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粤教版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该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与友人游览荷塘;第二部分是作者对荷塘、荷花的描写;第三部分是作者对月亮的描绘和感受。

本篇文章通过感受、描写自然,描绘了荷塘月色,传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崇拜之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理解作者借荷塘月色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文学技巧,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学生能够了解描写自然之美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主旨思想;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哲理;学生能够通过营造氛围,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感受自然之美。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崇拜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难点(1)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2)如何较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哲理;(3)如何通过营造氛围,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感受自然之美。

2.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2)掌握文章中的文学技巧;(3)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哲理。

3.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哲理;(2)如何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四、教学过程1.前期准备(1)学生分组阅读文章,提取重点、难点,准备ppt,组织小组讨论;(2)教师根据学生准备情况,选择适宜的课堂形式和内容;(3)教师撰写教案,并根据学生讨论情况作适当调整。

2.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教师准备几张与文章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猜测本篇文章的主旨思想,并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2)阅读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全文,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师鼓励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哲理。

特别是识别文章中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句式。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1《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一、教材简介《荷塘月色》是宋代文人陈与义所作的一首词,通过对夜晚荷塘清幽、月色皎洁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恬静、淡泊的生活情趣。

本课时以此文为主要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词牌的起源、构成和特点,领悟作家的的写作意图,从而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1. 了解词牌的历史渊源,掌握词牌的构成和特点;2. 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的主旨和情感意味。

(2)技能和能力:1. 练习词牌比赛,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2. 把握词牌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写出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2. 引导学生认真领悟作品的情感意味,品味生活中的美好与恬静。

三、教学内容(1) 词牌概述通过对词牌草堂、浣溪沙、临江仙、宿州中秋等词牌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词牌的由来和发展历史、词牌名、规格等基本情况。

(2) 《荷塘月色》赏析1. 先让学生对词牌及配乐进行欣赏,并询问学生对词牌产生的美感和情感体验;2. 指导学生从词牌名称入手,探究诗人取名的意蕴和词牌起源的渊源;3. 教师针对文中所涉及的生动形象的词句,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解释,让学生了解原著含义,带领学生感受词牌的优美和生动的形象;4. 学生在有教师的指导下,齐诵全词,并进行情感体验和表演。

(3) 作文指导1. 在阅读学习此文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词牌的特点和技巧,给予一定的写作指导,写出独具特色的词作品;2. 引导学生把词牌与主题密切结合,从生活中发掘素材,扩充自身的文化底蕴;3. 利用小组讨论、作家座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学习。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导入气氛,启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2) 听说读写法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景与情的关系,认识准确生动的描写及联想的作用,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的表达技能。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
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4.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PPT配乐播放一组有关荷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1分钟)
师: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大家看完这些图片,有没有联想到有关描写荷花的诗文呢?
PPT:“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3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3 粤教版必修1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3、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能力二、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朗读式教学法,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四、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第一课时,我采用了朗读式的教学法,通过充分的朗读来读出作者的感情;○2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由老师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压缩出相关的教学重点,学生再根据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再由老师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虽然有学生的参与,但这对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素质并没有帮助。

因此,笔者尝试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来慢慢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我打破传统教法,并没有采用先介绍作者,接着简介写作背景,然后分析作者思想感情,最后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这样全由教师满堂灌的模式;而是先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问题,作好记录,然后在课堂上充当一回“小老师〞,老师也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充当导演掌控全局,在课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严格把关,确保问题提得有水平,以确保课堂效率而不是哗众取宠。

当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时,再由老师解决,当老师也解决不了时,师生间再共同探究,营造了师生间的平等合作氛围,来充分表达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原那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想:1、熟悉课文,掌握作者感情变化的脉胳2、学会朗读抒情散文,掌握相关朗读要领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电脑课件同步展示画面〕〔2分钟〕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

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

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

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高二语文选修9教案粤教版

高二语文选修9教案粤教版

高二语文选修9教案粤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9《荷塘月色》。

文章以荷塘月色为背景,通过对荷塘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理解文章的大意。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语言欣赏: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欣赏文章的美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荷塘月色课文结构重点词语和句子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课文背诵;2. 分析并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分析和欣赏能力;3.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景色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9《荷塘月色》。

文章以荷塘月色为背景,通过对荷塘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课文的理解和背诵,以及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荷塘月色朱自清(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朱自清(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朱自清(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名篇,以荷塘为主题,以夜晚的月色为背景,展现出一幅优美的景象,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家国的思念之情。

作为中国现代的一位著名文化名人,朱自清用他敏锐的感官,准确的表达和卓越的文笔,为我们带来了一篇优美的散文佳作。

1.文章简析朱自清的散文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题,以她独特的感性语言,生动真切地描述了荷塘清幽、月色皎洁之美,抒发了他对故乡聚散、家国盛衰之感,具有浓郁的思乡、爱国情怀。

文章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让人回味了片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2.主题文章的主题是荷塘月色,它是作者眼中的一道美丽的自然风景线。

从文章的开头,我们看到作者写荷塘的景象时说:“那儿有荷花,有莲叶,有倒影,特别是晴暑的夜晚,月上荷塘,清波荡漾,蛙声丁作,一片寂静。

” 这里,朱自清用极富感性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荷塘的清幽、月亮皎洁的美好景象,让人印象深刻。

3.特色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独具特色,首先他善于用生动感性的语言描写事物,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亲切感情。

其次,他擅长通过简短的描写,表达出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

此外,朱自清还常常采用诗性的语言和形象,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4.教学设计本文适用于粤教版高一必修阅读教学。

针对该篇文章,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手段,以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1)课前预习:在阅读前,通过速读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可收集一些有关荷塘、月亮的图片或文章,以帮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

(2)阅读技巧:通过语境猜测生词,理解长难句,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主旨,提出自己的问题。

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典故和常识性的问题,坚持查找解答,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分段学习:让学生按照文章的不同段落学习,结合课堂讲解和讨论,理解每个段落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学生可以在阅读后口头或笔头记录下文章中关键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以方便回味和掌握。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4 粤教版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4 粤教版必修1 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三、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程序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训练题(一课时)②以文章的写作顺序,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②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五、教学过程及阅读训练资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高中语文 3.9《荷塘月色》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3.9《荷塘月色》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3.9《荷塘月色》教案粤教版必修1朱自清一、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二、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三)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四)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粤教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粤教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高中语文新课程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领悟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策略研究《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

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理解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教师要充分培养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借助讲学稿的运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章可循,上课期间,有事可做。

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1)通感手法的学以致用和叠词在文中的表达技巧。

(2)品味文章语言美。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3分钟)图片切入:展示月色下的照片,让学生体会月色下的意境。

让学生回顾旧知识,例举出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淤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朱自清是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

广东省中山市—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荷塘月色》教案 粤教版必修1

广东省中山市—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荷塘月色》教案 粤教版必修1

九、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掌握作家作品;理解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分析准确生动的描摸及联想的作用;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学习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学生阅读、质疑、讨论、鉴赏评价,教师总结归纳。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3.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整体解读、自由讨论、教师点拨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

2.阅读鉴赏前四段。

(二)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在中国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的作风”。

现在请同学们谈谈你所认识的朱自清。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结合课文P87“推荐阅读”)2.初步感知课文(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年。

(2)师生共同回顾历史: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3)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3.整体感知(1)梳理作者游踪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圆形结构)(2)诵读、鉴赏第4段A、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B、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1《荷塘月色》教案

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1《荷塘月色》教案

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1《荷塘月色》教课设计一、教材与教课对象剖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怀散文,作者以朴实、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绘荷塘与描绘月色奇妙地联合起来,突出优雅、模糊、清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虑和淡淡的愉悦之情。

学生是简单入景的,但入情即难,并且对语言和光景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所以在教课时先详尽叙述文章写作的时代局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经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感情的变化推测语言的运用和境界的美。

二、教课目的1、意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三、教课要点1、联合语境推测词语、语句的含义,体会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色及表达成效;2、感悟景语和情语水乳交融的妙处。

四、教课程序课前:①学生查阅相关时代背景的资料;②学生认真阅读文章,认真思虑教师部署的阅读训练题。

讲堂:①分小组议论阅读训练题(一课时)②以文章的写作次序,联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课后:①讲堂笔录②限时做《创新思想训练》中相关题目③仿写:模仿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五、教课过程及阅读训练资料这几日内心颇不安静。

(“颇不安静” 的原由是什么?析: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徘徊愁闷,希望在一个清静的环境中追求解脱却又没法解脱的心情)今夜在院子里坐着纳凉,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还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逐渐地(假如省略了“逐渐”一词,表达成效有何不一样?析:“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迟缓,与环境的安静和心境的颇不安静相适应,假如省略了,则不可以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可以表现出迟缓中的安静与安静中的颇不安静)高升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恍恍惚惚地哼着眠歌。

我静静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一样?析:“掩”—出门 / 转身 / 拉掩,动作烦杂,有必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近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庸苍白,缺少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柔和任意,保持环境的安静,也与心境符合)上门出去。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稳固掌握作者相关知识2、培养学生诵读能力,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味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4、理解情与景德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二、过程与方法1、在预习的根抵之上,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社会背景),诵读课文,疏通文意,近而理解思想内容2、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学习作者所运用语言的技巧、表达技巧3、知识讲解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2、感受环境之美教学重点: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味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课时安排: 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总体熟悉课文,领略思想感情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是一个诗人十分喜欢的审美意象,不说那诗人之众、诗作之多,流派之多,单是那和谐的韵律、严整的对句间所凝结的世间万种风情就会令人留连忘返: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行人,游子对月思念桑梓,孤傲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是月为信念。

那末,清华园中的那轮明月,又寄寓了朱自清怎样的情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走近朱自清的情感世界-- 《荷塘月色》(板书)二、朗读课文1、个别分段朗读2、齐读3、范读三、整体把握思想感情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明确:主要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来,标题是什么短语?(并列)写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景美、语言美,下节课再探讨) 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思量完成练习一。

明确: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寻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失去宁静) --蓦地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再求宁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理清全文结构,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三)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2)体味作者匠心: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

茶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

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

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

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

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言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这两篇伤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圳特区深的美好的印象。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还知道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教师:朱自清行政管理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这对全面、正确评价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们的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伤口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抓不住这些,对作品主旨的认识也不会落到实处。

下面,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如不具备这个条件,可由教师表情朗读)。

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教师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现在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

(二)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在教法上可以有两种考虑: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然后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观荷塘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

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

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说明:上面的“段意”,“部分划分”中有关文字可作为板书出现)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来分析作品结构框架。

(三)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让学生摊牌体会。

分析直接抒情的语句(让学生按行文先后摘选)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不加掩饰直反正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这也正是夜深人静也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

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

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

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各民主的实现。

“四。

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学生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一见陈竹隐藏《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

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

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

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

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1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

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_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

只有在清冷的不幸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2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段是同步的。

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说明:“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1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

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

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2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四)解析第4段,看作者是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词表达意境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审按观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1)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

估计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

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有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

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

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有舞女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而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是站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说明:上面这各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引导学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

荷叶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

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为沪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不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五)关于”通感”问题。

(见”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六)第5、6段的讲析。

这两段,应完全交给学生分析,教师不应再细说了,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必要的鉴赏机会。

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精确在哪儿?(与用”照”相比较进行品味。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

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