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业(1)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章节练习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章节练习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知识应用自测]1.图2-1-7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

当人体内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内外的电流方向是图2-1-7A.都是由左向右B.都是由右向左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的局部区域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答案:C2.人类和动物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判断和推理能力,但人类和动物的学习具有本质的区别,下列哪一项是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最主要区别A.以生活体验为基础B.以概念为基础C.以模仿为基础D.有高级神经中枢参与解析:语言和文字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

答案:B3.正确叙述人的大脑皮层功能的是A.下肢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底部B.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成正比C.大脑皮层颞上回后部受到损伤时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D.刺激大脑内侧面的某一特定区域的不同部位可以使血压升高或降低解析: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分布具有倒置现象;各神经中枢面积大小与所支配器官的功能密切相关,功能越复杂,面积越大。

答案:D4.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话。

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A.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B.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C.大脑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D.大脑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解析: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话,属于运动性失语症(S区)。

答案:B5.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

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解析: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到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通过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便由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

《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在人体内的调节功能,增强学生对于神经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与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物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课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预习复习:学生需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特别是关于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基本知识,并预习新课内容,了解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2. 笔记整理:学生需整理课堂笔记,包括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以及神经系统如何调节人体各项生理活动等。

3. 案例分析:学生需选择至少两个与神经系统调节相关的实际案例(如疼痛反应、条件反射等),分析其背后的神经调节过程。

4. 实验模拟:利用可用的资源(如模型、软件等)进行简单的神经系统模拟实验,观察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5. 知识点梳理:学生需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以便于记忆和理解。

6. 作业报告:撰写一份关于神经系统调节的简短报告,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案例分析和实验模拟的描述等。

三、作业要求1. 预习复习: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确保对课堂内容有深刻理解。

2. 笔记整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记笔记,课后整理成系统的笔记,并对重要内容进行标记。

3. 案例分析:学生应注重实际案例的选择和分析,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分析过程要详实、清晰。

4. 实验模拟:实验过程需真实记录,模拟结果需客观呈现,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

5. 知识点梳理: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6. 作业报告:报告需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体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学生的预习复习情况、笔记整理、案例分析、实验模拟、知识点梳理以及作业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评价标准包括准确性、完整性、条理性以及创新性等方面。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9: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9: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一、选择题1.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2.兴奋沿着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局部电流的形成是()A.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B.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没有电位差C.细胞膜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没有电位差D.细胞膜内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没有电位差3.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外的电位变化是()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4.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5.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正确的是()6.如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 4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A.偏转一次,方向向左B.偏转一次,方向向右C.偏转两次,方向相反D.偏转两次,方向相同7.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8.做膝跳反射实验时,若实验前告诉受试者,在其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膝跳反射可能表现得会弱一些,原因是()A.反射弧发生变化B.传出神经受阻C.感受器受到抑制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二、非选择题9.下图甲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3)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3)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下图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

当人体内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内外的电流方向是A.都是由左向右B.都是由右向左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2.某病人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视、听觉正常,但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最有可能受损的部位是()。

A.大脑皮层B.脑干C.小脑D.脊髓胸段3.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B.兴奋经过突触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4.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的强度B.中枢突触的数目C.感受器的兴奋性D.效应器的兴奋性5.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刻被分解。

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6.下图所示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Array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D.以上说法都对7.列关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神经元轴突→突触→乙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B.甲神经元树突→突触→乙神经元轴突(或细胞体)C.乙神经元树突→突触→甲神经元轴突(或细胞体)D.乙神经元树突→突触→甲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8.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排尿,婴儿却不能,这说明()A.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B.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C.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D.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9.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神经元内B.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D.神经递质的传递是双向的10.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为“内负外正”B、兴奋部位的电流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D、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双向传导11.图甲表示与缩手反射相关的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人教版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作业

人教版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作业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冲动在体内的传导途径是()A.树突→突触→神经元细胞体B.轴突→神经元细胞体→树突→突触C.树突→神经元细胞体→轴突→突触D.树突→突触→轴突→神经元细胞体[答案] C[解析]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途径是:神经元的树突接受或产生兴奋,然后经细胞体、轴突和轴突末端的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2.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B.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D.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答案] C[解析]在同一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不同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当在a点给予一定的电流刺激,电流表的两接头处先后发生电位变化,所以甲、乙都偏转2次;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d点可测到电位的变化。

3.下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B.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C.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D.学习和记忆的中枢位于下丘脑答案 D解析学习和记忆是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是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之一。

学习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也是神经冲动的传导,所以与脑内神经递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同时还与某些蛋白质合成有关,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4.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D.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答案] A[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相邻的多个神经元相连,所以可能有多个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识别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并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并未透过突触后膜。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7: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7: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一、单选题1. 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

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

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A.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B.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C.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D.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2.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3.下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B.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由于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膜外钠离子大量涌入膜内C.长期的动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能够使多种类型的细胞同时保持下来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D.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4.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这一生理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直接参与甘氨酸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甘氨酸从突触前膜释放进入内环境后,再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发生改变D.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其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5. 科学家分离出两个蛙心进行心脏灌流实验,蛙心2的神经被剥离,蛙心1的神经未被剥离,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中所用任氏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蛙的内环境B.电刺激蛙心1的神经之前,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基本一致C.蛙心1的电信号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2改变其节律D.受到电刺激的蛙心1神经产生了抑制蛙心2收缩的化学物质6.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反射的完成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C.有完整的反射弧不一定有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7.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③处,产生的兴奋可引起肌肉反射B.刺激②处的强度越大,神经冲动传递的速度就越快C.刺激③处,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D.局部麻醉后会阻断①处兴奋的传递8.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的是()A.①→④B.②→③C.③→②D.④→①9.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丁区发生K+外流和Na+内流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10.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A.②→①→②→③→②B.②→③→②→①→②C.③→②→①→②→③D.①→②→③→②→③11.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所示。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20: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20: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一个神经细胞只有一个树突B.根据神经元传递兴奋的方向,可分为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C.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但不能传导兴奋D.神经元的细胞核位于轴突中2.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握紧电线,被解救后当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时,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对这两种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C.前者在脊髓,后者在大脑和脊髓D.前者在大脑,后者在大脑和脊髓3.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A.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才能发生反射活动B.刺激传出神经引起的效应器的反应也属于反射C.构成反射弧的神经元至少有两个D.反射发生需要一定的刺激及完整的反射弧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5.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A.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B.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C.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D.动作电位产生时Na+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6.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

下面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若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正确的是()7.如图表示离体神经纤维上的生物电现象,关于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甲、丙两处表示未兴奋区域,乙处表示兴奋区域B.膜外电流的方向为甲→乙,丙→乙C.乙处产生的兴奋,能刺激甲、丙两处产生兴奋D.甲处膜外只存在阳离子,乙处膜外只存在阴离子8.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刺激甲,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引起的B.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外流引起的C.一定条件下的甲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D.t4~t5时间段内,神经纤维上K+通道打开,利用ATP将K+运出细胞恢复静息电位9.下面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在③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D.若①处受损,膝跳反射现象消失10.以下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C.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11.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受伤的腰椎部位与右侧下肢的反射弧如图所示,其中③④分别表示腰椎部的神经中枢的背部侧和腹部侧,该病人受损伤的具体部位可能是()A.①②B.③④C.④⑤D.⑤⑥二、非选择题12.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主要是Na+内流,从而使膜内外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恢复静息电位时,主要是K+外流,从而使膜电位恢复为外正内负,这一周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如图1所示。

人教版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作业(3)

人教版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作业(3)

第 1 章第 1 节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 1 课时1. 将枪乌贼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增大模拟环境中的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B .增大模拟环境中的Na+浓度,达到动作电位峰值所需时间变短C.减小模拟环境中的Na*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D.若静息时细胞膜对Q通透性变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答案】D【解析】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因此细胞外溶液中钾离子浓度变大,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的速度和数量减少,静息电位变小,故A正确,D错;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是钠离子内流,因此细胞外钠离子浓度越高,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强,反之,越小,故BC 均正确。

2. 当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后,受刺激部位()①细胞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②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涌入细胞内③动作电位产生④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大量涌入细胞内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解析】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时表现为外正内负,此时,膜外钠离子分布多,膜内钾离子分布多。

当受到适宜刺激后,受刺激部位细胞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开放,导致钠离子大量涌入细胞内,从而使膜电位变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故本题选A。

3. 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D.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答案】B【解析】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受到刺激时兴奋可以传导到神经中枢及大脑皮层,故能有感觉,传出神经受损,则兴奋无法传导到效应器,故无法运动,故 B 正确。

4. 如图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 当人体内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流方向是()B. 都是由右向左C. 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D. 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答案】C【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 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即膜外由右向左;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即膜内由左向右.可见 C 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3: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3: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B.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C.感受器由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D.效应器由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答案] D[解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2.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答案] A[解析]静息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兴奋时变为内正外负。

3.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过程的是()。

A.①→④B.②→③C.③→②D.④→①[答案] D[解析]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刺激后,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

4.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 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强刺激c处,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A.不发生偏转B.发生一次偏转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答案] D[解析]电位计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的两个点上,先后发生兴奋。

5.如图甲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图连接在神经纤维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________,在这一电位状况时膜外________浓度高于膜内,膜内________浓度高于膜外。

(2)甲图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甲图所示,当a处受到刺激时,电流计将怎样偏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3作业: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含解析】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3作业: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三)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A.传出神经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感受器C[在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中,神经中枢可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由此判定C项正确。

]2.在奥运会期间某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医生喷涂外用麻醉药处理其伤处,使他暂时感觉不到疼痛,以便能继续比赛。

该药物作用的结构最可能是() A.神经中枢B.突触C.感受器D.效应器C[外用药物作用于皮肤,A、B错误;外用麻醉药物若作用于效应器,则肌肉无法完成反射活动,D错误。

]3.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B.一个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只含两个神经元C.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D.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进行双向传导D[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A正确;一个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只含两个神经元;B正确;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C正确;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错误。

]4.如图是没有绘完的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方框中没有绘出的结构名称:D____________、E__________。

(2)在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此反射弧中的传导途径是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

(3)如果此图代表缩手反射的示意图,则图中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为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

如果A受到损伤,则反射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受测者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感受到疼痛。

解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图中C神经元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与其直接相连的E为感受器,则D为效应器。

人教版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作业(2)

人教版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作业(2)

第 1 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 1 课时) 、选择题1. 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B. 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C•感受器由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D.效应器由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解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答案D2. “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 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B. 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 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D. 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解析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受损,则对相应的刺激不能产生相应的运动,但是因为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对刺激还是有感觉的。

答案B3. 下列关于感受器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B. 感受器直接将感受到的刺激传入大脑皮层C. 各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D. 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解析感受器是由感觉神经末梢特化而成,其功能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传导)。

不同的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且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

答案B4. (2015 •杭州质检)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既可以双向传导,也可以单向传导C. 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D. 动作电位产生时Na +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解析 在静息状态下,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接受刺激后,由于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Na +是通过蛋白质通道进入神经细胞内部的,该过程不消耗能量,选项 A 、D 正确。

在自然状态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处于离体状态的神经纤维,中间部位给予 刺激,兴奋可双向传导,B 项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6: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6: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时间:30分钟)1.人体感知外界环境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反射弧B.细胞体C.脊髓D.神经元[解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 D2.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解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动物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

通常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答案] B3.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对图中各结构的判断,错误的是()A.a是效应器B.b是传入神经C.d是神经中枢D.e是传出神经[解析]图中b上有神经节,因此b为传入神经,a、d、e、f分别为感受器、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答案] A4.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处神经受损,可以感觉到刺激B.乙处神经受损,可以感觉到刺激C.甲处神经受损,不能完成缩手反射D.乙处神经受损,不能完成缩手反射[解析]甲对应的神经上有神经节,所以甲为传入神经,乙为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受损,兴奋不能传导到脊髓,也就不能传导到大脑,产生感觉,A错误。

[答案] A5.巴甫洛夫曾经做了如下的经典实验。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关于此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都属于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解析]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了新的联系。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21: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21: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题组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B.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C.感受器由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D.效应器由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答案] D[解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2.(2018·南阳一中高二检测)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b为传入神经[答案] C[解析]牵拉骨骼肌,能在d处检测到电位变化,再根据突触可判断,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d位于传出神经上,A、B项正确;图中缺少效应器,从a到d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C项错误;b上有神经节,故为传入神经,D项正确。

3.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A.②④B.①④C.①②D.②⑤[答案] A[解析]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

反射弧中“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的传导正常,神经冲动可传到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进一步传到大脑皮层,从而引起感觉。

“右侧下肢运动障碍”,说明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传导不正常。

又由于“腰椎部受外伤”,所以不可能是效应器受到损伤。

可能的结果是传出神经受到损伤,或神经中枢中有关冲动传出的部位受到损伤。

题组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4.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C.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D.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答案] C[解析]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

2020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达标训练:(三)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达标训练:(三)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含答案

课时达标训练(三)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基础题组】1.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根据神经元传递兴奋的方向,可分为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C.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但不能传导兴奋D.神经元的细胞核位于细胞体中2.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此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是( )A.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C.感受器或传入神经 D.效应器3.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选项比较项目现象Ⅰ现象ⅡA 反射弧的完整性不完整完整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可以不要一定需要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少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多少4.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③5.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则必然有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6.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a是感受器,e是效应器D.刺激b,b的膜电位变为内负外正7.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使感受器敏感性减弱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8.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能力题组】9.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的是( )A.①→④B.②→③C.③→② D.④→①10.将枪乌贼的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B.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所需时间变短C.若增加静息电位时膜对K+的通透性,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D.若增大模拟环境中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11.如图神经纤维上有a、b、c、d四个点,且ab=bc=cd。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8: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8: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Ⅰ)1.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2.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

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3.下图表示蛙坐骨神经的膜电位变化与对应的膜内外离子变化。

据图分析,离子Ⅰ、Ⅱ分别是( )A.K+、Na+B.H+、K+C.Na+、K+D.Na+、H+4.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

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关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A.膜外b→a;膜内a→bB.膜外b→a;膜内b→aC.膜外a→b;膜内a→bD.膜外a→b;膜内b→a5.右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三个点,现将一个灵敏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则电流变化情况为( )6.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7.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成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中心)。

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刺激A点时,指针发生两次偏转,肌肉发生收缩B.刺激B点时,指针发生两次偏转,肌肉发生收缩C.刺激C点时,指针不发生偏转,肌肉不收缩D.刺激D点时,指针发生两次偏转,肌肉收缩8.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9.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若在a点上给一刺激,神经就发生兴奋,并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收缩就越强③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④当兴奋产生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发生急剧变化,钾离子流入细胞内⑤a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给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10.如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四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①AB,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A.①B.①③C.③D.①②③11.下图中甲所示为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乙所示为测得的膜电位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三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选择题1 •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 这一过程中有“电一化学一电”信号的转化[答案]C[解析]在这一反射中,人并没吃到酸梅,而是想到了酸梅的味道,从而引起唾液分泌,整个再现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该反射的效应器是唾液腺。

酸梅的色泽并不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直接刺激是看到酸梅后再现的体验,从来没吃过酸梅的人看到酸梅一般是不会分泌唾液的。

整个反射是一条件反射,包含多种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和传递,兴奋在经过突触时会有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换。

2. 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A. 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B. 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C. 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D. 抑制效应器的活动[答案]A[解析]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不能传至大脑皮层,就不能形成感觉,因此局部麻醉是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3. 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一O—<”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B. 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C. 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贝U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D. 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答案] C[ 解析] 在同一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不同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当在a 点给予一定的电流刺激,电流表的两接头处先后发生电位变化,所以甲、乙都偏转2次;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d点可测到电位的变化。

4. 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 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 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

以上现象说明( )A. 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B. 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答案] D5.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错误叙述是( )A. 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将出现运动性失语症B. 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C.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 人的大脑还具有学习、记忆和推理功能[ 答案] C[解析]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将出现运动性失语症,A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结构,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换,C错误;人的大脑还具有学习、记忆和推理功能,D正确。

6. 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a、d 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B. 兴奋由b 传至c 的过程中,①处膜内电流方向是 b —cC. ③内的递质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内环境D. ⑥处的神经冲动会引起神经元 a 的兴奋[答案]B[解析]兴奋在b —c 的传递过程中,①处的电位变化为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所以电流的方向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即由 b —c 。

7. 下图表示蛙坐骨神经的膜电位变化与对应的膜内外离子变化。

据图分析,A. K 、NaC. Na +> K[答案]A8.下列关于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咼级功能B. 大脑皮层V 区受损的患者不能写字C. 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BB. H 、K D. Na +> H ① 膜養養9. (2015 •河北保定)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 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B. 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C. 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D. 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答案]B[解析]听课时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A 正确;阅读时,眼部视神经末梢作为感受器,接受文字符号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中的相关中枢,B错误;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的语言中枢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的躯体运动中枢,C正确;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和听觉语言中枢参与,D正确。

10. (2015 •湖南一调)a —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

因此, a -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答案]A[解析]a -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则表现的症状是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持续兴奋,表现的症状是肌肉僵直,故选A 项。

二、非选择题11. 如图为人体手背皮肤(A)接受一定刺激后引起肱二头肌(E)收缩而产生屈肘动作的神经传导路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D⑴F 处的结构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_ ,在该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2) B的神经纤维在A中的细小分支叫做_________ 。

用针刺A时,弓I起E收缩而产生屈肘动作的过程被称为__________ 。

吗啡有镇痛作用,原因是吗啡能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其失去与_________ •吉合的能力。

(3) 当兴奋在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 。

⑷现切断I处,在U处施加适宜的电流刺激,则在A、B、C、D E中能测到电位变化的有_________ 。

[答案](1)突触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2) 感受器(或感觉神经末梢)反射神经递质(3) 外负内正(4)D、E12. 氨基丁酸(GA- 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

请回答有关问题:⑴GA —B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________ 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

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位于图中_________ 上的GA- BA受体结合。

该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

当GA- 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________ 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

上述过程体现出细胞膜具有________ 能。

(2) 释放的GA- 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

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 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

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3) 图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结构是________ ,它的嵌入起到了与GA- BA 一样的作用,从而可_______ (缩短/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答案](1)突触小泡突触后膜阴信息交流(2)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 BA分解速率降低(3)GA—BA受体延长13.1 .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设计以下实验:其中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X、丫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

请回答下列问题:(1) _______________ 图中A为_____ ,C是o⑵如果在丫处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计,给予X点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___________ 偏转。

(3)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屈肌反射活动。

将药物放在X,刺激Y,肌肉收缩; 将药物放在乙刺激丫,肌肉不收缩。

该实验结果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兴奋在■勺传递有阻断作用。

n .帕金森氏症患者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震颤,十分痛苦。

研究时发现患者神经末梢“多巴胺”明显缺乏,现在已知一种药物“利血平”可与“多巴胺”作用,使“多巴胺”失去效用,从而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震颤。

(1)某研究小组要对帕金森氏症的病因进行研究,作出的假设最可能为:(2) 以下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预测结果以验证假设。

①实验材料和用品: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一定浓度的“多巴胺”溶液、小白鼠、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②实验步骤:a. 分组: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目相同的甲、乙两组。

b. 不同处理并观察:C •再处理并观察:③实验结果:④结论:[答案]I .(1)效应器神经中枢(2)0 (3)突触间隙n .(1)“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时不自主震颤的原因(2) ② b. 甲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培养并观察小鼠的运动状况C •甲组小鼠出现症状后注射一定浓度的“多巴胺”溶液,培养并观察③甲组小鼠在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后出现不自主震颤现象,注射“多巴胺”溶液后恢复正常;乙组小鼠在实验过程中始终运动正常④“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时不自主震颤的原因[解析] (1)如何判断反射弧中各部分的名称:图中B所在神经元有神经节存在,所以丫为传入神经;或者是通过C这个结构中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来判断,突触前膜是轴突末梢,而突触后膜是树突或细胞体,所以也能判断出X 所在的是传出神经,进而判断出其他结构的名称和兴奋传递的方向。

(2) 判断某种药物作用于反射弧的哪个位置:通过上述判断得出丫为传入神经,X为传出神经,所以正常情况下,刺激丫处, X 以及肌肉都会作出相应的兴奋表现,在由丫处传向肌肉时,要经过两种结构:一个是细胞,另一个是突触间隙。

所以,在验证药物的作用时,一定是分别放在这两个位置上,单独观察,并且放在哪一个位置上,出现了不反应的情况,那么这种药物就作用于此位置。

(3) 如何验证某种物质的生理作用:判断某种物质的生理作用时,一定要首先创造一个缺该物质的情境,并出现相应的症状,然后加入该物质,能否恢复正常。

本题中创造缺少该物质而出现相应症状的办法,是利用了题干中给出的信息,“利血平”能与“多巴胺”结合从而使“多巴胺”失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