǐnɡ)迟疑.(yí)蓦.地(mò)盘桓.(huán)锱.铢(zī)拽.起(zhuài)脖颈.(ɡěnɡ)撒.泄(sǎ)脑髓.(suǐ)铃.铛(línɡ)探.视(tàn)俯.身(fǔ)战战兢.兢(jīnɡ)词语:盘桓:徘徊;逗留。

顷刻: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当于一会儿。

千钧之力: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拳打脚踢:用拳打,用脚踢。

形容痛打。

飘飘悠悠:指在空中或水面上轻缓地浮动。

2.阿城,原名钟阿城,祖籍重庆江津,生于北京。

是当代寻根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除小说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

代表作是小说《棋王》。

3.小说题目“溜索”即线索。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怒江大峡谷的故事。

4.小说写的人物形象有领队、驮队队员、“我”,物象有鹰、骏马、牛。

领队是主要人物。

二、研读课文——把握内容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明确: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溜索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2.体会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散文化的特点。

3.揣摩语言,感受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一、积累知识,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滇.西( ) 盘桓.( ) 锱铢..( )闷.雷( ) 战战兢.兢( ) 黏.汗( )2.这篇文章作者是,他原名,代表作有小说等。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3.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1)(2)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垂悬的江边壁顶上,深远、喧腾的怒江让我们心颤不已。

(3)(4)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极其利索地溜索。

(5)剩下的汉子也决定溜索。

(6)(7)最后首领和我溜索,我溜索时心惊胆战,溜过后又激动、惊奇。

(8)我发觉首领呼出响哨飞跃下索头走到跟前。

(9)4.文中写首领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首领形象。

三、品析语言,深入理解5.找出文中描写峡谷险峻气势的语句,分析其表达特色。

6.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四、类文阅读,拓展认识7.阅读阿城《峡谷》(原文见“作业”部分),完成后面的问题。

(1)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3)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积累知识,夯实基础1.diān huán zīzhūmèn jīng nián2.阿城钟阿城《棋王》《遍地风流》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3.(1)距离怒江越来越近,我的心也越来越紧。

最后抵达江边人牛都被吓得屏气腿颤。

(3)首领稳坐在沉静的马上沉着带领慌神的驮队向峡上绳索进发。

(6)汉子们将吓得精神几近崩溃的牛群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9)溜索后,惊魂未定的我感觉牛们和我都长出了一口气,我又感觉到了闷雷声。

4.【原文相关语段重现】第三自然段:……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第七自然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第十自然段: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首领瞟一眼汉子们……第十四自然段:……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

”……第十八自然段: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第二十一自然段: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

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答案示例】①快到怒江峡谷时,首领“只懒懒说”“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我和牛的恐惧反衬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哑声说”余下的汉子们是否可还歇,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这些细节都体现出首领细心、认真、负责及关爱他人的品格。

③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

这些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三、品析语言,深入理解5.【原文重现】第五自然段: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第六自然段: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答案示例】①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③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6.【原文重现】第四自然段:……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第十五自然段: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第十六自然段: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第二十五自然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答案示例】①溜索前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失神、浑身发抖,这些描写生动地体现出牛们此时的惊恐失态之状。

此时我也“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牛的惊恐与我的恐惧相互映衬,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②溜索过程中,牛“叫不出声”、屎尿失禁,而赶牛溜索的汉子们则不慌不忙。

牛的失态反衬出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③牛溜完索便迫切地想离开,我“顺风出一口长气”,我与牛仍然相互映衬。

而我发现溜索前后首领始终气定神闲。

牛和我与首领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首领的冷静、沉着的性格。

四、类文阅读,拓展认识7.(1)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山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知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2)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朴质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

(3)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活动的主要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的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结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教学反思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

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

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

“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现就以下方面做如下总结: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我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

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不断加强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让学习成为提高自己的渠道,让学习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所以,我就多读书,多学习,多写读书笔记。

三、学习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

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

有些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答,甚至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回答。

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

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四、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积极订阅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勤思考,多动笔每周坚持写教学心得;可以是备课心得,也可以是教学体会,可以写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体会,也可以反思上节课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出好的方法解决它。

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

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

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以后的研修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鲜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