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义利观与商业交换思想探悉

合集下载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义”、“利”观念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一观念的阐述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的生活仍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孔子的义利观展开论述,探讨其内涵、现实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来谈谈孔子对于义利的理解。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折射出孔子对义利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孔子看来,义与利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义是指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利则是指个人和社会的实际利益。

孔子认为,只有以道德为基础,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稳定,实现个人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孔子在论述义利观的时候,强调了以德为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政府或者一个社会应该以德行来治理,只有以德为本,才能带来长久的欣欣向荣。

孔子主张通过培养人民的德性来使国家兴盛,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生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有因为环境造成了人们的道德败坏。

孔子提倡以道德教化人民,让他们从内心发出善良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得国家兴盛。

在孔子看来,只有以德行为基础,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长远和稳定。

在孔子的义利观中,也提到了在利益与道德之间的选择。

他认为,人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必须要考虑道德的约束。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将把义视为最高追求,而道德淡薄的人则将利看得更加重要。

孔子认为,只有抛弃私利,遵循道义,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对义利观的阐述虽然深刻,但却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同时也强调了在不同情况下对义利的灵活运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张挞而舍葱兮。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时候为了大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一些小的利益。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利益的权衡和取舍的思考。

孔子并不是要求人们完全否定个人利益,而是要求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要考虑整体的利益,做合理的取舍。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的义利观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认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道德价值,即“义”和“利”。

“义”具有高尚、道德、光荣的含义。

它是一种对人类文明传承的信仰和对道德规范的遵循。

孔子认为,“义”是一种高尚的品格,需要通过道德的引导和修养才能实现。

他曾说:“君子之所以能也,行义以仁。


孔子强调了“义”的价值,认为它是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的精神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经典著作《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义”的论述,比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但是,“利”在孔子的思想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利是一种必需的东西,是人活动和生存的基础条件。

他曾说:“得其利者,亦以为义。

”在孔子看来,如果一个人没有利,那么他就可能被社会所淘汰,无法生存和活动。

因此,在孔子的义利观中,义和利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人们应该追求利益,但也要以道德为根据。

孔子的思想强调,道德是统领人类社会的原则,它具有最高的价值,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基石。

但是,在当代社会中,一些人们在追求利益时,往往忽略了道德。

他们可能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这是与孔子的义利观背道而驰的。

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学到,不能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要有道德的底线,注重道德的引领和修养。

总之,孔子的义利观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不断地弘扬孔子的思想,注重道德的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儒家以义制利观及其对商业伦理构建的现实意义

论儒家以义制利观及其对商业伦理构建的现实意义

论儒家以义制利观及其对商业伦理构建的现实意义内容摘要:儒家以义制利观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而“义以为质、义为根本”,“见利思义、循义获利”和“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是其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这些思想内容对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引导价值选择、规范商业行为以及构建商业伦理价值体系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义利观以义制利观商业伦理现实意义义与利,是中国传统伦理学中两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儒、墨、道、法诸大流派都有其自成体系和特色的义利论。

其中,准确地概括儒家义利观的实质和全貌,体现孔子和荀子义利思想的是以义制利观。

以义制利观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本文拟从以义制利观的实质、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义与利各自的指称对象展开探讨。

同时强调,以义制利观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实社会中都有着十分旺盛的生命力。

以其崇义不斥利,主张人们取利以义、见利思义的主导思想,对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规范商业行为以及构建商业伦理价值体系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以义制利观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一)以义制利观的实质是“义以为质、义为根本”孔子提出“义以为质”的命题,这是儒家在义利问题上所坚持的实质立场。

《论语》载:“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利虽为人生所必需,但并不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不能作为人生的第一原则。

人之为人,在于人能遵从于道:人类社会之所以不同于鸟兽之群,也在于它是依义的原则运行。

舍弃道义,无以成为真正的、高尚的人,而只能成为一个犯上作乱的人;舍义,无以组织社会,即使能组成社会,它也会在社会成员对利的相互争斗中走向毁灭。

所以,孔子主张“义以为上”,即把义作为人生的第一原则,尤其对于以平治天下为己任的“君子”来说应当如此。

荀子虽然持“义与利为人之所两有也”观,但他认为有本末、先后、轻重、第一和第二的分别。

孔子的义利观与商业交换思想探悉

孔子的义利观与商业交换思想探悉
“ 见 利 思 义” 、“ 见 得 思 义” 的 观 点 。 孔 子 义 利 观 的 另 一 个 方 面 是 “义 以 生
导致 了金钱拜物教的盛行和泛滥。而 以孔 子 为代表 的中国传统思想则迥然相异。孔
子从人文主义 的道德理性 出发 ,认为 “ 仁
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亦可 以为
内 容 摘 要 :孔 子 经 济 思 想 的 实 质 是 对 义 利 关 系 问 题 的 思 考 , 而其 商 业 交换
方面 的思 想是 其 义利观 的 生动体 现 。 孔 子 义 利 观 的根 本 原 则 是 义 主 剁 从 ,
害是人的 自然欲望 ,但这种欲 望必须受道
义的约束 ,合于伦理 准则的要 求 ,君子爱 财, 取 之以道 , 因为 “ 放于利而行 , 多怨” ,
路也” 、 “ 人之正路也 ” 。儒者所谓 “ 义” , 从 主观层面上说 , 是一种 良好 的道德品性 , 能
序 言
孔子生 活在春秋后期 ,那是一个礼坏
乐崩、社会 处于极度失序状态 的乱世 ,他
的思想 ,包括他的经济思想 ,是对 这一 时 代特 色的深刻总结和历史反映。为了重 建 社会秩 序, 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 ” , 他 以“ 仁”
够采用正 当的手段做 事 , 做事 时合乎正道 、 顾及他人的利益诉习 之 ; 从客观层面上来说 ,
是合理的事情 ,是维护整个社会利益的道
其次 ,孔子义利观 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是“ 义 以生利” 。孔 子强调 “ 见利思义” , 被 孟子所继承和强化:“ 王何必 日利 , 亦有仁 义而 已矣 ” 。突出 “ 义”与 “ 利 ”之间的对 立 ,这也几乎成 为人们认识孔子义利观的 全部 , 对孔子义利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 义

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浅析

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浅析
Ke y wo r d s :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 b e n e it f , b e n e it f f r o m ig r h t e o u s n e s s
目前 国内学 者对孔子义 利思想 的研 究较多 ,并且 国内学者和 部分 国 外 学者把 孔子 的义利 思想 总结 为“ 重义轻 利 ” , 这也得 到国 内学术界 的广 泛认 同。但笔者 不这么认为 , 笔者承认孔 子的整体思想 比较 重视道德或者 “ 仁义 ” 对人们思想和 行为的 引导作用 , 但是对 于孔子 的义利思想 , 笔者认 为其核 心是“ 义 以生利 ” , 是主张“ 义” 与“ 利” 并重的 。虽 然有人统计 过, 在 《 论语》 中对“ 义” 的论述 有2 4 处, 对“ 利” 的论述 只有 l O 处, 笔者认为 只是站 在其所代 表的阶级立场上 , 主张“ 仁 义” 治 国, 所 以孔子对“ 义” 的论述 比较 多, 而对“ 利” 的论 述 比较 少 。或者 说孔子 的整 体思 想理 论 比较重 视“ 仁
i n c l u d i n g p o l i t i c a l , e c o n o mi c nd a ma na g i n g v i e ws . T h e ma j o r s t nd a s i n C o n uc f i u s ’ e c o n o mi c ho t u g h t s a l e r e l a t e d t o he t d i a l e c t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i r g h t e o u s n e s s n db a e n e i f t : “ Va l u i n g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mo et r ha nb e n e i f t ’ “ T h i n k i n go f r i ht g e o u s n e s s o n s e e i n gb e n e i f t ” nd“ a ho T u g h t o f e n r i c h i n gp e o p l e "wh i c ha le he t ma j o r e c o n o mi c c l a i ms o f C o n f u c i ni a s m nd a h a v e p r o f o nd u l y i n l f u e n c e d he t l a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s . “ R i ht g e o u s n e s s ” , a c c o r d i n g t o C o n f u c i u s , i s s o c i a l mo r a l i t y , nd a “ b e n e i f t ” i s he t ma t e i r a l i n t e r e s t s p u r s u e db y p e o p l e . I n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e e n “ i r g h t e o u s n e s s ’ ’ nd a “ b e n e i f t  ̄C o n uc f i u s v a l u e s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mo r e ha t nb e n e i f t .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儒家义利观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哲学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

儒家义利观强调的是道德伦理的价值,即义,而非个人私利,即利。

儒家义利观认为个人应该以道德为先,追求和实践有利于社会和众多人的境界,而不是追求个人私利。

儒家义利观来源于儒家对于人性的理解。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具有良知的存在。

人的天性使得他们有着追求善良和美好的愿望。

儒家主张个人应该虚心谦逊,反省自己的过错,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同时也是为了造福他人。

这种道德追求的本质是在于我们对于他人需求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中心来塑造自己的人格。

儒家义利观也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人只有在与他人相处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儒家义利观认为个人应该与他人和谐相处,以道德为准则来判断和行动。

通过与他人互助合作,个人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而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则又会反过来造福他人和社会。

儒家义利观还提出了“以义为本”的道德观念。

儒家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

个人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素养。

儒家注重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实践来践行道德,以此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义利观还提出了“仁”的观念。

仁是儒家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儒家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而善良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仁者是一种有感恩心、有责任心、有同情心、有爱心、有公正心的人。

通过追求仁,个人将自己的兴趣和利益与他人的需要和福祉结合起来。

个人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人格,同时也造福了他人和社会。

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是基于中国古代社会和人性的深入了解而形成的。

儒家认为,个人的价值是在社会关系和相互依存中实现的。

个人应该以道德为先,追求和实践有利于社会和众多人的境界。

只有通过实践来践行道德,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它 的经 营 成 果 的影 响 . 远 比 技 术 力 量 、经 济 资 源 、 织 结 果 要 组
3义 以为 上 。孔 子 把 义 “看 成是 君 子 立 身之 本 . 说 : 志 他
营 政 策 和 行 为 的前 提 。 他 强 调 说 ” 个 组 织 的 基 本 哲 学 观 念 对 士 仁 人 ,无 求 生 以害 仁 .有 杀 身 以成仁 p 5 )君 子 喻于 义 .小 ” 一 (3 9 ” 人 喻 于利 。 p 1 ) 子 以利 天 下 为义 . 人 则只 追 求 利益 。 君 子 (15 君 小 ”
题 ,我们古人有过丰富的概说 孔子 的 义利观 ”中就蕴 含高
有裨益 。

超 的 智 慧 探 究 这 些 思 想 对 于 提 升 现 代 企 业 的经 营 管理 将 大 政 治 伦理 思 想 中 占有 非 常重 要 的 地位 。他 曾说 :“ 民之 所 利而 因

利之 .斯不亦惠而不费乎7”p 5 ) (4 7 主张按人 民的利益去做。又
经 营 管 理

[ 摘
国 ∞
观 回 图 现 盆 雷 昭 国眉 目
H 闫学军 王雷震 东 北大学秦 皇岛分 校 I
要]孔子的 “ 叉利观”蕴含 着深刻而丰 富的智慧,不 能简单地把孔子的 “ 义利观 ”归结 为 “ 重义轻利 ,义利对立” 。
本文从 七个 方 面分析 了孔 子 “ 叉利 观 ” 中所 蕴含 的 智 慧 , 包括 “ 可私 利 是 人 之 所欲 ” “ 认 、 义以 为上 ” “ 、 重视 民利 ” 见利 、“
根 到 底 要 由企 业 的 价 值 观 来 决 定 企 业 的价 值 观 是 现 代 企 业 的 私 利 .他 是 坚 决 反 对 的 .他 说 :” 疏 食 饮 水 .曲肱 而 枕 之 .乐 饭 (1O 于 8 ”合 于 道 的贫 贱 . 灵 魂 .是 企 业 文化 中 最 核 心 的 部 分 。 IM 总裁 托 马斯 ・ 森 曾 B 沃 在 其 中矣 。不 义 而 富且 贵 .p ) 我 如 浮云 。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人们誉为“圣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儒家思想”。

孔子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其中包括他的义利观。

孔子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众多个体组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这就产生了人际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准则来协调差异和利益冲突,这就是义。

孔子认为,义是一种道德规范,它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所必需的,这种道德规范超越了个人利益,目的是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认为,道德的根源在于人性的善良。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应该恪守道德规范,尽量做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事,而不是自私自利。

因此,义必须超越个人的利益,体现出对整个社会的关心和责任,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义。

孔子认为,义和利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排斥。

他认为,人们追求利益是合理的,因为没有利益的追求就没有动力,也不会有进步和发展,但是追求利益必须遵循义的准则,不能损害其他人或社会的公益。

孔子主张,个人利益要服从于社会利益,而社会利益又必须为每个人谋取利益,这种相互关系就是义利关系。

在孔子看来,义利同归于一的关系取决于道德意识和人性的善良,只有在人们遵循道德规范,发挥道德责任的时候,才能实现义利的统一。

同时,他也认为,个人要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首先为他人做好事,权衡利益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的是社会的需要和整体的利益。

总的来说,孔子的义利观是一种以人性善良为基础的道德准则,旨在调节人际关系,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将义与利结合起来,认为只有在遵循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个人才能享有真正的利益,也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今天的社会中,孔子的这种义利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学习孔子道德思想,推崇义,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摘要:儒家的义利观与西方的社会规范伦理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德性伦理,致力于人性的自我完善。

本文以《论语》为中心,探讨和分析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以义为利。

“见利思义”阐述的是优先性的原则,它要求主体在面对物质利益时要优先考虑是否符合道义;“义然后取”规定了主体可以获取的“利”,肯定了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以义为利”是一种超越,孔子不仅将“义”与“利”纳入到个体修身的视域中,还将其纳入到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中,主张统治者要引导民众按照道义的要求,追求物质利益,要求统治者发展国之大利。

关键词:孔子;义利观;论语作者简介:张玉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8)03-0070-04儒家的义利观,即正义伦理与西方的社会规范伦理有着本质区别,它是建立在人的内在德性之上的,是一种德性伦理。

它不以满足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至善为最终追求,即致力于人性的自我完善。

“义”即儒家的正义观。

它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律令与伦理规范,它有实际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处理社会利益关系。

“义利之辩”是儒家十分重要的问题,朱熹就曾明确指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

[ ]同时,“义利之辩”大概也是近代以来受到中国思想文化界误解最多、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

[2]“利”本意是用刀收割庄稼,指用农具进行的一种生产性活动。

伦理学意义中的“利”主要有三层内涵:第一是泛言有利;第二是公利,实际上就是“义”的内涵;第三是私利、小利。

与“义”相对的“利”,即一己之利。

“义”本意是执干戈以保卫财产。

“义”产生于对“利”的调节,主要指行为的正当或适宜。

本文以《论语》为中心,探讨和分析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包括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以义为利三方面。

一、见利思义孔子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他主张主体在面对物质利益时,要优先考虑其是否正当的问题,要将道义摆在第一位,即“见利思义”。

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孔子的“义利观”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智慧,不能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归结为“重义轻利,义利对立”。

本文从七个方面分析了孔子“义利观”中所蕴含的智慧,包括“认可私利是人之所欲”、“义以为上”、“重视民利”、“见利思义”、“义以生利”等等,这些智慧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将大有裨益。

标签:孔子义利义利观现代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宗旨和方向归根到底要由企业的价值观来决定,企业的价值观是现代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

IBM总裁托马斯·沃森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重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这是一切经营政策和行为的前提。

”他强调说“一个组织的基本哲学观念对它的经营成果的影响,要远比技术力量、经济资源、组织结果、创新和选择时机这类因素大得多。

” 而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企业是赢利组织,赚钱赢利是理所应当的,但从如何赚钱,即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亦即如何处理社会功利和企业利益的关系上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价值理念的不同。

不同的价值理念决定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目的、经营准则和经营机制。

对于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我们古人有过丰富的概说,孔子的“义利观”中就蕴含高超的智慧,探究这些思想,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将大有裨益。

一、孔子的“义利观”思想孔子的“义利观”中包含着丰富而高超的智慧,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归结为“义利对立、重义轻利”。

仔细研究孔子对于“义”与“利”的看法,本文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为私利是人之所欲。

我们知道,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候,人们都不可能完全排斥物质利益。

孔子对此也是认可的。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浅析

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浅析

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浅析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东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义以生利的思想强调道德与功利的统一,并试图通过合理的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们行为,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本文将从义以生利的概念、实践和现代价值等方面,对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进行简要分析。

义以生利是儒家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合理运用道德准则来引导行为,创造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利益。

孔子将义与生利紧密联系起来,认为道德准则的实施必须遵循利益的原则,同时,利益必须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表明了义以生利的核心思想:高尚的人应该将义看得比利更重要,而低劣的人则相反。

实践上,孔子的义以生利还表现在具体行为规范中。

例如,他提倡父母恩爱、兄弟友爱、夫妻和睦、上下同欲等等,这些都是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利益,但同时也是遵循儒家道德准则的表现。

另外,孔子还提倡礼数的实践,将礼之于利,既用于指导个体行为,也用于调节社会关系。

通过准确的礼仪执行,人们可以遵循道德规范,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这种行为符合儒家“仁爱”和“和谐”的核心价值。

在现代社会,义以生利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现代社会缺乏道德约束,道德混乱,利益失控,个人主义和草率的决策在很多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有助于提醒我们重视道德准则,并将道德准则与利益联系起来。

在管理和决策中,我们应该遵循制定合理的道德规范,使行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和社会利益,同时兼顾个人和集体的利益。

综上所述,义以生利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道德与功利的统一,并试图通过合理的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们行为,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醒我们重视道德准则,并将道德准则与利益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个人和集体利益的平衡。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儒家义利观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义和利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儒家义利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德为先,注重道德伦理,将人类的价值与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哲学思考。

一、关于“以德为先”儒家义利观的核心是“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人的道德素质。

从儒家思想的角度看,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所在。

道德的实践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状态。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品质,如诚信、义气、孝悌、忠信等等,这些品质是人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重视个人的利益,而德行却被忽视。

许多人在商业交易、就业选拔等方面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道德方面的约束。

这种现象使得社会中的舆论、法律等等失去控制作用,进而促成了更巨大的灾难和犯罪。

因此,儒家义利观强调的是道德的重要性,要求人们在做事情、选择职业时最好能够坚定道德信仰,通过自身的行为来体现出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反映出人的价值。

二、关于“务本之义”“务本之义”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讲的是维护国家基本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儒家义利观中,用“务本之义”去限定“利”或是从“利”中挑选出符合“义”的观点十分重要。

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贪污、行贿、做了一些违法的事情,以谋取个人利益,而忽略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导致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因此,我们需要坚守“务本之义”,关注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从而能够为广大人民打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社会。

三、关于“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倡导的人类基本价值观。

仁就是爱心,是儒家所强调的道德情感,具有人本主义的特征。

仁在一个社会中扮演着一种重要性质的角色,可以营造出团结和谐的氛围。

而“礼”则是一种社会规范,可以让人们在行为上规范自己,提升内涵和素质。

同时,“智”和“信”也是儒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智是人类重要的知识资本,而信则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公正,它们都可以让人们在生活中取得更加高尚和纯洁的品质。

论孔子的商业伦理思想

论孔子的商业伦理思想

论孔子的商业伦理思想古今中外,以至今日,孔子的商业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社会,也就是西周社会,贸易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这个时期,孔子对商业伦理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并呼吁官员和贸易人之间应重视诚实、节俭、正义等贵族伦理价值观。

在孔子的《论语》中,他提出了“诚实”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应该以诚实为基础,特别是政治领导者和商人,一定要真诚守信,不可欺诈和虚假。

他认为,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为他的行为负责,以保证道德的行为。

这在古代社会中是极其罕见的。

其次,孔子认为,贸易应该以节俭为基础,不可放纵欲望和奢侈,以节约资源。

在《论语》中,他指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不要放纵欲望。

他还认为,把这种习惯发展到贸易中,可以省去很多资源,减少贸易的费用。

此外,孔子认为,贸易也应该基于正义原则。

他认为,人们应该公正待人,不能只看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

他强调,贸易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遵守社会规范,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最后,孔子认为,贸易中应当遵循负责任的原则。

他认为,贸易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并且每个参与者都应该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他还强调,每个参与者都有义务履行自己的责任,甚至是物质上的责任,以保证贸易的成功进行。

总的来说,孔子的商业伦理思想是古今中外交流的基石,他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商业伦理思想和实践,充斥着社会各个领域,并且与时俱进。

孔子的商业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们在经营商业时,应该牢记孔子的原则:诚实、节俭、正义和负责任。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实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同时,这些原则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我们的生活,获得更完美的商业成就。

因此,值得我们学习孔子的商业伦理思想,在实践中把它们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运用孔子的商业伦理思想来经营我们的商业活动时,我们的商业能够发展得更好,并且更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儒商鼻祖子贡带给您的启示与商业智慧

儒商鼻祖子贡带给您的启示与商业智慧

儒商鼻祖子贡带给您的启示与商业智慧在中国古代,有一位被誉为“儒商鼻祖”的人物,他就是孔子的学生子贡。

子贡不仅在儒家学说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商业领域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

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为我们今天的商业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子贡的商业智慧:诚信经营、创新发展和社会责任。

诚信经营是子贡商业智慧的核心。

在《论语·卫灵公》中,子贡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表明了子贡对待商业的态度:他认为商人应该以道义为准则,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以诚信为本的。

比如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他一直强调企业的诚信经营,认为诚信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

因此,我们在经营企业时,应该始终坚持诚信为本,这样才能够赢得客户的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是子贡商业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论语·子路》中,子贡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意味着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从中获得乐趣。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竞争力。

许多企业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华为公司,它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突出表现。

因此,我们在经营企业时,应该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责任是子贡商业智慧的重要体现。

在《论语·雍也》中,子贡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关心社会公益事业。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捐款捐物、环保行动等方式来回馈社会。

比如腾讯公司,它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为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

因此,我们在经营企业时,应该关注社会责任,将企业的利润与社会的福祉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浅谈孔子的欲利观念与义利思想

浅谈孔子的欲利观念与义利思想

浅谈孔子的欲利观念与义利思想作者:宋现芳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1期内容摘要:在《论语》中,有孔子“罕言利”(《子罕》)的评;也有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命题的记载。

后人对孔子义利观的认识和评价,大多缘于这两段文字,得出的结论是“重义轻利”,义利相比较孔子重义,结论是对的;但若认为孔子无条件的“轻利”,或把求利动机完全视为小人之举而一概排斥,则不符合实际。

在孔子言论中,所谓“利”,往往指的是个人利益或暂时的。

局部的利益即私利和小利,而与“利”相对的“义”则是指的是整体的,长远的根本利益,即公利与私利。

关键词:孔子欲利义利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对义利关系进行深入剖析的思想家。

其认识和主张,不仅集中体现了他对人性和人的价值取向的根本看法,也直接涉及到治国方略和经济管理的诸多方面。

从而成为孔子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我们首先看一下孔子对“利”的观念。

在《论语》中,有孔子“罕言利”(《子罕》)的评;也有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命题的记载。

后人对孔子义利观的认识和评价,大多缘于这两段文字,得出的结论是“重义轻利”,义利相比较孔子重义,结论是对的;但若认为孔子无条件的“轻利”,或把求利动机完全视为小人之举而一概排斥,则不符合实际。

在孔子言论中,所谓“利”,往往指的是个人利益或暂时的。

局部的利益即私利和小利,而与“利”相对的“义”则是指的是整体的,长远的根本利益,即公利与私利。

孔子对财富和欲利的态度是十分肯定的。

他并不讳言对追求财富的强烈欲望。

承认私利为人所欲。

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求为之。

”(《述而》)。

直率的道出了他只要是求富有道,就乐于躬求的心情。

孔子进一步把这种求富之心,概括为一般的人性。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里仁》)。

这里所说的“人之所欲”与“人之所恶”,是包括了君子和小人在内的一切的欲恶。

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浅析

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浅析

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浅析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孔子就是中国的一位伟大的文化大师。

孔子的理论里包括了他的政治主张、经济主张、治世主张等等。

其中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

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关键词:义利义以生利目前国内学者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研究较多,并且国内学者和部分国外学者把孔子的义利思想总结为“重义轻利”,这也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但笔者不这么认为,笔者承认孔子的整体思想比较重视道德或者“仁义”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作用,但是对于孔子的义利思想,笔者认为其核心是“义以生利”,是主张“义”与“利”并重的。

虽然有人统计过,在《论语》中对“义”的论述有24处,对“利”的论述只有10处,笔者认为只是站在其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上,主张“仁义”治国,所以孔子对“义”的论述比较多,而对“利”的论述比较少。

或者说孔子的整体思想理论比较重视“仁义”。

但是在义利关系上,孔子的态度很明确,不仅重“义”,而且重“利”。

孔子的“义以生利”思想大致如下:一、承认个人私利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指出“富”与“贵”是人人所想要追求的东西,同理,贫贱也是人人想要摒弃和讨厌的东西.。

《荀子?荣辱》中说“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 。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恶害,是人之生而有也” 。

从中可以看出:对荣誉、利益的追求是每个人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都会有的,人们对“食”、“暖”、“息”、“利”等的需要也是天生随之而来的,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虽然孔子也说过“放于利而行,多怨” ,认为人们对利的追求会造成人和人之间的怨恨和矛盾,造成社会的动乱,所以他主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也就是说尽量的不言利,就不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与矛盾了。

论孔子的商业伦理思想

论孔子的商业伦理思想

论孔子的商业伦理思想1 孔子的商业伦理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家哲学、伦理学与政治思想的奠基者。

孔子既是一位重视仁义道德价值观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关于经济伦理道德规范观念的深思熟虑者,他对商业伦理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贡献,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好评。

2 伦理职责观孔子学说中的“仁义礼智”原则,是商业活动的准则所在。

孔子的伦理职责观导向儒学,根据“仁义”和“礼智”的观点,商人在经营中获取私利的同时,还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即尽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到应尽而为,从而构建具有人文精神的立体商业道德体系。

3 促进民生发展观孔子也讲求商业要“促进民生发展”,要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将经营活动聚焦到民生服务上,以忠企求利为主旨,不仅要功利自身,也要致力于与广大民众共享收益。

只有倡导商人在办事上,聚焦到民生上,核心思想为“把服务群众放在首位”,以服务大众来兴国安邦,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以及实现民生的发展。

4 节制经营观孔子还重视节制经营观,他强调商人应以正派、正当的手段来经营活动,不行险、不诈骗,不徇私枉法。

同时,他也强调懂得“体”,即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取向,以适应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

5 诚实守信观孔子的诚实守信观也充满老练的商业观念,他认为一切商业零售交易,要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他曾经说:“商人守信者,如山之不动,其利贞也”。

这句话提醒商人要崇尚诚实守信,真诚对待客户,健全商业价值观以及商业道德。

综上所述,孔子的商业伦理思想实际上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只是由于科技水平发达,才使得这些伦理理论得以完善。

伴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孔子的商业伦理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使现代社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在孔子的思想中,义利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贯穿于孔子的教育理念、社会道德和政治观念之中。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孔子的义利观,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义利观是指在利益和道义之间做出选择时,应该优先考虑道义而非利益的观念。

在孔子的思想中,义利观是他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体现,也是他对人类行为和为人处世的指导原则之一。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道义的实现,而不是单纯追求个人利益,只有在道义的指引下,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强调了义利观的实践性。

他认为,伦理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观念,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和实践指导。

他在《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义利观的理解: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先,而小人则以利为主。

孔子认为,只有以义为先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才能引领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在孔子看来,义和利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在道义的指引下,人们的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孔子在《大学》中说:“大学,一道贯通,而民食丧于是。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忠’,周公曰‘孝’。

”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于义利观的理解:只有在道德的指引下,才能实现人类利益的最大化。

而道德和仁爱正是孔子对于道德的最高追求。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义利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综合素质,使人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义利观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

孔子在《论语》中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谓大知。

”他强调了学习和求知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而这种追求正是以义为先而非以利为主的体现。

孔子的政治观念中,义利观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

他强调了君臣之间的道义关系,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而臣子则应该以忠诚之心为国效力。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国人道德观念、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孔子的义利观是他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义利观是指以什么标准或者原则来进行评价和决定人的行为。

在孔子看来,义和利是人的行为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他认为,一个人必须先要有义才能谈利,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才能更好地去追求自身利益。

而利则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基本要素。

孔子的义利观是十分注重人伦关系的,他认为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他看来,道德行为应该以爱和敬为基础,通过家庭、社会等不同的关系网络来实现。

他对于“爱之于人子,为之容貌;敬之于人子,为之述言”的教育意义十分看重。

孔子的义利观还表现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比如家庭、朋友、同事和国家等方面。

他提倡人们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并且友情要真诚相待,团结和谐。

而在工作和职业方面,他强调要尽快地完成任务,保持诚实、勤奋和专业精神,成为一名能够为社会争光的称职之人。

在政治方面,孔子的义利观也非常重要。

他认为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应该是国家政策的中心。

他反对暴力和战争,主张进行和平交流和文化交流,以解决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争端。

此外,孔子还强调君权的合法性,主张君主应该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君民和谐共处。

总之,孔子的义利观是一种兼顾道德和利益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他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和人类幸福的基础和保障,利益则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需要。

他的义利观既保护了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又争取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和利益。

这种观念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义利观与商业交换思想探悉内容摘要:孔子经济思想的实质是对义利关系问题的思考,而其商业交换方面的思想是其义利观的生动体现。

孔子义利观的根本原则是义主利从,要求以义制利、先义后利,他提出了“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观点。

孔子义利观的另一个方面是“义以生利”,他肯定个人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对个体在不违背道义的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活动持肯定态度。

基于其义利观,孔子提出了商业交换思想:充分肯定商业交换行为的价值;主张“驰关市之税”;提出了“谨权量,审法度”的措施;要求“器不雕伪”。

关键词:孔子义利观商业交换思想序言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那是一个礼坏乐崩、社会处于极度失序状态的乱世,他的思想,包括他的经济思想,是对这一时代特色的深刻总结和历史反映。

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以“仁”为核心内容和指导思想,以“礼”为秩序制度,建构了一个完备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从而使他的经济思想充满了浓郁的伦理特性,形成了一种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文章认为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对春秋时期经济现象的伦理考量,是对义利关系问题的思考,而其关于交换即商业流通方面的思想恰是其义利观的生动体现。

孔子“见利思义”、“义以生利”的义利观义利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任何思想家都不容回避、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

历史上,中西方传统思想家对此问题的回答表现了不同的理论旨趣。

在西方,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不二的选择,“效率优先”、利益至上是当然的诉求。

为了追求私人利益而践踏他人尊严,是无可指责的行为,这导致了金钱拜物教的盛行和泛滥。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则迥然相异。

孔子从人文主义的道德理性出发,认为“仁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仁者,人也”。

而要符合“仁德”的要求,就必须“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主张通过礼制的建设以消解人过度的私欲,克制主体利欲的无限膨胀,孔子以此提出了自己系统完整的义利观。

在《论语》一书中,“义”字含有丰富的内涵,而《中庸》中做了总结:“义者,宜也”。

孟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义,人路也”、“人之正路也”。

儒者所谓“义”,从主观层面上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性,能够采用正当的手段做事,做事时合乎正道、顾及他人的利益诉求;从客观层面上来说,是合理的事情,是维护整个社会利益的道德法则。

在《论语》中,“利”字包括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和对利益追求两层意思。

孔子义利观的主要内容是“见利思义”、“义以生利”两个方面,“义”与“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首先,孔子义利观的根本原则是义主利从,要求以义制利、先义后利,他提出了“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观点,强调“义”对“利”的主导意义。

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的类本质的原则性规定,而“义”则是体现“仁”的方式,同时,在本体意义上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义”是做人的根本,是人人必须坚持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能否坚守“义”的道德情操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在价值取向上“义”对“利”的优先性:“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因此,孔子要求以道制欲,坚决反对以不义的方式谋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恶贫欲富、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欲望,但这种欲望必须受道义的约束,合于伦理准则的要求,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因为“放于利而行,多怨”,唯利是图必然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必须要加强个体的道德自律,克制主体对利益要求的无限膨胀,而这要求安贫乐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孔子对那些靠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偷盗抢劫等“不以其道得之”的不义之财,极力否定其价值,要求以义制利:“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他的弟子子张也说过:“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在得到利益或面临利益的时候,要做到“见得思义”、“见利思义”。

也就是说,要考虑清楚所得的利或得利的方式是否符合道义的要求,假如符合,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取得,所谓“义然后取”;否则就理应抛弃,做到“君子固穷”。

先义后利,才能彰显人的主体性价值,否则失却“义”的规范,必将被“物役”,成为“利”的奴隶而被世人所唾弃:“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看到了“义”与“利”之间的矛盾性和对立性。

其次,孔子义利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义以生利”。

孔子强调“见利思义”,被孟子所继承和强化:“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突出“义”与“利”之间的对立,这也几乎成为人们认识孔子义利观的全部,对孔子义利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义以生利”,则少提及。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个人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孔子对物质利益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有清醒的认识,从存在论意义上说,它是个体生存于世的必备条件,而满足民众的物质需求是国家利益之根本所在,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条件。

所以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对执政者来说,满足人民的利益需要是最行之有效的治国措施。

因此,孔子对个体在不违背道义的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活动,是持肯定态度的。

一方面,他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追求利益是人的不应该遭受遏制的生理本能;另一方面,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鼓励各阶层民众积极从事那些追求正当物质利益且符合道义要求的活动。

他否定了那些消极追求物质财富的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基于此,他提出了“义以生利”的观点:“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在孔子看来,道义不仅是应否获利的原则和标杆,同时也是获利的重要保证。

孔子曾说:“学也,禄在其中矣”。

通过学习,会得以入仕而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这就是“学而优则仕”。

孔子“罕言利”,不是要求人民不求利,而是在他的思想中,以利取利、将利字挂在嘴头是君子所不齿的行径,更别说违背义的原则而取利,他认为“学礼、求道、行义、入仕成为最适宜的获利手段”(傅允生,2000)。

这体现了孔子思想中“义”与“利”之间的统一性。

孔子商业交换思想的主要内容商业流通即商业交换在孔子时期就已得到初步发展,对这一经济现象,孔子基于其义利观,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商业交换思想。

第一,充分肯定商业交换行为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肯定个人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并支持在不违背道义的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活动,所以他对当时盛行于世的通过市贱鬻贵而“货殖”的经商者和他们的行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孔子弟子子贡擅长经商之道:“废著翥财于曹、鲁之间”,而“家累千金”,孔子赞许:“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颜渊安贫乐道,最得孔子赏识,而当与子贡进行比较时,孔子皆发出了赞叹之词,夸子贡为“瑚琏之器”—社稷之重器。

孔子对儒生经商的活动持开放性态度,虽谈不上积极鼓励,但也没表示反对,这与后来儒生们宣扬并在整个社会形成的“重农轻商”的文化传统是有较大差异的。

孔子的义利观在这儿得到了深刻体现。

第二,为了促进商业流通,孔子主张“驰关市之税”。

孔子反对那些抑制商业流通的关税征收,主张实行“关讥市廛皆不收赋”的古法。

当鲁国大夫臧文仲设置“六关”对商人征收重税时,孔子指责其“不仁”:“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下展禽,置六关,妾编蒲,三不仁也”。

并最终说服鲁襄公废除”六关”,以利商贸。

后来他还劝服鲁哀公“驰关市之税,以惠百姓”。

孔子本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原则,反对贵族对自然资源的霸占垄断,要求开禁以利民:“废泽梁之禁”,使百姓“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

这表明孔子初步具备了自由贸易的想法,要求对商业活动不征税或者少征税。

第三,要求对商业交换活动实行严格的管理,提出了“谨权量,审法度”的措施。

孔子要求通过法度和礼义严格规范和监管商人的经营活动,提出要“谨权量”,即统一度量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措施一方面可以稳定和促进商业流通,另一方面对打击商品度量时的弄虚作假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要求商业活动必须符合礼义和法度的要求,为此,他提倡“审法度”,通过建立完备的礼法规范,打击商人在经营时违反礼法的行为,以规范市场秩序。

孔子制定了十四条禁令,规定了不准在市场上出售的东西:天子赐予的命服、命车,圭璋璧琮等礼玉,宗庙祭祀用的礼器,兵军旍旗,祭祀用的牲畜和酒,作战用的兵器铠甲,不合规矩的家用器具,精粗不合规定、宽窄不合规定的的麻布丝绸,颜色不雅正的东西,雕刻巧饰特别华丽的锦缎珠玉等器物,衣服饮食,还未成熟的果实,没有成才的树木,幼小的达不到宰杀标准的鸟兽鱼鳖。

规定:“凡执此禁以齐众者,不赦过也”。

对于胆敢以身试法者,坚决打击,毫不手软。

第四,反对商人的欺诈性经营,要求“器不雕伪”。

求利是商业交换活动最原始性的驱动力和商人必然的选择,对此,孔子也是赞许的。

但如何求利,却涉及到义利观的问题。

在孔子的义利观中,先义后利、“见利思义”是更具根本性的原则要求,所以他坚决反对商人不义的欺诈性经营活动。

为此,他提出了“器不雕伪”的商业经营原则:交换的商品不能有过度华丽的外包装,不能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而牟取暴利,要诚实经营。

按照这一理念,孔子对鲁国的市场进行了整顿,取缔各种不义的商业活动:“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

……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

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三月,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

……四方客至于邑者,不求有司,皆如归焉”。

孔子对贩羊者朝饮其羊提高分量、鬻六畜者靠华丽的装饰抬高价格等行为进行了整治,成绩斐然,使市场秩序井然、消费者宾至如归。

结论总之,孔子“见利思义”、“义以生利”相结合的义利观含有丰富而又辩证的内涵,而其商业流通思想是其义利观的自然写照。

就历史意义来说,孔子的义利观对铸造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为坚守“义”的精神而安贫乐道、克己奉公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人格,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另一方面,由于对孔子重义轻利的片面理解,“贵义贱利”成为后儒们义利观的基本选择。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商业流通空前繁荣,人们在以极大的热情求利而参与到商业交换活动之中来。

在这股经商热潮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

一些商业流通者见利忘义,违法乱纪,以假乱真,既不符合法的要求,更违背义的精神,而我们在治理市场秩序方面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理应借鉴孔子义利观和商业交换思想的积极内涵,以教育和引导从事商业交换的人,同时,制定规范有效的管理措施,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