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课沁园春
高中语文 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word1 / 6沁园春·某某word2 / 61.写什么?问题1.调整前三句的语序,简析其作用。
问题2.分析湘江秋景图展现的意境。
〔这幅图画有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问题3.“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寥廓〞、“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这三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2.怎么写?问题4.词人是从哪些描绘角度湘江秋景图? 四、合作交流 五、解惑答疑问题1.调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简析其作用。
明确: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
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出示问题〕学生自学探究 〔18分钟〕 学生小组交流 〔10分钟〕word 3 / 6word4 / 6word5 / 6句:“独坐池塘如虎踞,〞气度不凡,诗意美妙绝伦。
革命尚未开始,任何势力都没有,只有等待、积累吧!所以只能够在“绿杨树下养精神〞了。
春天来了,冬眠的虫儿都醒了。
在农历惊蛰之后,纷纷开口鸣叫,在自然界里,都是青蛙先开口叫鸣的,所以就吟出了“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的豪气。
〕2、的《七律 长征》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请简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腾〞“走〞二字的妙处。
〔学生的学案上无,教材的课后题〕过程展示第一步:解释“腾〞“走〞二字在诗中的含义——“腾〞,翻腾的意思,“走〞,跳跃的意思。
山本静态,化静为动。
第二步:把“腾〞“走〞二字放入原句中,想像、描述景象—— 五岭山连绵起伏,蜿蜒不断,像细浪翻腾,乌蒙山高大巍峨,气垫磅礴,如同泥丸在阪上跳动。
第三步:点明“腾〞“走〞二字在烘托意境方面的作用——腾〞“走〞二字化静为动,向读者展现动态美,恰切地表达了红军将士战胜高山险阻的豪情。
答案展示“腾〞,翻腾的意思,“走〞,跳跃的意思。
五岭山连绵起伏,蜿蜒不断,在红军眼里却像微波细浪在翻腾,乌蒙山高大巍峨,气垫磅礴,对于红军将士来说,正如同泥丸在阪上跳动。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01课沁园春雪
微任务4:品味词作语言,学会炼字鉴赏 5.“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得十分精彩的词语
有哪些?请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6.分析本词的情、景关系。 答:___本__词__运__用__情__景__交__融__的__表__现__手__法__,__上__阕__虽__着__重__写__景__,__却__ _处__处__景__中__寓__情__。__“_万__山__红__遍__,__层__林__尽__染__”_,__既__是__四__周__枫__林__如__火__ _的__写__照__,__又__寄__寓__着__词__人__火__热__的__革__命__情__怀__。__“_万__山__红__遍__”_,__正__是__ _词__人__“_星__火__燎__原__”_思__想__的__形__象__化__表__现__。__“_鹰__击__长__空__,__鱼__翔__浅__底__,_ _万__类__霜__天__竞__自__由__”_,__则__是__词__人__对__自__由__解__放__的__向__往__与__追__求__。__“_怅__ _寥__廓__,__问__苍__茫__大__地__,__谁__主__沉__浮__”_的__感__叹__,__则__由__写__景__直__接__转__入__抒_ _情__。______
语文必修上册2022秋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关键能力 单元导学]
[核心素养 目标定位] 1.语言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词作的节奏和情
感。 2.思维目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人物形象。 3.审美目标:鉴赏本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文化目标:理解和传扬革命文学词作的博大情怀和作者的革
【方法支架】
[联读——比较与探究] 微任务6:拓展比较阅读,联系挖掘探究 阅读下面的诗词作品,完成题目。 [选文一]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泽东所写的⼀⾸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命⽃争⽣活的回忆,抒写出⾰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课《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标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法。
2.体会把握⽑泽东诗词的宏⼤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法。
2.体会把握⽑泽东诗词的宏⼤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激情导⼊,酝酿情感 朱光潜先⽣说:“要养成纯正的⽂学趣味,是从读诗⼊⼿,能欣赏诗,⾃然就能欣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学,能欣赏诗的⼈,他决不会感到⼈⽣是⼲枯的。
”今天,就让我们⼀起学习⽑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 ⼆、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初读,⼊境,审美感知——学⽣⾃由朗读。
师提⽰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的⾃由朗读事半功倍) 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或教师泛读。
出⽰⽑泽东该词⼿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以规范学⽣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迹⽤以激发学⽣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
) 3.齐读,深⼊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优美的语⾔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师总结陈述(作为⼀种意见供学⽣参考):深秋时节,我独⾃站在橘⼦洲头,湘江⽔⽇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数船只竞相⾏驶。
雄鹰在⾼空展翅飞翔,鱼⼉在江⽔中⾃由⾃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对这⼀派勃勃⽣机的⼤千世界,怎能不令⼈思绪万端:⼴阔⽆垠的⼤地呀谁才是你的主⼈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沁园春》这篇文章,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2. 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独立解读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鲁迅小说的主要思想和文学手法。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解读《沁园春》中的深层意义。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电子版《沁园春》文本2. 纸笔、书籍、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沁园春》一文的背景,并提出学习的问题:“我们在这个多事之秋,是否也能够有‘沁园春’的温暖和希望呢?”二、呈现文本(5分钟)将《沁园春》的文本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用纸笔阅读并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子。
三、文本解读(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针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分析其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分析《沁园春》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以了解鲁迅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文学风格。
四、情感体会(10分钟)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 文中的“沁园春”是否只是一个景点名称?它代表着什么?2. 作者为什么要以林则徐为正面形象?他的形象和寓意是什么?3. 文中的“语默语默”一词何意?它代表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态度是什么?五、延伸拓展(10分钟)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由发挥,扩展对《沁园春》的思考:1. 《沁园春》是用土地上农民们日常的劳动犒劳自己,表达了劳动的意义。
你有没有类似的体会?2. 《沁园春》中有许多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你总结了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六、总结归纳(5分钟)请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简要总结《沁园春》的主要思想和文学特征。
七、课后拓展请学生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对《沁园春》的理解和感受。
第一课《沁园春雪》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初步了解词的体裁知识,培养对词的欣赏能力。
⑵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⑶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二、教学设想1、重点:理清思路,反复朗读,揣摩语言,理解词意。
2、难点: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课型:多媒体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2、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3、介绍时代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
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4、播放录音(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词中强烈的抒情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5、重点字音沁园春( 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寥廓(liáo kuò )方遒 (qiú ) 浪遏飞舟(è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大意。
高中语文第一课沁园春
高中语文第一课沁园春摘要:一、诗歌背景介绍1.作者毛泽东简介2.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二、诗歌内容解析1.雪景描绘2.对祖国山河的赞美3.寓言故事与历史典故的引用4.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三、诗歌艺术特点1.对仗与韵律2.寓言与典故的运用3.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四、作品影响及意义1.作为高中语文第一课的意义2.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正文:【诗歌背景介绍】沁园春·雪是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创作于1936 年的一首诗歌。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沁园春·雪以雪景为背景,通过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作为第一课,旨在引导学生领略文学的魅力。
【诗歌内容解析】诗中,毛泽东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幅瑰丽的雪景画卷。
诗人通过对雪花纷飞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鬼斧。
同时,诗人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融入其中,借雪景抒发了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美之情。
此外,诗中还引用了一些寓言故事和历史典故,如“瑞雪兆丰年”的谚语,以及战国时期苏秦的故事。
这些寓言与典故的运用,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还使诗歌内容更为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诗的结尾部分,毛泽东借雪花飘洒的意象,寓言自己要像雪花一样,将一腔豪情壮志洒向祖国的山河大地。
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令人感慨不已。
【诗歌艺术特点】从艺术角度来看,沁园春·雪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诗中对仗工整,韵律优美,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其次,诗人巧妙地运用寓言与典故,使诗歌内容更为丰富,寓意深刻。
最后,诗中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品影响及意义】沁园春·雪作为高中语文第一课,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这首诗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还激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同时,诗中对祖国未来的展望,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课件 新人教必修1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注意本句的结构作用和表达感情方面 的作用。
赏析:“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击水”,指游泳。这三句的意思是: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 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 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 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 的巧妙回答。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的 结构及有关知识析“情与景的关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激情投入,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感,意识到不 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性。
预习反馈
1.优胜小组: 2.优胜个人: 3.存在的问题: (1) (2) (3)
高效展示
展示内容
展示小组
探究点一(口头展示)
2、3组
探究点二(口头展示)
4、5、6组
探究点三1(书面展示)
7、8组
探要究求点:三2 (书面展示)
1、9组
⑴口头展示,声音洪亮、清楚;书面展示要分层次、要点拨,
书写要认真、 规范。
⑵非展示同学BC层巩固基础知识、整理落实学案;A层同学
做好拓展。不浪费一分钟,小组长做好安排和检查。
点评内容 探究点三1 探究点三2
精彩点评
点评小组 2组 3组
要求: ⑴先点评对错;再点评思路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力争进行必要的联系拓展。 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记好笔记、大胆质 疑。
总结提升
探究点一:精句赏析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提示: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 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 才是主宰你盛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 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 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万山、层林 远漫江、百舸 近 鹰、鱼 仰、俯
中流击水图
PART 04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以朗读课文为基础,并强化学生对意象、炼字等重点知识的学习。但较多强调知识学习而减少情感、价值认同的环节,对应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层面是不足的。在之后的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适当增加情感、价值观教育,并且学习、创新情感、价值观教育,努力做到 “润物细无声”。
PART 02
学情分析
《沁园春·长沙》 / Curriculum introduction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过多首词,对词的特点、意境等较为熟悉,且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对作者创作风格有一定了解,更利于体会本词作者所表达感情 。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联系这两首词,比较学习。 班级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本课应侧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PART 03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1、品味诗词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赏析词语言之表现力,体会炼字艺术
感悟词的阔大意境,共鸣词人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
教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学法:诵读法——理解、共情 讨论法——拓展思路
感谢您的聆听
沁园春 ·长沙
Content
学情分析
PART 03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PART 04 教学反思
PART 01
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 / Curriculum introduction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主题都是对青春的吟唱。学习本单元,可以引导学生从“青春的价值”这一角度品味课文。本篇课文上下两阙情景交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词人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1.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①.朗诵法②.合作探究法③.提问法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①.导入新课: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二:默写课件 共19张
1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2.《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鸷鸟之 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3.《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1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 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8.《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两句:进不入以离尤兮, 退将复修吾初服。
19.《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 以为裳。
20.《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买好就可以的两句 话: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1.《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高康河美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移主为客,两相交融,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 况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虚实结合、象征手法,说明梦境是美好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再别康桥时诗人的动作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 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又用周公的典故表明自己渴盼贤才的诗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一课《春江花月夜》(精)
春江花月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7、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8、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10、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1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1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1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1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1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1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17、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1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师: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
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意象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赞美热爱自然: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2、思乡恋国之情。
例如: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相思怀远之情。
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又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4、离愁别绪之情。
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怀古伤今之情。
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6、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总结:月亮是美学符号,是中国文人心中的图腾。
荣格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每一种原始意象都是关于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包含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生成。
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1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 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 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景的(顺序
和方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4.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 联系?
请找找本诗中的意象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 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 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 飞舟?
五齐读四,读思,考体上会、感下情片基主调要写什么内容
• 感情基调:欢快、忧愁、寂寞、伤感、 恬淡、激昂豪迈、低沉忧伤、沉郁顿挫。 感情,要热情奔放,慷慨激昂。
• 纵观全词,诗人用词形象精炼,风格大气 豪迈,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壮烈情怀。
• 全词上阕写景,意境开阔,气魄豪迈,; 下阕抒情,胸怀博大,斗志昂扬。
• 艺术手法:上阙——景中寓情
•
下阙——情中显志
有感情地齐读全诗,注意语速和语调。
• 少年大志,一生大为; • 少年无大志,一生难作为。
教学程序 课文小结
林
尽
染
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透:水之清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 场 面。
“击”字写出了雄鹰搏击长 空的矫健有力之状
鹰击长空
万 类 霜 天 竞 自 由
竞自由 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分析意象,把握情感
时间、地点、(前三句)
特定的环境
远
写
景
境界开阔 色彩缤纷
山 林
红 远眺 染
立志是成才的动力
高一语文说课稿沁园春
高一语文说课稿《沁园春》高一语文说课稿《沁园春》一、(教学目标)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部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肯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三、教学方式为了突出重点,冲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超级关键的。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知识迁移法、、分组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提倡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不同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珍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踊跃性,还可以培育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我所采用的是高效课堂的模式)情景导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是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咱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通通都会落空。
”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所以我的导入是这样的:……一、自学感知,灵敏感悟为了更好的表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自学的进程中,自行解决本课的生字词,及简单的句子理解,初步弄懂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结构。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采用多种朗诵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整首诗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在读的进程中将本课中感觉难以理解的问题找出来,留待接下来的环节一路解决。
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学外行中的教学资源。
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利用学习资源,达到班级资源共享。
让学生走进文本。
二、合作探讨,一路分析这个环节学生分小组进行,这个环节中要讨论的问题有两大部份:第一部份是自学环节中留下的疑难问题。
第二部份是本课重难点问题,针对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一、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二、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3、上下片有什么联系?4、一路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同窗们通过度组,将在自学进程中碰到的难的问题和老师所给出来的问题,合作进行讨论,取得自己的、小组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渡语:上片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提出问题,引起回忆。
下片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回答上片提出的问题。
提示:
⑴ “携来百侣曾游”与上片“独立寒秋”形成对比。
⑵ “忆往昔”的“忆”统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格和豪情壮志。
(朗读提示:语调高,语气强,豪情满怀的。)
⑶ “曾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
二、题解:
提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 主沉浮?”出现的位置?
(回忆词的相关知识点:词的概念,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 种题材,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长沙》
教材分析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篇是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中的开篇之作。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就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感情。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认识到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在语言品读中,去理解的,去感悟,去品味情感。
找两个学生代表以竞赛形式朗读。
小组内品读探讨。
学生归纳:山、林、江、舸、鹰、鱼
学生分析:在山的描写上,用“万”字突出山之多,“红遍”说明秋天景物之广,颜色之深。也突出了秋高气爽,作者才能看得远,看得清楚。
森林描写上,用“层”突出森林树木重重叠叠,面积之大,用“尽染”突 出森林树木全都被染成了红色,说明秋之深,秋韵之广阔,秋味之浓厚。
本文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抒写有利于激发当代青少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新生,虽然在初中接触学习过一些篇目新诗,但对于新诗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基础背诵上,鉴赏诗歌缺少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时,将朗读作为重点和核心,目的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学习诗歌,在朗读中去品味语言,去鉴赏诗歌情感。学习本节课文可以为诗歌鉴赏提供一定的帮助,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歌奠定基础。本课学习,既是一个引子,又有一个例子,对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能力有所作用。
(4)第四层:说一说意象的特点。
(提示:这些意象的描写性语言。)
“万”“红遍”字的作用。
“层”“尽染”的作用。
“漫”“碧透”的作用。
“百”的作用。
“击”的作用。
“翔”的作用。
(5)第五层:把这些意象及其特点拓写成一段语言优美的散文。
(5)第五层:提问“谁主沉浮”位置的作用。
(朗读提示:语速稍慢,既是思索,又含肯定答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看今朝,问在座学子,谁主沉浮?”没错,此句化用了本课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句。 到底是“谁主沉浮”?今天,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大气诗作,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抱负。
(2)第二层:由“看”统领,展示湘江秋景图。
(朗读提示:想象美的画面,情绪饱满,有热情。)
由“看”领起的内容:
远望─→“万山红遍”(高)[群山]近望─→“漫江碧 透”(低)[江水]仰视─→“鹰击长空” (高)[长空]俯视─→“鱼翔浅底”(低)[水面]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碧”
数量之多─→“万”“层”“百”
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3)第三层:找一找 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通过对意象的认识,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朗读中,学会如何朗读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3.背诵 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情朗读,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1、初读:朗读全词─→熟悉上、下片的内容。
2、二读:朗读上片─→ 注意字音: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róng)
寥廓(liáo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等。
3、三读:朗读上片─→把握层次。(1)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朗读提示: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 ;下片12句,五平韵。“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以朗诵促探究
⑷ 下片照应上片。
5五读:读全词。
6、归纳主题。
主题: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学生回答:上片
学生回忆齐背《沁园春·雪》
学生听读mp3,标记节奏、语调升降。
学生齐读。
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认清字形。
2.感悟青年树立志向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诗歌语言,领会作者情感。
难点
对意象及其特点的分析。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节教学主要运用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设计以朗读教学为主线,通过初读教学,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脉络结构和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其次,通过品读语言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再次,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展开联想,背诵全文;最后通过拓展延伸教学,在对比之中,去朗读,去品味诗歌,增强对诗歌的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