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合集下载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理解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材料,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孝文帝评价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作用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谜语: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学生思考回答后,老师顺势导入:“鲜卑族最早建立了哪一政权?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439年,北魏统一了。

影响:北方出现了的趋势。

(课件展示以上内容)2、(课件展示图片):①鲜卑贵族穿汉族服装②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③汉族妇女从少数民族学会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④北方少数民族妇女向汉族人民学会采桑。

老师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即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3、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采取一下哪种方案?A、以胡治汉B、胡汉分治C、胡汉融合(学生小组讨论,引入孝文帝改革)4、孝文帝迁都洛阳(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首先,老师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学生自学115页第一段,找出答案)然后,通过五名学生表演课本剧《孝文帝迁都》让学生知道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重重阻力,然而孝文帝却巧妙地达到了迁都的目的。

学生从中了解了孝文帝作为一名改革家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和果断。

最后,学生自学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

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阐述本课在课标中的规定是: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民族融合是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关系。

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民族融合有哪些方式(或途径)?其实质和意义分别是什么?这些都是内隐在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只有事先进行梳理,才能确保教学过程的游刃有余。

关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解请见附件一。

2.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意义;民族融合的含义及意义。

3.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先对两个授课班级中不同生活背景和不同知识基础的共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课前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见附件二。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民族融合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还停留在表象上,有些理解还比较片面,未能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学生的兴奋点可能有: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迁都、改汉姓、学说汉化、品尝北魏时的小吃(乳饼)。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孝文帝为什么要推行汉化政策?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大致为:“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提出问题——互动探究——反馈交流——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四)教学平台准备1.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科教学①多媒体课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制作。

②FLASH动画《爱我中华》。

2.学生仿制乳饼。

三、教学内容框架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识读、分析相关地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分析相关图片,进一步提高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的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3、初步理解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理解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2.分析法:对比分析,加深理解。

3.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层层递进,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加深理解。

4.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构建一个生动的课堂。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段。

老师:大家知道这部电影吗?主人公是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胡内迁”,谁来告诉大家“五胡”是哪五个少数民族吗?花木兰是哪个“胡”?这五个少数民族名称在我国还有吗?(告诉同学们,羌族还有,但也不是原汁原味的了。

)这些民族哪去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多媒体出示课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老师:大家拿出导学案,我们共同学习一下本课学习目标,大家齐读。

老师:本节课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多媒体出示课件,告诉同学们哪三个方面,并且让同学们将三个方面与课本上的三个子目对应一下)。

老师:大家根据导学案上的预习提纲,大声、快速阅读课本内容,注意观察插图,把问题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二、自主学习、挑战自我第一子目:建立家园1、北魏什么时间建立的?由什么民族建立的?定都在哪里?2、北魏什么时间统一黄河流域的?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第二子目:乔迁新居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第三子目:除旧布新1、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什么意义?2、北魏政权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北朝指的是哪几个政权?三、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老师:大家完成任务了吗?我们来检测一下效果。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课题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第16 周主备魏云鹤合作修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北朝政权的更迭。

通过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介绍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别人交流、共享知识,同时明白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增进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民族关系和谐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以小组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培养他们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案”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训练单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3分钟走近历史(展示资料)2007年11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展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比赛场面。

(教师发放“导学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

)带着新奇走近历史自主学习10分钟整体感知(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预习,并汇报)组内展示并批改,收集大家的生成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

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阐述本课在课标中的规定是: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民族融合是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关系。

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民族融合有哪些方式(或途径)?其实质和意义分别是什么?这些都是内隐在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只有事先进行梳理,才能确保教学过程的游刃有余。

关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解请见附件一。

2.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意义;民族融合的含义及意义。

3.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先对两个授课班级中不同生活背景和不同知识基础的共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课前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见附件二。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民族融合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还停留在表象上,有些理解还比较片面,未能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学生的兴奋点可能有: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迁都、改汉姓、学说汉化、品尝北魏时的小吃(乳饼)。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孝文帝为什么要推行汉化政策?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大致为:“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提出问题——互动探究——反馈交流——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四)教学平台准备1.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科教学①多媒体课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制作。

②FLASH动画《爱我中华》。

2.学生仿制乳饼。

三、教学内容框架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识读、分析相关地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分析相关图片,进一步提高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过渡: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使北魏孝文帝寻找到了促使鲜卑族强大的改革梦!为了追逐梦想,孝文帝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追梦
1、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图片思考问题。
2、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学生通过老பைடு நூலகம்提供的图片和同桌一起进行讨论认知:当时的民族融合已经成为历史趋势。
图片、视频能形象生动的让学生还原历史。
第二篇章
追梦
第二篇章追梦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迁都洛阳
教师:历史学家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提到:“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结合材料和图片请你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孝文帝,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幻灯片出示)
(3)五胡内迁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
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什么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学生:前秦、淝水之战。)
教师:北方黄河流域这种割据混战的状态是怎样再度得到统一的呢?哪位同学可以结合教材114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学生回答)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主题就是民族大融合,课文紧扣此问题展开:
首先,简要地说明了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其次,比较全面地讲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采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积极作用。
学生: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有效统治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地区。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课题名称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北魏的建立;北魏孝文第的改革;北朝政权的更替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越浓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的能力教育目标体会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重点、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提出问题,质疑。

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文分析:肥水指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割局混战的状态,其中少数民族一支鲜卑族建立了北魏。

统一了北方。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的建立2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3民族的大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措施a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b禁穿胡服c禁用鲜卑姓氏d与汉族联姻f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教师活动1指导阅读,提问思考2渗透: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个民族共同创造的3提问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要点:北魏都城辟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的统治,孝文帝想以汉族文化制度治理中原地区。

边缘地区粮食产量低,建树孝文帝想统一全国。

4迁都意义市场大,人口多,学生活动1思考自学(一小组为单位)a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民族?那年统一黄河流域的?B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的?2讨论:A 孝文帝迁都的意义?B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3书115页要求归纳理解4改革内容有哪些?(课文阅读)5你能说出鲜卑姓氏中那些改批注g 礼法2作用3北朝的分裂a北朝:北魏—东、西两魏、北齐、北周 b南朝:宋、齐、梁、陈小结:北周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间进一步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处于中心。

5为什么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好多的皇帝采用“孝”字呢?例:孝武帝、孝明帝补充: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仪和历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已采用孝字在当今社会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汉姓?见书116页6质疑问难7快速记忆,师生互动。

孝文帝改革措施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8完成作业,查找资料课后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论从史出,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开心辞典”猜谜语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带问题研读课文)(-)北方的统一(板书)1、(课件动态展示)(1)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2)什么政权统一了北方?(3)北方重新统一的时间是:(4) 北方的重新统一在当时起到了什么的影响?(二)孝文帝迁都(板书)1、活动:(1)小小辩论会(多媒体)辩题:要不要迁都?反方:保守贵族们会怎么想?(从保守者的角度)正方:北魏孝文帝会怎么想?(从改革者的角度)(友情提示: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2)先后出示平城和洛阳的城市资料(多媒体)(三)孝文帝改革(板书)1、改革的措施(学生自学教材后,多媒体依次显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资料,要求学生回答具体是哪项措施)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知道“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来.学§.科§网Z§X§ X§ K](2 )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3 )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意义,学会评价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2 )通过材料赏析、辩论,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 )通过思考“各抒己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这一时期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在冲突与交往中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

(2)了解孝文帝改革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史实,认识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3)让学生理解一个国家的强盛是靠各民族齐心合力的结果,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前面是中国的秦汉时期,历史特征是大一统,它的后面是中国的隋唐时期,历史特征也是大一统,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

但他绝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低谷。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南北朝时期尽管是一个动荡不定的历史时期,但民族大融合是这一历史时期贯穿始终的主线。

孝文帝改革是民族大融合发展趋势和鲜卑族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孝文帝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行的改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参与性强。

但是他们对事物的是非曲直判断往往不够成熟。

通过这节课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丰富的历史想象。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评价孝文帝四、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探究问题,营造课堂氛围,层层深入,合作探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 新人教版

第20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2.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必须经过祖国这一层楼,然后更上一层楼,达到人类的高度。

下面是XX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与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历史课老师带来了新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大家听过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木兰诗》还记得吗?(请一个同学来背诵)。

歌中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二十载,屡建战功,但是却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子的故事。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首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缔造了我国北方灿烂的历史文明,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也就是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兴奋。

设计意图:这样做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导入中诗歌背诵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学生预期活动效果: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讨论中来,并能够从课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

生:从东汉末年。

教师总结:对,很好。

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设计意图:这样做使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出现有了感官的认识,方便下面知识的讲解,也就是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人教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探究法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东汉末年,五胡内迁,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那么请问:1、当时内迁的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呢(匈奴、鲜卑、羌、羯、氐)2、当时我国人口迁徙有什么规律呢(北方一些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部分汉族人民迁往江南地区)。

3、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何重要意义(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前一节课我们已经讲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一下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新课探究: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的兴起:4世纪后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政权,北魏是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政权,拓跋氏是鲜卑族最东北的一部,活动在黑龙江上游额尔吉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之间。

398年,拓跋跬正式称帝,定都平城,北魏成为北方强国。

2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指导学生阅读114-115页“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

思考回答: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哪个世纪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这时,黄河流域出现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5世纪,鲜卑族,民族融合前面我们曾讲过一个少数民族也统一了黄河流域。

师问: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生答:氐族人、前秦)那时侯,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出现了各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新课标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认识北魏迁都的原因,分析比较探究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创设一系列有趣的历史问题和活动,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最佳的思维状态中积极进行独立创新的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从而科学高效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学生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和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的历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四、教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敕勒歌”,学生齐读,一起感受北方民族的豪迈奔放。

提问: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由此引出鲜卑族。

教师引导:今天56个民族中却没有鲜卑族的名字,那鲜卑族到底跑哪去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讲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与民族融合教师引导学生回忆19课的学习并进行课件演示:五胡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其中匈奴族的一支灭亡了西晋,接下来的形势就是东晋十六国。

后来前秦强大起来,与东晋进行了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地区的形势怎么样呢?后来是哪个政权又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呢?【自主学习】1、北魏的都城在哪?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一年?哪一世纪?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对北方各族人民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过渡语:民族融合使各民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小。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人教版
教师:同学们对这首歌一定都很熟悉,那么,哪一名同学来说一说,你觉得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谈对这首歌曲的理解(略)。
教师: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杂居相处,亲如一家。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问题,现做一个现场调查。
(教师现场调查班级里的民族分布情况)
教师:请这些少数民族的同学告诉大家,你生活在这个社会、这个集体中有什么感受?
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六)当堂训练、完成课堂作业。
教师补充
教师引导进行纵向比较,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教师给学生指导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学生动手设计表格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导学生读书读图)
请同学继续思考:这些少数民族为什么要内迁,这些民族内迁到中原会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平城的地理位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平城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因素)
教师提问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
(1)布置自学任务(2)指导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的要求(4)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
课题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时
1






1、知识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把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壮大和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政权的成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什么缘故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育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阻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到凡是符合历史进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进展的作用。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民族融合三、教学方式:采纳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式。

四、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北魏是怎么样进展前大起来的,还有北方似乎如何实现统一的呢?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前后入主中原,成立政权。

各族人民和汉族长期混居相处,相互往来,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适应彼此阻碍,趋向一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社会背景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

自东汉末年以来,慢慢南迁。

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阻碍,开始学习农耕并慢慢过上居住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领袖拓跋成立魏国,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终止了十六国割裂局面。

2)、改革的要紧内容出示孝文帝改革内容并帮忙学生从中归纳出改革的作用。

3)、改革的历史作用归纳: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进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增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并加以具体论述。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进展:北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

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转变,他们由官府操纵,改成许诺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

商品互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第一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进展:改革以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取得提高,取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进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取得了调整;增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增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低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主备人课型新授验收结果:合格/需完善时间年月日分管领导课时 1 第周第 1 课时总第 21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3、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第一种方法: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哪些民族内迁?他们同汉族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有利于民族融合。

还有哪些事件促进民族融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二导入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大屏幕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那么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探索研究,自主学习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课件动态展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北魏骑马佣)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2、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3、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4、在学生归纳后,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学生答: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0北方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13)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0北方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13)

第19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分裂、大动乱、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掌权后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本课内容具体由三部分组成: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学习和历史短剧表演,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也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

学生历史活动:历史短剧表演缩句游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首先我们来玩一个字谜: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生:回答。

师:我们小学学过的《刺勒川》就是鲜卑族的民歌,鲜卑族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鲜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以及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哪些贡献?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北方民族大融合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
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

439
民族的大融合
②服饰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作用进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占据
队,长驱直入
请问:①这是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的第几次统一?②第一次统一黄河流域的是谁?
新一任魏主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与前
间可分多段。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部为鲜卑人的一支。

自东汉末年以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改革的作用?
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