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小组+”(教学案)

合集下载

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设计

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设计

总结起来就是:斜面的倾 太快,还没来得及计时小 题 , 培 养
斜程度应适当的小一些 车已经滑到了底端
科学思维
以便于时间的测量。
现在请同学们开始实验, 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能否验证我们的猜想。
指导学生实验,对实验中
存在的问题予以引导和 动手实验、记录数据、
解答
分析数据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点拨、指正
s2=
s2=
v2=
s3=
t3=
v3=
欢迎下载
的理解与 认识
小组分享:
1、将 小 车 置 于 斜 面 顶 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下 端与斜面底部挡板间的 距离 s1
2、将小车由静止释放至 斜面底端,用停表测出时 间 t1
3、将 小 车 置 于 斜 面 顶 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下 端与斜面中间挡板间的 距离 s2
学习了速度、平均速度以 和时间 t,由 v=s/t 便可 回 顾 上 节
及有关计算,那么我们如 求出平均速度。
知识并引
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入本节内
呢?

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所
以我们测量平均速度的
实验原理是什么呢? 二、学习
回答:v=s/t
新课
好的,现在来开始我们的 新课——测量物体的平 均速度。
引导学生 说处实验 原理,加 深理解与 记忆
以学生学
习为主,
通过组间
小组间分享实验数据与 互评找寻
结论
实验操作
中存在的
组间互评
问题与不 足,然后
对实验结
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 论 进 一 步
速度越来越快。
完善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新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描述一辆汽车从学校出发到家的行驶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
2.提问学生:“我们如何知道这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快慢呢?”引发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回忆和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计算这辆汽车从学校到家的平均速度,应该如何进行呢?”激发学生对平均速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课堂总结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一节“测量平均速度”,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对物体运动快慢有一定的理解。但平均速度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的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来源学#科#网Z#X#X#K]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勺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点评学生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速度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与速度相关的应用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计算题:给出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路程,让学生计算平均速度。
2.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问题。
3.实验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设计一个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我会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帮助他们改正。
3.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学生需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出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4.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测量平均速度的科普海报。海报内容需包括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实验操作步骤等,要求图文并茂,简洁明了,便于他人理解。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速度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如《从一到无穷大》(乔治·伽莫夫著),了解速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拓宽知识视野。
6.观察生活中的速度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思考、积极参与,提高作业质量。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设想

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3)

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3)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测量时间和长度,并求平均速度。

2过程和方法:体会设计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结果的实验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1重点: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如何准确计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你能否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来研究呢?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复习平均速度的公式了解各个字母的含义。

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2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如何组装实验设备? 3该如何进行实验?请安排好实验步骤。

4该如何记录实验数据?请设计好表格。

5分析实验数据,物体在斜坡上、下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一样吗? 6斜坡的长短,以及斜坡的坡度大小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

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 1速度公式: ,s 表示物体运动的总路程,t 表示运动的时间。

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s 与时间t 。

2设计实验: (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3)实验装置组装:如下图110m852m/s1291s s v .t .===110m852m/s1291s s v .t .===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可加速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

(4)实验步骤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

②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③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④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道金属片的距离S2。

⑤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划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学设计3: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3:1.4 测量平均速度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执教人:执教班级:执教时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⑵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其判断方法.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⑵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⑴通过探究指导学生学习和领会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培养教育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⑵结合有关匀速直线运动公式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的价值,进而将好奇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

二、设计思路:1.本节内容教学可以分为两个课时:2.第一课时主要探究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为重点,让学生参与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进而自然提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既使他们学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物理图像的教学,进一步训练他们运用、分析物理图线的技能。

3.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两个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直线运动的性质.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a.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b.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判断方法.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a.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b. 图像识别.四、教学资源:1.一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秒表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2. 根据实验数据作出s —t 图、v —t 图。

3.强调: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由公式v=st 求出,而决不能说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与路程成正比,成时间成反比.▲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s 和t 无关.4. 变速直线运动: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如: 当今世界上短跑名将刘易斯在比赛中的运动.书上P 118图5-30 苹果下落的运动.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B 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大;C 其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无关.【例4】下列函数图像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例4】时刻表:p120《WWW》3【例5】平均速度速度问题:⑴一物体以v1的平均速度走前一半路程,九.教学反思:.。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上好课】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上好课】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同时提出问题:①粉笔头的自由下落;②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你能判断这些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变化?速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时,在上半程、下半程以及全程的平均速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探究速度的变化特点。

学习新课——《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新课一、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设计实验【提出问题】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仪器?【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s t(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和时间t。

(4)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挡板等。

(5)实验装置:将长木板的一端用小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很小的斜面,如下图所示。

【提问】你能说出各个器材的作用吗?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进行补充。

【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6)实验器材的作用①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能够自由下滑。

②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会放”、“会读”、“会记”。

③停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会读停表的示数:示数=小表盘示数(min)+大表盘示数(s)根据小表盘分针是否过半加30s。

④金属片的作用:让小车停止运动,便于测量时间。

(7)实验注意事项:【提问】搭建斜面时,对斜面的坡度有什么要求?停表①搭建斜面时,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斜面的坡度太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太大,小车运动的速度大,时间短,导致测量难度大、实验误差大。

②实验过程中,斜面的倾斜程度不能变。

③测量小车下滑路程时,起点从车头算起,终点也应该是车头。

(8)测量方法①测量全程平均速度: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1,同时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把数据记入表格中。

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4节《测量平均速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学习使用测量工具(如米尺、秒表)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

3. 掌握计算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均速度公式的运用,以及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

2.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秒表、计时器、交通工具模型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校园内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校车等)的运动,思考如何测量它们的平均速度。

2. 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解释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公式为v=s/t。

3. 示范测量物体路程和时间:使用米尺和秒表测量教具(如小车)的路程和时间,展示计算平均速度的过程。

4. 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它们的平均速度。

5.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公式的运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v=s/t2. 测量物体路程和时间的步骤:a. 使用米尺测量路程b. 使用秒表测量时间c. 计算平均速度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已知路程为2000米,时间为10分钟(600秒)。

答案:v=2000m/600s≈3.33m/s2. 题目:计算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已知路程为500公里,时间为3小时。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丈量均匀速度》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知道用均匀速度描绘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认识均匀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行程内的均匀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丈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均匀速度,加深对均匀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术。

2.领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剖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渐培育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质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质物理情境中领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经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认真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正确、脚踏实地记录丈量数据的谨慎作风。

二、教课重难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观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经过丈量均匀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均匀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经过设计实验、采集和剖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升实验能力,领会间接丈量物理量的方法,培育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稳固均匀速度的知识,练惯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采用的器械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经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区分两段行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刻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行程所经过的时间。

教材要修业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行程的均匀速度,应该严格依照均匀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稳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经过剖析实验数据,领会说到均匀速度时必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行程”的均匀速度。

要点:均匀速度的丈量。

难点:均匀速度的丈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课策略创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简单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可是要取出令人服气的凭证,一定进行速度丈量。

接着指引学生剖析要丈量速度,一定用刻度尺丈量长度和用停表丈量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点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速度测量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实践与探究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利用实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追求真理。
4.通过对速度测量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交通安全,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速度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然而,对于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技巧,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充满兴趣。但同时,他们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设计-.doc

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设计-.doc

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设计-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课题测量平均速度课型新课课时 1 课时学习目标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重难点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计时、绘制表格。

教学过程课前延伸 1、准备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小木块、停表、刻度尺 2、分好学生实验小组、提出实验要求。

情景创设在实验室,测小车在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2、实验时用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互动展示探究实验:测斜面小车的平均速度 1、提出问题:如小车从斜面上滚下来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2、猜想与假设:3、设计实验4、做实验和记录数据[实验方法与步骤] (1).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 将小车置于斜面上一定高度处,让其自由往下运动,小车将在斜面上运行一段直线距离;○2 用刻度尺测量出这段直线距离的长度,用停表测量出小车行驶这段直线距离所用的时间;○3 根据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记录测量数据: S AC = cm; t AC= , V AC = ; S AB = cm; t AB= , V AB = ; S BC = cm; t BC= , V BC = ; 5、分析与论证 6、得出结论:7、评估、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讨论(小组合作) 1、你能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吗?请在下面画出来。

图 12、斜面的坡度不可过小,也不可过大,为什么?3、小红在测量路程时,从斜面顶端到斜面末端或中点,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4、金属片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检测反及时巩固: 1、在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请据图回答问题:(1)实验原理是(2)在实验中,除了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缺少;(3)所测路程为(4)假设所用时间为 7s,那么小车的平均速度 m/s.(5)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其原因是为了 2、小明在利用图 7 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
内容
二次构建
时间分配
导入精炼要有新意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设疑激趣
思考
回答
5分
新知探究要突出主体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参照课本23页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5、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6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三、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4测量平均速度培优辅差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培优辅差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培优辅差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4节《测量平均速度》。

本节主要介绍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如何利用测量路程和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测量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路程和用秒表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从而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难点:实验过程中,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以及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的平均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刻度尺、秒表、记录表格。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签字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场景,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它们的平均速度。

2. 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示例,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平均速度是通过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计算的。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如何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路程和用秒表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速度。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并计算出平均速度。

5. 结果讨论: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7.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有关测量平均速度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平均速度的概念2. 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3. 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4. 实验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小明的平均速度。

情景: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总路程为500米,用时10分钟。

答案: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为5米/分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速度概念,并能够清楚区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义。

2.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并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计算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

2.教具:速度计、计时器、测量距离的器材。

3.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主题(5分钟)在开始本节课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即什么是速度,了解速度的概念。

然后,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速度的注意。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1.通过板书或PPT,引领学生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进行理解和区分。

–瞬时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即速度的瞬时变化率。

–平均速度:物体在总时间内运动的位移除以总时间。

2.以示例和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速度公式。

步骤三:实验操作(1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要求:用速度计测量相同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

3.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得到平均速度。

步骤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并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影响因素,例如距离、时间、速度计的精确度等。

步骤五:概念巩固(10分钟)利用课堂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概念巩固和运算能力的训练。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计算出相应的速度,并加以分析解释。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五、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实时评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4.阅读拓展:查阅与平均速度相关的物理知识,了解平均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在其他学科领域的作用。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同学分享,提高彼此的物理素养。
5.合作探究: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a.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b.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时,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c.平均速度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师强调平均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28页的练习题1、2、3,并认真核对答案,对自己的解答进行反思和总结。
5.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物体运动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过程自主探究平均速度的概念。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2.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正确使用刻度尺、秒表等测量工具,进行物体运动速度的测量。
3.能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体运动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3.实践操作,培养技能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和“测量平均速度”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3.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从而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4. 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确保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准确性,减小误差等。
5. 能够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误差的减小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强调“测量平均速度”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4. 团队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v=Δx/Δt。
(2)掌握计算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能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问题驱动:提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物理学科集体备课教案一、探究: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 v= .2.实验设计:(1)如何测量小车运动的每一段路程及时间?答案: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刻度尺来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用停表来测量.(2)如何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和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答案:全程的平均速度用全程的总路程除以通过全程所用的总时间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用上半段的路程除以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3)在实验过程中,测量小车在斜面上全程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则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

思路分析:时间t=10:50:10-10:50:4=6s;路程可以用车的左端为对象,也可以用车的右端为对象,这里用车的右端:s=8.50cm-4.00cm=4.50cm=0.045m (这里要注意将单位cm化成单位m,因为所求的速度单位为m/s ),再用公式v=s/t求解。

答案:7.5×10-3技巧点拨:度的原理为v=s/t ;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在实际测量中,要注意单位换算。

例题2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vt。

如图所示,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 关系的图象,由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A. v甲>v乙B. v甲<v乙C. v甲=v乙D. 条件不足,不能确定思路分析:可采取下图所示的方法比较,在横轴上(时间轴)任取一点t0,过t0作横轴的垂线AB,交甲、乙两图线于A、B 两点,分别过A、B两点作纵轴(路程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s甲、s乙两点,由图象可知s 甲>s 乙,则甲甲甲t s v =,乙乙乙t s v =,所以v 甲>v乙。

答案:A技巧点拨:物理学中,常需要用图象来描述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的关系,要分析图表中物理量 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弄清坐标系的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

四、提分宝典【高频疑点】区分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完剩下的一半路程,则他在上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 122v v + B.12v vC. 1212v v v v + D.12122v v v v +技巧点拨:(1)平均速度等于总的路程除以总的时间;(2)v =122v v +只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1.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绘制表格。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 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我们要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速度的测量。

激流勇进的视频,学生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教师顺势提出: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部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如何测量平均速度?(二)新课讲授:实验原理教师提出问题: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实验原理是v =s t。

学生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刻度尺和停表。

小组同学讨论以下问题:(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2)要使用停表前应观察什么?教师点拨:1.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

2.观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停表的最小刻度是0.1 s ,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

教师提问: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学生讨论得出:需要的实验器材有: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实验设计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分段。

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2.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测量几次,并根据要测量的数据讨论交流如何绘制实验表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自学】
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
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北京与上海之间往返的T13、T14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
北京
天津西
济南
上海
T13
到站时间
……
16:11
20:11
8:04
发车时间
14:40
16:16
20:23
……
T14
到站时间
9:03
7:23
3:14
……
发车时间
……
7:28
3:26
15:45
(1)T13、T14列车运行时间是否相同?这两次车全程运行时间差是多少?
3.如图9所示,一列长为120 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3000 m长的大桥,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 s,求火车过桥时的速度是多少?
4.在火车站,通常可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T13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T14列车由上海开往北京,这两次列车每天各发一列车。自北京到上海铁路线长1462 km,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札记:
课堂练习
1.小明在利用图7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实验次数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1
S1=75 cm
t1=2.6s
V1=28.85 cm/s
2
S2=75 cm
t2=
V2=_____ cm/s
3
S3=75 cm
t3=2.4s
V3=______ cm/s
v=______cm/s
2.(3分)小明同学想利用图8中的器材探究: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猜想:
(1)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图7中所给器材来验证你的猜想,具体实验步骤是:
(2)计算列车由北京驶往上海全程行驶(不包括列车在中途站停车的时间)的平均速度多大?(用km/min做单位)
(3)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估算,T13与T14列车相遇地点距北京大约多远(铁路线长)?大约什么时间相遇?
札记:
反思:
札记: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1.实验原理;
V=s/t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_______和_______;
(2)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
(3)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札记:
班级组号姓名
主备人:王登超参加人员:张修业、王桂阳、程实备课时间2017年9月6日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物理
课型
新课
第一课时
课题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