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线说课稿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相交线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数学说课稿:相交线【教材分析】《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
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
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多请关注江苏教师考试网:。
相交线的说课稿
说课稿大家好!我说的课题是《相交线》。
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等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教材分析二、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三、本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相交线的性质,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
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角与相交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了解邻补角,对顶角等角的特征,认识“直线相交”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三种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法、学法分析1、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师生双边活动: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
②导——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
数学中相交线的概念教案
数学中相交线的概念教案教案:数学中相交线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相交线的概念;2. 掌握相交线的特性和性质;3. 能够通过图形识别相交线。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2. 相交线的性质;3. 相交线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相交线的例子?请举例说明。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相交线的概念,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段在同一平面内交叉或相遇,我们称它们为相交线。
然后,教师详细讲解相交线的性质:- 相交线的交点称为交点,用大写字母表示;- 相交线之间的角称为相交角,并且有三种类型:对顶角、同位角和内错角;- 相交线的交点与相交线上的角之间存在特殊的关系,如对顶角互补、同位角相等、内错角互补等。
3. 实例演练(25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并让学生根据图形判断相交线,并找出相交点以及各种角度的关系。
4. 拓展应用(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应用的活动,提供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中的相交线,并通过计算或推理找出符合给定条件的角度或线段的长度。
例如,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计算出其中一个内错角的度数。
5.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相交线的性质和应用。
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每组发表自己的总结意见,然后进行全班讨论,由教师引导下给出正确的总结。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对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判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示意图和具体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在活动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归纳总结环节,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整堂课下来,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场景的练习,对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相交线——说课稿 .doc
相交线——说课稿说课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5.1.1相交线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背景分析1.学科的特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平行和异面,异面的知识在高中阶段学习,而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平面几何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最基本图形之一——由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角。
相交线、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同时它们也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了解了它们的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在后续的学习中,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相似形、圆的知识中,都和相交线的知识息息相关,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主要是传递角相等。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是运用理性,以理服人。
学习逻辑推理的顺序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
2.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提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在发展空间观念中提出:能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我讲的相交线这节课恰好是构成复杂图形的一个基本图形,是一个起始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补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我觉得有些低,在后续的学习知识中不断的会遇到对顶角的图形,所以我把它定位于“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教材处理教材从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角的变化来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引出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对于“对顶角相等”,教科书首先设置一个“讨论”栏目,让学生度量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然后再对这个结论进行了说理,这样就将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相结合。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相交线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相交线一、引言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相交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学习相交线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几何问题,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本次课,我们将重点讲解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以及如何运用相交线解决几何问题。
二、相交线的定义相交线是指在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的直线交叉的情况。
三、相交线的性质1.相交线的交点唯一。
无论相交线的形状如何,它们的交点都是唯一的。
因为如果有两个交点A和B,那么直线AB将同时与直线CD相交,因此AB和CD就不再是直线了。
因此,相交线的交点只能是唯一的。
2.相邻角互补。
对于两条相交线AB和CD及它们的交点E,如果角AED和角CEB是相邻角,那么它们的和等于180度。
也就是说,角AED和角CEB是互补角。
3.同位角相等。
对于两条相交线AB和CD及它们的交点E,如果角AEC和角BED位于相同的位置,即在同侧,那么这两个角是同位角。
同位角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它们是相等的。
4.垂直线性质。
如果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那么角AEC和角BED互为余角。
也就是说,它们的和为90度。
四、相交线的应用1.证明几何定理。
在证明几何定理时,相交线经常会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证明“夹角定理”(两条直线平行时,任何一条直线和这两条直线所夹的角相等)时,我们就需要使用同位角相等的性质来进行推导。
2.求解几何问题。
利用相交线的性质,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几何问题。
例如,假设有两条平行线AB和CD,线段AE和线段EC分别与线段BD交于点F和G,则我们可以用同位角相等的性质来证明线段AF与线段GC平行。
3.设计任务。
相交线的性质在设计任务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设计建筑物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立面形状,这时就需要用到相交线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述相交线的定义,让学生对相交线的概念有一个初步了解,并在黑板上画出相交线的示意图。
《相交线》初中数学说课稿
《相交线》初中数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相交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相交线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以及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体会几何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但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在学习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时,可能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相交线的概念,能准确找出相交线。
(2)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和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经历探究对顶角和邻补角性质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对相交线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相交线的概念,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
(2)对顶角性质的推理和应用。
(1)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
(2)准确识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交线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交线的特点。
(2)启发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交线》说课课件
b ( 1 a
2 ( ) ) 3 4
【教法说明】例题一方面巩固了对顶角的性质; 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象 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 会更好。尽管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地规范, 但通过集体讲评纠正后,学生印象更深刻。
例1、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 ∠2、∠3、 ∠ 4的度数。 • 变式1:若∠2是∠1的3倍, 求∠3的度数? • 变式2:若∠2-∠1=400, 求∠4的度数?
180 0 4、若∠1与∠2为对顶角,∠1与∠3互补,则∠2+∠3=
5、如图1,∠2与∠3互为邻补角, ∠1=∠2,则∠1与∠3的关系
A 1 B E 3 2 C D
为
互补 。
图1
四、解答题 如图2,直线AB、CD交于点O,OE是 A ∠AOD的平分线,已知∠AOC=50°。 求∠DOE的度数。 C
b 2 ( 1 ( )) a 3 4
巩固练习 一、判断题
1、有公共顶点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 ) 2、两条直线相交,有两组对顶角。 ( √ )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 那么其余的三个角也是直角。 ( √ ) 二、选择题 1、如右图直线AB、CD交于点O,OE为射线,那么(C) A、∠AOC和∠BOE是对顶角; B、∠COE和∠AOD是对顶角; A D C、∠BOC和∠AOD是对顶角; O D、∠AOE和∠DOE是对顶角。 2、如右图中直线AB、CD交于O, C B E OE是∠BOC的平分线且∠BOE=50度, 那么∠AOE=( C)度 (A)80;(B)100;(C)130(D)150。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 论,选代表发言,并口答 为什么。
相交线的说课课件.1ppt
∴由对顶角的定义 ∠1=∠3=40° ∠2=∠4=140°
环节六:小结(学后思考,感悟收获)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角 的 名 称 邻 补 角
概 念
如果两个角有一条 公共边,它们的另 一边互为反向延长 线
特 征
①有公共顶点; ②有一条公共 边 ③两边互为反 向延长线 ①有公共顶点;
注意:
对顶角相等.
C
解:∵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 ∴∠1+∠2=180°、 ∠2+∠3=180° ∴∠1=∠3 同理可得:∠2=∠4
环节五:实例(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例1: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 ∠2、 ∠3、∠4的度数。 b 解: ∠1=40° 2 1 ( ( ∵由邻补角的定义 a ) ) 3 4 ∠1+ ∠2= 180°
A 1 2O
D 3 B C
观察不相邻的两角的特征
1、有公共顶点
2、没有公共边
3、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 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有公共顶点 没有公共边 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两角互为对顶角
环节三:巩固练习 练习2.下列各图中∠1、∠2是邻补角吗? 为什么? 1 2 (
性 质 邻补角 角互补
对 顶 角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 是另一个角的两边 的反向延长线
②没有公共边 ③另一边互为 反向延长线
对顶 角相 等
环节七:布置作业
①书上练习题第二题 ②收集生活中相交线的图片,并找到其中运用我 们所学知识的例子!
点 击
四、板书分析
课题 二:对顶 练习题 一:概念 角的性质: 1.邻补角 及其证明 过程 2.对顶角 一个例子 及其作业
部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5.1.1 相交线》2
部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5.1.1 相交线》2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部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相交线是几何学习的基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相交线,学生能够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相互关系,为后续学习平行线、垂线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对于简单的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性质及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相交线的概念,了解相交线的性质,学会运用相交线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交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相交线的应用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例分析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黑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相交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介绍相交线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相交线的性质。
3.巩固新知: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相交线解决实际问题。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5.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可以采用流程图、图形、文字等形式,将相交线的相关知识呈现出来。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
相交线说课稿 【完整版】
相交线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2.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3)在探究中体验成功,增强信心.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三.教学策略在教法上,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新知运用,巩固提升”为主线,又在各个环节中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各个击破、呈现重点、突破难点.四.教法学法1.教师教法:教具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尝试研讨.利用课件辅助教学.2.学生学法: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小组研讨、学会概括.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学具准备剪刀、纸、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棋盘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3)分析研究填表,得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4)设置见投影,让学生判断形成的两个角是否为邻补角,这一变换让学生充满兴趣,此时一定让学生用邻补角的特点去检验,达到知识的正向迁移,并理解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
《相交线》说课稿
《相交线》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得内容:本节课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得第一课时2、教材得地位: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与角得有关知识得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得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得两条直线,这就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得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得重要作用。
3、教学得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得概念,对顶角得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得探索(确定重难点得依据:根据学生已有得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得要求,本节得学习目得就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得四个角得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得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得重点。
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得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得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得要求,确定本节课得教学目标为:A: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对顶角与邻补角得概念。
(2).掌握对顶角相等得性质与它得推证过程达成目标(1)得标志:学生能从图中辨认邻补角与对顶角。
达成目标(2)得标志:学生掌握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时,所形成得邻补角、对顶角得数量关系,能通过简单推理得到“对顶角相等”这一重要性质,并会运用它进行简单得说理。
B: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得推理能力与有条理得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得思想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感受合作交流带来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2).感受数学应用得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得初步认识、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有了直观得感性认识,且对互补与互余有了清楚得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与对顶角,符合学生得认知规律,她们也具备了一定得学习能力,但就是受年龄特征得影响,她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初中相交线的教案
初中相交线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2. 相交线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的现象,如交叉的道路、铁路等。
2. 提问:这些现象中有哪些共同的特点?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相交线的特点是有交点。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这两条直线称为相交线。
2. 讲解相交线的性质:相交线有四个角,对角相等,相邻角互补。
3. 举例说明相交线的性质,引导学生动手画图验证。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电线电缆的布局等。
3. 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2. 强调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物、讲解、练习、应用拓展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相交线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此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趣的例子和拓展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交线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配套说课稿:5.1.1《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配套说课稿:5.1.1 《相交线》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相交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对直线、射线等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发现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推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相交线的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式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发现相交线的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交叉的道路、相交的线段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相交线的特点。
2.新课导入:介绍相交线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相交线的性质。
3.性质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相交线模型,观察和记录相交线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和证明。
4.性质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相交线的性质,并给出证明。
5.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
6.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计算面积等。
相交线说课稿《相交线》说课稿
相交线说课稿《相交线》说课稿. 《相交线》说课稿一:教材分析^p 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2、教材的地位: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根底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根底也为后面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究〔确定重难点的根据: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根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
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 4、教学目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根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为:A:知识与技能目的〔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达成目的〔1〕的标志:学生能从图中识别邻补角与对顶角。
达成目的〔2〕的标志:学生掌握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时,所形成的邻补角、对顶角的数量关系,能通过简单推理得到“对顶角相等”这一重要性质,并会运用它进展简单的说理。
B:过程与方法目的〔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考虑、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才能和有条理的表达才能,培养操作才能、动手才能。
〔2〕.体会详细到抽象再到详细的思想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的〔1〕.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2〕.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二、学情分析^p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理解,在此根底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才能,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才能不强,推理才能还需进一步培养。
【说课稿】 相交线(4)
相交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
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了证明几何体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
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并能从图中识别(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难点:写出对顶角相等的推理过程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三、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归纳并总结,但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还需慢慢培养。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显示立交桥、防盗网设问:从这些图片想到什么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
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淡淡数学模型。
七级上册数学教案相交线
七级上册数学教案相交线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教学难点:相交线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相交线的图像和实例。
2. 学生准备练习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交线实例,如交叉的道路、铁路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相交线的特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给出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现象称为相交。
2. 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有哪些性质和特点?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相交线的实例,如正方形对角线的相交、十字路口的道路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相交线的性质和特点。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掌握了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题,对相交线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拓展环节,学生对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课堂互动游戏(1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交线的知识,可以设计一个互动游戏。
游戏规则如下:1.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站在一起,每组代表一条直线。
2. 教师发出指令,例如:“向右转90度”、“向前直行”等,学生按照指令调整自己的位置。
3. 当教师发出“相交!”的指令时,各小组需要尽快找到与其他小组相交的位置。
4. 第一个找到相交位置的小组获得一分,游戏继续进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中,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相交线,理解相交线的性质,并学会运用相交线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知识,对于图形的认知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相交线的定义,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相交线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2.教学难点:相交线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动手实践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的例子,如交叉的电线、道路等,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相交线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相交线的性质。
3.实例分析:通过几何画板展示相交线的性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交线的特点。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相交线的性质,总结出相交线的性质定理。
5.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巩固对相交线的理解。
5.1 相交线 说课材料
5.1 相交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
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了证明几何体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
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并能从图中识别(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难点:写出对顶角相等的推理过程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三、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归纳并总结,但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还需慢慢培养。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显示立交桥、防盗网设问:从这些图片想到什么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
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
《相交线》初中数学说课稿
《相交线》初中数学说课稿《相交线》初中数学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班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该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该节课是在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学问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供应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该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学生们已有的学问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学问与技能(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把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加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布满着探究和制造。
(三)重点,难点依据学生们已有的学问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该节课的重难点为: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究。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
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们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们经历了从详细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让学生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详细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
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七班级的孩子思维活跃,仿照能力强。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肯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1《相交线》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立交桥、防盗网.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同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为了让学生的猜想得于肯定,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给学生操做.
(2)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
(3)让学生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4)引导学生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引导学生先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再寻找已知
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此题难度不大,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
板演.其他同学一起来批改.
(五)习题反馈
为了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性质的理解,我适当增加些练习,对于习题,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于提高,对于趣味题和拓展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寻找规律,让他们进一步感觉“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学生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哪些概念和性质?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谈谈你对本节课的收获.
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进一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能力.
(七)布置作业
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