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泻热汤方

合集下载

大黄黄连泻心汤医案

大黄黄连泻心汤医案

大黄黄连泻心汤医案【方药】大黄二两(6克)黄连一两(6克)黄芩一两(3克))【煎服】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滚水浸渍)。

【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4)【解说】本证为热痞证,由无形邪热结于心下(胃脘部),气窒不通而成。

盖心下居中焦,乃阴阳气机升降之要道,邪气阻滞,则气机痞塞,故临床以心下痞满为特征,因无实物结聚,故按之不硬不痛。

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泄热消痞。

本方不必煎煮,以沸水浸泡片刻,然后绞汁去渣,即可服用。

此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以利清上部无形邪热。

本方临床运用广泛,不仅治疗热痞,而且可治疗火邪所致诸般血证,以及上焦有热的目赤肿痛、头痛、牙痛、口舌生疮、胸膈烦躁之证。

【运用】一、热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刘渡舟医案:王某某,女,42岁,94年3月28日初诊。

心下痞满,按之不痛,不欲饮食,小便短赤,大便偏干,心烦,口干,头晕耳鸣。

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其舌质红,苔白滑,脉来沉弦小数。

此乃无形邪热痞于心下之证,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泄热消痞:大黄3克,黄连10克,沸水浸泡片刻,去滓而饮。

服3剂后,则心下痞满诸证爽然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96)按语:“心下’’位居中焦,乃阴阳气机升降之要道,火热邪气阻塞其间,气机不得畅通,而见心下痞,溲短、便干、口干、心烦,皆一派火热之象,故与本方泄热以消痞,乃正治之法也。

二、咳血(空洞型肺结核)黄耀人医案:柯某,男,48岁,1962年5月21’日入院。

有与肺结核患者长期接触史,去春咳嗽,咯少量血。

今年3月间,咳吐脓血痰,经X光透视,诊断为“空洞型肺结核。

诊见面色苍黄,两颧微赤,舌苔粗白微黄,溺白便秘,痰出白腻而带腥臭,发音微嘶。

脉弦滑数,右手特大,甚则滑动搏指。

泻火的中药方子

泻火的中药方子

泻火的中药方子赵养葵曰。

真火者。

立命之本。

为十二经之主。

肾无此。

则不能以作强。

而伎巧不出矣。

膀胱无此。

则三焦之气不化。

而水道不行矣。

脾胃无此。

则不能腐水谷。

而五味不出矣。

肝胆无此。

则无决断。

而谋虑不出矣。

大小肠无此。

则变化不行。

而二便闭矣。

心无此。

则神明昏而万事不应知。

治病者。

的宜以命门真火为君主。

而加意以火之一字。

观此则火不宜泻也明矣。

而丹溪又言。

气有余便是火。

使火而果有余。

则火亦能为害。

乌在而不泻乎?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泻火的中药方剂,希望能帮到你。

泻火的中药方子惟是火之所发。

本有其基。

药之所主。

自有其治。

气味不明。

则治罔不差。

如大黄是泻脾火之药。

故便闭硬痛。

其必用焉。

石膏茅根。

是泻脾胃之药。

口渴燥热。

其必用焉。

黄芩生地。

是泻肺火之药。

膈热血燥。

效各呈焉。

火盛则痰与气交窒。

是有宜于栝蒌花粉。

火盛则水与气必阻。

是有宜于桑白皮。

火盛则骨必蒸。

是有宜于地骨皮。

火盛则三焦之热皆并。

是有宜于栀子。

火盛则肺化源不清。

是有宜于天冬麦冬。

火盛则必狂越躁乱。

是有宜于羚羊角。

火盛则气必逆而嗽。

是有宜于枇杷叶。

火盛则必挟胃火气上呃。

是有宜于竹茹。

此非同为泻肺之药乎。

黄连犀角。

是泻心火之药也。

燥热湿蒸。

时疫斑黄。

治各着焉。

火盛则小肠必燥。

是有宜于木通灯草。

火盛则喉必痹而痛。

是有宜于山豆根。

火盛则目必翳而障。

是有宜于熊胆。

火盛则心必烦燥懊。

是有宜于栀子。

火盛则口必渴而烦。

是有宜于竹叶。

火盛则肺失其养。

是有宜于麦门冬。

火盛则血必妄沸。

是有宜于童便生地。

火盛则忧郁时怀。

是有宜于萱草。

此非同为泻心之药乎?至于青黛胆草。

号为泻肝之火。

然必果有实热实火者方宜。

若止因火而见抽掣。

则钩藤有难废矣。

因火而见目障。

则熊胆其莫除矣。

因火而见骨蒸。

则青蒿草其必须矣。

因火而见惊痫骨痛。

则羚羊角其必用矣。

因火而见口舌诸疮。

则人中白其必进矣。

因火而见时疾斑毒喉痹。

则大青其亟尚矣。

因火而见寒热往来。

则黄芩其必用矣。

此非同为泻肝之用乎?而胆火之必用以胆草大青青黛者可思。

泻热汤

泻热汤

泻热汤
脾虚实第二(论一首脉四条方二十三首灸法一首)
脾实热。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也,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牌实热也。

治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宜泻热汤方。

前胡、茯苓、龙胆、细辛、芒消(各三两)、杏人(四两)、玄叁、
大青(各二两)、苦竹叶(切一升)。

右九味俰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後服。

射干煎方,主治同前。

射干(八两)、大青(三两)、石膏(十两一作一升)、赤蜜(一升)。

右四味俰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国医经典解读:清一切上焦火——大黄连泻心大汤

国医经典解读:清一切上焦火——大黄连泻心大汤

国医经典解读:清一切上焦火——大黄连泻心大汤清一切上焦火:大黄黄连泻心汤现实生活中,因为普遍都过食辛辣厚昧,酒肉穿肠,饱食终日,缺乏运动,加上思绪过度,肾水不交于心,导致心火旺盛、胃火炽盛、胃火伤络,气血悖逆,助火动血。

症见面色不正常红润,舌边尖红,苔薄黄,齿龈出血,牙缝中有深红色血迹、口气重,思冷食,心烦头晕,头皮多而油腻,严重者失眠、目赤肿痛、头痛、牙痛、口舌生疮、口腔溃疡、消谷善饥、高血压、高血糖、高三脂,这类人如果再吃温补的之药,绝对是上火助热吃错药,宜清胃降火,凉血止血。

《伤寒论》还有一个清热的方子非常实用,叫“大黄黄连泻心汤”大显身手了。

【原文解说】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心下痞”,心下之位,大致胃脘之位,乃阴阳气机升降之要道,由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气窒不通而成。

“按之濡”,胃口的地方不舒服,一按,软软的,没有什么结实。

因无实物结聚,故按之不硬不痛。

“其脉关上浮者”,关脉侯中焦,中焦有热,所以浮。

虽然只是一条,但是很关键;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火热邪气痞结于心下而致火热痞的一张名方。

仲景原文仅二十余字,就把火热痞的病机、病位、病性、主要脉证、治则与方药概括无疑。

但是,临床辨证时,仅仅据此还是很不够的,往往需要参考一些其他症状,如火热邪气上扰,多见心烦,或衄血、吐血、咳血等;火热邪气迫于小肠则小便黄赤;火热痞塞心下,影响胃肠气机不利,可见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

此外,舌质红绛,苔黄,心烦,一派火热之象等也常可见到。

【方药】大黄二两,黄连一两这个方子,简单就是两味苦寒药,热者寒之体现的淋漓尽致。

味苦者入君火,寒则泻火热,“泻心”就是清泻心肺胃肠热,大黄善泄肠胃之火,黄连能清心肺之热,黄连,清胃热的效果较优,胃中因为有热而发堵,吃了饭以后食物不往下走,堵得难受,还可见到烧心、吐酸水。

用黄连配上一点吴茱萸,一吃就好。

这两个药物配伍在一起叫左金丸,是治疗胃溃疡、胃炎的常用药,平常有上述胃病的人,自己即可以开上一些吃,黄连10克,吴茱萸3克。

大承气汤方泻热攻下肠胃清空

大承气汤方泻热攻下肠胃清空

大承气汤方泻热攻下肠胃清空“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有些人上火便秘了,会吃点儿三黄片来清热解毒。

没几天,就会发现大便很顺利地排出,这说明泻火了,“火”从大便排出来了。

吴女士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大便了,由于之前她没有注意泻火,现在,她身体潮热。

像吴女士这种情况,如果再不速治,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于是我叮嘱她的家人赶快煎服大承气汤,结果一剂而愈。

很多时候,我们治疗疾病的时候都是以扶正为先,慎用泻法。

其实,对于一些顽症,泻法是非常灵的,往往可以提高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大承气汤方大黄(酒洗)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张仲景把身体里有实热称为阳明病,所以《伤寒论》中说:“阳明之谓病,胃家实是也。

”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排泄正常。

一旦阴阳失调,则寒热失衡,大肠传输不利,就会出现因为肠胃内热的阳明病。

人为什么会一个星期都不排便呢?这是因为外邪入里化热,与肠中糟粕相结成燥屎。

身体里有热邪,危害非常大,它会不断消耗肠胃的津液,肠液干燥,才致大便坚硬难出。

这时的肠胃犹如蒸炉一样,热得让人受不了,但是这股热气却排不出去,这就是腑气壅滞不通。

热邪与燥屎相结,使得大便“微硬”,所以需要泻热才能通便。

如果大便“不硬”,说明身体内没有热邪,身体没有内热,就不宜用寒性的药泻热,否则容易伤正气。

大承气汤的泻热攻下作用主要是因为大黄。

大黄在古代也称为黄良,就是说它疗效优良。

人们把它比喻为将军,能平定祸乱。

大黄苦寒,寒能清肠胃之热,苦能燥肠胃之湿,也就是说它还能把体内的湿热邪泻下。

大黄既可用于下肠胃之宿食,又可利肝胆之湿热。

上可止呕,下可止痢,可缓可峻,能温能清,它治病的范围特别广泛。

张仲景因他超群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被历代的医家推崇为“医圣”,他创立了36张含大黄的复方,久盛不衰,可见大黄的功效非同一般。

芒硝也是一种常用的泻下药,它咸、苦、寒,性寒能清热,味苦能降泄,味咸能软坚,所以有泻热通便的作用。

大黄–泻下攻积

大黄–泻下攻积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
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患者因2天前吃煮糖萝卜过多,食后又受寒而致胃痛剧烈难忍, 上腹部痞满闷胀,不思饮食,大便3日未行,舌苔白满,中后部 微黄,怀中抱着热砖熨腹,脉象弦滑。诊为寒实停滞所致的胃脘 痛,治以温中导滞之法,以小承气汤加味治之,处方如下:酒大 黄9g,枳实9g,高良姜9g,干姜6g,吴茱萸9g,木香5g,焦槟 榔12g,焦神曲12g,三棱9g,延胡索12g。急煎1剂,分2次服。 药后胃脘痛即止住,不再疼痛,但大便未行,故又于上方加当归 9g,桃仁泥9g,鸡内金9g,附子6g。药后大便通畅,阳明腑气 通畅,寒凝、食滞被推荡泻下,故病亦痊愈。

杨某,男,38岁,初诊,主诉腹痛2天。 前天晚上从外地回京,腹中饥饿,即 急食米面蒸糕约半小盆,食后即睡, 未盖被而受了凉。次晨即觉上腹部及 脐左处疼痛,胃脘痞塞胀满,不思饮 食,小便短赤,大便3日未行,今日疼 痛难忍,急来就诊。观其舌苔白,脉 象弦滑有力。上腹及脐左处疼痛拒按。 据此脉症诊为食滞腹痛。治以消导攻 下之法,以大承气汤随证加减,处方 如下:酒大黄12g,枳实12g,厚朴9g, 芒硝6g(后下),焦槟榔9g,焦三仙 各9g。水煎服1剂。立即针合谷、内关、 商阳、天枢4穴,不留针,以迅速止痛。
大黄之苦寒,泻热通腑, 涤荡肠胃积满结热为主 药。又用芒硝之咸寒、 润燥软坚为辅药,更以 厚朴行气除满、降浊运 脾,枳实苦降破气、消 积除痞,共为佐使,协 助硝、黄推荡肠胃积滞, 通下阳明腑气。诸药合 和,使大便畅而腑气通, 泻热邪而保津液,使后 天之本得以畅运,而水 谷精华得以化生。
小承气汤
胸 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 疠痛,或脘腹 胀满,里急后重者。

每日学一味药——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每日学一味药——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每日学一味药——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泻热破瘀的汤——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汤歌诀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冬瓜仁,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组成大黄12克(四两)、牡丹皮3克(一两)、桃仁9克(五十个)、冬瓜仁30克(半升)、芒硝9克(熔化)。

用法水煎,芒硝溶服(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配伍特点泻下、清利、破瘀于一方,湿热得清,血滞得散,肠腑得通,则痈消则痛止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证见右下腹肿痞,疼痛拒按,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

辩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瘀滞,肠痈初起之常用方。

以右下腹疼拒按,右足屈伸痛甚,时时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热毒较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血瘀较重者,加赤芍、乳香、没药以活血化瘀。

禁忌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妇或者体质过于虚弱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故事一则张某,男,21岁。

患者凌晨4时出现右下腹疼痛,于北京民航医院查体:发热不明显,二便调。

腹部平软,麦氏点压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17.9×109/L。

尿常规镜下可见白细胞2个。

腹部B超提示:右下腹阑尾可见一2.5cm×1.8cm欠均匀偏低回声,外形欠规则,边界欠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阑尾炎可能性大。

民航医院建议住院手术治疗。

刻下右下腹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腹部平软。

口干,汗多,纳可。

脉细,舌淡红,苔根薄黄腻。

证属瘀热阻滞,张广中治以大黄牡丹汤原方:大黄9克,丹皮9克,桃仁12克,冬瓜子30克,芒硝9克。

3剂,水煎服。

2010年5月7日三诊:患者诉服药1煎后即疼痛减轻, 1剂药物服完已基本无疼痛,服药2剂后疼痛完全消失。

关于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大黄在不同方剂中的运用

大黄在不同方剂中的运用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卷第22期 -19-大黄在不同方剂中的运用The application of Dahuang in different prescriptions张毅1顾蘅2*毛新颜2李夏云2(1.昆明市儿童医院,云南昆明,650034;2.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22-0019-03【摘要】大黄是个泻下药,在临床用药中会见到在不同的方剂中有不同的运用,目前研究大黄的炮制品及方剂理论也较多,在临床中同一种中药在不同的方剂中运用是不一样的。

值得临床医师和药师探讨。

大黄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都有各自不同的运用规律,笔者现选取与大黄相关的几个方剂来论述,分别是大承气汤和芍药汤。

【关键词】大黄;不同方剂;运用【Abstract】Dahuang (大黄) is a TCM medicine of Xiexia (泻下), shows different effects in different prescriptions. There were many theories on the processed products and prescriptions of Dahuang; the effect of the same TCM medicine in different prescriptions is different in clinic. The application of Dahuang in Jingui Yaolue (《金匮要略》) and Shanghan Lun(《伤寒论》)shows different rules; the Dahuang in the Dachengqi decoction (大承气汤) and Shaoyao decoction (芍药汤) was discussed.【Keywords】Dahuang; Different prescriptions; Application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22.006大黄是泻下药,在临床中如果运用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大黄汤_圣惠卷三十八_减法方剂树

大黄汤_圣惠卷三十八_减法方剂树

大黄汤_圣惠卷三十八_减法方剂树大黄汤_圣惠卷三十八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4)1.1.组成: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前胡半两(去芦头),当归半两(锉碎,微炒),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葱白2两半(切),豉1合,生姜半两。

(4)1.2.功效:乳石发动,大肠壅滞,心膈痞满,腹痛烦热。

(4)1.3.来源:《圣惠》卷三十八。

(4)2.葱粥 (4)2.1.减:川大黄、前胡、当归、枳壳 (4)2.2.组成:葱白10茎(并头切),豉3合(炒),生姜半两(拍碎)。

(4)2.3.功效:伤寒服葱豉汤后未得汗者。

(4)2.4.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4)3.葱豉汤 (4)3.1.减:川大黄、前胡、当归、枳壳 (4)3.2.组成:豉1合,葱白1握(去须,切),生姜1两(切)。

(4)3.3.功效:妊娠伤寒头痛。

(4)3.4.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九○ (4)4.豉汤 (4)4.1.减:川大黄、前胡、当归、枳壳 (4)4.2.组成:豉1合,葱白1握(去须,切),生姜1两(切)。

(4)4.3.功效:妊娠伤寒头痛。

(5)4.4.来源:《圣惠》卷九十七 (5)5.导滞散 (5)5.1.减:前胡、枳壳、葱白、豉、生姜 (5)5.2.组成:当归3分(锉,微炒),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

(5)5.3.功效:重物压迮,或从高坠下,作热五内,吐血、下血,出不禁止;或瘀血在内,胸腹胀满,喘粗气短。

(5)5.4.来源:方出《圣惠》卷六十七,名见《局方》卷八(吴直阁增诸家名方)56.当归饮 (5)6.1.减:川大黄、前胡、枳壳、豉、生姜 (5)6.2.组成:当归(切,焙)1两,葱白(细切)1握。

(5)6.3.功效:妊娠胎动,腹痛下血。

(5)6.4.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5)7.葱豉汤(《肘后方》卷二。

) (5)7.1.减:川大黄、前胡、当归、枳壳、生姜 (5)7.2.组成:葱白1虎口,豉1升。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服。

伤寒论里,心下说的就是胃下,痞就是满而不痛,摸、压下去,胀胀的,但是压着不痛。

关脉是中隔中间,胃的位置,关上浮意思是说有热。

大黄二钱、黄连一钱,丢到杯子里,拿热水烫,不要煮,烫取其气。

一种是滚水烫了以后再去碾它的汁出来,再去烫。

另一种就是直接烫,像泡茶一样的喝。

如果是煮了,那大黄跟黄连味很厚,入血分,黄连作为解毒的药,我们煮的时候,就是希望它跑到心脏、血脉去解毒。

这里是拿开水滚一下,当茶喝,是为了取其气。

为什么这样用呢?当病人上焦出血的时候,眼白血管破裂,鼻子出血,牙龈出血,都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像大黄,煮过以后它就往下跑。

同样一种药,用法不同,去的地方不一样,这里,大黄用开水泡过以后,不会清肠胃不会清大便,专门去胃家的热,往上冲的热。

如果打粉,大黄、黄连打粉,这是去热;白术打粉,祛湿;乳香、没药收敛伤口,排脓;三七活血化瘀。

用在外科皮肤伤口化脓没有办法收口。

那碰到老烟枪,抽得晚上睡不着觉,比如,用柴胡3钱、黄芩3钱,皂荚3钱,南星3钱,知母5钱,郁金5钱(柴胡郁金能够疏肝气,这样子肝脏功能起来后,能帮助解毒,抽烟的欲望就没了)。

如果你没有开柴胡黄芩郁金,没有开清肝的药,光是上面的药会把肺里的烟痰、烟油清理的干干净净,胶痰都清理掉,可是他还是会像抽烟。

如果按照这个方法,不但可以把烟解掉,还可以瘦下来。

痰多,天南星。

口不渴用半夏,口渴不用半夏。

一般来说,戒烟后容易发胖,所以石膏下去,胃热就降下来,胃口就下来。

再加知母,能够祛湿,把肺里面的湿收敛起来,配合一些祛痰的药,就能够把烟戒掉。

皂荚呢一定用红枣,以前没有肥皂就是用皂荚,因为皂荚是碱性的,所以一定要用红枣把酸性的胃液阻隔开来。

否则的话,皂荚下去,胃里会很难过。

同样,甘遂、芫花、大戟也非要用红枣,这叫秤不离砣。

大黄黄连泻心汤案转

大黄黄连泻心汤案转

大黄黄连泻心汤案转
大黄黄连泻心汤案
叶某,男,56岁。

主诉:心烦、多言、上腹部胀痛、便秘3个月。

患者3个月前开始自觉心烦、便秘,说话较前明显增多,有时自已唠叨不断。

前天,因与人发生争吵,自觉胸痛,并扬言要对方付以后一切生活费用,由家人带来诊。

接诊时,患者诉胸部灼热感、胸痛、上腹部胀痛、口干,已3天未排大便,患者多言,不断诉其不适,要求全面身体检查,并说要对方负责。

舌质红,苔黄干,脉弦数。

查心电图、胸片、腹部B 超、腹部透视,皆未见异常。

处方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开水泡服,每日一剂,3剂。

患者见处方药少,甚为怀疑。

二诊,患者高兴地说,这几天心情特别舒畅,上方症状已明显减轻,唯大便烂,每日两次。

处方大黄6克、黄芩6克、黄连3克,开水泡服,每日一剂,5剂。

电话随诊,诸症已缓解,大便转软,日行一次。

按:《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本方为治疗火热邪气痞塞心下之方。

火热上炎,则心烦、多言,火邪下移则便秘。

至于舌脉皆火热之象。

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清泄心胃无形之邪热,开水泡服,取其气而薄其味,直走气分,以利清上部无形邪热。

《伤寒论》113方——大黄泻心汤

《伤寒论》113方——大黄泻心汤

《伤寒论》113方——大黄泻心汤4鼻衄——张照棠医案朱姓,男,14岁。

平素体质尚好。

于清晨忽患鼻出血,遂延某医诊治,用仙鹤草、维K等止血药,连用二日,未见效机,出血更多,急来求诊。

见其衄血如泉涌,血色鲜红,口干而渴。

诊之脉极有力,舌质红赤。

《内经》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夫血行脉中,循其常道,不致外溢。

若火气上逆,迫血妄行,致血出清窍,而为吐衄。

今血出量多如涌,从阳络而溢出,非“釜底抽薪”,不足以撤其热,师《内经》“上病取下”意,用仲景大黄泻心汤加味。

方用:锦纹大黄9克、黄连3克、黄芩9克,以泻火泄热,鲜生地30克(捣汁冲服),丹皮4.5克,白茅花15克,山栀子9克,侧柏叶9克,茜草9克,以凉血止血。

服药一剂,衄血即告痊愈。

《经方应用》论:大黄泻心汤——鼻衄,面赤,脉数有力,脉滑,泻火蒸之阳热。

甘草干姜汤——鼻衄,滴漏,肢厥,脉沉细,弦细,脉微,等虚脉。

温中气虚寒以固脱。

5鼻衄不止——大塚敬节医案有一年岁末的一天,接到了一位很早以前就熟识的患者的电报,称“鼻血不止,很严重,请速来”。

于是就急忙出诊了。

该患者为五十一岁男性,十几年前因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诊,其后稍微有些不适便来就诊。

这次是在公司上班时突然出现鼻衄,就近在医院做简单治疗后回家,请附近的医生到家里诊治。

该医生给予药物纱条压迫鼻腔、注射止血药物治疗,并嘱其尽量多食动物胶质。

但四天过去了,鼻衄仍不止,患者非常不安,恐怕这样下去会有生命危险。

这种不安感也是使用泻心汤的指征之一。

患者肤色偏白,鼻头部压以冰袋,但颜面仍潮红,脉浮大。

进流食,大便每天一次。

因为一活动鼻血加重,便卧床不起,连小便也使用便器。

即使不进食也有心下痞塞感,但无胸胁苦满和腹直肌的拘挛。

因为具有这些症状,便投予了三黄泻心汤。

服药三四天便基本上治愈。

三天后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患者派人来取药,说还有少量出血,便又给予三天药物。

正月初六,收到了患者的贺年卡,写有一首徘句:“未成骸骨去,庆幸合掌举额前,元旦之日出。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余某,男,42岁。

患脂溢性脱发,每日晨起枕头旁落发成片,用梳子梳头时头发脱落更多,头顶部毛发稀疏见秃。

头皮搔痒难忍,以手指揩而嗅之,有一股难闻的臭味。

舌质红绛,脉数。

辨为心火上炎,血不荣发。

大黄6克,黄连6克,黄芩6克,三剂。

服药后小便色黄如柏汁,大便泻利,热从二便而去,从此头皮痒止而发不再落。

解说:发为血之余,而心主于血。

心火内盛则血热,血热则不能荣于毛发,发根不固所以脱落。

用三黄泻心汤泻心火而凉血,所以能坚固毛发,这也是不治而治的一种体现。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各家论述
胡希恕:这个药非常的好,但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用的机会不多,我都是用大黄黄连黄芩三黄剂,不只治心下痞,还治衄血,吐血都有效,尤其衄血,百发百中,小儿衄血,都用此种法子。

刘渡舟:其脉关上浮者,其脉关上数,或者说其脉关上滑,只要见了阳热之脉,当然是反映心下里有火热之邪。

既然有火热之邪,这个人要心烦,所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一个主要的证候还有心烦,心的发烦。

另外,小便发黄,大便通,大便不是秘结。

因为它是气痞,大便虽通而不爽,总像是拉不完。

这样的心下痞,伴有心烦,舌头红绛,大便虽通而不爽,小便发
黄,才知道它是热痞。

这是一个方面。

也有的患者在心下痞的同时出现衄血和吐血。

大黄汤_外台卷三十五引_备急方_方剂树

大黄汤_外台卷三十五引_备急方_方剂树

大黄汤_外台卷三十五引_备急方_方剂树大黄汤_外台卷三十五引_备急方_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甘草(炙)1两,大黄1两,甘皮1两,当归1两,细辛半两。

(2)1.2.功效:少小二十五痫。

(2)1.3.来源:《外台》卷三十五引《备急方》。

(2)2.甜竹叶膏 (2)2.1.加:甜竹叶、生地黄、大戟、腊月脂、续断、白芷、芎䓖、防风、芍药、蜀椒、杜仲、黄耆 (2)2.2.组成:甜竹叶5两,生地黄4两,大戟2两,腊月脂4升,当归2两,续断2两,白芷2两,甘草2两,芎䓖2两,防风2两,甘草1两半(炙),芍药1两半,蜀椒半两(去目,汗,闭口),细辛半两,大黄半两,杜仲半两,黄耆半两。

(2)2.3.功效:痈疽疮。

(2)2.4.来源:《鬼遗》卷五 (2)3.白垩丸 (2)3.1.加:白垩、龙骨、芍药、黄连、茯苓、黄芩、瞿麦、白蔹、石韦、牡蛎、附子、禹余粮、白石脂、人参、乌贼骨、藁本 (2)3.2.组成:白垩18铢,龙骨18铢,芍药18铢,黄连半两,当归半两,茯苓半两,黄芩半两,瞿麦半两,白蔹半两,石韦半两,甘草半两,牡蛎半两,细辛半两,附子半两,禹余粮半两,白石脂半两,人参半两,乌贼骨半两,藁本半两,甘皮半两,大黄半两。

(2)3.3.功效:女人三十六疾。

即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十二癥: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也。

九痛:一曰阴中痛伤,二曰阴中淋沥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经来即腹中痛,六曰气满痛,七曰汁出阴中如有虫啮痛,八曰胁下分痛,九曰腰胯痛。

七害: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

五伤:一曰两胁支满痛,二曰心痛引胁,三曰气结不通,四曰邪思泄利,五曰前后痼寒。

大黄连泻心汤

大黄连泻心汤

大黄连泻心汤
配方:大黄6克,黄连3克。

【用法用量】用开水泡后去渣,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效:泻热消痞,热痞舌红与苔黄。

主治: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但不痛,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甚至吐衄。

加减:出血证见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沙参、麦冬、生地、阿胶;咯血、吐血者为凉血加鲜生地、丹皮、赤芍、童便;为止血加地榆炭或地榆、三七、花蕊石;心烦加山栀子。

方论:本方证为误下之后,邪热内陷,中焦邪热壅滞而作痞。

外邪人里,无形热邪壅滞于心下,以致气机不畅,故自觉心下痞满,按之濡软不痛,邪热盛于上,则胸中热而出现烦躁。

方中大黄苦寒,泻热和胃开结,黄连苦寒以清心胃之火。

二药合用,使热去结开,则痞塞自消。

因苦寒药物气厚味重,煎煮之后,多走肠胃而具泻下作用,本方用法不取煎煮,而以麻沸汤浸泡。

本方证发病急促,热邪较重,心下硬满。

其法不但为热痞之正治,而且为治实热血证、泻火泄热之代表方。

例:王x,男,39岁。

1周前感冒发热,全身疼痛,某医用西药“退热片”,服后汗出,全身不适症状减轻,但食物吞咽时胸骨后方有刺痛及烧灼感受,大便硬,已3天未排,舌红苔黄,脉弦数。

食道钡餐:食道炎。

此属太阳病,汗出表解,热邪里滞而心下痞。

治宜清热泄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

处方:大黄9克,黄芩9克,法半夏9克,黄连6克,厚朴6克,陈皮6克,佛手6克,甘草3克。

连服3剂,上述诸症消失。

减大黄,再进3剂而愈。

此例为热痞,邪热壅滞上焦。

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泻火,加厚朴、陈皮、佛手行气消痞,火邪祛,痞满除。

大黄甘草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大黄甘草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大黄甘草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大黄甘草汤【组成】大黄四两甘草一两【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作用功效】通腑泻热,降逆止呕。

【主治】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外台》方又治吐水。

(第十七17)。

【方解】本方主治为胃肠实热呕吐,方中大黄“性沉而不浮”(《本草备要》),功能清腑泄热,使浊气下行而止呕逆。

甘草和胃气,使攻下而不伤正,并减缓大黄峻烈之性。

本条所论“食已即吐”是腑气不通,积热上冲于胃,或者胃中本有实热,并不是胃中有实邪积滞。

本证当还有口苦、舌红苔黄腻、大便秘结等阳明实热的表现。

【方论】仲景云: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

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愦乱而益甚,故禁之。

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无速于大黄者也,故不禁也。

兵法云:避其锐,击其惰,此之谓也。

(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呕吐》)。

【临床应用与医案】1.呕吐侯氏报道以本方加减治疗呕吐86例,包括外感、饮食不节、情志不节或脾胃虚弱所致者,不包括外科疾患及妊娠呕吐。

基本方:大黄5g,生甘草3g,竹茹、荷梗各6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或频服。

加减:气滞肝郁明显者加柴胡、黄芩、苏梗等;胁痛者加郁金、木香;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者加牵牛子、槟榔片;干呕频频,心烦而热,口干,舌苔花剥加石斛、玉竹、沙参等;暑湿为患加银花、藿香等。

治疗结果:痊愈57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5%。

典型病例:马某,女,60岁,2000年11月24日初诊。

患者食入即吐3个月。

遇风冷加重,腹胀痛,口干欲饮,失眠,大便干4日1行,小便量少,舌淡红苔白燥有裂纹,脉细弦。

处方:生大黄5g,生甘草3g,竹茹6g,荷梗10g,苏梗、橘叶各6g,炒谷麦芽各30g。

3剂。

二诊,诉服前方后腹泻7次,泻下泡沫样物质,继用方药腹泻轻,现无呕吐,口苦、口干消失,脘腹微痛,腹胀轻,小便量少,纳少,舌淡红中部有裂纹、苔白而燥,脉沉。

大黄的清泄湿热功效

大黄的清泄湿热功效

大黄的清泄湿热功效最后一个功效就是清泄湿热,它对湿热病证也是一个很有效的药。

因为它也是一个苦燥的药,类似于前面三黄那一类的清热燥湿药,只不过大黄微微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回避了清热燥湿,所以认为大黄是一个清热燥湿药,其实并不是一个错误,基本上是可以的。

但是为了强调,从另外一个角度,它象栀子一样有那么一点利尿的一种现象,所以有的叫清泄湿热,有的叫清利湿热。

习惯上大黄把它说成清泄湿热的更普遍,我们还是沿用普遍的这种(说法),不去改变它。

它对应的就是湿热病证,我们前面说攻下积滞,它可以治疗湿热痢疾,其实与它的清泄湿热也是相关的。

除了湿热泄利以外,最多的就治疗湿热黄疸和湿热淋证。

湿热黄疸大量的是出现在比如说传染性的黄疸性的肝炎或者其他的一些肝胆疾病,如果肝胆湿热很重的时候,湿热熏蒸,胆汁外溢,就泛溢于肌肤,那么就出现了皮肤爪甲巩膜,眼里面的巩膜发黄,这个不管中医西医都叫做黄疸。

它的病因是因为肝胆的湿热内盛而引起的,就需要清利湿热来利胆退黄。

治疗湿热黄疸最有名的方就是张仲景的茵陈蒿汤,茵陈蒿汤就是三味药,后面我们要学的,利湿退黄的茵陈蒿作为主要的药,然后我们前面学过的栀子也是治疗湿热病证包括湿热黄疸在内很重要的一个药,第三味药就是大黄。

大黄在这个茵陈蒿汤当中,这个也是明代有名的温病学家吴又可在《温疫论》当中也说过,在这个茵陈蒿汤里面,他说这个“茵陈蒿为治疗黄疸之专药”,主要就是治疗湿热黄疸最重要的一个药物,后面我们要学的,“设去大黄”,假设在这个方里面,茵陈蒿汤把大黄这个药去掉,“则鲜有效矣”,那么治疗湿热黄疸的疗效就大打折扣。

“鲜有效矣”,就很少收得到应有的疗效。

所以说他认为大黄在茵陈蒿汤当中,不是针对便秘的,如果说湿热黄疸的患者有便秘,当然它也可以针对,没有便秘完全可以使用。

所以在临床上用茵陈蒿汤来治疗湿热黄疸的时候,不考虑这个患者是不是大便秘结不通,而且很多湿热黄疸的患者那个大便是溏薄的,而且那个大便的颜色很淡,淡黄的,那是一个临床的一个特殊的表现。

大黄黄连泻心汤医案

大黄黄连泻心汤医案

大黄黄连泻心汤医案【方药】大黄二两(6克)黄连一两(6克)黄芩一两(3克))【煎服】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滚水浸渍)。

【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4)【解说】本证为热痞证,由无形邪热结于心下(胃脘部),气窒不通而成。

盖心下居中焦,乃阴阳气机升降之要道,邪气阻滞,则气机痞塞,故临床以心下痞满为特征,因无实物结聚,故按之不硬不痛。

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泄热消痞。

本方不必煎煮,以沸水浸泡片刻,然后绞汁去渣,即可服用。

此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以利清上部无形邪热。

本方临床运用广泛,不仅治疗热痞,而且可治疗火邪所致诸般血证,以及上焦有热的目赤肿痛、头痛、牙痛、口舌生疮、胸膈烦躁之证。

【运用】一、热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刘渡舟医案:王某某,女,42岁,94年3月28日初诊。

心下痞满,按之不痛,不欲饮食,小便短赤,大便偏干,心烦,口干,头晕耳鸣。

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其舌质红,苔白滑,脉来沉弦小数。

此乃无形邪热痞于心下之证,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泄热消痞:大黄3克,黄连10克,沸水浸泡片刻,去滓而饮。

服3剂后,则心下痞满诸证爽然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96)按语:“心下’’位居中焦,乃阴阳气机升降之要道,火热邪气阻塞其间,气机不得畅通,而见心下痞,溲短、便干、口干、心烦,皆一派火热之象,故与本方泄热以消痞,乃正治之法也。

二、咳血(空洞型肺结核)黄耀人医案:柯某,男,48岁,1962年5月21’日入院。

有与肺结核患者长期接触史,去春咳嗽,咯少量血。

今年3月间,咳吐脓血痰,经X光透视,诊断为“空洞型肺结核。

诊见面色苍黄,两颧微赤,舌苔粗白微黄,溺白便秘,痰出白腻而带腥臭,发音微嘶。

脉弦滑数,右手特大,甚则滑动搏指。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一、组成大黄一两(30克)、干姜一两(30克)、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30克)。

二、用法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勿令泄。

用时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现代用法:上药共为散,成人每服0.6~1.5克,小儿酌减,用米汤或温开水送下;若口噤不开者,可用鼻饲法给药)。

三、歌括1.三物备急丸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2.三物白散三物白散桔梗贝,再把巴豆一齐配;寒实结胸痰涎壅,祛痰泻积功力倍。

四、功用攻逐寒积。

五、主治寒实冷积。

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六、方解本方专为寒实冷积,暴急发病而设。

冷食积滞阻结肠胃,致使气机痞塞,故为心腹胀痛,或痛如锥刺大便不通;甚则气机逆乱,可见脘腹胀满高起,气急面青口噤,或昏仆不省人事等危急证候。

此时非用大辛大热之品,不能开结散寒,非用急攻峻下之品,不能去其实,故方用巴豆辛热峻下,开结通闭为君药;干姜辛温,助巴豆以祛寒开结,并顾脾阳,是为臣药;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且能监制巴豆辛热之毒,为佐使药。

三药配合,力猛效捷,为急下寒积之峻剂。

本方重点在于攻除冷积,服后或吐或泻,务使邪去正安,所以方后云:“当腹中鸣,吐下便差。

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本方巴豆大辛大热,力猛毒剧,孕妇、年老体虚者,以及温暑热邪所致的暴急腹痛,均不能使用。

如服后泻下不止,可喝冷粥止之。

方名之意,是因虽三药制为丸剂,但力猛效捷,可备寒实急证之用,故名三物备急丸。

正如汪昂所说:“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日备急”。

七、附方及方论白散(《伤寒论》):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和服,强人半钱,赢者减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