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

合集下载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共三篇文章:《沁园春•长沙》、《登高》和《再别康桥》。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如何读懂诗歌,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形式、内容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形式,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基本概念、形式、内容和阅读技巧。

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创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PPT。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学生熟知的诗歌《静夜思》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读懂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基本概念:介绍诗歌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3. 诗歌形式:讲解诗歌的格律、韵律、节奏等外在形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外在特征。

4. 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内在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5. 诗歌阅读技巧:教授如何抓住诗歌的关键句子、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等阅读技巧。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阅读教材中的三首诗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分析讨论。

8.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诗歌基本概念2. 诗歌形式3. 诗歌内容4. 诗歌阅读技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沁园春•长沙》赏析答案:《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于1925年创作的这首诗。

诗歌通过对长沙秋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百舸争流,急湍甚箭”象征人民的斗志昂扬。

整首诗歌情感激昂,格调高亢,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信念。

读懂诗歌 公开课课件

读懂诗歌 公开课课件

读懂诗歌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诗歌的情感与意象”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现代诗歌的欣赏与解析,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作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欣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从诗歌中提取情感和意象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情感与意象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欣赏现代诗歌的方法,提取情感与意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优美的现代诗歌朗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讲解情感与意象的概念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现代诗歌,详细解析诗中的情感与意象,让学生了解分析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另一首诗歌进行分析,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读懂诗歌——情感与意象的探寻2. 主要内容:现代诗歌特点情感与意象的含义情感与意象的作用诗歌分析方法七、作业设计2. 答案要求:分析报告需包括诗歌背景、情感分析、意象解析等部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现代诗歌作品,提高诗歌欣赏能力,同时关注生活中的情感与意象,提升审美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情感与意象的深入理解。

2. 例题讲解:详细解析诗中的情感与意象。

一、教学难点解析:诗歌情感与意象的深入理解1. 情感的定义:情感是诗歌中作者表达的一种心理状态,包括喜怒哀乐等。

2. 意象的含义:意象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表现抽象概念,是诗歌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法。

3. 情感与意象的关系:情感是内在的,意象是外在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诗歌的艺术境界。

二、例题讲解解析:详细解析诗中的情感与意象1. 了解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如何读懂诗歌(2024公开课课件)

如何读懂诗歌(2024公开课课件)

背景了解法
时代背景
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 环境、文化氛围等,有助于理解 诗人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主题。
诗人经历
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历程、 创作风格等,有助于理解诗人的个 性特点和诗歌的深层含义。
文学传统
了解诗歌所属的文学流派、传统、 典故等,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文学价 值和历史地位。
经典诗歌解读
01
韵律
02
押韵:诗歌中相同或相近的韵脚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形成 押韵现象。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03
音步:音步是诗歌中最小的节奏单位,由一定数量的音节 构成。不同的音步组合形成不同的韵律效果。
04
节奏
05
停顿与连读:诗歌中的停顿和连读形成节奏感。停顿可以 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跨界融合与创新
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如诗画、诗乐、诗舞等 ,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媒体时代下的诗歌传播方式变革
网络平台的兴起
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为诗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使得诗歌能够迅速触达更多读者。
诗歌朗诵与音频传播
通过朗诵、配乐等方式,将诗歌以音频形式呈现,增强了诗歌的感 染力和传播力。
意象的运用
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歌 中的艺术效果。
情感共鸣法
情感的感知
情感的表达
通过阅读诗歌,感知诗歌中所表达的 情感,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
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意象、修 辞等手段来表达情感的,以及这种表 达的艺术魅力。
情感的共鸣
将自身的情感经历与诗歌中的情感相 交融,产生共鸣,加深对诗歌情感的 理解。
现代诗歌选读
徐志摩《再别康桥》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2024)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2024)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06
学生自主创作实践指导
创作灵感来源与捕捉方法
灵感来源
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自然景象、 艺术作品等
捕捉方法
日记记录、瞬间感受、关键词联想、 意象描绘等
写作技巧指导:构思、立意、表达
构思
明确主题,选择合适的形 式和风格,进行整体布局
立意
挖掘深层含义,表达独特 见解,体现个性风格
表达
运用修辞手法,锤炼语言, 注重音韵和节奏
学生作品展示及评价标准
作品展示
朗诵、演出、展览等多种形式
评价标准
内容深刻、构思新颖、语言优美、表达生动
07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展现了苏
轼的豁达和乐观。
现代经典诗歌选读
1 2 3
徐志摩《再别康桥》 以康桥为背景,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美好 时光的留恋,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感慨。
舒婷《致橡树》 通过对橡树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和 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女性诗人的细腻和坚 韧。
04
03
诗歌基本元素解读
意象、意境与象征手法
意象
诗歌中通过具体物象表现抽象情感或观念的艺 术手法。如“月亮”常代表思念,“柳”象征 离别。
意境
诗人通过意象创造出的整体艺术氛围,使读者 产生情感共鸣。如“枯藤老树昏鸦”营造出孤 寂、凄凉的意境。
象征手法
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寄托诗人深层的 情感或理念。如“梅花香自苦寒来”象征坚韧 不拔的品质。

读懂诗歌-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读懂诗歌-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读懂诗歌一、标题信息1、标题揭示了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2、标题交代了写作缘由或目的3、标题暗含了情感或感情基调4、标题揭示了作品的写作线索5、标题表明了诗歌的写作题材6、标题暗示了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以下标题蕴含了哪些信息(能想出多少答多少,合乎逻辑则可)《山行留客》《近试上张水部》《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咏梅》《兵车行》《乌衣巷》《春夜喜雨》《闺怨》《念奴娇·赤壁怀古》《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南浦别》《惊雪》《题李世南画扇》《在狱咏蝉》《含山店梦觉作》《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练:从标题入手猜测诗歌思想情感。

(先根据标题信息猜测诗歌内容,再读诗以印证,感觉一下能读懂的东西是不是更多)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7、从诗歌标题猜猜此诗可能会写哪些内容8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4分)答:9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4分﹚答:南湖早春①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睛,返照②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

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

②返照:阳光倒影。

1、从诗歌标题猜猜此诗可能会写哪些内容2诗的哪几联描写了早春之景诗人又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4分)3、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4分)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魏野(宋)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2)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2)
13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苏轼)
法 二
仿佛曾游岂梦中,
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 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 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 会有幽人客寓公。 注:本诗于北宋绍圣元年十月作者第二次遭贬初
到惠本州诗时所表作达。 作者怎联样系的作情者感?
作者虽然被贬惠州,他不但不以谪为
患,反而对谪居生活充满了期待,有了家
的归属感。抒发想在惠州安家终老的情感14。
(二)看作者
我们应了解作者的哪些相关信息呢?
1、思想性格

2、生活经历
3、风格流派

4、创作背景和目的
5、时代背景(论世——所处
朝代的国势、朝政等)
15
牛刀小试 望洞庭湖
刘禹锡 诗豪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本诗写于被贬途中。
25

法 五
鹧鸪天
晏几关道注尾联。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 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最后本两诗句抒说发不是了不作想者回怎家样,只的是情自感己?不
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 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结合具体事例讲解,初步解决 “读不懂”的问题。
8
看一看
9
方 法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借助题目
本诗抒发对读书的感想。要想读书时有 新的、深刻感悟,就要多读书,时时补充 新知。
10
(一)看标题

快速读懂古诗词(公开课)课件

快速读懂古诗词(公开课)课件
19
三、 看注解
【注释】:
羁旅情怀、漂泊之感、贬谪
之意、思乡念亲的离别之情
·①大庾岭为五岭
古人以此为南北分
界,有北雁南飞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
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 ②《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 样一首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20
四、 看末句(尾联)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注】①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 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 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荆州记》载, 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 “折梅逢驿使 , 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
言外之意:决不作异姓之臣,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要耐心等待,等到大唐复兴。
表明诗人不愿依附奸佞, 对大唐一片忠心。
12
五、看题干
技巧、结构 两方面作答
( 1 )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
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内容、情感 两方面作答
13


旅舍残春宿雨晴, 回忆

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残春之景,
生动活泼
池面鱼吹柳絮行。

感伤、落Biblioteka 禅伏诗魔归净域,内心烦闷 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
14
作者客居旅舍,触景生情,回忆起皇都风物。记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优质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优质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诗歌欣赏”。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意象运用。

详细内容涉及现代诗和古诗的对比分析,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为例,深入解读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格式。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特点,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象的解读和运用。

重点:诗歌的基本知识、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到诗意,自然过渡到诗歌欣赏的学习。

2. 新课内容: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对比分析现代诗和古诗的特点。

以《再别康桥》和《月夜忆舍弟》为例,详细解读诗歌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歌进行详细解读,指导学生从韵律、节奏、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分享。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创作中的难点和技巧,互相交流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知识韵律节奏格式2. 诗歌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意象运用3. 诗歌的情感表达抒情手法情感传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并写出你的心得体会。

仿写一首诗歌,要求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手法。

2. 答案:学生需自行分析,无固定答案。

教师可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邀请诗人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过程。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表达能力。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二)PPT课件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二)PPT课件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时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②惟恐浅。
▪ 【注释】①钱惟演,北宋临安人。一生仕 宦显达,晚年谪迁随州。

②芳尊:酒杯
解读法——读“作者”
-
7

台 城①

韦 庄②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③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 ①台城:旧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②韦庄,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③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古诗词鉴赏复习
—读懂诗词“八法”
-
1
一读——“题目”
“题目”常常是读诗的切入点,它 往往能提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 对象(题材)、人物、事件、思想感 情等。
-
2
back
储光羲《咏山泉》 ——交代了写作对象(山泉);点明了诗的
类别(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柳中庸《征人怨》 ——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揭示了全诗
解读法——读“情语”
▪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
10
四读——“意 象”
“意象”是寄予诗人主观 情感的物象,领悟“意象”中 的寓意,就能把握诗歌的思想 感情。
-
11
▪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离别、游子
▪ 黄昏 芭蕉 寒霜 杜鹃 苦雨 凄凉、悲愁
表达了作者在考中科举进士后的兴奋和得意。
-
4
二读——“作者”(知人论
世)
“知人论世”:“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 即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即作者的一些 主要生平经历。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二)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二)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四读——“意 象”
“意象”是寄予诗人主观 情感的物象,领悟“意象”中 的寓意,就能把握诗歌的思想 感情。
杨柳 黄昏 梅花 青鸟
长亭 芭蕉 翠竹 鸿雁
孤帆 寒霜 松柏 雁足
离别、游子 驿路 浮云 凄凉、悲愁 杜鹃 苦雨 幽兰 菊花 高洁、隐逸 音信、思乡 尺素
4、边塞诗
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 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情感: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 怨、思乡思亲、厌恶战争、同情批驳等 典例:《出塞》(王昌龄) 《凉州词》(王之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渔家傲》(范仲淹)
5、羁旅行役诗
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 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远等 典例:《夜雨寄北》(李商隐) 《秋思》(马致远) 《旅夜书怀》(杜甫)
总结:
读 懂 诗 歌 八 法
一读题目 二读作者 三读情语 四读意象 五读注释 六读题干 七读典故 八读题材
牛刀小试
(高考真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思考: 诗歌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感情? 解读方法: 读题目、读作者、读意象、读情语、读题干 参考答案: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 饱含热爱之情,为进一步抒情做铺垫;第三句“泪 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望”字写 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期盼,一个“又”字 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迟迟没有收 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公开课读懂诗家语

公开课读懂诗家语

公开课读懂诗家语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

在我们国家的古代文学中,诗歌素有"语言之魂"的美誉。

然而,古代诗歌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晦涩难懂的语句,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解读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读懂这些古人的诗作,我们特开设了这个公开课。

一、背景介绍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每一首诗、每一个词,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对于解读诗歌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对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有所了解,以及关于这首诗歌的传说或陈述,这些都会对我们的解读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文化意蕴分析中国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人在诗歌中融入了大量的人文思想和哲学观念。

通过分析诗歌中隐含的文化意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例如,中国古代文人常在诗中引用典故,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对时事的关注。

通过了解典故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读懂诗歌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三、语词解读诗歌中的语言常常是精炼而凝练的,古人用寥寥数语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要仔细研究每一个字词的含义,探究其多义性和修辞手法。

有时候,一个字的差异解读可能会改变整首诗的意境,因此对于复杂性高的古诗词,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语词解读。

四、韵律格律分析古人创作诗歌时,注重音韵之美。

在古诗词中,往往有着明显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掌握这些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古人的才华,并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

同时,有时候诗歌的韵律也会受到历史和地域的影响,对于这部分诗歌我们要做相关的解读。

五、作品解读最后,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作品解读,示范以上所说的解读技巧。

通过选取经典的古诗词作品,我们一步一步地展现如何读懂诗家语,如何从字面、文化、语境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艺术形式。

结语:公开课读懂诗家语,是一个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诗歌魅力的机会。

通过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解读技巧,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的美,还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的文化根源和价值观念。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资料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资料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资料一、教学内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第二章,主要包括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杜甫的《春望》等经典诗歌。

这些诗歌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通过深入解读这些作品,使学生掌握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分析诗歌;3.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不同风格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深层次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和展示古代绘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氛围;2. 诗歌讲解:对选定的诗歌进行逐句解析,深入剖析诗歌的意象、结构和修辞手法;3. 鉴赏技巧讲解:介绍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4. 实例分析:以《如梦令》为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分析;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6.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作者、主要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等,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诗歌的基本特点。

七、作业设计1. 阅读教材中其他诗歌,尝试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技巧进行分析;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简要的解读和赏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次公开课,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在诗歌创作方面还需加强指导和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诗歌朗诵会、诗歌创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优质教案通用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优质教案通用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教材第五章“情感的抒发与意象的捕捉”。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掌握捕捉意象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分析具体诗歌案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 学生能够运用捕捉意象的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美。

3.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捕捉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情感。

教学重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表达,意象的捕捉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诗歌案例、录音机。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诗歌朗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过程细节:教师播放《再别康桥》朗诵,学生闭眼倾听,感受诗歌的美。

2. 新课内容:讲解诗歌情感表达、意象捕捉的方法,分析具体诗歌案例。

过程细节:a. 教师讲解诗歌情感表达的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b. 教师展示意象捕捉的方法,如观察、联想等。

c. 教师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诗歌案例,分享自己的感受。

过程细节: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朗读练习: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过程细节: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六、板书设计1. 如何读懂诗歌2. 内容:a. 诗歌情感表达:比喻、拟人等b. 意象捕捉方法:观察、联想等c. 诗歌节奏与韵律:朗读感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一首诗歌,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诗歌情感、意象等,写出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情感和意象的捕捉有一定的理解,但在表达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 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 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 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 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 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 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 其欢快的心情
思乡
• • • • • • • •
《春夜洛城闻笛》 概括内容 《春日登楼怀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征人怨》 表明基调 《春夜喜雨》 《寻陆鸿渐不遇》 《越中览古》 暗示手法 《在狱咏蝉》
望江南 方 李煜 法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 二 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三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 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你读出了什么呢?(情感) 联系作者注释
牛刀小试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在唐代,是个重要节日,朝廷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 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一个重要节日。 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起欢度,才有意思。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 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 凄凉。
(二)知作者
•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 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 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 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 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 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 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 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 识中回忆提取。
方 法 五
汴河曲 唐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风景。 问: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方 法 四
品味意象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
抓关键词 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理 答案:诗的感情基调是愁。《汴河曲》就汴 想抱负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 水春色、堤柳飞花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 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 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
借助题目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一)品标题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是诗歌鉴赏的切入 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 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概括诗歌的主 要内容,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 基调 ,或暗示写作手法。
(五) 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 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 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古诗词中的许 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 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 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 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 的内容。
温馨提示:杨花漫,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 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 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 匙。
江 楼 感 旧 (赵嘏 )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 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 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 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 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E级 考纲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读不懂 说不清 答不全
学习目标:
1.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能够 初步读懂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方 法 一
季节 内容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常见意象归类总结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鹧鸪天
方 法 六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 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 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 奈归期未可期。 最后两句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 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 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 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主人公(被剥夺了青春、 自由、幸福的少女)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 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 长。
• 李清照
(以南渡为界,前期舒 适安逸。后期愁绪满怀)
(三) 读注释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 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 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 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 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 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牛刀小试
望洞庭湖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本诗写于被贬途中。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表达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表现 作者虽被贬,但并未屈服的乐 观豁朗的心境。
• • • •
(淡泊名利,诗风恬淡) 陶渊明 杜甫 (忧国忧民,诗风沉郁) 李白 (傲岸不羁,诗风潇洒) 辛弃疾、陆游、(国难当头,忧心如焚, 文天祥 慷慨悲壮) • 苏轼 (命运坎坷,受儒道影响, 豁达乐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