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能力提升题doc

合集下载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说”一文中,作者认为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A. 马自身不努力B. 伯乐不常有C. 马不善于表现D. 马的才能不足答案:B2. 在“马说”中,作者对“千里马”的比喻是指:A. 真正的马B. 有才能的人C. 马的品种D. 马的主人答案:B3. “马说”一文中,作者认为“千里马”的命运是:A. 被埋没B. 被重用C. 被误解D. 被忽视答案:A4. “马说”中,作者通过“马”来表达的深层含义是:A. 马的品种B. 马的饲养C. 人的才能D. 人的命运答案:C5. 下列哪一项不是“马说”中所提到的“千里马”的特点?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说”中,作者认为“千里马”之所以被埋没,是因为“________”。

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 “马说”中提到,对于“千里马”的发现需要“________”。

答案:伯乐3. “马说”中,作者通过“千里马”的比喻,表达了对________的渴望。

答案:有才能的人4. “马说”中,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是因为“________”。

答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 “马说”中,作者认为“千里马”与“常马”的区别在于“________”。

答案: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马说”中,作者对“食马者”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作者对“食马者”的态度是批评的,认为他们不能识别和珍惜“千里马”,导致有才能的人被埋没。

2.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马”的比喻,想要传达什么信息?答案:作者通过“马”的比喻,想要传达的是社会中对有才能的人的不公和忽视,以及对发现和重视人才的渴望。

马说练习题(打印版)

马说练习题(打印版)

马说练习题(打印版)一、填空题1. 马是十二生肖之一,位于生肖顺序的第____位。

2. 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____、____和____。

3. “千里马”常用来比喻____。

4. “马到成功”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意思是____。

二、选择题1. 马在十二生肖中的位置是:- A. 第一- B. 第二- C. 第七- D. 第八2. 下列哪项不是马的象征意义?- A. 力量- B. 速度- C. 财富- D. 忠诚3. “马到成功”的反义词是:- A. 一帆风顺- B. 一蹶不振- C. 一帆风顺- D. 一败涂地三、判断题1. 马是中国古代“六畜”之一。

(对/错)2. “马”字在汉字中属于象形字。

(对/错)3. “马”字在现代汉字中与“妈”字的读音完全相同。

(对/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2. 描述一下“马”字的演变过程。

五、论述题1. 请论述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其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七2. 力量、速度、忠诚3. 有才华的人4. 事情顺利成功二、选择题1. C2. C3. D三、判断题1. 对2. 对3. 错四、简答题1.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马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战争和狩猎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马的驯养和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2. “马”字最初是象形字,后来经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代的书写形式。

在演变过程中,“马”字的形态和笔画都有所简化,但仍然保留了其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不仅是农业生产和军事活动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媒介。

马的形象广泛出现在文学、艺术、建筑等各个领域,成为力量、速度和忠诚的象征。

同时,马也与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紧密相关,如“伯乐相马”、“昭君出塞”等,这些故事和传说进一步丰富了马的文化意涵。

马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马的欣赏和崇敬,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是指什么?A. 一种名贵的马种B. 一种比喻,指有才能的人C. 一匹跑得很快的马D. 一种古代的交通工具2. “伯乐”在文中象征着什么?A. 一位善于相马的人B. 一位有眼光的领导者C. 一种古代的官职D. 一种马的品种3. 文中“食马者”指的是什么?A. 饲养马的人B. 那些不识才的人C. 马的主人D. 马的敌人4. “马之千里者”在文中的意义是什么?A. 马跑得快B. 马的价值C. 马的品种D. 马的寿命5. “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什么意思?A. 马鞭B. 马鞍C. 马的饲料D. 驾驭马的方法二、填空题6.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7.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表达的是_________。

8. “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9.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

10.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三、简答题1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和“伯乐”分别代表什么含义?12. 如何理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13. 文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4. 马说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四、论述题15. 结合马说,谈谈你对“人才”和“识才”的理解。

答案:1. B2. B3. B4. B5. D6. 有才能的人很多,但能够识别并重用这些人才的人很少。

7. 那些不识才的人,不知道马有远行的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喂养马。

8. 如何能够要求马跑得远呢?9. 正确的方法或途径。

10. 马发出叫声,但人们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简答题答案:11. “千里马”代表有才能的人,“伯乐”代表能够识别并重用这些人才的人。

12.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识才的人不能认识到马的真正价值,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喂养马,导致马的才能不能得到发挥。

八下语文马说测试题及答案

八下语文马说测试题及答案

八下语文马说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对哪种人的赞美?A. 有才能的人B. 有地位的人C. 有财富的人D. 有权力的人答案:A2. 在《马说》中,作者认为真正的伯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A. 善于发现马的潜力B. 善于驾驭马C. 善于训练马D. 善于买卖马答案:A3. 根据《马说》的描述,马的哪些特质是作者所赞赏的?A. 外表华丽B. 速度极快C. 忍耐力强D. 能负重远行答案:C4. 《马说》中,作者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A. 千里马很常见,伯乐很少见B. 有才能的人很多,但能发现这些才能的人很少C. 马很多,但能跑千里的马很少D. 伯乐很多,但千里马很少答案:B二、填空题5. 《马说》是一篇______文,通过马的比喻,作者表达了对______的赞美。

答案:寓言;有才能的人6. 在《马说》中,作者提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

答案:喂养马的人不知道马能跑千里的能力7. 作者在《马说》中提到“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

答案:怎么能要求马跑千里呢?三、简答题8. 请简述《马说》一文中,作者对“千里马”的描述。

答案:在《马说》中,作者将“千里马”比喻为有才能的人。

千里马不是靠外表华丽或速度极快来定义的,而是靠其内在的忍耐力和能负重远行的能力。

作者通过这种比喻,强调了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被忽视,而那些能够发现并利用这些才能的人(伯乐)更是难得。

9. 《马说》一文中,作者对“伯乐”的描述是什么?答案:在《马说》中,作者提到“伯乐不常有”,意指能够发现并欣赏有才能的人是非常难得的。

伯乐不仅需要有眼光,还需要有智慧和胸怀,才能识别并培养那些有潜力的“千里马”。

四、论述题10. 根据《马说》的内容,谈谈你对“千里马”和“伯乐”的理解。

答案:《马说》通过马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有才能的人往往被忽视的现象。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指的是具有______的马。

2.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伯乐之所以能识别千里马,是因为他具有______的眼光。

3. 韩愈认为,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伯乐,那么即使有千里马,也会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的特点?A. 食量惊人B. 行千里C. 速度极快D. 耐力持久2.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将会如何?A. 被埋没B. 被当作普通的马使用C. 被当作赛马D. 被当作战马三、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中韩愈对“千里马”和“伯乐”的看法。

2. 根据《马说》,分析韩愈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四、论述题1. 结合《马说》的内容,论述韩愈对人才的重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马说试题答案一、填空题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指的是具有非凡才能的马。

2.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伯乐之所以能识别千里马,是因为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3. 韩愈认为,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伯乐,那么即使有千里马,也会被埋没。

二、选择题1. A. 食量惊人(《马说》中并未提及千里马食量的特点)2. B. 被当作普通的马使用三、简答题1. 韩愈在《马说》中认为千里马是具有非凡才能的马,而伯乐则是能够识别并珍惜这种才能的人。

他通过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当时社会不重视人才的现象的批判。

2. 根据《马说》,韩愈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认为只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才能识别并培养人才,而没有伯乐,人才就会被埋没,这反映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四、论述题1. 韩愈在《马说》中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的伯乐才能发现并培养人才。

他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醒人们要重视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同时也批判了那些忽视人才的社会现象。

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鼓励人们要有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胸怀。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马说练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本文作者是XXX,字退之,唐代中期的文学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XXX”之美誉。

后世称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是唐代文坛的领袖。

2.通假字是指不同字形相同或相近,但音义不同的字。

如“死”、“槽”、“枥”、“千”、“里”等。

3.(1)骈死于槽枥之间:指马在槽枥之间被勒死。

(2)不以千里称也:指千里马的价值无法用千里来衡量。

(3)一食或尽粟一石:指千里马每天只需要一石粟就能饱食。

(4)食不饱:指千里马每天只能吃到一石粟,无法饱食。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指千里马的稀有性,无法与普通马相比。

(6)策之不以其道:指因为不了解千里马的特殊性,而无法正确对待它。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指人们无法理解千里马的内心世界。

(8)执策而临之:指人们对千里马进行驯养和管理。

(9)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指千里马的命运被任由奴隶人支配。

4.(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无法正确对待它,无法发挥其才能。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人们无法理解它的特殊性,无法正确对待它。

(3)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被埋没在千军万马之中,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

(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士者,所以在死而后已,夫何壮于骥而尸于槽者!”(5)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人生有几,而才难得;有才无运,徒然辛苦。

”(6)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士不可以不XXX,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7)文中XXX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或以其XXX之盛,而不知其篇章之错;或以其篇章之工,而不知其大旨之纰缪;或以其大旨之得当,而不知其所以然之因果。

”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句话意味着,伯乐是发现千里马的人才,而千里马是那些隐藏在人群中的优秀人才。

马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练习题一:1. 马是哺乳动物吗?为什么?2. 马的科学分类是什么?3. 马的寿命通常有多长?4. 马有几种基本毛色?5. 马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多少?6. 马的主要食物是什么?7. 马的智商是否较高?8. 马匹在运动中如何呼吸?9. 马的眼睛长在哪个位置?10. 马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参考答案:1. 是,马是哺乳动物。

它属于哺乳纲、奇蹄目动物,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如分娩产仔和哺乳的习性。

2. 马的科学分类是马科(Equidae)。

3. 马的寿命通常在20到30年左右。

4. 马的基本毛色有黑色、棕色、白色、灰色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毛色,如杂色、花斑等。

5. 马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约70公里。

6. 马主要以草类为食,如青草、干草等。

有时也会吃一些植物的叶子和树皮。

7. 马的智商相对较高,它们能够通过学习和记忆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

8. 马匹在运动中通过鼻孔呼吸。

它们的鼻孔十分灵活,可以有效地调节呼吸频率和供氧量。

9. 马的眼睛长在头部两侧,位于头部顶部的两侧,可以俯视和正视。

10. 马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曾用于农耕、战争、交通工具和体育竞技等方面。

马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练习题二:1. 马怎样进行交流?2. 马的鬃毛有什么作用?3. 马的牙齿特点是什么?4. 马的前肢和后肢有什么区别?5. 马在睡眠中是怎样的状态?6. 马的社交结构是什么样的?7. 马是怎样繁殖的?8. 马的嗅觉和听觉如何?9. 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怎样的文化象征?10. 马目前的保护状况如何?参考答案:1. 马通过声音、姿势和表情进行交流。

它们会发出特定的叫声、耳朵的位置和躯体的姿势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2. 马的鬃毛主要用于保护颈部和背部的皮肤,同时还具有降低身体温度和驱赶昆虫的作用。

3. 马的牙齿特点是持续生长和磨损。

它们的牙齿会不断地生长,并通过咀嚼食物来磨损,以保持适宜的长度和形状。

马说复习题

马说复习题

马说复习题一、选择题1. 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A. 千里马很稀有B. 伯乐很稀有C. 千里马需要伯乐来发现D. 伯乐比千里马更重要2. 下列哪一项不是马说中提到的马的用途?A. 驾车B. 负重C. 耕田D. 赛马二、填空题1. 在《马说》中,作者通过“______”来比喻那些有才能但未被发现的人。

2. 马说中提到,马在“______”时,才能展现出它的真正价值。

三、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中“马之千里者”和“食马者”之间的关系。

2. 根据《马说》,分析作者对“伯乐”这一角色的看法。

四、论述题1. 结合《马说》全文,论述作者对“伯乐”和“千里马”的看法,并阐述其对当代社会人才选拔的启示。

2. 《马说》中提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五、翻译题1. 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翻译成英文。

2. 翻译“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为现代汉语。

六、阅读理解题阅读以下《马说》节选,回答问题:“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 作者通过这段话想要表达什么?2. “食马者”在这段话中扮演了什么角色?3. 这段话对理解全文有何重要意义?请根据上述题目要求,认真复习《马说》全文,准备考试。

马说》练习题。全选择题。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全选择题。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

全选择题。

含答案用的悲惨遭遇,呼吁社会重视人才,善待人才。

答案】B解析】本文通过讲述千里马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被埋没的故事,反复强调“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于怀才不遇的心情,同时也借此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因此,选项B正确。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马说》是战国时期的《楚辞》中的一篇。

文章借助千里马的形象,寓意人才难得,需要有明主才能发挥其才华。

文章语言简练,意蕴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文章开头就用“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表达了千里马才华横溢,但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发挥出来的意思。

接着,文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这句话,指出了如果不根据千里马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策略,就会导致千里马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这两句话都暗示了需要有明主才能发挥人才的才华。

接下来,文章用“马之千里者虽有千里之能,其真不知马也其此之谓乎”这句话,表达了即使有千里马这样的才华横溢的人才,如果没有明主的正确引导,也会被埋没。

最后,文章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表现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和对千里马才华的浪费。

整篇文章都是通过千里马这个形象,寓意人才难得,需要有明主来发掘和培养。

只有明主能够正确引导人才,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才华。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马说》是战国时期的《楚辞》中的一篇文章。

作者通过千里马的形象,表达出人才难得,需要有明主才能发挥其才华的意思。

文章简练而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文章开篇就用“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表达了千里马才华横溢,但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发挥出来的意思。

接着,文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这句话,指出了如果不根据千里马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策略,就会导致千里马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马说练习题目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目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一、填空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 .作者是唐朝的,有文之称,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 .学过的诗歌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⑴故虽有名马: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⑶骈死于槽枥之间:⑷一食或尽粟一石: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⑹才美不外见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道:⑼食之不能尽其材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⑾执策而临之:⑿其真无马邪:⒀其真不知马也三、按原文填空.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6、本文的主旨是: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七、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八、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九、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十、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十一、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下联:二、阅读马说,完成文后各题:12、填空:1马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着名__________ 家;被后人誉为“_________”之首2文章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 __________的手法,食马者喻指__________ ,千里马喻指__________,伯乐喻指 __________ , 抨击__________ 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之情,作者希望统治者__________13、用原文填空.1、马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1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14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15、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16、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_____17、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只骈不外见食马者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1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只骈死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1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①才美不外见通 ,含义: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 ,含义:;通 ,含义:④其真无马邪通 ,含义: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请写出两个含“马”字的成语.⑴⑵19、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0、选择正确的答案:1才美不外见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B. 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D. 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连线中考: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三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③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④本文作者托物寓意,讽刺了 ____________ 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2.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 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4.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马说答题: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B.故虽有名马\ 虽千里不敢易也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屋舍俨然D.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五、节选自韩愈马说1.对上文第二段的4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和2读音相同,意义不同.和4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和 3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和4读音相同,含义不同.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或:食:等: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称,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⑶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⑹才美不外见通“现”见⑺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懂得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按原文填空.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修辞:排比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八、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九、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十三、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学习.或: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十五、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十七、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下联:仕途失意作马说12、1韩愈唐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2托物寓意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人才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13、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人才; “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14、zhǐ pián xiàn sì cáo lì shí sù dàn15、只是并列而死鞭打正确的方法鞭子面对16、1“见”通“现”,表现.2“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3“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17、1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2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3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18、马不停蹄马齿徒增马到成功马仰人翻马革裹尸马失前蹄马首是瞻1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0、1A2B3B10、1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 的奥秘.2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韩愈对马的态度是怎样的?A. 欣赏B. 批评C. 漠不关心D. 既欣赏又批评答案:D2.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是指什么?A. 一匹能跑千里的马B. 比喻有才能的人C. 一种特殊的马种D. 一个地名答案:B3.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里的“伯乐”是指什么?A. 一个古代的马贩子B. 一个善于识别马的人C. 一个善于识别人才的人D. 一个地名答案:C二、填空题1.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______文,通过______来表达对人才的重视。

答案:议论;马的比喻2.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

答案:饲养马的人不知道马能跑千里而只是单纯地饲养它三、简答题1. 简述“马说”中韩愈对“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理解。

答案:韩愈在“马说”中认为,只有伯乐这样的识才之人才能发现并培养千里马,即只有真正懂得人才价值的人才能识别并利用人才。

2. “马说”中韩愈是如何表达对人才的重视的?答案:韩愈通过比喻,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真正懂得欣赏和利用人才的人,才能使人才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四、论述题1. 论述“马说”对当代社会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启示。

答案:在当代社会,韩愈的“马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需要被正确地识别、培养和使用。

社会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人才得以发挥其潜力,同时也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物,能够发现并培养人才,使他们能够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五、思考题1. 你认为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千里马”和“伯乐”?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答案:(此题为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理解和社会现象进行回答。

)通过以上练习题及答案,考生可以对“马说”这篇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从中汲取对现代社会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启示。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马说练习题及答案马是一种美丽而又高贵的动物,它以其快速的奔跑和优雅的姿态而闻名于世。

马的形象常常出现在文学、艺术和传说中,成为人们向往的象征。

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些练习题来了解更多关于马的知识,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练习题一:马的起源和进化过程是怎样的?答案: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万年前的古新世。

最早的马是一种小型的森林动物,它们有四个脚趾,生活在森林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演化,马逐渐发生了进化。

它们的体型逐渐增大,四个脚趾逐渐减少,逐渐演变成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一蹄动物。

练习题二:马的特征有哪些?答案:马是一种哺乳动物,它们的身体特征非常鲜明。

马的身体修长而结实,四肢强健,适合奔跑。

它们的头部长而窄,有大而明亮的眼睛,耳朵灵敏。

马的嘴巴有牙齿和唇,可以咀嚼食物。

马的尾巴长而有力,可以用来驱赶蚊虫和苍蝇。

马的毛发浓密,可以保护它们免受寒冷和恶劣天气的侵害。

练习题三:马的品种有哪些?答案:马的品种繁多,根据用途和外貌特征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常见的马的品种有普通马、赛马、驮马、驱马等。

普通马是最常见的马,体型中等,适合用于农耕和运输。

赛马则是为了竞赛而培育的马,它们通常体型高大、肌肉发达,适合进行快速奔跑。

驮马和驱马则是用于搬运货物和拉车的马,它们的体型较小但力量强大。

练习题四:马的习性和行为有哪些?答案:马是群居动物,它们通常生活在群体中。

马的社交结构非常复杂,有明确的等级制度。

在群体中,有一匹领导者,其他马会依附于它并遵守其指挥。

马是草食动物,它们主要以草和植物为食。

马的视力非常敏锐,可以迅速发现潜在的危险。

当马感到恐惧或不安时,它们会迅速逃离,并发出警告声来警示其他成员。

练习题五:马在人类文化中有怎样的地位?答案:马在人类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它们为人类提供了交通工具、农耕工具和战争工具。

在古代,马是贵族和统治者的象征,只有他们才能拥有马。

马说复习题及答案

马说复习题及答案

马说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韩愈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A. 马是忠诚的象征B. 马是力量的象征C. 马是人才的象征D. 马是自由的象征2. 在《马说》中,韩愈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的意思是:A. 千里马很稀有B. 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人很稀有C. 伯乐是千里马的主人D. 伯乐是马的驯养者3. 文中提到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里的“食马者”指的是:A. 饲养马的人B. 骑乘马的人C. 马的主人D. 不懂得欣赏马的人二、填空题1.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______,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

2. 韩愈在文中提到“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强调了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

三、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中韩愈对人才的看法。

2. 《马说》中提到的“伯乐”,在现代语境中通常指什么?四、论述题1. 论述《马说》中韩愈对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的观点,并结合现代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一、选择题1. C. 马是人才的象征2. B. 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人很稀有3. D. 不懂得欣赏马的人二、填空题1. 议论文2. 策之不以其道三、简答题1. 韩愈在《马说》中认为,人才就像千里马一样,是稀有且宝贵的。

他强调了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懂得欣赏和培养人才的人,才能使人才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2. 在现代语境中,“伯乐”通常指的是能够发现并培养人才的人,也就是有眼光和能力识别并培养人才的领导者或导师。

四、论述题1. 韩愈在《马说》中提出,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至关重要。

他认为,只有真正懂得欣赏和培养人才的人,才能使人才发挥出其最大的潜力。

在现代社会,这一观点同样适用。

一个组织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伯乐的眼光,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培养和支持。

23马 说素养提升练习(含解析

23马 说素养提升练习(含解析

第六单元23*马说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祗.(zhǐ)辱于骈.(pián)死B.槽枥.(lì)食.(shí)马者C.外见.(xiàn)尽粟.(sù)一石D.不以千里称.(chēng)也尽粟一石.(shí)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食之不能尽其材C.虽有千里之能D.才美不外见3.【新独家原创】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千里马常.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虽有千里之.能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学科素养·思维能力】【新独家原创】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食之不能尽其材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安求其能千里也D.策之不以其道能力提升全练5.(2022四川泸州中考,8—1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7分)[甲]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问说(节选)[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马说》能力提升题

《马说》能力提升题

》里。

家,他的著作收《马说》能力提升题一、自主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槽枥( )( ) 粟() 外见( ) 食马( ) 祗(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 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3.填空。

① 韩愈,字 , 代著名 是:、阅读延伸 (一)4Z-T-iA-?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启不矩其能千主而食也.是马也,邑育千里之能,#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 食马占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 足牛也,虽有千卫么徙③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不知马也⑤不以「里秘也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 才美不外见通 含义:②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含义: 通含义③其真无马邪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 表现的句子通含义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 )()( ) )③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 其真无马邪?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 食不饱,力不足。

()( ④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9.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0•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起什么作用? 11•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教案 马说能力提升题9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 马说能力提升题9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马说能力提升题9篇马说能力提升题 1“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

下面是关于《马说》的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马说》说课稿【教材分析】《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23[练习-能力提升]马说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23[练习-能力提升]马说

第23课马说1.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执策而临之.C.虽有千里之.能D.骈死于槽枥之.间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食.不饱,力不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D.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3.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2)食马者的无知,让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成了必然,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体现在哪里?(请用原文回答)(3)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是哪几句?这些语句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食之不能尽其材”与B项中的“之”同为代词,指千里马。

A、C、D项中的“之”是助词,的。

2.【答案】D【解析】A项,吃/同“饲”,喂。

B项,用马鞭驱赶/马鞭。

C项,它的,指千里马的/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D项,有时。

3.【答案】C【解析】A项,无省略。

B项,省略主语“千里马”。

C项,省略宾语,应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D项,省略主语“千里马”。

4.(1)【答案】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解析】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马说练习题

马说练习题

马说练习题一、选择题1. 马说中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主要强调了什么?A. 马的品种很重要B. 马的数量很多C. 识别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D. 马的奔跑能力很强2. 在马说中,作者通过什么比喻来表达对人才的重视?A. 金子B. 玉石C. 珍珠D. 马3. 马说中提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A. 马的食量很大B. 马的主人不了解马的潜力C. 马跑得很快D. 马的饲料很昂贵4. 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反映了什么现象?A. 马的饲料不足B. 马的主人不会骑马C. 马的主人没有正确使用马D. 马的主人对马的照顾不足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这句话说明了什么?A. 千里马的食量很大B. 千里马的耐力很强C. 千里马的速度快D. 千里马的价值很高二、填空题6. 马说这篇文章通过______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对人才识别的渴望。

7.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出自______的《马说》。

8. 在《马说》中,作者通过“______”来描述那些不能识别马的潜力的人。

9.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______的不满。

10. 马说中提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这里“一石”指的是______。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马说》中“千里马”和“伯乐”的象征意义。

12. 《马说》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13. 为什么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是对某些人的一种批评?14. 根据《马说》的内容,你认为作者对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哪些建议?四、论述题15. 结合《马说》的内容,论述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识别和培养人才。

五、翻译题16. 将以下句子从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六、应用题17.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你将如何借鉴《马说》中的思想来选拔和培养人才?七、创意写作题18. 假设你是一匹千里马,写一篇日记,描述你被伯乐发现并得到正确培养的经历。

马说能力培养答案北大师版

马说能力培养答案北大师版

马说能力培养答案北大师版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及含义。

答:①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显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

2、《马说》一文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答: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①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4、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什么特点?答:托物寓意。

5、“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本文中有什么深刻含义?答:①千里马比喻人才;②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③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愚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答:①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啥、甚至摧残人才的在、社会现实。

7、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可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答:因为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被埋没。

同理,没有伯乐式的人,即使有人才,也不能被发现任用,只会被压抑而弃之不用。

8、如何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与常马一样都达不到。

因为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所以遇到不懂马的“食马者”,千里马只能有如此遭遇。

9、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直接引用食马者所说的“天下无马”这句话?答:其目的在于表现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10、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①排比;②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能力提升题
一、自主练习
⒈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
粟()外见( )
食马( ) 祗( )
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
⒊填空。

①韩愈,字,代著名家,他的著作收在《》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二、阅读延伸
(一)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⒋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⑤不以千里称也
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通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含义:
通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通含义:
⒎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
⒏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食不饱,力不足。

( )(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 )
⒐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⒑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⒒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蝜蝂①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②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③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朴④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⑤。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⑥,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⑦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⑧,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⑨矣。

苟能起,又不艾⑩。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蝜蝂(fùbǎn):一种黑颜色的小虫。

②卬(ánɡ):高举着头。

③困剧:劳累非常。

④踬朴(zhìpū):跌倒。

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

⑤负:作名词,指背的东西。

⑥上高:往高处爬。

⑦嗜(shì)取者:这里指贪得无厌的人。

⑧累:负担。

⑨病:疲惫。

⑩艾(yì):停止,悔改。

前之死亡:指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

⒓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辄持取( )
②人或怜之( )
③苟能行( )
④又持取如故( )
⑤又不艾( )
⑥亦以病矣( )
⒔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厚其室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D大其禄
⒕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今世之嗜取者
B其背甚涩
极其力不已
C卬其首负之
人或怜之
D虽困剧不止也
虽其形魅然大者也
⒖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②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③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⒗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马说》能力提升题答案
一、自主练习
⒈piáncáolìs”xiànsìzhǐ⒉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⒊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⒋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二、阅读延伸
(一)⒌①临(面对)②见(通“现”)③遣(派,打发,派遣)④捐(丢弃,捐弃,花费,扔掉)⒍A⒎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②死了的千里马尚且花五百金去买它,何况活的千里马呢? ⒏①半开放性题目,大意扣住: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才,鸣之能通其意。

②开放性题目,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略。

(二)⒐①就,总是②有的人③如果④先前,从前⑤停止,悔改⑥疲惫⒑B ⒒B ⒓①在路上爬行遇到东西就拿,举着头背在背上。

②天天思考怎样使自己的职位提高,使自己的俸禄加大,因而贪取财物更加厉害,已接近摔死,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又不知道引以为戒。

③他的外形虽然庞大,他的名称是人,可是他的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

⒔这则寓言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用了对比写法,用蝜蝂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为作对比。

寓意: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他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愚蠢,结果必然自取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