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肛管解剖
中横纹肌的作用有三种:
来自耻骨尾骨肌的侧面压迫 来自深层肛门外括约肌的环形闭合
来自耻骨直肠肌的角度形成
肛周和直肠周围间隙
骨盆直肠周围间隙 肛提肌上间隙 直肠后间隙 直肠粘膜下间隙 坐骨肛管周围间隙 肛提肌下间隙 肛管后间隙 肛门皮下间隙
中央间隙
中央间隙是位于联合纵肌下端与外括约肌 皮下部之间的环状间隙 由沙菲克(Shafik)于1979年首次提出 间隙内有联合纵肌的中央腱,中央间隙借 中央腱的纤维直接或间接地与其它间隙交 通。向外通坐骨直肠间隙,向内通粘膜下 间隙,向下通皮下间隙,向上通括约肌间 间隙并经此间隙与骨盆直肠间隙交通。故 中央间隙是各肛周间隙的总汇。
淋巴回流
齿状线以上
向上→肠系膜下血管根部 LN 向两侧→直肠下血管LN →髂内LN 向下→坐骨直肠间隙→髂 内LN 向外→腹股沟LN →髂外 LN 坐骨直肠间隙→髂内LN
齿状线以下
Goodsall法则
以肛门口为中心划条横线
肛瘘口位于横线的背侧→ 肛管中央线的背侧一定有 内口,且瘘管为曲线 瘘口在横线腹侧→瘘管为 直线
Shafik “三肌襻”学说
顶环:外括约肌深部和 耻骨直肠肌 中间环:外括约肌浅部 底环:外括约肌皮下部 当外括约肌收缩时,顶 环及底环同时牵拉肛管 后壁,中间环向后牵拉 肛管前壁,使肛管紧闭
在排便时三肌环反复收缩,使粪便顺利排出体 外
伽氏(Garavoglia)提出在排便节制机制
静脉回流
直肠上、中静脉 直肠下静脉: →直肠下静脉→阴部内静脉 →髂内静脉 →直肠上静脉丛 直肠上、下静脉是门静脉 系统与体静脉系统之间的 侧支循环,故门脉高压症 的病人进行痔手术会造成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恶果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之结直肠与肛管疾病教学文案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病变多局限粘膜和粘膜下层,肠壁增厚明显,表 现为粘膜大量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形成.临床 上以血性腹泻为最常见,早期症状多为血便,腹 痛为痉挛性轻到中度疼痛. 外科治疗适应症:包括中毒性巨结肠,穿孔,出 血及癌变等.另外,因切除是治愈性治疗当病人 出现顽固性症状时也可考虑手术.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3、肛管:上自齿状线,下至肛门缘,长 约1.5-2CM,肛管被肛管内外括约肌环绕, 平时呈环状收缩封闭肛门。 齿状线:是 肛管直肠交界线。胚胎时期齿状线是内 外胚层交界处,故齿状线上下的血管、 神经及淋巴来源都不同,是重要的解剖 学标志。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肛管的重要性有:①齿状线以上是粘膜, 受自主神经支配,无痛感;以下为到肤, 受阴部内神经支配,痛感敏锐。②齿状 线以上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以下为肛 管动脉供应。③齿线以上是直肠上静脉 丛,回流至门静脉;以下为直肠下静脉 丛,回流至腔静脉。④齿状线以上淋巴 流入腹主动脉旁或髂内淋巴结,以下淋 巴引流入腹股沟淋巴结及髂外淋巴结。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直肠指检: 是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据统计70%直 肠癌可在直肠指检被发现:而直肠癌误诊 病例中80%是未作直肠指检,直肠指检几 个步骤:①右手戴手套涂润滑液,观察及触 触摩肛门周围情况②测试肛管松紧度,正 常时仅能通过一指,并感到肛门环缩.后方 触到肛管直肠环.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直肠壶腹部有上、中、下三条半月形直肠横壁, 称为直肠瓣,直肠下端与口径较小的肛管相连, 直肠粘膜呈现8-10个隆志邹壁,称为肛柱。肛 柱基底之间有半月形邹壁,称为肛瓣。肛瓣围 成小隐窝称为肛窦。肛门腺开口于此。窦内容 易积存粪屑,易于感染而发生肛窦炎,肛管与 肛柱连接部位有三角形乳头状隆起,称为肛乳 头。肛瓣边缘和肛柱下端在肛管直肠交界处形 成一锯齿状环行线,称齿状线。
直肠和肛管的结构与解剖简述
直肠和肛管的结构与解剖简述①形态和结构直肠和肛管为消化道的终末段。
直肠在第三骶椎水平续于乙状结肠,在穿盆膈处移行为肛管,肛管的下端开口于肛门。
直肠全长约11厘米,肛管长约4厘米。
直肠位于盆腔后部,肛管则位于会阴部的肛区内。
直肠和肛管的行程在矢状面上有二个弯曲:骶曲和会阴曲。
骶曲sacralflexure与骶骨盆面的曲度一致,凸弯向后;会阴曲perineal flexure 在尾骨尖处,凸弯向前。
另外在冠状面上,直肠还有三个向侧方的弯曲,但不甚恒定。
一般中间较大的一个弯曲凸向左侧,上、下两个突向右侧。
在插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时应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
直肠下段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腔内常明3个由环形肌和粘膜形成的半月形皱襞,称为直肠横壁,上直肠横襞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移行部的左侧壁上,距肛门约13厘米;中直肠横襞最大且较恒定,在壶腹上份的前右侧壁上,距肛门约11厘米,可做为直肠镜检的定位标志;下直肠横襞位置不恒定,多位于直肠左后壁,约距肛门8厘米。
肛管上部粘膜有8-10条纵襞称为肛柱analcolumns.相邻肛柱下腨有半月状态的皱襞相连称为肛瓣analvaves.在肛柱和肛瓣之间的间隙为肛窦anal sinuses.窦口向上。
窦底或肛瓣上有肛腺的开口。
窦内常有粪渣存积,易感染形成肛窦炎,甚至发展成脓肿,是肛瘘形成的原因之一。
所有的肛瓣互相连接形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或肛皮线。
齿状线下方约有1厘米宽、表面平滑的环状带称为肛梳(痔环)。
肛梳下方有一浅沟称为白线或Hilton 氏线,为肛门内括约肌与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的分界处,线下1厘米左右即为肛门anus.直肠和肛管的肌层为平滑肌,其中环形肌在肛管下端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sphincterani internus.在肛门内括约肌的外下方还有横纹肌组成的肛门括约肌。
②位置和毗邻:直肠的上1/3有腹膜复盖在其前面和两侧面,属腹膜间位;中1/3仅前方有腹膜复盖故属腹膜外位;下1/3全无腹膜复盖。
结直肠肛管解剖修改版
肛乳头
出现率为13%~47%,多数人没有肛乳头;
若肛管处有感染、损伤及长期慢性刺激,譬如 肛裂,肛乳头可增生变大,脱出肛门外,形成 肛乳头炎或肛乳头肥大。有的可呈乳头瘤状, 该乳头瘤为纤维性息肉。
肛垫
肛管上皮下由粘膜下肌、扩张的血管及结缔 组织共同构成的较厚的组织板,其特性与海 绵体或勃起组织相似,故有人称此部粘膜为 “直肠海绵体”或“肛门血管衬垫”(简称肛垫 );
(2)分离肝曲时:勿损伤十二指肠降部、横 部及右肾下极。
右半结肠切除术
4. 分离肠系膜时,注意保留肠管断端附近 肠系膜的血管,以免影响吻合口的血液供 应;吻合时,肠的切缘不可翻入过多,以 免引起吻合口狭窄(一般翻入0.3cm较为 合适);
右半结肠切除术
5. 因回结肠动脉被结扎切断,回肠末端的 血液被阻断。在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时,回 肠末端的切除长度不应小于15-20cm,以免 造成肠坏死及吻合口瘘;
右半结肠切除术
2. 在分离右半结肠时,要在十二指肠前间 隙自上而下的分离,可以保存后腹膜壁层 的完整,避免在解剖过程中由于十二指肠 第三段及输尿管贴附在右半结肠系膜深面 而造成误伤的危险;
右半结肠切除术
3. 注意临近的解剖关系:
(1)切断横结肠系膜时:勿钳夹右侧输尿管 ,勿损伤精索静脉或卵巢静脉;
乙状结肠
长约40cm。 起自降结肠,沿
左髂窝转入盆腔 内,全长呈“乙”字 行,至第3骶椎平 面转为直肠。
前方:空肠 后方:左髂腰肌
左髂外血管 睾丸/卵巢 左输尿管
腹膜内位器官, 系膜较长,活动 度大。
偶因系膜过长至 肠扭转。
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回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第一节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结、直肠与肛管解剖(一)结肠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接直肠。
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 cm (120-200 cm)。
结肠各部的直径不一,自盲肠的7. 5 cm依次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 cm。
结肠有三个解剖标志,即结肠袋、肠脂垂和结肠带。
盲肠以回盲瓣为界与末端回肠相连接。
回盲瓣具有括约功能,由于它的存在,结肠梗阻易发展为闭拌性肠梗阻。
另一方面,残留回盲瓣的短肠综合征较已切除回盲瓣的相同长度的短肠综合征的预后相对较好。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故有一定的活动度,其长度在成人约为6 cm,盲肠过长时,易发生扭转。
升结肠与横结肠延续段称为结肠肝曲,横结肠与降结肠延续段称为结肠脾曲,肝曲和脾曲是结肠相对固定的部位。
升结肠和降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以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故其后壁穿孔时可引起严重的腹膜后感染。
横结肠和乙状结肠为腹膜内位器官,完全为腹膜包裹,是结肠中活动度较大的部分,乙状结肠若系膜过长则易发生扭转。
结肠的肠壁分为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
(二)直肠直肠位于盆腔的后部,平骸呷处上接乙状结肠,沿骸、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隔转向后下,至尾骨平面与肛管相连,形成约900的弯曲。
上部直肠与结肠粗细相同,下部扩大成直肠壶腹,是暂存粪便的部位。
直肠长度约12^15 cm,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以腹膜返折为界。
上段直肠的前面和两侧有腹膜覆盖,前面的腹膜返折成直肠膀胧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
如该陷凹有炎性液体或腹腔肿瘤盆底种植转移时,直肠指诊可以帮助诊断;如有盆腔脓肿可穿刺或切开直肠前壁进行引流。
下段直肠全部位于腹膜外。
男性直肠下段的前方借直肠膀胧隔与膀胧底、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及输尿管盆段相邻。
女性直肠下段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直肠后方是骸、尾骨和梨状肌。
直肠的肌层与结肠相同。
直肠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而成为肛管内括约肌,属不随意肌,受自主神经支配,可协助排便,无括约肛门的功能。
直肠和肛管PPT课件
直肠癌
直肠癌是发生在直肠内的恶性肿 瘤,是常见的消化道癌症之一。 症状包括直肠出血、排便习惯改
变、腹痛、体重减轻等。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部 向下移位,多见于老年人和儿童。 症状包括直肠脱出、便秘、排便
困难等。
肛管疾病
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所形成 的溃疡,常发生在肛门后部和侧 部。症状包括肛门疼痛、出血、
直肠和肛管ppt课件
目录
• 直肠肛管解剖 • 直肠肛管生理 • 直肠肛管疾病 • 直肠肛管疾病诊断 • 直肠肛管疾病治疗
01 直肠肛管解剖
直肠解剖
01
直肠位于盆腔的后部, 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 管,全长12-15cm。
02
03
04
直肠周围多脂肪、无纵 带,位于膀胱和生殖器 官的背侧。
直肠粘膜呈淡红色,粘 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 构成,内含一对直肠丛。
药物治疗
01
药物治疗是直肠肛管疾病治疗中的基础手段,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控 制病情发展。
02
常见的药物包括消炎药、止痛药、抗感染药、止血药等,需根据患者 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使用。
03
药物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 物,以确保治疗效果。
04
药物治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严重的直肠肛管疾病,药物治疗 效果有限,需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肛裂、肛瘘等。
指诊前需要排空大便,患者采取侧卧位 指诊对于发现早期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或膝胸位,医生戴上手套并涂抹润滑剂 因此对于有高危风险的人群,定期进行
后,将手指轻轻插入肛门进行触诊,感
指诊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知是否有异常的肿块、疼痛、出血等症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学习笔记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解剖⽣理概要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结肠成⼈结肠全⻓平均约 150cm直肠⻓度约 12 ~ 15cm ,以腹膜返折为界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直肠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成为肛管内括约肌,属不随意肌,受⾃主神经⽀配,可协助排便,其主要功能为维持直肠静息压及保持肛管呈闭锁状态,⽆括约肛⻔的功能肛管括约肌间沟位于⻮状线与肛缘之间,是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下部的交界处,外观不甚明显,直肠指诊时可触到⼀浅沟,亦称⽩线⻓约3~4cm直肠肛管肌内括约肌属不随意肌;外括约肌是围绕肛管的环形横纹肌,属随意肌,按其纤维所在位置分为⽪下部、浅部和深部肛管外括约肌组成三个肌环直肠肛管周围间隙结肠的⾎管、淋巴管和神经直肠肛管的⾎管、淋巴和神经★★★★★结、直肠肛管的⽣理功能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分,储存和转运粪便,也能吸收葡萄糖、电解质和部分胆汁酸。
吸收功能主要发⽣于右侧结肠。
此外,结肠能分泌碱性黏液以润滑黏膜,也分泌数种胃肠激素直肠有排便、吸收和分泌功能肛管的主要功能是排泻粪便,直肠下段是排便反射的主要发⽣部位,是排便功能中的重要环节结、直肠及肛管检查⽅法常⻅检查体位左侧卧位——直肠指检胸膝位——检查直肠肛管最常⽤的体位截⽯位——直肠肛管⼿术的常⽤体位蹲位——检查内痔、脱肛、直肠息⾁弯腰前俯位——肛⻔视诊最常⽤的体位肛⻔视诊触诊直肠指检据统计70%左右的直肠癌可在直肠指诊时被发现步骤右⼿戴⼿套涂以润滑液,⾸先进⾏肛⻔周围指诊,肛管有⽆肿块、压痛、⽪肤有⽆疣状物,有⽆外痔测试肛管括约肌的松紧度,正常时直肠仅能伸⼊⼀指并感到肛⻔环缩。
在肛管后⽅可触到肛管直肠环检查肛管直肠壁有⽆触痛、波动感肿块及狭窄,触及肿块时要确定⼤⼩、形状、位置、硬度及能否推动直肠前壁距肛缘4~5cm ,男性可扪及直肠壁外的前列腺,⼥性可扪及⼦宫颈,不要误诊为病理性肿块根据检查的具体要求,必要时作双合诊检查抽出⼿指后,观察指套有⽆⾎迹或黏液,若有⾎迹⽽未触及病变,应⾏⼄状结肠镜检查痔内痔多较柔软不易扪及,如有⾎栓形成,可扪及硬结,有时有触痛、出⾎肛瘘直肠息⾁肛管、直肠癌直肠脱垂内镜检查肛⻔镜检查结肠镜检查视诊、直肠指诊和肛⻔镜检查发现的病变部位,⼀般⽤时钟定位记录,并标明体位。
结直肠肛管解剖医学PPT
结直肠位于腹腔的右侧和下侧,上端连接小肠,下端连接肛 门。
结直肠的组织结构
结直肠壁由粘膜层、粘膜 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
粘膜下层含有丰富的血管、 淋巴和神经。
粘膜层分为粘膜上皮层、 粘膜固有层和粘膜肌层。
肌层分为内环肌和外纵肌 两层。
结直肠的血管与淋巴引流
结直肠的淋巴引流主要分为 向上、向下和向侧方的三个
详细描述
肛管周围有动脉和静脉,分别负责供 血和回流血液。肛管周围还有淋巴管, 负责引流淋巴液,参与免疫功能。
肛管的神经支配
总结词
肛管受自主神经和躯体神经双重支配,具有感觉和运动功能。
详细描述
自主神经主要支配肛管的血管舒缩功能,而躯体神经主要支配肛管的括约肌运动和感觉功能。当肛管受到刺激时, 会产生相应的感觉并做出反应。
结直肠肛管的解剖结构
结直肠
结直肠由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 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组成,管壁由 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 成。
肛管
肛管是消化道的最末端,连接直肠和 肛门,由齿状线分为内括约肌和外括 约肌。
结直肠肛管的临床意义
疾病诊断
预防保健
了解结直肠肛管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 能有助于对相关疾病的诊断,如炎症、 肿瘤等。
肠道旋转不良
肠道旋转不良是一种肠道发育 异常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肠梗
阻、呕吐等症状。
肛门闭锁
肛门闭锁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 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出生后 无肛门或肛门狭小等症状。
肠道重复畸形
肠道重复畸形是一种罕见的肠 道发育异常性疾病,主要表现
为肠梗阻、呕吐等症状。
其他结直肠肛管疾病
01
02
03
肠易激综合征
直肠肛管解剖
03
肛管阴部 内动脉,供应肛管下段
静脉回流
直肠肛管的静脉回流主要通过 直肠下静脉丛和肛管静脉丛
直肠下静脉丛位于直肠下段, 收集直肠下段的静脉血
肛管静脉丛位于肛管周围,收 集肛管的静脉血
直肠下静脉丛和肛管静脉丛的 血液最终回流到下腔静脉
神经支配
腹下神经:支配肛 管和肛门括约肌的
02 上皮层:由柱状上皮细胞和杯 状细胞组成,具有分泌功能
03 固有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和淋 巴组织组成,具有免疫功能
04 黏膜肌层:由平滑肌细胞组成, 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黏膜下层
结构: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
功能:为黏膜层提供营养和氧气
特点:富含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吸收和排泄
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与肌层紧密相连,共同维持直肠肛管的形态 和功能
运动功能
骶神经:支配直肠 和肛管的感觉和运
动功能
盆神经:支配直肠 下段和肛管的感觉
和运动功能
阴部神经:支配肛 管和肛门括约肌的
感觉和运动功能
4
直肠肛管的生理 功能
排便功能
直肠肛管是排便的
01
主要通道
直肠肛管可以调节
04
排便的速度和力度
02
直肠肛管通过收缩
和舒张来控制排便
03
直肠肛管可以感知
粪便的性质和数量
直肠肛管解剖
目录
01. 直肠肛管的结构 02. 直肠肛管的组织结构 03. 直肠肛管的血管和神经 04. 直肠肛管的生理功能
1
直肠肛管的结构
直肠和肛管的位置
2019
肛管位于直肠 末端,连接直
肠和肛门
2021
直肠和肛管的 毗邻器官和组
织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
齿状线
(二)直肠
侧面观 直肠的位置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比邻关系 • 前有膀胱、前列腺或子宫和阴道 • 后有骶骨 • 两侧有支配性功能和排尿的神经及重要血管
直肠的位置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系膜 是指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直 肠的、行成半圈1.5~2.0cm厚的结缔组织, 内含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脂肪组 织,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
Thanks
直肠系膜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直肠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 为当前直肠癌根治术金标 准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切除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二)直肠
肛垫 位于直肠末端,在齿状线上1.5cm宽的环形海绵状组织带,是诱发排便的感觉中心。现 在认为,肛垫松弛下移是痔形成的基础
横结肠及其系膜将腹腔分 为结肠上和结肠下
降结肠 乙状结肠
阑尾
盲肠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易扭转
长约40cm 分为固定段和活动段
易扭转
回盲瓣,调节食糜进入盲 肠速度,防止返流
(一)结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结肠组织学结构
(二)直肠
一、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直肠解剖结构
• 长约12~15cm • 以腹膜反折为界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 • 外科临床工作中亦有将直肠分为上、中、下段
内痔 淋巴引流向上 至腹主动脉周围 或髂内淋巴结 植物神经支配
直肠、肛管和肛周解剖结构与病变的MR高分辨率成像PPT课件
图像分析和测量
肛管组: 取肛管中部冠状位图像测量肛管、耻骨直肠肌和肛门 外括约肌的长度,括约肌间沟的宽度,肛提肌、肛门内、 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和联合纵肌的厚度等。在正中矢状 位图像上测量肛门外括约肌的前后部的长度与厚度。在肛 管上部横轴位断面及中部横轴位断面分别测出会阴体和球 海绵体肌的厚度。分别在各个被测肌肉的最厚部位进行测 量。分别测量左、右侧后进行评估。把(左侧+右侧)除以2 作为各被测肌肉的平均厚度和长度。肛管长度测量范围定 为从耻骨直肠肌的最头侧到肛门外括约肌的最尾侧。采用 SPSSl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肛管与肛周结构和 左右侧测量值之间采用Pearson分析,男、女肛管与肛周 结构的测量值的比较使用非参检验的两相关样本检验和两 独立样本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磁共振肛管疾病组引言肛管是腹膜外位器官,位于直肠的远端。肛管的作用 主要是控食物残渣的排泄,多种疾病容易发生,如肛瘘、 肛周脓肿、大便失禁和肛管恶性肿瘤等。 肛瘘,又被称为肛管直肠瘘,是肛管直肠和肛周皮肤 的异常沟通,内口大多在齿状线肛窦内,外口是继发性的, 常位于肛周皮肤;大多数肛瘘是由于肛腺炎症迁延不愈发 展而来,少数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如结核、Crohn’s 病等 。 肛管与肛周结构的检查手段有直肠内超声、CT、MRI 等。本组用相控阵线圈对31例疑是肿瘤或肛瘘和1例肛管 癌进行了高分辨磁共振检查,旨在研究高分辨磁共振对肛 瘘和肛管癌的显示情况及高分辨磁共振在该区域疾病检查 中是否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 •
表1-1 男、女性肛管及肛周结构厚度与长度的平均数值 X(—)±SD(min~ max)mm 项目男女肛管长度38.22±4.02(31.80~44.52)41.81±4.20(37.14~48.12) 内括约肌厚4.12±1.08(1.56~5.51)3.98±0.85(2.33~4.74)联合纵肌厚 度1.43±0.48(0.77~2.18)1.51±0.61(0.68~2.34)括约肌间沟宽度 2.61±0.98(1.56~5.46)2.35±0.92(1.08~4.11)会阴体厚度3.52±0.84 (2.33~4.68)6.77±1.68(3.51~9.43)球海绵体肌厚度4.31±0.91 (2.82~5.68)2.49±0.81(1.75~4.42)肛提肌厚度2.97±0.93(1.54~4.55) 3.76±1.39(2.10~7.46)耻骨直肠肌长度15.56±3.32(10.93~22.98) 15.74±3.84(8.58~26.26)耻骨直肠肌厚度5.98±5.60(3.92~8.52) 6.32±1.72(3.90~10.18)外括约肌长度24.01±3.61(15.40~30.62) 26.83±2.72(21.24~32.42)外括约肌厚度4.41±0.96(2.46~5.53) 3.82±0.76(2.46~0.76)外括约肌前部长度12.56±2.67(6.71~15.81) 11.12±2.81(11.12~17.67)外括约肌前部厚度5.02±1.12(3.08~7.01) 18.42±3.21(13.01~22.75)外括约肌后部长度18.01±3.96(13.63~ 24.45)18.42±3.21(13.01~22.75)外括约肌后部厚度17.58±2.62 (13.63~21.66)18.22±4.66(10.76~25.62)
肛肠外科_图文
•单发息肉少恶变,
•多发息肉多恶变。
临床表现与诊断
•便血: •无痛性,炎症时粘液血便,腹泻和里急后重 。 •直肠肿块 •带蒂息肉,排便时脱出肛门外,鲜红樱桃状 ,便后自行复回。无蒂肛指和肛镜才能发现 。 •肛指与内镜检查: •园形,柔软。息肉变硬,表面高低不平,固 定肠壁,可能癌变。为明确性质,取活体组 织。
二 出血 期
大便时脱 便后自行回纳 出
三 少或不出 大便时脱 便后不能自行 嵌顿、绞窄、
期血
出
Hale Waihona Puke 回纳,需用手 坏死、感染溃
推回
烂
四
痔块长期 不能回纳或回
期
脱出
纳后又立即复
内痔
3、7、11点
血栓性外痔
混合痔
直肠上动脉 在内痔发生 处的分支示 意图
临床表现
•内痔:主要症状是无痛性便血。 •便时出血 大便带色、无痛,喷射状,可贫血 。 •痔块脱出 内痔二、三期可脱出肛门外,由自 行回复渐变为用手推回,否则容易嵌顿。 •疼痛 单纯内痔无疼痛。当感染、糜烂、血栓 形成,尤其嵌顿时疼痛剧烈。 •瘙痒 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瘙痒,甚至湿疹 。 •检查:最好蹲位、排便后观察,可见痔块大小 、数目、部位。内痔肛镜检查。
肛裂anal fissure
•肛管皮肤全层裂开继发感染所形成的慢性溃疡,大 多位于肛管后正中线。 •病因与病理 •便秘,便时用力过锰,排出时裂伤肛管皮肤。 •肛裂患者恐惧排便,形成恶性循环。 •粗暴检查可造成肛裂。 •肛裂多为单发的纵形溃疡。反复损伤、感染,使基 底较硬,肉芽灰白,裂下端皮肤因炎症、静脉及淋 巴回流受阻,发生水肿,形成结缔组织性外痔,称“ 前哨痔”。肛裂上端肛乳头因炎症和纤维变而肥大。 •肛裂、前哨痔、肥大肛乳头合称肛裂三联征。
肛肠解剖与生理学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肛门
是消化道的最末端出口, 是排便的通道。
肛管直肠部的肌肉和神经支配
肛管直肠部的肌肉
包括内括约肌、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 肌等。
神经支配
肛管直肠部的肌肉由自主神经支配, 其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最 为重要。
肛管直肠部的血液供应
01
肛管直肠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 髂内动脉的分支,包括直肠上动 脉、直肠下动脉和肛管动脉等。
肛肠解剖与生理 学课件
目录
• 肛肠解剖学基础 • 肛肠生理学概述 • 肛肠疾病病理学 • 肛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肛肠疾病研究进展
01
肛肠解剖学基础
肛管直肠部的解剖
01
02
03
肛管
是消化道的最末端,上接 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 约3-4厘米。
直肠
位于盆腔的后部,上接乙 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 12-15厘米。
结合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
肛肠疾病预防研究进展
健康生活方式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 良好心态等,降低肛肠疾病的发生风险。
筛查与早期诊断
开展肛肠疾病的筛查工作,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疾 病恶化的风险。
公共卫生策略
制定和实施公共卫生策略,提高肛肠疾病的防治意识 和能力。
肛肠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痔疮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痔疮会导致肛门周围静脉曲张,血液 淤积,引起局部缺氧和炎症反应,进 一步加重病情。
肛瘘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肛瘘会导致瘘管内长期存在感染源, 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增生,导致病情 反复发作。
肛裂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肛裂会导致肛门周围皮肤损伤和炎症 反应,引起疼痛和出血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
一、结肠
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分盲肠、升结肠、横解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盲肠直径7.5cm(最宽);乙状结肠2.5cm(最窄)。
升结肠和降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盲肠、横解肠和乙状解肠为腹膜内位器官。
二.直肠
长度约12---15cm,分为上段直肠(前和两侧有腹膜覆盖)和下段直肠(完全位于腹膜外)。
(1)直肠瓣(2)肛柱(3)肛瓣(4)肛窦(5)肛乳头(6)齿状线
齿状线意义:
齿状线以上——粘膜,受自主神经支配,无疼痛感;血液供应由直肠上、下动脉提供;通过直肠上静脉回流至门静脉;淋巴引流主要入腹主动脉旁或髂内淋巴结。
齿状线以下——皮肤,受阴部内神经支配,痛觉敏感;肛管动脉供血;通过肛管静脉回流至腔静脉;淋巴引流主要入腹股沟和髂外淋巴结。
(7)直肠系膜
直肠中下段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直肠的形成半圈1.5—2.0cm厚的结缔组织。
(8)肛垫
直肠、肛管结合处,该区为一环状、约1.5cm宽的海绵状组织带,富含血管、结缔组织、弹性组织和纤维肌性组织(Treitz肌)。
(9)括约肌间沟
位于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
三.肛管
长约1.5----2.0cm,上至齿状线,下至肛门缘。
四.直肠肛管肌
肛管外括约肌组成的三肌环
(1)上环,附着于耻股联合。
(2)中环,附着于尾骨。
(3)下环,肛门前皮下组织相连。
肛提肌——耻股直肠肌、耻股尾骨肌、髂骨尾骨肌。
肛管直肠环——肛管内括约肌、直肠壁纵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约肌深部和耻股直肠肌共同组成。
五.肛管周围间隙
肛提肌以上间隙:(1)骨盆直肠间隙
(2)直肠后间隙
肛提肌以下间隙:(1)坐骨肛管间隙
(2)肛门周围间隙
六. 结肠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七.直肠肛管的血管、淋巴和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