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学案八上第一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复习(教案)
举例:针对勾股定理证明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突破:
-使用直观的图形和动画演示面积法的证明过程,让学生看到面积转化的直观效果。
-分步骤讲解证明过程,强调每一步的逻辑关系和数学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证明过程,加深理解。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证明过程时仍存在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存在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于勾股数的性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如让学生尝试找出一定范围内所有的勾股数,通过实践活动发现勾股数的规律。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从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如何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示例来演示解题步骤。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复习的是《勾股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的情况?”比如,测量一块三角形的草地面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复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回顾勾股定理的奥秘。
-勾股定理的应用:学会将勾股定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或判断一组数是否为勾股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一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 理解并应用整数的概念和性质;- 掌握整数的四则运算规则;- 能够解决与整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的概念和性质;- 整数的四则运算规则。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教具:教案、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概念,了解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
概念讲解(10分钟)1. 通过数轴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整数的概念。
2. 解释整数的正负之分,并引导学生理解整数的性质。
整数的表示(10分钟)1. 可视化展示正数、0和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
2. 引导学生掌握整数的表示方法,包括带有正负号的数、绝对值等。
整数的比较(10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整数的大小关系,通过数轴和实例进行比较。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互动讨论巩固研究。
整数的加减法(15分钟)1. 介绍整数的加减法规则,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练。
2. 分别讲解同号相加、异号相减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3. 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巩固。
整数的乘法和除法(15分钟)1. 介绍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规则,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运算实践。
2. 引导学生理解同号相乘、异号相乘、整数相除的规律,并解释其原理。
实际问题的运用(15分钟)1. 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整数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思考,尝试用整数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小结与反思(10分钟)1. 整理本节内容,总结整数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四则运算规则。
2.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思考自己的理解和存在的问题。
作业布置1. 利用课本的练题进行巩固训练;2. 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实际问题,并尝试用整数进行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导入和概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整数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示意图的展示和实例的举例,使学生掌握整数的表示方法和大小关系。
通过适当的练和巩固,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请简述中国的地理位置。
答案:中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请列举中国的两个地理特点。
答案:地形特点: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等地形齐全;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3)请简述中国的行政区划。
答案:中国的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
(4)请列举中国的两个邻国。
(3)让学生阅读中国地理百科全书等相关书籍,深入了解中国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等相关组织的活动,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理国情报告,了解中国地理国情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七、板书设计
1. 中国地理位置
② 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市场潜力大
③ 地理优势与挑战:资源与环境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采用图表、图片、颜色标注等手法,使板书更具吸引力和生动性。
八、课后作业
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简要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地理特点、行政区划、邻国与接壤线以及地理优势与挑战。
(4)中国的邻国与接壤线:学生可能对中国的陆上邻国、海上邻国以及接壤线的记忆和理解存在困难。
(5)中国的地理优势与挑战:学生可能对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人口等地理优势以及面临的资源和环境挑战难以全面理解。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地球仪、白板、教学挂图、地图册、学习手册等。
题型二:选择一个中国的地理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 活动降落伞比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活动:降落伞比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活动:降落伞比赛”。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降落伞的基本原理,包括空气阻力和重力的作用,以及降落伞的设计和制作。
具体内容包括:1. 降落伞的原理:介绍降落伞的工作原理,包括空气阻力和重力的作用。
2. 降落伞的设计:介绍降落伞的设计要素,如面积、形状、材料等,以及如何计算降落伞的阻力。
3. 降落伞的制作:介绍降落伞的制作方法,包括材料选择、剪裁、缝合等步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降落伞的工作原理,知道空气阻力和重力在降落伞中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降落伞的设计要素,能够计算降落伞的阻力。
3.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降落伞的工作原理,空气阻力和重力的作用。
难点:降落伞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降落伞模型、剪刀、针线等。
学具:纸张、剪刀、针线、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降落伞比赛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降落伞的工作原理,空气阻力和重力的作用,以及降落伞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降落伞的制作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降落伞的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享制作经验。
六、板书设计降落伞原理:空气阻力、重力降落伞设计:面积、形状、材料降落伞制作:材料选择、剪裁、缝合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降落伞的工作原理。
2. 请列举降落伞的设计要素。
3. 请描述降落伞的制作过程。
答案:1. 降落伞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空气阻力和重力的作用,使降落伞在空中缓慢下降。
2. 降落伞的设计要素包括面积、形状、材料等。
3. 降落伞的制作过程包括材料选择、剪裁、缝合等步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降落伞比赛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了降落伞的工作原理,掌握了降落伞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语文初二上册第一章教学方案
语文初二上册第一章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掌握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核心内容;二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细节和意义;二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文的理解与掌握,通过朗读、理解和解析课文,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意义;二是写作训练,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问题导入、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和引入新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课文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课文,同时逐段解析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并掌握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3. 课文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写作训练以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创作情景对话、写作读后感、写作短文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总结与展示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和能力,并展示学生的成果,激发他们的自信和动力。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思维发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写作训练和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三是学生的学习反馈,通过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七、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本、教辅资料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等,以及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技巧。
八、教学延伸本节课的教学延伸主要包括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广度,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
复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声速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速的概念。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声波图形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例子。
2. 知识点复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乐音与噪音:乐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均匀变化的声音,噪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不均匀变化的声音。
(5)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水中约为1500米/秒。
(1)为什么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声音的音色不同?(2)为什么在冬天,声音传播的距离比夏天远?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对/错)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乐音与噪音5. 声速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最慢。
(3)音调与__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__有关,音色与________有关。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教案1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二、教学重点掌握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的特点以及各科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5-2-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二、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如鸟育雏、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鹅会把鹅卵石当作企鹅蛋来孵化等。
三、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类别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形成生来就有的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获得途径由遗传物质控制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适应性造就相对稳定的环境适应复杂的环境进化趋势无脊椎动物主要的持为方式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课本例子母袋鼠与幼袋鼠、小鸟喂鱼、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钓取白蚁、黑猩猩摘取香蕉、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六、作业1、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B、逃避敌害C、找到配偶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2、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马戏团的狮子表演节目B、老鼠打洞C、小狗作算术D、蚯蚓走迷宫3、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野鸭的迁徙B、蜘蛛结网C、蜜蜂采蜜D、山雀偷喝牛奶七、教学反思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教案2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1、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
2、关节的组成: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腔(滑夜减少摩擦、关节软骨减少摩擦)、关节囊(牢固)3、肌肉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综合实践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综合实践一、教学内容1. 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2. 掌握声音的强度和分贝的概念;3. 学会使用分贝仪进行声音强度的测量;4. 探究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5. 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知道声音的强度和分贝的概念;2. 学会使用分贝仪进行声音强度的测量;3.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分贝的计算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运用;2. 教学重点: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隔声性能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贝仪,不同材质的隔音材料(如泡沫、海绵、木板等),实验桌,椅子;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笔,实验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影院内的隔音效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2. 讲解: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介绍分贝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控制变量法的运用;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分贝仪测量不同材料之间的隔声性能,记录实验数据;4. 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6. 练习: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传播原理;2. 分贝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控制变量法的运用;4. 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比较。
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2. 思考题: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差异的原因;3. 练习题:计算一个特定声音的分贝值,解释其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思考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2. 学生拓展延伸: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探究其他影响隔声性能的因素,如厚度、结构等,进行小研究。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均包含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要点。
八上第一章教案
1.1 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3. 会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4.掌握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重点: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过程较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1.生活图片引入,抽象出三角形,概括“三角形”的概念(可由学生完成,教师加以完善)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用符号“Δ”表示,读成“三角形”,读法写法举例板书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简单证明和应用证明1 拼内角,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拼给学生看证明2量角度,教师量、算证明3作三角形其中一边的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结论简单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得出三角形最多一个直角或钝角,最大的角不小于60度。
根据三角形内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小狗在A点去B点吃骨头,那条路线比较短?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从三角形的角度概括得出结论:—个三角形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最长的一边;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二边四、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例1 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a=2.5cm,b=3cm,c=5cm;(2)e=6.3cm,f=6.3cm,g=12.6cm;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以上三个结论均可用),从中挑选较为简洁的方法:要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把最长的一条线段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作比较.如果最长的一条线段小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那么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如果最长的一条线段大于或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那么就不能组成三角形.从例题中分析思考: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引申:你想找一根多长的小棒与长为4cm,6cm两根小棒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分析: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可找出小棒的长为3cm,4cm,7em等等,引导学生概括: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做一些相应的练习五、拓展书本作业题5、6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学反思1.1.2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的定义,并能熟练地画出这三种线段2、能应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观察辨别、全面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1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资源第三节森林资源教学目的: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具: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
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
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一、森林的作用(板书)1、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森林作用的数据森林的环境作用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调节大气成份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净化空气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通过上述的填图,使学生知道: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份,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因而,它被称为“环境的肺脏”。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案新人教版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口分布图和增长图表,引出本节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人口分布和增长的特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原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方法。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拓展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人口分布和增长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人口地理学导论》: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是理解人口地理学的重要参考书目。
《人口问题与世界》:通过分析世界各国的人口问题,让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人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尤其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口问题。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善于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来获取新知识。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人口增长特点及其原因、人口问题对环境、经济的影响等抽象概念难以理解。此外,他们可能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人口问题感到困惑,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 测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测试,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测试成绩不佳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 作业评价:
- 认真批改: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
- 点评:教师在点评作业时,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并提出改进意见。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教学是需要教案的,下面是为各位老师整理推荐的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欢迎各位借鉴。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1】一、教学目标:1.语言知识目标:1)能掌握以下单词:anyone,anywhere,wonderful,quiteafew,most,something,nothing, everyone,ofcourse,myself,yourself能掌握以下句型:①—Wheredidyougoonvacation?—Iwenttothemountains.②—WheredidTinatoonvacation?—Shewenttothebeach.③—Didyougowithanyone?—Yes,Idid./No,Ididn’t.2)能了解以下语法:—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anyone,something,anything等的用法。
—yourself,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3)一般过去时态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掌握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教学难点:1)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anyone,something,anything等的'用法。
2)yourself,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Ⅰ.Lead-in1.看动画片来进入本课时的主题谈论上周末做了些什么事情,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
Ⅱ.Presentation1.Showsomepicturesonthebigscreen.LetSsreadtheexpressio ns.2.Focusattentiononthepicture.Ask:Whatcanyousee?Say:Each pictureshowseachactivityandaskstudent storepeat:Stayedathome,Wenttomountains,wenttoNewYorkCity6.Wen ttothebeach,visitedmyuncle,visitedmuseums,wenttosummercam p3.Now,pleasematcheachphrasewithoneofthepicturesnexttot henameofthe activity,pointtothesampleanswer.4.Checktheanswers.Answers:1.f2.b3.g4.e5.c6.a7.d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2】一、教学目标:1.语言知识目标:1)能掌握以下单词:anyone,anywhere,wonderful,quiteafew,most,something,nothing, everyone,ofcourse,myself,yourself能掌握以下句型:①—Wheredidyougoonvacation?—Iwenttothemountains.②—WheredidTinatoonvacation?—Shewenttothebeach.③—Didyougowithanyone?—Yes,Idid./No,Ididn’t.2)能了解以下语法:—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anyone,something,anything等的用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教案
第一章勾股定理1 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1.经历测量和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3.利用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长.4.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5.经历观察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意识.6.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变化,激发学习热情.7.在探究活动中,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教学难点】用测量和数格子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任意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满足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边,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它们还分别存在着两边相等和三边相等的特殊关系.那么对于直角三角形的边,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特殊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要研究的问题:勾股定理.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介绍数学家曾用这个图形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教学说明】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出示投影,介绍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勾股定理做一做:1.在纸上画若干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它们的三条边,看看三边长的平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这个问题,自主交流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观察教材图1—2,正方形A中有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正方形B中有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正方形C中有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发问.教材图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学说明】通过观察特殊图形下方格数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转化,进一步体会探索勾股定理.归纳得出结论:S A+S B=S C.3.教材图1—3中,A、B、C之间是否还满足上面的关系?你是如何计算的?【教学说明】通过观察计算一般情况下方格数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转化,进一步加强对勾股定理的理解.4.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是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单位长度,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教学说明】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议一议: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教学说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整合成精确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归纳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这便是勾股定理的由来.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若a=5,b=12,则c= .2.在直角三角形的ABC中,它的两边长的比是3∶4,斜边长是20,则两直角边长分别是.【教学说明】学生的完成,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检测对勾股定理的简单运用,对学生的疑惑或出现的错误及时指导,并进行强化.【答案】1.13;2.12,16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困惑?【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知识,加强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本节内容重在探索与发现,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与交流.适当的练习以巩固所学也是必要的,当然,这些内容还需在后面的教学内容再加深加广.第2课时勾股定理(2)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2.掌握勾股定理和它的简单应用.3.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初步掌握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4.经历探究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5.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性;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感受.【教学重点】能熟练应用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教学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已经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究竟是几个实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还需要加以论证,下面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教学说明】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明白数学问题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论证才能说明它的正确性,为后面学习证明打下埋伏.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勾股定理的验证及简单运用做一做: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分别以这个直角三角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你能利用这个图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吗?你是如何做的?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学说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为了计算教材图1—4中大正方形的面积,小明对这个大正方形适当割补后,得到教材P51—5、1—6图.(1)将所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用a,b,c的关系式表示出来;(2)教材图1—5、1—6中正方形ABCD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们有哪些表示方式?与同伴进行交流.(3)你能分别利用教材图1—5、1—6验证勾股定理吗?【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各种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又让学生体会到一题多解.【归纳结论】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多种,请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探究、讨论并阅读教材P7-8的其它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以开阔事学们的视野.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一块长3m,宽2.2m的薄木板能否从一个长2m,宽1m的门框内通过,为什么?2.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教学说明】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大胆的去考虑,用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并学会把实际问题抽象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将勾股定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答案】1.能,让薄木板的宽从门框的对角线斜着通过.2.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图,图中△ABC的∠C=90°,AC=4000米,AB=5000米欲求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20秒时间里飞行的路程,即图中的CB的长,由于△ABC的斜边AB=5000米,AC=4000米,这样BC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得出,这里一定要注意单位的换算.解:由勾股定理得BC2=AB2-AC2=52-42=9(km2)即BC=3千米飞机20秒飞行3千米.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3600/20×3=540(千米/时)答:飞机每小时飞行540千米.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几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总结归纳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了解多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有助于加深对勾股定理内容的理解,但这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课外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蕴含着许多数学道理.2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2.通过用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3.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教学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判别条件解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一根用13个等距的结把它分成等长的12段的绳子,请三个同学上台,按老师的要求操作.甲:同时握住绳子的第一个结和第十三个结.乙:握住第四个结.丙:握住第八个结.拉紧绳子,让一个同学用量角器,测出这三角形其中的最大角.发现这个角是多少度?古埃及人曾经用这种方法得到直角,这三边满足了什么条件?怎样的三角形才能成为直角三角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教学说明】利用古埃及人得到直角的方法,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同时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问题.既进行了数学史的教育,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探究的能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直角三角形的判别做一做: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a、b、c.5、12、137、24、258、15、17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2.分别用每组数为三边作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3.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b、c,并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教学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他们体验通过实际的计算和探究得到结论的乐趣,增强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归纳结论】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大家可以想这样的勾股数是很多的.今后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三边a、b、c满足a2+b2=c2时,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同时也可以用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的方法.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1)9,12,15;(2)15,36,39;(3)12,35,36;(4)12,18,22.2.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三角形,是最大角.3.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12,CD=13,DA=4,且∠DAB=9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能够加深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理解,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及时指导,矫正强化.在完成上述题目后,引导学生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的“课堂自主演练”部分.【答案】1.(1)(2)两组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92+122=152,152+362=392.∴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2.直角,∠A3.解:连结BD,在△ABD中,∠DBA=90°,BD2=AB2+AD2=32+42,BD=5.在△DBC中,∵52+122=132,即DB2+BC2=DC2,∴△DBC为直角三角形,∠DBC=90°,∴S四边形ABCD=S△DAB+S△DBC=12×3×4+12×5×12=36.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2.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与同学交流.【教学说明】及时反馈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结果,查漏补缺,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好习惯.1.教材P10-11习题1.3第2、3、4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这是勾股定理的逆向应用.大部分同学只要能正确掌握勾股定理的话,都不难理解.当然勾股定理的理解是关键.3勾股定理的应用1.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学生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4.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中反复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使学生达到熟练、灵活运用的程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5.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再次感悟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判定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表判定条件,并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解决实际问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勾股定理的应用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要多长的梯子?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还会遇到下面的问题.【教学说明】回忆勾股定理,巩固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知识的过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又一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蚂蚁怎么走最近?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取值3).(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的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教学说明】让学生经历把曲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平面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更为直观,再次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充分运用.【归纳结论】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第(4)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进行,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2.如图,有一个高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5米,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教学说明】学生独立解决,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以利于教师及时纠正.【答案】1.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是甲、乙的出发点,10∶00时甲到达B点,则AB=2×6=12(千米);乙到达C点,则AC=1×5=5(千米).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所以BC=13千米.即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2.分析:从题意可知,没有告诉铁棒是如何插入油桶中,因而铁棒的长是一个取值范围而不是固定的长度,所以铁棒最长时,是插入至底部的A点处,铁棒最短时是垂直于底面时.解:设伸入油桶中的长度为x米,则应求最长时和最短时的值.(1)x2=1.52+22,x2=6.25,x=2.5所以最长是2.5+0.5=3(米).(2)x=1.5,最短是1.5+0.5=2(米).答:这根铁棒的长应在2~3米之间(包含2米、3米).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学生梳理知识,加强教与学的互通,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1.教材P14~15第1、2、3、4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这节课的内容综合性比较强,可能有些同学掌握得不是太好,今后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本章归纳总结1.掌握勾股定理和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梳理本章知识点,回顾解决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数形合的思想和逆向思维思考问题,以便能熟练灵活运用.3.让学生养成把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的思维习性,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会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4.用勾股定理和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难点】能理解运用勾股定理解题的基本过程;掌握在复杂图形中确定相应的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1.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多种,一般是采用剪拼的方法,它把“数与形”巧妙地联系起来,是几何与代数沟通的桥梁,同时也为后面的四边形、圆、圆形变换、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依据.说明:利用面积相等是证明勾股定理的关键所在.2.勾股定理中的分类讨论在勾股定理的实际运用中,如果不明给出直角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的长,要求第三条边的长就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即第一种情况是告诉两条直角边长求斜边,第二种情况是告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长求另一条直角边.3.曲面两点间的距离问题在解决曲面中两点间的距离时,往往是要将曲面问题转化为同一平面内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例1 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将△ABC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是DE(如图所示),求CD的长.【分析】设CD为x,∵AD=BD,∴AD=8-x. ∴在△ACD中,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关于x的方程即可求解.解:由折叠知,DA=DB.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AC2+CD2=AD2,若设CD=xcm,则AD=DB=(8-x)cm,代入上式得62+x2=(8-x)2,解得x=7/4=1.75(cm),即CD的长为1.75cm.例2有一个立方体礼盒如图所示,在底部A处有一只壁虎,C′处有一只蚊子,壁虎急于捕捉到蚊子充饥.(1)试确定壁虎所走的最短路线;(2)若立方体礼盒的棱长为20cm,则壁虎如果想在半分钟内捕捉到蚊子,每分钟至少要爬行多少厘米?(保留整数)【分析】求几何表面的最短距离时,通常可以将几何体表面展开,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解:(1)若把礼盒上的底面A′B′C′D′竖起来,如图所示,使它与立方体的正面(ABB′A′)在同一平面内,然后连接AC′,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知线段AC′就是壁虎捕捉蚊子所走的最短路线.(2)由(1)得,△ABC′是直角三角形,且AB=20,BC′=40.根据勾股定理,得AC′2=AB2+BC′2=202+402,AC′≈44.7(cm),44.7÷0.5≈90(cm/min).所以壁虎要想在半分钟内捕捉到蚊子,它每分钟至少爬行90厘米(只入不舍).【教学说明】师生共同回顾本章主要知识,对于例题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教师可以适当点评,便于学生熟练加以运用.四、复习训练,巩固提高1.已知在△ABC中,∠B=90°,一直角边为a,斜边为b,则另一条直角边c满足c2= .2.在Rt△ABC中,∠C=90°,若a=12,c-b=8,则b= ,c= .3.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CD⊥AB,D为垂足,AC=2.1,BC=2.8.求:(1)△ABC的面积;(2)斜边AB的长;(3)斜边AB上的高CD的长;(4)斜边被分成的两部分AD和BD的长.【答案】1.b2-a2;2.5,13;3.解:(1)S△ABC=12AC×BC=12×2.1×2.8=2.94.(2)AB2=AC2+BC2=2.12+2.82=12.5,∴AB=3.5.(3)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12AC×BC=12AB×CD,所以12×2.1×2.8=12×3.5×CD,解得CD=1.68.(4)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AD2+CD2=AC2,∴AD2=AC2-CD2=2.12-1.682=(2.1+1.68)(2.1-1.68)=3.78×0.42=2×1.89×2×0.21=22×9×0.214×0.21.∴AD=2×3×0.21=1.26.∴BD=AB-AD=3.5-1.26=2.24.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本节复习课你能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和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解决问题吗?还有哪些不足?【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章主要的知识点,对于遗漏或需要强调的地方,教师应及时补充和点拨.1.复习题4.5第11、1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勾股定理是解决线段计算问题的主要依据,它单独命题比较少见,更多时候是与其他知识综合应用,在综合题中如何找到适当的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最新沪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沪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教案
课程目标
- 研究并掌握新的词汇和短语
- 学会运用正确的语法结构
- 提高阅读和听力能力
教学准备
- 教材:《沪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
1. 课堂导入
- 通过图片或小视频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学生兴趣。
- 复上一单元所学内容。
2. 新课研究
- 启发学生思考本单元主题,并介绍新的词汇和短语。
-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 分组活动,让学生运用新学词汇和短语进行对话练。
3. 语法讲解
- 介绍本单元的语法结构,并给出详细的例句和解释。
- 教授语法练,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阅读理解
- 选择一篇适当难度的文章让学生阅读。
- 学生独立阅读后,进行问题答题,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5. 听力训练
- 播放与本单元相关的听力材料。
- 学生听后,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听力理解能力。
6. 小结和作业布置
- 对本课进行小结,并检查学生的研究效果。
- 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
- 教师观察学生参与度和表现
- 学生课后完成的作业
- 阅读理解和听力训练的答题情况
参考资料
- 《沪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材》- 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源。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5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情预设】:学生举例:听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听老师讲课,获得知识;碎石;楼道声控开关;声呐。
这一章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非常广,包括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和听不见的超声和次声,同学们你们知道生在我们生活、生产和现代技术中有哪些应用呢可见声的利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的利用【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声的利用进行以下分类:(一)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情预设】:举出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如听老师讲课,人与人的交流,听广播,根据打雷声判断要下雨了等等,可见声音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超声波加湿器原理。
(多媒体展示)超声波加湿器:北方干燥的的冬季,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灌中的水会被破碎为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强室内的湿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进行对比,区分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提问:超声波加湿器是用来传递信息吗总结:可见声除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1探索勾股定理(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勾股定理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它是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等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一个实际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展示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5.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证明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为新教材要求下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达式: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1探索勾股定理(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1节,主要探索勾股定理。内容包括:
1.了解勾股定理的起源,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达式: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1)理解勾股定理背后的数学原理,如平方概念、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 全册优秀教案全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全集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 教案一:化学基本概念导学- 目标:通过导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 步骤:1. 引入话题,提出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有哪些基本概念?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讨论。
3. 教师梳理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得出化学基本概念。
4. 教师给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5.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概念导入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总结。
- 教案二:化学基本概念的实验探究- 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并培养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能力。
- 步骤:1.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化学基本概念。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
4.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互相评价。
5. 教师点评实验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案三: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构造- 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和练,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构造。
- 步骤:1. 教师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由来和发展历程。
2. 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了解其组成和结构。
3. 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中的基本信息,如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等。
4. 学生进行练,巩固所学内容。
5.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解答疑惑。
- 教案四:原子结构的实验探究- 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并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 步骤:1.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原子结构的相关概念。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
4.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互相评价。
5. 教师点评实验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改进实验方法。
第三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继续写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教学案第一章
1.1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探索它们的共同特征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2、能够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3、知道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4、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丰富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教学难点:设计简单轴对称图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二、新课讲解:1、观察、思考:观察课本第6页图1-1中⑴、⑵,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折叠,重合)仿课本图1-2进行操作,你有什么发现?(注意方法和要点的指导)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做对称点...。
2、动手试一试:画出课本第6页图1-1中⑴、⑵的对称轴。
体会课本第6页图1-3中对称轴与典型对称点。
课本第7页图1-4,切藕,如何摆放能使截面成轴对称?你能找出一些对称点吗?3、探索思考:观察课本第7页图1-5中⑴、⑵,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同学交流。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称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动手画出课本第5页两幅图的对称轴。
动手画出课本第7页图1-5中⑴、⑵的对称轴。
说说你所熟悉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什么?与同学讨论、交流,互相补充。
轴对称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角、线段等。
学生口述对称轴的位置。
4、讨论、交流: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轴对称是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沿某直线对折能够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图形的名称,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的两个部分能完全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有关统计资料, 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 优劣。 课堂导学 :
1、展开世界地图,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
国。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
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
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 她是
洲东部、
洋
西岸的国家。
2、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
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东半球
7、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地区属于:
A 、热带 B、亚热带 C、北寒带
D、北温带
8、既是我国临海又是我国内海的是:
(
)
(
)
A 、渤海 B、黄海 C、东海 9、我国领土最南端位于:
D 、南海
(
)
A 、北纬 14 度附近 B 、北纬 4 度附近 C、南纬 14 度附近 D、南纬 4 度附近 10、下列国家与我国陆地相邻的是: A 、日本 B、韩国 C、朝鲜 D、菲律宾
(
)
11、关于我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B 、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北部位于高纬度
C、陆地总面积 960 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D 、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市、县、乡四级 12、与我国领土接壤且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的是:
(
)
A 、哈萨克斯坦 B 、美国 C、印度 D 、俄罗斯
( 4)我国邻国: H、
G
( 5)图中 N 为我国领土最北端
B
、
、
M
、
。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 ①能在我国政图上准确找出 34 个省级行政区,逐步记住它们的 简称和行政中心。 ②、通过读图分析比较,初步形成我国省级行政区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 ①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路位置的特点, 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 西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②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地疆
域和陆上邻国、 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 学会在中国地图上查阅中国 的四至, 量算我国领土南北端之间、 东西端之间的距离; 学会运用世界地图
渔场, 它位于
海。 台湾岛西侧的台
湾海峡,属于
海,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行、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必
经通道。
随堂反馈
一、基础测试:
1、我国领土最北端在
省
以北的
江主航道的中心
线上,纬度大约为 530N 左右;我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
群岛中
的
,纬度大约为 40N 左右。 南北相差近 50 个纬度。 南北距离有
千米。
广,大部分位于
(高、中、低)纬度地区, 属于五带中的
带,
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
带,没有
带。只有在高
山地区才有类似
带的终年冰雪带。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
加拿大和俄罗斯则大部分位于
带和
带地区。巴西则大部
分位于
带地区。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
大陆的东部,
西部深入
大陆内部, 与许多国家接壤; 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
13、从海陆位置看,与我国相似的国家是:
(
)
A 、蒙古 B、马来西亚 C、法国 D 、尼泊尔
14、我国的海陆位置十分便于从陆上与下列大洲的国家交往:
(
)
A 、欧洲、大洋洲 B、亚洲、大洋洲 C、北美洲、非洲 D 、亚洲、欧洲
15、以下四组国家中,全部为我国陆上邻国的是:
(
)
A 、朝鲜、俄罗斯、土库曼斯坦 B 、蒙古、哈萨克斯坦、孟加拉国
;西北面有
斯
坦、 南有
斯坦、
斯坦;西面有阿富汗、
、尼泊尔、 不丹; 南面有缅甸、
、
,西 。
7、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
和
海,它们与
临
洋。
海、 洋连成一片。
海、
海
岛东岸直接濒
8 我国领海及内水面积为
万平方千米, 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
万
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9、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 群岛和
多千米, 沿海分布着
岛、
岛、
诸岛等岛屿, 面积在 500 平方千米以上的岛屿有
6500 多个。
10、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
个,自北向南依次是东面的
、
,东南的
,南面1、我国的海洋地跨
带、
带等两个温度带,跨近 37 个纬
度,有多样的环境、富饶的资源。我国最大的盐场是
盐场,它位于
海沿岸。
12、我国最大的渔场是
在新疆东经 73 度附近的
高原
20、将我国陆上邻国填在正确的表格中正确的方位上:
方位 东面
邻
国
朝鲜
北面
俄罗斯、
西北面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西面
阿富汗、
西南面
印度、
、不丹
南面
、老挝、
2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我国的四个临海依次是: A、
C、
D
、
( 2)我国最大的岛屿是: F、
( 3)我国东部濒临的大洋为: E、
的大洋——
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 是一个
兼备的国家。
4、从海陆位置看,蒙古是一个
是一个
兼备的国家。
国。日本是一个
国。我国则
5、我国疆域辽阔, 陆地领土面积约 面积差不多。 在世界各国中, 仅次于
万平方千米, 与整个
和
居世界第
洲的 位。
6、我国国界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
东面有
;北面有
、
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 14 个,
D 、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18、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
(
)
A 、北温带 B 、热带 C、北寒带 二、拓展提高:
D 、南温带
19、填出我国疆域的四至点和南北、东西距离:
疆域的四至点
相距(千米)
最北端 在漠河以北
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南端 在海南省北纬 4 度附近的
最东端 最西端
在黑龙江和
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这反映了我国领土南北端的
差异。
4、下列国家中,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是: A 、越南 B、马来西亚 C、朝鲜 D 、缅甸
(
)
5、我国地域辽阔,从东到西跨:
(
)
A 、四个时区 B 、五个时区 C、六个时区 D、七个时区
6、我国在地球上位于:
(
)
A 、北半球、西半球 B 、南半球、西半球
2、我国领土最东端在
江与
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经度约为 1350E;我国领土最西端在的
帕米尔高原上,经度约为
730E。东西跨经度有 60 多度,跨了 5 个时区,东西距离约
千米。
3、当帕米尔高原还是漫天星斗的黑夜时, 乌苏里江上已经撒满了阳光, 这
反映了我国领土东西端的
差异; 而当海南岛进入春耕季节时, 黑
C 、印度、巴基斯坦、老挝
D 、泰国、越南、柬埔寨
16、与我国的黑龙江、新疆都接壤的国家是: : A 、俄罗斯 B 、蒙古 C、哈萨克斯坦 D、朝鲜
(
)
17、当我国乌苏里江旭日东升的时候,帕米尔高原上却繁星满天。产生这
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
A 、我国东西跨经度很广
B 、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广
C 、我国东西地形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