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报告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一.个案简介张某某,男性,5岁,由青年心理学家邀请参加一项有关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
来访前,张某某一直生活在家里,直到去年初他进入该区的一所幼儿园。
他的母亲在他报名该幼儿园时,做了一些观察记录表示,自从张某某进入幼儿园后,有时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打人、叫嚣。
二.个案观察1. 张某某在幼儿园期间的攻击性行为张某某有时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打人、叫嚣等。
下午托管时,他有时会攻击其他孩子,肢体接触或叫骂他们。
他喜欢使用比较大的力量来凌虐别的孩子,例如拉住他们的头发,抓取或扔东西,等等。
另外,他也会开玩笑,但是他的玩笑会引起老师和其他孩子的不悦,因为他的玩笑是随意而且伤害他人的。
2. 动机从对张某某的观察中,可以发现他的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动机,如抢夺某个孩子的游戏、在玩耍时不受自己想要的注意等。
有时,他也会因感到沮丧或被排挤而发作。
而且,有些时候,他的行为的发生似乎没有特定的原因可以指出。
三.干预建议1. 调整张某某的心态要改变张某某的攻击性行为,必须首先调整他的心态。
必须使他了解攻击性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并引导他学习它也是不友好的。
此外,要让他明白攻击行为是错误的,他不应该发生这样的行为,也要增强他的自信心,让他更加自信。
2. 教导张某某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张某某感到愤怒或沮丧时,应立即予以引导,教他开口表达自己的情感或需求,以及拒绝时如何更新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教育,张某某可以明白一些情绪管理技巧,以及如何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更加温柔应对他人,也为他之后的社交交往做好准备。
四.结论对张某某的观察表明,他出现攻击性行为归因于心理因素,如自我价值感低沉、情绪不稳定以及无法适当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为解决张某某的问题,应该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如调整心态、加强情绪管理等,以帮助他形成正确的沟通习惯和行为,从而实现他的社交能力的正常发展。
幼儿攻击性行为功能评估及干预的个案研究
·儿童发展·幼儿攻击性行为功能评估及干预的个案研究*史亚运1,2林云强1,2**(1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2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幼儿问题行为。
有研究报告,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检出率达11.9%。
〔1〕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幼儿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早期干预,已有研究较多聚焦于行为矫正技术的应用,也有较多质性研究。
本研究试图采用基于功能评估的积极行为支持策略,尝试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早期干预。
功能评估(functional assessment )是指对个体问题行为的功能、引发和维持等个体因素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基于功能评估的干预,旨在达到减少并消除个体问题行为的目的,促使个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3〕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是指系统地改变导致个体问题行为发生的因素,并根据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实施干预。
本研究中,研究者同时使用了行为替代策略,以期减少或消除被试的问题行为,增加其适宜性行为。
〔4,5〕一、研究对象及方法(一)研究对象小岑(化名),男,5岁,中班幼儿。
其父经常夜不归宿,喜欢玩电子游戏,常常讲脏话;其母经营一家公司,平时工作甚忙,常常很晚回家,喜欢对小岑讲道理;外公外婆十分宠爱小岑;小岑家雇有司机小杨,常被小岑欺负;雇有保姆,常会用“外面有魔鬼”之类的话来吓唬小岑,以促使他听自己的话。
小岑有较为明显的问题行为:经常打人且出手很重;经常抢夺同伴的物品;经常破坏游戏规则;喜欢用力推门等。
(二)研究工具1援《ABC 行为观察简表》为了全面分析小岑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使用《ABC 行为观察简表》,详细考察被试问题行为的三个主要变量:前奏事件(antecedent )、行为表现(behavior )及行为结果(consequence )。
论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倾向部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决于他所生活的文化或亚文化,而同一文化或亚文化中成员间的个体差异来自儿童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中。
1、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的影响
权威型的父母采取体罚的教养方式来对待不听话和调皮的孩子,他们通常武断地运用权力,去惩罚、打骂孩子,如案例:以为幼儿经常有攻击性行为,很多家长都向老师投诉这位幼儿,家长知道后回家就对幼儿进行了体罚,这类家长对他们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采取惩罚,比如打屁股,打耳光。这就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地暗示孩子,更加让他们体会到以后自己遇到了不满、不舒服时也可以用武力来解决,所以,研究证实了这一事实:常靠体罚来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
(二)、主要类型
1、工具性与敌意性
在众多有关攻击性行为的分类方式中,美国心理学家哈吐普,根据攻击的目的和性质,把攻击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类。
工具性攻击时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们的行为。
敌意性攻击又称认为指向的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和打击他人,例如一位幼儿有意去打同伴,用力撕扯、推搡同伴,惹对方哭泣,或者是为了报复同伴去打对方。
2、同龄伙伴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2、直接性与间接性
直接性攻击包括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身体攻击是指直接用自己的身体对同伴进行攻击,比如踢、踩、抓、咬、推、碰撞、抢夺他人物品等。言语攻击时指直接用口头语言对同伴进行攻击,比如给同伴起绰号、辱骂、威胁、恐吓同伴等。
间接性攻击是指幼儿借助第三者对同伴进行攻击,在学前期主要表现有:向第三者说某人的坏话,散步谣言,使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欢他;还有教唆第三者去攻击对方;还有的是在某次活动或者游戏中孤立、排斥某位幼儿,如对其他同伴说:“我们不要和他和我们一起玩,不要理他,他是傻瓜”等等。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出现在幼儿和其他同伴的交往中的行为,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会有此行为的发生。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对其他小朋友也有不好的影,如没有安全感,对同伴的信任感等。
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是困扰。
因此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于解决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幼儿的侵犯行为不一定都有攻击动机所驱使,而且有些行为还未成固定习惯。
但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理不当,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个性形成。
所以要及时的正确处理这一问题。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表现在《社会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人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语言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消极冲突早在两岁时就已经出现并在整个学期迅速增多。
我过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的比例大约是11.0696%,男孩的攻击性强度明显高于女孩,而且4至5岁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以后逐渐减少。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常生气,乱发脾气,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扔东西、大声的叫嚷、叫喊名字;破坏他人物品的攻击性行为如抢走别人的东西、甚至侵犯他人财物;充满敌意的社会交往行为,如稍有不如意,就用言语攻击人,在交往过程中显露不满、藐视、不悦等情绪,或者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幼小的儿童。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生物遗传因素1、神经系统的影响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标题: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和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攻击性行为,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处理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引言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对幼儿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稳定性都有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方法2.1 参与者:选取XX幼儿园中X个班级的X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2.2 观察记录: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记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包括身体攻击(如推搡、打人)、言语攻击(如嘲笑、辱骂)等。
2.3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 结果3.1 攻击性行为的频率:记录期间,幼儿园中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为XX次/天。
3.2 攻击性行为的类型:身体攻击是最常见的攻击性行为类型,占总攻击性行为的XX%。
3.3 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幼儿在人际互动中的自信程度、家庭教育方式以及与同伴的关系等因素与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关联。
4. 讨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性格、情绪等)、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以及社交环境因素(同伴关系、学校环境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5.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发生频率、类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这些结果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关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长期影响及干预效果评估等问题。
未成年人的暴力报告
未成年人的暴力报告
《未成年人的暴力问题》
近年来,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在社会上越来越引起关注。
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网络暴力等问题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校园暴力是未成年人暴力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在校园内,有一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打架斗殴、欺凌他人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不仅对学生本身造成身心伤害,也影响了整个学校的教育秩序。
其次,家庭暴力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子女使用暴力,或者子女之间发生打架斗殴的情况并不少见。
这些暴力行为使得未成年人无法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
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未成年人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也在增加。
一些未成年人在网络上言语攻击,传播暴力信息,甚至制作暴力视频,对其他人进行网络暴力。
这种行为不仅造成了受害者的心理伤害,也给网络空间带来了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社会上也在采取措施。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都在对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进行教育和预防工作。
警方也加大力度,严厉打击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
然而,未成年人的暴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切实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对小班幼儿一日活动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报告
对小班幼儿一日活动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报告摘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主要的问题行为之一,在我国幼儿教育飞速发展的同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研究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幼儿的做法,而找到妥善的解决方式。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种行为,小班时期是发生孩子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幼儿攻击性行为不仅会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还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关键词:小班; 幼儿; 攻击性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个体发展的一种倾向,每一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幼儿与成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不利于幼儿与同伴及成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造成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
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
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本文将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概述、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现状分析,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展开论述。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称幼儿的侵犯性行为,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问题,他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引言:幼儿阶段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个性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然而,在中班幼儿园阶段,有时会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这对于幼儿的发展和园所的安全是一种挑战。
本文将以一个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报告为基础,探讨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解决方法。
1. 行为观察背景:观察对象:姓名为小明的3岁男孩观察日期:2021年5月1日至5月10日观察地点:某幼儿园中班教室2. 行为观察结果:从观察期间的行为记录中,可以看出小明存在一定的攻击性行为。
这些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接触:小明常常用手部、脚部对其他幼儿进行推搡、踢打等身体接触行为。
(2)言语攻击:小明在和其他幼儿争夺玩具或者争吵时,会不愿和平地解决问题,而是采取辱骂和威胁的言语攻击。
(3)物品破坏:小明经常拿起玩具、绘画工具等物品撞击墙壁、地面或者故意破坏他人的作品。
3. 影响因素分析: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分析了可能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情绪控制能力不足:幼儿在中班阶段仍在发展情绪控制能力,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冲突,可能会通过攻击来发泄情绪。
(2)资源争夺:幼儿对于玩具和其他资源的所有权意识仍不成熟,经常因为资源争夺而产生攻击行为。
(3)模仿他人行为:幼儿容易模仿周围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同伴,尤其在集体生活中,这种模仿行为会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4. 帮助幼儿解决攻击性行为的方法: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1)情绪管理培养:通过情绪识别游戏、情绪表达练习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习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升情绪控制能力。
(2)资源分配:在幼儿间资源争夺时,引导幼儿通过分享和合作解决冲突,充分认识到共享资源的重要性。
(3)示范行为:教师和家长要成为良好行为的榜样,积极引导幼儿模仿积极的行为模式,加强正面行为的引导。
(4)冲突解决技巧培养: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案例讨论等方式,教授幼儿有效的冲突解决技巧,如沟通、妥协和寻求帮助等。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一、前言攻击性行为(侵犯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最早出现于婴儿期,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幼儿逐步学会了控制攻击性行为。
婴幼儿期的这种早期攻击性行为,是日后侵犯、欺负,乃至伤害的最早雏形,这些行为不仅会对被侵犯者的自尊、情绪、学业等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而且对于侵犯者而言,也可能会导致日后行为失调或暴力犯罪,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个体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影响其对问题的态度,从而又进一步影响了个体将会采取的行为。
幼儿期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必然会对其青年期或成年期造成巨大影响,也与其日后的攻击性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研究表明,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报复性攻击是稳定的。
本次观察特别关注的是在不同条件的侵犯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另有研究表明,男孩的各种攻击性行为比女孩多,他们无论是在实际的攻击行为还是在攻击行为倾向上,都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且此差异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
男孩很容易在受到攻击后采取报复行为.他们对侵犯行为进行反击是女孩的两倍;而女孩在受到攻击时则有的哭泣、退让,有的向老师报告.而较少采取报复。
男孩子还经常怂恿同伴采用攻击性行为,或者亲自加入同伴的争斗。
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攻击,还有更多的言语攻击。
因此,本研究同时也将探讨这种性别之间的差异。
是否在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上也存在。
二、研究过程1.研究方法:观察法2.观察对象:机关幼儿园中(七)班幼儿,男幼儿18名,女幼儿12名,共计30名幼儿。
3.观察时间:每周二上午,连续4周。
4.观察维度:中班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条件、方式。
三、研究结果表1 中班幼儿不同攻击条件的统计表表2 中班幼儿不同攻击方式的统计表由表1可知,幼儿在未受到侵犯的情况下发生的攻击性行为较少,在受到言语侵犯的情况下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其次,在受到身体侵犯的情况下发生的攻击性行为最多。
说明幼儿已经对攻击性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动机有了一定的认识。
孩子为何会有攻击性行为
孩子为何会有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损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急、不满心情的消极方式,对儿童的进展极其有害,必需加以矫正。
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独生子女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6—7岁)的孩子更多是接受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有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损害。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
家长的娇宠放纵、缺乏严峻态度,是滋生攻击性行为的温床。
一般认为,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即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更突出。
男孩受到攻击后,会很急迫地去报复对方,假如放任自流,到孩子成年后,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心理学争论显示,攻击性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其大脑两半球均衡性进展与协同功能均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力气较差,右半球定型认知力气较弱。
假如孩子有了攻击性行为家长该实行哪些措施呢?
1、“转移留意”法,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独生子女。
如消耗能量,在孩子心情紧急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
2、利用绘画、音乐等陶冶性情的方法是改善孩子攻击性行为最佳途径,引导孩子经常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恢复他
们的心理平衡,也能慢慢转移其攻击性行为。
------------------------------------------------------------------------------------。
(完整word版)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编号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艺术教育班级指导教师艺术教育系2014 年11 月28 日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艺术教育2010级指导老师:内容摘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经常发生在幼儿群体中的一种不良行为。
对此,许多家长却表现的较为漠视,甚至还觉得小孩就要这样子才有出息,不会在外受欺负。
而众多幼儿教师呢,却认为是一种犯错.因此,经常大声呵斥或者惩罚有攻击他人行为的幼儿,导致他们在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近年校园内发生的欺负弱小和儿童打架等暴力事件逐渐增多,引发了人们对儿童攻击性行为高度的关注。
为确保孩子从小都拥有健康的心理,本文专题对学前儿童进行了其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攻击性行为的差异性,继而提出解决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旨在于幼儿教师在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保持冷静头脑,客观认知其自然成长规律,不盲目归结错误缺点,加以合理疏导,帮助幼儿纠正错误从而健康成长.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学前儿童产生原因差异性引导措施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儿童的攻击行为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学前儿童对他人存在伤害,从而导致被害人受到人身伤害,或者被唤起恐惧心理的一种行为,它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出现,却也常常为我们所忽略。
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性行为、言性攻击行为,以及间接攻击性行为。
据科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中年纪越小的,其表现出的身体性攻击性行为就越多,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减少。
按攻击性的行为起因划分,有主动性和反应性二种,后者是指幼儿受到环境的影响所发生的攻击行为,比如被小伙伴骂生气去打对方.而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着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因素上:1、环境因素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影响最大,在好的环境下,幼儿会茁壮的成长,反之,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哪种环境有所偏差,都有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摘要: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童年期较为常见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行为,也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儿童的攻击行为有男女和年龄的差异。
同时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是多样化的。
了解了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后,进一步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
关键词:攻击行为性别差异年龄差异1 引言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就攻击行为的方式看,它通常划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
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被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打人、踢人和损坏、抢夺他人财物等;言语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被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骂人、羞辱、嘲笑、讽刺、起外号等;关系攻击则是指攻击者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如为了伤害或控制他人有目的地终止友谊或认同,散布谣言致使同伴排斥或拒绝他人等。
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儿童的一种主要社会行为,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
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危害较大。
经常受到攻击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紧张、注意力分散、自卑孤僻、厌学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攻击者来讲,攻击他人则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因为攻击行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现象。
心理学家韦斯特曾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就被确认为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越高,今后的犯罪可能性越大。
也就是说,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行为问题的先兆。
2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2.1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一些研究者认为,女性的攻击性低于男性(Ez21。
tt,1994:Maeeoby&Jaek一in,1974);而另一些研究者(Cotton,1994:Sheldon&Chesney一1ind,1993)认为性别差异并不存在。
家庭教育中儿童的攻击性
家庭教育中儿童的攻击性儿童的攻击性(或称侵害性)是儿童社会性进展中一项特殊重要的内容。
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但随着生理心理进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制服外部环境,在驾驭环境中取得成功。
朝这个方向进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乐观成分,如坚忍性、毅力、意志品质等。
但是假如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损害别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
在一些完全不能和别人和谐相处的成人以及那些犯罪者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攻击性的后果。
0-3岁早期开发本文所要争辩的是后一种有害的攻击性。
一、什么是攻击性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有意或工具性目的的损害行为,这种有意损害包括直接的身体损害(打人)、语言损害(骂人、赞扬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损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
有损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照旧属于攻击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
敌意攻击是有意损害别人的行为,而工具性的攻击是为达到确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损害他人的行为。
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子有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假如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二、攻击性进展的一些规律心理学争论发觉,一般来说,儿童的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头表现出来。
有人观看了成对做玩耍的20-23个月的婴儿,记录下全部冲突情节,发觉这些学步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扭斗(如他们争吵说“这是我的”;“明明已经有汽车了”等等)。
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逼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
这表明20-23个月的婴儿已消逝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行为。
心理学争论还发觉了攻击行为进展的如下年龄特点:1. 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慢慢削减,四岁后已不常见。
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四岁达到顶峰;2. 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3. 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幼儿往往在家长和成人发泄暴力后消逝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在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行为; 4. 攻击行为的方式也随年龄而变化。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开题报告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开题报告引言学前儿童的行为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正在逐渐学习并掌握适应社会的相关技能。
然而,也有一些学前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展示了攻击性行为,包括咬人、打人、踢人等不良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其他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为改善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问题陈述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中,以下问题亟待解答: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什么?2.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可能表现为何种形式?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4.有哪些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收集和分析现有文献中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不同学者的观点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内容。
结果与讨论1.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需要考虑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儿童的个人特征以及情绪管理等因素。
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暴力行为和攻击行为的观摩效应,以及家庭教育缺乏应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正确方法等,都可能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2.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可能表现为生理攻击和言语攻击。
生理攻击包括打人、咬人、踢人等行为,言语攻击则包括威胁、辱骂等。
这些行为可能是儿童表达情绪的方式,也可能是试图获取注意力或控制他人的一种方法。
3.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格特点、自我控制能力等,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氛围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持续。
4. 改善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针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干预措施。
关于儿童攻击性的调查报告
关于儿童攻击性的调查报告【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不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也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
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遗传、家庭、社会环境等。
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及时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儿童健康、顺利地成长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现象和对儿童发展以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接着阐述了各类媒体对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影响,最后从正确使用媒体的角度提出矫正的相关对策。
【关键字】攻击性行为榜样个案分析一、攻击性行为概念及其现状关于的攻击性行为虽深为心理学家所重视且研究历时较长,但迄今为止尚无同意定义。
20世纪20年代,“攻击性行为”被看作是“避免痛苦与寻求快乐的行为遭受挫折时的基本反应”;30-70年代人们通过大量研究后,较多的心理学家赞同“以直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任何行为序列”的定义。
然而班杜拉却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事件,对其下定义不仅要考虑到伤害的意图,而且还要考虑到社会的判断,看究竟哪一种伤害行为称得上为“攻击性行为”。
后来,L.D.Eron 将其定义为是“一种经常性有意的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
我国的心理工作者认为,攻击性行为就是“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是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其中,伤害意图、伤害行动与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概念的三个要素,攻击者具有伤害他人的主观意图,目的是直接造成被攻击者的伤害或通过唤起被攻击者的恐惧而达到其目的。
由此得到:20年代的“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从攻击者实施行为的原因的角度考虑的;30-70年代的“攻击性行为”是从攻击者攻击目的的角度下定义的;这两种定义都是在攻击者的基础上提出的,并没有涉及被攻击者。
班杜拉对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已经包括了伤害意图和社会评价;L.D.Eron提出了主观意图和伤害行为。
他们对“攻击性行为”定义的理解更为全面。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和发展变化(一)国外的有关研究F·Goodenough·Hartup·Shantz等人就对的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发展模式进行过系统的观察分析与深入探讨。
幼儿攻击性行为开题报告
幼儿攻击性行为开题报告
引言: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儿童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这不仅给班级、学校、教师和家长带来困扰,也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
因此,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原因、表现形式及预防对策,旨在为家长、教师等人提供参考,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研究内容及方法:
从现有文献资料中归纳总结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原因,并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对策,采取实验研究和案例对比分析等方法。
结果:
1.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幼儿个体差异等因素。
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言语攻击、物品攻击、肢体攻击等。
3. 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对策包括加强家庭教育、建立健康的家庭环境、教育幼儿正确处理情感等。
结论:
幼儿攻击性行为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教育者和家长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预防和治理幼儿攻击性行为,以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开题报告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开题报告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开题报告一、引言幼儿期是儿童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学习和适应社会的阶段。
然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给他们和他们周围的人带来了困扰。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可能的干预措施。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生理因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一部分原因可以归因于生理因素。
例如,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基因、神经化学物质等生理因素有关。
2.环境因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以及过度曝露于暴力媒体等,都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1.身体攻击幼儿常常通过身体接触来表达攻击性行为,例如推搡、打击、踢踹等。
这种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幼儿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或需求。
2.言语攻击言语攻击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他们可能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威胁或恐吓他人,通过言语来伤害他人的感情。
3.物品破坏一些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会选择破坏他人的物品。
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对他人的敌意或者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1.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行为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关注,并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幼儿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2.教育幼儿情绪管理技巧幼儿在情绪管理方面的能力较弱,教育他们学会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帮助幼儿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提供适当的社交技能培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往往与社交技能的缺乏有关。
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社交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协作、分享和解决冲突,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
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
背景:
4-5岁是儿童情感和行为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出现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
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发展和社交关系,也会造成家
庭和社会纠纷。
因此,对于4-5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包括家庭和学
校方面的干预措施,以及针对个体的干预措施。
研究将探索这些措施的
有效性,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旨在提供对干预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实践指南。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以收集和整理对于4-5岁儿童攻击
性行为的干预研究。
同时,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相关学校、幼儿园、家长和专业人士进行调查,探究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影响
因素。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推进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早期干预,提
高儿童的社交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同时,本研究的成果也可为干
预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提供实践指南和政策建议。
最终,通过改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报告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期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不及早予以纠正引导,对幼儿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必须加以淡化、纠正和引导。
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进行的有意的伤害,这也包括语言伤害。
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和言语性攻击。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年轻的父母(或祖父母)对幼儿娇宠、放纵,过分溺爱,要什么给什么;二是电视广告和动画片中不良内容的影响。
三是从父母同伴和周围人那里模仿得来的。
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稍不如意,便以“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的地步。
“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阶段有着两个明显的差异:首先是性别差异,即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的比女生突出;二是攻击类型差异,即攻击性攻击和语言攻击。
幼儿的不仅对自己的行为会对其他幼儿的生活学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对幼儿自己以后的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方面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有资料显示,70%的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时期就被认为有功性行为,因此,对于幼儿时期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幼儿教师只希望他们在幼儿园里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将来迈入社会打好基础,因此幼儿的这一行为必须加以淡化。
我通过两年的跟踪观察和教育实践,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了解和分析,觉得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淡化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幼儿出现攻击性的原因分析
1、需求不满
幼儿的需求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有不同的需求。
有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当幼儿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相应的产生了,由于幼儿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对自己喜爱的物品、玩具有强烈的占有欲,所以常常发生争抢玩具的攻击性行为。
由抢夺玩具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较为普遍,这是一种需求性的攻击行为。
2、遭遇挫折
攻击行为有时是对所受挫折的一种隐射。
在幼儿的生活里,让孩子产生挫折感的原因很多,除了一些偶然发生的不愉快事情外,还有父母和他人对孩子的拒绝所造成的。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
实际上挫折并不总是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
同时,攻击的发生也并不总是以挫折为前提。
儿童对挫折的反应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回避、哭泣、寻求他人安慰等。
攻击行为只是其中之一。
3、同伴影响
幼儿的生活当中,同伴是一直存在必不可缺的,但是同伴也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影响,孩子之间在一起相处时,会很容易出现相互模仿,打闹、抢夺等情况,幼儿在交往时,当发现有同伴通过打人、抢夺等攻击性行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时,其他幼儿也会模仿,用同样的方式去达到更多的目的,可见幼儿之间相处有利也有弊,就看教师及家长如何正确引导了。
4、家庭模仿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模仿父母或他人的不良行为是导致孩子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
5、媒介影响
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电视,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攻击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对策
1、满足幼儿心理的需要和愿望
幼儿正处于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奠基阶段,心理上比较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差,可塑性较大,如果教师能根据幼儿的这一心理状态,及时采取教育和疏导措施,就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各个时间和地点都存在着挫折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和运用,随时随地的对幼儿进行随机的挫折教育,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尝试,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方法。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正确战胜挫折、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如在角色游戏中,可安排幼儿分别扮演人际关系冲突中攻击和被攻击的角色,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利用榜样培养幼儿自制力
幼儿期的孩子模仿力强、可塑性强,他们可以通过模仿他人或其他角色习得攻击性行为,同样我们也可以让幼儿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社会行为。
老师可以通过故事里的好形象去感染幼儿,给幼儿树立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同伴间的好人好事,通过谈话等方式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道德
观,引导幼儿模仿加以学习,通过强化去形成固定的亲社会行为模式。
孩子最好的朋友就是孩子,同伴间的好榜样往往能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吴星宇小朋友是我们班上比较全面发展的孩子,虽然也很活泼好动,但由于父母教育得当,在与小朋友游戏发生不愉快时他表现出良好的自制力——君子动口不动手。
4、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我认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需要幼儿园、家长和社区的密切配合。
幼儿的攻击性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营造和谐的情绪氛围,理智的控制情绪,不粗暴的对待孩子,也不在孩子面前有争吵等行为。
家长和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渠道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孩子在家和幼儿园各个阶段的情况和行为表现,以便共同制定出适合孩子的策略,互相配合,共同关心孩子,发现其闪光点,并施以正确的教育方式,这样对防止幼儿形成攻击性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应该及早发现及早纠正,以上是本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的一个初步探究。
作为教育者应该学及早发现幼儿的行为,用正确的眼光去对待,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引导、教育孩子,让他们的人生路上走的更长远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