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合集下载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严重程度及预后可通过早期筛查和一级预防来改善。

为此,中国专家制定了一系列共识要点,旨在提高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措施。

以下是该专家共识要点的详细内容:1.心力衰竭定义和分类:-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状态。

-按照心肌功能不全的原因和病理生理过程,可将心力衰竭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两种类型。

2.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变-酒精或药物滥用-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3.心力衰竭的早期筛查标准:-分为高风险人群筛查和心力衰竭临床可疑人群筛查。

-高风险人群包括年龄≥65岁的人、有心脏病病史的人和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

-心力衰竭临床可疑人群包括持续性劳力性气短、活动时出现疲劳或胸闷、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等症状的人。

4.心力衰竭的早期筛查方法:-临床评估方法包括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血管系统的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和B型钠尿肽测定等。

5.心力衰竭的一级预防措施:-控制病因,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限制盐的摄入量,控制体重。

-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减轻饮酒量、适当运动等。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药物。

6.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的个体化管理:-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个体化的管理。

-管理措施包括定期复查、药物调整、心理支持、教育指导等。

总结起来,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对心力衰竭的早期筛查和一级预防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措施。

通过早期的筛查和个体化的一级预防管理,可以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这些要点提供了指导医生和患者在心力衰竭管理中的决策依据,对心力衰竭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力衰竭SGLT2抑制剂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心力衰竭SGLT2抑制剂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心力衰竭SGLT2抑制剂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全文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增高。

近年来,随着药物治疗的不断进步,SGLT2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法逐渐被广泛应用。

中国专家通过反复讨论和研究,形成了一份关于SGLT2抑制剂临床应用的共识要点,以下将逐一介绍。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伴有糖尿病的患者,SGLT2抑制剂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然而,对于不能耐受明显尿量增加的患者,以及肾功能严重损害、低血压和伴有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SGLT2抑制剂。

二、药物选择与剂量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SGLT2抑制剂,选择合适的药物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剂量的选择应当根据肾功能情况、糖尿病控制水平和治疗目标来确定。

三、联合用药与应激状态下的应用在一些患者中,SGLT2抑制剂单药治疗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时,可以考虑联合用药,如与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对于应激状态下的患者,如感染、外科手术等,SGLT2抑制剂的应用也需要谨慎考虑。

四、药物不良反应与安全性尽管SGLT2抑制剂在治疗心力衰竭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安全性问题。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尿路感染、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

因此,在使用SGLT2抑制剂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五、临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随访。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血糖水平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SGLT2抑制剂在中国的发展与前景SGLT2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法,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环境的改善,相信将有更多的患者受益于SGLT2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总而言之,SGLT2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法,其临床应用的共识要点对于指导医生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020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专家共识

2020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专家共识

(三)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 心肌细胞丢失是心梗后心脏重构和心衰发生的重要原因。
(2) 心脏重构是心梗后心衰发生的基本病理过程,指心肌细胞、非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matrix,ECM)发生适应不良性改变,进而心室几何形态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心脏僵硬 度增加,收缩力下降。
(2) 心梗后心衰的发生显著增加患者短期及长期不良事件风险。日本急性心梗 登记研究发现,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 STEMI 患者 中,术后第一年再入院率为4.4%[3],出院后第一年内发生心衰者的 5 年累积全 因死亡(36.3% vs. 10.1%)、心衰住院(40.4% vs. 4.3%)、心血管死亡 (19.1% vs. 3.3%)风险均高于第一年内未发生心衰的患者。
对于急性心衰,临床也可根据是否存在“淤血 ”(分为 “湿 ”和“干 ”)和外周组织是否存在“低灌注 ”[6]( 分为“冷 ” 和“暖 ”)的临床表现,分为 “干暖 ”、 “湿暖 ” 、“湿冷 ” 和“干冷 ”4 型。
急性心梗时心衰的严重程度可采用 Killip 心功能分级进行评估
用法用量
慢性心衰可采用 NYHA 心功能分级方法评估,根据患者自觉活动能力划分为 4 级
(五)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预防
1.尽早实现心肌再灌注
尽早实现心肌再灌注:及早开通梗死相关冠脉可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心肌面积、 减少心肌细胞的丢失,对于预防或延缓心衰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如早期药物或机械性 再灌注治疗、球囊扩张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
2 .预防心脏重构
阻断或延缓心脏重构是预防心梗后心衰的重要环节。若无禁忌证,所有心梗后患者均 应长期服用 β 受体阻滞剂和 ACEI 治疗(Ⅰ,B);对不能耐受 ACEI 的患者,可应用 ARB 类药物。目前不推荐常规联合应用 ACEI 和 ARB 。对心梗后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 功能障碍 [ 包括 LVEF 降低和(或 )局部室壁活动异常 ] 的患者,推荐使用 ACEI 和 β 受体阻滞剂,以预防和延缓心衰发生,延长寿命。近期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受体脑 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 neprilysin inhibitor,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有 效逆转心脏重构,且效果优于 ACEI和 ARB。动物实验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改善心 肌纤维化水平、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 -9 的活性以及醛固酮的生成,升高 血中利钠肽水平,减轻肺充血,从而改善心梗后心脏重构的进展 。基于上述逆转心脏 重构的证据,可以考虑心梗后患者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来预防或延缓心脏重构。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摘要心血管病死亡已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各类心脏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心力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心力衰竭较具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干细胞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在国内蓬勃开展,获得了许多最新的成果与进展,但干细胞移植在临床上规范化、规模化开展仍需要相关指导性文件。

因此,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组织专家,结合当前最新研究结果,对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进行会议讨论并达成以下共识,重点对自体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相关关键技术问题进行阐述,提出了科学建议,以期规范和促进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及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中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估算为3.3亿,冠心病约1139万,心力衰竭约890万,风湿性心脏病约250万,心血管病给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

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仍然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尽管近十年来,各种治疗心力衰竭的新药不断被研发,心力衰竭的内科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手段也有重大进展,但这些方法大多只是缓解症状,不能从病理基础上纠正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治疗亟待新的策略与方法。

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心力衰竭较具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

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入心肌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特定组织分化,加上其独特的旁分泌能力,能够改善心脏功能。

2015年后,针对细胞治疗,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规范,细胞治疗的研究趋于规范。

近年来,干细胞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在国内蓬勃开展,获得了许多最新的成果与进展。

一、干细胞的定义与种类干细胞是存在于机体内的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保持了未定向分化状态,具有一定的增殖能力。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在心力衰竭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例如 ,高水平NT-proBNP或BNP往往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通过定期检测生物标志物水平,医生可以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进行动 态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物标志物水平的降低通常意味着治疗有效和患者预后改善,因此监测 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在心力衰竭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可以为医生提供 治疗指导。例如,根据生物标志物水 平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更合适的治疗 方案。
通过监测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医 生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从而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 效果和生活质量。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心力衰竭患者, 如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 )患者,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指导 个体化治疗。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确保检 测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优化样本采集和处理流程
减少样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误差和干扰因 素。
采用先进技术和方法
应用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加强与临床沟通
与临床医生保持密切沟通,了解临床需求, 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组建专家团队
由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牵头,联合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相关机 构代表,形成共识制定团队。
文献回顾与证据收集
系统回顾国内外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相关研究文献,评估其临床 价值和应用前景。
多次讨论与修订
经过多轮专家讨论和意见征集,对共识内容进行反复修订和完善 。
共识的主要内容
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和分类
炎症反应标志物
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 介素-6(IL-6)等,反映心力 衰竭时的炎症反应。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预防并发症
通过监测生物标志物,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
提高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效果的措施
1 2
建立健康档案
为每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记录病情状况、治疗 方案、生物标志物水平等信息,方便医护人员全 面了解患者情况。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生活状况 、自我护理情况等,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
强化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心力衰竭的疾病知识、护理技 巧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和预防能力 。
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及自我管理指导
饮食指导
01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饮食,控制盐摄入量,避免过度饱食和暴饮
暴食,保持适量饮水。
运动指导
02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功能分级,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
03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在护理 中的应用
护理中生物标志物的监测与记录
监测频率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定期监测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如
每日、每周或每月等。
监测方法
采用适当的检测方法,如实验室 检测、床旁检测等,确保结果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记录与报告
详细记录生物标志物的监测结果 ,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医生
目前,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正朝着更加多元化、精准 化的方向发展。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应用,将为心力衰 竭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02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与评估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实验室检测
通过抽取静脉血液样本, 利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包括酶联免疫法、化学 发光法等。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要点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要点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 (精简版)》要点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预防和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本指南将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分期、评估、诊断、预防、治疗及管理,以及心力衰竭的医疗质量控制等,以期为提高我国心力衰竭综合管理水平提供指导。

近年来,全球在心力衰竭(心衰)临床和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进步。

为了在国内推广心衰领域最新诊疗成果,提高我国心衰和心肌病的诊治和管理水平,改善我国心衰和心肌病患者的预后,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立项发起,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从事心衰研究的专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证据,撰写了《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其中完整版发表在《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精简版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

1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和分期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定义包含三个方面:(1 )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舒张功能)和(或)射血能力(收缩功能)受损;(2)产生相应的心衰相关的临床症状和(或)体征;(3)通常伴有利钠肽水平升高,和(或)影像学检查提示心原性的肺部或全身性淤血,或血液动力学检查提示心室充盈压升高的客观证据。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和速度可以分为慢性心衰(CHF)和急性心衰(AHF)eAHF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慢性心衰的症状或体征突然恶化或急性加重,称为"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 )〃,是AHF的主要形式之一,约占80% ~ 90% ;另一种是既往有或无基础心脏病患者由于基础心脏病加重或急性心脏病变出现,抑或心脏因素导致的首次发作,称为〃新发的急性心力衰竭〃,约占10% ~ 20%。

根据患者初次评估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水平,心衰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二〃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力衰竭(HFmrEF )〃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y。

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要点生物标志物已被广泛用于心力衰竭的预测、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等各个方面。

其中,钠尿肽(NP)是心衰诊疗中应用最多的生物标志物,常用的是B型钠尿肽(BNP)和N末端前体BNP (NT-proBNP)。

钠尿肽反映心肌容量负荷及室壁压力变化情况。

心肌细胞受到压力/牵拉刺激后,即心室容积扩张、压力负荷增加时,首先形成BNP前体;BNP前体形成后被水解为BNP和无活性的NT-proBNP。

两者主要由心室肌产生并分泌入血,心室肌无存储BNP和NT-proBNP的功能。

BNP的生理功能包括扩张血管、排水、排钠,抑制RAAS和SNS;目前认为NT-proBNP无生理活性。

BNP由血清中的钠尿肽受体C和中性内肽酶降解,也可被肾脏等高血流量器官排泄;NT-proBNP在肌肉、肝脏、肾脏等高血流量组织器官中降解。

BNP与NT-proBNP的应用价值相当,但NT-proBNP的半衰期为120 min,长于BNP的20 min;NT-proBNP含量受脑啡肽酶抑制剂等药物的影响更小,因此更适合心衰药物疗效的监测。

预测心衰的发生BNP/NT-proBNP有助于预测心衰,特别是NT-proBNP。

BNP/NT-proBNP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时可以预测心衰的发生。

①测量心肌负荷标志物(BNP)、心肌损伤标志物(cTn)、肾功能不全标志物能有效预测心衰的发生,联合测量能显著提高预测价值。

(Ⅰ类推荐)②BNP/NT-proBNP单独应用或联合肌钙蛋白T (TnT)/肌钙蛋白I(TnI)或联合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对新发心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Ⅰ类推荐)③BNP/NT-proBNP,TnT/TnI联合炎症指标可溶性ST2(sST2),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新发心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Ⅱa 类推荐)辅助诊断心衰生物标志物联合临床表现可以极大地提高心衰诊断的准确性。

BNP/NT-proBNP是目前最有价值的心衰诊断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多种类型的心衰诊断,包括无症状性心衰、慢性失代偿性心衰和急性失代偿性心衰。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目前全球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估计6 430万人。

我国心衰流行病学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35岁及以上的居民患病率为1.3%,估计现有心衰患者约为890万人。

在过去20余年,已发现多种反映心衰时神经内分泌激活、心肌牵拉、心肌损伤、心脏基质重构、炎症、氧化应激及肾功能不全等病理生理改变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有助于心衰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其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

01心衰生物标志物的种类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一)心脏负荷/室壁张力相关生物标志物利钠肽家族中的A型利钠肽(A-type natriuretic peptide,ANP)和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反映心脏负荷/室壁张力的主要生物标志物。

临床检验科检测和具有临床数据的利钠肽种类包括BNP、N 末端B型利钠肽原(N terminal pro-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心房利钠肽原中间片段(mid-regional pro-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MR-proANP),其中ANP又称心房利钠肽,BNP又称脑钠肽。

ANP和BNP是膜结合型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天然配体,与这些受体结合后通过增加细胞内第二信使——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浓度来介导利钠肽的生物学功能。

1. BNP/NT-proBNP:利钠肽家族中的BNP和NT-proBNP 是目前临床检验科常规开展的项目,在心衰所有生物标志物中推荐类别最高,现已成为心衰高危人群识别、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最主要的生物标志物。

(1)利钠肽在心衰中的病理生理机制:70% 以上的BNP 释放来自心室,心脏容量和/或压力负荷超负荷时导致室壁张力增加,其他如缺血、缺氧等因素均可刺激心肌的BNP基因表达增加,初始产物为pre-proBNP1-134,被快速酶切割后成为激素原proBNP1-108,随后被蛋白水解酶分解为等摩尔的两部分:一部分为含76个氨基酸的NT-proBNP 1-76,另一部分为含32个氨基酸的BNP1-32。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特殊人群心衰筛查1老年人增龄是包括心衰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老年人群中心衰高风险和临床前心衰患者占比较高,发生心衰的风险高。

老年人群的心衰诊断评估具有特殊性,早期识别更为困难。

第一,老年人感觉减退,活动量减少,可能缺乏典型心衰症状,而纳差、乏力等不典型症状更为多见。

第二,老年人群中以HFpEF多见(40%~80%),常合并冠心病,但易被误诊、漏诊。

第三,多病因共存,合并症多。

中国住院心衰患者中合并症≥3个者占47.0%,<60岁、60~69岁、70~79岁和≥80岁的患者中合并症≥3个的比例分别为26.1%、42.9%、53.3%和61.3%。

第四,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和利钠肽在老年人群中诊断心衰的特异性较低。

心脏影像学新技术可帮助评估老年人群心衰风险,例如在无症状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中,亚临床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普遍存在,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受损可预测心衰发生。

老年综合征,如共病、多重用药、虚弱、失能、谵妄等,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管理和预后,甚至可起决定性作用。

衰弱常与心衰共存,二者均与共病、衰老等相关,可加速个体功能状态下降,二者共存可增加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临床前心衰患者中34.5%为衰弱患者,衰弱是临床前心衰患者1年全因死亡或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在≥80 岁的女性患者中,衰弱对1年全因死亡或再住院的预测价值高于NT-proBNP。

2肿瘤患者肿瘤和心衰可共存,肿瘤本身亦可引起心功能恶化,肿瘤放化疗的心脏毒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且部分抗肿瘤药物可引起心肌炎、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和心衰等。

接受多种抗肿瘤药物治疗时,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进一步加重心脏毒性。

有心血管病史或危险因素的患者抗肿瘤治疗前应由心血管专科医师进行评估,在接受潜在心脏毒性抗肿瘤治疗前应进行心功能评估,完善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生物标志物检查,进行危险分层,推荐在药物使用前、中、后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利钠肽及肌钙蛋白检测。

心脏标志物即时检验(POCT)专家共识(全文)

心脏标志物即时检验(POCT)专家共识(全文)

心脏标志物即时检验(POCT)专家共识(全文)一、前言心血管医学是二十一世纪医学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和介入治疗技术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观念和手段不断更新。

我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对心血管患者进行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才能最大程度防止致残、致死后果,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心血管检验是整个心血管领域中的"瓶颈"学科,因为只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正确诊断疾病,才能及时有效的将先进的治疗手段用于临床,使患者受益。

近年来,对于心血管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日益深入,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和证据,逐步明确了它们的临床适应征和新的研究领域,推动了它们的临床应用。

生物标志物的监测可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危险分层、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

2000年以来,美国AACC会议上开始列入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内容,每年展会产品也日见增多,2006年的欧洲MEDICA也增加了POCT的技术报告和现场演示报告。

POCT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及医学诊断产业中增长率最高的产品。

其中,心脏病实时检验成为了所有的POCT检测中发展最快的部分。

统计报告显示全球POCT诊断产品销量在2000年还只有1.22亿欧元,2007年预计将突破25亿欧元。

目前,国内心血管疾病的POCT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国外引进的和国产的POCT检测仪器和试剂也顺应心血管的诊疗技术在迅速发展,如15分钟检测心力衰竭的BNP或心肌梗死的Myo、CK-MBmass、cTn-I。

为了科学、合理应用心脏标志物,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曾于2006年制定了"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时心脏标志物临床检测应用建议(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Cardiac Marker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and Heart Failure)"。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2020)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2020)

常用心衰生物标志物的病理生理学作用
(二)炎症介质及心肌纤维化标志物 ✓一些新型的炎症标志物同时能够直接参与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
也被证实能够作为心衰生物标志物。 ✓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是一种跨膜蛋白,能够
作为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的标志物; ✓肿瘤生成抑制因子2(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2,ST2)是IL-1家族中的一员,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专家 共识( 2020 )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Dr. HAN
背景
背景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必然终点,心衰的早期诊断、 疗效评估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有很大的意义。
✓心衰涉及神经内分泌激素激活、心肌牵拉、心肌损伤、心脏基质重构、炎症、氧化 应激及肾功能不全等病理生理学过程,其中每个方面均涉及相关生物标志物。
✓在诊断方面,虽然大量研究证实BNP /NT-proBNP拥有极高的敏感度,但特异度较 低影响了诊断的效率,在应用于不同临床情境时,BNP/NT-proBNP 的界值也多有 调整。同时,BNP /NT-proBNP对各种类型的心衰区分能力较弱。
✓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的3个月死亡率约为10%,1年死亡率约为30%,3个月再住院 率约为1/3。因此,对高危患者的识别和预后的评估以及早期的强化治疗非常重要。
①BNP/NT-proBNP可作为急性心衰的预后评估指标,BNP 大于480~840 ng/ml 或 NT-proBNP 大于1 000 pg/ml 的患者事件率显著升高,出院前BNP/NT-proBNP水平 及住院期间变化率对于急性心衰预后评估更有意义。(Ⅰ类推荐)

【专家共识】规范应用心肌肌钙蛋白和利钠肽现场快速检测专家共识(2020年)

【专家共识】规范应用心肌肌钙蛋白和利钠肽现场快速检测专家共识(2020年)

规范应用心肌肌钙蛋白和利钠肽现场快速检测专家共识(2020年)摘要国内外多部指南建议使用心肌肌钙蛋白(cTn)和B型利钠肽(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以指导相关治疗。

鉴于胸痛和胸痛等同症状以及胸闷(呼吸困难)是心血管病患者常见症状,而现场快速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具有仪器小型化、操作简单化、结果报告即时化(2~10 min 内提供结果)、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等优势,本共识优先推荐特异度和灵敏度都较好的POCT 技术检测 cTn 和 BNP/NT-proBNP 分别作为怀疑 ACS 和心力衰竭患者在适宜临床情况下的初诊检测项目。

但 POCT 在快速获得测试结果、检验周转时间短的情况下,可能会牺牲部分结果的准确性,还存在医生不规范使用 POCT 和解读检测结果以及质量控制与管理等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甚至有可能导致错误的临床决策,因此对 POCT 也需要加强质量管理。

为规范 POCT 技术检测 cTn 和 BNP/NT-proBNP 在临床的应用,特编写该共识。

关键词现场快速检测;心肌肌钙蛋白;利钠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现场快速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也称患者近旁检测,具有仪器小型化、操作简单化、结果报告即时化(2~10 min内提供结果)、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等优势,已经广泛用于第一救治现场,如患者转运途中、急诊、病房及手术室甚至基层诊所等,可用于疾病早期筛查、危险分层、快速诊断和疗效检测等场景,有利于节省医疗成本和推动分级诊疗的实施。

2004~2013年期间,丹麦的POCT的总体、使用率增加了45.8%,2015年苏格兰60%的POCT服务已下沉至基层医疗机构。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现患人数预估为3.30亿,死亡率居首位。

2023心衰生物标志物临床专家共识推荐(全文)

2023心衰生物标志物临床专家共识推荐(全文)

2023心衰生物标志物临床专家共识推荐(全文)心力衰竭涉及的病理生理机制众多,大到脏器的结构,小到心肌细胞内的某个信号通蹈,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与之相伴的是众多分子进入体液,成为用于评估病情的生物标记物。

越来越多的分子被筛选出来探索作为心力衰竭生物t前已糊的价值,常用的生物标记物主要反映心脏负荷、心肌损伤、纤维化、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几个方面。

最新发布的《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和我国实践经验,对目前心衰生物标志物的||伍床应用进行了总结,本文将就这些总结简要介绍。

心脏负荷/室壁张力相关生物标志物A型利制肤(A N P)和B型利纳肤(BNP);是反映心脏负荷/室壁张力的主要生物标志物,冥中A N P又称心房利纳肤,BNP又称脑纳肤。

临床常见的利纳肤种类包括BN P、NTpro BN P( N末端B型利纳肤原)和MRpro A N P (心房利纳肤原中间片段L应用参考:1心衰高危人群应考虑筛查利制肢,并对BNP>50 pg/m l或NTpro B NP >125 pg/m l的患者进行相应干预。

2对于怀疑心寰的患者,BNP/N Tpro B NP可考虑用于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对于急性心衰,墓线BNP/N Tpro B NP水平检测可用于心衰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出院前BNP/N Tpro B NP水平检测可考虑用于心衰严重程度及出院后预后评估。

4慢性心衰患者可考虑动态监测BNP/N Tpro B NP水平,用于心衰的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

5.B NP/N Tpro B NP的检测可考虑用于指导慢性心衰的治疗。

6对BNP/N Tpro B NP的检测可考虑用于指导急性心衰的治疗。

7.M Rpro A NP是具有心衰预测、诊断及预后评估潜力的生物标志物。

利制肤临床应用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多种因素影响利纳肤水平,诊断急性心力衰竭时NT-pro B NP水平应根据年龄相肾功能情况进行分层。

中西方专家BNP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定量标志物共识要点

中西方专家BNP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定量标志物共识要点

中西方专家BNP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定量标志物共识要点Alan Maisel教授将介绍中西方专家BNP共识的要点,包括①BNP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定量标志物;②BNP对于诊断HF高度准确;③BNP可以帮助医生对急诊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以便判断是否入院;④BNP有助于改善心衰患者的疾病管理,减少总治疗费用;⑤BNP监测会节省6个月内费用;⑥BNP是目前预测HF最可靠的生物标志物;⑦BNP水平有助于评估出院的安全性;⑧在BNP监测指导下的治疗能提高慢性HF疗效;⑨根据BNP水平,结合患者症状和体重是否增加,是确定心衰临床失代偿的最好方法;⑩BNP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死亡风险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BNP指导心力衰竭诊断BNP作为心衰定量标志物,不仅反映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也反映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瓣膜功能障碍和右室功能障碍情况。

在急性呼吸困难患者中有30%~40%急诊医生难以确诊,以BNP 100 pg/ml作为临界值的阴性预测值达到90%,可以减少74%的临床不确定性;而BNP 超过400 pg/ml提示患者存在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达95%。

而BNP 100~400 pg/ml 可能由肺部疾病、右心衰、肺栓塞等情况引起。

呼吸困难患者急诊就诊时的BNP水平以及治疗后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其出院时风险。

对于舒张性心力衰竭,2004年共识指出,对于左室功能正常的急性舒张心力衰竭病人,BNP水平也往往轻度较高(800 pg/ml 和400pg/ml),但BNP水平不能用来区分急诊的收缩性与舒张性功能障碍。

BNP指导心力衰竭治疗对于心衰住院患者的监控,在住院期间至少应当检测3次BNP水平,即入院时、治疗开始后24小时和出院时。

BNP水平在基线以上通常意味着容量超负荷,并在纠正后迅速下降,因此治疗1天后如果BNP水平未降低,应该考虑更积极的治疗,但此时的BNP降幅不能完全反映预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生物标志物已被广泛用于心力衰竭的预测、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等各个方面。

其中,钠尿肽(NP)是心衰诊疗中应用最多的生物标志物,常用的是B型钠尿肽(BNP)和N末端前体BNP (NT-proBNP)。

钠尿肽反映心肌容量负荷及室壁压力变化情况。

心肌细胞受到压力/牵拉刺激后,即心室容积扩张、压力负荷增加时,首先形成BNP前体;BNP前体形成后被水解为BNP和无活性的NT-proBNP。

两者主要由心室肌产生并分泌入血,心室肌无存储BNP和NT-proBNP的功能。

BNP的生理功能包括扩张血管、排水、排钠,抑制RAAS和SNS;目前认为NT-proBNP无生理活性。

BNP由血清中的钠尿肽受体C和中性内肽酶降解,也可被肾脏等高血流量器官排泄;NT-proBNP在肌肉、肝脏、肾脏等高血流量组织器官中降解。

BNP与NT-proBNP的应用价值相当,但NT-proBNP的半衰期为120 min,长于BNP的20 min;NT-proBNP含量受脑啡肽酶抑制剂等药物的影响更小,因此更适合心衰药物疗效的监测。

预测心衰的发生
BNP/NT-proBNP有助于预测心衰,特别是NT-proBNP。

BNP/NT-proBNP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时可以预测心衰的发生。

①测量心肌负荷标志物(BNP)、心肌损伤标志物(cTn)、肾功能不全标志物能有效预测心衰的发生,联合测量能显著提高预测价值。

(Ⅰ类推荐)②BNP/NT-proBNP单独应用或联合肌钙蛋白T (TnT)/肌钙蛋白I(TnI)或联合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对新发心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Ⅰ类推荐)
③BNP/NT-proBNP,TnT/TnI联合炎症指标可溶性ST2(sST2),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新发心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Ⅱa 类推荐)
辅助诊断心衰
生物标志物联合临床表现可以极大地提高心衰诊断的准确性。

BNP/NT-proBNP是目前最有价值的心衰诊断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多种类型的心衰诊断,包括无症状性心衰、慢性失代偿性心衰和急性失代偿性心衰。

1. 急性失代偿性心衰
在急性心衰中,NP是最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非常高。

表1 BNP/NT‐proBNP应用于排除和诊断急性心衰时的推荐界值
推荐:①BNP和NT-proBNP可用作急性心衰的诊断标志物,尤其在临床情况不明了的情况下,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

(Ⅰ类推荐)②BNP<100 pg/ml可用于排除急性失代偿性心衰的诊断,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

(Ⅰ类推荐)③NT-proBNP可用作急性心衰标志物,界值450 pg/ml(<50岁),900 pg/ml(50~75岁),1800 pg/ml (大于75岁),有较高阴性预测值。

(Ⅰ类推荐)④BNP>400 pg/ml 或NT-proBNP>450 pg/ml(<50岁),900 pg/ml(50~75岁),1800 pg/ml(大于75岁)应考虑心衰的诊断。

(Ⅱa类推荐)
⑤房颤或脓毒血症时BNP对心衰的诊断价值有限。

(Ⅱb类推荐)
需要注意,一小部分心衰患者BNP升高水平有限,如过度肥胖、心包炎/心包填塞、终末期心肌病以及某些遗传因素等。

此外,多种临床情境可导致NP上升,包括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房颤、肺高压、急性肺栓塞、贫血、脓毒血症、二尖瓣反流以及应用特定药物(如重组钠尿肽、脑啡肽酶抑制剂)等,
特异性较差,诊断心衰的界值较难确定,尤其是在伴有以上混杂因素时,其诊断界值相应提高。

但是,不论何种情境的BNP升高,均提示心脏的容量负荷出现升高,即使当时不能诊断为心衰,也提示未来心衰的发病风险提高。

2.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
HFpEF患者多表现为心室肌的增厚、心室容量降低和室壁张力的轻度增高。

因此,其NP水平较正常人升高,但低于HFrEF患者。

①BNP≥100 pg/ml或NT-proBNP≥800 pg/ml可作为HFpEF 的诊断界值,合并肺疾病、肾功能不全、肥胖等临床情况时,BNP的界值应上下微调。

(Ⅱa类推荐)
②BNP联合舒张功能标志物、心肌重构标志物、炎症标志物等可以提高HFpEF的诊断效能。

(Ⅱb类推荐)
如果同时存在使BNP升高或降低的混杂因素,应对界值进行调整,但具体调整幅度尚无定论。

评估心衰预后
1. 慢性心衰
BNP/NT-proBNP的水平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患者的纽约心功能分级、舒张末压、血流动力学紊乱程度均与BNP/NT-proBNP 水平密切相关。

BNP水平每升高100 pg/ml,死亡风险升高35%。

①BNP/NT-proBNP可作为预后评估的有效手段,伴随心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数据的恶化,指导意义更大。

(Ⅰ类推荐)
2. 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患者入院时的BNP/NT-proBNP水平与患者预后独立相关。

入院时BNP水平大于480 pg/ml急性心衰患者6个月内再发心衰的风险大于50%,>840ng/ml者机械通气率和住院时间大幅上升。

NT-proBNP>986 pg/ml的急性心衰患者1年内死亡率较界值以下患者提高接近3倍。

与入院时NP水平相比,出院前BNP/NT-proBNP水平和住院期间变化率与急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关系更为显著。

出院前BNP水平<430 pg/ml的急性心衰患者,30 d再入院率显著下降;住院期间
NT-proBNP水平下降小于30%的患者,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较其他患者升高1倍以上。

①BNP/NT-proBNP可作为急性心衰的预后评估指标,BNP大于480~840 ng/ml或NT-proBNP大于1 000 pg/ml的患者事件率显著升高,出院前BNP/NT-proBNP水平及住院期间变化率对于急性心衰预后评估更有意义。

(Ⅰ类推荐)
3.HFpEF
虽然NT-proBNP在HFpEF中的上升程度低于HFrEF患者,但其对预后评估能力在两种类型的心衰中类似。

同时,NT-proBNP的动态升高也提示HFpEF患者预后不良。

①NT-proBNP也可用作HFpEF预后的评估,但证据较少。

NT-proBNP>300 pg/ml提示预后不良。

(Ⅱa类推荐)
指导心衰治疗
1.评估急性心衰的治疗效果
急性心衰的主要诱因是心室容量负荷的迅速增加以及后续的氧供失衡导致的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

在有效的减负荷治疗后,BNP/NT-proBNP能在一定程度上回落,回落水平可能达到25%~40%。

如果在治疗后没有达到应有的回落水平或反而上升,则提示治疗效果不佳。

①BNP/NT-proBNP、cTn和sST2在急性心衰治疗期间的回落水平有助于评价治疗效果,但其理想回落水平尚未确定。

(Ⅱa类推荐)
2. 指导慢性心衰的治疗
BNP/NTproBNP指导治疗能否获益目前仍存在争议,也未能确立合适的BNP/NTproBNP水平作为慢性心衰的治疗目标。

①以BNP/NT-proBNP作为慢性心衰的治疗目标是否能够获益尚缺乏可靠的证据。

(Ⅱb类推荐)
在接受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治疗的患者中,中位BNP水平出现升高,NT-proBNP受到药物治疗的影响更小。

BNP 升高明显的患者预后显著恶化,提示BNP仍是接受ARNI治疗患者预
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在重组钠尿肽治疗的患者中,药物应用对BNP监测值影响较大,药物输注24 h内BNP水平存在大幅升高。

监测BNP至少要在药物半衰期后,代谢完成后采血,在一定程度上延误疗效监测。

因此,BNP在这部分患者中并不适合疗效评估使用,但NT-proBNP的测量值则受药物影响较小,仍可用作可靠的监测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