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 古诗两首》(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   古诗两首》(1)

单元七主备人李宝升执教人李宝升课时第1课时课题22 古诗两首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要点重点: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预案个性设计一、导入宋代诗人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

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

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

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

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苏教版(共25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苏教版(共25张PPT)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返回
————高尔基
看谁读得 最准确
熟读诗歌,理解诗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开,打开。 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 来回慢步地走,这里是来回 摇晃的意思。
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 来回慢步地走,这里是来回 摇晃的意思。
前两句意思: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 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1. 把故事补充完整。
闻鸡起舞
废寝忘食
2—3.. —读诗—了句、这-——首—孜少—诗—孜壮—,—不不—你—倦努—想—力—到—,—了—老———大等——徒关——伤于——悲勤——奋——读——书—和的、《成—劝语—学。—》—的—意
思一样,也是劝勉大家要趁早努力读书的。
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勤奋读书的名言或警句?写一句。
六年级语文·上 新课标[江苏]
古诗两首
导入 作者 自学 听读 理解 总结 板书 作业
新 课 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 里方是长进。

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
朱熹
你对他了解多少呢? 返回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南 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 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材简解《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读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读诗能使人灵秀。

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

在教学伊始,先让学生介绍陆游,然后补充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情况,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设计思路读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读诗能使人灵秀。

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要点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要点

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求教。
2014-12-28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1、《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是一篇说 明文,介绍读报的方法,主要讲读报的好 处,以及如何读报,希望人们养成读报的 好习惯。 2、读报的注意点:第一、掌握读报 的方法,先浏览,再精读;第二、讲文明, 放在一定地方;第三,阅读后洗手,以免 油墨沾染。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要点 第七单元
新庄中心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李宝升
22、古诗两首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 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小儿子子聿。这首诗深刻 地阐述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告诉人们:”纸上得 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观书有感》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作品。这首 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比喻读书体会。 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 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 开豁、更加敏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背诵全诗及诗意。 4、渠:相当于“它”,诗中指方塘。为:因为。 绝:极,最;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亲自。
2014-12-28
5、填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南宋爱国诗人_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告诉我们知识必须经过实践检验 的道理。我们还学过他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B、“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 加敏锐”正是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表达的意 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new)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new)

22 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明白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能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意境的优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明白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两课时1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①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谁?]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②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哪些名言?]4诗意: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1知识点详解2①书籍资料浩如烟海,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在年轻时就要肯下工夫,不能妄想一蹴而就,轻易成功。

这两句可以让我们想到凿壁借光的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悬梁刺股的苏秦、孙敬……3②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深刻地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启示我们,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4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费尔巴哈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

——达·芬奇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5[③这两句只是在写方塘吗?]诗意: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观书有感,诗人有何感想?]诗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一诵读古诗,导入课文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积累了哪些?请同学们先来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5③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详解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详解

这样才能真正有学问。
B: 看插图想象:作为一位年长的父亲,陆游心里可能想到了什 么才对子聿说这番话的?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子聿说呢?
C:结合对诗句的理解,你们小组准备为大家介绍哪位古人做学 问的故事呢?
读书学习。 诗中指做学 问的意思。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1.丢失; 2.漏掉 ; 3.余,留 ; 4.死人留下的 ;
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2. 我会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
3.我从前一句体会到学习要做到
,从
后一句体会到学习还要做到
,这
样才能有所成就。
1.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终

绝知

绝知此事要躬行。 2.我会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
3.我从前一句体会到光有
还不行,
从后一句体会到学习还得注重
课外链接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议论军事,头头
是道,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也难不住他。当时不少人都夸 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可是 赵括并没放在心上。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去长平抵挡。廉颇 采取修筑工事坚持防守的方法,使秦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
这时秦国使用了反奸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挑拨赵
诺贝尔的一生是不知疲倦、勇于奉献、努
力学习和工作的一生,更是光荣而伟大的一生。 他共获得200多项技术发明专利。在五大洲的20 多个国家建立了100多个公司和工厂。以他名字 命名的和平、经济学、文学、物理学、化学、 以及生理学及医学这6个奖项是世界上最高的科 学奖。
有关实践的名句: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熹 2、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

《古诗两首》PPT

《古诗两首》PPT

陆游
李时珍编写《本 草纲目》…… 谈迁撰写《国 榷》……
陆游
书本知识。
陆游
有限,肤浅。
陆游
到底,毕竟。
陆游
绝:最, 极。 绝知:深 入透彻 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 实践。
冬夜读书示子聿
填 空
这首诗告诉我们,做学问一 定要有
孜孜不倦
、 持之以恒
书本知识
的 ,
精神,一个既有
又有
陆游
陆游
读书学习。 诗中指做学 问的意思。
陆游
陆游
“遗”:余, 留;“无遗 力”:用出 悬梁刺股 全部力量, 囊萤映雪 一点也不保 留。 凿壁借光
闻鸡起舞 ……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我选择,我快乐
工 夫
功 夫
1. 当初不会跳绳的这个一年级男生, 仅一星期(工夫 ),不仅学会了跳绳, 而且一分钟还可以跳120多只。 2. 这个杂技演员真有(功夫 )。 3. 时间不早了,明天有(工夫 )再来 玩吧! 4. 李小龙的中国( 功夫),世界闻名。
22、古诗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 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南宋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 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 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 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 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 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 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 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 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 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 庵笔记》等。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之《冬夜读书示子聿》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之《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教材简析:《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探究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能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人学习的精神,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借助字典理解诗中有关字、词的意思,复习剧本,了解剧本常识。

一、复习导入1、【出示陆游图】他是南宋诗人陆游。

不久前我们刚学过他写的一首爱国诗《示儿》【出示《示儿》】2、“示”(板书)的意思是——(指示、告诉)他要告诉儿子什么呢?3、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至死都念念不忘祖国统一,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情怀的同时也希望儿子做一个爱国爱民的人。

齐背。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给儿子的诗——【出示并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

】读题。

子聿yù是个人名,他是陆游最疼爱的小儿子。

写这首诗时陆游已经77岁高龄了。

在800多年前的那个寒冷的冬夜,他想告诉儿子什么呢?读读诗就知道了,请把诗读准确,读通顺。

5、指读。

齐读。

【出示标号节奏的诗】二、初步交流诗会读了,意思理解吗?哪些字词有困难?相机板书,帮助解决。

三、逐句讲解1、这首诗说了哪一方面的事?【板书:做学问】怎样才能读好书、做好学问呢?细细朗读,好好琢磨,做做批注。

2、指名交流:【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课件

1.从陆游的诗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
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①示:指示、训示的意思。
②子聿:陆游的幼子。
③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④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⑤工夫:时间。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理解品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两句诗语重心长,以慈父严师的口吻举古人
做学问之例,指出他们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全心
全意的。其言外之意是教导儿子抓紧时间读书求知,
坚持不懈,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 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⑥始:才。 ⑦终:到底、毕竟。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⑧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⑨躬行:亲自实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
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 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其中的道理, 必须亲自去实践才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理解品析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起句写半亩大的一块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次句写倒映在池塘中的天光、云影一起晃动闪烁,愈 发显出“方塘”的水色清澈澄净。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2022-12-15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篇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

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

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

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

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

3、读通。

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

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下面,我摘录课堂精彩片段。

一、《观书有感》师:我们理解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能说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生: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

师: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而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朱熹读书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看来古诗写的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呀!其实不然,朱熹这样的描写就是他的读书感受,只是借这样的景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看一看:方塘美景图 想一想: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说一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说说整 首诗描绘的景色。 (半亩大的一方水塘,就像一面被打开镜袱的 镜子,池水清澈明净,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水 中,随着细波荡来荡去,风和日丽,阳光照 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这池水为什么会这 般清澈呢?哦,原来有一股清泉正源源不断 地注入池中。) 4. 读一读:好美的景致呀!真让人喜欢。读好 这首诗?
学以致用: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 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 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 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 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 ),( )。
议一议: 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 __________。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 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中心】 整首诗运用了暗喻的手法。 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 读书体会,说明正像源源不断的活 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 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 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iblioteka 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字元晦,婺源人。 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 乐律等有较大贡献。 在哲学上,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朱熹死后,宋嘉定二年诏谥“文公” ,有《 朱文公文集》。
观书有感

22古诗两首1(观书有感)PPT课件

22古诗两首1(观书有感)PPT课件
5
观书有感
[宋]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6
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字元晦,婺源人。博 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 乐律等有较大贡献。在哲学上,集理学之大 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 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朱熹死后,宋嘉定二 年诏谥“文公” ,有《朱文公文集》。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5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16ຫໍສະໝຸດ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哪句?
4、这两首诗都是由读书 而生发的 感想。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暗喻学习,
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
的进步。
14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11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
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12
诗 旨: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 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 清澈?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13
1、读诗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 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第二课时
1
1、《观书有感》是 宋 代 诗人 朱熹 写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引言《古诗两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22课,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欣赏两首历史悠久、优美动人的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对《古诗两首》片断进行赏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

诗一:《静夜思》诗歌赏析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短诗。

这首诗以简洁的词句,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只有4个短句,每句都是五言绝句。

首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动地描绘了月亮明亮的光芒,给人以霜冻的感觉。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反复出现的明月两个字,呼应了诗题,也强调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意境《静夜思》以短小精悍的字句表达了诗人在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光照在床前,使诗人忍不住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这时他又不由自主地低下头,怀念起远方的家乡。

整首诗凝结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回忆的回味,给人一种寂静而又温馨的感觉。

这首诗所营造出的诗情画意,给人以宁静、安逸的感觉。

读者在享受静夜的美好的同时,也被唤起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二:《登鹳雀楼》诗歌赏析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景色,并以此为引子,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把读者带到了壮丽的山水之间,给人以广阔和开阔之感。

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取、向上的精神。

诗中的“千里目”象征着远大的目标,而“更上一层楼”则表示追求不断超越、不断进步的愿望。

诗歌意境《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展、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画面使人感到壮丽与广袤,给人一种豁达和激励的感觉。

这首诗鼓舞人心,勉励人们要永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课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当堂训练
• 背诵本诗
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 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形 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 含蓄,具有哲理。
比认字:
鉴赏
徘徊
观 书 有 感
[宋]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感知诗意
自学指导一:默读《观书有 感》,思考:诗句中“鉴、 “渠”、“清如许”是什么 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 说全诗主要写了什么? (3分钟后交流)
终:到底,毕竟。
绝:极、最。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我会选
A.工夫 B.功夫 1.我学会游泳,花了三天(A )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B ) 3.他的画儿很见( B ) 4.你有(A )再来玩。
工夫:时间的占用、空闲时间 功夫:本领技艺
【古诗解说】
用冬天读书时发的感想来教导子聿
(3分钟比谁说的好)
这首诗以水塘的形象来作“暗喻”。
前两句将自己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方塘, 又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 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 后两句以方塘作比喻来说明心智开豁的 缘起,正如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 得如此清澈,人心的睿智也是由不断 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知识拓展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是年轻 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 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要真正理解书 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
自学指导二
再读《冬夜读书示子聿》,作 者想告诉儿子什么道理?谈谈你从 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课文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doc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课文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doc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定远县朱湾小学刘俊益一、设计思路《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为什么要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一种受益终生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FT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口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四、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冬夜读书示子聿》ppt.学生简短表演。

六、教学过程(一)、《示儿》导入。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拜访一位熟人,他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前面我们学习了他的《示儿》,同学们能有感情的背给老师听听嘛(学生齐背古诗)。

这首诗他是以一个爱国形象出现,今天他将以一个新的形象出现在我们而前。

他今天给我们带来一首教子诗。

教师简介陆游并揭题。

(ppt展示课题)(二)、自主学习,共同探讨,理解诗句内涵。

1.出示图片,情境解题。

教师旁白,指引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看表演。

2.解题。

(1)学生一起说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师板书。

ppt展示古诗内容。

(2)讨论:图片中的小孩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师强调聿的读音。

回忆观看的表演,翻译诗题。

“冬夜”点明了什么?“示”可作什么理解?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示”解释为教育。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学了这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一、二行概括写出了读书学习应 从小做起,持之以恒。以慈父严师 的口吻举古人之例,指出他们做学 问都是不遗余力、全心全意的,只 有年少立志并发奋学习,到年老时 才能有所成。
第三、四行深刻地阐述了“知” 与“行”的关系。 从书本上学到 的知识,一定要通过亲自实践, 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爱国激情昂扬的战斗气息,在思想上、艺术上 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
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
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
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朱熹
5.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
——朱熹
6.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朱熹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教育家、哲学家,是 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 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
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 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形 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
学问:读书学习,有作学问的意思。 遗:保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儿也不 保留。(竭尽全力)
古人作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 青壮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 所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 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自 实践。
22.古古诗诗两两首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22-1冬夜读书示子聿

22-1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 彻地理解。绝:极、 最的意思) (躬行:亲自实践。 躬:亲自)
译文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 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
到老年时才能有所成就。从书
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
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
亲身实践才行。
成语: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 陆游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古诗今译 】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是虚指。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 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 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春 日
宋·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 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填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 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 )的精神;(2)一个既有 (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 有学问人。
填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 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孜孜不倦 )、 ( 持之以恒 )的精神;(2)一个既有 (书本知识 ),又有(实践经验)的人, 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课题
22、古诗两首
主备人
王守亮
执教者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得或失、或调整意见)
一、背诵古诗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2、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5、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大,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6、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7、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 Nhomakorabea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
教学法选择
讲授法 朗读法谈话法 练习法 品词品句法 画标记法 自主学习法
小组合作法 表演法 质疑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课文录音
集体智慧(以知识体系为主)
个性设计
(体现教法、学法设计及
教学内容、思路调整)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中感受、或
8、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9、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