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许晓琴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的任务,它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浅谈。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我们应该从早期开始进行。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来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
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整理房间、坚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这些简单的规则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并且懂得遵守规则是一个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是成为一个良好公民的基础。
学校也是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中,老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在言传身教的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老师们可以在班级里制定一些班规,明确学生需要遵守的基本规范,比如不说脏话、不打架斗殴等。
老师也要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规范和教育,让学生明白违反规则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比如参加集体操练、参观博物馆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遵守统一的规则,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也需要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
规则教育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实践操作的指导。
学习规则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规则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好处;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操作、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规则的作用和价值。
家校合作是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关键。
家庭和学校应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策略和方法。
家长和教师可以互相交流,了解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遵守规则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家长也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自己首先要遵守各种规则,才能要求孩子做到。
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让孩子明白规则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
要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通过制定规则、实践操作、教育引导和家校合作等方式,我们可以促进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生时期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学习和养成良好规则意识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遵守规则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他们良好的行为养成,还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适应和融入。
1. 规则意识的培养应始于家庭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应该始于家庭。
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长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们遵守规则,各种家庭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都对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告诉孩子们什么是规矩,什么是不规矩的行为,教育他们感恩、诚实、尊重和友好。
家长还应该给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榜样,自己首先要遵守规则,才能让孩子们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2. 学校教育也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除了家庭教育以外,学校教育也是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地方,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也应该不断教育孩子们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品行和道德观念。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比如在班会课上进行专题教育,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规则,学会遵守规则,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品质。
学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和处理,让学生们认识到违反规则的严重性和后果。
3. 社会环境也对规则意识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也对规则意识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
社会环境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同样至关重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行为养成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而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则会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社会应该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在健康、阳光、快乐的环境中成长,接触到更多的正能量,并且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尊重规则,遵守规则。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1. 引言1.1 规则意识的定义规则意识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遵守和遵行规则的意识和行为表现。
在人类社会中,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良好交往而制定的准则和规范。
而规则意识则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识到规则的存在与重要性,并能够主动遵守和遵行规则的一种意识状态。
对于小学生而言,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在学校和家庭中不断接受各种规则的教育和引导。
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只有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小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和谐相处,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规则意识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2000字】1.2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小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通过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控能力,提升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规则意识的培养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追求,培养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规则意识的培养还能培养小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秩序意识,使他们成为品行端正、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加强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字数:208】2. 正文2.1 培养小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小学生的自律意识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自律意识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时,能够自觉遵守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并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计划去行动的一种心理品质。
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自律意识有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和责任感。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律行为的重要性,并意识到自己遵守规则的积极价值。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

教 育 创 新都市家教 14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 卢超文【摘 要】小学阶段正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文章对规则的含义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结合相关案例,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小学生;规则意识;养成教育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论述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突出了“强化规则意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好从小做起,小学阶段正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1规则意识,至关重要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凡事间都体现着规则的重要性。
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往往不能真正理解到规则的重要性,无法对规则有着较为正确的认知,往往在事情过后还意识不到自己所做事情的严重性。
例如,笔者曾经带学生到美国参加机器人比赛,同行的代表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学生选手以及带队老师。
比赛结束后观光行程的某天入住酒店后突然火警响了,酒店的住客(尤其是美国本地人)马上疏散到一楼庭院。
酒店服务员说三楼有一间客房的防火喷淋系统触发了,要消防员到场才能处理,等消防员开着消防车整装到达后发现并没有火警,而是该客房的客人怕衣服不干把衣服用衣架挂在消防喷淋口以便对着空调吹,从而触发了喷淋系统。
后经查实该客服就是我们代表团另一个城市的孩子住的,而且酒店已经在喷淋口处用中文贴了禁止挂衣服的标识。
因为酒店是板式结构的,所以三楼以下好多过道和房间都泡了水。
当带队老师问及该生为什么贴有禁止标识还挂衣服时,该生说平时住酒店也经常在空调口挂衣服,所以没想到会弄成这样。
这是没有规则意识惹的祸,而孩子本身并没有意识到没有遵循相关规则所造成的后果,看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作者:林玉涛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38期德,以育之。
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时期。
心理学家总结出"小学儿童的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是过渡性的教育,小学阶段形成的品德对儿童一生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对他们今后的思想品德进一步健康发展将奠定稳固的基础。
小学德育工作对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所共知,当今世界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同样不可忽视,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许多中外教育专家都认为:未来的人才应具有更高的道德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有所抬头,它们不可避免地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
人们常生动地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
"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各条战线上的生力军,他们能否在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这就要靠我们今天的教育。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
"教书"就是要给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获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本领。
"育人"就是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把所学本领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祖国。
怎样抓好小学德育工作?要根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指导。
有的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有的从培养道德情感开始,也有的从锻炼意志开始或训练行为开始。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许晓琴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七一宝轮小学许小琴一、什么是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
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
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
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等。
但仅有规则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
这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
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
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
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
”其实就是指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生活中,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对长辈无礼、经常发脾气;不理解父母,不但不帮忙做家务,还挑吃挑穿……校园里:走廊上,大声喧哗,追逐打闹,师生无法休息;教室里,乱打乱闹,把桌椅碰得东倒西歪;操场上,狂追猛跑,不顾后果,经常出现流血事件。
再看厕所里,上完厕所不冲水,洗完手不关水……诸如此类小事数不胜数。
课堂上噪音四起,老师疲于组织教学,常常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孩子入学后违规现象经常发生,其原因一方面是规则偏多要求偏急,一方面是儿童天性好动,自控能力较弱,绝非故意与规则对抗。
鉴于上述情况,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寻求解决的方法。
其中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保持稳中有序,是不是会束缚孩子?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在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像在有些课堂里看到的,教师不允许学生用左手写字,要求上课时把两手放在桌上,或背手坐直等等,这样势必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抑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也谈培养小学生道德辩析能力(徐小琴)[1]
![也谈培养小学生道德辩析能力(徐小琴)[1]](https://img.taocdn.com/s3/m/970eb2442b160b4e767fcf5f.png)
也谈培养小学生道德辩析能力宜宾县观音镇小学校心理学家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的社会要求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总和。
它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人的良心来起作用的社会行为准则。
而小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是小学生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道德认识、道德经验进行道德推理、作出道德评价的思维过程。
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明辨是非、判断善恶、鉴别美丑的道德判断上。
可见,小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环境因素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身心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是摆在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是否能真正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而且也关系到培养和造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的重要问题。
小学生的道德辨析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特点,即从重视行为的效果评价向重视行为的动机、经过的评价发展;从片面的行为辨析向全面的、客观的行为辨析发展;从对事件的表面现象的辨析向对事物本质的辨析评价发展。
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这些特点,才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切实提高其道德辨析能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归纳出一些培养和提高小学生道德辨析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教师应首先做好学生的道德辨析的示范作用。
小学教师是学生道德质学习的榜样,对小学生来说,教师是人类最完美的典范,这是因为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我强化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通过他们的感官,在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许多行为正是广大教师的行为在他们身上的折射。
因此,教师平时在教学中的言行对小学生有着深刻的教育作用,尤其是教师对某种事物表现出来的独特态度对小学生的教育影响很大,所以有的教师说得好: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就是楷模,故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就应该自觉地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学生。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规则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规则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为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呢?本文将集中讨论这一话题。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家庭开始。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父母自己要成为良好的榜样,遵守各种规则和法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示范。
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给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父母还可以通过奖惩制度来教育孩子,给他们制定一些奖励和惩罚的规则,激励他们做正确的事情,惩罚他们不良的行为。
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在家庭中就能够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学校也是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中,老师和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教育学生遵守规则。
学校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校规和课堂纪律,明确规定学生在校内应该怎样行为举止,对违反规则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理,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和教育讲座来教育学生遵守规则,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规则教育。
学校还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和同学之间的互助互助,让学生在和同学相处中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
社会也是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
在社会中,小学生会接触到各种规则和法律,通过了解社会规则,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遵守规则。
社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小学生传递规则知识,比如媒体宣传、社区教育等方式。
社会也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父母要做好榜样,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学校要制定规则,进行教育;社会要加强规则宣传,提供实践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七一宝轮小学许小琴
一、什么是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
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
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
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等。
但仅有规则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
这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
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
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
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
”其实就是指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生活中,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对长辈无礼、经常发脾气;不理解父母,不但不帮忙做家务,还挑吃挑穿……
校园里:走廊上,大声喧哗,追逐打闹,师生无法休息;教室里,乱打乱闹,把桌椅碰得东倒西歪;操场上,狂追猛跑,不顾后果,经常出现流血事件。
再看厕所里,上完厕所不冲水,洗完手不关水……诸如此类小事数不胜数。
课堂上噪音四起,老师疲于组织教学,常常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孩子入学后违规现象经常发生,其原因一方面是规则偏多要求偏急,一方面是儿童天性好动,自控能力较弱,绝非故意与规则对抗。
鉴于上述情况,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寻求解决的方法。
其中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保持稳中有序,是不是会束缚孩子?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在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像在有些课堂里看到的,教师不允许学生用左手写字,要求上课时把两手放在桌上,或背手坐直等等,这样势必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抑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我们这里的规则意识是与倡导学生个性自由相对应的,也是遵从“没有规则无以成方圆”的理念。
三、如何培养规则意识。
1、坚持正面正确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创设形式多样的导行氛围,使学生在形象生动中受到教育,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
“纠错”要与“导行”相结合,及时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他们的“主体地位”,使外部客观的东西自觉“内化”为自己内部主观的东西。
通过促进内化进程,提高内化效果,“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3、严格约束,规范训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
只有形成严
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
如学校规则的训练:在楼道里行走慢步轻声靠右行,不说笑打闹;课间不奔跑追逐,不大声叫喊,学会休息和游戏。
4,、教师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讲明怎样遵守这些规则;进行右行礼让、慢步行走的训练;教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游戏。
发现好的课间活动形式向学生推荐。
规则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成的,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弱,因此需要学校和家庭不断地提醒、监督,帮助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明确、统一、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
这样,予学生、予社会都有好处,我们才可以构建真正和谐有序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