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1.我们又长大了学习目标:1.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2.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3.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4.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5.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点: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
学习难点: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学习准备:1.教具:皮尺。
2.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
学习过程: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1.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录?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好。
4.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5.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
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1.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2.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3.鼓励学生置疑,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四.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其它的人或物。
2.预测他人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2.升旗台在哪里学习目标: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我们又长大了.升旗台在哪里.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旗杆的影子.影子为什么会变化自由研究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观察一棵树小动物的家观察蚂蚁0更多的小动物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追寻风的足迹3是谁制造了风云的观测下雨啦雨下得有多大明天的天气怎样运动前后运动于呼吸0、运动与心跳1、运动与大脑.我们又长大了教学目标:.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
教学难点: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教学准备:.教具:皮尺。
.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录?.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好。
.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
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2020年秋新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0年秋新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科学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科学教教学学设设计计第一第一单元教学方案单元教学方案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生命科学领域。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鸟类.哺乳类.昆虫等的共同特征,初步认识到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二.单元教学目标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2.知道可以根据动物的某些特征进行分类,3.能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二科学探究1.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进行观察与比较,找出不同动物的特征,归纳概括出同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通过搜集和分析有关动物的信息,获取动物分类的证据,能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3.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小组的讨论,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别,说出一些我国珍稀动物的名称和特征。
(三)科学态度1.具有观察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根据自己的发现,如实陈述观察到的现象,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3.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分工协作,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能倾听同学的发言,在探克括动中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体验动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体会到人类的行为会对动物造成伤害,3.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单元知识结构三.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共设计了3课,包括第1课.第2课和第3课。
第1课是鸟和哺乳动物。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鸟和哺乳动物的特征,本课引导学生观察各种鸟的身体形态结构,寻找鸟在身体结构方面的共同特征。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鸟的身体表面都覆盖羽毛,羽毛与鸟的飞行能力有密切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鸟身体的局部特征,发现乌都有缘.喙的结构与它们的取食方式有关,发现鸟的足都有鳞片,足的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综合对各种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归纳出鸟的共同特征,本课还引导学生观察绵羊.梅花鹿等动物的身体形态特征和喂养后代的方式,并与二年级学习过的猫和兔进行比较,归纳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教案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知道声音有强弱、高低的不同。
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
2.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声音变化的原因。
3.探究实践:设计并进行声音强弱、高低变化的实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掌握改变声音强弱、高低的方法。
4.态度责任: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声音变化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对声音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探究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的原因。
2.掌握改变声音强弱、高低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2.设计有效的对比实验来验证声音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钢尺、音叉、小鼓、豆子、水杯、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铅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声音的强弱变化1.导入(5分钟)播放声音:播放一段由弱到强和由强到弱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
提问引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声音有强弱变化呢?声音的强弱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强弱变化的现象和原因,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新课学习(30分钟)初步感知(10分钟)体验声音的强弱: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敲击桌面、拍手等,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
讨论现象: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用不同的力度会产生不同强弱的声音,猜测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更准确地研究声音的强弱变化呢?实验探究(15分钟)实验一:钢尺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实验步骤:把钢尺的一端压在桌边,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和发出声音的强弱。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钢尺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得出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的结论。
新教材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呢?2、明确任务除了鸟类和哺乳动物,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这些动物的身体各有什么特征?怎么将它们分类呢?2、复习鸟、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探究兴趣实践活动一、观察比较1、出示图片2、你认识这些动物吗?3、请你观察这些动物,找找它们的身体分别有哪些特征,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4、比较不同动物的身体特征,你有什么发现?5、汇报交流二、尝试分类1、我们已经知道动物身体有不同的特征,可以将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选择动物的一种特征,看看我们能把这些动物分成几类?三、进一步分类1、在上面分类的基础上,一、观察比较1、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2、汇报交流,描述某种动物的特征。
二、尝试分类1、预设一:鲨鱼、鲤鱼、企鹅都可以在水里游;兔子、猎豹、蝗虫可以在陆地上跑;蝴蝶、鹰可以在天上飞。
预设二:猎豹、鲨鱼体型比较大;其它动物体型比较小。
……2、根据提示,找到动物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1.使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有关动物的信息获取动物分类的证据。
2.观察比较活动PPT展台5钟如果我们将这些动物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2、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汇报交流,汇报分类依据和分类结果四、发现脊柱1、我们除了可以比较动物的外部特征,还可以比较动物的内部骨骼。
2、出示图片3、请你仔细观察鱼和猫的骨骼,他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4、它们都有脊柱。
脊柱就是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的,是身体的支柱,但并不是每种动物都有。
5、小结:科学家根据体内是否有脊柱,将动物分成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6、出示图片7、问:仔细观察图片,能否根据动物体内是否有脊柱将动物分成两类8、讲:动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身体外部形态、内部结构、胚胎发育特点等。
根据这些,可以将动物逐步分类并命名。
9、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脊椎动物,哪些动物是无脊椎动物?预设:鹰、企鹅是鸟类;兔、猎豹是哺乳动物;蝴蝶、蝗虫是昆虫;鲤鱼、鲨鱼是鱼类。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1.我们又长大了学习目标:1.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2.学习使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3.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4.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5.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点: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
学习难点:使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学习准备:1.教具:皮尺。
2.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
学习过程: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1.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组实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表达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能够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录?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好。
4.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展开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5.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
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1.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准确的?2.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3.鼓励学生置疑,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四.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其它的人或物。
2.预测他人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2.升旗台在哪里学习目标:1.知道如何定性描绘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准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课时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分类-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物种和种群的定义与分类-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命名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启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2. 讲解物种和种群的定义与分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3. 进行生物分类的实际例子演示和讨论-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物种和种群的定义与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物种和种群的定义与分类方法的关系课时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生物资源的保护意义-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资源的保护问题- 教学步骤:1. 介绍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人类福祉的重要性2. 探讨生物资源过度开发和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意识到生物资源保护的紧迫性第二单元:物质与能量课时一: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认识常见物质的特点- 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常见物质的特点- 教学步骤:1. 分类讨论常见物质,并了解其性质和特点2. 制作观察物质性质的实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3. 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常见物质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分类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课时二:能量与物质的转化- 教学目标:认识能量与物质的转化,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内容:能量与物质的转化过程,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步骤:1. 介绍能量与物质的转化现象,引发学生对能量的关注2. 通过实例分析能量转化过程3. 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理解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能量与物质的转化过程,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三单元:力与运动课时一:力的引入- 教学目标: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认识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启发学生对力的认识和应用2. 通过生活中的示例,展示力在生活中的作用3. 讨论力的应用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影响-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分类,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力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影响课时二:力的测量- 教学目标:掌握力的测量方法,了解常用的力的测量工具- 教学内容:力的测量方法,常用的力的测量工具- 教学步骤:1. 讲解力的测量方法,简单介绍常用的力的测量工具2. 进行实际的力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工具3. 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测量方法和工具的使用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方法,常用的力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掌握力的测量方法的操作技巧和工具的使用注意事项以上是《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全册教案,共计两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两个课时。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课题:鸟和哺乳动物教学目标:1、知道鸟的共同特征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通过观看鸟类的图片和视频,知道鸟的身体表面有羽毛、知道鸟的喙和足的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取食方式等有密切联系。
3、通过观察绵羊、梅花鹿的身体,并与猫兔比较,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知道鸟的共同特征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鸵鸟和豺狼视频,喜鹊、绿头鸭、丹顶鹤、鹟莺视频。
一、视频导入:1、播放鸵鸟和豺狼的视频。
2、提问:这两种动物有什么不同?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
(一)认识鸟类有翅膀。
1、播放喜鹊、绿头鸭、丹顶鹤、鹟莺视频。
2、提示:观察这几种鸟,找一找它们的身体有哪些部分相同?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结:有翼(有同党)。
(二)认识鸟类身体表面有羽毛,身体呈纺锤形。
1、观看书本第4页第一行三幅图片。
说一说鹰、鸽子身体表面覆盖了什么?它们的身体是什么形状?2、学生汇报交流。
3、小结:鸟的身体表面有羽毛,身体呈纺锤形,可以降低飞行时的阴力。
(三)认识鸟的喙和足的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取食方式等有联系。
1、观看书本第4页中间三幅图片。
说一说啄木鸟、绿头鸭、白尾海雕的喙和足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它们的喙和足不一样呢?2、学生分组讨论。
1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结:鸟类的喙有角质,足上有鳞片。
XXX为了在水中游得快,所以脚上有蹼,XXX为了便于在水中捕捉食物,喙呈扁平形状。
白尾海雕的喙和足都有弯钩,可以更好抓牢食物。
啄木鸟的喙细而坚可以啄开树木,吃到里面的虫子,啄木鸟的足很尖锐,可以抓牢树干,这样才不会从树上掉下来。
(四)、认识鸟类的共同特征。
1、提问:通过前面的研究,大家说一说鸟类有什么共同特征?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4、讲述:鸟有翼和羽毛,多数善于飞行;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可以降低飞行时的阻力;有角质的喙,足上有鱼片。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我们又长大了教学目标:1.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2.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3.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4.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5.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
教学难点: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教学准备:1.教具:皮尺。
2.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1.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录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好。
4.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5.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
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1.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2.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3.鼓励学生置疑,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四.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其它的人或物。
2.预测他人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2.升旗台在哪里教学目标: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XXX: Teaching Plan for Grade 4 Science Textbook of People'XXX Press。
Volume 1Topic: Birds and MammalsXXX:1.Understand the XXX.2.Through watching pictures and videos of birds。
XXX。
beaks。
and XXX.3.XXX with cats and rabbits。
understand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mammals.XXX: Understand the XXX.XXX: Videos of ostriches and jackals。
videos of magpies。
mallards。
cranes。
and fairy-birds.n:1.Play XXX.2.Ask: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een these two animals?3.Talk: Today we will learn about this topic.New Knowledge:1.Recognize that birds have wings.1.Play videos of magpies。
mallards。
cranes。
and fairy-birds.2.Prompt: Observe these birds and find out what parts of their bodies are the same.3.Students report and exchange ideas.4.n: Birds have wings.2.XXX.1.Look at the first line of three pictures on page 4 of the XXX.2.Students report and exchange ideas.3.n: Birds have feathers on their bodies and have a spindle shape。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一、教材简介《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是根据新教材要求编写的一本科学教材,适用于小学四年级学生。
本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自然规律和科学实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思维、逻辑思维、观察和实验能力等。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内容和重点《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单元:1.物质与能量–物质的三态–常见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能源的种类和利用2.看图说话–观察和描述图画内容–用科学知识解释图画中的现象3.食物和生活–食物与健康–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食物的消化过程4.热和温度–探究物体的温度–理解温度的变化和影响–保护自己的健康5.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植物的组成部分和生长特点–植物的繁殖方式–珍惜和保护植物资源6.动物和环境–动物的组成和结构–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环境适应–珍惜和保护动物资源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教材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板书等方式,向学生传达知识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观察实验:通过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实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讨论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视频资料:通过播放相关科学实验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估:1.日常作业: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观察实验,并整理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期末考试:设计符合教材的期末考试题目,全面评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的变化》教案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 掌握水的变化过程和变化条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区分水的三种状态。
2. 掌握水的凝固、蒸发、沸腾和凝华的变化过程。
三、教学内容1. 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点。
2. 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过程。
3. 水的变化现象的实验观察。
四、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水体,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特点。
探究1. 展示实验材料:水、冰块、水蒸汽。
2. 实验一:观察冰块变成水的过程。
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 实验二:观察水变成水蒸汽的过程。
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 实验三:观察水蒸汽冷凝成水的过程。
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什么变化?2. 引导学生探究水的变化条件:温度变化、压力变化。
3. 引导学生讨论水的变化过程中的应用:如水的蒸发与天气的关系。
总结回顾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过程,总结水的变化条件。
实践让学生完成小组或个人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和课堂讨论,对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进行评估。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水、冰块、加热器等。
2. 小组实验记录表。
八、教学延伸1. 学生可在家与家长一起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究。
2.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以上是《水的变化》教案的一份简要概述,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具体教学过程和评价标准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请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和差异化指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水受热受冷会怎样》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水受热受冷会怎样》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水被加热和受冷的变化过程;b. 掌握水受热和受冷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a. 观察法;b. 讨论法;c. 比较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喜爱科学的情感;b.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掌握水受热和受冷的变化过程;b. 理解水受热和受冷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a. 让学生理解水受热和受冷的原理;b.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a. 小黑板、彩色粉笔;b. 导学案和学案;c. 相关实验材料:水、烧杯、温度计等。
2. 学生准备a. 学生应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标题并带入话题)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水受热受冷会怎样》,你们有没有想过水受热或受冷会发生什么变化?2. 观察体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教师:现在,请大家拿出温度计,并在实验记录本上准备好观察表格。
我们将进行两个实验,一个是水受热,另一个是水受冷。
请你们按照我们之前学过的实验步骤,一起来进行观察体验。
a. 实验一:水受热(教师将水倒入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然后点燃火源将水加热)教师:同学们,请观察烧杯中的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并记录下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b. 实验二:水受冷(教师将热水倒入另一个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然后放置在冷水中)教师:同学们,请观察烧杯中的水在受冷过程中的变化,并记录下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教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加热和受冷过程中水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们互相讨论并找出规律。
(学生进行讨论)4.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结果并归纳规律)教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的实验观察结果是什么?水在受热和受冷的过程中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们思考并做出总结。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空气的热胀冷缩》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即通过加热和冷却可使气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2.知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3.能做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推想自然界里风的成因;4.体会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观烟箱、火柴、蜡烛、蚊香、烧瓶、烧杯、铁架台、酒精灯、气球、空矿泉水瓶、塑料杯、热水、冷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加热装在袋子里的食物时,袋子为什么会鼓起来?2.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
二、新课研究:一)研究空气受热遇冷的变化。
1.认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观察气球套在小瓶上,先放入热水再放入冷水中,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汇报实验现象。
4)提问: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5)讲解:实验说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认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1.阅读课文第30页第1、2自然段,了解实验步骤。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汇报实验现象。
4.讨论:根据实验现象与观察发现,尝试解释孔明灯和热气球为什么能在空气中上升。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6.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
三)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认识风是怎样形成的。
1.阅读课文第31页第1自然段,了解实验步骤。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汇报实验现象。
4.讨论:根据实验现象,说一说风是怎样形成的?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6.小结: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后,蜡烛附近的空气被加热会上升,这时实验箱外的冷空气就流进来,补充热空气上升留下的空间,于是,空气在水平方向流动起来,就形成了风。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水受热受冷会怎样》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水受热受冷会怎样》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在受热和受冷后的变化;2. 理解蒸发、凝结和沸腾的概念;3. 观察和描述水受热和受冷时的现象;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案PPT;2. 实验材料:两个烧杯、两个玻璃棒、冰块、热水;3. 实验台面;4. 学生实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有热水的烧杯和一个装有冷水的烧杯。
2. 老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想过,热水和冷水会有什么变化呢?3. 引导学生思考并畅谈自己的观点。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老师将一个玻璃棒放入冷水中,另一个玻璃棒放入热水中,观察并描述现象。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三、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实验现象引入蒸发、凝结和沸腾的概念。
2. 老师通过PPT讲解蒸发、凝结和沸腾的定义和过程。
3. 老师请学生口头回答或举手回答相关问题,确保学生理解。
四、小组合作(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5-6人。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代表将实验过程和现象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解释。
3. 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和记录其他小组的实验现象。
五、实验总结(1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实验结果和相关知识。
2. 学生将实验结果和总结写在实验记录本上。
六、拓展延伸(15分钟)1. 老师展示其他材料,如冰块受热会发生什么变化等。
2. 老师带领学生思考、观察和记录相关现象。
七、课堂互动(10分钟)1. 老师提问学生,观察和描述其他与水受热受冷相关的现象。
2. 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八、课堂小结(5分钟)1. 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回顾,强调水受热受冷的变化和相关知识。
2.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水受热和受冷的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参与小组合作和课堂互动,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课题:鸟和哺乳动物教学目标:1、知道鸟的共同特征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通过观看鸟类的图片和视频,知道鸟的身体表面有羽毛、知道鸟的喙和足的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取食方式等有密切联系。
3、通过观察绵羊、梅花鹿的身体,并与猫兔比较,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知道鸟的共同特征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鸵鸟和豺狼视频,喜鹊、绿头鸭、丹顶鹤、鹟莺视频。
一、视频导入:1、播放鸵鸟和豺狼的视频。
2、提问:这两种动物有什么不同?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
(一)认识鸟类有翅膀。
1、播放喜鹊、绿头鸭、丹顶鹤、鹟莺视频。
2、提示:观察这几种鸟,找一找它们的身体有哪些部分相同?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结:有翼(有翅膀)。
(二)认识鸟类身体表面有羽毛,身体呈纺锤形。
1、观看书本第4页第一行三幅图片。
说一说鹰、鸽子身体表面覆盖了什么?它们的身体是什么形状?2、学生汇报交流。
3、小结:鸟的身体表面有羽毛,身体呈纺锤形,可以降低飞行时的阴力。
(三)认识鸟的喙和足的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取食方式等有联系。
1、观看书本第4页中间三幅图片。
说一说啄木鸟、绿头鸭、白尾海雕的喙和足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它们的喙和足不一样呢?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结:鸟类的喙有角质,足上有鳞片。
绿头鸭为了在水中游得快,所以脚上有蹼,绿头鸭为了便于在水中捕捉食物,喙呈扁平形状。
白尾海雕的喙和足都有弯钩,可以更好抓牢食物。
啄木鸟的喙细而坚可以啄开树木,吃到里面的虫子,啄木鸟的足很尖锐,可以抓牢树干,这样才不会从树上掉下来。
(四)、认识鸟类的共同特征。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说一说鸟类有什么共同特征?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4、讲述:鸟有翼和羽毛,多数善于飞行;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可以降低飞行时的阻力;有角质的喙,足上有鱼片。
五、认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一)认识哺乳动物身体有面有毛。
1、观看书本第5页第1行图片,说一说绵羊、梅花鹿的身体与猫、兔的身体有哪些共同之处?2、学生讨论交流。
3、提问:猫的毛与鸟的羽毛有什么不同?4、讲述:绵羊、梅花鹿、猫和兔身体表面都有毛。
(二)认识哺乳动物都用乳汁喂养后代。
1、观看书本第5面第2行图片,说一说绵羊、梅花鹿、猫和兔分别是怎样喂养后代的?2、学生讨论交流。
3、讲述:绵羊、梅花鹿、猫和兔都是用乳汁喂养后代的。
(三)讲述:像绵羊、梅花鹿、猫和兔这样身体表面有毛、用乳汁喂养后代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六、拓展与应用。
1、提问:会飞的都是鸟吗?说一说蝙蝠是鸟还是哺乳动物?为什么?七、完成课堂学习手册。
1、教师提要求: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想好以后再写。
2、学生做题,教师巡视。
八、板书设计:鸟和哺乳动物鸟的共同特征:鸟有翼和羽毛,多数善于飞行;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可以降低飞行时的阻力;有角质的喙,足上有鱼片。
哺乳动物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毛,用乳汁喂养后代。
课题:动物的分类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不同的动物的身体有不同的特征,学会根据动物身体的特征,给动物分类。
2、通过学习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3、通过学习知道根据身体内是否有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有脊椎动物两大类。
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动物身体的特征,给动物分类。
教学准备:各种动物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
谈话:除了鸟和哺乳动物以外,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如蜜蜂、蝉和壁虎等。
不同动物的身体特征各有什么特征?怎样将它们分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
(一)认识昆虫的共同特征。
1、观察书本第 6 页下面的图片,找一找它们的身体分别有哪引起特征?2、将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实验报告单。
3、讲述:蝗虫、蝴蝶的身体有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和一对复眼,胸部有三对足。
这样的动物叫作昆虫。
(二)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1、提问:在上一步分类的基础上,将动物分为两类。
应该怎样分?说一说我们分类的依据。
2、讲述:根据身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所组成的脊柱,科学家将动物分成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3、用概念图将分类结果呈现出来。
三、拓展与应用。
1、认识两栖动物。
2、认识爬行动物。
四、板书上:动物分类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骨所组成的脊柱,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3 、我国的珍稀动物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我国的珍稀动物,了解一些珍稀动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等特征。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存。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珍稀动物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认识我国的珍稀动物,了解一些珍稀动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等特征。
教学准备:百度搜索一些大熊猫、白头叶猴、中华秋沙鸭、扬子鳄、中华鲟、白暨豚、普氏原羚等珍稀动物的文字资料(视频资料更好)。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一些珍稀动物的资料,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
1、提问: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除了大熊猫,我国还有哪些珍稀动物?2、谈话: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的珍稀动物》这一课。
板书课题:我国的珍稀动物二、新课学习。
1、认识我国的珍稀动物(1)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搜集的珍稀动物的资料。
(2)请几位讲得全面详细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3)播放一些教师搜集的珍稀动物的视频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珍稀动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等特征的了解。
重点播放白暨豚的形态特征、生存威胁、保护措施等相关视频。
(4)教师边讲述边板书,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认知:白头叶猴——分布:广西南部植被繁茂的地区中华秋沙鸭——分布:在小兴安岭、长白山一带繁殖扬子鳄——分布: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相连的湖泊中华鲟——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白暨豚——分布:长江中下游2、认识人类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存。
(1)谈话并提问:在上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高速运转的船桨,会导致在长江中生活的白暨豚意外致死。
那么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呢?(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结:砍伐森林导致野生动物失去营巢环境;藏羚羊羊绒珍贵,因此遭到疯狂盗猎;人类修建的建筑挤占动物的栖息地。
3、交流讨论:为保护珍稀动物,我们能做什么?(1)学生讨论。
(2)学生汇报。
(3)小结:人类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对珍稀动物进行保护。
三、拓展与应用。
1、阅读课文第11 页资料,了解普氏原羚的分布、生存状况等相关信息,了解人类为保护普氏原羚采取了哪引起保护措施。
课题:用种子繁殖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解剖种子,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和种子的结构。
2、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3、通过观察植物的果实种子,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4、会使用镊子解剖经过浸泡的各种植物种子,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比较各种植物的种子。
重难点:1、通过观察、解剖种子,知道种子的结构。
2、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1、浸泡过的菜豆、蚕豆、黄豆、玉米种子、镊子、放大镜。
2、塑料盒、棉花、水、土壤、黑布或者黑纸。
3、观察记录表、实验记录表。
4、网络视频:种子的传播途径。
5、课时分配:建议分 2 课时进行教学,间隔大约一个星期。
教学过程:一、导入。
谈话:许多植物都是靠种子繁殖后代的。
种子的内部有什么?为什么能生长出新的植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种子繁殖,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观察不同的种子,知道种子的结构。
1、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1)分别观察菜豆、蚕豆、黄豆和玉米的种子,在观察记录表上用绘图和语言描述种子的外形和结构。
(2)边讲述边绘制简图:菜豆、蚕豆、黄豆的种子的主要由种皮和胚两部分构成,胚由胚芽、胚根和子叶三部分构成。
玉米种子由果皮和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构成,胚由胚芽、胚根和子叶三部分构成。
(3)讨论:观察黑板上菜豆、蚕豆、黄豆、玉米种子的结构图,说一说,这些种子有哪些不同之处?(4)小结:菜豆、蚕豆、黄豆的种子有两片子叶,玉米种子只有一片子叶;玉米种子有胚乳,菜豆、蚕豆、黄豆种子没有胚乳。
2、比较不同的种子,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
(1)讨论:观察黑板上菜豆、蚕豆、黄豆和玉米的种子结构图,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小结:这些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都有胚芽、胚根和子叶。
3、提问:植物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新的植物?猜一猜,种子的哪部分会长成植物的根?哪部分会长成植物的芽?三、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推测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根据学生猜测板书: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
2、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提问:刚才同学们猜测种子萌发可能需要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这 5 个条件,那么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大家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2)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设计方案。
(4)分小组开始实验。
(5)将观察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提醒:观察一周后。
(6)汇报实验现象。
(7)分析各小组实验结果,说一说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8)小结: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四、研究果实和种子的产生与传播。
1、提问:观看书本第 16 页第一行图片,说一说,每当植物开花时,花丛中总有蜜蜂采花蜜。
这对植物有什么帮助?(1)、学生讨论。
(2)学生汇报。
(3)小结:蜜蜂采蜜时,可以传播花粉,这样开花的植物才能结出果实。
2、认识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
(1)观看网络视频《种子的传播》。
(2)提问:说一说这些果实和种子外形和结构上都有什么特点?这些、结构特点有什么功能?(3)小结:玉米依靠风力传播,蒲公英依靠风力传播,苍耳依靠动物传播,莲蓬依靠水力传播,黄豆依靠弹力传播。
五、拓展与应用。
1、阅读书 16 页资料,说一说,望天树是怎样传播种子的?2、小结:望天树果实长有翅,这些翅使果实旋转,减缓果实下落的速度,保护果实内的种子。
课题:不用种子怎样繁殖教学目标:1、通过种植实验,掌握甘薯、月季和落地生根的根、茎、叶的繁殖方法。
2、通过通过种植实验,知道什么叫营养繁殖。
3、知道植物的组织培养,也是营养繁殖的一种方式,了解营养繁殖在拯救珍稀植物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甘薯、月季和落地生根的根、茎、叶的繁殖方法。
教学难点:用甘薯、月季和落地生根的根、茎、叶繁殖后,能长时间跟踪观察并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甘薯、月季苗、多肉植物——落地生根、花盆(带土)小铲、翦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