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小石潭记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小石潭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小石潭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小石潭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小石潭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篁()竹卷()石底以出为坻()()然不动寂寥()无人翕()忽幽邃()犬牙差()互2.填空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他的第四篇。

课内练习3填空:③.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的气氛。

④.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人⑤.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为坻为屿B之乃记之而去为宫室器皿余闻之也久C乃乃记之而去D尔尔远逝乃不知有汉惟手熟尔课内练习4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为,为,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

4.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C不可久居(居住)D影布石上(映)5.翻译下列句子①全石以为底。

②不可知其源。

6.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7.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课后评价]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

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

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

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8.解释下列加点词及前谛视()此其所以异也()或远立而濡其首()以为瀑状不过尔尔()9.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①大龙湫恰无声响飘散无着的原因是②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10.“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中用到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小石潭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篁()竹卷()石底以出为坻()()然不动寂寥()无人翕()忽幽邃()犬牙差()互2.填空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小石潭记》导学案及答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小石潭记》导学案及答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THANKS
详细描述
学生应能够通过文章的阅读,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在贬谪中的孤 独、苦闷和无奈。同时,学生应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进一步理解 作者的思想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02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01
总结词:激发兴趣
02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篁竹”、“水尤清冽”、“ 坻”、“屿”、“嵁”、“岩”
、“隶”、“同游者”等。
重点句式
如“全石以为底”、“如鸣珮环 ”、“心乐之”等。
文章结构
文章按照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 石潭,接着描写潭中景物,再写 潭四周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然 后写同行者的介绍,最后是文章
结尾的交代。
巩固练习
选择题:关于文章的理解,以 下哪项是正确的?
巩固练习
文中“近岸卷石”中的“卷”字形象地描绘了石头被水冲刷后形成的形态,这种形态可以用 成语“____________”来形容。
作者在文中提到“隶而从者”,其中“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从者”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
简答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作者情感变化的理解。
04
情感理解答案
问题一
作者为什么感到忧伤?
问题二
作者对小石潭的情感态度是什么?
回答
作者感到忧伤,主要是因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凄清,引发 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此外,作者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 现实的不满和忧虑。
回答
作者对小石潭的情感态度是复杂的。他既欣赏小石潭的美 景,又因环境凄清而感到忧伤。这种情感态度反映了作者 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小石潭记(第1课时)导学案苏教版word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小石潭记(第1课时)导学案苏教版word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小石潭记(第1课时)导学案苏教版word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重点: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

预习导学1.补全空缺,了解作者。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篁竹(huáng) 清洌(liè) 为坻(chí) 为嵁(kān)chù( 俶)尔xī( 翕)忽yǐ( 佁)然幽suì( 邃)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 前往,到某处崔氏二小生古义: 年轻人今义: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积累文言文中的多义词。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近岸靠近。

....)......(.形容..词作动词心乐之以……为乐,句中则译为“喜欢”。

(意动用法)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一样.....(.名词作状语.....) ........;.蛇.:.像蛇那样。

6.查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写成了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诗文《永州八记》。

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合作探究问题一:一读文章,读准文章节奏。

用“/”标出朗读节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 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 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八年级语文上册 16《小石潭记》教案 (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6《小石潭记》教案 (新版)苏教版

作文训练《小石潭记》
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
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教学设计: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
柳宗元
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其声,
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
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
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
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

第16课《小石潭记》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16课《小石潭记》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16课《小石潭记》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学习目标:能借助工具书读明白课文,把握一些实词的意思,能熟练朗读课文。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布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2 组织学生单个读、分组读、集体读。

3 评判交流相互评判第二块:疏通文章内容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布置要求:把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明白课文。

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明白课文,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难明白得的字词,预备交流。

2 组织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3 组织评判自我评判课后学习:背诵课文,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二〕学习目标:能明白得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学习:查找有关永州小石潭的资料。

课堂学习:第一块:检查背诵课文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组织背诵。

背诵课文第二块:明白得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导入,创设咨询题情境:小石潭要开发旅行资源,在潭边要修建一座阁楼,请你给阁楼命名,并撰写一幅对联。

自我摸索小组交流、讨论2 组织交流班级交流3 组织评判自我评判、相互评判,选出最好的名称和对联。

课后学习:1.收集本地风景名胜的楹联。

八年级语文上册 《小石潭记》学案1(无答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小石潭记》学案1(无答案) 苏教版

《小石潭记》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

2、通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字词。

3、理清课文内容,并背诵。

二、学法指导:1、读2、找关键词语3、找关键句子三、指导自学1、默读阅读提示和注释(1),回答下面问题《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是朝著名的文学家。

他是“”之一。

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本文就是其中的第四篇。

2、听师范读。

(1)注意字的读音。

(2)句子间的停顿。

3、自读课文,做下列练习。

(1)注音:篁()佩()洌()坻()屿()嵁()佁()俶()翕()差()怆()(2)释词:篁竹:清洌:屿:嵁:佁:俶尔:斗折:蛇形:明灭:悄怆:邃:4、自由阅读课文,做下面练习:(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第一段写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潭上的景物的?(用课文原话来答)(3)第二段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原话来答)(4)第三段写小石潭的什么?又写了潭上的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5)四五两段写作者对小石潭的什么及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5、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背诵全文。

B 、可依据黑板上的板书。

b、关键词语提示法。

四、当堂达标1、给下列字注音:篁()屿()俶()寥()洌()翕()怆()邃()2、释词:斗折蛇行:明灭:3、翻译句子:近岸,卷石底以出。

其岸势犬牙差乎4、默写句子(1)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句子:,,。

(2)写潭水非常清的句子: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16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6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十六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

2.把握文言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3.学习抓住特点描述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明白得作者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把握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描述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积存文言辞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朗诵课文,疏通文意,明白得内容。

教学难点:积存文言辞汇,了解文言现象。

教学进程一、目标导学1.导入新课:柳宗元的《江雪》→介绍柳宗元→听配乐朗诵《小石潭记》2.展现目标二、自主学习1.朗诵课文,读准字音,适当停顿。

2.给下列加框字注音篁竹卷石底为坻为嵁参差披拂佁然俶尔往来翕忽悄怆幽邃3.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4.朗诵竞赛: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

内容:全文要求:①快速斗胆走上讲台②声音嘹亮,中速朗诵③读准字音,适当停顿5.说明下列句子中加框的词语或短语1.青树翠蔓 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蒙络摇缀 10.犬牙差互3.可百许头 11.崔氏二小生4.皆若空游无所依 12. 水尤清冽5.影布石上 13.以其境过清6.佁然不动 14.隶而从者7.俶尔远逝 15.凄神寒骨8.往来翕忽 16.悄创幽邃三、合作探讨同窗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址请提出来,互动解决。

强调:(1)如鸣佩环,心乐之:像是人身上佩带的玉佩和玉环彼此撞击而叮看成响,听了令人心中很是欢乐。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西,方为名词用作状语译作“向西”此类现象还有:下见小潭中的“下”;潭西南而望中的“西南”翻译时都要在前面加个“向”“在”之类的介词。

(3)全石以为底:这是个倒装句,应该按如此的顺序翻译“以全石为底”。

(4)斗折蛇行:这是个省略句,翻译时应该把省略的主语“小溪”加在句首;那个句子中还有两个词类活用的现象:斗和蛇,说明时咱们也加了几个字译作“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小石潭记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小石潭记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十六、小石潭记(1)【学习目标】1.积存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通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的要紧内容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重点难点】1. 积存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课前预习】1.给下列字注音,并抄写两遍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篁( ) ②坻( ) ③嵁( ) ④佁( ) ⑤俶( ) ⑥怆( ) ⑦邃( ) ⑧翕( )2.文学常识: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路提倡古文运动,列________________之首。

3.给课文标好小节,大声朗读课文3遍。

借助课文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课堂助学】1. 了解作者,背景,“记”这种文体。

2.读一读。

(1)初读课文,纠正读音。

(2)听范读。

(3)朗诵练习3. 议一议,疏通文意。

4.总结本文文言现象。

【课后作业】1.一词多义 。

以: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 )为: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清:①水尤清冽( ) ②以其境过清( )可:①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差:①参差披拂( )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2.词类活用。

次数家长 签字 教师评价①从小丘西行(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斗折蛇行( ) ④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⑤凄神寒骨( )3.翻译 。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 判定。

“若”“似”“如”都能够用来打比喻,但有时没必要然是打比喻。

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小石潭

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小石潭

小石潭记课题小石潭记第__1___课时总第____1____课时主备人审核人签发人使用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班级检测目标学习重难点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学习过程学生纠错(二次备课)一、课前导学1.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之一。

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写作背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永州当时是一个荒僻未完全开化的地区。

但永州山脉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雄奇美丽。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

作为贬官,柳宗元在永州有职无权,无所事事,于是有时间出游。

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

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

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

3、学法指导:文言文阅读的具体方法包括,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6课《小石潭记》教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6课《小石潭记》教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小石潭记》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小石潭记》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小石潭记》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6课《小石潭记》一、【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

2.疏通文意,把握主要内容。

3。

理解内涵,体会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

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

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

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1。

基础知识积累(一)名词作状语(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2)下见小潭下:向下(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4)日光下彻下:向下(5)俶尔远之远:向远处(6)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7)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爬行)那样(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二)使动用法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三)意动用法心乐之乐:以…为乐(四)形容词作动词近岸近:靠近(五)名词作动词隶而从者隶:作为随从(六)一词多义(1)乐○1心乐之以…为乐错误!似与游者相乐逗乐(2)可错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错误!不可久居能(3)清错误!水尤清冽清澈错误!以其境过清凄清(4)从错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自错误!隶而从者跟从(5)以错误!以其境过清因为错误!卷石底以出而(6)而○1记之而去表顺承关系错误!隶而从者表并列关系错误!潭西南而望连词2.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小石潭记(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通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 ,
词性活用 【重点难点】
1.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 ,
词性活用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并抄写两遍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篁( ) ②坻( ) ③嵁( ) ④佁
( )
⑤俶( ) ⑥怆( ) ⑦邃( ) ⑧翕( )
2.文学常识: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
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________________之首。

3.给课文标好小节,大声朗读课文3遍。

借助课文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课堂助学】 1. 了解作者,背景,“记”这种
文体。

2.读一读。

(1)初读课文,纠正
读音。

(2)听
范读。

(3)诵读练习
3. 议一议,疏通文意。

4.总结本文文言现象。

【课后作业】
1.一词多义 。

以: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 )
为: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
清:①水尤清冽( ) ②以其境过清( )
可:①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差:①参差披拂( )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
2.词类活用。

次数 家长 签字 教师评价
①从小丘西行(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斗折蛇行( ) ④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⑤凄神寒骨( )
3.翻译 。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 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

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
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
5.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
1. 写作背景
作者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
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
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
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 关于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教师 评价 家长 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