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油画《父亲》
父亲油画观后感

父亲油画观后感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有一幅画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那就是罗中立的《父亲》。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幅油画时,就被那无比真实和震撼的画面所吸引。
画中的父亲,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每一个表情,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
父亲的脸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那是一张怎样的脸啊!黝黑的肤色,像是被太阳暴晒了无数个日子留下的印记。
深深的皱纹,如同沟壑纵横的田地,每一道都饱含着生活的愁苦。
他的眼睛,浑浊中透着一丝坚定,那是经历了无数风雨却依然不屈的目光。
嘴唇干裂,像是久未逢甘霖的土地,然而嘴角却似乎带着一抹若有若无的微笑,也许是对生活还抱有一丝希望?他头上裹着的白布,已经破旧得不成样子,沾染着岁月的尘埃和劳作的痕迹。
那粗糙的双手捧着一个粗瓷大碗,碗里也许盛着的是他辛苦劳作一天后仅有的慰藉。
我仿佛能看到,在炎炎烈日下,这位父亲弯腰在田间劳作,汗水一滴滴地落在土地上。
他的腰因为长年的劳累已经直不起来,但他依然坚持着,为了家庭,为了子女。
也许在丰收的季节,他满心欢喜地看着满仓的粮食,心里盘算着能给孩子们添一件新衣裳,能让家人吃上几顿饱饭。
他的衣服也是补丁叠着补丁,却洗得干干净净。
那补丁的针脚,粗粗的,歪歪扭扭的,看得出是家里的女主人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缝补出来的。
每一个补丁,都是生活的印记,都是对艰苦日子的不屈抗争。
这幅画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也是一位朴实的农民,虽然没有画中父亲那般沧桑,但他同样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的家撑起了一片天。
小时候,我记得父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去田里干活。
等到太阳升起,他已经在地里忙碌了好几个小时。
回到家时,他的身上沾满了泥土,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
但他总是带着笑容,从不会在我们面前抱怨一句辛苦。
农忙的时候,父亲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收割庄稼、晾晒粮食,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生怕有一点闪失。
晚上,当我们都已经进入梦乡,父亲还在院子里整理农具,为第二天的劳作做准备。
有一次,我跟着父亲去田里。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是一幅油画作品,对于这幅作品的解释可以从多个角
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首先,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父亲》可能属于现实主义或
写实主义的油画作品。
这种风格追求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通过
细腻的绘画技巧和逼真的色彩表现,展现出父亲的形象和特征。
其次,从主题的角度来看,《父亲》可能探讨了家庭、亲情和
父爱等主题。
通过描绘父亲的形象,艺术家可能试图表达对父亲的
敬爱、感激和理解。
作品中可能展现了父亲的坚毅、慈爱和责任感,以及他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影响。
此外,从构图和色彩运用的角度来看,《父亲》可能通过绘画
技巧来强调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例如,通过运用明暗对比和细节刻画,突出父亲的面部表情和肌肉线条,以展现他的坚定和智慧。
同时,通过运用柔和的色调和暖色调,表达出对父亲的温暖和亲切之情。
最后,从观者的角度来看,《父亲》可能引发观者对亲情和家
庭的思考和共鸣。
作品中父亲的形象可能唤起观者对自己父亲的回忆和情感,或者引发对父爱的思考和感悟。
观者可以通过欣赏这幅作品,与艺术家共同感受和思考父亲的伟大和家庭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父亲》这幅油画作品可能通过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探讨了家庭、亲情和父爱等主题。
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和色彩运用,艺术家展现了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观者可以通过欣赏作品,与艺术家一同思考和感悟父亲的伟大和家庭的重要性。
《父亲》[罗中立油画]-简介
![《父亲》[罗中立油画]-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8ead194680203d8ce2f242f.png)
2创作灵感
3艺术性
4作者
《父亲》[罗中立油画] - 简介
罗中立创作的油画《父亲》感人至深图册
油画作品《父亲》,作者罗中立,创作时间于1980年,作品篇幅:216x152公分。
《父亲》一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1]
《父亲》[罗中立油画] - 作者
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深造。
有人说《父亲》的形象不是某一个农民的父亲,而是中国经历十年浩劫的八亿农民的父亲,也是当代中国农民的形象,这个形象所体现的力量,是支撑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这个形象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时,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所以说《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学价值、伦理学价值。《父亲》更象一座纪念碑,屹立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心中。
《父亲》[罗中立油画] - 艺术性
《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于内涵,容貌描绘得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划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者的魄力与勇气,《父亲》开辟了刻划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域,给80年代的艺术界以巨大的震动,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现在、未来。[2]
罗中立《父亲》的感受

罗中立《父亲》的感受
以下是罗中立油画作品《父亲》的感受:
1.背景介绍:这幅画作于1980年,是罗中立的成名之作,也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
它反映了中国农民的朴实、勤劳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父辈的感恩和敬仰。
2.创作风格:罗中立的这幅作品采用了写实主义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农民的生活和形象。
色彩朴素,没有过于复杂的设计和构思,但却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感染力。
他刻画了一位饱经风霜、朴实勤劳的农民形象,表现出中国农民的艰辛和坚韧。
3.对比与参照:《父亲》在当时的艺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
一方面,它突破了中国传统油画的写实主义范畴,赋予了油画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另一方面,它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农民问题的关注,触动了社会和历史的敏感神经。
同时,《父亲》也与其他表现农民的作品进行了对比,例如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等。
4.主观感受:看到这幅画,我深感罗中立的创作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我被画中人物所表现出的坚毅、深沉和真诚所打动。
这不仅仅是一位农民,更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缩影。
通过画作,我感受到了罗中立对中国农民和中国社会的关注与敬仰之情。
5.结论:总的来说,罗中立的《父亲》不仅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油画作品,更是一种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这幅画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坚韧,也唤起了人们对父辈的感恩和敬仰之情。
在当今社会,这幅画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启发性。
这些是关于罗中立《父亲》这幅画的感受和理解。
每个观看者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也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油画《父亲》赏析

油画《父亲》赏析罗中立以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虽没有华丽色彩,也没有宏大场景,但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腻丰泽,被业内评价为“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
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的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的烙印。
扩展资料《父亲》是当代画家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完成的大幅画布油画。
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该画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普通农民形象。
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
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人物形象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
《父亲》属于大尺幅超写实肖像油画,这是一幅“很大很大”的普通农民肖像画。
画中人物头裹白布、手端旧碗且在阳光照射下满脸黝黑,其脸上有,似岁月的刀刻出、又似五线谱谱写的皱纹,眉弓上有,如早晨叶片上的露水,大粒而欲滴的汗珠,还有凸出的眉弓与凹陷的眼睛,高挺的鼻梁、宽厚的鼻翼以及鼻梁右侧粗黑大颗的苦命痣,仅剩一颗门牙、半张的嘴、干裂的唇和手中端着的这碗浑水,形成呼应,似乎这老人刚经过一阵辛苦的劳作,口干舌燥,正想端着水喝,突然来了一个熟悉或陌生的人,老人眼光注视着这人的情景。
父亲油画观后感

父亲油画观后感当我的目光初次落在那幅名为《父亲》的油画上时,内心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狠狠撞击,瞬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这幅画中的父亲,那张脸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都诉说着一段艰辛的故事。
他的眼神深邃而又复杂,有疲惫、有坚韧,更有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不屈。
那干裂的嘴唇,似乎想要诉说什么,却又欲言又止。
他的皮肤黝黑,像是被太阳无情炙烤过的土地,粗糙且沧桑。
画家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如此逼真,以至于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皮肤的温度,听到他沉重的呼吸。
那顶破旧的头巾,上面的每一丝褶皱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
头巾下露出的几缕白发,像是在提醒着我们,这位父亲经历了多少风雨的洗礼。
站在这幅画前,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我的父亲也是一位朴实无华的劳动者,他用自己的双手为家庭默默付出。
小时候,我总是觉得父亲无所不能,他能修好家里坏掉的东西,能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我最坚实的依靠。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渐渐明白,父亲的坚强背后隐藏着无数的辛酸和疲惫。
就像画中的父亲一样,他的一生都在为了家庭、为了子女而奔波劳碌。
也许,他从未有过片刻的清闲,从未享受过奢华的生活,但他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个家,给予我们温暖和爱。
这幅《父亲》让我对“父亲”这个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对父爱深沉而伟大的赞颂。
它让我看到了父亲们默默承受的压力和责任,看到了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依然挺直的脊梁。
同时,这幅画也让我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忙于自己的生活,追求着所谓的梦想和成功,却忽略了身边那些默默付出的亲人。
我们是否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多关心一下他们,多听听他们的心声?画中的父亲,他那饱经风霜的面容,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劳作的父辈们。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这幅《父亲》油画,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是一幅油画作品,这幅作品通常被解读为对父爱的表
达和探索。
以下是从多个角度对这幅作品进行全面解释的回答:
1. 象征性解释,《父亲》可以被视为对父亲角色的象征性表达。
这幅作品可能通过描绘一个父亲的形象,传达出对父亲的敬爱、尊
重和感激之情。
画中可能展现了父亲的坚毅、稳重和责任感,以及
他对家庭的保护和支持。
2. 情感解释,这幅作品可能通过色彩、构图和细节来表达情感。
画家可能通过运用暖色调和柔和的光线来营造出一种温暖和亲切的
氛围,以表达对父亲的深情厚意。
同时,画中可能还蕴含着一种无
言的情感交流,通过父亲的目光、姿态或者面部表情,传达出他对
子女的爱和关怀。
3. 社会角度解释,这幅作品可以被视为对社会角色和家庭关系
的反思。
父亲作为家庭的支柱和责任人,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幅作品可能通过描绘父亲的形象和环境来探讨父亲在家庭中
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挑战。
4. 个人经历解释,这幅作品可能是画家对自己父亲或者父亲形象的个人回忆和反思。
画家可能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思念或者对父亲的理解和认同。
画中的细节和元素可能与画家的个人经历和回忆有关,以展现出画家与父亲之间的特殊关系或者情感纽带。
总而言之,对于《父亲》这幅油画作品的解释可以从象征性、情感、社会角度和个人经历等多个角度来理解。
这幅作品可能是对父亲角色的赞美和反思,同时也是对家庭关系和社会角色的思考和探索。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油画作品解释
《父亲》是一幅油画作品,我将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解释。
从主题上看,这幅作品以父亲为中心,表达了对父爱的赞美和
敬意。
通过绘画技法和形象的塑造,艺术家试图捕捉父亲的形象和
情感,展现出父亲的力量、责任感和无私奉献。
从构图和色彩上看,这幅作品可能采用了柔和的色调和细腻的
笔触。
艺术家可能运用了光影效果,通过明暗对比来突出父亲的面
部表情和特征。
画面中的背景可能简洁而不繁杂,以突出父亲的形象。
从艺术风格上看,这幅作品可能属于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风格。
艺术家可能注重细节的描绘,力求真实地再现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同时,也可能融入了一些个人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使作品更具艺术
性和独特性。
从历史和文化背景上看,这幅作品可能受到了不同时期和地区
的艺术影响。
艺术家可能借鉴了前人的作品和技法,同时也反映了
当时社会对父爱的普遍认同和推崇。
此外,每个观者对于一幅作品的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
个人的
经历、情感和背景都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对于《父亲》这幅油画作品的解释还可以从更个人化的角度进行探讨。
总的来说,这幅《父亲》油画作品通过主题、构图、色彩、艺
术风格和历史背景等多个角度来展现父爱的伟大和深情。
它是艺术
家对父亲形象的创造和表达,同时也是观者对于父爱的共鸣和思考。
罗中立油画父亲赏析

二(油画《父亲》带给观者的感动
作品整体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激起了观者内心的共
鸣,使之看到佝偻着身体在田野里劳作的自己的父亲,不用更多的语言便让观者有一种想哭的悲伤。
《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父亲》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家的魄力和勇气,《父亲》开辟了刻划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域,所以说《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伦理学价值。《父亲》更像是一座纪念碑,屹立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心中。
现代文案的概念:
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多指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在中国,由于各个行业发展都相对不够成熟,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这使得"文案"的概念常常被错误引用和理解。最典型的就是把文案等同于"策划",其实这是两种差别很大,有着本质区别的工作。只是由于文案人员常常需要和策划人员、设计人员配合工作,且策划人员也需要撰写一些方案,这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文案和策划就是一回事,甚至常常把策划与文案的工作会混淆在一起(这也和发源于中国的"策划学"发展不够成熟有关)。
折叠编辑本段分类构成
从现有的文案分类有很多种,按照4A标准,一般有四类:助理文案(ACW), 文案(CW策划文案
父亲油画观后感

父亲油画观后感前几天,我偶然间看到了一幅名为《父亲》的油画,那一瞬间,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我紧紧拉住,让我在这幅画前驻足了许久许久。
这幅画中的父亲,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触手可及。
他的脸上,每一道皱纹都像是岁月精心雕刻的痕迹,诉说着一生的沧桑与故事。
他古铜色的皮肤,在画家细腻的笔触下,泛着一种历经风雨后的坚韧光泽。
父亲的眼神,是整幅画最让我动容的地方。
那眼神中,有疲惫,有慈爱,有对生活的无奈,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他的眼睛微微眯着,像是在抵挡着刺眼的阳光,又像是在努力看清生活的方向。
那眼神,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那个为了家庭默默付出,从不言苦的男人。
我的父亲,也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他没有高大威猛的身材,也没有英俊潇洒的外表,但他却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小时候,我记得父亲总是早出晚归。
每天清晨,当我还在睡梦中时,他就已经悄悄地出门工作了。
晚上,当星星都布满了天空,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
我总是好奇,父亲到底在外面做些什么,为什么总是那么忙碌。
有一次,我偷偷跟着父亲去了他工作的地方。
那是一个建筑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灰尘漫天飞舞。
父亲戴着一顶安全帽,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搬着砖头。
他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紧紧地贴在背上。
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每一次搬起砖头,手臂上的青筋都暴起。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父亲的辛苦是我无法想象的。
他为了能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回到家后,父亲看到我一脸的心疼,只是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闺女,别担心,爸爸不累,只要你们能过得好,爸爸做什么都值得。
” 他的笑容里,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对我们的爱。
随着我渐渐长大,父亲的身体也不如从前那般硬朗。
可他依然闲不下来,家里的大事小事,他都要操心。
有一年冬天,家里的水管冻裂了。
父亲二话不说,拿起工具就开始修理。
外面寒风刺骨,父亲的手都被冻得通红,但他还是坚持着把水管修好。
当他走进屋里,我看到他的头发上都结了一层冰霜,可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这点儿冷算啥,水管修好了,你们用水就方便了。
油画父亲手稿的故事

油画父亲手稿的故事
油画《父亲》的手稿故事如下:
《父亲》的草稿有两个原型,一个是除夕前夜,罗中立在重庆沙坪坝的公厕旁见到的一位“守粪的农民”;一个是他在60年代去大巴山下乡时,寄住的房主邓开选。
这两个农民的形象,奠定了《父亲》最初的样貌。
几年后,罗中立回忆到,守粪老人“古铜色的皮肤,轮廓分明的线条,精壮的气势”和“大巴山人(邓开选)的坚毅形象—对劳动的忠诚,对生活的执着”,仿佛是那个变革的时代中最动人的写照。
《父亲》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
在之后的手稿中,罗中立决定放大人物的头像,随之“戏剧化”和“文学化”的场景被缩减,写实主义的肖像替代了现实主义情节。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父亲》手稿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
罗中立—油画作品《父亲》赏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已经慢慢的走入人们的生活, 对于初中生而言,对绘画的学习和认识并非要求人人都 能达到专业绘画水准,通过普及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具备 基本的艺术素养,具备对绘画的基本鉴赏能力。 在这里我带领大家步入西方绘画------油画的世界,油画 源于西方,就像中国画起源于东方。最早的油画作品大 多为宫廷或教堂壁画,主要作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或是宗教信仰,时代在不停发展,油画的表现形式也在 不断的壮大,形形色色,或抽象或
• 意象或具象,然而中国人去做西方绘画又使作品具备一种特别的气质。 这幅作品为罗中立所作,名为《父亲》,画家罗中立1948年出生, 重庆人,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川美院长。1980年作品《父亲》 一时轰动了全国,荣获第二届全国美展的一等奖。作者是在什么情境 下创作出这幅作品的呢,那是某一年的除夕夜,风雨交加特别冷。在 作者罗中立家旁边的厕所旁待着一位中年老汉,早晨作者就留意到他 在雪雨中僵直的膜样,他用老农所特有的姿态,把扁担靠在粪池坑边 的墙上,身体靠着,双手插在袖子里,麻木、呆滞,嘴里叼着一支烟。 到晚上,他都一直呆在那儿,发生变化的就是他变换着不同的姿势, 夜已深,除夕欢闹慢慢退去,罗中立再一次经过那里,只见昏暗的灯 光下他仍在那儿,寒冷把他'挤'到粪池边的一个死角,身体缩成一团, 一双呆滞的眼睛死死地盯着粪池,仿佛把自己逼到死角没有退路。这 时,罗中立心里一震,同情、感慨、怜悯……一起袭来,杨白劳、闰 土、阿Q、祥林嫂、……忽然之间就闪现在罗中立的眼前。罗中立不 曾知道他今天吃了些什么度过的,便回家取了两块月饼给他送去,好 久他说不出一句话,真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定因他太老实,才叫 他来干这份苦差。事情常常是这样的,老实的农民总是吃亏,'
• 当有人提起举办此次摄影比赛的时候,我想,罗 中立的油画《父亲》或许就是当前最广为人知的 一张“老家面孔”。这幅创作于1980年的作品, 用一种具有悲剧性的震撼画面,表现了一位生活 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 • 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车辙似的皱纹,深陷 的眼睛又流露出凄楚、迷茫的目光,既像是在缅 怀过去,又像是在期待未来。干裂、焦灼的嘴唇 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 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 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盛水的粗瓷碗。每一处细节, 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的烙印。 • 罗中立的这幅《父亲》,不仅是他个人的父亲, 而且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父亲。《父亲》是农民 形象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罗中立这代人思考的 结晶。
《父亲》这幅画赏析

《父亲》这幅画赏析
《父亲》这幅画是由当代艺术家罗中立创作的一幅油画,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之一。
该画以巨幅尺寸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艰辛和劳累的农民形象,表达了对父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从艺术手法来看,罗中立采用了写实主义风格,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色彩,还原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形象特征。
画中的父亲形象高大而魁梧,身穿破旧的衣服和裤子,手拿烟斗,坐在椅子上,眼神坚毅而深邃。
画家通过父亲的形象,表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劳累,也表达了对父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从文化背景来看,《父亲》这幅画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历史。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还处于贫困和落后状态,农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罗中立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农民的关注和对农村现状的反思。
同时,这幅画也反映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趋势,即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从精神内涵来看,《父亲》这幅画表达了对父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承担着家庭的重任和期望。
罗中立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父亲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也呼吁人们要珍惜父辈的付出和牺牲,感恩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总之,《父亲》这幅画是一幅具有深刻内涵和历史价值的作品。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历史,也表达了对父辈的敬
意和感激之情。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父辈的付出和牺牲,感恩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罗中立油画作品《父亲》赏析

罗中立油画作品《父亲》赏析油画《父亲》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正是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历史阶段。
人们从革命与领袖的空洞口号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开始关怀底层民众的疾苦。
罗中立深刻把握住了时代的脉络,通过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精细刻画了中国农民的内心世界:面对苦难的泰然与麻木。
这是历史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
是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
看到这样一幅画,上层社会的浮躁会渐趋平息;底层民众的热泪将夺眶而出。
他是罗中立的父亲,更是全中国人的父亲。
那千沟万壑的皱纹是民族悲情的历史写照;那擎起的粗瓷大碗,以及那碗中的黄泥水又在时刻警示着人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并不多,后世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进步,才能求得菲薄的生存。
虽说当时的气氛已经相当轻松,但也难免受到政治的束缚。
作家将一支笔极不协调的放在了父亲的耳朵上,虽是无奈之举,但无异于佛头着粪,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整幅画面以老人的面部为核心,形成三角构图,使画面稳固而突出,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心灵震慑。
从着色角度来讲,整幅图画以冷色调为主要色彩,黑褐色的皮肤,黄色的背景。
黄色是北方农村的主色调,是黄土的颜色,更是中华民族的肤色。
同时他也暗示出了农民本初的肤色。
如果说黄色是起源,那么黑褐色就是现状——生活的种种压迫与苦难,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活生生的将农民的金色皮肤熬煎成了黑褐色。
通过这种对比,更加深刻的刻画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父亲》是美术学的父亲,也是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父亲。
《父亲》象一座丰碑,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名作欣赏:罗中立《父亲》背后的故事昨天和前天,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天播出《一路走来的父亲》,揭秘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创作《父亲》的故事——二十年前一幅名为《父亲》的油画感动了整个中国,今天再看这幅画的背后,原来还经历许多不为人知的坎坷——与其说罗中立创作了《父亲》,还不如说是那个年代选择了父亲。
含辛茹苦的父亲一路走来,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见证了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他养育了罗中立,养育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
油画父亲读后感

油画父亲读后感读《油画〈父亲〉读后感》读到这幅油画《父亲》,我感觉内心像是被什么击中了一样。
那是一种说不出的震撼和感动。
初看画面,沧桑而布满皱纹的脸,犹如老树皮般粗糙的双手,干裂的嘴唇以及那眼中透露出来的质朴与憨厚,让我失神了许久。
特别触动我的是父亲额头深深的皱纹,每一道都像是岁月镌刻下的痕迹,承载着生活的艰辛。
我仿佛能透过那一道道皱纹看到他曾经历过的风风雨雨,那些烈日下的劳作,那些为了家庭的默默承担。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虽然我的父亲和画中的形象不完全一样,但那为家庭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致的。
我的父亲也是整日忙碌在外,为了供我读书,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他起早贪黑,手上慢慢有了茧子,背也没有以前那么挺直了。
我觉得作者罗中立想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位普通农民父亲的形象,他更是借此来刻画广大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农民阶层。
这些人用自己的双手给我们这个世界供应着粮食,却往往过着非常朴素甚至艰苦的生活。
我在想,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忘记了这个最朴素的群体呢?他们依然坚守在土地上,祖辈相传地靠着土地过日子。
后来我明白了这幅画的力量所在,它是一种无声的呐喊。
那干裂的嘴唇似乎在诉说着农民的渴望,也许是渴望丰收,也许是渴望儿女的成才,也许是渴望被更多人关注。
这幅画提醒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平凡付出的人,尊重那些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
对了还想说,这件作品的色彩也很有特点,那土黄色的基调,就像大地上的泥土一样,渲染出一种质朴、沉稳的气息。
这更加深了整个作品所传达的内涵,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那来自底层人民的力量。
《油画〈父亲〉》不仅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一堂人生的课,让我学会去关注那些默默付出的群体,去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让我懂得了要更好地孝顺自己的父亲和感恩生活中的一切。
油画父亲读后感

油画父亲读后感
我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真的是倒吸一口凉气。
那画里的老父亲,就像从土地里直接长出来站到了画布上一样。
他脸上的皱纹深得就像一道道沟壑,每一道都像是岁月用刀刻上去的,那是经历了多少风吹日晒、多少生活的磨难才会有的啊。
感觉他的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故事,可能是为了孩子的学费愁白了头,可能是在田地里累弯了腰的回忆,又或许是看着家里的粮食不够吃时的无奈。
他那粗糙的手,像干枯的老树皮,那双手肯定握过无数的农具,种出过养活一家人的粮食。
手里端着的那个破旧的碗,让我不禁去想他平时都吃些什么呢?是不是总是把好的留给孩子,自己就着咸菜对付一口。
那碗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虽然画面是静止的,但我好像能看到这位父亲一辈子的辛苦在眼前像电影一样放映。
再看他的眼神,那眼睛里有疲惫,有对生活的坚韧,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深沉。
他就那么静静地看着前方,仿佛在看着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吃饱穿暖,又好像在对未来充满着期待,哪怕日子再苦,也希望孩子们能过上好日子。
我突然就觉得自己特别不懂事。
有时候我会嫌弃父母的唠叨,觉得他们跟不上时代。
可和这位“父亲”比起来,我那些所谓的烦恼简直就是无病呻吟。
这位油画中的父亲,代表了无数默默奉献的父母,他们一辈子都在为孩子操劳,却从不求回报。
父亲油画观后感

父亲油画观后感当我站在那幅名为《父亲》的油画前,整个人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紧紧揪住,一时间竟挪不开步子。
这幅画中的父亲,那张脸就像是被岁月这把无情的刻刀雕琢过无数次。
他的皮肤,那可不是一般的粗糙,就好像是久经风吹日晒的黄土地,干裂、贫瘠,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生活的艰辛。
他的眼神,没有那种锐利或者明亮,而是透着一种深深的疲惫和无奈,却又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坚定。
眼角的鱼尾纹像是岁月留下的车辙,深深地印在那里,诉说着过往的风风雨雨。
他头上裹着的那块白布,已经看不出原本的洁白,沾染着岁月的尘埃和劳作的汗渍。
那一圈一圈缠绕在头上的布条,每一个褶皱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真实,仿佛能让人感觉到它的粗糙质感。
父亲的耳朵,有点大,有点突兀地立在那里,似乎在倾听着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却又从不抱怨。
他的鼻子宽宽的,鼻孔里仿佛还残留着田间泥土的气息。
嘴唇干裂,没有一丝水润的光泽,微微张开,像是想要诉说些什么,却又欲言又止。
他端着的那只粗瓷大碗,碗边还有个小小的缺口,那缺口并不规整,像是被某次不小心的磕碰留下的痕迹。
碗里的水,也许并不是清澈透明的,可能还带着些劳作后的浑浊。
但在父亲眼中,那碗水或许就是他此刻最渴望的慰藉。
再看他的手,那简直就是一双饱经沧桑的手。
手指粗壮,关节肿大,指甲缝里塞满了洗不掉的黑色污垢,那是常年劳作在土地里留下的印记。
手背上的青筋凸起,像一条条蜿蜒的蚯蚓,诉说着他为了生活付出的每一份努力。
每一道纹路,每一个老茧,都记录着他辛勤耕耘的日日夜夜。
看着这幅画,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
小时候,我总是跟着他去田里。
那时候,天还没亮,父亲就会轻轻地把我从睡梦中叫醒。
我睡眼惺忪地跟着他,一路上还不停地打着哈欠。
到了田里,父亲就开始忙碌起来。
他弯着腰,手中的锄头一起一落,动作熟练而有力。
我就在田边玩耍,偶尔也会帮着父亲递个东西什么的。
中午的时候,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头顶,父亲的额头满是汗水,一滴一滴地落进土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油画《父亲》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天播出《一路走来的父亲》,揭秘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创作《父亲》的故事——二十年前一幅名为《父亲》
的油画感动了整个中国,今天再看这幅画的背后,原来还经历许多不为人知的坎坷——与其说罗中立创作了《父亲》,还不如说是那个年代选择了父亲。
含辛茹苦的父亲一路走来,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见证了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他养育了罗中立,养育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
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父亲》时,仍能领略一种逼人的烧灼感。
“农民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主体,他们的命运实际上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命运。
”罗中立说。
《父亲》原型是大巴山一老农民罗中立出生于重庆市一个工人家庭,他承袭了父亲在美术方面的爱好。
196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在附中二年级时,他来到离家200多公里远的四川达县。
罗中立说:“我们学校那个时候因为整个教学的方针就是为政治服务,为要生活,深入火热的工农兵群众当中去教学,学校在大巴山新村小学。
”他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热情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将罗中立等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们围在新村小学的空场里,村长喊着学生的名字,喊到一个就被一户村民领走。
罗中立那天被一个叫邓开选的老人领到了他家的土屋里,罗中立觉得那天的蛙鸣特别响,星星特别亮。
后来和邓大爷一家的关系也处得非常好。
那时没有电视等任何消遣方式,一到天黑,罗中立的课上完了,会也开完了,回去就是上床睡觉,睡前就跟老头聊天,老头一边聊他的一些过去,一边抽烟。
那个老头习惯抽长的旱烟,罗中立坐在这头给他
点烟,“他在那头吸烟,那个烟味让我到现在都闻不了烟味。
我一直不吸烟,但是那个时候都非常喜欢,都闻惯了。
”罗中立说。
在一个十分陌生的环境里,罗中立很快与自己的房东大爷搞好了关系,夜里就和老人睡在一个床上,邓开选老人也就是后来油画《父亲》的创作原型。
再到大巴山离《父亲》越来越近擅长用毛笔画连环画的罗中立确实有着同学羡慕的技术。
1968年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罗中立又选择去达县,在达州钢铁厂当了一名钳工,后成为厂里专门画批判专栏的宣传干事,画过不少连环画,还为厂子里的宣传栏画过主席像。
罗中立说:“那是一些很大的墙面的主席像,《毛主席去安源》啊,还有一些大的头像。
”1977年9月,国家恢复高考。
罗中立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
罗中立说:“我是一心想着考国画的心思过来的,但那一年刚好不考国画,没有国画招生,只有油画、版画、雕塑,我想以前画那个粉画,跟油画差不多,我就选了油画,反正四年下来,我还是干我的国画。
”他只能躲在宿舍里画连环画,四年下来画了300多幅。
难道罗中立真的就要在连环画中找到成就感吗,他离自己第一幅《父亲》有多远?这时,又一个机会出现了。
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始研究生考试,罗中立就报考了国画研究生。
专业考试排名第一,但他却没有考上,原因是他的古典文学不及
格。
国画系教授还说,幸好罗中立的古典文学不及格,不然就不会有后来的《父亲》了。
没有考取研究生的罗中立只好回来继续画油画。
这时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的消息传来,罗中立决定为自己的油画生涯作最后一搏,他又一次到大巴山寻找创作灵感,这时的他离《父亲》这件作品又近了。
三到大巴山终于画出《我的父亲》在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年,快到农历大年三十时,罗中立在路边公共厕所看到一个收粪的农民,这个场面触动了罗中立。
“看到他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而且外面的天气阴雨绵绵,非常湿、非常冷,当时我看他还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经是大年三十这样一个感觉,所以当时一下子很震动,然后回去马上画了很多关于收粪农民这样一个场面。
”他认为是又脏又臭的农民支撑着国家,农民才是支撑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梁。
当时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通知下来了。
罗中立准备用《收粪的老人》创作一幅作品,他对朋友说要画一张大的大头像,原话是“像毛主席像一样大的画”。
说完后就大跳,又跳又舞很兴奋。
正式创作以前,罗中立又回了一次大巴山,他把邓开选老人所有的照片能找的都找了出来,能画的都画了出来,然后把这些综合出来构成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
期间差不多半年时间里,一稿一稿地变化着。
等他从大巴山回到学校,画的题目也从《收粪的农民》变成了《我的父亲》。
1980年夏天的四川美院,同学们都在为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作准备,学院也非常支持,改变了以前过点熄灯的做法,宿舍的灯整夜不熄。
加支圆珠笔表明是新社会的父亲。
当时有人看了《我的父亲》说,你这个是旧社
会新社会,你这么搞也看不出来。
于是提议加一支圆珠笔,这个圆珠笔放在耳朵上头。
只有解放以后才有圆珠笔,旧社会解放前是没有圆珠笔。
罗中立说:“加一个圆珠笔的话,就表示他是一个新社会有文化的一个农民,就不像现在苦巴巴看到一个旧社会的老头。
我很快把这个圆珠笔画上去。
为了缩小这个圆珠笔视觉上的强度,所以我把透视画得特别大,基本上是正面透视的一支用竹杆套的那种带圆芯的笔,那个时代很常用的一个圆珠笔的形象。
”罗中立加上的这支圆珠笔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几乎不容易发现,可是就是这小小的一笔改动就决定了父亲这一具有历史性的作品和罗中立的未来命运。
农民形象的草图几经变化变成了一幅巨形图像,这件作品在最后时间终于通过了当时的四川省美协的审查,同意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
取掉两个字引发对《父亲》的争论作品送到了北京,罗中立的心提到了更高。
“各方面的一些压力,一些估计,对它都觉得挺悬。
”罗中立说。
1980年12月,参展作品全部到达北京中国美术馆。
《我的父亲》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评委的目光。
这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头像。
看着眼前满是皱纹苍老的面孔,几乎所有的评委都被深深的的打动了。
据说,这一天评委们在画像前站了很久,细细品味着画像的每一个细节。
就在这时,评委吴冠中认为,作品表现的人物完全是我们上一代的父亲形象的一个概括,
用“我的”太小了,应该把“我的”拿掉,就留“父亲”,就代表父亲那一代。
尽管吴冠中的建议只是去掉了两个字,但这恰恰引发了新的争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者被定义为国家的主人,在几乎所有文艺作品中,他们都被描绘成积极、乐观、高大的正面形象,脸上更是洋溢着当家做主人的幸福微笑,像《父亲》这样一个忍辱负重甚至是苦命的形象,能代表新中国的农民吗?观众来投票,《父亲》一举夺金奖。
1980年12月20日,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终于在中国美术馆拉开了序幕,参展作品543件。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罗中立的《父亲》再次成为观众瞩目的对象。
由于评委们一开始就对参展作品存在不同的意见,所以如何给出每一件作品的公正评价也就成了难题。
最后评委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评判权交给观众,让他们来给作品打分投票。
如此重要的全国性展览让观众来打分还是第一次,观众们会选择哪一幅画呢?当青年美展在北京广受关注的时候,罗中立正在达县陪伴着即将临产的妻子。
一天早晨,广播里突然传来了令他难以臵信的消息:罗中立的《父亲》获得当时标志中国美术界的最高荣誉——金奖。
热情的观众给他的作品投了800多票,比第二名作品高出了700多票。
一时间,关于《父亲》的美誉之词不胫而走。
但是,更让他惊讶的还在后面,获奖之后,一场围绕《父亲》的更大争论正在悄悄酝酿,而且批评的矛头竟然又一次不可思议的指向了父亲耳朵上的圆珠笔。
很多人认为圆珠笔多余,也有的认为这支圆珠笔加得好。
1981年的6月,关于圆珠笔的争议仍然没有结论。
这一年,罗中立作为参加青年美展的优秀艺术家受邀赴北京参加艺术研讨会。
这是罗中立第一次以艺术家的身份有机会向专家和老师们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
在研讨会上,罗中立终于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