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的文本学解读
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
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童年的消逝》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的著作,他在这本书中探讨了电视时代对儿童和成人界限的模糊化,以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意识到了童年消逝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首先,波兹曼指出电视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信息共享的平等化。
在传统社会中,成人和儿童接触的信息是有所区别的,这有助于维护他们的界限。
然而,随着电视的普及,成人和儿童开始共同接收同样的信息,包括暴力、性爱等成人内容。
这使得儿童过早地接触到成人的世界,导致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逐渐成人化。
其次,波兹曼认为电视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儿童在观看电视时缺乏深度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此外,电视还削弱了儿童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因为电视图像的直观性减少了儿童对文字和语言的依赖。
此外,波兹曼还指出电视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的干扰。
在传统社会中,儿童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和家庭的教育来学习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然而,电视取代了这些传统的社会化渠道,使得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实际的人际交往经验。
这导致了儿童对社会规范的忽视和价值观的混乱。
最后,我认为《童年的消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警示:在当今电视和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媒体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引导儿童合理使用媒体,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筛选能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有益的成长环境。
总之,《童年的消逝》是一本发人深省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了童年消逝的问题以及电视时代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
这使我更加关注儿童的成长环境和媒体使用,并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看前思考什么是童年的消逝?电视在这里扮演了什么角色?童年的消逝只和电视有关吗?透过童年这个概念,波兹曼怎么看媒介技术的巨大影响?精华笔记《童年的消逝》,它用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与消逝,来谈20世纪下半叶美国的电视媒介文化,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
该书的作者波兹曼,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也是《娱乐至死》的作者。
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我们如今的很多困惑,波兹曼三十多年前就已经系统地思考过了。
接下来,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全书。
一、什么是童年的消逝?电视在这里扮演了什么角色?;二、童年的消逝只和电视有关吗?;三、透过童年这个概念,波兹曼怎么看媒介技术的巨大影响?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是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其实就是儿童和成人界限的消失,在波兹曼看来,电视是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
界限的消失有两种表现:一是儿童变得像成人,另一个是成人变得像儿童。
一、儿童变得像成人,这个很容易观察到,在波兹曼的时代,电视广告里十二三岁的少女,可能打扮得更像一个性感成熟的女性。
以前,小孩子逃课到厕所抽烟都会成为“问题”,但在当时,青少年犯罪率快和成人差不多了。
波兹曼在书里提供数据说,1950年到1979年间,美国15岁以下孩子犯较严重罪案的情况,增加了110倍。
就算撇开这些极端的例子,传统的儿童游戏也消失了,十二三岁的孩子参加橄榄球队,比赛的方式和成人没什么区别。
二、这一点相信我们也都有同感,现在的小朋友早熟得厉害。
他们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成人世界的秘密,比如性、暴力、死亡、社会的阴暗面等等。
波兹曼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关键就在这些秘密。
成人的任务就是在教育中一点点地将秘密传递给他们。
为什么电视就能让成人世界的秘密消失呢?在文字主导的时代,知识和信息被掌握阅读能力的成人垄断。
阅读门槛高,你仅仅识字还不够,还要有逻辑思维能力,另外阅读是需要耐心的,这样的耐心只有成年人有,儿童是缺乏的。
但现在电视把这些门槛全都取消了。
童年的召回-基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的思考
1童 年 的价值
童年是 短暂的 , 但 是它对人 的发 展是至关 重要的 , 是人 发展 的奠基 阶段 。我 国古代洪应明说 : 幼是定基 。北宋教育 家颜之 推在 《 颜 氏家训 ・ 勉学 》 提到 : 幼而学者 , 如 日出之光 。 夸美纽斯认为儿童是 “ 上帝 的种子” , m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瑞典教 育家爱伦 ・ 凯 明确提 出 “ 二 十世纪是儿 童的世纪 ” 的 著名论断 。 另外 , 童年期是人 的认 知发展最 为迅速 、 最为重要 的时 期 。这一时期儿童 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 , 儿童 日后 各 方面发展的方 向、 性 质和水平都受这一 时期 的影 响。 然而 ,
摘 要 童 年是 人 发 展 的 关键 期 , 是人 一 生 最 美 妙 的 阶段 。 但 是 由 于 童 年 时 问 的缩 短 、 童 年 空 间 活 动 范 围 的缩 小 以及 童年性质 的扭 曲导致 童年 的消逝。成人应该 尊重儿 童, 保证 儿童 的 自由, 给儿 童充足 的游戏 时间, 还儿 童 以健康 快乐的 童年。 关键词 童年 童年 的消逝 召 回
总第 2 5 7期 2 0 1 3 年1 O月( 中)
竹敏 ≈ ‘
T h e S c i e n c e Ed u c a t i o n Ar t i c l e C o l l e c
O c t o b e r 2 0 1 3 ( B )
童 年 的 消 逝 影 响 了儿 童 美 好 的 童 年 。
2童年 的 消逝
尼尔 ・ 波 兹曼在 《 童 年 的消逝》 一 书 中认 为媒介 尤其 是 电视 的出现 , 造成 了儿童 和成人之 间变得 透 明化 、 公开 化 , 没有区别 。虽然有学 者认 为传媒 导致童年 的消逝是一种 技 术至上 的理论 , 但 是从童年 的时 间 、 童 年 的空间范 围以及 童 年内容的扭 曲来看 , 儿童确实 面临着来 自各方面 的压力 , “ 童年正在飞快地消逝 ” 。[ 2 1 2 . 1童 年 时 间 的缩 短 英 国一项调查显示 , 儿童 的童年期结束得 越来越早 , 大 概在 1 1 岁结束 。 儿童童年期 的缩短与儿 童过早的成人化不 无关 系。 所谓儿 童成人化 , 是指儿童在思维 、 心理 、 语 言及行 为等方 面超 越了其实 际年龄及 生理界 限 ,表现 出的近似成
(完整版)童年的消逝
总结
• 儿童是无辜的,童年是有价值的。媒体是一种传播方式 或者手段,我们没有理由反驳,但是我们可以改善。
• 做每个年龄该做的事情,别再让儿童们的童年消逝了, 一辈子只有一段时光,我们凭什么让他们失去本该有的 经历?
• 多么希望在可能的时间段里享受世界,真正的大自然, 真正的世界,而不是虚拟无边无际的网络媒体空间。多 么希望孩子们是健康的成长,是通过自己双手换取成长, 多看一些书来丰富自己,而不是成天坐在电视电脑前不 知道干些什么。
• P111 直到今天,印刷的文字,尽管看 上去容易接近,实际上掌握起来却足 够困难,要获得适当的阅读态度也并 非易事。这二者造成的结果是,不仅 在儿童和成人之间,甚至在年幼的儿 童和青少年之间,也竖起了屏障。然 而自从有了点时,这个信息等级制度 的基础就崩溃了。
• P130 虽然电视有时候会警告家长“下 面的节目包含成人内容…..”,但这样做 只是会保证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儿 童会观看。
• 不由得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沙堆,小车,每天可以跑来跑去真的很开心, 再或者是弹弹钢琴唱唱歌什么的,最多也就是电视了,喜欢看很多动画片, 至少是没有网络的。然而现在的确不一样了,青少年们被很多类似于人人网 这样的世界吸引着,小学生很早就习惯了每天有电脑的日子,被动了,机械 了,不再那么自然了。真是一种令人难过的感觉。
《童年的消逝》心得
《童年的消逝》心得这本书,由尼尔·波兹曼所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剖析,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童年概念的变迁及其背后的文化、媒介影响。
阅读此书后,我深感震撼,也引发了我对童年、成长以及社会变迁的诸多思考。
首先,书中对“童年”概念的阐述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阶段。
在传统社会中,童年被视为一个与成人世界相对隔离、充满纯真与想象的时期。
然而,随着印刷术的普及、电子媒介的兴起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童年的界限逐渐模糊,甚至有消逝的趋势。
这一现象让我意识到,童年的消逝并非偶然,而是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变迁以及媒介的革新密切相关。
其次,书中对媒介如何影响童年消逝的分析尤为深刻。
波兹曼指出,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成人世界的秘密和暴力内容不再被严格限制在儿童的视线之外。
儿童过早地接触到这些信息,不仅破坏了他们的纯真和想象力,还可能导致他们过早地“成人化”。
这种现象让我深感忧虑,也让我更加关注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和保护问题。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童年消逝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童年的消逝意味着儿童失去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成长环境,他们需要在更早的年龄面对成人世界的复杂性和挑战。
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早熟,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同时,童年消逝也可能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因为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模糊,使得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变得模糊和混乱。
在阅读《童年的消逝》的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对童年的看法和态度。
我意识到,尽管我们无法完全阻止童年的消逝,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保护和延长童年的美好时光。
我们可以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纯净、健康的成长环境,限制他们接触成人世界的不良信息;我们可以鼓励他们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还可以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保障。
总之,《童年的消逝》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童年的概念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关注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和保护问题。
童年的消逝阅读笔记
童年的消逝阅读笔记1.书籍信息书名:《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作者:尼尔·波斯特曼(Neil Postman)出版时间:1982年2.书籍概述《童年的消逝》是尼尔·波斯特曼的一部著作,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童年的变化与消失。
作者通过对历史、文化和媒体的分析,提出了现代社会对待儿童和童年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3.阅读笔记3.1儿童与成人世界的界限模糊在过去,儿童与成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儿童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和文化。
然而,现代社会中,儿童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开始过早地接触和模仿成人世界的行为和价值观。
3.2媒体对童年的影响波斯特曼指出,媒体在塑造现代童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媒体形式改变了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他们更多地暴露在成人世界的信息和观点中。
3.3教育系统的转变波斯特曼认为,现代教育系统也对童年的消失负有一定责任。
传统的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而现代教育则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结果。
3.4儿童与广告的关系广告对儿童的影响不可忽视。
广告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塑造了儿童的消费意识和价值观,使他们更加追求物质享受和表面形象。
3.5社会对待儿童的态度在过去,儿童被视为需要被保护和尊重的群体。
然而,现代社会中,儿童被视为消费者和市场的一部分,他们的需求和权益常常被忽视或低估。
3.6童年的重要性和挑战波斯特曼强调了童年的重要性,他认为儿童需要有自己独立的世界和时间,以发展其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他也提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平衡儿童的成长需求与现实社会的压力。
4.总结《童年的消逝》通过对现代社会中童年的消失进行深入分析,引发了人们对待儿童和童年的关注和思考。
作者指出媒体、教育系统、广告和社会态度等因素对童年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呼吁社会关注并重视儿童的需求和权益。
读书报告2 《童年的消逝》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现实的大学和理想中有着太大的差距,想象中的大学校园是丰富多彩的,是张扬个性的,可是如今的大学让我最深的感受却是孤独——内心的孤独。
这种落差让我总是情不自禁的回忆着我的童年。
当我看到书单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童年的消逝》。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虽然已经过去20多年的时间,作者尼尔波兹曼在书中的大胆预见,如今正在被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现实一一印证,而且“那时所发生的一切,现在仍然在发生。
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该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包括印刷术、电报、广播、电视在内的媒介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世界和周围的生活。
作者以“童年”这一诞生历史并不久远的社会概念为考察对象,详细探寻了它的起源、产生、兴盛,及至目前正在消失的历程,其间综合运用了他对语义学、心理学、历史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
全书的主题作者概括为:“美国文化敌视童年的概念。
”《童年的消逝》里作者一方面赞美童年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一方面指出童年是印刷术的一个“发明”,一方面却又哀叹电子媒介的出现如何使这个书本化的童年土崩瓦解。
其中的曲曲折折翻来覆去之处,反映出老先生的矛盾心态,也算是媒介研究者的通病:对待技术、制度、文化,很想三碗水端平——却又总觉得手不够用。
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我们的童年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印刷术发明之日起,读书成了一个人的事情,以前一人读而带着大家一起读的景象不存在了,一人在台上说书,台下的人津津有味的听着的景象越来越少。
印刷术的发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波兹曼认为,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人类思维的革命。
在印刷文化下,书本内容的线性有序排列,注重内在逻辑,其结果是训练出人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
印刷文字也要求人的持久的注意力。
而在电视文化时代,作为视觉媒介的电视,每小时播放1200个图像,动感刺激,满足的是人的感官和供人娱乐。
媒介变迁中的“童年”印记——读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笔 者认为 , 波兹曼 为证他把 电视称作 一
、
尼尔 ・ 波兹曼的“ 童年消逝说”
下篇《 童年的消逝》 中, 波兹 曼置身现 种 “ 毫无保 留的媒介 ” , 一种 除了 “ 图画和 代 时空 , 揭示 了从谷登 堡 的“ 印刷世 界” ,
后, 童年 的概念 普遍被 承认 存在 , 儿 童的 服装 、 语 言开 始与成 人有所 不 同 , 儿 童类
进行分类 。 而这样势必会模 糊儿童与成人
是 与 社会 制 度 、 人 的实 践 活动 相互 作 用
22 2 2 o 1 s 年 第 s 朝
【 关键词 】 媒介 变迁 《 童年 的消逝》
波兹 曼 于 1 9 8 2年 出版 的《 童 年 的消
的 书籍 也 大 量 出 现 , 甚至连取名也开始给
间的界线 , 使 得电视时代 的人生 简化为三 个 阶段 : “ 一端是婴儿期 , 另一端是老年期 , 中间我们可 以称之为 ‘ 成人化 的儿童 ’ 。 ” 电 子媒体迅速 、 平等地解释成人世 界的全部 内容 , 从 而产 生 了使 得 羞 耻 的概 念被 冲
定义, 即“ 成 年人是指 有 阅读 能力 的人 ” ; 相对 的 , 便有 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 , 即“ 儿 童是指没 有 阅读 能力 的人 。 ” 波兹 曼提 到 印刷带来的“ 强化 了的 自我意识 ” 和“ 知识
差距 ” 是 产生 童年 的 动 因 ; 1 6 、 1 7世 纪 以
复旦大学曹晋教授认为正如童年的消逝中描述电视进入家庭后对儿童与成人之间关系的打破对儿童成长环境产生影响ipadiphone等智能产品进入家庭本身对儿童带来更多的虚拟性数字化成人世界的一切好的坏的政治战争暴力犯罪色情等全都不设限地通过电缆进入儿童的世界
新传理论51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新传理论51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是当代著名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之一,创立了“媒介生态学”,代表作有《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等。
《童年的消逝》于1982年出版,该书以“童年”作为切入点进行媒介研究,提出随着媒介的变迁,童年在消逝,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界限在消失。
新媒介环境下人的读写能力退化、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信息环节复杂化等等,共同指向了“童年的消逝”。
1.童年概念的产生——印刷时代的到来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概念的发明是文艺复兴的伟大成果之一,也可能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个发明。
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尼尔·波兹曼通过观察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交过程,把童年置于社会学的层面进行讨论。
印刷时代的到来,社会对识字能力的重视程度上升,进而划分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距离。
首先,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使人的读写能力进一步发展,现代童年概念的基本文化语境诞生。
因而,有无阅读能力成为区分成年人和儿童的重要标准,儿童需要接受教育,才能成为成熟的成人,从而产生童年的概念。
其次,印刷可以重新赋予人类自我意识和人性意识。
文字使儿童退回自己的世界之中,与社会环境脱离,因而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
以印刷为基础的阅读强化了个性意识和自我意识,是童年得以诞生的重要条件。
最后,成人因为接触的社交范围更广,拥有儿童所不宜知道的信息,这些是儿童不得不经过长时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够获得属于成人的秘密。
因此,印刷时代隔离了成年与儿童,“使儿童远离了成人的秘密、社会的秘密”。
2.童年的消逝——电子媒介时代印刷时代使成人与儿童之间形成了不可逾越的界线,而电子媒介的产生和传播使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
童年在消逝的同时,成年的概念也在消逝。
电子时代改变了以文字为主的符号环境,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首先,电视等媒介带来了新的符号——图像,使得童年与成年之间的文化鸿沟被重新填平。
我读《童年的消逝》
我读《童年的消逝》作者:高洁来源:《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年第06期《童年的消逝》由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主任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著。
本书初版于1982年,12年后又再版。
该书从文化学角度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的儿童成人化现象并分析了产生此种现象的社会媒介原因。
成书背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步入了电子技术时代。
60年代,电视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普及,后现代主义逐渐产生。
70年代以后,电视成为发达国家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后现代主义也开始席卷全球。
科技本是服务于人。
可到头来人却被自己所生产的物品所控制,失去主动性,异化为其奴隶。
这使得一些人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现代科技理性。
后现代主义者正是如此,他们反对现代思潮,反对现代技术理性,希望寻求一种超越现代的东西,以打开新的文化空间。
尼尔·波兹曼正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写作了《童年的消逝》一书。
面对当时的美国社会状况,他对现代社会的电子媒体作用于儿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他担心“童年”会逐渐“消逝”,于是在这喧嚣浮躁的环境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时代强音。
内容精要在《童年的消逝》中,波兹曼认为,童年不仅是生物性的概念,更是社会性概念,是文化的产物,或者说童年的社会性要远远超过其生物性。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发展的童年历史,可分为两部分,即童年的发明、童年的消逝。
一、印刷时代——童年的发明第一部分讲述了童年的起源,“童年”概念经由印刷术的出现与书籍的普及被人们“发明”,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印刷术创造了童年”。
中世纪以前没有儿童的概念。
因为当时的社会交往都以面对面的口头方式进行,人们主要通过耳朵来获得知识,识字是少数人(“抄写一族”)的特权。
“在口语世界里,成人的概念并不存在,因此,儿童的概念就更不用提了”,成人的秘密不封闭,儿童生活在一个和成人一样的环境中,他们从未拥有过“童年”。
《童年的消逝》书评
《童年的消逝》书评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忧患之书,对我们这些往往把童年看作天经地义,最多模糊地感觉到当代许多儿童在日趋早熟的读者,尤其能带来启发,引起一些有益的思索。
作者认为:童年的概念,并不是简单地对生理事实的描述,而是社会的产物,是儿童与成人世界分离的结果;它的历史不到400年;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发明,“也许是最具人性的发明之一”。
在欧洲中世纪,识字是少数人(“抄写一族”)的特权。
社会交往则主要靠口头文化,而不是识字能力。
那时候,孩子到七岁就算进入了成人世界。
至于成人,则非常孩子气:他们与儿童做同样的游戏,玩同样的玩具,听同样的童话故事,不存在需要向儿童隐瞒些什么的羞耻心,没有要教给未成年人的特别的礼仪。
总之,他们的世界是混同的。
生育率和死亡率那么高,也使得父辈不能对小辈投入太多的感情。
印刷术改变了这一切。
随印刷术兴起的,是书面文化的流传。
识字的成人由此获得大量知识和信息,但同时造成了儿童与成人世界的分离。
识字能力越受重视,这种分离就越明显,越彻底。
因为识字需要学习。
儿童必须入学,才能吸收知识,掌握由印刷术所开启、文艺复兴所创造出来的活跃的个性意识,这个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打上满分:它是天真、纯洁、自发、好奇、快乐、坦率,等等;畸形和邪恶的文明只会压抑它,败坏它,减损它。
关于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纷纭意见最后集中在一点上:如何平衡文明的要求和尊重儿童天性的要求?不言自明的是:我们对孩子如何成长的愿望,是扎根在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愿望之上的。
可是,当童年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超越社会和经济阶级的理想的时候——作者把这个顶点定在1950年:儿童走出工厂,进入学校,受到保护并拥有自己的小世界——它的瓦解也同时开始。
或者说,儿童与成年正在趋同。
从现象上看,今天,儿童越来越多地参与了酗酒、吸毒、性活动、犯罪等等;儿童歌曲已经绝种;儿童游戏在消失,代之以不断膨胀的、商业化和职业化的“少年棒球联合会”之类需要裁判和观众评判、紧张激烈而不能胡闹的运动;过去被认为只适合没有分辨能力的年轻人享用的垃圾食品,比如麦当劳食品,现在成人也消费得一样多了;在娱乐节目和音乐方面,成人与儿童的欣赏趣味在接近;年轻人自如地使用成人们的脏话,成人则吸取了年轻人的习惯用语;作为社会对儿童的普遍态度的反映,在情节剧、肥皂剧或其他流行电视节目里,儿童像微型成人那样出现,在各自的兴趣、语言、服装或性欲上的表现跟成人已经越来越没有什么区别;广告大量地以十一二岁的女孩作为性对象;从1950年到1979年,美国的成人犯罪率上升了3倍,儿童犯罪率则上升了11倍,其频率、残忍程度以及立法机构的反应都在极大地升级,与此相应的则是成人侵犯和虐待儿童的事件不断增多——因为成人越来越不把儿童当作儿童——以及大批儿童离家出走。
《童年的消逝》:触不到的童年
《童年的消逝》:触不到的童年走在大街上,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穿着校服的小男孩聚在一起捧着手机打王者荣耀;一个还不到10岁的小姑娘在某音发布自己的化妆教程视频;还有一些小朋友在QQ空间官宣,晒出两人甜蜜的聊天记录,并承诺会爱对方一生一世。
上面所述的这些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现在的孩子们仿佛变得越来越成熟,穿着和大人相同款式风格的衣服,化着大人化的妆,嘴里谈论着遥远的未来,说着以后结婚的承诺。
也就是说,孩子已不再像个孩子——这便是《童年的消逝》所谈论的主题。
《童年的消逝》是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于1982年出版的人文社会类著作。
在书中,作者论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儿童越来越接近成人,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分界线正被日益破坏,二者日益融合。
童年正在衰落,童年正在消逝。
该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产生的理论。
在1994年的维塔奇版序言中,尼尔·波兹曼写道:“如果自本书写成之日至今,童年消逝的一些趋势至少被抑制住了,或者扭转了,我会感到欢欣鼓舞。
”但是事实上,很遗憾,从我们当今所处的信息大洪流来看,童年的消逝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这种势头越来越猖狂。
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论述的是一个非常悲哀的主题。
但更悲哀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童年的消逝正愈演愈烈,没有人知道我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来保存童年的力量。
在书的前四章,尼尔·波兹曼主要讲述了童年概念的诞生,以及它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欧洲中世纪,起初童年作为社会结构的想法并不存在,儿童被当作微型成人,他们知道通过口舌透露的一切秘密,包括成人之间的秘密。
成人行为幼稚,他们与儿童做同样的游戏,玩同样的玩具,听同样的童话故事,不存在需要向儿童隐瞒些什么的羞耻心,也没有要教给未成年人的特别的礼仪,儿童与成人的世界是混同的。
但是印刷术的出现,使儿童被从成人的世界里驱逐出来。
知识被印在了纸上得以流传,识字变得异常重要,这导致了科学思想的普及,导致了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
心得体会-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精品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篇一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的消逝》作者是尼尔·波兹曼1931——2019,他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为童年的消逝提供一个解释这种现象和以发生的理论。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
而第二部分作者则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这本书写得很通俗,作者在书中回顾了童年产生的历史,童年的发展和命运,最后揭示出这样的一个事实童年在消逝。
不是生理上童年的消逝,而是概念的消逝。
书中举出了很多例子,说明了印刷术、书籍和电视对童年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而电视,是使童年消逝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视是人发明的,发明的当初并没有预料到它所带来的影响。
电视使孩子成人化,也使成人孩子化。
在现在看来,这一现象似乎更明显。
而书中所显示的媒体对时代对儿童的限制和影响,对后现代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在喧嚣的消费时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大众文化的批发复制链条上,儿童是被忽略的一环。
大众文化是拒绝启蒙、消解启蒙、对抗启蒙的文化。
所以我们我能有什么方法能让童年不消失呢?答案就去慢慢的寻找去吧!篇二《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近日,武汉某汽车文化节上"比基尼女童车模"引起热议,"别出心裁"的策划。
论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批评思想
的论 断 ,媒介 为人们提供 了很 多便捷 , 我
们可 以方 便地 了解 到全 国各地甚 至是全
球的消息 , 大 到 国 际新 闻 , 小到社会逸 闻、
《 童年 的消逝 》 , 与《 娱 乐至死 》、 《 技术
他著 名 的 “ 媒介批 评三部 曲 ” 。 这个三部 曲有一个纵贯始终 的主题 , 即技 术对人类
社会 、 文化 和 心 理 的影 响 。
一
犯罪等 比率 的直 线上升 , 这些 社会现 垄断 : 文化 向技 术投降 》 三者 一起 , 构成 孕 、
百姓家常 , 但是却 在无形 中影响着人们。 例如 ,现在很多年轻人 选择 看美 剧 、 韩剧 , 认 为美剧 、 韩剧拍摄得 好 , 题材 好 , 技术 好 , 画面好等等 , 但 是 当年 轻人越来 越 多的接受美 剧 、 韩 剧时 , 看 的不仅仅 只
《 童年 的消逝 》 一书作 者波兹曼从社
会学的角度对 童年进行 了研究 。 在书中波 兹曼讲到 , 新型 的电子媒介 以及图像的大
的影 响 , 欣 赏美 国文化 中的开放 , 欣 赏韩 国的服饰 , 电子产 品等等 , 这些 也不单 单 为别 国的经济做 贡献 , 更严重的是导致本 国文化意识的淡薄甚至是否定 。 印刷机使 l 8 、 1 9世纪 美 国社会 的公 众话语具 有了理性 、 秩序 、 严 肃等特征 。 波 兹曼称那 个 阶段 为 “ 阐释年 代”。 然而随 着 以电视 为首的 “ 娱乐 业时代 ”的到来 , 通过电视这个媒介 呈现出的不论 是广告 、
3 08 2 o 1 3  ̄ s t # 1
瘸啦带
学 子 论 文 选 登 I H E W S W O R L D
媒介变迁视角下的童年——以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为中心
第31卷第5期2018年9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1No.5Sep.2018收稿日期:2018-04-28作者简介:孙晴(1995-),女,安徽省芜湖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文艺学。
媒介变迁视角下的童年———以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为中心孙晴(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摘要:1982年,尼尔·波兹曼出版了其著名的传媒文化著作《童年的消逝》,该书以童年这个独特视角切入媒介研究,认为,随着媒介的变迁,童年在消逝,为人们提前敲响了警钟。
新媒介环境下人的读写能力的退化、信息环境的复杂化,都表明重新审视波兹曼《童年在消逝》文化批判精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童年的消逝》;媒介变迁;文化批判精神中图分类号:G206.2/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18)05-0107-0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主要论述了童年概念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从媒介的角度阐明,从印刷时代到电视时代,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当前,新媒介时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1](101),用不需分析解码的“观看”替代需深度推敲和思考的“阅读”,人的读写能力逐渐退化、文化羞耻感丧失。
这些都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童年的消逝》的文化精神内涵及其文化批判精神。
一、印刷时代:童年概念的发明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概念的发明是文艺复兴的伟大成果之一,也可能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个发明。
在书中,尼尔·波兹曼通过观察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交过程,把童年置于社会学的层面进行讨论。
随着传媒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演进到文字印刷时代,童年这一概念才真正产生。
希腊人把童年看作一个特别的类型,但对童年本质的认识却模糊不清。
童年消逝还是建构——对《童年的消逝》和《童年之死》的辩证思考
■62 |视野|SHIYE |书卷‘书卷童年:消逝还是建构—对《童年的消逝》和《童年之死》的辩证思考*姚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童年既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更是社会文化意义上的。
通过对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以及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的阅读,笔者对童年有了重新认识与思考,在电子媒体时代下,童年并非在“消逝”,而只是时代变化下的重新建构,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童年及童年的人生价值(一)何为童年对于童年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大卫•帕金翰认为,童年的概念在历史上、文化上以及社会上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儿童曾被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也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
m而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创造的,他指出在中世纪时代是不存在童年的,而到了印刷时代童年被发现了,换言之,这一童年的历史与印刷时代是等长的。
Pl因此,在童年这一概念上,二者所持有的立场是不一样的,前者站在历史变化的角度上,后者站在与时代发展对立的角度上。
(二)童年的人生价值童年期对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是人生的起点。
正如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是成人之父”。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是儿童创造了成人,儿童是成人的祖先。
童年期的发展为成人的发展起着奠基作幼教金刊|63用,一个有意义的童年是儿童一辈子的精神源泉:因此,无论是消逝还是重新建构都需要人们对童 年予以关注,守住童年对人生的价值。
二、童年的重新建构而非消逝尼尔•波兹曼认为在印刷时代成人与儿童的 世界都有各自的文化秘密,读书识字是界限的关 卡,而在电子媒体时代,电报、电视等媒介使得 成人与儿童之间透明化和公开化,成人世界对于 儿童来说也不再神秘,电子媒介的普及模糊了童 年和成年的分界线,“童年逐渐消逝”。
的确,在这个手机、电子产品普及的时代,00后、10 后的童年跟90后、80后记忆中的童年是不一样 的,但这也并不是如尼尔•波兹曼所说是电子媒 介的普及使得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 了,使得童年消逝了。
《童年的消逝》读书报告
《童年的消逝》读书报告《童年的消逝》一书由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所著,书中介绍了有关“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从具体内容上划分为两个篇章,第一篇“童年的发明”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
第二篇“童年的消逝”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第一章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过去希腊人对童年本质的看法虽然是模棱两可、迷惑不解,但还是一心一意的热衷教育。
希腊人发明“学校“一词,意思是“闲暇”,是典型的雅典式的信仰,他们认为闲暇时,一个文明人自然思考和学习,但是当时他们的管教方法在现代人看来是一种折磨。
尽管他们有学校,但希腊人还是对儿童心理学或者儿童养育大惑不解。
总之,希腊人为我们预示了“童年“这个概念,他们虽然没有创造出童年,但是已经走得很近了,以至于2000年以后,当童年产生之时,我们便能识别它的希腊之源。
而后,罗马借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出超越希腊思想的童年意识。
罗马人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观念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随后历史的发展却是北方蛮人入侵,罗马帝国消亡,传统文化被神秘化,欧洲进入愚昧黑暗的中世纪时代。
随之而来的是人的读写能力的消失,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最后是童年的消逝。
在文学作品里,儿童的主要角色是死亡,通常是溺死、窒息而死或遭遗弃……当时大多数儿童不去上学,而是离家出走去干低下的粗活或当学徒。
总之,中世纪童年的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当时没有识字文化的观念,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童年不存在的原因所在。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荣成市实验小学李玲童年是个充满少年时期梦幻而又色彩斑斓的称谓,每每想起童年往事,我的嘴角总会情不自禁地扬起。
如果说人生如天空般广阔,那么童年的那些一定是夜空的星辰,绚烂了我的人生。
可是,读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后,我思绪万千:在我的童年中有哪几颗星星是真正的闪耀;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正值孩提,极为我应该如何让他们的童年更加璀璨呢?一、让小孩子多几分童真尼尔说: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可以称为“成人化的儿童”。
他认为电视是一种除了“画面和故事”外外就没有什么内容的媒介,它所展现的内容很“幼稚”,或使成人和儿童明晰的界限变得模糊。
如果尼尔能够际遇现在的网络时代,我想他一定会更加严肃地批判:网络时代让儿童的成人化更加彻底啦!“闺女,别宅在家里,我到楼下运动一会。
”“妈妈你去运动吧,把手机留给我作伴。
”作文课上我问:“你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是什么呢?”学生答:“王者荣耀”、“我的世界”、“跑跑酷”......网络上具体内容鱼龙混杂,大部分是特别针对成人的,可是出乎意料令人遗憾地也吸引了孩子们,而且吸引力是那么大些。
渐渐地,做做孩子们的玩大多是在做手指运动,孩子们的思想全部内容和成人一起受到的内容的熏陶;慢慢地,孩子们早早地架上了“望远镜”,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大人”。
人总是要长大的,可是当人的心理年龄大大超越实足年龄从而跨越了童真,这样真的好吗?让时间的年轮转回三十年,当我还是儿童时:课间十分钟教室门前有小伙伴们跳房子的身影,铃声响起也要迅速来得及跳完最后一遍;遇到下雨下雪天,我们中间挤在教室后面宣传册下玩石头剪子布,取其名曰“挣皇帝”。
六一儿童节时,能够代表班级参加转呼啦圈比赛那是无上的荣耀,我不但能用腰部来转,还能能用脖子转、手腕转、腿弯转和脚踝转。
周末时,我们在家门后比赛跳绳、比赛扔毽子、玩过家家、打玻璃球,那一大盒赢来玻璃球曾让我成为了小伙伴们推崇的“偶像”。
《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
《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在阅读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过后,我对于童年的定义与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本书作者从童年发明和童年的消逝两方面叙述讲解。
第一篇讲述了童年印刷术的发展下一步步形成完整的概念,并且促使了一系列的教育与发展。
童年在印刷术的促进下,得到了成人世界的注意,学校开始为儿童开设系统的学校教育,并且在教育日益发展的时代下,对于儿童的教育也越来越系统化、科学化。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儿童可以越来越多的接触到成人世界的“秘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以文字为“门槛”的成人与儿童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由此“童年的消逝”便开始了序幕。
童年时一种社会产物,不是生物学的范畴。
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
具体来说,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为不可避免的存在。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童年却在逐步消逝。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过“当一种社会产物将被淘汰时,它就变成了人们怀旧和研究的对象。
”所以作者对于童年的消逝叙述了自己的研究和见解。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到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
于是社会开始提倡小学教育,儿童在社会上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儿童不再被看为成人的缩影。
教育变得几乎不容变更地和儿童联系起来了,从而促使了学校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在书中,作者叙述了卢梭“教育是个减少的过程”和洛克“童年是个增加的过程”的观点,对教育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引出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
在童年的消逝一篇中,作者讲述了随着电视的发展,人们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儿童接受成人世界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低。
电视的发明导致童年的消逝逐步加快,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成人世界“秘密”在逐渐透露给儿童。
这本书写得很通俗,作者在书中回顾了童年产生的历史,童年的发展和命运,最后揭示出这样的一个事实:童年在消逝。
不是生理上童年的消逝,而是概念的消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物 , 也正如他在文中写的 , 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 前 者指 的是 一种几 乎 大多数 人都 能读 书并 且 的确读 理 条件 , 童 年 概 念 的提 出与科 学 、 单 一 民族 、 国 家 以 书 的状 态 , 后 者指 的是 阅读 的艺 术仅 局 限在部 分 “ 抄 及 宗 教 自由 的概念 相 关联 , 童年 概 念大 约 产 生于 1 6 写一族” 的特权 阶级 的人 。还有 可 能 的一 个 原 因是 世纪 , 经过文化特征的逐渐提炼与精心培育 , 慢慢延 丁 匠 识字 文 化 被 罗 马教会 所 利 用 , 用 来控 制 数 目众 传 至今 。基 于这个 观点 , 当时波兹 曼认 为 , 伴 随着现 多 的教 众 。结 果 就是 当时社 会 上 很 多人 目不识 丁 , 代社会 化 的进 程 , 媒 介 环境 开始逐 渐 发生重 大 变化 , 他 们 的社会 交 往 主要 以语 言交 流 为 主 。 同样 , 波 兹
2 0 1 6 年9 月
河 南 社 会科 学
HE NAN S 0C I AL S C I E NCE S
S e p. , 201 6 Vo 1 . 2 4 No. 9
第2 4 卷 第9 期
尼尔 ・ 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 的文本学解读
彦松
( 河南省社会科 学界联合会
研 究 中心 , 河南
童年概念的逐渐消失——这也正是《 童年的消逝》 一 无 形 , 形 同缥缈 之 雾 。对 儿 童 相对 缺 少 兴趣 成 为 中 文 的主要命 题 。 世 纪 与现代 社会最 引 人注 目的不 同之处 。 童 年概 念 的初期历 史化 进程 二、 技术 革命 条件 对童 年概念 的不 同冲 击
电视 悄 然 成 为媒 介 中心 , 由此 而 导 致儿 童 世 界 与成 曼 也考 察 了为什 么这 一 时期 没 有产 生教 育观念 和 羞 人 世 界 之 间 的分 界 日趋 模 糊 , 也 导 致 了一 定 意义 上 耻 观念 。总 之 , 在 漫 长 的中世纪 , 童 年 的概念 消散 于
《 童年的消逝》 从历史学 、 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 儿 童免 于 知 晓成 人 秘 密 的观 念 的措 施 , 但 这些 进 步 维视角审视 了童年文化现象 , 展示童年概念的萌芽 、 的苗头在 历史 步入 中世纪 之后 , 都烟 消云散 了。
形 成 和 逐 渐 消逝 的过 程 。他认 为 , 童年 概 念 既是 一 种 社会 概念 , 也 是一 种文 化概 念 。尼尔 ・ 波兹 曼没 有 会 产 物来 论 述 。文 中他 这 样说 , 童 年概 念 的发 明是 以罗 马帝 国 的覆灭 为 分 界点 , 与 童年 联 系 紧 密 的一些 方 面 开始 发 生 变化 , 具体 包 括 人 的 阅读 和写
郑g , 1 1 4 5 0 0 0 2 )
尼尔 ・ 波 兹曼 ( N e i l P o s t m a n , 1 9 3 1 —2 0 0 3 ) , 是 世 识 的显 现 和开 始 关 注羞 耻 感 等方 面 , 尤 其 是羞 耻 观
界 知 名 的批 评 家 和媒 体 文 化研 究 者 , 媒 体生 态 学 专 念 的 出现 。基 于现 代人 的观点 , 教 育学 意 义上 的这 业 的首 创者 。他 在媒体 文 化批 判领 域有着 很深 的研 些 观念好像是应有之义 , 理所应当, 但实际上 , 在童 究, 享 誉 海 内外 , 生前 任 教 于美 国纽 约大 学 , 一 生致 年 概念 的演化 过 程 中 , 罗 马 时期 的这 些 发 展 与进 步 力 于对 后 工 业 社 会 的诸 多 问题 进 行 深人 研究 , 并 提 非 常关 键 , 在 整 个童 年 概 念演 化 过程 中起 了非 常 重 出 了很 多深 刻 的 预见 和 尖锐 的批 评 , 去世 之 后 得 到 要的作用。这是因为, 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 , 童年 各 大媒 体 的高度 评价 。 便不 可能 存在 。有 学者 已经 开始 思考 儿童 教育 和使
一
、
作者考察了古希腊和雅典时期对童年是如何看
在1 6 世纪 , 随着新 的传播环境逐渐形成 , 印刷
待的, 结果显示古希腊时期 , 人们对童年的关注远远 和社 会 识 字 文 化 开 始 出现 。 “ 印刷 创 造 了一 个 新 的 不够 , 对 童 年 的理解 也 是 模糊 不 清 的。虽 然 古 希腊 成年定义 , 即成年人 是指有阅读 能力 的人 ; 相对地 发 明了“ 学校 ” 的概念 , 但并不意味着他们 的童年概 便有 了一 个新 的童 年 定 义 , 即 儿 童是 没 有 阅读 能 力 念 可 以和 我 们相 提 并 论 。相 对 而 言 , 罗 马时 期 在 童 的人 。 ” … 波 兹曼 在 《 童年 的 消逝 》 第 二 章 中阐述 了一 年概念上开始有所发展与超越 , 主要体现在年龄意 个基本事实 , 即一个崭新的符号世界借由印刷术的
的消逝在 一 定意义 上起 源 于羞 耻心 的消失 。对 于读
把 童 年 作 为 生物 学 的作 能 力 的消 失 、 羞 耻 心 的消 失 和教 育 的 消失 。童 年 文 艺 复 兴 的伟 大 成果 之 一 , 它 也 可 能是 最具 人 性 关 写 能力 的消失 , 埃 里克 尼 尔 ・ 哈 夫洛 克 在 《 西 方文 化 怀 的一 个 发 明。从 这句话 可 以看 出 , 从 一开 始 , 波兹 的起源 》 中用 “ 社 会识 字 文化 ” ( S o c i a l L i t e r a c y ) 被“ 丁 曼 就将 童 年概念 的起 源 归 因于社会 化过 程 中的 自然 匠 识 字 文化 ” ( C r a f t L i t e r a c y ) 代 替来 解 释这 个 问 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