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对加强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对加强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化” 等许 多消极 思潮 也迅 速 传播 , 上一 些敌对 势 力 加 的 有 意 干 扰 ,使 我 们 的思 想 政 治工 作 面 临 严 峻 挑
的调整和冲突, 其涉及面非常之广 , 程度非常之深 。
面对这 么大规 模 、 深层 次的改 革 , 党外 知识 分子 的思
想和行为也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有 的同志 的价值取 向、 思维方式受社会经济成分 、 经济利益 、 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影响, 过多地考虑 自我, 与老一辈
主党派 , 给民主党派注入了新 的活力。 由于他们对 但 我 国多党合作 的历史了解不够 ,对民主党派的历史
和 优 良传 统也 缺 乏一 定 的 了解 ,在一 些 重大 是 非面
( 高校 党外知识分子民主意识 日益提高, 三) 参
与 民主 管理 的愿 望越 来越 强
随着 社会 民 主政 治 的不断 加强 ,广大 党外 知 识
维普资讯
对加 强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 思想政 治 工作 的思考 六
口马 雁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 ,他们 与
党 员教 师一 起构 成 了高 校教 师 的主体 ,承担着 教 书
的意 识和 观念 正逐 步减 弱或 消 除 ,对物 质和金 钱 产
目前 ,各 高校 先 后进 行 了 以人 事 制度 改革 为核
进修学 习 19 , 万人次 ,合作研究等国际问的各种来
往 9 0 人次。“ 006 另外 , 由于当前网络 、
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 以盘活人力资源, 增强办学 活力, 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 断深入 , 一些旧的体制被打破 , 原有的人事和分配制
前政治敏锐性不够 , 这将影响到民主党派的凝聚力 、 参政议政作用 的发挥。这就要求统战部门把政党意

“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作者:周鑫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6期公共知识分子,有着特殊的定义和作用。

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出现,则是对公共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作用的反思。

公共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当然他们的言论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应当对他们的作用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一、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提起知识分子,人们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坐在书斋里,不问世事”。

但是,事实远非如此。

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一词,最早来源于波兰文,后又传到俄国、法国。

十九世纪俄国民粹派最先使用它。

民粹派是一群接受了西方教育的人,他们痛感本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产生了一种对现行秩序强烈的背叛意识。

“这样一批与主流社会有着疏离感、具有强烈的精神、特别是道德批判意识的群体,当时就被称为知识分子。

”作为欧陆启蒙思想家在苦难俄罗斯的忠实后裔,他们的知识,是用来对公众说话的,他们所期望的,不是“书斋里的革命”,而是公共生活的激烈变化。

这表明知识分子从诞生初始即处于一种独立的、批判性的、反抗的、离经叛道式的存在状态。

1894年,法国发生了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

以左拉、雨果为首的一批具有正义感与社会良知的文人表达了对德雷福斯事件的义愤,他们在报刊上刊登抗议书,要求重审德雷福斯案件,他们也因此被他们的敌对分子蔑称为“知识分子”,尽管该词实际上一开始是贬义的,但是它同时也指那些受过教育、具有批判意识和社会良知的一群人。

这份抗议书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宣言”,被认为是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重要重用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这样一批文人、作家经常坐在咖啡馆里就社会和政治等公共问题高谈阔论,形成了哈贝马斯(Juergrn Habermas)所谓的“公共领域”。

而“公共领域”的主体正是这样一批知识分子。

“他们是完全独立的,除了自己的良知之外,没有任何的阶级背景。

”从词源学角度来看,“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也就是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

爱德华.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的来源

爱德华.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的来源

浅析爱德华.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的来源摘要:爱德华·萨义德是国际著名的比较文学批评家和政治活动家。

萨义德的公共知识分子观来源主要有三:福柯的权力哲学、葛兰西的霸权政治哲学和奥本巴赫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

笔者试图通过对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来源的分析,使萨义德的知识分子形象更加全面丰富。

关键词:爱德华·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中图分类号:i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099-02爱德华·萨义德是20世纪闻名世界的文学批评家、政治批评家和社会评论家,在美国知识界具有崇高的声誉,但同时也因其巴勒斯坦裔身份和其著作、言论饱受争议。

萨义德不仅不甘于静坐书斋,反而投入大量精力到公共事务领域和国际热点问题当中。

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位人物:福柯、葛兰西、奥本巴赫。

其中法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的权力哲学思想直接为萨义德提供了理论来源。

福柯的权力哲学强调去主流话语霸权,解构权威、去除中心,突破学科的束缚,这个理念为萨义德所用,为贯穿他《东方学》一书基本框架的成型打下了基础,“倘若没有福柯关于话语和话语构成的概念,关于权力和知识的关系的讨论,关于表述总是受到它所寓于其内的权力体系的影响的观点,萨义德的研究将是无法想象的”。

福柯所说的话语和文本是创造和被创造的关系,文本不仅创造知识,还创造他们臆想出来的另一种现实。

“萨义德在具体分析话语霸权如何形成和如何表现时援用了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福柯的理论旅行到萨义德就更加具体化了,更落实到政治层面上了”。

然而萨义德并没有全盘接受福柯权力哲学中的所有观点,比如福柯认为极权主义、对思想的专制对于社会的运行是有害的,而萨义德则坚持知识分子阶层首先应该在学术界内外发挥影响力,诉诸于消除非正义和不平等的行动,这样才有益于社会。

他认为现存在与西方学术界和主流媒体中的东方主义是西方近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霸权与东方知识结合的所谓东方学话语,东方主义就代表着抬高西方、贬损东方,东方是理所当然地落后于西方,西方的知识、文化也应该凌驾于东方之上。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思考

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思考李清环(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酒泉 735000)摘 要:作为我国当代人才队伍的首要组成部分,党外知识分子是当前我国知识分子大队伍中最为庞大的群体。

党外知识分子担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实现我国目前提倡的“中国梦”的重要任务。

各高校作为党外知识分子相对较为集中区域,培养现代型人才、创新现代化理念的同时,保证有效落实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通过结合实践经验发现,当前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仍存在着思想认识不高、载体建设不够等问题,本文针对问题提出了健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保障机制,大胆吸收党外人士参与学校管理等对策。

关键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问题;对策党外知识分子即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主要包括:①参加各民主党派的知识分子;②未参加任何党派的知识分子。

作为我国知识型人才队伍的主要群体,党外知识分子在我国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的重要作用,有效落实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的一项需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

一 落实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现实意义当今中国是快速发展、壮大的民族,知识分子是现阶段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保障,是开拓先进生产力和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础力量,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要求必须落实好知识分子工作。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较为集中的地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与党员教师一起构成了高校较深厚的主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落实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我党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他们为人师表,治学严谨;他们潜心科研,积极参与科教兴国的伟大实践;他们大胆创新,进行教改;他们献计出策,着眼学校未来发展;他们是高校教书育人的楷模,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思潮的理性拥护与思考

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思潮的理性拥护与思考

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思潮的理性拥护与思考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不仅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倾斜,掀起了反对封建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新潮流,通过理性拥护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和制度的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自由主义思潮在五四运动中的影响在五四运动中,自由主义思潮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思想导向,他们为了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在自由主义思潮中寻求了解放的方向。

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包括文化自由、民主自由、社会自由、经济自由和个人自由等,这些思想渗透至五四运动的各个方面,包括运动的理念、表达方式和行动方针等,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首先,五四运动中的文化自由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文化自由是一种倡导以自由的方式进行文化活动的思想,强调个人对文化创作的自由和权利。

五四运动期间,文化自由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知识分子开始抛弃传统文化束缚,探索新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形式。

同时,他们也倡导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革,指出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弊端和瓶颈,推动中国文化朝着更加开放、进步的方向发展。

其次,五四运动中的民主自由思想也在政治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民主自由思想是指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和自由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和呼吁政治改革,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他们抨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政治体制,倡导建立新的政治体系,使社会更加民主化。

再则,五四运动中的社会自由思想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社会自由思想强调人们享有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地位,包括受教育的机会、职业平等、财产权利等。

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实现社会平等,反对等级制度和特权阶层,争取人民的平等权利,使社会更加公平和透明。

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考

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考
2高校 知 识 分 子 开放 意 识 日益 增 强 , 想 活 跃 , 易受 外 来 “ . 思 容 西
化” 分化” 和“ 的影响 。高校是知识 、 息的发源地和聚集地 , 信 是知识 创新的摇篮 , 于杜会开放的前沿。 处 高校知识分子思想 比较活跃 , 交 流 、学习的范 围也 日益具有世界性和国际性 。据统计 ,9 l 0 1 19 ~2 0 年, 高校举办哲学社会科学 国家学术 会议 30 余 次 , 00 提交论文 4 . 2 万余 篇;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受聘 出国讲学 9O 00人次, 出国进修 学习 I . 9万人次 ,合作研究等 国际问的各种来往 9 0 0 0人次 。 “ 九 五” 间, 期 高校共承担哲学社 会科学 国际合作研究课题 3 2 项。 16 另 外, 由于当前 网络、 通讯 、 传媒的快速发展 , 国际问的交流和信息传 递得 到了进一步加强 , 使知识 分子能及时 、 广泛地了解新思想 、 新学 科 。与此 同时 , 国外的 “ 西化”和 “ 分化”等许多消极 思潮也迅速传 播, 加上一些敌对 势力 的有 意干扰 , 使我们的思想政 治工作 面临严 峻挑战 。因此 , 我们必须加强 防范 , 冷静应对 , 将知识 分子 的政治理 论学 习与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紧密地结合起来 , 其不断提高 自 使 己的辨别力 , 成 自觉抵制 消极思想的能力。 目前要 特别注意通过 养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IJ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的学 习指导 , XJ ;, 使知 识分 子保持清醒头脑 , 在接受 先进 的国际理念的 同时 , 坚持 跟共产 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 3高校知识分子 民主意识 日益提高 , . 参与 民主管理的愿望越来 越强。随着社会 民主政治 的不断加强 , 广大知识分子 的思想更加开 阔和敏锐 , 善于捕捉社会生活 中的敏感问题 , 并且善 于表达 自己意 见和看法 。 当今社会 , 在 公平公正是处理各种关 系的基本原则 。 这就 使知识分子的民主参与意识和竞争精神 日 益得到提高 , 要求高校知 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协调 、 沟通作用 , 使学校 的各项 管理广开 门路 , 建立在充分民主的科学 基础上 。必须十分注意了解 知 识分子思想动态 , 广泛地收集他I x教学 、 f, ]- t 科研 、 管理以及关系他 们切身利益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 使他们 的民主意识与学校的民 主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 促进学校的民主办学 。

浅析中国当代主要社会思潮

浅析中国当代主要社会思潮

·总第437期·2010第4期□尹刚浅析中国当代主要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特定时期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的产物,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核心是一定阶级、阶层价值观念的反映,其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客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某种程度的冲击。

尤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与引领形态各异的社会思潮,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能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社会思潮1.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这种思潮以强调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其主要观点。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社会福利政策和民主化措施时,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的替身,始终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近几年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传入我国,特别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强调民主法制、社会保障的时候,这种思潮蔓延很快。

它不仅极力鼓吹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而且反对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也就是他们通常宣扬的“第三条道路”。

民主社会主义者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反对社会主义,号称社会主义应该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然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中亚的颜色革命均是由于推行民主社会主义,导致了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的沉重灾难。

这种思潮严重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把民主和社会主义简单相加,不仅与科学理论相悖,而且与我国具体国情不符。

2.新自由主义思潮。

这种思潮以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为其主要观点。

具体来看,在经济理论上,主张“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和市场化;在政治理论上,全面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在战略和政策方面,它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是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思想武器。

在我国,新自由主义者崇拜西方的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推崇个人权利,限制公共权力,贬低和否定集体主义,这与我国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提倡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背道而驰的。

——析公共知识分子论(精)

——析公共知识分子论(精)

——析公共知识分子论一个舶来的名词———“公共知识分子(publicintellectuals)”被接了过来,成为炒作一时的衔头。

先是出现在一些出版物上,进而挂在网上、见于某些报刊。

因为英国的一家《前景》杂志评出了他们的100位“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于是我们的杂志也来效颦,推出中国的“50名公共知识分子”,引出舆论哗然。

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其实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

按照一种漂亮的说法,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但在实质上,“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舶来者和抛出者,主张公共知识分子就应该是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不属于任何集团和阶级的飘浮群体,是“独立”的意见领袖。

“公共”的本质在于“独立”,而这种“独立”是从来也不存在的。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民大众的一分子,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体。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识分子的“意见”,从来是由他们的经济社会利益决定的;知识分子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服务。

一部中国现当代史证明,只有当知识分子跟着共产党走、成为工人阶级组成部分、与人民大众打成一片时,知识分子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才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

历史和现实中,出现过一些貌似“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其实只要认真剖析一下,他们的身后无不隐藏着某些利益集团的背景,其实并不“独立”,也无“批判”。

这一点奥秘,今天已是路人皆知,不必一一点穿了。

“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舶来者和抛出者,把“公共知识分子”描绘成“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社会正义和世道良知的守护人”、“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同时又把我们的社会说成是“万马齐喑”,广大人民群众只是“普遍失语的沉默羔羊”,唯有他们才是“众醉独醒”,唯有乞怜他们才能“代言”。

这不仅是对当今中国社会民主进程和舆论现状的武断错判,而且是一种新的“英雄史观”、“精英史观”,在一笔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同时,试图由几个“公共知识分子”掌握“话语霸权”,造成新的“一言堂”、“一锤定音”。

执政党对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执政党对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执政党对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文/张桂珍 朱培丽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党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在知识分子阶层中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注重从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出发认知意识形态,但依然存在局部性的模糊认识;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较高,但文化认同有待提升;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同时包容多样社会思潮的存在;具有国家文化安全意识,但对错误思想的批判意识与能力仍需增强等。

为此,提升执政党对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领导力的策略和路径包括: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凸显意识形态认同的价值维度;以学术讲政治,增强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阐释力;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寻求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大公约数”;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艺术性。

关键词:执政党;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领导力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22)01-0067-07672022.1一 调查方式及对象知识分子以思想文化传承为志业,具有关怀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气质。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队伍中拥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素养的特殊社会阶层,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1]知识分子不仅是执政党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执政党意识形态精神生产的主体力量和创新发展的推动力量,同时还是执政党意识形态社会认同的转化力量和意识形态批判错误思潮的关键力量。

鉴于知识分子阶层在执政党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为直观、深入地了解并呈现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基本素养,凝练并概括执政党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在知识分子阶层中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2019-2020年,本课题组设计了《执政党关于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领导力的调查问卷》,依托江苏省各级党校的主体班学员及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以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知识分子为调研对象,主要围绕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形势下执政党意识形态领导力研究”(13BKS074)作者简介:张桂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廉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南京市,210013;朱培丽,河南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新乡市,453000。

当代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和公共性的丧失

当代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和公共性的丧失
维普资讯
重庆师院学报( 学社套科学版 ) 哲
20 阜 第 2期 (2  ̄
当代 知识 分 子 的边 缘 化 和公共 性 的丧 失
孛 庄
( 西南师 范大学 中国新 诗研 究所; 重庆 4 01 ) 0 75
摘要 : 随着杜套 经济文化 的急剧转型 . 当代 中国知识界和 思想界 发 生了 巨太的 变化 { 当代知 识分子 也对 自
文截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96 20 ) 一07 —0 10 —93 {02 ̄ 06 4


知识 分子 、 共性 及 其历史探 源 公
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言来讲述知识分子 ( tl t l , Ieeu s 尤其是当代 中国知识分子 呢?美国社会学家 n lc a ) 席尔斯认为 , 知识分子就是社会 中那些频繁地运用一般抽象符号去表达他们对人生、 社会、 自然和宇宙
术领域, 也逐渐形成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格局。“0 9 年代国家控制下的知识体制和教育体制 的 日益完 善、 世俗社会的功利主义 、 工具理性大规模侵人学界” 也使得学术呈现出职业化和技术化的取向。一 ⑤,
部分知识分子有了一种学术的 自觉。19 90年代初的“ 重建学术规范” 更加强了他们 的这种 自觉。知识 结构 的精细化和学术领域分工的细化使知识分子逐渐学院化。社会公共生活不再成为他们 的课题 , 他 们也在逐渐淡化这种兴趣。“O 8 年代的那个知识分子阶层逐渐地蜕变为专家 、 学者和职业工作者。@ ”
焉附?著名东方学家萨伊德则将知识分子理解为精神上的流亡者和边缘人 , ” 是真正的业余者 , 是对权势 说真话的人 。福柯认为知识有一种权利特性。在人类相当长的~段历史时间内, 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意 味着真理 、 价值 ; 拥有知识便意味着拥有真理 , 也便有了一种启蒙的权力 , 可以为世俗生活制定法则。并 且, 在一定程度上 , 知识的拥有者也被人们视为道德标本。从上面这些描述可 以这样理解 : 知识分子是 知识的拥有者、 阐释者和传播者; 他们因拥有知识这样一种文化资本 而具有精神的独立性 , 却又可以服 务于任何一个阶级 , 同时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

再论“下沉的声望”——从公共知识分子与媒介知识分子的角度

再论“下沉的声望”——从公共知识分子与媒介知识分子的角度
推 进 创 新 论
探 索 创 新 实 践 特 别 策 划
ONGNAN CHUANB O
0年代 到 7 O年代末。在这一阶段 中, 大学和 出版 地进行创造 , 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有 责任成 为知识和 公众的 从上世纪 3 亦即知识生产暂 时被 排挤到一 知识分子代表。用萨特 的话说 , 非专业知 识分子 的职 责就是 社制度性 因素的作用下降 了,
媒 介 知 识 分 子 对 知 识 场 域 的破 坏 主 要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

的易中天也面临身份 分裂的尴 尬。他在 2 0 0 9年 7月和媒介 的合作 中发生了现场 的龃龉。在接受北京 电视台《 非常网络》

媒介充当学术评 判的角 色, 媒体分化学者的阵营。“ 二、 传 的采访时 , 易中天和 两位年轻时 尚的主持人 形成严 重不对等
而实践 性的活动 则明显上升 , 占据 了主导地位 。第三 阶段 去 管 与 他 们 无 关 的 闲 事 。 其 实 , 拉 斯 ・ 汉 姆 所 指 的 知 识 边 , 古 加
分子 的后一种责 任 , 正是 美国哲学 家雅 各 比在 《 后 的知识 是改革开放至今 , 最 这一 阶段 的情 况比较复杂 。一方面是知识
后法 国学者利奥塔 、 尔迪厄 、 布 美国学者萨 义德等 进一步 论 得他们 精深于 专业知识 的研究 而忽视对 社会公 众利益 的关
述 了公 共 知 识 分 子 问题 , 而 形 成 了西 方 公 共 知 识 分子 理 论 注热情 , 俗点说 就是只顾 自己立地成 佛 , 不再 考虑 普度 从 通 而
媒 的评判越来越 重要 , 因为一个人 能否得到承 认 , 有可 能取 的对话姿态 , 语主动 权很快 落入 易 中天手 中, 屡次 以问 话 他

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指的是那些拥有广泛知识背景,关心社会问题,愿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人群。

他们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那么,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责任呢?首先,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

他们应该在多个领域有所了解,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专长。

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好地解读和分析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建议和方向。

其次,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

他们应该不受个人利益或群体压力的影响,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他们应该能够思考问题的本质,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独立思考能力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核心素质,也是他们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另外,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们应该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努力追求,还要为社会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公共知识分子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清晰地将复杂的问题表达出来,并向大众传递正确的信息。

他们应该能够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将深奥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大众,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中来。

最后,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备持续学习的心态。

他们应该时刻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愿望。

只有不断学习进取,才能够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并为社会提供准确有效的反馈。

总之,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他们是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独立的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持续学习的心态。

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和责任,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知识分子。

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为社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是指具有广泛知识和专业素养的人,他们在社会中充当着知识传播、理性引导和社会矛盾解决的角色。

他们拥有广泛的阅读和学习经历,具备较高的思辨能力和独立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背景和作用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公共知识分子是指具备广博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通过批判性思维和知识结构的梳理,为社会提供有深度、有广度的思想和见解。

他们不仅仅是普通的学者或专家,更是社会公众的思想引导者和舆论监督者。

二、公共知识分子的背景公共知识分子的培养需要一个健全的教育体系和知识传播机制。

在传统社会中,君主专制制度使得知识集中在朝廷和贵族身上,普通人难以接触到丰富的知识资源。

随着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大众教育的普及,公共知识分子的培养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然而,当前社会普通大众所接触到的信息过剩,娱乐至上的氛围也阻碍了公共知识分子的形成和发展。

三、公共知识分子的作用1. 知识传播和普及:公共知识分子从事知识传播的工作,将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并传递给社会大众。

他们可以通过书籍、讲座、文章等方式,将知识普及到更广泛的人群中,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素质。

2. 知识引导和舆论监督:公共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们不受任何利益集团的束缚,能客观地分析问题,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

他们可以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对社会问题进行解读和评价,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作用。

3. 社会矛盾缓解和冲突调和:在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的现实背景下,公共知识分子起到了重要的缓冲和调和作用。

他们能够理性分析和研究社会矛盾的根源,提出解决方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4. 文化创新和思想启迪:公共知识分子具有独立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他们能够推动文化创新和思想启迪。

他们以思想的创新和艺术的表达来打破原有的框架,激发人们的思考和灵感,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创新。

四、如何成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何加强新时期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报告

如何加强新时期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报告

如何加强新时期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报告【篇一】如何加强新时期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是定期分析研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如以党的主题教育为契机,注重转变干部作风,了解掌握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切实解决一些思想根子问题。

二是把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之中。

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考核。

三是及时沟通情况,提出工作要求。

对存在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向党组织沟通,并帮助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中心任务,统筹安排,取得实效。

(二)加强队伍、键全制度,努力营造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为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明确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

基层要对支部书记、党小组长进行培训,充分发挥党员队伍、干部队伍的作用,注重提高他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还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党员谈心制度、教育制度、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度、个人定期思想汇报制度、骨干培训制度等,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良好工作作风的形成。

(三)学好理论、注重教育和引导,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始终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干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重视加强党员干部在职的教育管理。

每年年初,要对中心组、各支部理论学习时间、内容、专题等方面进行周密安排,保证了理论学习人员、时间、内容、效果的四落实。

二要严肃党内生活,规范党内生活,同时注意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甚至可以在重大项目组建立临时党支部等形式,使每个党员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公共知识分子的兴起及其角色定位

公共知识分子的兴起及其角色定位

公共知识分子的兴起及其角色定位王晓华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注释】自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就不断有人预言知识分子的衰落。

美国联邦大法官理查德?波斯纳在其2001年出版的《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中宣称:公共知识分子在专业化和消费主义的时代里将成为过时之物,必然被形形色色的专家和大学教授所取代,至多只能在社会文化的缝隙中存在。

[1] 这种思潮在世纪之交也借后现代之名传入中国,为部分知识分子退化为学者提供了来自域外的理论支持。

然而,“911”事件再次点燃了全球公共知识分子的激情,他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再呈复兴之势。

一度思想退隐而学术凸显的中国知识界同样出现了立场转折,不少学者开始回归或进入公共知识分子行列。

他们将目光聚焦在国内的公共领域,借助网络、报刊、广播、电视对各种公共事务发表评论、申明立场,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因此而崛起。

然而,在有关公共知识分子及其社会功能的认知方面,其实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尚待讨论。

例如,究竟何为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何在,判定某人是否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是什么,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意味着荣誉和使命,还是新的特权,公共知识分子自古有之,抑或是现代的产物,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产生与现代性(尤其是公民社会)有无内在关联,就这些问题产生必要的共识无疑是个紧迫而关键的任务。

顾名思义,公共知识分子就是关注社会公众事务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存在以必要的言论空间为前提。

对公共领域的自由评论是现代性的产物,公共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于现代,他们是以公民身份关切、思考、言说公民共同体命运的知识人。

他们大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法律、经济、文学、历史、宗教等),而又以关切、思考、言说公民共同体为志业。

精神和人格独立是公共知识分子的基本品格。

他们应当保持独立自主,不依附任何阶层和群体,他们不应该是任何阶层的代言人,而必须是从普遍公民的立场出发的独立发言者。

他们的观点或立场可以是激进的或中庸的,但不能将自己与特定阶层捆绑在一起,因为那样就会损害他的公民立场。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摘要】为研究当代多元化社会思潮中影响力较大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观察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就“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演进过程和相关概念展开论述,分析新形势下该思潮传播的主要形式及其对我国青年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并针对这些消极影响的产生原因提出应对策略。

总结说明了社会、高校教育和网络监管制度等不同层面的改进对继续深入研究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性。

【关键词】“公共知识分子”思潮;青年大学生;消极影响;应对策略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双百方针被重新提出和贯彻落实,由此产生了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现象,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的传播为学术研讨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良好的氛围,但其中一些如“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这类过分强调文化多元和言论自由而忽视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

就目前看来,国内外有关“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并不多,且现有研究大多注重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本身的概念入手进行理论介绍,分析其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具体解决策略的文章则更少。

尽管如此,我们仍可根据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经验,结合实际分析总结“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提出社会不同主体的应对策略、帮助青年大学生重树并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日后研究这一课题的学者提供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演进过程及相关概念(一)“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演进过程和涵义“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概念及基本观点主要源于西方的知识分子理论。

受历史背景的影响,20世纪初,西方知识分子理论认为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能够掌握丰富专业知识并超越个人专业领域、参与社会事物、引领社会的群体,注重其进步性;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20世纪中后叶,西方知识分子理论更强调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从而形成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随后通过不断宣扬,扩大社会影响力,最终发展成为西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20世纪90年代后,部分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理论的著作在我国翻译出版,迅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并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成了与西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观点类似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1],就是指由西方传入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鼓吹知识分子应超越阶级地、以绝对公正的立场介入公共事物并充当公共利益“守望人”的社会思潮[2]。

季羡林,被放大的公共知识分子(精)

季羡林,被放大的公共知识分子(精)

季羡林,被放大的公共知识分子季羡林先生的这些意见,尽管并非妄语或谀辞,但是没有以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全面的思考,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也就谈不上什么真知灼见。

他为自己在历次运动中“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而感到欣慰,固然良知未泯,却也容易鼓励犬儒主义。

涉及公共利益的真话不能全讲,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态度不应该是欣慰,而应该是耻辱和愤怒。

季羡林先生的辞世,在社会公众中掀起一股悼念的热潮。

有学者不无遗憾地说,其实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季先生的成就。

这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不了解,悼念之情从何而来?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自不待言。

他留学德国回来时,年方36岁,就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及东方语言学系系主任,也是该系的创建人。

他的学术功底扎实,治学方法严谨,据称深得时任校长的胡适先生的欣赏。

但是,跟同辈学人相比,季先生在社会公众中并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我想原因有这样几点:一,当时的北大人才济济,群星闪耀,以才情论,他并非最亮的那几颗之一;二,他的专业为印度语言学,他研究的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文字,对于一般人来说如同天书;三,他为人谦逊,作风素朴,不沽名钓誉。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

十多年前,季先生突然在媒体上走红起来。

原因比较复杂,大抵有以下几种:一,经过几十年的斗争之后,治学严谨的学者所剩无多,都兀然耸立起来,被尊为大师;二,中国社会有敬老的传统,他年岁已高,著述颇丰,仍笔耕不辍,又平易近人,尤其令人尊敬;三,最重要的是,他被人误解或者利用,幻化为时代思潮中公众所渴望的大师。

人们对季先生至少有两大误会或者利用。

一是他的专业是印度学,却被误指为“国学”,符合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学被压制、国学被弘扬的社会环境,也满足了社会公众的虚骄之气。

因为“国学大师”的头衔,他受到了更多的尊敬和礼遇。

显然,凭着那代学人的学术良知,他为此感到不安。

在两年前出版的《病榻杂记》中,他要求摘去“国学大师”、“国宝”、“学术泰斗”三顶帽子。

[特殊,走向,普遍]从特殊走向普遍:专业化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

[特殊,走向,普遍]从特殊走向普遍:专业化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

从特殊走向普遍:专业化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公共知识分子中的”公共”究竟何指?我以为,其中有三个涵义:第一是面向(to)公众发言的;第二是为了(for)公众而思考的,即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而非从私人立场、个人利益出发;第三是所涉及的(about)通常是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或重大问题。

公共性所拥有的上述三个内涵,也是与知识分子的自我理解密切相关。

然而,本来属于知识分子本质特征的公共性,在我们这个时代却发生了疑问。

知识分子身份上的专业化分工和知识上的后现代思潮,使得过去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知识分子公共性质发生了问题。

在一个专业化和后现代社会中,如何重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这个问题不再是自明的,需要重新加以讨论和论证。

公共知识分子的问题不仅是西方的,也是中国的,中国自90年代以后也出现了类似欧美70年代以后所出现的专业化知识体制和后现代文化思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首先分析90年代中国所出现的专业知识分子和媒体知识分子两种主流现象,然后在90年代中国知识界几次重要的有关重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的讨论中,提炼出三种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想类型:传统知识分子(traditional intellectual)、有机知识分子(organic intellectual)和特殊知识分子(specific intellectual),并进而从规范层面详细讨论他们各自的知识背景和有限性,最后以布迪厄(Bourdieu)的理论为背景,分析在一个专业化时代里,建构一种特殊走向普遍的公共知识分子理想类型的可能性。

一、90年代中国:专业和媒体知识分子的出现在欧洲和美国,知识分子在60年代的文化运动中大大出了一把风头,然而70年代以后,随着大学的日益普及化和文化的商业化,知识分子被一一吸纳进现代知识的分工体制和资本主义文化生产商业体制,公共知识分子在整体上消亡了。

类似的情形在20世纪末的中国似乎重演了一次,而且被浓缩在短短的20年之内。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简论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简论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简论源于西方知识分子理论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必然产物。

公共知识分子本身带有很强政治倾向,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属于一种立场、一个群体和一个目标,不可能成为“独立”阶级,应辩证应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标签: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概念一、公共知识分子的界定迄今对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

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的共同特点不在利益,而在他们所受的教育,而教育则使本来来自不同阶层的人超越了本阶级的利益,从而也超越了本阶级的局限,成为不依附于任何阶级利益的漂浮群体。

根据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主张,就是要把知识分子视为超阶级的,是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

吉方平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但在实质上,“公共知识分子”是“独立”的意见领袖,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其实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

朱苏力将公共知识分子界定为越出其专业领域经常在公共媒体或论坛上就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分析和评论的知识分子,或是由于在特定时期,自己专业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而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予以大众化,并且获得了一定社会关注的知识分子。

这是一个价值中性的经验的界定。

孙立平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有三个特点:理想,批判,分析。

马立诚则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这样一种人,他们维系着社会的主要价值,比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

”杨曾宪认为,“公共知识分子”是超越专业而关注“公共事务”的人。

正像世界上有“好的市场经济”有“坏的市场经济”一样,同一“公共知识分子”概念,也可被注入不同价值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 个 人利 益 出发 ; 第 三是 所 涉 及 的 ( a b o u t ) 通 常是公 共 社 会 中 的公 共 事 务 或 重 大 问 题 。 ” 而知识 分 子 的原 意 是 指 “ 那 些 以 独 立 的身 份 , 借助 知识 和精 神 的 力量 , 对 社 会 表 现 出强 烈 的 公 共关 怀 , 体现 出一种 公共 良知 , 有 社会参 与 意 识 的一 群 文 化 人 ” _ 3 J 。从 许 教 授 的界 定 来 看 ,
近 年来 “ 公共知识分子” 这一 名 词 频 繁 出
现 在人们 的视野之 中 , 一 些 以“ 公 共 知 识 分子 ”
社 会运 转 , 并 呼 吁富有 社会 责任感 , 勇于充 当 引
路人。 ” 基 于此论 述 , 国内有 的学 者 也把 公 共
自居或 被媒 体 评 为 “ 公共 知识 分 子 ” 的人 经 常 出现 在各 种 场 合之 中 , 就 各 种社 会 问题 发 表 自
思潮。

源 学 角度来 理解 , 包 括 三个 面 内容 : “ 第 一 是 面
公 共知 识分子 思潮 概念 的界定

向( t o ) 公众发言的; 第二是为 了( f 0 r ) 公众而思
考的, 即从 公共 立场 和公共 利益 、 而 非从 私人 立
对公共 知识 分子 思潮 概念 的界定 离不 开对 “ 公共 知识 分子 ” 这 一 概念 的 理解 。 目前 , 学界
V 0 l , M 1 5 N o . 2
a r 201 5

文史 哲 ・
关于 公 共 知 识 分 子 思 潮 的几 点 思考
黄 冬 霞
(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 主义教育学 院 , 四川 成都 6 1 1 7 3 1 )
[ 摘
要] 公共 知识分 子思 潮是 当前 影响我国社会发展 的重要思潮 。准确把握公共 知识分子思 潮
己的意 见和 见解 , 引导 着社会 舆论 导 向 , 有 的甚
知识分子描述为具有这样言行 的群 体 : “ 作为
公 众人 物发 表 文 章 、 演说 、 研究论文 、 评 论 文 学 和艺术 作 品 ; 进 行 社 会批 判 , 针贬时弊, 呼 唤 正 义, 鼓 吹公 民正 义 , 论 证 社会 主义 原 则 , 阐述 政 治改革 的方 向 , 甚至构 建新 社会 的蓝 图。 ” Ⅲ 2 二 是从 词源 学角度 考 察 。华 东 师范大 学许
纪霖教 授从 “ 公共性” 和“ 知识分子” 两 个 词 义 解 读公 共知识 分 子 。他认 为 , “ 公共” 一 词 从词
至 被人们 迷 恋和追 崇 。公共 知识分 子思 潮正 悄 然 改变 着人 们 的政 治观 、 人 生 观 和 价 值 观 。如
何 看 待 这股 思 潮对 社 会 和个 人 的发展 影 响 , 清 晰地认 识这 个 问题 , 有 必要从 核 心 内涵 、 现 实影 响、 实 践 策 略 几 个 维 度 来 剖 析 公 共 知 识 分 子
知识 分子 的本 质 特 征 是 公共 性 , 是面向、 为了、
对 公 共 知识 分 子 概念 存 在 不 同 的认识 , 主要 有 以下 几种代 表性 观点 :

是从社 会 学角度 考 察。“ 公 共 知 识 分
子” 概 念最早 由美 国哲 学 家雅 各 提 出来 ( 《 最后 的知 识分 子 》, 1 9 8 7 ) , 他 从 社 会 学 角 度 阐释 了
[ 中图分 类号 】 D 4 3 2 . 6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1 — 5 4 5 4 ( 2 0 1 5 ) 0 2— 0 0 5 2— 0 4
[ DO I ] 1 0 . 1 6 2 6 1 / j . c n k i . c n 4 3—1 3 7 0 / z . 2 0 1 5 . 0 2 . 0 1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 2—
三 是从 政 治意 识形 态角 度来 考察 。有学 者
大事 的时 候 , 他 们 的“ 粉丝 ” 会 第 一 时 间 去 浏 览, 从 而使 事 件在 短 时 问 内广 泛 传 播 。他 们 的 言论将 引导 公 众 舆 论 的方 向 , 最 终 以公 众 舆 论 的压力 推 动 舆 论 事 件 的解 决 。 如 “ 周 老 虎 事 件” 就 是 舆 论 监 督 的典 型 案 例 , 一 些 公 共 知 识
的实质和影响 , 无论对 于青年 的健康成长还是社会 的稳定发展 , 都具有重大意义 , 准确把握 公共知识分 子
思潮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 应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的核心 内涵 、 现实影响 、 规避 消极影 响的对 策等几个 维
度来进行 。
[ 关键词 ] 公共知识分 子 ; 思潮 ; 影 响
第 1 5卷第 2期 2 0 1 5年 3月
湖南 大众传媒 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U N A N M A S S M E D I A V O C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公共 知识 分子 , 他认 为 : “ 真 正 的知 识 分 子 应 当
立足专业 , 放眼天下 , 用 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
涉及公众问题而存在的。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1— 2 4 [ 作者简 介] 黄冬 霞( 1 9 8 7一) , 女, 湖南郴 州人 , 电子科技 大学马克思 主义教育学 院博士研究 生。研究 方 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分子 对 事 件 的评 论 与 关 注 , 短 时 间 内聚 集 了社
指 出, “ 公共知识分子是 以公众为对象 , 就政治
和意识 形 态性 质 的公共 问题 发 表 意见 的知识 分 子。 ” _ 4 这一类 观点有个共性特 点 , 那就是 : 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