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平仄常识

合集下载

平仄在对联里的关系以及规律

平仄在对联里的关系以及规律

平仄在对联里的关系以及规律【平仄在对联里的关系以及规律】:(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个也正是平仄在诗词中交错搭配的规律:如寒声带雨山难白,冷气侵人火失红。

其平仄错落搭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交替的的规格是两两交替对立的规则也是两两相对只不过一个三字本句交替一个是上下相对我现在想说的是律诗里面的“粘”和“对”大家知道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长律或排律可以无限...“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

其实,这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

知道了什么是平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下来我们就结合粘对规律来推衍绝句的格律:对是什么呢?先说“对”。

所谓对,就是对立。

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

对,实际上也是平仄交错的原则(平仄交错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句子内的平仄隔双交错对立搭配)。

这个对是指平仄在近体诗里是指第一句和第二句对第三和第四对以此类推粘:再说“粘”。

粘,也就是贴上去。

诗词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再细点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以此类推。

大家仔细了粘是指除去第一句和末尾局之间的也就是除去第一句从第二句开始第二和第三粘第四和第五粘明白了什么是对粘,再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那么近体诗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导出来了。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给它个代号叫做①句式根据“对”原则,那么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两交替两两相对大家看见了吗?注意第三句了要粘了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开头,我也仄开头,但又不能违反遇单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数第三字与粘平的尾字调换位置,由此构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简单易懂的对联学习资料大放送:对联平仄规则篇!

简单易懂的对联学习资料大放送:对联平仄规则篇!

简单易懂的对联学习资料大放送:对联平仄规则篇!对联格律分为两种:一种是句中格律。

一种是句脚格律(指有两个分句以上的对联)。

下面分别讲解:一、句中格律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

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

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

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3、三言联格律。

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

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4、四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A: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B: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5、五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A: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6、六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

格律为: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7、七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

格律为: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8、八言联格律。

平仄要求:奇位字可心活用,偶位字要分明。

格律为: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B: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9、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

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

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以后照此类推。

注意:以上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遇到对联的禁忌时,要严格遵守平仄格律。

“马蹄韵”知识什么是“马蹄韵”?马蹄韵,又称马蹄格。

马蹄韵句脚规则公式(此为上联,下联平仄相反):每边一句:仄每边二句:平仄每边三句:平平仄每边四句:仄平平仄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省略号意味着,如果有九句,则首句句脚平仄还是仄;如果有十句,则首句句脚平仄又为平,等等。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
1. 对联的定义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文学创作形式。

它通过两行对仗的句子组成,一般前后呼应对应,形成一种和谐而美妙的韵律。

而对于对联的创作,平仄规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平仄的定义
平仄是指汉字的音调高低,即平声和仄声。

平声指的是声
调相对较低或持平的音调,而仄声则相对较高。

在对联的创作中,平声和仄声的运用是决定对联平仄韵律美的关键因素之一。

3. 对联平仄规则
在对联的创作中,要求各句平仄相对,既不能过于平调,
也不能过于高亢。

下面是对联平仄的一些基本规则:
•规则一:前后句平声和仄声应交替使用,以保持平衡和美感。

•规则二:对联中的字数要保持一致,以使句子结构完整。

•规则三:平声字和仄声字要恰当地搭配,使整个对联在平仄上保持和谐。

•规则四:在整体平仄上要保持韵律感,避免出现平淡或过于鲜明的情况。

•规则五:对联中的平仄要与字义相配合,以增强表达的美感和深度。

4. 平仄韵律示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对联平仄规则,以下是一个示例:
前山寒雨人欲寐,后山春风鸟初鸣
•。

对联的平仄简表

对联的平仄简表

对联的平仄简表对联的平仄简表不了解对联的'平仄特点的朋友,敬请看过来,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份对联的平仄简表,非常具体的罗列出来了,欢迎大家学习!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五绝平起首句押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五律平起首句押韵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五律仄起首句押韵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

平仄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

平仄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平仄对联的基本概念平仄对联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传统形式,它是指两联对仗诗互相呼应,上下两句在音节上的平仄对立,通常是前一句起的平起仄,后一句平韵上仄起平仄。

平仄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上联和下联的平仄各不相同,同时上下联须对仗工整,前后呼应。

它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情感,抒发作者的感情,体现出诗歌的韵味和特色。

1. 平仄对立:对联的平仄是指平仄两种音的配合。

平仄对联的上下联各自的平仄要相对立,即上联用了什么平仄,下联就要用相反的。

平指声调平和,韵脚韵母是,仄指声调变化,韵脚韵母去平入。

2. 对仗工整:对联的对仗要求工整,既要求上下联的韵词对仗工整,还要求平仄对立、呼应恰当。

二、平仄对联的特点平仄对联有着独特的特点,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1. 音律优美:平仄对联的上下联一般都是严格对仗的,上下联的字音、平仄、韵脚都相互呼应,使得整个对联在音韵上都显得极其优美。

2. 意境深远:平仄对联常常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意境,通过平仄的对立呼应,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和思想。

3. 结构简洁:平仄对联每联只有四个字,所以结构上显得非常简洁,但是却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涵,这也是平仄对联的特点之一。

4. 表达灵活:平仄对联在表达上有很高的灵活性,可以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思想,使得对联的意境更加丰富。

三、平仄对联的应用平仄对联既具有艺术性,也有实用性,它在诗歌创作和修辞表达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1. 艺术性应用:平仄对联在古代的诗歌中广泛应用,它能够表现出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使得诗歌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2. 修辞性应用:平仄对联在修辞方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它能够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更有韵味,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3. 教学应用:在教学方面,平仄对联也有广泛的应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平仄对联的创作技巧平仄对联的创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够写出工整的对联。

平仄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平仄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平仄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平仄对联的概念平仄对联是一种汉族传统文学形式,指的是对联中的平仄音律关系。

平对指两句对联的平仄声调相对应,仄对指两句对联的平仄声调相互照应。

平仄对联是对联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平仄对联的特点1. 严格的音律规范。

平仄对联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在音律上有严格的配合,不允许出现平转仄或仄转平的情况。

2. 富有音韵美感。

平仄对联在音律上的配合使得对联在朗朗上口时有一定的音韵美感,增加了对联的艺术魅力。

3. 蕴含深刻内涵。

平仄对联不仅要求音律上的配合,还要求对联的内容意境相对应,从而达到一种言简意赅,寓意深远的效果。

三、平仄对联的分类平仄对联按照音律的不同分为平对和仄对两种。

1. 平对平对是指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平仄音相对应。

平对要求上联和下联中的平上仄下或平上平下相对应,达到音律的和谐美感。

平对在传统文学中较为常见,常用于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2. 仄对仄对是指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平仄音相对应。

仄对要求上联和下联中的平上仄下或仄上仄下相对应,同样达到音律的和谐美感。

仄对在传统文学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常出现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四、平仄对联的应用平仄对联的应用范围较广,常见于书法、诗歌、文学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之中。

1. 书法平仄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常常用于书法作品之中。

书法家会根据对联的内容和意境来运用平仄对联的技巧,使得对联在布局和字体上更加美观。

2. 艺术创作诗歌和文学作品中常常会运用平仄对联,使得作品在音律上更加和谐。

诗人和文学家会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来运用平仄对联的技巧,增加作品的艺术美感。

3.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平仄对联也常常出现。

在年画、春联、对联等文化载体中,都会出现平仄对联的身影。

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对联更是随处可见。

平仄对联的应用丰富了文化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五、平仄对联的艺术魅力平仄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联常识之对联平仄

对联常识之对联平仄

对联常识之对联平仄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

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

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一、尾字平仄规则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

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

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

(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例如虎雨画墨龙风诗泉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例如上海彩凤绿叶良友宁波金龙红花好书3、三言联格律。

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

例如:三尺剑桃叶渡空中月六钧弓琼花台水底天4、四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夕字古仄)B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杰字古仄)5、五言联格律A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残灯明市井==晓月辨楼台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2 对联的格律[转贴]例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下联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是一种变格)7、七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白字古仄)名传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压字古仄)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地到无边天作界===山臻绝顶我为峰。

(绝字古仄)八言联也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8、八言联联格律。

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完整版)对联平仄常识

(完整版)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作者:佚名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
平仄要求:
平仄是对诗句中字音的一种分类与规范,汉字的音节分为平声、仄声两类。

对于对联的平仄要求,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对联的上下联在平仄上要对称。

也就是说,上下联的平仄格式要相同,确保平仄对称,达到美感的协调。

如果上联是仄声,下联就应该是平声,反之亦然。

2.对敲对对联的平仄。

对敲是指对联的左边和右边每一字交互对比,要求仄仄对仄仄,平平对平平。

这样可以增强对联的韵律感,也是对联的特色之一
3.韵脚的平仄要求。

对联中的韵脚可以定义为对联的最后一个字或几个字,它决定了对联的结尾音节的平仄,对联的韵脚要求与诗歌的韵脚要求相同。

规则:
对联的规则主要是指对联的字数、字体、格式等方面的要求,下面是对联的规则:
1.上下联的字数要相同。

一般来说,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一般保持相等,要么都是四个字,要么都是六个字,一定要保持对称。

有时候也会出现限定字数的对联,比如五言绝句的对联,上联四个字,下联五个字。

2.对联的字体要统一、一般情况下,对联的字体要求统一,字体要端正规范,书写工整,不可歪斜或变形。

3.对联的格式要整齐划一、对联的上下联要求排列整齐,每一字的位
置要对齐。

一般来说,对联的上联放在右方,下联放在左方,两联之间要
有适当的间距。

对于对联的平仄要求及规则,可以总结为平仄对称、韵脚平仄、对敲对、字数一致、字体统一、格式整齐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规则来自于对联
的发展历程与传统惯例,在艺术形式中起到了保证对联韵律与美感的作用。

对联常识之对联平仄

对联常识之对联平仄

对联常识之对联平仄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

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

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

对联格律,看这一篇就够了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格律分两个方面,平仄和对仗。

一、平仄1.平仄指字的声调。

按现代汉语四声,第一声第二声为平,第三声第四声为仄。

初学者掌握这个就行了。

2.古人发音与现代人不同。

古人四声是指平、上、去、入。

平为平,上、去、入均为仄。

3.古人发音现代人基本上读不出来,但平仄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相同,小部分有区别。

想知道一个字的平仄须查阅《平水韵》。

《平水韵》是古人给发音分类的表,包含了大部分常用字。

4.对联上下联需要平仄相对。

即如果上联某个字是平,下联对应位置的字就应该用仄。

值得注意的是,对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只能用仄,相应的,下联最后一个字只能是平。

5.对联有1个分句的,也有多个分句的。

对联的主要句式包括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或更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五言和七言。

6.五言有两种标准格式:a.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相应的,七言有两种标准格式,即在五言前面加两个字:a.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7.四言、六言的标准格式:四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六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8.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

即上下联的奇数位的字可以不用平仄相对(最后一个字除外),偶数位的字必须相对。

也就是以下格式是允许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注意以上第1/3/5位上,上下联平仄并没有相反。

但2/4/6位和最后一个字平仄是相反的。

四言、五言、六言同理。

9.领字句式的规则。

领字句式就是在标准句式上加上“领字”形成的句式。

领字句式中标准句式部分遵循前面所述标准句式的规则。

而领字本身无论多少字,平仄不管。

一个领字示例:看/穷人落泪;(只看后面四个字是平平仄仄)见/贵妇开心。

15字对联平仄规则

15字对联平仄规则

15字对联平仄规则摘要:I.引言- 介绍对联平仄规则的重要性II.对联平仄规则概述- 什么是平仄- 对联平仄规则的起源和发展- 对联平仄规则的分类和特点III.对联平仄规则的应用- 在对联创作中的作用- 对联平仄规则的实践案例分析IV.对联平仄规则的技巧与方法- 如何掌握和运用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的技巧和方法总结V.结论- 对联平仄规则的重要性总结- 倡导对联创作者遵循平仄规则,发扬传统文化正文:I.引言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联平仄规则则是对联艺术的灵魂。

平仄规则能够赋予对联音韵之美,使其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因此,掌握对联平仄规则对于对联创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II.对联平仄规则概述对联平仄规则是指在对联中,平音和仄音的搭配规律。

平音包括阴平和阳平,仄音包括上声、去声、入声。

根据对联平仄规则,对联的每个字都有其固定的平仄属性。

遵循这些规则,对联才能够达到音韵和谐的效果。

对联平仄规则起源于古代诗词的音律,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体系。

对联平仄规则主要分为两类:句中平仄规则和句脚平仄规则。

其中,句中平仄规则是指对联句子内部的平仄搭配规律,而句脚平仄规则则是指对联句子的末字的平仄搭配规律。

III.对联平仄规则的应用在对联创作中,平仄规则的应用能够使对联更加和谐、优美。

通过巧妙地运用平仄规则,对联创作者可以在有限的字数内,创造出富有节奏感、音韵美的对联作品。

例如,以下这副对联:- 山水风光,千岩竞秀- 花草树木,万壑争流这副对联运用了平仄规则,使得句子读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IV.对联平仄规则的技巧与方法要掌握和运用对联平仄规则,需要对联创作者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并且多加练习和实践。

以下是几个对联平仄规则的技巧和方法:1.学习音韵知识,了解平仄属性的划分。

2.多读经典对联作品,分析其中的平仄搭配规律。

3.动手创作对联,多加练习,逐渐掌握平仄规则。

4.向有经验的创作者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对联常识之对联平仄

对联常识之对联平仄

对联常识之对联平仄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老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

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

这样,比原诗“蝉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怎么讲究平仄

对联怎么讲究平仄

对联怎么讲究平仄对联怎么讲究平仄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变化,故统称为仄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联怎么讲究平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三个关键部位从严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一、关于在上联或下联自身的句子里,词组要平仄交替这一条可放宽。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这样要求,如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好的,但应当放宽。

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不必强求一律,可严可宽。

这是因为:(1)成语在中国汉学的词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以精练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特别引入注目,对联也不例外。

可是在众多的成语中,有相当的成语词组,自身没有交替。

例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登峰造极、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等,这些词组就没有交替,总不能把这么多、这么好的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吧?(2)中国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

对联的平仄规则

对联的平仄规则

对联的平仄规则对联的平仄规则平仄是学联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跨入楹联艺术殿堂非常关键的一步,所以在创作对联之前熟悉平仄规则很有必要。

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

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

两套系统同时并存,皆可使用。

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以此要求别人。

但是,不能混用——即一副联中只能用一套标准。

一、因为新声较为简单在这我先提下: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二、接下来是:古(旧)声虽说平时我们基本很少提及古声,更别说使用,然并非可以认为古声可以完全抛弃,毕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况且我们也可以以此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正所谓博古通今嘛。

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

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

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

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

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

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

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

关于对联平仄

关于对联平仄

关于对联平仄关于对联平仄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对联,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该怎么写对联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联平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先秦的对偶句发展到汉、南北朝时期的赋、骈俪,文人们逐渐感觉到音律在赋、骈文中的神奇作用,人们开始对对偶声律注重考究。

后来,沈约、刘勰声律说的出现和传播则是对联日益走向成熟的催化刑。

刘勰对音律说得比较清楚生动,他主张飞沉交错运用,即把平仄调配得像井上的辘轳的绳子一下一下,回环往复,像龙鳞有逆有顺,紧密排比,相反相成。

清代钱大昕在其《潜研堂文集》中说沈约等人是“欲令一句之中平侧(仄)相间耳”。

沈约说:“十字之内,颠倒相配”。

这些论述.为后来的对联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对联中,平仄律犹如它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脚走路一样,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

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即标准拼音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

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

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对联平仄规则(精彩3篇)

对联平仄规则(精彩3篇)

对联平仄规则(精彩3篇)平仄的要求篇一三个关键部位从严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接下来是:篇二古(旧)声虽说平时我们基本很少提及古声,更别说使用,然并非可以认为古声可以完全抛弃,毕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况且我们也可以以此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正所谓博古通今嘛。

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

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

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

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

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

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对联平仄的要求及规律(经典4篇)

对联平仄的要求及规律(经典4篇)

对联平仄的要求及规律(经典4篇)平仄的要求篇一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

讲平仄合联律往往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懂得汉语的一些音韵知识,按规律去试着作,循序渐进,也没什么难的。

1、汉语的平仄和节奏汉语平仄,说穿了就是按照汉字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声不同的字交替使用,以达到音韵谐调,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声之分。

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音标—)、阳平(音标/)、上声(音标v)、去声(音标)。

阴平、阳平声调不高不低,不升不降,读时可以拉长声;而上声、去声的声调有高有低,有升有降,且声音短促。

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仄声,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

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等地还部分地保留着。

古代汉语平、仄的划分是,平声属平声,上、去、入声属仄声。

要按照联律之要求写对联,除了明白什么是平仄以外,最好再了解点语音节奏方面的知识。

何谓节奏,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

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具有节奏性,如山势的起伏、海潮的涨落、人肺的呼吸以及走路时脚步之起落等等。

节奏可以给人以快感和美感。

对联属于语言艺术,汉语语音本身就具有节奏性,所以对联在读法上也同样具有节奏性。

下面我们通过一副例联来分析一下其中的节奏: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这是武汉黄鹤楼上的一副七言联,联中每两字或一字划为一个音步,这样读起来具有明显的节奏感。

原来,汉字每一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两字或一字构成一个音步,这是联句、诗句的一种节奏规律。

四言的音步为二二式;五言音步为二二一式;七言为二二二一式,余者类推。

每一音步的第二字(单音步者即本字)处在节奏点上,可展现语音特色,尤为重要。

明白了语音节奏是什么,再谈平仄就容易理解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平仄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二句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比如说:Michael Jackson如果第一次在文章中出现,那么一定是完整的first name + last name的形式,但是当他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出现的时候,一般就只会出现Jackson了,也就是他的last name。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仄平)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

(平平)三句联: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四句联: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

(平仄仄平)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

(仄仄平平)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2、句脚平仄变格举例民意顺,国运兴,四海讴歌称盛世(仄平仄)春风和,日色丽,九州景物换新颜(平仄平)此例句脚平仄没有遵循“两两交替”规则(没有从“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截取),故为变格。

四句、五句及以上的长联,有时为了联意需要或者运用特殊联格的缘故打破“两两交替”规则,即为变格。

例: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

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识、值、夕,古韵仄声)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

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句脚押韵)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拆词分总)循规曰圆,循矩曰方。

当圆则圆,当方则方。

或舍圆求方,或舍方求圆,圆方岂可随心变。

明事为觉,明知为悟。

错觉非觉,错悟非悟。

有以觉求悟,有以悟求觉,觉悟缘由阅世来。

(觉,古韵仄声。

普通话jue2平声)(句脚越递)3、句中平仄正格举例一言句:旧(仄)新(平)二言句:诗癖(平仄)画痴(仄平)看水(仄仄)听泉(平平)三言句:独生子(平平仄)特种兵(仄仄平)龙胆草(平仄仄)马兰花(仄平平)四言句:四方来宝(仄平平仄)八路进财(平仄仄平)恩来立志(平平仄仄)马到成功(仄仄平平)楹联还从诗词曲赋骈文,引进一言、二言、三言句式(通常用作领、衬字),从而形成包括一言至七言的最佳对联句式体系。

五言句: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一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二六言句:梅报九州春讯(平仄仄平平仄)共有25道题。

出题形式是:一般给出一个句子,在句子一部分或全部的下方用线标明,要求考生针对划线的部分,从五个选项中作出最佳选择。

请注意:答案(A)往往就是划线部分本身。

——六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一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二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

不再举例。

4、关于句中平仄变格句中平仄变格之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

二,要运用平仄, 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1992年一文中, 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 律诗成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 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

具体说(上联):三言句“一不论”(□平仄),四言、五言句“一三不论”(□平□仄、□仄□平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不论”(□仄□平□仄、□平□仄□平仄),八言、九言以上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举例:柳三变(□平仄。

正格应为: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仄)张九成(□仄平。

正格应为:仄仄平,此例变格:平仄平)风清云静(□平□仄。

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平平平仄)九州溢彩(平□仄。

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平仄仄)四言句特例:百花齐放(□平□仄。

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实为:仄平平仄,符合第一平仄杆,反而为正格)明月几时有(□仄□平仄。

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平仄仄平仄)我欲乘风归去(□仄□平□仄。

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平平平仄)电信九州枢纽(□仄□平□仄。

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仄平平仄)草亭闲坐看花笑(□平□仄□平仄。

正格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平仄仄平仄)“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1)忌孤仄/孤平孤仄/孤平导致联句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一般应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中避免此问题。

如何避免孤仄/孤平?记住一句话:不能只对第三字作变格。

以上联为例: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六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平平平仄平平仄(第四字犯孤仄,下联孤平)此外,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也不能只对第一字作变格:平仄平平仄。

如此上联犯孤仄,下联犯孤平。

(注意:五言、七言句孤仄/孤平的概念是不含最后一字。

) 纠正孤平/孤仄的办法:将其他单数位置的字也酌情作变格处理(其依据正是“一三五不论”规则)。

例:明月几时有(平仄仄平仄)重见六朝名胜(平仄仄平平仄)前途无限未来日(平平平仄仄平仄)(2)忌三仄尾/三平尾忌三仄尾/三平尾的理由同样是“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切记: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第二种律诗格(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不能作变格处理。

否则就会在上联出现“三仄尾”,下联出现“三平尾”:楹联俗称对联、对子、联语等,原指悬挂在楹柱上的楹联,后来发展为对所有的对联的一种雅致的称呼。

楹联的构成及其常用术语有: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历史教学内容注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平平仄仄仄(下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因此,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和三仄尾/三平尾的禁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字作变格,七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三字作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二:特殊联格在很多特殊联格中,其平仄运用可以视作马蹄韵的变格,这些特殊联格包括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

另外,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联句也是很典型的变格。

在这些变格联句中,平仄安排几乎没有了任何规律。

举例: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复字格,上联全仄)李妈妈在教育领域工作,在她看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出国留学,“有的孩子可能更适应国内的教育体制,到外国去,一旦适应不了,会很痛苦。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复字格)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回文格)管他三七二十一各位考生都会很关注自己大学的录取结果,高考网为了让考生能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录取情况,我们将用最快的速度公布XX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山东地区高考录取分数线,并在高考频道公布XX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省高考录取分数线,希望考生在关注的同时收藏本网站(ctrl+D)!醉我三百六十五(谐趣、数字格。

联脚上平下仄,极为特殊)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