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神经调节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激 高二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点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或神经细胞)

构造 轴突

外有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神经元 树突

种类 、 、

功能 。

2、 概念:在 的参与下,人和动物对体内各种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结构基础: (一般由 、 、 、 和 五部分组成) 类型: 和

3、感受器由 组成。 效应器由 组成。

4、判断:植物和单细胞动物对外界刺激也能产生一定的反应,所以也叫做反射。( )

5、取青蛙带有一段坐骨神经的腓肠肌,用电刺激神经腓肠肌也能收缩,这是否可以称为反射?为什么?

6、在脊髓的横切面上能找到的神经元胞体的种类是 , 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也在脊髓的横切面上吗?

7、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至少要几个?举例:_____________ 8、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传导形式:

结构:轴突及长的 和外面 叫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过程:静息电位 电位差 电荷移动

兴奋不断向前传导 方向:

9、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 ,这是由于 外流造

成的。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立刻变为 ,这是由于 内流造成的。 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在膜外电流由 到 , 在膜内电流由 到 ,从而形成了局部的电流回路,这种局部电流又 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地向前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是否相同? 10、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前膜:轴突末端 结构:突触 突触间隙:实质是 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过程:突触小泡 释放递质 另一个神经元产生 特点: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 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的 ,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即是 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 1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时,神经元之间是直接接触的吗? ;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时,信号的转换形式是 。在突触小体内信号转换形式是 在突触后膜信号转换形式是

13、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内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分泌小泡分泌递质需要 的参与,

体现了膜的 ,此时,由 提供能量。 神经递质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_______________

14、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时,其传导速度远远大于化学信号的传导速度,据此分析:在以下各图的B 点施加一有效刺激,指针的偏转情况分别是:

甲(AB=BC ) 乙(AB ≠BC ) 丙(AB=BC ) 。

形成

基本

方式

反射

产生 产生

刺激相邻未兴奋部位 刺激 作用于突触后膜

15、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有许多负

责调控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

16、体温调节中枢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血糖调节中枢在,

呼吸中枢在,维持身体平衡中枢在,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在,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在,感觉中枢(如冷觉、渴觉、痛觉、触觉等)中枢在

17、有人由于外伤意识丧失出现不受意识控制的排尿情况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18、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S区:发生障碍,

言H区:发生障碍,

语V区发生障碍,

区W区发生障碍,

19、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的的合成。如短期记忆主要

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象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

20、低级中枢受的调控。

21、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是。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后,被及时分解,若某种毒素阻止递质的分解,引起突触后神经元。

22、下图甲是某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图乙是图甲中(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若刺激图丙中 b点,图中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突触个。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融合,通过A细胞的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