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四位一体论

合集下载

河图、洛书与八卦

河图、洛书与八卦

河图、洛书与⼋卦蒋⽴哲先⽣风⽔讲座(三)河图、洛书与⼋卦⼀、河图⽅位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北⽅阳数⼀、阴数六,⼀六为⽔,北⽅为⽔;南⽅阴数⼆、阳数七,⼆七为⽕,南⽅为⽕;东⽅阳数三、阴数⼋,三⼋为⽊,东⽅为⽊;西⽅阴数四、阳数九,四九为⾦,西⽅为⾦;中央阳数五、阴数⼗,五⼗为⼟,中央为⼟。

河图数从⼀⾄⼗共五⼗五数。

⼀三五七九为奇数属阳为天数,合计为⼆⼗五,称“天数⼆⼗五”;⼆四六⼋⼗为偶数属阴为地数,合计为三⼗,称“地数三⼗”。

“⼀六共宗,⼆七同道,三⼋为朋,四九为友,五⼗通途”就是从河图⽽来。

“⼀六为⽔、⼆七为⽕、三⼋为⽊、四九为⾦、五⼗为⼟”是风⽔学中的常⽤术语。

⼆、洛书“戴九履⼀,左三右七,⼆四为肩,六⼋为⾜,五在其中”。

九数在正南,数⼀在正北,三数在正东,七数在正西;⼆数在西南,四数在东南,六数在西北,⼋数在东北;五居中央。

洛书⼀三七九单数为阳,⼆四六⼋双数为阴。

阳数统领阴数,各居其所,为数之⽅位已定。

河图以五数统御五成数,同处于⼀⽅,为成数之⽅位未分未定,故河图未变之初,实为数之体,既变之时,即为数之⽤。

洛书之数,⽣成奇偶,已各处其⽅,是数之⽅位已定,故体即是⽤,⽽⽤即其体。

洛书九个数配之五⾏即是:⼀⽔、⼆⼟、三⽊、四⽊、五⼟、六⾦、七⾦、⼋⼟、九⽕,⽞空的论断原则,便是以这九个数的⽣克为依据,它是⽞空⽤的⼀⼤特点。

三、⼋卦(⼀)先天⼋卦先天⼋卦数:乾⼀、兑⼆、离三、震四、巽五、坎六、⾉七、坤⼋。

先天⼋卦⽅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西北、巽西南、震东北。

(⼆)后天⼋卦后天⼋卦数:坎⼀、坤⼆、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离九。

后天⼋卦⽅位: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东北、坤西南、乾西北。

先天⼋卦⽤以配河图,后天⼋卦⽤以配洛书。

阴阳、五⾏学说⼀、阴阳阴阳与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阴阳学说是古⼈⽤以认识和解释⾃然的⼀种宇宙观和⽅。

古⼈长期观察⾃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现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具有对⽴的两个⽅⾯,如动静、⼤⼩、冷暖、⾼低、粗细、内外、奇偶、雌雄、男⼥、⽣死等等,古⼈将积极的、进取的、活跃的、外在的、上升的、明亮的、亢进的、刚健的⼀⾯称为阳,将消极的、退守的、呆板的、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暗晦的、衰减的、柔弱的⼀⾯称之为阴。

周易竟如此简单—“河图、洛书”简介(1)

周易竟如此简单—“河图、洛书”简介(1)

周易竟如此简单—“河图、洛书”简介(1)最近一直讲解邵雍的《皇极经世书》而且比较难懂,以后有时间在补讲,今天给大家谈谈卜筮里面比较重要的两个“河图”“洛书”,在讲解具体由来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历史。

我们在前文说到过,宋以前是没有图示的,图示是在送以后,也就是陈抟以后,而根据南宋朱震的说法就是,陈抟创先天易图,传给钟放,钟放以后分为三支:一支是传河图、洛书到刘牧,一是先天图到邵雍,一是太极图到周敦颐。

前文我们已经说了太极图和先天图示,今天我们聊聊河图和洛书。

“河图”、“洛书”究竟是什么?1.河图是玉器宝物最早记录河图的书籍是《尚书—顾命篇》: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胤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

此处的河图是和大玉、夷玉、天球在一起的玉器,元代的俞琰、清代刘宝楠都从此说;2.河图是瑞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的重孙是这么解释的:圣人受命则风鸟至,河出图,今无此瑞。

而到了《史记—孔子世家》引用孔子的话就变成了:“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己矣乎”在孔子眼中河图和洛书是一种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的表现,而且《管子—小匡》:昔人之言受命者,龙龟假河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有见者”,管子也是当做祥瑞,《墨子—非攻下》:“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

’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礼记—礼运》: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

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皇麒麟,皆在郊棷。

《淮南子-俶真训》:上古之时,人民安居乐业,洛出丹书,河出绿图,所以由上面的话可以分析出都是一种瑞祥的象征。

3,河洛是八卦九畴汉代儒家依据《周易》和《尚书》记载,将河图洛书与八卦、九畴联系起来,根据我们前面的基本在汉代以前的文章是没有河洛与《周易》之间的关系,系辞里面也只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洛书太极图

河图洛书太极图

河图洛书太极图时间:2010-10—09 08:19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347次河图洛书太极图河图洛书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说它是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地理、历法、气象、音律、医学等诸多高明学科之母,其中包含了诸多未被人们理解的宇宙奥秘。

人们只要明了其神秘,就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

故而历代研究者,都急于知道其具体涵意与答案.数学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向导,人们离不开数学,否则,就不能正确分析和把握客观事物,就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太极图与河图洛书解析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太极图、河图、洛书是三个最古老的图形,太极图就是道的示意图,河图是阳的示意图,洛书是阴的示意图。

幻方(纵横图)-—解法幻方最早记载于我国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时期《大戴礼》中,这说明我国人民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知道了幻方的排列规律.而在国外,公元130年,希腊人塞翁才第一次提起幻方。

我国不仅拥用幻方的发明权,而且是对幻方进行深入研究的国家。

公元13世纪的数学家杨辉已经编制出3-10阶幻方,记载在他1275年写的《续古摘厅算法》一书中。

在欧洲,直到574年,德国著名画家丢功才绘制出了完整的4阶幻方.摘要:一部《周易》,“简捷明了”.因“象、数、理”寓其中,不需再去说明。

《周易》系辞讲得好,“一阴一阳谓之道",即凡事都一分为二,《周易》之书也一样,因其过于简捷,随着时间变易,语言环境变迁,思辩方式的演变,弄得繁缛末节,反而不能明了了.其实,《周易》有其深化,完善的过程,有其内在规律性。

“数、象、理"是其核心内容,“占”是其技术手段及应用。

《伏羲八卦次序图》主“数”,《先天八卦图》主“象”,《后天八卦图》主“理”.“占”是以对“数、象、理"之综合应用.《周易》是“数、象、理、占”的提炼、归总和综合应用。

本文论述“数、象、理”是根据日、月、地三者运动关系而来的,具有客观性。

日、月、地运动是地上一切能量变化,生命活动之源泉。

太极图与河图洛书解析

太极图与河图洛书解析
河图中的五组数字各自独立,每组又是阴阳正配。所以,如果分解河图,每个部分会独立存在,每个部分又都会成为一个圆满的小个体。洛书的八组数字之间,互相牵扯,互相关联,一旦受损,轻则残缺不全,重则形体消散。
河图为五组数字所成,五奇数,其性为阳,其用为实。其中每组皆是两两而成,二数为偶,故其体为阴为虚。洛书与河图相反,由八组数字组成,八为偶数,其性为阴,其用为虚。其中每组又由三数而成,三数为奇,所以其体为阳为实。河图因体虚而无形象可见,洛书因体实而有形象可见。河图因用实而为有用,洛书因用虚而为无用。一切圆满之物,其结构皆如河图,皆无形象可见,皆为体虚而用实。一切不圆满之物,其结构皆如洛书,皆有形象可见,皆为体实而用虚。
在河图中,一六处于最下,有润下之象,与水之性相合,故用水来代表;二七处于最上,有炎上之象,与火之性相合,故用火来代表;三八处于左,从数的排列来看,一至三,六至八,有生升之象,与木之性相合,故用木来代表;四九处于右,根据数的排列,二至四,七至九,有沉降之象,与金之性相合,故用金来代表;五十居中,有中庸之象,又上下左右四组数字,生成之数相减皆为五,说明此居中之性与上下左右四性相杂,故用土来代表。在河图,此五者之性,是由于河图的能量和物质,在旋转流动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所以称之为五行。
太极图与河图洛书解析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太极图、河图、洛书是三个最古老的图形,它们的古老程度,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若欲论述其产生时间,须涉及很多问题和方面,所以此处暂不作论述,我们只来讲一下这三个古图,所欲表达的意义。那么,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三个图形,是用来做什么呢?人们著书立说猜测纷纷,可是至今尚未有人真正说得清楚。
河图洛书的运动规律,可作为一切事物的标准和法则,纷乱复杂的万事万物,以河图洛书的运动规律为绳墨,皆可变得条清缕析,一目了然。

《河图》与先天八卦之间的对应转换关系

《河图》与先天八卦之间的对应转换关系

《河图》与先天八卦之间的对应转换关系我们先讨论《河图》与先天八卦的对应关系。

在九数图和十数图中,我们先看看,谁符合“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相射”(据帛书《周易》记载,《四书五经》当中被后世儒生因不明自然易理被误改的“水火不相射”应为“水火相射”,水火既济自然相射)。

1、九数《河图》与先天八卦间的表面对应关系:先后天八卦与河图洛书对应的判定方法之一——确定所谓天地定位或天尊地卑:九数图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朱熹注《周易本义》《河图洛书》图下方语)。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相射,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纵横纪纲。

”(先秦黄石公《青囊经》)乾为天,坤为地;艮是山,兑是泽;震表雷,巽表风;坎即水,离即火。

天地定位,就是上方或南方为乾天卦,下方或北方为坤地卦——这显然是先天八卦。

艮卦为山,兑卦为泽,所谓山泽通气即指艮卦与兑卦相互对峙;震卦是雷,巽卦是风,所谓雷风相薄就是指震兑两卦相互对峙;坎卦属水,离卦属火,水火相射就是坎卦与离卦两两对峙——这显然描述的是先天八卦的情形。

而这种先天八卦对应的数字就是《青囊经》记述的“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纵横纪纲。

”以及《周易本义》描述的“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青囊经》以应用为重,还有可能出于秘传等缘故,首先描述的“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为洛书,其推演出的是五行与后天八卦。

《青囊经》第二自然段记述的才是河图,根据河图能够推演出先天八卦。

先后天八卦与河图洛书对应的判定方法之二——找到两两对峙之数即补数(两两相加其和为十的两个数字)或中华补数(两两相加其和为九的两个数字):先天八卦与数字的对应关系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先天八卦讲究对峙,天地定位,天即乾,地即坤,乾一坤八,其和为九;其后,山泽通气,山即艮,泽即兑,艮七兑二,其和为九;雷风相搏,雷即震,风即巽,震四巽五,其和为九;水火相射,水即坎,火即离,坎六离三,其和为九;四对卦其和均为九。

太极图

太极图

易理经数之象学占河图洛书阴与阳八经卦八卦天干地支五行年月日时六十甲子天干五合地支六合天干相冲地支相冲地支三合地支相刑地支相害地支三会太极图太极图一、太极图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式。

世传太极图出自陈抟之手,陈氏传有三种图式:一为先天太极图,一为龙图,一为无极图。

宋朱熹:“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

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

”(《语类》卷一百)后世所绘太极图很多,大致可分二类:一类为数层图组合的图式,如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周氏太极图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单圆表示术极,二圈分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运动变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阴静阳动产生世界基本构成特质;下面再有二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字样,以示产生万物,此图概括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变过程。

另一类为以阴阳鱼图为主的图式,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等,其图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

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

可见二类图式,形式有异,内涵类同。

今流行太极图为阴阳鱼图式,此图各部分原有固定位置且赋以特定含义,但现代所绘太极图无严格方位标准,多着重提示阴阳变化循环之义。

对于太极图起源及内涵,历来有不同认识。

今人多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加以阐述,如有人认为,太极图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准确概括,太极图圆形是粒子性,中间S曲线是波动性,太极图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还有人认为,太极图为宇宙天体球在水平面内的平面投影,其中两个小点为定南北向之用,S形贡线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体周运轨道在水平面内投影的图示。

此类探讨,目前尚有较多争议。

二、太极图源说关于太极图起源的学说。

太极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图式,一类为阴阳鱼互纠图式。

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说法:(1)北宋周敦颐所作。

八卦太极图

八卦太极图


乾 (qián)乾为天卦像: 上乾下乾纯阳卦; 乾卦阳刚,刚健,自强不息。 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园,圆 满、亭通,成功、重大。但 刚多易折,含欠安之像。人 物表示为上级、领导、当官 的,执法者,有钱而富贵者, 司机。 坤(kūn)坤为地卦像: 上坤下坤纯阴卦; 坤卦明柔,地道贤生;厚载 万物,运行不息而前进无疆, 有顺畅之像。坤六爻皆虚, 断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 静止,测出行不走,行人不 归。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 地小而取)。

• 离卦——卦象是圆中一点, 代表太阳。 • 坎卦——上下外围都是阴, 中间一画阳爻象征光明, 代表月亮。 • 巽(xùn)卦——正面下面 破碎,代表风。 • 震卦——下面阳,上面破 碎, 代表了震动,为雷。 • 艮卦——地上有突出的高 山,代表了山。 • 兑卦——上面的缺口,表 示了湖泽、海洋。
易有太极
• • • • • •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
太极图的S
• 太极图中的“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 个关联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是有 结构的。 • 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分 为阴和阳,以"S"线相隔,表明这两个部分 是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
• 顺着这种循环物质就相生,违背了它就会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称为“五行相克”。但是,事物 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反常现象,这就有了 “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过度的相 克,其次序与相克是一致的,
• 比如,木气偏亢,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 土气虚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来是自己 可以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其次 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比如,正常的相克关 系是木克土,然而木气偏亢,土就会反过 来侮木。我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一切事 物的性质,分别列入这五大类的范畴,并 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河图洛书是时空参考系,先天八卦演变后天八卦是时空转换的结果

河图洛书是时空参考系,先天八卦演变后天八卦是时空转换的结果

河图洛书是时空参考系,先天八卦演变后天八卦是时空转换的结果有一个先天八卦,为什么还要弄出个后天八卦?古人应该没那么无聊,但尴尬的是,今人穿凿附会也没能有个说得明白的。

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先天和后天的方位和排列次序,似乎没有什么逻辑可循,也无法将二者关联起来。

所以,有人就用所谓“先天为体,后天为用。

”的理由进行搪塞,实在搪塞不过去了,干脆搬出老夫子的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不能再追究了。

易学是研究变化的学问,变化就是次序的问题。

所以,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之间,必然存在次序上的排列和转化关系。

八卦由阴阳而来,阴阳又由太极而来,阳动阴随,有生有成。

万物相联,必然存在着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先后次序和生成关系。

事实上,易学是研究时空变化的学问。

研究时空变化,首先得建立一个参考系,河图洛书就是研究时空变化所建立的参考坐标体系。

河图洛书是时空参考坐标系那么河洛时空参考系是怎样建立的呢?当人类懂得使用火时,不管是烧烤食物还是围火取暖,面向温暖和光明的自然行为,必然形成约定俗成的方位感。

而古中国地处北半球,面对温暖的前方,每天看到太阳从左边升起,从右边落山,从而形成了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前后左右空间概念。

在人类社会化进程中,终于完成“向明而治”和“东西南北”时空概念的参考坐标体系建立。

在这里,我只给大家简单介绍三个概念:1、河图是时空参考系中的空间坐标系;2、洛书是时空参考系中的时间坐标系;3、河图变洛书是时空参考系中空间和时间的转化关系。

由于“向明而治”观念的形成,左东右西、前南后北,自我居中的方位概念的确立,研究时空变化的易学就在这样的参照体系中建立起来。

河图以1、3、 5、 7、9奇数右旋的方式揭示了,太阳东升西落、气候南暖北寒的自然现象。

并定义了“阳”由弱而强的变化属性。

反之,偶数左旋定义的就应该是“阴”由强而弱的变化属性。

然而事实上,偶数定义为“阴”没错,但排序却让人费解。

按理说,既然奇数1、3、5、7、9右旋为“阳”,那么偶数为“阴”左旋,不是2、4、6、8、10就应该是10、8、6、4、2。

太极八卦图解

太极八卦图解

太极阴阳论《周易·系辞传》中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是我们祖先对宇宙万物的高度概括和认识。

就现代来看,颇像近代天文学所倡导的宇宙产生的“大爆炸”理论,那个原始的一点就是太极。

太极图:八卦产生图解:在宋代陈抟和邵雍画阴阳太极图,把这一思想表达的更为形象。

从太极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相反的对立面组成,二者的相互转化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同时它们又组成了一个统一、平衡的体系。

在黑白阴阳鱼中的白黑点则表示任何事物不是绝对的,只有相对而言。

太极阴阳图直观的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变化最根本的哲理,是适应于自然界万物的普遍法则。

八卦卦名如下: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八个卦称之为“八经卦”,每个经卦又各领一个宫,“八经卦”彼此两两组和就产生了六十四卦。

这六十四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古人对万物都具六十四种基本形态的抽象概括。

六十四卦象八卦数目属性代表图八卦基本意义卦象:天人物:老父、上司、长辈、王帝、袖天气:晴天、乾旱身体:头、脑、骨髓方位:西北数字:一五行:金场所:首都、大郡、大广场其他:精神意识、圆形、刚健、果决、红色卦象:泽人物:少女、收怠员、出纳员、播音员、歌星天气:多云、梅雨身体:口、齿、舌方位:西数字:二五行:金场所:食肆、卡拉OK、怠行、水边、洞穴其他:喜悦、不完整的、金属、乐器、白色卦象:火人物:中女、文人、军人天气:阳光普照、闪电身体:眼睛、心脏方位:南数字:三五行:火场所:图书馆、法院、美容院、学校、灯塔其他:文明、发光的、外表美丽的、紫色卦象:雷人物:长男天气:行雷、地震身体:脚、肝脏、头发、声音方位:东数字:四五行:木场所:树林、闹市、大街、发电厂其他:有核的、木器、惊恐、发怒、碧绿色卦象:风人物:长女、秀士、寡妇、僧人天气:刮风身体:呼吸系统、股方位:东南数字:五五行:木场所:直路、机场、海港、邮局、草木茂盛之地其他:流动不定、木制工艺品、长而直的、青绿色卦象:水人物:中男、渔民、江湖人物、盗贼天气:下雨、下雪、霜露、月身体:耳朵、血液、肾脏方位:北数字:六五行:水场所:有水的地方、酒楼、酒吧、酒店、井其他:含有水的东西、下陷的地方、黑色卦象:山人物:少男、童子天气:云雾身体:手指、子、背部方位:东北数字:七五行:土场所:与山有关的地方、门口、墓地其他:阻隔停顿、不动之物、黄色卦象:地人物:老母、孕妇、妻子、众人天气:阴云、雾气身体:腹部、脾胃、皮肤方位:西南数字:八五行:土场所:田野、平地、平原其他:柔顺、方形、众多的、布类、黄色五行的属性五行生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代表相生----> 代表相克八卦图八卦图有“先天”、“后天”之分,一般先天八卦图为体,后天八卦图为用。

(19)河图洛书解读

(19)河图洛书解读

这个就是无极太极五行衍生图——洛书。

河图为天元(圆)图,洛书(数)为方地书(数)。

图载理,书出数,都是象表达系统,合起来就是大易表达系统。

河图载天理,洛书载地数。

河图为九宫八卦---太极---无极,洛书为无极---太极---五行太极---五行二十四节气(三五为一气二气为一节 五行阴阳运转 )。

河图为宇宙时空图 物质衍生图物质能量转换图 无有幻化图,洛书为天地转换图天地阴阳交变图天之五运转化地之六气地之六气幻化人之六腑五脏衍生图。

河图洛书综合表达式简化图: 太乙图术大六壬图术奇门遁甲图术。

河图洛书表达了一个完整的象数理系统。

象,就是物理学的电磁场,可以是物质粒子、物体、日月星辰,也可以是电磁波阴阳气组成的电磁场本身。

按层次依次表达为:无极电磁场太极电磁场 两仪电磁场 八卦电磁场 六十四卦电磁场…… , 理就是其中阴阳感应的效应规律,用物理学表达为作用力及其规律。

数就是阴阳气、粒子、物体组合规则秩序的表达,简单说来,象和理的秩序表达为数,对应物理学中的数码信息,都在老祖宗天书表达系统中。

其中的坐标系表达为:十二维时空静止/旋转坐标系.逻辑运算有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和十进制,运算方式只有加减法,乘法、除法、乘方、开方都是将时空叠加、递减的运算。

数理的运用即为术之含义,指可以掌握运用的技法、技术,饱含天文地理术节气历法运用术 风水地理术 面相术 冶炼术 医术艺术……都是易道医岐黄术的核心内涵衍化之物。

其综合运用都是建立在人本服务基础上的.综合为岐黄养生术。

这个象数理表达系统,从大自然中来,到大自然中去,没有定理和公理。

它能够将宇宙和未来科学最真实地表达演绎,涵盖了西方所有科学系统,是揭开一切科学之谜的钥匙。

河图出先天,洛书出后天。

所谓先天,是太极状态 无极态。

河图洛书都是动态的、立体的,都是时空解读。

河图索源解道,指导生命、掌控生命。

洛书解生命的,以人为本地。

我们大夫主要做的就是帮助病人接受大自然洛书的数理调控,用大自然规律而不是大夫本身治疗人。

道教阴阳太极图的演变

道教阴阳太极图的演变

道教阴阳太极图的演变道教阴阳太极思想源于《周易》,阴阳太极图的出现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先天八卦图、河图和洛书、太极图等各自发展并不断融合的结果。

南宋学者开始把阴阳图和太极图结合起来,明代学者最终定名为“太极图”一直延用至今。

缘于对阴阳太极图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道教接受了它并把它作为本教的重要标志。

图1 阴阳太极图在我国,凡是有道观或者道教文化比较盛行的地方,人们经常看到一个重要标识——阴阳太极图,它要么绘制在道士的衣袍上,要么出现在道观里。

不言而喻:阴阳太极图就是道教的标志与象征。

细究起来,事实并非象今天这样,道教刚产生时并没有以阴阳太极图作为为标识,而太极、阴阳、八卦等思想原是属于儒家思想里的东西。

那么,阴阳太极图怎么出现的?它又是如何成了道教的一个重要标志的呢?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阴阳太极图的思想来源于儒家经典《周易》,《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里的“太极”是指宇宙处于浑沌的那个时期。

孔颖达也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浑而为一。

”意为:生生之易的太极,运转中生成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不断分化、组合,又产生了“四象”和“八卦”。

其中“四象”,有人解释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而“八卦”,则是指构成宇宙的八种最主要的物质,即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

“八卦”的产生,意味着物质世界已经成型。

于此,《周易·系辞上》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生之易的太极化生宇宙万物的生发模式,而对此宇宙生发模式的直观描绘,就是阴阳太极图产生的一个原因,这是儒家学说的宇宙生成论。

这种用图式来描绘宇宙生成论的方法在汉以前是没有的,它是随着汉代象数易学的发展而出现的。

汉代的象数易学以京房、孟喜为代表,着重从阴阳奇偶之数、九六之数、大衍及天地之数、卦爻象以及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说《周易》经传文义,由于“易学象数思维方式是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元点和代表,具有重整体和合、轻个体分析的整体性特征,重功能关系、轻形体结构的功能性特征,重感性形象、轻抽象本质的形象性特征”,学者们在占卜现象、解释现实世界时,更倾向于以形象的方式。

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与中医演讲ppt课件

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与中医演讲ppt课件
8
易经中阳爻用就“九”表示。 阴爻用“六”表示。
上九 九五
九四 九三 九二 初九

上下经卦的中位比较吉 利,上下均有保护。 九五为君位。
9

地 八 成 之
东 木 生 风
天 三 生 木

乾河图
天七成之 南热长火
地二生火
. 4
天五生土


中湿化土
生 金
地十成之
. 4
天一生水
北水藏寒 地六成之

先南
天 八天 卦九成 (之 伏西燥 羲收金 八 卦 )
火 水 木金
朱雀 玄武 青龙 白虎
6
四象八生卦类八象卦
卦名 自然 五行 气象 方位 动物 人 人体 属性 内脏 季节

部位

乾 天 金 晴 西北 马 父 首 健 肺 秋冬之 立
兑离震乾 坤上 中地 仰 土三 云 西南 牛 母 腹 顺 脾
缺虚盂连 震, ,雷 , 木, 雷 东 龙 长男 足 动 肝
巽巽 坎风 艮 木坤 下中覆六
11
(四)河图是阴阳升降之根源
中医脏腑阴阳气机升降
阳中之阳
心火
木肝
阴中之阳
脾主升清
脾胃
左心升肾右相降交 肝水升火土肺既降济 胃至主阴降浊
肺金
阳中之阴
肾水
阴中之阴
12
(五)《内经》藏象之数来自于 河图五行生成数
《素问 ·金河匮图真五言行论生》成:数 东方生青数色,入通于肝,开生窍成于数目 其南水数方八赤1;色,入通于心,开6窍于舌
其中火数央七黄2;色,入+通5于脾= ,开窍7 于口
其西木数方五白3;色,入通于肺,开窍8 于鼻

这四张图藏着中国文化玄机:太极、八卦、河图、洛书

这四张图藏着中国文化玄机:太极、八卦、河图、洛书

这四张图藏着中国文化玄机:太极、八卦、河图、洛书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太极图太极图就是两条黑白的“阴阳鱼”。

白鱼表示为阳,黑鱼表示为阴。

白鱼中间一黑眼睛,黑鱼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道理。

“易”为日月,“易”为阴阳,“太极图”就是一个“易”的——日月、阴阳的代表符号。

阴阳是由日月代表的。

图中的“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关联部分,表明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关联制约的,所以有阴阳,有食物链,有相生相克。

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一黑一白,分为阴和阳,表明事物具有相对独立性,阴阳有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一面。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与和谐美。

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

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八卦图先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图,也称为伏羲八卦图。

先天八卦图的依据是《说卦传》所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 意思是天与地上下定位,山与泽气息贯通,雷与风相互激荡,水与火背道而驰,八卦形成彼此交错的现象。

图中上为乾,下为坤,代表天与地;左为离,右为坎,代表火与水,意即日与月。

我们对此四卦并不陌生,如韩国的国旗即是如此。

接着,左上角为兑,右上角为巽,代表泽与风。

然后,左下角为震,右下角为艮,代表雷与山。

后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也称为文王八卦图。

后天八卦图依据也是《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 意思是天帝(可指北极星)从震位出发,到了巽位使万物整齐生长,到了离位使万物彼此相见,到了坤位使万物得到帮助,到了兑位使万物愉悦欢喜,到了乾位使万物相互交战,到了坎位使万物劳苦疲倦,到了艮位使万物成功收场。

图中乾(天)位置在西北,而坤(地)则位于西南。

艮为山,接近天,在东北;巽为齐平,近地,在东南。

太极图河图洛书引申出的八卦及其算法

太极图河图洛书引申出的八卦及其算法

太极图河图洛书引申出的八卦及其算法华夏文化出自太极图河图洛书,太极图河图洛书出自数学。

学会太极图河图洛书能懂一切华夏文化。

既然华夏文化出于河图洛书,那么我们能否去华夏文化中去寻找线索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最代表华夏文化和华夏文化所独有的都有什么呢?我们今天就先选取出来一些最具代表性的。

诗书礼易乐,围棋、象棋、麻将、牌九、算盘、九连环、榫卯解构及古人的那些规制等,古人笼统的说法就是琴棋书画医卜星相这些,这些基本可以代表华夏文化了。

这些文化形式都出于太极图河图洛书。

这些文化形式足以让大家按图索骥来找到真正答案。

可叹在这七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能人异士竭尽心智也未能观其真容,能观其全貌者无几。

在下无意发现一个数学算法,属于周期学的范畴,是描述事物发展的波动性及其频率和周期性的学科。

而发现太极图河图洛书说的也是这事儿,所以能看懂一切华夏文化。

今天应朋友之邀,讲解一下八卦,让更多的华夏子孙了解华夏文化所传承的是什么,也是实现我证明华夏文化是超科学的目的。

伏羲先天八卦伏羲八卦的传说大家基本都清楚,我也不喜欢为了凑字数而抄写古人的书。

咱们就直接进入主题。

在先天八卦中,设阳爻值为5,阴爻值为4。

阴阳爻各12,阳爻数60,阴爻数48,共108数,每对应阴阳二卦数值为27,比如乾坤二卦。

古人告诉过大家非贰的意思就是以基本周期数为基准二进制为一周期,除了贰的算法都是错的。

108数二倍为216数。

216的二倍是432,到了432是一个大周期的结束,同时也是一个更大周期的开始,432是更大周期的基准数。

也就是八卦转一周共108数,其中阳数60阴数48,阴阳差值12。

转二周阳数120阴数96,阴阳差值24,转4周432数,阳数240阴数192,阴阳差值48。

古人喜欢把一个完整周期216直接计算,所以把阳爻值设为10阴爻值设为8,比如,得到乾卦得30数,坤卦得24数,阴阳对应二卦数值为54。

这24数也是古人把坤比作母的原因,有的古人认为3生万物的前提是3要八个周期得到24数的情况下才生出物质性的物的原因。

《黄帝内经》中《河图》《洛书》之象数举隅

《黄帝内经》中《河图》《洛书》之象数举隅

《黄帝内经》中《河图》《洛书》之象数举隅摘要:有学者认为“河图、洛书等概念始于宋代道教陈抟,不是中医的内容”、是“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是毫无根据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篡改”,此说有不当之处。

根据《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及《灵枢〃九宫八风》等篇中《河图洛书》象数内容的实际应用,说明《内经》与《易》之《河图洛书》有关系,并非“不是中医的内容”及“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是毫无根据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篡改”。

文中予以详细阐述。

关键词:黄帝内经河图洛书象数同道网友王锡民先生在互联网《中医药论坛》发文说道:“古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中只有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没有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

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始于宋代道教陈抟,不是中医的内容。

所以,把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及后人炮制的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图,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是毫无根据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篡改。

应当引起中医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警惕。

”笔者认为以上所说欠妥。

这是因为: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古代医学家及先哲们,在古代解剖知识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根据象思维理论,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天人相应观及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思辨推演而来,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时代就已形成。

2、战国秦汉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许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当时哲学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

其理论载于诸子,特别是对《周易》的阐发,其中的《易传》“十翼”,阐发对自然、社会普遍规律的认识,除儒家的政治观和伦理观外,还融进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1]及象数观念[2]等。

象数观念的“象”指的是天象之学,“数”是指由《河图》《洛书》等而引起的数学观念。

古代哲学对《内经》学说体系形成的影响,主要是思维方式,而《周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成书年代分析,《内经》成书年代和《易传》较近,《易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时期,所以《内经》深受《周易》的影响,援易入医已见端倪。

中国古代七大神秘图文,很多人只知道河图洛书太极八卦图

中国古代七大神秘图文,很多人只知道河图洛书太极八卦图

中国古代七⼤神秘图⽂,很多⼈只知道河图洛书太极⼋卦图神秘图⽂中⼤家最了解的是太极图,但除太极图外还有很多神秘图⽂,当然这些图⽂在这篇内容中是说不完的,以后有机会还会为⼤家介绍。

⼀河图洛书(两幅)传说上古伏羲⽒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依此⽽演成⼋卦,后为《易》来源。

⼜相传是⼤禹时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禹。

⼤禹依此治⽔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依此定九章⼤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尚书》中,名《洪范》。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但根据考古发现,在华夏⽂明幼年期在的⽢肃积⽯⼭上出⼟的新世纪陶器上就⼀⼀副神秘的天⽂图,其中是⽇⽉运⾏,⼭岳配天,这可能是河图洛书的来源。

河图其实是数字⼀到⼗,⽽洛书是⼀到九,其中暗藏的信息量⾮常巨⼤!如洛书为九宫数,以⼀,三,七,九为奇数,亦称阳数,⼆,四,六⼋为偶数,亦称阴数。

阳数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阴数为辅,位居四隅,代表地⽓;五居中,属⼟⽓,为五⾏⽣数之祖,位居中宫,寄旺四隅。

由此可得出三点,由此⼜衍⽣出了九宫图,衍⽣出了奇门遁甲等术数。

三太极我们都知道南韩的国旗上有太极图,其实别外⼀个和我们挨着的国家的国旗上也有太极图,那个就是蒙古国,只是他们的太极图是组成国旗元素的⼀部分,⽽不像南韩那样⽤太极⼋卦作为国旗的主要元素。

太极图也被量⼦物理学家玻尔选做族徽,1927年,玻尔提出“并协原理”,其中⼤量使⽤了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即真理具有两个侧⾯,如同⼀枚钱币具有两⾯,每个侧⾯都是正确的,它们是对⽴的,⼜是并协的。

⽽阴阳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正是太极图的精髓之⼀。

四⼋卦⼋卦的诞⽣可以概括为太极⽣两仪,两仪⽣四象,四象⽣⼋卦,⼋卦演万物,是为先天⼋卦的,是宇宙产⽣的过程,是万物演变的道理。

⽽后天⼋卦则是根据华夏的地理环境,对先天⼋卦的内在⾄理的具体应⽤,先天⼋卦为体,后天⼋卦为⽤。

河图、洛书、八卦、太极图的关系

河图、洛书、八卦、太极图的关系

河图、洛书、八卦、太极图都是纹样(图画)性质的非文字的信息载体。

它们是远古时代人们传递信息的符号。

据说在距今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弇(yan)兹氏创作了《河图》、《洛书》。

弇兹氏有三个分支,分别是柯乌耶劳、柯约耶劳和柯诺耶劳。

创作《河图》的是柯约耶劳人;创作《洛书》的是柯诺耶劳人。

燧人氏时代距今约有9700~17000多年,是旧石器时代。

那个时代先人已经掌握了摩擦生火的技巧;采用了结绳的方法记事;积累了天体观测和日影积录的知识,创作了《河图》、《洛书》;创制了原始的陶器,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

八卦是伏羲时代的先人所创。

公元前7724年,伏羲于甘肃榆中代燧人氏,继天道木德为王,正式立国称帝,国号羲,建元罗奉。

罗奉3年(公元前7722年),伏羲以大风雨表测八方风,定八极、四时、八节。

每时(今称每季)90天,每节45天,周岁(今称一年)360天。

由于一个太阳年(由前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是365~366天,所以在满360天(一岁)之后,再用5天(或6天)用于祭祀天神。

神话传说的女娲(伏羲的配偶)补天,即是女娲建议伏羲规定历法,确定一岁分为10日(月),每日(月)36天,岁末还有5天(每隔三年再加1天)作为过年。

女娲为什么建议伏羲重新规定历法?因为伏羲规定的四时、八节冲击了由旧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五行”、“10日”历则。

“八节”被用来取代历来的“10日”。

四时、八节的历则实际是一种“8月历”。

神话传说的“女娲补天”,不是修补天穹!神话传说的“羿射九日”,是说羿善射,狩猎不到一岁,即9个日(月)就能满足需要。

上古时代,“日”“月”不分,因为那时没有文字!上古时代把一个太阳年叫做“岁”,一岁分为两个“年”(由夏至到冬至是阴年;由冬至到夏至是阳年)。

这种历则是由燧人氏时代传下来的。

《河图》、《洛书》就是这种历则的结晶。

伏羲根据《河图》、《洛书》,创作了《八卦》(先天八卦)。

伏羲氏时代是新石器时代,制陶有了长进,这同伏羲匏古(葫芦)采用葫芦作为制陶模具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四位一体论苏开华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四个千古之谜。

作为“易学”之源,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内在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自《易传》始,古代“易学”家们早就把它们四者拴在一起了。

可这种必然的内在关系究竟表现在哪里?古往今来,谁也没有说清楚。

笔者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现在,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都是我国史前的文化遗产,统属“符号文明”的范畴(因为当时尚未产生文字);从时间上讲,太极图产生最早,由于它有着非同寻常的内涵和价值,先祖们唯恐自己的本意不为后人所理解,于是又用其它符号方式创作了变相的太极图,这便是河图、洛书、八卦的由来;因此,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四者实际上是一回事,是远古先民们分别以图象、数字、卦爻三种方式向后人发出的同一个非凡的信息。

限于篇幅,本文对上述四者的时代属性和固有本质暂不论证,只想专门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从文献资料看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的相关性关于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古代学者们虽未完全搞清楚,但从他们的一些论述来看,不少人似乎早就朦胧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这方面的证据不胜枚举,以下不妨略举数例:第一、《易经・系辞》云:“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是说河图、洛书是圣人们创作八卦的依据。

第二、《尚书・顾命篇》“孔安国传”曰:“伏牺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之以图八卦,谓之河图。

”这是说远古伏羲氏在参照河图的基础上创作了八卦。

第三、《汉书・五行志》云:“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汉书・律历志》又云:“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

”这也是说,由奇妙的数字方式排列而成的河图、洛书乃是伏羲氏据以创设八卦的直接源泉。

第四、《易传》有云:“圣人有以见(现)天下之迹,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现)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又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这是说,图象形式的“易”(太极图)与卦爻形式的“易”(八卦)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且从产生时间上讲前者要早于后者。

第五、《后汉书・律历志》云:“古之人论数也,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这是说,图象形式的“易”(太极图)与数字形式的“易”(河图、洛书)确有关联,而且从时间上讲前者的产生要早于后者。

第六、由“易学”发展史来看,不论是东汉时期的魏伯阳(见《周易参同契》),还是五代末年的陈抟(见《龙图易》),无不相信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均与“易学”的起源有关。

至于宋代的朱熹,更是如此,他在刊刻《周易本义》之际,还特意将河图、洛书、八卦等图置于卷首。

总之,纵观长期以来我国古代文献资料中的有关论述,可以认为:八卦乃《易经》之源,而太极图、河图、洛书则又是八卦之源。

在我国远古历史上,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按先后顺序渐次发展应该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它不仅符合人类思维及记事符号发展进化的一般规律,而且符合“易学”形式由形象向抽象渐次演进的一般规律。

二、从还原过程看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的一体性既然太极图与河图、洛书、八卦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那么,它们彼此间固有的内在联系又体现在哪里呢?能否科学合理地回答这些问题,是破译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千古四迷乃至整个“易学”之谜的关键之所在。

(一)河图、洛书实为数字化的太极图河图、洛书之所以玄奥,并不在于它那神秘的来历(即《易传》所谓“河出图,洛出书”),而在于它那神秘的数字排列。

从外观上看,两者之间起码有四个共同点(即:二者用以表示阴阳的圈、点符号相同;二者数字总和为100,阴数阳数各等于50;二者皆以“五”字为中心,而且“五”的写法完全相同;二者之中均涵有“十五”这一神秘数字和三个不同点(即:二者数字排列方位不同;二者数字排列次序不同;二者阴、阳数之和一是55<河图>,另一个为45<洛书>,互不相同),这说明它们本来一定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但同时又各自蕴藏着不完全相同的内涵。

数千年来,自大禹、箕子用“洪范九畴”解释洛书的开始,人们在破译河图、洛书方面不知作出了多少可贵的尝试,但由于忽视了二者的有机联系,他们的结论都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其科学性、合理性很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①。

本文在此不准备对前人的各种观点多加评论,只想阐明一下自己的一点管见。

1.河图是用数字方式表现出来的静态太极图笔者认为,太极图与河图之所以存在渊源关系,并不仅仅由于二者同为史前文明,同系“易学”之源,也不仅仅由于二者均属远古宇宙论范畴,更重要的则在于,河图乃是从太极图那里直接演变而来的,是用数字方式表现出来的太极图。

主要理由如下:第一、从总体上讲,河图与太极图所表达的涵义完全相同,都是旨在说明天地万物的由来与演化的。

关于河图的性质问题,《易经・系辞》中早有明确的交代,认为它是“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可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到后来,汉儒的说法更加直接,干脆呼之为“天地生成数”。

关于太极图的性质问题,宋人周敦颐、朱熹也早有界定,无不认为它与天地万物的生成有关。

总而言之,二者的基本性质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河图中用以表示阳数、阴数的圈点符号直接发源于太极图(如下图),不难看出,它本是由太极图中的阴阳(黑白)两种图象简化而来的。

过去,关于这两种符号的来源问题,论者们或以结绳符号释之,或以男女生殖器释之,均缺乏历史的根据。

河图洛书圈点符号来源示意图第三、河图中阴、阳数字的排列错落有致,这与太极图中阴阳交合的图形寓义相同(即所谓阴阳合而变化生);而且,河图中阴数(2.4.6.8)、阳数(1.3.7.9)的走向与太极图中“阴阳鱼”的走向完全相同,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②。

第四,最重要的理由还有,如果我们将汉代被称之为“天地生成数”的河图③[附图-]图案稍作变化,便可发现,它与太极图之间是能够相互还原的;而且河图中的数字排列存在着这样一些奇妙的特征:A、其周边阳数(1.3.7.9)阴数(2.4.6.8)的走向均呈顺时针方向,象征着太极图中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阴阳鱼”;B、周边阳数(1.3.7.9)之和与阴数(2.4.6.8)之和皆为20,象征着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大小相等,阴阳平衡;C、其中央阳数(5)、阴数(10)的位置与太极图“阴阳鱼”的双眼完全对应,且5与10之间存在倍数关系,象征着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难道两者间的相似及还原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否。

它恰恰证明了二者本来就存在着必然的源流关系。

河图与太极图双向还原示意图太极图向河图演变之原理:第一步、将太极图的主要特征用特殊的数字关系表示出来,即成为河图与太极图之过渡形态;第二步、将图案进一步简化,即成为汉代河图(即所谓“天地生成数”);第三步、将汉代河图中的数字用圈点符号表示出来,即成为现传之河图。

河图向太极图还原之原理:第一步、将现传河图转换成汉氏河图;第二步、在汉代河图基础上将阴阳数字的走向用箭头标出,即成为河图与太极图之过渡形态;第三步、将奇妙的数字关系转换成图象,即成为太极图。

2、洛书是用数字方式表现出来的动态太极图洛书的本质是什么?古人虽然未得其解,不过,由《易传》所云“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可知,孔子及其弟子们也已初步意识到了洛书同样是描述天地万物变化之理的,洛书(“数”)与太极图(“象”)之间同样存在着不寻常的关系。

那么,这种不寻常的关系究竟是不是一种源流关系呢?笔者以为答案是可以肯定的。

理由如下:第一,与河图一样,洛书中用以表示阴阳数字的圈点符号也是源于太极图中“阴阳鱼”的双眼。

第二,洛书在汉氏以前亦称“九宫图”或“太乙九宫图”(源于“太一行九宫”的古老观念),关于此图的原貌,1977年7月,我国考古人员曾在安徽省阜阳县城郊公社罗庄大队的汉汝阴侯墓中发掘出了实物资料———太乙九宫占盘[附图二],一看便知是洛书九数的变体。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将洛书称之为“太乙九宫图”呢?原来,“太乙”、“太一”实乃“太极”之别称④,因此,太乙九宫图其实也可称之为太极九宫图,这样看来,洛书与太极图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第三,更重要的一个理由是,通过对洛书中数字排列关系的深入研究,即可发现,它与太极图之间是能够进行双向还原的。

而倘若没有渊源关系,要想还原是绝对不可能的。

洛书中数字排列关系的奇妙之处在于:A、其周边之阳数(1、3、7、9)、阴数(2、4、6、8)交错排列(也即《系辞上传》所谓“叁伍以变,错综其数”),象征着阴阳交合而万物化生;B、周边阳数(1、3、7、9)之和与阴数(2、4、6、8)之和均为20(这与河图相同),象征着阴阳平衡;C、以“5”为中心,周边相互对应的两个数字之和均等于10,而10乃是阴数,且与中央之阳数5之间构成倍数关系,其寓义与河图中央二数(10、5)及太极图中“阴阳鱼”双眼完全相同,象征着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周边相互对应的两个数字与中心数字(也即5)的间距相等,且呈递进关系(如4、6与5的间距均为1,3、7与5的间距均为2,2、8与5的间距均为3,1、9与5的间距均为4),表明洛书本是用特殊的数字关系(即圆周上的各点与圆心的距离相等)表示出来的四个同心圆,因为自陶器时代起,原来先民们早已在制造陶器等日常生活中准确地掌握了“圆”的几何原理,至后来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古代科学家墨子在其所著《墨经》中又对比作出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圆,一中同长也”(“一中”是指一个中心,“同长”是指圆周上的各点与圆心的间距相等),因此古人据此原理将几何图形(圆)用洛书这种特殊的数字关系反映出来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我们再根据洛书中所固有的阴阳交错原理将这四个同心圆的半边(以纵轴线为界)分别涂以黑白色彩,即可得到一幅完整的动态太极图⑤(旧称“水火匡廓图”,不确),而在这其中又包涵着八个弧状阴阳图象(即八卦之象)和九个阴阳交会点(即洛书九数)。

这就不难理解《易传》中何以要将洛书的特点和奥妙归结为“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了。

至于为什么要将这一黑白相间的洛书复原图命名为动态太极图,原因在于,它与普通太极图在高速旋转状态下所形成的视觉图象完全一致,如果我们用照相机把高速旋转的太极图拍摄下来,实验结果将会证实这一点。

洛书与太极图双向还原示意图太极图向洛书演变之原理:第一步、将普通太极图由静态视为动态(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即成动态太极图;第二步、沿圆心画一横轴线,可得九个阴阳交会点(即洛书九数),再将九个点(数)按“一中同长”原理分置米状九宫,且将图象数字化,即成为动态太极图与洛书之过渡形态; 第三步、从审美需要出发,将各线条画齐,即成为“太乙九宫图”式洛书;第四步、将奇偶数字分别以圈点符号表示出来,并将圆图变为方图⑥,即成为现传之洛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