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教 学目 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 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特别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规律。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 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 能;通过海平面气压分布和季风形成等直观图的阅读,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又把两者结 合起来,初步形成地理空间思维.
பைடு நூலகம்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了 解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介绍气候形成的重要原 因之一,并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
2、重点、难点
重点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
气环流的影响,冬夏季节大气活动中心的名称;季风环 流的形成。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 律;季风的形成。
; 德国退税 https:///knowledge/ 德国退税
;
回答出“心理变化”1分,回答出“突出主旨”2分)24.当现实看上去不那么完美的时候,你是否依然有颗玩味与欣赏的心,化劣势为优势,尽情活出自己的生趣。(2分。没按文中原句回答,意思相同亦可。)25.示例: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现今 ,世界各地都掀起了“汉语热”的狂潮,甚至《中国诗词大会》都有不少外国人参加。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学好中国古典文学,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3分。围绕“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回答,表述清楚即可。) (2017江苏盐城)(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19分) 丁香花 杨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
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
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2.4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四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
整个说课共分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
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四)教材处理: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课例:《全球性大气环流》第一课时
3 . 、 重点 难点确立依据 。
( ) 材 处 理 三 教
【 课堂活动2 】 让学 生们互相 传递气球 演示三 圈环流 。在 这过程 中, 学生和老师不断找 出问题 , 解决问题 。如 : 受地转偏 ( ) 学 方 法及 手 段 四 教 向力的影响 , 气球应该怎么传 ?传给谁?正前方 的同学 , 1 立依据 : 确 ‘ 贫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 倡 右前方的同学 , 还是 左前方 的同学 ?气球传N3 。 的同 oN 导 自主 、 合作 、 探究 的学习方式 ” 是本次 新课程 改革提 学后 , , 偏成西风 , 大量来 自赤道 的气流在这里堆积 , 最终 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加上本节难点多 , 内容较抽象 , 以 会 怎样运 动?在这里气流下沉后 , 所 往赤道方 向的那支气 我运用 了课堂 活动 的方式进行 教学 。在教 学过程 中, 通 流受地转偏 向力 的影 响偏成什么风? 往北极方向的那支 过让学生传递气球来模拟三 圈环 流的形成 过程 , 引导学 气流在6 。 附近遇 到南下 的冷气 流后 ,又会 怎样 运动? 0N 生 自主探究 , 合作交流 , 最终突破难点 。 这些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合 作都一 一解决 了 , 三圈 2方法和手段 . 环流 的形成过程学生也就都能理 解了。然后 , 每一 排 让 ①通过课 堂活动 , 让学 生根据课文来分析 、 归纳 、 比 的学生说 出 自己所在 的位 置受 哪个 气压带或 风带 的控 较三圈环流的形成。 制, 并让每排 的学生设计一 个手部动作 , 来表 现出 自己 ②借助板 画 , 采用设 问式教学 和探究式 学习的方法 所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的方向。 完成知识的传授 。 设计意 图: 一方面化静态为动态 , 二维为三维 , 化 让 3目的 : . 通过课 堂活动 , 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 学生建立起较清晰的三维空间概念。大气的上升运 动 、 信息, 化抽 象为具体 , 给学生 留下 了鲜 明 、 深刻 的 印象 。 下沉运动 、 水平运动 , 近地面大气的运 动 , 高空 大气 的运 同时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唤起其强烈 的求知欲 , 为攻破 动 , 学生都有一个 比较直观的认识 。 另一方 面, 培养学生 难点打下基础 。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 二、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实录 【 实录 】 当教师把气球交给第一排最左边 的学生 , 让 【 习引入 】 复 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 画热力环 流图 , 学 他演示时 , 该生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 于是 , 我建议他和周 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 围的同学讨论后 , 再来演示 。 经过讨论 , 该生成 功演示 了 设计意图 : 为本节课 的学 习打下基础 。 气球从赤道地面 ( 第一排桌面 ) 上升 , 在高空( 用手举 高 ) 【 实录 】 本环节学生完成 出色 , 全体学生给予 热烈的 向北 ( 后排 ) 移动时 , 向右偏( 给了他后 面右边 的同学 ) 交 掌声 。 的过程。教师 : 大家说他演示对 了吗?学生们 : !教师 对 前 面我们学 习的是区域性的大气环流 , 我们知道全 及时采访该学生 : 是什么让你觉得把气球传 给他是正确 球地表冷热不均 的分布是有规律 的, 大气 的运动状况又 的? 学生 : 风受地转偏 向力的作用 , 北半球向右偏 。 响起 ( 如何 呢? 热烈的掌声 ) 师 : 教 掌声说 明你 的表现很精彩 , !请 谢谢
10全球性大气环流(2)——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已初步掌握。
了解到大气环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今天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讲授新课](教师讲述)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绘图活动)1.展示图片,提出要求:请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图上描出全部的气压带和风带。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绘图:…3.评比活动:各小组进行评比,教师进行点评。
(过渡)结合这幅描绘有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我们来探讨一下气压带和风带即大气环流会对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们通过下面的案例来进行探究。
(案例探究)1.展示案例:2.教师引导分析: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要把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气温和降水的情况描述清楚。
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样”来描述,如材料中对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和对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的描述;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其气候特征可用“夏季怎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如材料中对地中海气候特点的描述。
3.师生互动:结合材料和刚才老师的分析,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互动一:教师提问: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10°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这么样的特征?学生回答:受太阳辐射强,终年高温。
教师提问:赤道地区受哪一个环流控制?学生回答:受单一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教师提问: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回答:盛行上升气流。
教师提问:多什么样的天气?学生回答:多对流雨。
2024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
2024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大气环流》是地理课程中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候和天气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大气环流系统的形成和运行规律的内容。
大气环流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是地理学科中的重点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知识与理解目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大气环流系统的组成和运行规律;②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大气环流的特点,掌握大气环流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大气环流系统的组成和运行规律。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分析大气环流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二、说教法学法在地理学科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亲身体验地理现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大气环流的知识。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如图片、动画、实物等,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还准备了相关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将以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发学生对于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思考,从而引入大气环流的概念和意义。
2.知识讲解: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向学生讲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组成要素以及运行规律,重点强调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低气压带等重要环流系统。
3.实验探究:通过设置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大气环流的形成和运行过程,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象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气候现象,并讨论大气环流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和移动沁阳市第一中学韩伟利《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节中的内容,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
整个说课共分三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四部分)(一)地位和作用: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本课内容在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用图表示:大气运动(根本原因)↓全球性大气环流 (承前启后)↓天气现象、气候形成(重要影响)↓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理解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b 、掌握气压带风季节移动的成因和规律2、能力目标a 、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b 、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四)教材处理: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时,注意知识的迁移及图文结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引出赤道和两极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分别形成大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水平方向上:低空由赤道向两极的运动,高空由两极向赤道的运动;当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时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空气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从而形成三圈环流,并用计算机动画演示这个形成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一)说学生由于学生在中招时没有考地理,所以普遍基础较差,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故可制造假设,化繁为简,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大庆四中李宏一、教学内容分析1、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大气环流是各种规模运动系统的形成和活动基础,又是各地天气变化、气候形成和突变的重要条件。
本课内容在大气环境单元中起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2.三环环流、压力区和风区的内容是前一节知识的延伸、综合和应用。
地球表面三周期环流的具体表现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地球表面的气压带和风带对各地区天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重要影响。
它不是赤道和两极之间简单的封闭热循环,而是更复杂的三循环循环。
低纬和高纬环流是由热力因素形成的,中纬度环流是由动力因素形成的。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上述大气环流及其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在地球表面性质均一的假设和条件下的理想状况,实际上地球表面并非均一,而是海陆相间分布着,在北半球中高纬尤为突出。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仍是热力作用,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海陆分布决定的。
随季节带变化在大陆上气压系统随季节强的变化,显著地影响着气压带和风带的有规律的带状分布。
特别是北半球,气压系统是可见块状相间分布。
4.大气活动中心是一个高低压中心,海陆作用力强,冬夏季影响范围广。
和正压风带一样,它们也会随着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气候和天气有重要影响。
教材分析了对中国天气和气候影响最大的副热带高压,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压与中国降水、旱涝的关系。
5、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已经详细的介绍过,本课课结合教材图220“亚洲季风”对季风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并要求了解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形成,性质的差别进行简略的概述。
6.本课程有两个活动问题,都是开放式的第一题“用资料说明我国季风的存在”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讨论季风对我们国家的好处”允许学生通过在初中学到的相关知识回答这个问题,这加强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圈环流及压力区和风区的形成,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分布和成因。
高一地理说课稿: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
高一地理说课稿:高一地理《2.4 全球性大气环流》高一地理说课稿:高一地理《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摘要】高中频道的编辑就为您准备了高一地理说课稿:高一地理《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
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 说课稿》PPT课件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
•
第二步,提出“实际上地球是在不停自转着
的,那么假设地球不公转、地表均匀,地球的大
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呢?”的问题,结合课本“全球
大气环流示意图”以及板画,启发讲解三圈环流
形成的动态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三圈环流
的趋动力问题,比较其成因上的差异,明确“由
热力原因形成的是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由动力
原因形成的是中纬环流”。
想状态复杂得多,在北半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切断成块状分布,其中7月份,
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低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形成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1月份,副极地低压
带被亚洲高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申
低压和冰岛低压。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新)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一、课题名称全球性大气环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和分布;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培养学生研究地理现象的科学态度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法、绘图法、启发法六、教学用具教学插图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就是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可以发生在大区域,也可以发生在小区域,我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想一下在全球高低纬之间是否存在这样的大气运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板书】: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讲授新课】:学生阅读课本37页,回答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板书】:一、大气环流【学生回答】: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的作用是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引入】:大气环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三圈环流,一种是季风环流,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一下三圈环流。
【板书】:二、三圈环流【启发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它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地表受热不均),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全是海洋,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且太阳直射赤道,联系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想一想根据这些假设条件,全球会发生怎样的大气运动。
最新2.4-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资料
2.4全球性大气环流(第一课时)(兰州二十一中 郭 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3.德育目标: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与水量平衡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各地的天气与气候,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制约的辩证关系。
理解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过程、分布特点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教辅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所发生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区域,比如城市的热岛效应、海陆风、山谷风等,也可以是一个大区域。
就全球性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本节课咱们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板书〕一、大气环流1、定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
2、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二、三圈环流:〔讲授〕1、单圈环流〔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为简化起见,考虑三条假设条件: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高赤道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而终年炎热,大气因受热膨胀上升,两极因纬度高,太阳斜射而终年严寒,大气冷却收缩下沉。
进而在赤道与两极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
〔讲授〕2、三圈环流〔动态过程演示:以北半球为例〕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但考虑地球自转,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为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分析〕①关于低纬环流赤道大气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赤道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转西南风再到西风。
大气环流说课稿
《大气环流》说课稿新登中学王超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本课内容在大气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2,教材思路: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三圈环流"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通过观察"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3)情感目标: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有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4,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以及季风环流的形成等.难点: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二,说教法1,总体策略采用化繁为简,有易入难的策略.运用这一策略进行大气环流的教学,可以化解学生的思维障碍,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种"抽象—建模"的思想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感性认识,形象思维较强,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学中运用形象直观教学法,将抽象的,静态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手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并结合动画设计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3,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口诀小结法等三,说学法1,学生情况的分析: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故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利用地理小故事质疑,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2,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设计:活动1: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大气运动受力的情况,构建单圈环流模式,并分析单圈环流是否能够存在,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埋下伏笔.活动2:通过自己亲手绘制三圈环流模型,搞清楚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这个活动适合边讲边做,提倡做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活动3: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活动设计.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这是完成下面内容的基础.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冬,夏季大陆上空气柱的气流运动情况,并把气温—气流运动—气压三者的关系梳理清楚,为第三题作准备.第三个问题是关键问题,在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大陆出现了高压中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大陆出现了低压中心,于是可以看出带状的气压带被切割开来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了.四,说教程【引入新课】实例引入.围绕地球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不仅运动形态繁多,而且它们的活动规模,活动时间,发展变化规律也各不相同.请大家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列出它们的名称(例如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龙卷风等).有一种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反映了大气运动的基本状态和变化特征,并制约着这些规模较小的气流活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大气环流.【学习新课】出示目标大气环流的概念,形成,作用.一,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二,大气环流的形成指导学生边画图,边理解.为此,采用以下教学程序:1,假设条件"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也就是只考虑赤道与极地间的冷热差异,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1,学生会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2,假设的条件与前提是"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实际地球表面的海陆差异".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低纬环流的绘制,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要做的是课前准备好学生制作;讲清绘制的具体要求;绘制过程中随时纠正学生反映出的问题;最后组织学生用自己绘制的模型回答问题.问题1: 低纬环流圈的高空气流为什么只能到30°纬度而不能继续往南或北运移问题2: 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后,哪支气流上升问题3: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3,小结三圈环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集中在三圈环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4,对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课件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分析和教师自行设计教学课件动态演示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移动的规律.5,对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的教学,采用下述教学策略.(1)总结上面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和风带,尤其让学生回忆三圈环流产生的前提和条件"地球表面均匀".教师提出问题:将地表的不均匀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气压带和风带会如何变化也就是海陆的差异会使带状分布的气压带风带如何变化(2)引导学生按步骤分析,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3.对于问题"冬季,大陆与海洋相比较,哪里的气温低哪里的气温高夏季呢 "教师要有一个铺垫,即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变化小,相比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感性上知道,教师可以从理论上给以说明. "活动3"的第2个问题是关键步骤.这个步骤如果学生自学有难度,可在教师下引导完成.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气温的高低是原因,其直接的结果是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而空气垂直运动的直接结果,是近地面气压的高低.这一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予重视.(3)教师结合图"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建立起气压中心随季节变化的概念及掌握变化的规律.三,大气环流的作用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影响全球气候.【板书设计】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单圈环流大气环流形成: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季风的形成作用: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课堂练习】:【课后小结】这节课的内容难点比较集中.难度存在于几个方面:一是空间跨度大,二是抽象,三是运动形式比较复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注意多利用图,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把握从简到难,从单一到多个,从纯理论到实际这样一个分析过程.。
全球性大气环流 -说课稿
全球性大气环流 -说课稿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全球性大气环流》出自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本节课共分三个课时学习,本节说课为第一课时,适合高一年级学生。
本节课要想顺利的学习,必须把握住学习的思路:从理想到现实,从简单到复杂,注入的因素越多,离现实越近,越能反映实际状况。
一、说道教材分析与处置:(一)地位和作用:本章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
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本节课在整个高中地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业水平测试甚至高考中都占有相当的比例。
(二)说道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初接触到自然地理,感觉特别难,尤其全球性大气运动很抽象,而且初中地理基础较薄弱。
但他们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老师的引导和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说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实际风的方向(立体空间)。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三圈环流的构成为重点的依据就是三圈环流就是全球气压拎、风带构成的基础,也就是世界气候构成的基础;气压拎、风带的构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就是气压拎、风带的构成及移动过程就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构成的基础。
而气候就是中考中的重点,也就是每年必修的考点之一。
实际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就是学生缺少空间想象力,加之没教给物理上力的制备与水解,更容易认知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四)教材处理:本节课为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告诫学生紧紧抓住以前研习过的大气运动的构成过程,将前后科学知识紧密联系出来;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控三圈环流的构成,减少了一个内容——即为单圈环流的构成;另外将教材的科学知识体系水解为三圈环流的构成、气压拎和风带的构成、海陆原产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
高中高一地理《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
高中高一地理《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和作用;2.掌握区域大气环流和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了解西风带、风向、风速等气象概念;4.掌握全球性气候带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和解读地图,了解各地气候类型和分布特点;2.学会使用各种气象工具,掌握各种气象指标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全球性气候带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西风带的分布和特点;2.掌握地图的分析和读取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和大气环流的概念;2.引入今天的主题,全球性大气环流。
讲解(20分钟)1.讲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介绍区域大气环流和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解释西风带的分布和作用,以及风向、风速等气象概念;4.详细讲解全球性气候带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案例分析(25分钟)1.分发各地气候分布图和资料,让学生自行分析和解读;2.以几个经典案例为例,让学生分析气象数据和指标,深入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特点和影响。
锻炼(25分钟)1.通过模拟实验和计算气象数据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气候带的分布和特点;2.使用各种气象工具,进行实际场地的测量和分析。
总结(5分钟)1.汇总今天学习的知识点;2.引导学生思考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气象资料,对本课程所学知识进行总结;2.完成相应练习和实验作业。
评估与反思1.通过学生作业,考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2.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好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改进。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
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 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 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 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 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 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 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 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 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
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 风带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 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 止是相对的。 4.确立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2.单圈环流的形成 3.三圈环流的形成 4.三圈环流的作用
(板书)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黑板上
绘制的板图或多媒体动画)以亚欧大陆为例,冬季大陆 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 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 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 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是一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 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 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 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冬 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信宜市第二中学王瑞龙《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四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学生1、知识技能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间移动的规律。
②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地转偏向力对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作用的规律。
③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水平气压差异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学习能力本节内容抽象性强,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一些概念和原理离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验和想象。
这第二章大气也是本节教材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要求高,难度大同样是本节的特点,要求学生有空间想象力、联想力、演绎推理力、形象思维力、知识应用能力。
但是也有可与现实联系的内容,比如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降水和旱涝的关系。
本节有许多要求或需要学生阅读的图,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对地图已学过基本知识,在本节学习中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其读图,识图、用图、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地理归纳能力和地理推理能力。
3、学习态度由于《全球性大气环流》的课程知识较抽象难懂,而学生学习该课程所需的学习能力和关联的物理学知识尚未完全具备,大部分学生在初学时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畏难情绪,学习主动性受到威胁。
二、说教材1.地位与作用全球性大气环流属于第二章重要的一节,它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而三圈环流却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因为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
2.知识目标①掌握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②理解地球自转是导致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在近地面表现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即7个气压带成高低相间,南北对称,6个风带呈南北对程分布。
③掌握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同时同向移动的规律及其表现及对气压带、风带而言导致某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范围扩大,对地面而言使某一地区出现不同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全球性大气环流》出自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本节课共分三个课时学习,本节说课为第一课时,适合高一年级学生。
本节课要想顺利的学习,必须把握住学习的思路:从理想到现实,从简单到复杂,注入的因素越多,离现实越近,越能反映实际状况。
一、说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章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
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本节课在整个高中地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业水平测试甚至高考中都占有相当的比例。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初接触到自然地理,感觉特别难,尤其全球性大气运动很抽象,而且初中地理基础较薄弱。
但他们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老师的引导和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实际风的方向(立体空间)。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而气候是高考中的重点,也是每年必考的考点之一。
实际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加上没有学到物理上力的合成与分解,更难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四)教材处理:
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
这一过程的学习必须从简单到复杂,影响的因素逐一往进渗入,这样学生的理解也能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确立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三、说教学方法及手段
1.确立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总结出基本的规律。
2.方法和手段:
①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三圈环流的形成;
②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
3.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
(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依据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理想到现实,逐一往进注入因素,让学生逐一去理解)
(板书)
﹝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单圈环流的形成
3.三圈环流的形成
4.三圈环流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示意图多媒体动画或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
教师在引导并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先要得出各气压带的形成,然后再根据上节课教的风向的画法,逐一会画出高中低纬度的风带的风向。
(依据:气压带的形成可根据大气的冷热运动得到,而风带的形成可根据上节课学到的内容画出)
(教师利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图来分析,直射点随季节南北而移动,那么分布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也会随之而南北移动,边演示边总结出移动的规律,让学生从动态中获得规律,总结出结论,记忆会更深刻)
(板书)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五、说练习
本节课课堂练习是要及时总结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如他们是高低相间分布),并利用立体分布画出极地俯视图上的三圈环流和平面上的三圈环流,以便更好的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还要根据各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过程总结他们分别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这是今后学习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六、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气候、洋流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难点,学习的过程中重在理解规律的形成,以便今后能很好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