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河中石兽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教学课件(共32张PPT)
![《河中石兽》教学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c06004c5da50e2524d7fb5.png)
河 中 石 兽
”
“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 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 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 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 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纪昀
河干
曳 坎穴
圮于河 湮 倒掷
棹 啮沙 臆断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 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 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 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 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 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Nhomakorabea阅
合作探究
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位人物,他们寻找石兽的
地点、道理和方法、结果是怎样的?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第一种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河中石兽PPT-完美版课件
![河中石兽PPT-完美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4b943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9.png)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
那么。
只。
主观地判断。
不更颠乎( )曳铁钯( )
“颠”通“癫”,疯
通假字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地名,今属河北。
接近,靠近。
倒塌。
河岸。
一起。
助词,无义。
经过,经历。
年。
募集。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终了,最后。
往下游去。
在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求,寻找。
船桨。这作动词用,划(船)。
拖。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河干( ) 门圮( ) 船棹( )曳 ( ) 湮没(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
ɡān
pǐ
zhào
yè
yān
niè
kǎn
sù
yì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件(共52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件(共5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e505b05f61fb7360a4c6582.png)
了解 ……的
只
明白 情况
主观地判断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文言知识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主 旨叁归 纳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 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 践才能出真知。
人 物叁形 象
1 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2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的考虑是 不周全的,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 而下,所以,寺僧所代表的是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的人。
第一种 寺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起因:山门外二石兽沉入河中
学习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讲学家虽有学识,却一知半解,在判断石兽位置这件事上也是空谈事理,没有实际经验的支撑,所以,讲学家所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人。
寺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因为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又松又软,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
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写老河兵关于应到河流上游寻找石兽的分析和找到石兽的结果,并由此引申出不可主观判断天下事的深刻道理。
为确论。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 正确的言论。
2、表现了众人盲从权威、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写老河兵关于应到河流上游寻找石兽的分析和找到石兽的结果,并由此引申出不可主观判断天下事的深刻道理。 2、同时,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起因:山门外二石兽沉入河中 众人为什么会认为讲学家的话是“确论”?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河中石兽优秀课件解析ppt
![河中石兽优秀课件解析ppt](https://img.taocdn.com/s3/m/fcfb6a9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4.png)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 究 物理。是非木杮(fèi),
• 一位学者在寺庙中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 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怎么能被大水携带走呢?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
重,沙子的特点是又松又轻,
•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 石兽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 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 为是正确的言论。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应当
大概因为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代指水 的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僧人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 找了十几里地,没找到石兽的踪迹。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
不 讲学,教学 听说 这件事
你们
事物的道理、规律
能究 物理,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 fèi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 yān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 一位学者在寺庙中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 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怎么能被大水携带走呢?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
重,沙子的特点是又松又轻,
•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 石兽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 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 为是正确的言论。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应当
大概因为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代指水 的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僧人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 找了十几里地,没找到石兽的踪迹。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
不 讲学,教学 听说 这件事
你们
事物的道理、规律
能究 物理,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 fèi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 yān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446b1a77232f60ddcca17c.png)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 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 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比如“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 却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 列举出哪些事例?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作业 1. 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 2.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
课文作个性理解。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某日纪晓岚在翰林院与同仁校理图书,因正值盛夏,天 气炎热,屋内又书籍杂错,密不透风,纪晓岚素来怕热,只 觉汗流浃背。于是脱下衣服,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不料乾隆 帝突然大驾光临,纪晓岚来不及穿衣,又不能光膀迎见,匆 忙之中,只得躲藏在书柜后面。乾隆帝早已看见,因有心要 开纪晓岚的玩笑,故意佯装不知,示意群臣坐下,自己随意 翻书。纪晓岚在书橱后面热的难耐,好不容易听得已无人声, 便探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吗?”一时众人大惊失色, 噤不敢言。纪晓岚发现气氛不对,这才看到乾隆帝仍端坐一 旁,不觉也吃了一惊。乾隆帝总算抓住纪晓岚的把柄,一定 要让他把“老头子”的称呼说清楚,否则,就要以大不敬治 罪。但见纪晓岚早已镇定下来,从容的答道:“万寿无疆之 谓‘老’,万民之首之谓‘头’,昊天之子之谓‘子’。 ‘老头子’之称,实为尊敬之意也。”乾隆帝一听,立即转 怒为喜,连连称善,众人也无不折服。
河中石兽完美版ppt课件
![河中石兽完美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2a3d0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8.png)
<http
//>: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生态保护的网站,提 供关于河中石兽所涉及的水利工程和生态保护问题的资料 和讨论。
THANKS
经验丰富的河流管理者,对河 流的习性了如指掌。
02
学者
知识渊博的学者,但对实际操 作不甚了解。
03
村民
对河流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 科学知识。
02
故事情节
发现石兽
石兽外观
描述石兽的外观和特征。
发现地点
明确石兽被发现的地方和背景。
发现过程
详细描述发现石兽的经过和情景。
寻找石兽
寻找队伍
介绍参与寻找石兽的人员和组织 。
寻找方法
描述采用何种方法和技术进行寻找 。
寻找过程
详细记录寻找石兽的经过和遭遇。
找到石兽
01
02
03
发现地点
揭示石兽最终被找到的确 切地点。
发现经过
详细描述找到石兽的情景 和过程。
找到后的反应
描述人们找到石兽后的反 应和情感。
03
分析故事
物理知识应用
01
02
03
知识回顾
物理规律
知识应用
在故事中,通过观察和推理,人们运用了 流体力学和重力的物理原理,来解释石兽 沉入水底的情节。
实践出真知
实践的重要性
0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真
实性和可靠性。
实践的作用
02
实践可以促进知识的应用和发展,可以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实践的方法
03
实践需要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需要注重数据的采集、分析和
解释,需要注重实践结果的反馈和应用。
//>: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生态保护的网站,提 供关于河中石兽所涉及的水利工程和生态保护问题的资料 和讨论。
THANKS
经验丰富的河流管理者,对河 流的习性了如指掌。
02
学者
知识渊博的学者,但对实际操 作不甚了解。
03
村民
对河流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 科学知识。
02
故事情节
发现石兽
石兽外观
描述石兽的外观和特征。
发现地点
明确石兽被发现的地方和背景。
发现过程
详细描述发现石兽的经过和情景。
寻找石兽
寻找队伍
介绍参与寻找石兽的人员和组织 。
寻找方法
描述采用何种方法和技术进行寻找 。
寻找过程
详细记录寻找石兽的经过和遭遇。
找到石兽
01
02
03
发现地点
揭示石兽最终被找到的确 切地点。
发现经过
详细描述找到石兽的情景 和过程。
找到后的反应
描述人们找到石兽后的反 应和情感。
03
分析故事
物理知识应用
01
02
03
知识回顾
物理规律
知识应用
在故事中,通过观察和推理,人们运用了 流体力学和重力的物理原理,来解释石兽 沉入水底的情节。
实践出真知
实践的重要性
0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真
实性和可靠性。
实践的作用
02
实践可以促进知识的应用和发展,可以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实践的方法
03
实践需要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需要注重数据的采集、分析和
解释,需要注重实践结果的反馈和应用。
《河中石兽精品》PPT课件
![《河中石兽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af653b6294dd88d1d26b48.png)
h
3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河干(gān)圮(pǐ) 棹(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 (yān) 啮(niè) 溯(sù) 臆(yì) 欤(yú)
富安liu
h
4
二,初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
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
富可安以li根u 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h 判断吗?
9
说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干 阅 物理 是 已
古义
岸 经历 事物的道理 这 停止
今义
不潮湿 看 一门学科 表判断的动词 已经
富安liu
h
10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
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
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
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
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富安liu
h
5
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ĭ于河,二石 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求二石 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 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老河兵Fra bibliotek求之于上流
24河中石兽课件(25张PPT)
![24河中石兽课件(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0df6bdc1711cc7930b7166b.png)
反溯流逆上矣 。
(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语句是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优 秀 p p t公 开课pp t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24河 中石兽 课件( 25张 PPT)
(3)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 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优 秀 p p t公 开课pp t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24河 中石兽 课件( 25张 PPT)
优 秀 p p t公 开课pp t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24河 中石兽 课件( 25张 PPT) 优 秀 p p t公 开课pp t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24河 中石兽 课件( 25张 PPT)
优 秀 p p t公 开课pp t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24河 中石兽 课件( 25张 PPT)
优 秀 p p t公 开课pp t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24河 中石兽 课件( 25张 PPT)
(6)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 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 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 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 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 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 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听说 )之笑曰:“尔.辈.( 你们这 些人 )不能究.( 研究、探求 )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 ( 这 )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离开 )?乃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湮.( 埋没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罢了)。沿河求之, 不亦颠.( 颠倒,错乱 )乎?”众服为确.论.( 正确的言论 )。
(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语句是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优 秀 p p t公 开课pp t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24河 中石兽 课件( 25张 PPT)
(3)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 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优 秀 p p t公 开课pp t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24河 中石兽 课件( 25张 PPT)
优 秀 p p t公 开课pp t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24河 中石兽 课件( 25张 PPT) 优 秀 p p t公 开课pp t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24河 中石兽 课件( 25张 PPT)
优 秀 p p t公 开课pp t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24河 中石兽 课件( 25张 PPT)
优 秀 p p t公 开课pp t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24河 中石兽 课件( 25张 PPT)
(6)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 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 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 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 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 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 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听说 )之笑曰:“尔.辈.( 你们这 些人 )不能究.( 研究、探求 )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 ( 这 )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离开 )?乃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湮.( 埋没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罢了)。沿河求之, 不亦颠.( 颠倒,错乱 )乎?”众服为确.论.( 正确的言论 )。
《河中石兽》优秀精品ppt课件(实用,含动态图)
![《河中石兽》优秀精品ppt课件(实用,含动态图)](https://img.taocdn.com/s3/m/2a8ef8eb0740be1e640e9a7c.png)
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 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精选可编辑ppt
44
44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 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 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精选可编辑ppt
11
11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 •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 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 “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 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
• 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
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精选可编辑ppt
25
25
精选可编辑ppt
26
26
精选可编辑ppt
27
27
精选可编辑ppt
28
28
精选可编辑ppt
29
29
精选可编辑ppt
30
30
精选可编辑ppt
31
31
精选可编辑ppt
32
32
精选可编辑ppt
33
33
精选可编辑ppt
精选可编辑ppt
44
44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 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 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精选可编辑ppt
11
11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 •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 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 “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 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
• 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
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精选可编辑ppt
25
25
精选可编辑ppt
26
26
精选可编辑ppt
27
27
精选可编辑ppt
28
28
精选可编辑ppt
29
29
精选可编辑ppt
30
30
精选可编辑ppt
31
31
精选可编辑ppt
32
32
精选可编辑ppt
33
33
精选可编辑ppt
《河中石兽》ppt课件(24页)
![《河中石兽》ppt课件(24页)](https://img.taocdn.com/s3/m/4b25418d02d276a200292e27.png)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 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 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会 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穴, (石下的坑穴)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 面)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 样再次,石头又再次翻转。不停地翻转,于 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 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 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 根据某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呢?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pĭ
靠近 河岸 经过,年 过了
倒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一起
募集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船桨,这里 到底, 指划 船 yè 终于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 zhà o
拖着
踪迹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 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 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 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 到底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 (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 (它们)的踪迹。
老河: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
实事求是。
总结文章的结构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
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 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 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 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
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68757cee06eff9aef807fc.png)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 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 理。是非木杮(fèi),
•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 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
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 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
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 • 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巩固提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
解正确的一项是( C)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其中第二点的多了, • 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合作探究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 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 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 理。是非木杮(fèi),
•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 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
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 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
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 • 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巩固提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
解正确的一项是( C)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其中第二点的多了, • 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合作探究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 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精品课件
![《河中石兽》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daa96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c.png)
课程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 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 法。
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 美感,培养对古典文 学的热爱。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 形象,探究其中蕴含 的哲理。
课程内容
文本研读
引导学生阅读原文,疏通文意 ,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哲理探究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 究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 慧。
课程导入
文章通过寻找石兽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 和社会问题,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面 。
03
语言点分析
生字生词
石兽
名词,指寺庙门前的石雕 塑像。
临
动词,意思是靠近、临近 。
河
名词,指黄河,中国的主 要河流之一。
生字生词
焉
代词,相当于“之”,这里指石兽。
服
动词,意思是佩服、信服。
众
名词,指众人,大家。
的地方。
对未来学习的启示和展望
继续加强古文阅读和学习的力度,不断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为进一步 深入学习古代文化和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积极探索和学习古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 质做出积极的努力。
通过参加相关的学习活动和实践体验,如参加古诗词朗诵比赛、参观历史文化遗址 等,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艺术手法
文章运用了悬念、伏笔、 对比等手法,使故事情节 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主题思想
1 2
批判封建迷信
文章通过寻找石兽的故事,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 ,强调了科学和理性精神的重要性。
强调实践和经验
文章中的主人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最 终找到了石兽,强调了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3
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4张PPT)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cf9a37583d049649a6658dd.png)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文章的主旨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 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 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 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 笑话事例?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译文:沿着河边寻找它们(石兽),不 也荒唐吗?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现在,你明白石兽逆流而上的原因了吗?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事例?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文字内容,本模板的所有素 材和逻辑图表,均可自由编辑替换和移动。单 击此处添加您的文字内容,本模板的所有素材 和逻辑图表,均可自由编辑替换和移动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下游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可是为什么这次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呢? 译文:原来是石头本性坚固沉重,沙子本性松散轻浮,(石头)被埋藏于沙土之下。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25.河中石兽 课件PPT
![25.河中石兽 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2d8ba7d343323968001c925a.png)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 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
• 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 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 •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 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作业布置
• 1、翻译全文。
• 2、预习探究:
• 1、梳理小说的情节,谈谈课文是如何运用“悬 念”的。
• 2、分析文中的“讲学家”和“老河兵”各是一 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抓住“称呼语”“语气词” 和两个“笑”进行体会,并在小组间进行朗读 比赛。
• 3、分析并思考问题:作者安排“老河兵”战胜 “讲学家”是想告诉我们什么?由此,你得到 了什么启示?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 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 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 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 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 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 “四库全书”。
• 检查预习。
• 1、抽查个别读,找出疑 难字词。
• 2、齐读。
河中石兽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
•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 经验不足。)
•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
•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 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 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 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 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 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 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 。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 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
• 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 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 •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 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作业布置
• 1、翻译全文。
• 2、预习探究:
• 1、梳理小说的情节,谈谈课文是如何运用“悬 念”的。
• 2、分析文中的“讲学家”和“老河兵”各是一 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抓住“称呼语”“语气词” 和两个“笑”进行体会,并在小组间进行朗读 比赛。
• 3、分析并思考问题:作者安排“老河兵”战胜 “讲学家”是想告诉我们什么?由此,你得到 了什么启示?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 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 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 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 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 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 “四库全书”。
• 检查预习。
• 1、抽查个别读,找出疑 难字词。
• 2、齐读。
河中石兽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
•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 经验不足。)
•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
•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 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 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 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 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 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 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 。
《河中石兽》PPT精品课件
![《河中石兽》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e493d443323968011c92f2.png)
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河岸
倒塌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 兽并
靠近
在
一起
“于此”,在这里
募集
寻找
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经过,经历 年
终了,最后
认为
船桨,这里名作动,划船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
拖
十余里无迹。
整体感知
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 在了河中,(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过了十多年, 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 没有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找到石 兽的踪迹。
起棹源数可 小以舟追(溯到南朝刘义当庆的求《之)世说于新上语》流。(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解语意思。
字词检查
gān
河干
fèi
木杮
sù
溯流
pǐ
zhào
圮棹
yān
niè
湮啮
yì
臆断
yè
pá
曳 铁钯
yú
xué
欤 坎穴
字词检查
古今异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 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 • 到了石兽。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 可据理臆断欤? • 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 其中第二点的多了, • 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寻找的 位置
寺僧讲学家Biblioteka 理由结果老河兵
细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用文中句子)
寻找的位 置 理由 结果
寻十余里,无 迹
众服为确论 (实则找不到)
寺僧
讲学家
以为顺流下矣 求之下 流 求之地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中
老河兵
当求之 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果得于数里外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 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 溯流逆上矣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
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 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理论联系实 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余以为可于下流寻之。”
分 析 性 格 特 点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 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 他人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 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 ⑴至石之半 • “之”指代 • ⑵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之”指代 (3)其反激之力 “之”指代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 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 C 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练习册:25课第一、三大题。
放学前助手处背完25课1、2自 然段,没背完的,下午留下来,助 手监督背完,课代表在场管理。
第二自然段
1.同桌之间一人一句翻译; 2.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顺流打捞石 你们这 听说 教书 兽这件事 些人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推究 事物的道理 这 木片 怎么 被 大水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是 性质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带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埋没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精当的言论。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也 通“癫”,荒唐
3.老河兵的看法又是如何?
4.作者的想法是怎样的?
第一自然段
1.一个人口头翻译; 2.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靠近 河边 正门 倒塌 经过 年 募集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一起
寻找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船桨,这里 终于,到底 认为 指划(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讲学家的话 凡是 丢失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应当 因为 石头下迎着水的地方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的 反作用力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侵蚀,冲刷 形成 坑洞 冲刷 等到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摔倒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 它们。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 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 作用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 地方冲刷成为坑洞,(石下的坑洞)越 冲越深,等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 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 究 物理。是非木杮(fèi), •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 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 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 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 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 • 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一、通过对比分析,思考: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 性质及相互关系。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 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 来分析)
二、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 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 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 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B
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 是( D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题解: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yún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 者,生性诙谐风趣,学识渊博, 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 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 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 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 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 识,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 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 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 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一再翻转 停止 像这样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反而 逆流而上 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依照 他,指老河工。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那么 的 只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的情况 怎么能 主观武断 呢
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总结字词
通假字
颠,通“癫”,疯狂。
古今异义 古
干 岸
今
不潮湿
看 经过,过了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这 表判断的动词 是 已经 已 停止
阅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 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 代词,代石头. 之 其反激之力 的 的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然则天下之事 的
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再次翻 转。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 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 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 就主观判断呢?
细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用文中句子)
拖着
踪迹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正 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 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 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 找到。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 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 迹。
作业:
1.背诵25课1、2自然段,明天过关;
一个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 这件事嘲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 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 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 该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 质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 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寻找它们, 不也是荒唐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 这是正确的言论。
第三自然段
1.小组内一人一句翻译; 2.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 求之于上流。 •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 “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 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 • 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 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第一关:听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圮( pǐ ) 募(mù) 曳( yè ) 钯(pá ) niè 湮(yān 啮( ) ) 溯( sù ) 臆( yì)
zhào) 棹( 柿(fèi ) 穴(xuè) 欤 ( yú )
第二关:开火车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有节奏。
第三关:从文中找出相应段落,稍微 带点感情读一读。 1.寺僧是如何做的? 2.讲学家觉得该如何寻找石兽?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 •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 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了;在河底寻找, 不更加颠倒吗?
作业:
1.背诵25课第3段,明天过关;
2.练习册:25课第二大题; 3.预习28课《女娲造人》。
总结文章的结构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
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 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 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 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课堂测验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 石兽并沉焉。 •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 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 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 • 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 里无迹。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 地,不见石兽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