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古诗两首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沭阳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教案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在教学中我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球家园的美好,对地球母亲的亲切,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少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和触目惊心的数据统计,学生从中了解了我们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自然产生了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因为预设学生在理解“太可爱”与“太易碎”中会偏向于后者,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努力让学生体会地球母亲的“可爱”。从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图片,美得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从文本,从生活实际,从课件图片去充分感受地球母亲的美丽可爱以及她的慷慨无私.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情积淀,在后文的教学中通过理解“不加节制”“滥用”“随意破坏”等重点词语才更强烈地对比出,人类是多么地自私,多么地贪婪,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不加节制"地“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2.谁来读诗题?
认读“聿”字.
齐读诗题,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3。提到陆游,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代著名的()诗人。之前,我们积累过他写的哪些诗?还记得吗?选一首背一背,好吗?希望你的背诵能传递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传递出陆游作这首诗的心情、愿望.(生背诵)
4。那么陆游想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书本 ,“活 “源头” 比喻 新的知识 水”比喻 。源源不断 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清澈,正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才 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使自己变得聪明 ______ 。
• 1、读诗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 2、《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 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哪句?
• 4、这两首诗都是由读书 而生发的 感想。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暗喻学习, 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 的进步。
• 1、流利地背诵《观书有感》。 • 2、先抄写《观书有感》 ,再默写。 • 3、找朱熹的诗读一读,如《春日》。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 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 _____________ 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 _____ 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 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来”。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 什 么? “清如许”指什么?
选择: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 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胜 日 寻 芳
日
泗 水 滨
无 等
万
边 闲
紫
光 识
千
景 得
红
一 东
总
时 风
是
新 面
春
, 。 ,
。
你能根据这幅图,猜出三个成语吗?
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 爱国诗人。一生所写诗近万首,以及大 量的词,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高。他 的是前期多为爱国诗,批评投降主义, 主张抗战杀敌,收复故土,统一中国, 慷慨激昂,雄浑豪放;后期多为田园诗, 清新雅丽,平淡自然,有“小太白”之 称
总结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 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 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 一首哲理诗,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 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 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 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 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 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 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 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 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 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 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 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 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 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 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 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 地输送河水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 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 “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光可鉴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 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共徘徊: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哪得:怎么会。 8、哪: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为:因为。 13、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 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主要写了什么? 明写了:池塘的水很清澈,应 为有源头。暗写了:不断读书,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够使 人睿智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苏教版(共25张PPT)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返回
————高尔基
看谁读得 最准确
熟读诗歌,理解诗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开,打开。 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 来回慢步地走,这里是来回 摇晃的意思。
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 来回慢步地走,这里是来回 摇晃的意思。
前两句意思: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 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1. 把故事补充完整。
闻鸡起舞
废寝忘食
2—3.. —读诗—了句、这-——首—孜少—诗—孜壮—,—不不—你—倦努—想—力—到—,—了—老———大等——徒关——伤于——悲勤——奋——读——书—和的、《成—劝语—学。—》—的—意
思一样,也是劝勉大家要趁早努力读书的。
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勤奋读书的名言或警句?写一句。
六年级语文·上 新课标[江苏]
古诗两首
导入 作者 自学 听读 理解 总结 板书 作业
新 课 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 里方是长进。
入
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
朱熹
你对他了解多少呢? 返回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南 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 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材简解《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读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读诗能使人灵秀。
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
在教学伊始,先让学生介绍陆游,然后补充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情况,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设计思路读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读诗能使人灵秀。
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
欣赏
通过欣赏歌曲走进新课。
二、朗读课文
导语:诗歌重在朗读和品味,有的同学已迫不及待,下面同淡们的自由朗读,扫清诗中的文字障碍。
1、学生自由读
2、字词检测
敕勒川 ( )
天似 ( )
穹庐( )
笼盖 ( )
见牛羊( )
3、学生再读
4、找两名学生读
每名学生读完之后,由学生点评,说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并由点评的学生再读。
四、指导书写
野、茫
野:提示横撇后是一笔点。
茫:上下结构,下半部分又由两部分组成,千万别写成左右结构。
示范写。
观看示范
书写字头
板书设计
敕勒歌
阴山下
天 野
吹 低 见
教学反思
第一首故事引导学生去感知诗人大胆而夸张的想象,第二首古诗通过比喻感受草原的一望无际,无比广阔的景象。两首古诗均配有插图,鼓励学生反复的观察插图,借助插图去理解“危楼”“似穹庐”等比较抽象的词语,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④小结: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辰,这是一种不可能实 现的幻想,却形象地表现出了楼之高。多么奇特的想象啊!
(二)学习第三、四句。
1.教师引导:“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该高声吟 诵一番,可是他却…..…”教师出示第三、四句,学习生字 “恐”“惊”,读准后鼻音,理解字义后说说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朗读。李白是个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 就是天宫,天宫中住着许多神仙,所以他“不敢高声语,恐惊 天上人”。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 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延学单
组诗欣赏品读古诗方法提示:(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读懂诗意,读出诗味。
(3)品读关键词,悟诗理,读出诗韵。
劝学诗唐·韩愈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书院宋·刘过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读书宋·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极思量。
观书(节选)明·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注释:患:担心思:思考义:道理足已:足够、自满行:运用思考:我读懂了读书要注释:尔:你种(zhong):种地稔(ren):丰收思考:我读懂了读书要注释:切戒:一定要注意权:暂时极思量:深入思考涵泳:用工夫慢慢读兴味长:意味深长思考:我读懂了读书要注释:故人:好朋友相亲:相随三千字:虚指,表示多尘:杂念思考:我读懂了读书要:组诗欣赏品读古诗方法提示:A借助注释自学古诗。
B想一想从中悟出了什么理?写下来C尝试用诵读或吟诵的方式读出诗的韵味。
D搜集其他说理诗,也可以搜集陆游的其他诗,了解陆游这个人。
劝学诗唐·韩愈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节选)宋·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观书(节选)明·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注释:失解(xie):参加贡举考试未中旧书:经典的书籍百回读:多读、重读自知:自然会融会贯通名宦(huan):有名的大官恐不免:不用担心栖迟:漂泊失意追:在意,追究思考:我读懂了读书要注释:相亲:相随,相伴直下:浏览胸次:胸中尘:世间杂念思考:我读懂了读书要。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new)
22 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明白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能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意境的优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明白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两课时1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①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谁?]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②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哪些名言?]4诗意: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1知识点详解2①书籍资料浩如烟海,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在年轻时就要肯下工夫,不能妄想一蹴而就,轻易成功。
这两句可以让我们想到凿壁借光的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悬梁刺股的苏秦、孙敬……3②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深刻地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启示我们,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4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费尔巴哈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
——达·芬奇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5[③这两句只是在写方塘吗?]诗意: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观书有感,诗人有何感想?]诗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一诵读古诗,导入课文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积累了哪些?请同学们先来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5③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课件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⑧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⑨躬行:亲自实践。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幼子。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古人做学问总是 竭尽全力的,青 壮年时肯下工夫 到老才能有所成 就。
• 由“古人学问无遗力”我想到的成语有: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________\_________ ,由 “少壮工夫老始成”想到了这些人:翻山 越岭,访名医、尝草药,经过30多年的努 李时珍 力,终于在晚年写成《本草纲目》的 _______。博览群书,终日奔波,用了整 整20年,进行6次修改,53岁写成了《国 谈迁 確》的 ________。
──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
──朱熹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 ——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 —— 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朱熹
观 书 有 感
[宋 ]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
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宋徽州婺源(今属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①示:指示、训示的意思。
②子聿:陆游的幼子。
③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④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⑤工夫:时间。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⑥始:才。 ⑦终:到底、毕竟。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告诉我们: 光读书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由此我想到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 》中的赵 括,我想对赵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仅仅熟读兵书是不够的,还要有实践经验, 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详解
这样才能真正有学问。
B: 看插图想象:作为一位年长的父亲,陆游心里可能想到了什 么才对子聿说这番话的?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子聿说呢?
C:结合对诗句的理解,你们小组准备为大家介绍哪位古人做学 问的故事呢?
读书学习。 诗中指做学 问的意思。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1.丢失; 2.漏掉 ; 3.余,留 ; 4.死人留下的 ;
无遗力
始
成
少壮工夫老始成。 2. 我会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
3.我从前一句体会到学习要做到
,从
后一句体会到学习还要做到
,这
样才能有所成就。
1.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终
绝
绝知
躬
绝知此事要躬行。 2.我会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
3.我从前一句体会到光有
还不行,
从后一句体会到学习还得注重
课外链接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议论军事,头头
是道,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也难不住他。当时不少人都夸 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可是 赵括并没放在心上。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去长平抵挡。廉颇 采取修筑工事坚持防守的方法,使秦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
这时秦国使用了反奸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挑拨赵
诺贝尔的一生是不知疲倦、勇于奉献、努
力学习和工作的一生,更是光荣而伟大的一生。 他共获得200多项技术发明专利。在五大洲的20 多个国家建立了100多个公司和工厂。以他名字 命名的和平、经济学、文学、物理学、化学、 以及生理学及医学这6个奖项是世界上最高的科 学奖。
有关实践的名句: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熹 2、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课件
1.从陆游的诗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
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①示:指示、训示的意思。
②子聿:陆游的幼子。
③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④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⑤工夫:时间。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理解品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两句诗语重心长,以慈父严师的口吻举古人
做学问之例,指出他们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全心
全意的。其言外之意是教导儿子抓紧时间读书求知,
坚持不懈,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 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⑥始:才。 ⑦终:到底、毕竟。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⑧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⑨躬行:亲自实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
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 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其中的道理, 必须亲自去实践才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理解品析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起句写半亩大的一块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次句写倒映在池塘中的天光、云影一起晃动闪烁,愈 发显出“方塘”的水色清澈澄净。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2022-12-15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篇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
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
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
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
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
3、读通。
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
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下面,我摘录课堂精彩片段。
一、《观书有感》师:我们理解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能说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生: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
师: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而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朱熹读书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看来古诗写的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呀!其实不然,朱熹这样的描写就是他的读书感受,只是借这样的景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看一看:方塘美景图 想一想: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说一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说说整 首诗描绘的景色。 (半亩大的一方水塘,就像一面被打开镜袱的 镜子,池水清澈明净,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水 中,随着细波荡来荡去,风和日丽,阳光照 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这池水为什么会这 般清澈呢?哦,原来有一股清泉正源源不断 地注入池中。) 4. 读一读:好美的景致呀!真让人喜欢。读好 这首诗?
学以致用: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 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 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 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 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 ),( )。
议一议: 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 __________。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 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中心】 整首诗运用了暗喻的手法。 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 读书体会,说明正像源源不断的活 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 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 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iblioteka 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字元晦,婺源人。 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 乐律等有较大贡献。 在哲学上,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朱熹死后,宋嘉定二年诏谥“文公” ,有《 朱文公文集》。
观书有感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引言《古诗两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22课,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欣赏两首历史悠久、优美动人的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对《古诗两首》片断进行赏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
诗一:《静夜思》诗歌赏析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短诗。
这首诗以简洁的词句,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只有4个短句,每句都是五言绝句。
首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动地描绘了月亮明亮的光芒,给人以霜冻的感觉。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反复出现的明月两个字,呼应了诗题,也强调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意境《静夜思》以短小精悍的字句表达了诗人在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光照在床前,使诗人忍不住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这时他又不由自主地低下头,怀念起远方的家乡。
整首诗凝结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回忆的回味,给人一种寂静而又温馨的感觉。
这首诗所营造出的诗情画意,给人以宁静、安逸的感觉。
读者在享受静夜的美好的同时,也被唤起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二:《登鹳雀楼》诗歌赏析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景色,并以此为引子,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把读者带到了壮丽的山水之间,给人以广阔和开阔之感。
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取、向上的精神。
诗中的“千里目”象征着远大的目标,而“更上一层楼”则表示追求不断超越、不断进步的愿望。
诗歌意境《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展、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画面使人感到壮丽与广袤,给人一种豁达和激励的感觉。
这首诗鼓舞人心,勉励人们要永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学了这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一、二行概括写出了读书学习应 从小做起,持之以恒。以慈父严师 的口吻举古人之例,指出他们做学 问都是不遗余力、全心全意的,只 有年少立志并发奋学习,到年老时 才能有所成。
第三、四行深刻地阐述了“知” 与“行”的关系。 从书本上学到 的知识,一定要通过亲自实践, 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爱国激情昂扬的战斗气息,在思想上、艺术上 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
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
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
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朱熹
5.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
——朱熹
6.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朱熹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教育家、哲学家,是 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 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
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 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形 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
学问:读书学习,有作学问的意思。 遗:保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儿也不 保留。(竭尽全力)
古人作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 青壮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 所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 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自 实践。
22.古古诗诗两两首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 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 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 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自古以来,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今天 我们学习的两首古诗也是关于读书学习的,共同看看 他们的读书心得体会吧!
教学目标
1.学会“鉴、徘、徊”3个生字。理解“一 鉴开、徘徊”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 诵诗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意境美,领悟知识
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
重要意义。
字词学习
我会写
点击下面的视频开始笔顺学习吧!
课文朗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陆游(1125—1210),
⑤绝知:透彻地认识、理解。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
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
切地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去实践才行。
合作探究
1、结合前两句具体分析,说说诗句说明了 哪些内容,阐明了什么道理?
诗的前两句说明了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
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
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
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
金,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
的信念始终不渝。
文学成就: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 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 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 义精神。一生写下了大量诗篇,今存九千多
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
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 惩奸吏,政绩显赫。
文学成就: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 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 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 大师。 主要作品:代表词作有《菩萨蛮》(一)、 《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 (二)等。诗作:《春日》、《观扬的战
斗气息。
主要作品: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南唐记》《老学庵笔记》。
诗文解读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 成。
纸上得来终④觉浅,绝知⑤此事要躬行⑥ 。
② ③
①示:指示,训示。
③始:才。 ⑥躬行:亲自实践。
②遗力:留下力量。 ④终:到底,毕竟。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一鉴 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① ② ③
①方塘:池塘。比喻读书的美好境界。 ②鉴:镜子。 ③徘徊:形容水波荡漾的美好景色。
④活水:流动的水。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
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 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头不断地 为它输送活水。
第22课 古诗两首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古诗欣赏
劝学诗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所见作 【清代】 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劝学诗 朱熹【宋代】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源源不断的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不
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更加开豁,
更加聪明。这首诗表面描写景物,实际写了作者微 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借景喻理)。暗喻人的心灵澄 明,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 境界。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课学习的生字你们都掌握 了吗?现在大家来检验一下,点击下面的视 频开始听写吧!
第三句一转,写诗人看到这番景象后
产生的联想,末句出示答案,即塘水有水源,
源头有活水。诗人以池水为喻,将寓意融入 景物描写之中,告诉我们在学习中只有不断
地接受新知识,不断地达成与外界密切的关
系,才能精进不已。
3、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
到读书呢?它和读书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也就是
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合作探究
1、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景物,刻画了怎样的
景色?
起句写小小的一块方形池塘像一面晶莹的
镜子,一个“开”字,以动衬静,顿时使方塘 为之生色。次句写倒映在池塘中的天光云影一 起晃动闪烁,愈发显出“方塘”水色清澈澄净, 幽深可人。诗人以闲适雍容的口吻描写了一派
田园风光与池塘景色。
2、联系前两句,想想后两句诗人阐发了 怎样的哲理?
诗的后两句表明,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
较浅薄,须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切理解,突显
其不凡的见解。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 励儿子不要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 中夯实书本知识,使其得到升华。
知识拓展
试着列举一些“古人学问无遗力”的例子或成语?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凿壁借光
——闻鸡起舞
——十载寒窗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
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
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 “少壮工夫”的重要性。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 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 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2、诗的后两句是怎样阐述书本知识与实践 的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