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毒理学绪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腐蚀性毒物的是(B)
A HCl
B BaCl2
C 苯酚
D AgNO3
2、下列不属于脑脊髓功能障碍性药物的是(C)
A 酒精
B 催眠镇静安定药
C 有机磷D致幻剂
3、以下是酸性毒物的是(A)
A 斑蝥素
B 吩噻嗪类镇静药
C 苛性钠
D 乌头的主要成分
4、我国北方冬季最常见的中毒方式是(D)
A 有机磷中毒
B 杀鼠剂中毒
C 氰化物中毒
D CO中毒
5、铅、DDT的主要蓄积部位分别是(A)
A 骨、脂肪
B 脑、脑
C 脑、脂肪
D 肝脏、脾脏
6、以下不属于毒物的拮抗作用的是(C)
A 阿托品与吗啡
B 酸与碱
C 乙醇与安眠药
D 阿托品与有机磷
7、被称为近代毒理学创始人是谁?(A)
A Orfila
B Paracelsaus
C Curry
D Devergie
8、毒品进入机体途径的吸收速率由快到慢依次为:(A)
a)静脉、吸入、皮下、肌肉、口服
b)吸入、皮下、静脉、肌肉、口服
c)静脉、肌肉、皮下、吸入、口服
d)皮下、吸入、静脉、口服、肌肉
9、毒物生物转化最重要的场所是(A)
A.肝 B. 肾 C. 肺 D. 脾
10、以下哪个不是毒物死后再分布的机制及影响因素(D)
A. 死后血液的流动
B. 毒物的降解和破坏
C. 微生物作用
D. 毒物的毒性
11、以下正确的是(A)
A. 凡是使机体发生中毒症状的毒物的最小剂量称半数中毒量
B. 凡是使机体发生中毒症状的毒物的剂量称毒物的中毒量
C. 凡能致机体中毒死亡的毒物的最小剂量称为该毒物的致死量
D. 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中毒死亡的剂量称该毒物的最小致死量
12、一氧化碳中毒死者的尸斑呈(A)
A.樱红色
B.鲜红色
C.暗褐色
D.棕红色
13、1997年美国毒理病理学家学会细胞死亡命名委员会建议,将坏死前细胞如表现细胞肿胀为特征,则称为(A)
A.胀亡
B.凋亡
C.死亡
D.消亡
14、低剂量的砷化物、四氯化碳、氯仿等多引起(A)
A.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变性坏死
B.肝小叶外围带出血坏死
C.肝小叶广泛性坏死
D.深度黄疸
15、可选择性地引起近端肾小管直部的损害的是(A)
A.升汞
B.乙二醇
C.磺胺类药物
D.四氯化碳
16、毒鼠强中毒后的症状不包括:(A)
A.昏迷
B.抽搐
C.头痛
D.视力模糊
17、短时间内迅速死亡,可排除:(D)
A.氰化物
B.有机磷农药
C.高浓度CO
D.升汞
18、以下哪个药物不会造成肺水肿现象: D
A 刺激性气体
B 安妥C有机磷类D阿托品
19、下列哪项不是检查肠胃应注意的 D
A胃内容物有无特殊气味B胃容物性状C胃粘膜变化D胃的重量
名词解释
1、毒物
2、中毒
3、毒物的协同作用
4、毒物的拮抗作用
5、半数致死量
6、致死血浓度
7、死后毒物再分布
简答题
1、简述常见毒性效应得类型
2、什么是终毒物,简述终毒物的作用机制的类型
3、什么是靶器官,什么是效应器官?二者有何关系?
4、比较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的异同点。
5、在怀疑中毒或中毒的案件中,它应解决那些问题?
6、简述毒物死后再分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4点)
7、根据中毒的原因或方式可将中毒分为哪几种类型?
8、将尸体解剖时主要检材的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
9、毒物化验检材的送检注意事项
答案
名词解释:
1、毒物:指在日常接触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能与生物体之间发生化学或物理
化学作用,导致机体组织细胞代谢、功能或形态结构损害的化学物质。
2、中毒:机体由于毒物的作用,器官、组织、细胞代谢、功能或形态结构遭受损害而出现
的致病状态称为中毒。
3、毒物的协同作用:指当同时接触两种有类似毒性效应的毒物时,其毒作用分别超过两者
分别作用之和。数学关系:1+1>2
4、毒物的拮抗作用:指两种毒物作用于机体时,一种毒物干扰另一种毒物的毒性,使其毒
性减弱,或者是两种毒物彼此干扰使对方毒性减弱,所产生的毒性效应低于各个毒物单独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数学关系:1+1<2
5、半数致死量:指能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中毒死亡的最小剂量。
6、致死血浓度:引起中毒死亡的血中的最低浓度。
7、死后毒物再分布:是指毒物在尸体内浓度的改变过程,特别是指心血中毒物浓度的变化。
简单题
1.常见毒性效应得类型:(参考第三版教材P11)
(1)、局部与全身毒性效应
(2)速发性与迟发性毒性效应
(3)致敏和自体免疫效应
(4)特异质反应
(5)可逆性与不可逆性毒性效应
(6)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