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物理与技术-5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薄膜物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薄膜物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CL0527课程中文名称: 薄膜物理与技术课程英文名称:Thin film physics and technology课程性质:选修课程学分数:1.5课程学时数:24授课对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材料表面与界面》、《近代物理概论》、《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材料物理性能》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论述薄膜的制造技术与薄膜物理的基础内容。
其中系统介绍了各种成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蒸发镀膜、溅射镀膜、离子镀、化学气相沉积、溶液制膜技术以及膜厚的测量与监控等。
同时介绍了薄膜的形成,薄膜的结构与缺陷,薄膜的电学性质、力学性质、半导体特性、磁学性质以及超导性质等。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在薄膜物理基础部分,懂得薄膜形成物理过程及其特征,薄膜的电磁学、光学、力学、化学等性质。
在薄膜技术部分初步掌握各种成膜技术的基本内容以及薄膜性能的检测。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掌握物理、化学气相沉积法制膜技术,了解其它一些成膜技术。
学会对不同需求的薄膜,应选用不同的制膜技术。
了解各种薄膜形成的过程及其物理特性。
理解并能运用热力学界面能理论及原子聚集理论解释薄膜形成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了解薄膜结构及分析方法,理解薄膜材料的一些基本特性,为薄膜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下分章节介绍:第一章真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真空的基础知识及真空的获得和测量。
课程重点、难点:真空获得的一些手段及常用的测量方法。
课程教学要求:掌握真空、平均自由程的概念,真空各种单位的换算,平均自由程、碰撞频率、碰撞频率的长度分布率的公式,高真空镀膜机的系统结构及抽气的基本过程。
理解蒸汽、理想气体的概念,余弦散射率,真空中气体的来源,机械泵、扩散泵、分子泵以及热偶真空计和电离真空计的工作原理。
了解真空的划分,气体的流动状态的划分,气体分子的速度分布,超高真空泵的工作原理。
第二章真空蒸发镀膜法课程教学内容:真空蒸发原理,蒸发源的蒸发特性及膜厚分布,蒸发源的类型,合金及化合物的蒸发,膜厚和淀积速率的测量与监控。
薄膜生长的原理范文
薄膜生长的原理范文薄膜生长是一种通过在基底上逐层沉积材料来制备薄膜的过程。
薄膜生长技术在许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如半导体器件、薄膜太阳能电池、涂层技术、生物传感器等。
薄膜生长的原理涉及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沉积、表面扩散、自组装等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薄膜生长的原理。
首先,薄膜生长涉及材料的原子或分子在基底表面的沉积过程。
在薄膜生长中,一般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或化学气相沉积(CVD)等方法。
在PVD中,材料通常以固体的形式存在,通过激光蒸汽、电子束蒸发等方式将材料蒸发到真空腔体中,然后沉积到基底表面。
在CVD中,材料以气体的形式存在,反应气体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沉积材料,并在基底表面上沉积。
这些方法中,材料的原子或分子需要穿过气体或真空中的传递路径,然后与基底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并最终沉积到基底表面上。
其次,薄膜生长还涉及沉积材料的表面扩散。
由于沉积材料和基底的晶体结构不匹配,沉积过程中会产生应变能,而表面扩散可以减小材料的应变能。
表面扩散是指原子或分子在表面上的迁移过程,使得材料可以在基底表面上扩散形成更大晶体的过程。
表面扩散是通过原子或分子的跳跃运动来实现的,这种跳跃过程受到热能的影响。
在薄膜生长过程中,通常会提供适当的热能,以促进表面扩散,使得材料更好地填充基底表面。
此外,薄膜生长还涉及材料的自组装。
自组装是指原子、分子或纳米颗粒自发地在基底表面上组装成有序结构的过程。
材料的自组装通常受到表面能、体能和介面能的影响。
表面能是指材料表面的自由能,体能是指材料的体积自由能,介面能是指材料与基底之间的能量。
当材料在基底表面上形成一定的有序结构时,可以通过降低介面能来减小自由能,从而提高生长速率和质量。
自组装还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结构和形貌来调控其性能,如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光学性能等。
总之,薄膜生长的原理涉及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沉积、表面扩散和自组装等过程。
通过控制这些过程的条件和参数,可以实现对薄膜的生长速率、厚度、晶体结构和形貌的调控。
薄膜物理与技术-5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Z
n1
exp
G* kT
2 r* sin
Ja0
exp
Ed ED kT
Z
n1
2
r*
sin
Ja0
exp
Ed
ED kT
G*
与成核能量和成膜参数有关的函数
电化学镀膜方法: 电流通过在电解液中的流动而产生化学反应,在阳极或阴 极上沉积薄膜的方法。
在
阳极 阴极
表面,利用还氧原化反反应应
生长
沉积
氧金化属物薄膜
阳极氧化 电镀
化学镀: 在无电流通过时,借助还原剂在金属盐溶液中使目标金属离子还 原,并沉积在基片表面上形成金属/合金薄膜的方法。
Ed kT
2)每个临界核的捕获范围(周长)为: A 2 r* sin
相邻吸附位置间距
3)原子向临界核运动的总速率:V n1 v
v
a0
D
a0
0
exp
ED kT
平均表面扩散时间
5.2 成核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
成核速率:
I Z ni* AV
5.2 成核理论
5.3.1 毛细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
薄膜形成:气相→ 吸附相→固相的相变过程。 毛细理论视原子团为微小的凝聚滴
(1)成核过程定性分析:
•原子团通过吸附原子而增大,表面能增大,体系自由能增 加∆G; •到临界核时,自由能增加到最大值∆Gmax; •然后,原子团再增大,体系∆G下降,形成稳定核。
薄膜物理与技术-绪论
液相外延生长
溶液生长法
将基底浸入含有所需材料的溶液 中,通过控制溶液浓度、温度等 因素,使材料在基底表面外延生 长形成薄膜。
溶胶凝胶法
利用前驱体溶液在基底表面进行 水解、缩聚等化学反应,形成凝 胶态薄膜,再经过热处理等后处 理形成固态薄膜。
04
薄膜特性与性能
力学性能
弹性模量
描述薄膜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 形的能力,是材料刚度的度量
介电常数
衡量电场作用下,介质中电位移与电场强度 之比的虚部,与电容、电场能量有关。
热电效应
当温度梯度存在时,薄膜中产生电动势的现 象,与热能转换为电能有关。
光学性能
反射、折射与散射
描述光波通过薄膜时的行为,包括光 的传播方向和强度的变化。
吸收光谱
描述光波通过薄膜时被吸收的特性, 与光的频率和薄膜的组成有关。
例如,在显示器中,通过在玻璃基板表面蒸镀不同材质和厚 度的薄膜,可以形成多层结构,控制光的反射和透射,从而 实现高清晰度和高亮度的显示效果。
能源与环境领域
薄膜技术在能源与环境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薄膜材料 在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环境监测和治理等领域中发挥 着重要作用。通过改进薄膜材料的性能,可以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02
薄膜物理基础
原子结构与电子状态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 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的电子状 态由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 决定。
电子状态
电子在原子中的状态可以用电子云、 能级和电子自旋等描述。电子的跃迁 和能量吸收、发射与物质的光学、电 学和热学性质密切相关。
晶体结构与缺陷
薄膜物理与技术-绪论
目录
• 薄膜的定义与分类 • 薄膜物理基础 • 薄膜制备技术 • 薄膜特性与性能 • 薄膜应用领域
薄膜物理与技术
将气体在电场的作用下离化,形成离子束或等离子体,然后轰击材 料表面,使其原子或分子沉积在基底表面形成薄膜。
化学气相沉积(CVD)
常压化学气相沉积(APCVD)
在常压下,将反应气体在气相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态物质并沉积在基底表面形成薄膜 。
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
在较低的压力下,将反应气体在气相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态物质并沉积在基底表面形 成薄膜。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
利用等离子体激活反应气体,使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态物质并沉积在基底表面形成薄 膜。
液相外延(LPE)
溶胶-凝胶法
将金属盐溶液通过脱水、聚合 等过程转化为凝胶,然后在一
定条件下转化为薄膜。
化学镀
利用化学反应在基底表面沉积 金属或合金薄膜。
电镀
利用电解原理在基底表面沉积 金属或合金薄膜。
薄膜的特性与性能参数
特性
薄膜具有一些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如高表面面积、高纯度、高密度等, 这些特性使得薄膜在电子、光学、磁 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性能参数
评估薄膜性能的参数包括表面粗糙度、 透光性、导电性、硬度等,这些参数 决定了薄膜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效果。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机制
形成
薄膜的形成通常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物质蒸发或溅射到基材表面,然后凝 结或反应形成薄膜。
涉及其他非主要性能的表征,如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等。
详细描述
除了光学、力学和电学性能表征外,还有其他一些非主要性能的表征方法,如化学稳定 性表征和热稳定性表征等。这些性能参数对于评估薄膜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和耐 久性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化学反应容器制造和高温环境应用等领域中具有重要价值。
薄膜物理与技术
第一章真空技术基础1、膜的定义及分类。
答:当固体或液体的一维线性尺度远远小于它的其他二维尺度时,我们将这样的固体或液体称为膜。
通常,膜可分为两类:(1)厚度大于1mm的膜,称为厚膜;(2)厚度小于1mm的膜,称为薄膜。
2、人类所接触的真空大体上可分为哪两种答:(1)宇宙空间所存在的真空,称之为“自然真空”;(2)人们用真空泵抽调容器中的气体所获得的真空,称之为“人为真空”。
3、何为真空、绝对真空及相对真空答:不论哪一种类型上的真空,只要在给定空间内,气体压强低于一个大气压的气体状态,均称之为真空。
完全没有气体的空间状态称为绝对真空。
目前,即使采用最先进的真空制备手段所能达到的最低压强下,每立方厘米体积中仍有几百个气体分子。
因此,平时我们所说的真空均指相对真空状态。
4、毫米汞柱和托答:“毫米汞柱(mmHg)”是人类使用最早、最广泛的压强单位,它是通过直接度量长度来获得真空的大小。
1958 年,为了纪念托里拆利,用“托(Torr)”,代替了毫米汞柱。
1 托就是指在标准状态下,1 毫米汞柱对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表示为1Torr=1mmHg。
5、真空区域是如何划分的答:为了研究真空和实际使用方便,常常根据各压强范围内不同的物理特点,把真空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粗真空:l′105 ~ l′102 Pa,(2)低真空:l′102 ~ 1′10-1Pa,(3)高真空:l′10-1 ~ 1′10-6Pa和(4)超高真空:< 1′10-6Pa。
6、真空各区域的气体分子运动规律。
答:(1)粗真空下,气态空间近似为大气状态,分子仍以热运动为主,分子之间碰撞十分频繁;(2)低真空是气体分子的流动逐渐从黏滞流状态向分子状态过渡,气体分子间和分子与器壁间的碰撞次数差不多;(3)高真空时,气体分子的流动已为分子流,气体分子与容器壁之间的碰撞为主,而且碰撞次数大大减少,在高真空下蒸发的材料,其粒子将沿直线飞行;(4)在超高真空时,气体的分子数目更少,几乎不存在分子间的碰撞,分子与器壁的碰撞机会也更少了。
薄膜生长的成核长大热力学与动力学
光学器件
生物医学
薄膜在光学器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光学滤镜、反射镜、增透膜等。
薄膜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生物传感器、药物载体、人工器官等。
03
02
01
薄膜的应用领域
02
CHAPTER
薄膜生长的热力学基础
热力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热力学是一门研究热现象的宏观学科,主要关注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和传递过程。
05
CHAPTER
薄膜生长的未来发展方向
探索和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如高导电、高介电、高磁性等功能薄膜材料。
新型功能材料
通过复合不同材料,实现性能的优化和提升,满足各种特殊应用需求。
新型复合材料
开发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医学应用价值的薄膜材料,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生物医学材料
新型薄膜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提高薄膜质量
优化工艺参数,提高薄膜的晶体结构和纯度。
动力学模型在薄膜生长中的应用
04
CHAPTER
薄膜生长的实验研究与模拟
真空镀膜技术
在真空条件下,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材料沉积在基底表面,形成薄膜。
原子力显微镜(AFM)
用于观察薄膜表面的形貌和粗糙度,了解表面微观结构。
X射线衍射(XRD)
通过分析薄膜的晶体结构和相组成,了解薄膜的物相组成。
CHAPTER
薄膜生长的动力学模型
03
反应级数
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浓度的关系。
01
速率过程
描述物质或能量随时间变化的速率。
02
速率常数
反应速率的量度,与反应温度和活化能有关。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物质在薄膜表面上的迁移过程。
薄膜生长机理
例如,在还原气氛下,氧化物薄膜可能被还原为金属或金属氧化物; 在氧化气氛下,金属薄膜可能被氧化为金属氧化物。
04
气氛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也会影响薄膜的均匀性和质量。
基片的影响
基片对薄膜生长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基片的表面结构和化学性
质上。
基片的表面结构对薄膜的附着 力、均匀性和致密性有重要影
响。
基片的化学性质可以与薄膜材 料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薄膜的 生长过程和结构。
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化学气相沉积
通过化学反应将气态的化学物质转 化为固态薄膜,涉及复杂的化学反 应和相变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
在沉积过程中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 应,影响薄膜的化学组成和电子结 构。
薄膜生长的动力学过程
相变动力学
薄膜生长过程中涉及的相变过程, 如气态到液态、液态到固态等, 需要遵循一定的相变动力学规律。
03
薄膜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相变,形成不同相的组成,从而
影响其整体性能。
薄膜的化学成分
01
化学成分对性能的 影响
薄膜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其物理、 化学和机械性能,如电导率、光 学性能和耐腐蚀性等。
02
03
元素组成与比例
化学稳定性
薄膜中各元素的组成与比例对其 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如掺杂元素 可以提高薄膜的性能。
例如,基片表面的氧化物、杂 质等可能会影响薄膜的生长过 程和结构。
04 薄膜性能与表征
薄膜的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01
薄膜的晶体结构决定了其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如硬度、韧
性和导电性等。
晶体取向与生长机制
02
薄膜的晶体取向与生长机制密切相关,不同的晶体取向会导致
薄膜物理与技术
太阳能电池有以下几类: 硅基太阳能电池(单晶/多晶/非晶)(24.7%) ;化合物太阳能电池(砷化镓/硫化镉/碲化镉/铜铟硒等);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 (酞青类化合物/导电聚合物等); 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纳米TiO2) 。
第五章 薄膜的性质
了解薄膜的一些力、电、半导体、磁特性,及这些特性的使用价值。薄膜的力学、电学性质,及半导体、磁性、超导薄膜的特性及薄膜的应用。了解薄膜的一些力、电、半导体、磁特性,及这些特性的使用价值。 重点: 力,电性质,薄膜应用。薄膜材料以其独特的性质为促进器件微型化、集成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薄膜制作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材料制作关键技术是现代大学本科生必须了解的基础知识。
镜面镀膜有三层:外层防污膜是防灰尘和油渍;中层防反射膜,是提高镜片光线通过率。 内层加硬膜是防止镜片磨损、刮花。
2.、太阳能薄膜技术
1973年世界爆发了第一次能源危机,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地球上化石能源储藏及供给的有限性,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寻找其它可替代的能源技术,改变现有的以使用单一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供给结构。为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太阳电池的研究和发展,同时在以亟待解决的与化石能源燃烧有关的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促使下,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热潮,也由此拉开了太阳电池发电的序幕。
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基于下面几个理由:
(1)薄膜材料是典型的二维材料,即在两个尺度上较大,而在第三个尺度上很小。
《薄膜生长机理》课件
STEP 02
化学模型
基于物理过程建立数学模 型,用于描述薄膜生长的 微观机制。
STEP 03
热力学模型
基于热力学原理,研究薄 膜生长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和平衡。
考虑化学反应过程,模拟 不同组分在薄膜中的扩散 和反应。
薄膜生长的机制
气相沉积
气体分子在基底表面吸附、迁移、凝结形成薄膜 。
液相沉积
基片的影响
• 总结词:基片是薄膜生长的载体,其特性和状态对薄膜的生长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 详细描述:基片的表面粗糙度、清洁度、晶格结构和热膨胀系数等特性对薄膜的生长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基片的表面粗糙度和清洁度会影响薄膜与基片之间的附着力和界面态,从而 影响薄膜的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能。基片的晶格结构和热膨胀系数会影响薄膜的晶格结构和相组成,从而影响薄膜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薄膜,需要对基片进行严格 的表面处理和清洁,确保其表面粗糙度、清洁度、晶格结构和热膨胀系数等特性满足工艺要求。同时,在沉积过程中需要对基片进行适当的加热和冷却处理,以获得最佳的薄膜质量和 性能。
压力的影响
总结词
压力也是影响薄膜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够改变 气体分子的密度和碰撞频率,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和物质输运过程。
详细描述
在薄膜生长过程中,压力的变化会影响气体分子的浓度 和分布,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物质输运过程。在化 学气相沉积等工艺中,反应气体分子的浓度和碰撞频率 对于薄膜的生长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压力范围 内,提高压力可以增加气体分子的碰撞频率和反应速率 ,有利于薄膜的生长。但过高的压力可能导致设备承受 过大负荷或引起其他工艺问题。因此,选择合适的压力 对于控制薄膜的生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面形成薄膜。
薄膜物理与技术题库
一、填空题薄膜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凝结过程、核形成与生长过程、岛形成与结合生长过程薄膜形成与生长的三种模式:层状生长,岛状生长,层状-岛状生长在气体成分和电极材料一定条件下,起辉电压V只与气体的压强P和电极距离的乘积有关。
1.表征溅射特性的参量主要有溅射率、溅射阈、溅射粒子的速度和能量等。
2.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的粒子是固体或者大分子,分散的粒子大小在 1~100nm之间。
3.薄膜的组织结构是指它的结晶形态,其结构分为四种类型:无定形结构,多晶结构,纤维结构,单晶结构。
4.气体分子的速度具有很大的分布空间。
温度越高、气体分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分子的平均运动速度越快。
二、解释下列概念溅射:溅射是指荷能粒子轰击固体表面(靶),使固体原子(或分子)从表面射出的现象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每个分子在连续两次碰撞之间的路程称为自由程,其统计平均值:称为平均自由程,饱和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真空室内蒸发物质与固体或液体平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压力。
凝结系数:当蒸发的气相原子入射到基体表面上,除了被弹性反射和吸附后再蒸发的原子之外,完全被基体表面所凝结的气相原子数与入射到基体表面上总气相原子数之比。
物理气相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是利用某种物理过程,如物质的蒸发或在受到粒子轰击时物质表面原子的溅射等现象,实现物质原子从源物质到薄膜的可控转移的过程真空蒸发镀膜法:是在真空室内,加热蒸发容器中待形成薄膜的源材料,使其原子或分子从表面汽化逸出,形成蒸气流,入射到固体(称为衬底、基片或基板)表面,凝结形成固态溅射镀膜法:利用带有电荷的离子在电场加速后具有一定动能的特点,将离子引向欲被溅射的物质作成的靶电极。
在离子能量合适的情况下,入射离子在与靶表面原子的碰撞过程中将靶原子溅射出来,这些被溅射出来的原子带有一定的动能,并且会沿着一定的方向射向衬底,从而实现薄膜的沉积。
薄膜技术与薄膜讲义教案
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已成为当代真空科学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薄膜技术、薄膜材料、表面科学相结合推动了薄膜产品全方位的开发与应用。
–在重点掌握真空蒸镀、溅射、化学气相沉积等基本工艺的基础上,对迅速发展的薄膜技术有全面的了解;–系统了解对各种类型薄膜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应用;–要求能够使用多种类型薄膜材料的设备、分析多种类型的薄膜的性能;–初步具备开发新设备、制备新材料的能力。
1.绪论:2.真空技术基础:3.薄膜制备的化学方法:4.薄膜制备的物理方法:5.薄膜的形成与生长:6.薄膜表征:7.薄膜材料:•主要参考书目中文:•《半导体薄膜技术与物理》,叶志镇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薄膜材料制备原理、技术及应用》,唐伟忠,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薄膜技术》,顾培夫,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硅外延生长技术》,B. Jayant Baliga著,任丙彦等译,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外延生长技术》,杨树人等,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英文•《The materials science of thin films》, Milton Ohring,1991•《Handbook of thin-film deposition processes and techniques 》,Krishna Seshan,Noyes Publications,20021.绪论1.1 薄膜科学的发展历史1.2 薄膜的分类1.3 薄膜科学的研究内容1.4 薄膜的应用1.1 薄膜科学的发展历史一百多年来,人们对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广泛研究,使物理学成为一个很大的学科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一些专门的知识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分支,薄膜物理就是该领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分支。
薄膜物理与技术
薄膜物理与技术薄膜物理与技术Physics and Technology of Thin Films课程编号:07370110学分:2学时:30(其中:讲课学时: 3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学物理,普通化学适⽤专业:⽆机⾮⾦属材料⼯程(光电材料与器件)教材:《薄膜物理与技术》,杨邦朝,王⽂⽣主编,电⼦科技⼤学出版社,1994年1⽉第1版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程学院⼀.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薄膜科学是现代材料科学中及其重要且发展⾮常迅速的⼀个分⽀,已成为微电⼦学、固体发光、光电⼦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材料基础,同时薄膜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产⼒的速度愈来愈快,国内外对从事薄膜研发和⽣产的⼈才需求也⽇益强劲。
本门课程就是为适应学科发展,学⽣适应市场需求⽽设置的专业课程。
课程的基本任务是:1、基本掌握各种成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法;2、了解并初步掌握薄膜的形成、结构与缺陷,薄膜的电学、⼒学、半导体、磁学等物理性质。
⼆.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章真空技术基础1、教学内容(1)真空的基本知识(2)稀薄⽓体的基本性质(3)真空的获得及测量2、教学要求理解真空的基本知识和稀薄⽓体的基本性质,掌握真空的获得、主要⼿段和真空度策略⽅法,了解实⽤真空系统。
第⼆章真空蒸发镀膜1、教学内容(1)真空蒸发原理(2)蒸发源的蒸发特性及膜厚分布(3)蒸发源的类型(4)合⾦及化合物的蒸发(5)膜厚和沉积速率的测量与监控2、教学要求掌握真空蒸发原理,掌握真空镀膜的特点和蒸发过程,理解饱和蒸汽压和蒸发源的发射特性,熟练掌握蒸发速率、薄膜厚度的测量和控制,了解蒸发镀膜的常⽤⽅法(电阻加热和电⼦束加热),了解合⾦膜及化合物摸的蒸镀。
第三章溅射镀膜1、教学内容(1)溅射镀膜的特点和基本原理(2)溅射镀膜的类型2、教学要求掌握溅射镀膜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理解表征溅射特性的参量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溅射机理及溅射镀膜的各种类型第四章离⼦镀膜1、教学内容(1)离⼦镀的原理和特点(2)离⼦轰击的作⽤(3)离⼦镀的类型2、教学要求掌握离⼦镀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理解离⼦轰击的作⽤,了解离⼦镀的类型。
薄膜物理与技术生长试题
1.简述薄膜在形成稳定核之前的生长过程?沉积原子到达基片表面,会发生三种状态。
一种是能量较大,在到达基片表面时就会发生反射离开;如果能量较低,变会停留在基片表面,而另一部分原子能量较大,在到达基片表面时,会发生表面迁移扩散。
如果扩散原子在驻留时间内不能与其它原子结合形成更大原子团,就会发生再蒸发离开基片表面,而扩散原子团在驻留时间内不能与其它原子相结合,便会发生分解。
如果表面原子或原子团在驻留时间内能与其它原子结合,便形成更大原子团;原子团继续吸附其它原子就会不断长到形成稳定核。
2.从热力学角度分析,薄膜的形核主要分哪两类?形成机制是什么?1.从热力学角度,形核主要分:自发形核和非自发形核;2.自发形核主要是由于相变自由能差导致的,而非自发形核不但受到相变自由能差的影响,还受到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界面,缺陷等。
3.简述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X射线衍射技术的基本原理?扫描电子显微镜:入射电子激发样品表面产生二次电子,由于样品表面起伏变化造成二次电子发射数目和发射角度的不同,从而形成明暗相间的衬度像。
X射线衍射技术:布拉格衍射公式。
4.简述四种薄膜的成份分析方法?1.X射线能量色散谱(EDX);2.电子探针(EPMA);3. 俄歇电子能谱(AES);4. X射线光电子谱(XPS);5. 卢瑟福背散射(RBS); 6. 二次离子质谱(SIMS)。
任意四种。
5.薄膜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哪四类?1.无定型结构;2. 多晶结构;3. 纤维结构;4. 单晶结构;6.列举出连续薄膜形成的三种重要影响机制?奥斯瓦尔德吞并机制、熔结机制、原子团迁移机制。
下列描述不属于薄膜组织结构的是()(1)无定形结构(2)多晶结构(3)单晶结构(4)复合结构下列仪器设备不能用于薄膜表面形貌分析的是:(1)扫描电子显微镜(2)原子力显微镜(3)透射电子显微镜(4)X射线衍射B卷:7.简述薄膜的生长过模式及主要的控制因素?生长模式:岛状生长模式、层状生长模式和岛状-层状生长模式;控制因素主要分两类:晶格失配度和基片表面(或者基片湿润性或浸润性);8.从沉积速率和沉积温度出发,简述如何形成单晶或者粗大晶粒?如何形成多晶、微晶甚至非晶?请给出简单图示?1.提高温度或降低沉积速率可以形成单晶或者粗大晶粒;2.降低温度或提高沉积速率可形成多晶、微晶甚至非晶。
薄膜物理与技术要点总结
第一章最可几速率:根据麦克斯韦速率分布规律,可以从理论上推得分子速率在m v 处有极大值,m v 称为最可几速率M RT M RT m kT 41.122==,Vm 速度分布 平均速度:M RT m RT m kT 59.188==ππ,分子运动平均距离 均方根速度:M RT M RT m kT 73.133==平均动能真空的划分:粗真空、低真空、高真空、超高真空。
真空计:利用低压强气体的热传导和压强有关; (热偶真空计)利用气体分子电离;(电离真空计)真空泵:机械泵、扩散泵、分子泵、罗茨泵机械泵:利用机械力压缩和排除气体扩散泵:利用被抽气体向蒸气流扩散的想象来实现排气作用分子泵:前级泵利用动量传输把排气口的气体分子带走获得真空。
平均自由程:每个分子在连续两次碰撞之间的路程称为自由程;其统计平均值成为平均自由程。
常用压强单位的换算 1Torr=133.322 Pa 1 Pa=7.5×10-3 Torr1 mba=100Pa 1atm=1.013*100000Pa真空区域的划分、真空计、各种真空泵粗真空 1×105 to 1×102 Pa 低真空 1×102 to 1×10-1 Pa 高真空 1×10-1 to 1×10-6 Pa 超高真空 <1×10-6 Pa旋转式机械真空泵油扩散泵复合分子泵属于气体传输泵,即通过气体吸入并排出真空泵从而达到排气的目的分子筛吸附泵钛升华泵溅射离子泵低温泵属于气体捕获泵,即通过各种吸气材料特有的吸气作用将被抽气体吸除,以达到所需真空。
不需要油作为介质,又称为无油泵绝对真空计:U 型压力计、压缩式真空计相对真空计:放电真空计、热传导真空计、电离真空计机械泵、扩散泵、分子泵的工作原理,真空计的工作原理第二章1.什么是饱和蒸气压?蒸发温度?饱和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真空室内蒸发物质的蒸气与固体或液体平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压力蒸发温度:物质在饱和蒸气压为10-2托时的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附原子做表面迁移→碰撞→结合(为主)
• 临界核长成稳定核的速率决定于:
1)单位面积上的临界核数—临界核密度
2)每个临界核的捕获范围 3)所有吸附原子向临界核运动的总速度
5.2 成核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
* 成核速率 I 与临界核面密度 ni、临界核捕获范围 A和 吸附原子向临界核扩散的总速率 V 有关。
最小稳定核:即原子团的尺寸或所含原子的数目比它再小时, 原子团就不稳定。 对不同的薄膜材料与基片组合,都有各自的最小稳定核。如 在玻璃上沉积金属时,最小稳定核为3-10个原子 临界核:比最小稳定核再小点,或者说再小一个原子,原子 团就变成不稳定的。这种原子团为临界核。
5.2 成核理论
成核理论主要有两种理论模型: • 毛细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建立在热力学基础上,利
1 ED fD exp D o kT 1
5.1 凝结过程
平均表面扩散距离
吸附原子在表面停留时间经过扩散运动所移动的距离(从起始
点到终点的间隔)称为平均表面扩散距离, 若用 ao表示相邻吸附位臵间距,则:
x
Ed ED x a0 exp 2kT
αT 1 αT 1
TR =TS 入射原子与基片能量交换充分,达到热平衡 完全适应,
不完全适应,TS < TR < TI
完全不适应, TI TR
入射原子与基片完全没有热交换
αT 0
5.2 成核理论
薄膜的形成是由成核 开始的。
凝结
5.2 成核理论
稳定核:要在基片上形成稳定的薄膜,在沉积过程中必须不 断产生这样的小原子团,即一旦形成就不分解。
5.1 凝结过程
1. 吸附
(1) 吸附现象
气体原子到 达基片表面 后发生三种 现象:
与基体表面原子进行能量交换被吸附;
吸附后气相原子仍有较大的解吸能,在基 体表面作短暂停留后再解吸蒸发(二次蒸发); 与基体表面不进行能量交换而反射回去。
(2) 物理、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由范德华力、静电等引起的吸附。 化学吸附:由化学键结合力引起的吸附(经由 表面悬挂键, 即不饱和的化学键)。
时间
近似认为: o =
a o Ed ED N f D a exp D o kT
5.1 凝结过程
每个吸附原子的捕获面积: SD N no
no 是单位基片表面上的吸附位臵数, 式中, N 是吸附原子在滞留时间内的 迁移次数。
所有滞留原子总捕获面积:
用宏观物理量讨论膜的形成过程。模型比较直观,所用物理量 能从实验中直接测得,适用于原子数量较大的粒子。
• 统计或原子理论( 原子聚集理论 ) :从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 用角度来讨论薄膜的形成过程和结构。可描述少数原子的成核、
原子团的形成过程,物理量不易直接测得。
5.2 成核理论
5.3.1 毛细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
* 3 0
2 3cos cos 0 0 f ( ) 4 1
3
0 G 最大
*
0
完全浸润
即形成稳定核无需克服能量势垒;
完全不浸润 形成稳定核,所必须克服的势垒最高。
5.2 成核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
② 成核速率 • 临界核长大速率: 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形成的稳定核数量。 • 临界核长大途径: 入射原子直接与临界核碰撞相结合(很少)
I Z n A V
* i
Z 是Zeldovich修正系数。 式中,
1)临界核面密度: ni
*
n1 exp(G* / kT )
Ed 其中,吸附原子面密度 n1 J a J o exp kT
2)每个临界核的捕获范围(周长)为: A 2 r sin
2
临界核半径:
ΔG 0 r
2 0 r* Gv
(Gv 0)
临界核半径与 浸润角无关
5.2 成核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
☻当原子团半径小于临界形核半径时,原子团
不稳定;当原子团半径大于临界形核半径时, ∆G↓,原子团长大变得更稳定。
临界形核自由能:
16 f ( ) G 2 3(Gv )
吸附分子在滞留于表面的时间里,如果得到脱附活化能,则还会脱离表面。
5.1 凝结过程
(3)入射原子的滞留时间 a
吸附原子在基片表面上移动,在被脱附之前,具有的平均停留10-13~10-12 s),f为振动频率。 式中
脱附能Ed与平均停留时间τa的关系
不考虑反射
吸附原子在这样的迁移中与其他 表面扩散能 原子相碰撞就可形成原子对。凝 1 1 E f exp 吸附原子扩散迁移频率 kT 结过程是指吸附原子在基体表面 形成原子对及其后续过程。 吸附原子 表面扩散
D D D o
吸附原子在滞留时间内迁移的次数
① 临界核: 假设在基片表面上形成的核是球冠形, 表明沉积物与衬 底材料之间的浸润程度,核的曲率半径为r。 总的自由能变化:
界面自由能变化+体积自 由能变化
界面单位自由能
Gv 凝聚相单位体积自由能
5.2 成核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
1)界面自由能变化:
球冠面积(核与气相界面):
界面单位自由能
球冠底面积(核与基底界面):
原子团(核)吸附前后体系总的表面自由能变化ΔGS为:
2 2 GS σ0 2πr ( 1- cos) - (r sin θ) ( 2 - 1) 平衡状态(稳定状态)要求: σ0 cosθ σ1 σ2 0
2 2 GS 0 2πr( 1-cos) - 0 (r sin θ) cos σ0 4πr 2 ( f θ)
讨论:
表面扩散能 ED 越大,扩散越困难,平均扩散距离也越短; 脱附能 Ed 越大,吸附原子在表面上停留时间越长,则平均扩散距离也长。 对凝结过程有利
5.1 凝结过程
3. 凝结
吸附原子面密度 表面滞留时间 脱附能
Ed n1 J a J o exp kT
J为单位时间入射到基片单 位面积的总原子数
薄膜物理与技术
化学制备技术: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把含有要生成膜材料的挥发性化合物(称为源)
汽化,尽可能均匀地送到基片表面,气态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分解、 还原、氧化、置换等化学反应,将反应形成的固相产物沉积于基片表面, 形成固态薄膜的方法。 极上沉积薄膜的方法。 在 阳极 氧化反应
电化学镀膜方法: 电流通过在电解液中的流动而产生化学反应,在阳极或阴
氧化物 阳极氧化 表面,利用 薄膜 阴极 还原反应 沉积 金属 电镀
生长
原,并沉积在基片表面上形成金属/合金薄膜的方法。 膜技术。
化学镀: 在无电流通过时,借助还原剂在金属盐溶液中使目标金属离子还
J单位时间入射到基片单位面积表面上的气相总原子数;nc是在t时刻基片表 面上存在的原子数。
5.1 凝结过程
(3) 热适应系数
αT
TI TR αT TI TS
表征入射气相原子(或分子)与基体表面碰撞时 相互交 换能量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热适应系数(热平衡调节系数)。
式中TI 、TR 和TS 分别表示入射气相原子、再蒸发原子和 基体温度。
是指把液体表面的有机单分子膜转移到固体衬底表面上的一种成 LB技术:
薄膜物理与技术
第五章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凝结过程 薄膜晶核的形成与生长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第5章 概述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射向基板的原子或分子与表面碰撞,部分 被反射、部分被表面吸附而停留。停留的原子或分子在自身所 带能量及基板温度所对应的能量作用下,发生表面扩散及迁移, 一部分由于能量高再蒸发,脱离表面,一部分落入势能谷底而 被吸附,进而发生凝结。凝结伴随着晶核形成与生长过程,岛 的形成、合并与生长过程,最后形成连续的薄膜层。 凝结过程是薄膜形成的第一 阶段:是气相原子或分子入 射到基体表面之后,从气相 到吸附相,再到凝结相的一 个相变过程。
薄膜物理与技术
宋春元
南京邮电大学材料院
秋记与你分享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薄膜物理与技术
复习
物理制备技术:
真空蒸发镀膜法:真空室内,加热蒸发容器中待形成薄膜的 源材料,使其原子或分子从表面蒸发逸出,形成蒸气流,入 射到基片表面,形成固态薄膜的方法。 溅射镀膜法: 在真空条件下,利用带电离子在电磁场的作 用下获得足够的能量,轰击固体(靶)物质,从靶材表面被 溅射出来的原子以一定的动能射向衬底,在基片上形成薄膜。 离子镀:在真空条件下,利用气体放电使气体或被蒸发物质 离化,在气体离子或被蒸发物质离子轰击作用的同时,把蒸 发物沉积到基片上的方法。
1 1 E D ( ~ )E d 6 2
5.1 凝结过程
平均表面扩散时间
D
表面扩散能
吸附原子在一个吸附位臵上的停留时间称为平均表面扩 散时间,用 D 表示。
(f1为沉积原子横向振动频率)
o o
o o
(表面原子振动周期)
大约10-13~10-12 s
单位时间内扩散的步数(扩散频率) f D 是
薄膜形成:气相→ 吸附相→固相的相变过程。 毛细理论视原子团为微小的凝聚滴
(1)成核过程定性分析:
•原子团通过吸附原子而增大,表面能增大,体系自由能增 加∆G;
•到临界核时,自由能增加到最大值∆Gmax;
•然后,原子团再增大,体系∆G下降,形成稳定核。
5.2 成核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
(2)定量分析:
*
相邻吸附位置间距
3)原子向临界核运动的总速率: V n1 v v a0 a0 exp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