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合集下载

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单元划分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内容按照一定原则和方法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小部分的过程。

准确的单元划分有助于组织教学内容、确保教学逻辑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单元划分。

一、常用的单元划分原则:1.知识结构原则:按照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划分单元。

例如,在数学课中,可以按照数学的不同分支划分为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等单元;在语文课中,可以按照不同文体、不同篇章结构划分为诗歌、散文、小说等单元。

2.主题原则:按照某一特定的主题或话题进行划分。

例如,在中学英语课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划分为“家庭与亲情”、“环境保护”、“旅游与文化”等单元;在历史课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划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单元。

3.技能培养原则:按照培养学生某一特定技能进行划分。

例如,在音乐课中,可以按照音乐表演技巧划分为“声乐表演”、“乐器演奏”等单元;在体育课中,可以按照不同的运动项目或不同的体育技能划分为“篮球”、“游泳”、“跳远”等单元。

4.学习任务原则:按照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划分。

例如,一个单元可以按照学习某个知识点、技能或概念进行划分,以达到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种划分方法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常用的单元划分方法:1.分析综合法:根据整体结构和关系分析,将知识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

这种方法适用于知识结构较为复杂的学科,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逻辑关系。

2.顺序划分法:按照学习的逻辑顺序进行划分,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

这种方法适用于知识内容有明确层次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问题驱动法: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进行划分,将知识内容组织成解决问题的形式。

这种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案例分析法: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划分,将知识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1.定义流动单元是横向上和纵向上连续的,具有相似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层理特征的储集带。

流动单元定义的提出为砂岩的储集层的划分及作图提出了比较量化的定义,同时为油藏动态的数值模拟提供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基础。

并且,流动单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级次上的,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特征和流体本身渗流特征相似的储集岩体,都可以称之为流动单元。

随着开发阶段的深入,根据油田实际地质开发条件的需要,流动单元的级次应该不断细化,一般分为以下4个级次:1)标志层法:用区域上稳定发育的泥岩或夹层进行划分,把泥岩或夹层纵向上分隔开的每一个层都称之为一个流动单元;2)沉积相法:用沉积相进行划分,把某几个相带或某几个相带的组合称之为流动单元;3)成因相法:把在沉积相带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出的成因相或岩相作为流动单元;4)渗流单元划分:具有特定的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理特征,是一个成因砂体或砂体内部的次级要素,其外界与成因砂体和次级要素的边界相一致,不能穿相。

渗流单元分析的目的是建立符合油藏精细数值模拟所需的三维地质模型。

2.描述储层流动单元的参数分类描述储层流动单元的参数主要有以下几类:沉积特征参数、储层宏观参数、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参数、流体物性参数和综合参数。

表1-1 描述储层流动单元分类参数类型典型代表沉积特征参数层理构造、粒度中值、泥质含量、砂岩厚度、砂岩有效厚度、净毛比、夹层厚度储层宏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极差系数、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之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孔隙结构类型、孔隙半径、平均渗流半径、流动带指数流体物性参数含油饱和度、原油粘度、原油密度、体积系数、胶质沥青质含量综合参数流动系数、存储系数流动单元参数的选取要紧密的和油藏地质和油藏工程,以及生产区的研究目的联系起来,选取流动单元参数尤其重要,一般,这些参数主要有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地层系数、饱和度、传导系数、存储系数、孔喉半径、孔喉比等。

基于FZI与PNN方法的流动单元划分研究——以NNW油田松700区长6储层为例

基于FZI与PNN方法的流动单元划分研究——以NNW油田松700区长6储层为例
概 率 神 经 网 络 (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简称 PNN)是 由美 国加 州大 学 Specht博 士 于 1989年提 出的 , 它 是一 种前 馈 型神经 网络 ,采用 Parzen提 出的 由高斯 函 数 为 基 函数 来 形 成联 合 概 率 密度 分 布 的估 计 方 法 和贝 叶斯优 化规 则 ,构造 了一 种概 率密 度分 类估 计 和并行 处 理 的神 经 网络 。因 此 ,PNN既具 有 一 般 神 经 网 络所 具 有 的特 点 ,又具有很 好 的泛化 能力及 快速学 习能 力喁]。
流动单元的概念是有Hean等于 1984年提出的,他们 将 流动 单元 定 义为 “影 响流体 流动 的岩 性 和岩石 物 理性 质在内部相似的 、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的储集带”口 ]。目 前流动单元 的划分方法总体上可分定性和定量两类方 法 。定性 方 法 主 要是 露 头 沉 积接 口分 析法 和 沉 积微 相 划 分 法 ,定 量 方法 是 在 定性 方 法 的基 础 上 进行 的 ,目前 比较常用 的针对 取芯井 的流动单元定量划分 方法有 :修改 的地层 Lorenz图(SMLP)法 、流动带指标 (FZI)法 、非 均质 综合指数 (IRH)法 、孑L喉 几何 形状 法 。
NNW 油 田松 700区域构 造位置位 于鄂尔多斯盆 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 的中部 。油藏类 型为受岩性 控 制 的岩性 油藏 ,井 区主要 含油 层 系为 三叠 系延 长 组 。该 油 藏 位 于 延 安 三 角 洲 上 ,其 主力 油层 段 延 长组 长 6以 三 角 洲 前 缘 沉 积 为 主 ,长 4+5为 三 角 洲 平 原 沉 积 。长 6储层厚度为 115~145m,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 孔一溶孔 与溶孑L一粒 间孑L,储层岩性主要为灰色细粒 长 石 砂 岩 ,其 次 为 中粒 及 中一 细 粒 ,细一 中粒 长 石 砂 岩 ,长 6砂 岩 的结 构 特 点 为 碎 屑颗 粒 较 均 一 ,主要 粒 级 (0.1~0.3ram)占 80%以上 ,分 选 好 ,磨 圆度 为 次 圆一 次 棱角 状 ,具有 低成 分 成熟 度 、高结 构成 熟 度特 征 。

A油田H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及流动单元的划分

A油田H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及流动单元的划分

表2 孔 隙 度 和 渗 透 率 是 沉 积 体 系 内储 层 非 均 质 性 的 典 型 特 征 参 数 , 中 , 渗 透 率 最 为 典 型 , 差 异 性 其 以 其 是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的 集 中 反 映 [ , 为 渗 透 率 的 各 向 2 因 ] 异 性 和 空 间 位 置 组 合 是 决 定 储 层 采 收 率 的 主 要 因 素 ( ee ,9 6 , 是 对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本 质 的 揭 示 。 W br 18 ) 这 因此 , 文 主要 选 用渗 透率 非 均质 性 参数 本
通 过 对 各 种 方 法 的理 解 和 思考 , 合 考 虑 了本 综 区 的 实 际 情 况 , 为 岩 石 岩 性 物 理 方 法 划 分 本 区 的 认
流 动 单 元 更 具 有 实 际 意 义 。选 取 1 口 井 取 心 井 1 5 4 48 个 数 据 进 行 聚 类 以及 判 别 分 析 。
纵 向上 长 6又 可 分 为 长 6 、 6 。 长 6 。 长 6 长 、 。 、 -、 长 6 和 长 6。侧 向 连 续 性 差 , 面 连 通 性 较 差 , 中 。 。 平 其
主 要 产 油 层 为 长 6卜。 长 6。和 长 6 。 。 、 。、 2 l H 区 长 6储 层 特 征
利 用 测 井 资 料 分 别 计 算 出 研 究 区 长 6油 层 组 的 渗 透 率 非 均 质 参 数 ( 1 因 此 , 合 评 价 长 6储 层 表 ), 综 非 均 质 性 , 属 于 均 质 型 。3个 主 力 油 层 相 比 之 下 , 应 长 61z 层 非 均 质 性 稍 强 , 仍 然 属 于 均 匀 性 储 层 。 1 储 - 但
2 .2 主 力 油 层 流 动 单 元 的 划 分 结 果

基于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以扶余油田东5-9区块扶杨油层为例

基于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以扶余油田东5-9区块扶杨油层为例
J i a n g P i n g ,L i i Mi n g s h e n g ,W a n g Gu o t i n g
(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P e t r o C h i n a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C h i n a )
t i o n t h r o u g h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T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s u r f a c e s a n d lo f w b a r r i e r s wa s s u mma - r i z e d. Ba s e d o n pa r a me t e r s s u c h a s p o r o s i t y,p e r me a b i l i t y,FZI ,r e ma i n i ng o i l s a t u r a t i o n a n d wa t e r d iv r i n g i n -
d e x , f o u r t y p e s o f l f o w u n i t s w i t h t h e i r o w n j u d g i n g s t a n d a r d w e r e c l a s s i f i e d a s t o t h e F u y u — Y a n g d a c h e n g z i F o r —

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单元划分是复杂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目的是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且功能单一的模块或单元,使得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更加简化和易于管理。

单元划分的质量对于系统的整体性能、维护和演化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单元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议。

单元划分的原则:1. 单一职责原则:每个单元应该有清晰明确的职责和功能,不涉及其他单元的业务。

这样可以降低单元之间的耦合度,使得单元的设计更加简单和高效。

2. 高内聚原则:每个单元内部的功能和数据应该高度相关,具有较强的内聚性。

这样可以增加单元的独立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3. 低耦合原则:单元之间的依赖应该尽可能地减少,降低单元之间的耦合度。

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灵活性,便于对单元进行修改和替换。

4. 易于测试原则:每个单元应该是可测试的,方便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系统的正确性。

5. 封装原则:每个单元应该封装其内部实现细节,只暴露需要对外部使用的接口。

这样可以隐藏内部实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6. 可复用原则:每个单元应该具有一定的可复用性,可以在其他系统或模块中重复使用。

这样可以提高开发效率,减少重复开发的工作量。

单元划分的方法:1. 功能分解法:按照系统的功能进行划分,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功能模块。

每个模块负责一个具体的功能,通过接口进行交互。

这种方法适合系统功能复杂、模块划分较为明确的情况。

2. 逻辑分析法:根据系统的逻辑进行划分,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逻辑上独立的子系统或模块。

每个子系统或模块负责一部分功能和数据处理,通过消息传递或函数调用进行交互。

这种方法适合系统逻辑复杂、关联性较强的情况。

3. 数据分析法:根据系统的数据进行划分,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数据结构和处理模块。

每个模块负责一部分数据的输入、处理和输出,通过数据通道进行交互。

这种方法适合数据密集型系统或大规模数据处理的情况。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1.定义流动单元是横向上和纵向上连续的,具有相似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层理特征的储集带。

流动单元定义的提出为砂岩的储集层的划分及作图提出了比较量化的定义,同时为油藏动态的数值模拟提供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基础。

并且,流动单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级次上的,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特征和流体本身渗流特征相似的储集岩体,都可以称之为流动单元。

随着开发阶段的深入,根据油田实际地质开发条件的需要,流动单元的级次应该不断细化,一般分为以下4个级次:1)标志层法:用区域上稳定发育的泥岩或夹层进行划分,把泥岩或夹层纵向上分隔开的每一个层都称之为一个流动单元;2)沉积相法:用沉积相进行划分,把某几个相带或某几个相带的组合称之为流动单元;3)成因相法:把在沉积相带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出的成因相或岩相作为流动单元;4)渗流单元划分:具有特定的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理特征,是一个成因砂体或砂体内部的次级要素,其外界与成因砂体和次级要素的边界相一致,不能穿相。

渗流单元分析的目的是建立符合油藏精细数值模拟所需的三维地质模型。

2.描述储层流动单元的参数分类描述储层流动单元的参数主要有以下几类:沉积特征参数、储层宏观参数、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参数、流体物性参数和综合参数。

表1-1 描述储层流动单元分类参数类型典型代表沉积特征参数层理构造、粒度中值、泥质含量、砂岩厚度、砂岩有效厚度、净毛比、夹层厚度储层宏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极差系数、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之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孔隙结构类型、孔隙半径、平均渗流半径、流动带指数流体物性参数含油饱和度、原油粘度、原油密度、体积系数、胶质沥青质含量综合参数流动系数、存储系数流动单元参数的选取要紧密的和油藏地质和油藏工程,以及生产区的研究目的联系起来,选取流动单元参数尤其重要,一般,这些参数主要有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地层系数、饱和度、传导系数、存储系数、孔喉半径、孔喉比等。

流动单元概念

流动单元概念

E、 冯晓宏等通过对河南双河油田非均质厚油层油藏的研究,
利用取芯井资料和流动层段指标FZI,将Ⅱ5层划分出5个 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可以复现的流动单元,每个流动单元都是 岩性、物性、含油性和水洗状况的综合反映。 F、 姚光庆等在研究新民油田低渗细粒储集砂岩时指出,岩石
物理相是流体流动单元的最基本岩石单位,并称从渗流特征角
2、流动单元类型
2)、结构单元研究方法
在 Miall 提出河流砂体构成单元概念及内部等级界面划分的 初期,其重要性尚未被完全认识,或被认为过于繁琐。随着油田 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商对提高采收率的要求,研究人员逐 渐发现,由于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性使大量的可动油滞留于砂体内 部未被采出。复杂的内部构成影响了储集层内平均 30%的原油地 层 圈 闭 , 仅 美 国 的 可 动 原 油 就 可 达 1000*108bbl ( Tyler 等 , 1984 ),充分了解这些内部构成的复杂性将有助于提高初始产 量,也将提高强化开采工程的成功率(Miall,1990)。这一具 有重大经济意义的问题强有力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并要求 对砂体内部不同级别的构成单元、各级界面和薄夹层类型做精细 的划分,以研究孔隙度和渗透性在砂体内部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目前除了领先研究的河道砂体外,对潮汐砂体、海底扇水道砂体、 Miall,1987;穆龙新、 贾爱林, 1997 ),并提出了碎屑沉积构成单元研究级别的划分 方案。
沉积作用和埋藏成岩作用的影响,每个相带的岩石物性变化很大,
流动单元定义:为横向上和垂向上连续的具有相似的渗透率、
孔隙度和层理特征的储集层,在该单元的各部位岩性特点相似, 主要是指孔隙度和渗透率。
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理性质也相似,这里提到的岩石物理性质,

《人口迁移》 知识清单

《人口迁移》 知识清单

《人口迁移》知识清单一、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简单来说,就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移动。

这种移动通常是长期的、永久性的,与临时性的人口流动有所区别。

人口迁移涉及到居住地的改变,迁移者会在新的地方居住一段时间甚至长期定居。

比如,一个人从农村搬到城市,并在城市里找到工作、购房、安家,这就是典型的人口迁移。

二、人口迁移的分类1、按照迁移的范围划分国际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的迁移,如从中国迁移到美国。

国内迁移:在一个国家内部,从一个地区迁往另一个地区,比如从东部沿海地区迁往西部地区。

2、按照迁移的方向划分农村到城市:这是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向,也被称为城市化进程。

城市到农村: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也有部分人从城市迁往农村。

城市到城市:例如从一个发展较慢的城市迁往发展较快的城市,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农村到农村:可能是由于土地流转、家族因素等原因导致的在农村地区之间的迁移。

3、按照迁移的原因划分经济原因: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收入和更优越的经济条件而迁移。

比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前往经济发达地区。

政治原因:由于战争、政治动荡、政策变化等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

例如,战争难民的迁移。

社会文化原因:包括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教育需求等。

比如,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迁移到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

生态环境原因: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因素而导致的人口迁移。

比如,居住在沙漠化严重地区的居民迁往环境较好的地区。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的影响积极影响为迁入地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技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技术创新。

增加了消费需求,刺激了市场的繁荣。

消极影响可能导致人口拥挤、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城市问题。

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如水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等。

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治安问题。

2、对迁出地的影响积极影响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了资源紧张的状况。

第二节 人口移动

第二节  人口移动

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巴西足球文化的出现 西餐----进入中国 西餐----进入中国 ---人种基因交流----混血人种(巴西--- 人种大熔炉” ---“人种大熔炉 人种基因交流----混血人种(巴西--- 人种大熔炉”) ----混血人种
人口移动效应●效应
2.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促进种族民族融合
兴起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兴起移民为主体的国家,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 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的分布。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的分布。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新加坡等
促进经济的发展
对新大陆的开发-----美洲的发展 对新大陆的开发-----美洲的发展 ----外籍工人-----西欧地区的繁荣、 外籍工人-----西欧地区的繁荣、中东 石油国的崛起 -----西欧地区的繁荣
3、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 民工流 )、民工流的成因 (1)、民工流的成因 )、 A、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 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B、城乡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 、 C、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 )、民工流的流向特点 (2)、民工流的流向特点 )、 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的省、 从内地的省、市自治区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区 )、流动方式 (3)、流动方式 已自发的流动为主 )、流动方式----已自发的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4)、主要目的 )、主要目的-----务工和经商 务工和经商
(二)、人口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移动对环境的影响 A、对迁出地而言,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 、对迁出地而言,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 和外界社会的经济、 人口压力, 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 缓解了当地的 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了当地的 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并对合理利用 促进经济发展, 合理利用剩余劳 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并对合理利用剩余劳 动力、提高经济收入 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作用 经济收入、 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作用。 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作用。 不利影响是造成了 造成了人才的外流 不利影响是造成了人才的外流 B、对迁入地而言,无论是政策性的被迫迁移还是 、对迁入地而言, 自主迁移,对环境都是利害参半。 自主迁移,对环境都是利害参半。 有利影响是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廉价劳动力, 有利影响是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弥补了劳动力不足 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 教育和培训费。 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 不利影响是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的治安, 不利影响是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的治安,对自 引发种族冲突 社会的治安 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 西部大开发对西部人口流动----外籍劳工 、国际间的人口流动 外籍劳工 )、概念 (1)、概念 )、 )、流动趋势 (2)、流动趋势 )、 )、分布和来源 (3)、分布和来源 )、 对迁入地来说 )、影响 (4)、影响 )、 对迁出地来说

基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分布规律

基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分布规律

基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分布规律随着地质物理技术的发展和储层数值模拟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将油田储层划分为流动单元是进行数值模拟和油田开发的必要前提。

然而,基于不同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本文以辫状河储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流动单元划分的方法和分布规律。

辫状河储层是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沉积体系,由多条交错的河道、洪积平原和泥块体等构成。

其沉积结构复杂,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不均,因此存在一定的流动单元划分难度。

但在实际油藏开发中,只有准确划分辫状河储层的流动单元,才能实现水驱油,提高采收率。

辫状河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包括勘探井资料法、地震资料法、钻井测试资料法、地质统计学方法等。

在实践中,常常采用综合方法来进行划分。

其中,勘探井资料法是最常用的划分方法之一,主要基于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进行划分。

通过分析不同层段的岩石性质、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确定流动单元的上下边界和空间分布。

地震资料法则是基于地质剖面和地震速度图像来划分流动单元,通过合理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可以获得油藏内部的岩石、构造和孔隙骨架等信息,从而实现流动单元的划分。

钻井测试资料法是基于实测数据来划分流动单元,包括测井数据、钻柱取芯分析数据、压力测试数据等。

这种方法对于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小的油藏适用性较好。

地质统计学方法包括反演方法、统计学分类方法等,通过对储层差异性的统计分析,实现流动单元划分。

针对辫状河储层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主要包括流动体积、空间分布和孔隙度规律。

在流动体积方面,辫状河储层的流动单元具有严格的纵向分布规律,即由上至下,单元流动体积逐渐减小。

在空间分布方面,辫状河储层的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河道和河道岸边部位,而洪积平原和泥块体部位则为非流动单元区域。

在孔隙度方面,由于辫状河储层的复杂沉积构造和地质特征,其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不均,因此流动单元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往往较高。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他们跨越地域界限,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地域类型进行科学划分,并深入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理解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价,明确各类地域类型的特征和差异。

同时,结合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学者提供研究基础,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解中国流动人口现状的窗口。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流动人口地域类型划分和空间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维度的流动人口地域类型划分方法,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地理因素等。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对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

通过对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和空间分布特征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推动中国人口流动的科学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流动人口的地域类型划分方法流动人口的地域类型划分,是理解中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关键。

这一划分方法主要基于流动人口的来源地、目的地、流动路径以及居留状态等多个维度。

根据流动人口的来源地,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农村流动人口和城市流动人口。

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农村地区,他们因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或生活条件而迁移到城市;而城市流动人口则主要来自于其他城市,他们在城市间的迁移往往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更高的生活质量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根据流动人口的目的地,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跨省流动人口和省内流动人口。

跨省流动人口是指那些从一个省份迁移到另一个省份的流动人口,他们通常面临着更大的地理和文化差异;而省内流动人口则是指在同一省份内不同城市或地区间迁移的流动人口,他们的迁移路径相对较短,面临的地理和文化差异也较小。

流动单元流动单元的划分以及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流动单元流动单元的划分以及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1.进一步合理细分储集层,预测储集层分布及性质 2.深化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程度 3.提高渗透率解释精度 4.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分层依据,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精度 5.提高水淹层解释精度及确定剩余油的分布
汇报提纲
1
流动单元的概念以及研究进展
2
划分流动单元的目的和意义
3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4
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5
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三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自1984年流动单元概念提出以来,不同学者根据自己对这 一概念的理解并结合各自研究工区的地质特点,提出不同的
流动单元研方法。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三大类:
(1)露头沉积界面研究方法
(2)以地质研究为主的流动单元划分
1.沉积相法 2.储层层次分析法 3.非均质综合指数法
三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2 孔喉几何形状法(R35)
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准备
岩心资料
作用:判断岩石种类,按种类进行驱替实验。用Winland法得孔隙度和渗透率的 关系
log R 0.732 0.588log K 0.864log()
测井资料
作用:后期校正时使用
图片资料
劳仑兹曲线:实际上是将各种岩石种类的孔隙度对应的渗透率做累计曲线。 作用:在它的基础上划分流动单元,夹层和隔层。
流动单元的划分以及在 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汇报日期:2019年12月10日
汇报提纲
1
流动单元的概念以及研究进展
2
划分流动单元的目的和意义
3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4
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5
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汇报提纲
1
流动单元的概念以及研究进展

流动单元流动单元的划分以及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30页PPT

流动单元流动单元的划分以及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30页PPT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பைடு நூலகம்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流动单元流动单元的划分以及在油气 田开发中的应用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技术研究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技术研究

本 文 采 用
优点
定量研究 误差小
判别精度高
马氏广义距离法
4
采油三厂地质研究所
中国石油
一、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取芯 井 非取 芯井 井间
岩石物性资料
流动带指标 (FZI)、储 层质量指数 (RQI)、标 准化孔隙度、 渗透率、成岩 系数、泥质含 量、孔吼半径
资 料 来 源 及 处 理
分析
测井二次解释资料
D类
粉砂岩、泥岩 20~30 <8 <0.1 <0.5 <8 <0.4 <8
9
采油三厂地质研究所
中国石油
二、流动单元划分实例——池46
姚04-21井B类流动单元特征图
2、各类流动单元特征
GR
63 API 131
C AC
215 μ s/m 257 107 0 40 0
POR
20
DEPTH SH
10 94 0
综合评价因子
15
10
19 17 15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5
5.14
4.67
4.07
0 A类 B类 C类
单 位 油 压 吸 水 强 度 ( m 3 /m . d. M Pa )
综合评价因子与单位油压吸水强度关系图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A类 B类 C类
中国石油
二、流动单元划分实例——塞392
划分步骤: (1)确定表征流动单元的参数
本次流动单元研究选用的参数包括:反映沉积、成岩相的泥质含量(Vsh)和成岩系数 (C);反映储集层物性的孔隙度(POR)和渗透率(K);反映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 流特征的流动层指标(FZI)、储层质量指数(RQI)以及标准化孔隙度。

城市人口流动模式分析及预测研究

城市人口流动模式分析及预测研究

城市人口流动模式分析及预测研究城市人口流动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方面,其预测研究也成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人口流动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如何合理预测和引导城市人口流动,成为了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城市人口流动的模式分析和预测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城市人口流动模式分析城市人口流动模式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

内部人口流动指城市内部居民的流动,包括迁入、迁出、流动型人口和流入地人口等。

外部人口流动指跨城市或跨省的人口流动,包括迁入、迁出和流动型人口等。

以下将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对城市人口流动模式进行分析。

1. 内部人口流动模式内部人口流动模式是城市人口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内部人口流动模式可以分为正向流动和负向流动两种类型。

正向流动一般指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因为农民对城市的各种资源和生活方式的渴求而产生的迁移行为。

正向流动主要发生在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中,主要有一线和二线城市,这些城市的人口流动多以年轻人为主,特别是女性,其迁移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岗位和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负向流动一般指城市到农村或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这主要是因为城市生活压力和资源紧缺等因素导致的。

与正向流动不同的是,负向流动的人口多为中老年人。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城市压力和资源紧张等问题愈发凸显,负向流动也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

2. 外部人口流动模式外部人口流动模式是城市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政策和文化因素等有关。

外部人口流动模式可以分为小流动和大流动两种类型。

小流动主要指远郊县级市和地级市之间的人口流动,这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如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

小流动的人口多是先进生产力的劳动者,或是寻求教育、医疗等资源的人员。

小流动的影响范围一般在城市周边及相邻县级市之间。

大流动主要指不同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包括省际间、城市集群间和国际间的人口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94正 19 95正
冯 晓宏 姚 光庆
特征角度看 ,岩石物理相就是 “ 水力单元” 19 正 95 19 正 96 焦养泉、李思 田 裘亦楠 沉积体系内部按水动力条件进一步划分的建筑块体 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隔挡和窜流旁通条件 ,注入水沿
着地 质 结构 引起 的一 定途径 驱 油 、 自然 形成 的流体 流动

半径 、 流动 带 尼 一 曼孔 渗 关 系公 Ab aae 断块 卡 bzdn 指标 式 划 分 取 心 关 键 井 的 魏 斌 1 阿拉 斯加 北斜 坡恩 迪
岩 心 、 传导系数、 储 流动单元, 非取心井 科特油 田储层 测 井 资 存系数 、 净砂 流动单元的划分, 采 G ag i 2渤海湾高尚堡油 田 unm n g
特征 角度研究流动单元, 出岩石物理相的概念及研究方法;冯晓宏等根据 提 取心井资料, 油藏角度研 究流动单元的特征; 从 焦养泉等研 究流动单元的边
界和规模, 将其归纳为建筑结构 的一部分; 裘亦楠和穆 龙新等从成 因角度探 讨流动单元 的特征; 阎长辉等在岩石物理性质基础上, 考虑流体性质 的动态
段 为
孔 隙 组 合 类
1美 国得 克萨斯 海 相碳 酸 岩储 层 2辽 河 油区西 部 凹 陷 2 6
主 的 孔 隙 几 型 、 孔 喉 半 理 论基础 : 平均 水 力 Dais ve 储 层 何 学 划 径 、 均流 动 半 径 的概 念 和 柯 兹 V sel 平 esl 参 数 分 分 析
岩 相 及 岩石 类 型 、 沉 研 究 沉积 学 , 垂 向 在 宏 观 岩 积构 造 、 粒度 上 划 分 为 若 干 成 因
石 物 理 中值 、 泥质含 单元, 根据孔渗等物 H a er n 参 数 划 量 、 砂 层 厚 参 进 一 步 细 分 成 因 Ha n mi
通 道
19 99年
阎长辉
垂向及侧 向上连续 ,影响流体流动的油藏性质相似的储 集岩体,需用岩石、流体多参数综合评定,运用模糊聚 类 分 析划 分不 同流 动单 元
维普资讯
2 国 内对定义 的认 识
第二届 国际储层表征 大会 以后,国内学者不断关注流动单元的发展。 由于侧 重点不同,定义也各有特色 ( 2 。熊琦华和姚光庆等从流体渗流 表 )
18 98正 19 92 19 9 3正
E bn s m ak
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 中流动 的地质和物性的变化进一步细分 出来 的岩体
和 横 向上连 续 的储 集岩 体
A.R diuz 影响流 体 流 动 的岩相 和 岩石 物理 性质 在 内部 相似 的、垂 向上 o r e g B RDC AR A eue mafl 给 定岩 石 中水力 特 征相 似 的岩 体 给 定岩石 中水 力特 征 相似 的层 段 ,是 总 的油藏 岩石 体积 中影 响 流体 流动 的油层 物 理性 能恒 定 不变且 可 与其 它 岩石 体积 区 分 的有 代表 性 的基本 体积 表 2国内学 者对 流 动单 元 的定 义
时 间
学者
观 点
19 正 94
熊琦华
沉积微相、成岩储集相和裂缝相从井点到面的延拓 ,它 们有 机 叠加 形 成现 今 的孑 隙 网络几 何特 征 , 以不 同 的岩 L
石物 理相 来表 征 岩性 、物 性 、含 油性和 水洗 状况 的综合 反 映 岩 石物 理 相 是流 体 流动单 元 最基 本 的岩石 单位 ,从渗 流
维普资讯
国内外流 动单 元划分方法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是 国外 2 O世纪 8 O年代 中后期兴起的一种储层研究 方法。由于地质条件、实际资料的限制及研 究的出发点不同,人们对流动 单元的认识及研 究方法也不完全 一致。 一ຫໍສະໝຸດ 、流动单元的定义
1 国外对定义 的认 识
Her an 朊 br e
横 向和垂 向连续 的储 集 层 , 该单 元 的各部 位 岩性特 点相 似 , 在 影 响流 体 流动 的岩石 物 理性 质 ( 隙度和 渗透 率 )也相似 孔 储层 的连 续 性 、渗 透 率非 均质 性 、各种 隔 挡条 件 以及各 种 窜
流条件等构成流体在储层 内流动的一定通道 18 正 97
18 94年 H a er n等人第一次提 出流动单元的概念,国外学者在此基础上 展开研 究 ( 1,方法从定性、半定量发展到定量,概念则从原始的纯地 表 ) 质概念发展成地质和油藏通用的概念。
表 1国外 学 者对 流 动单 元 的定 义
时 间 学者 观 点
18 94正 18 9 6正
料 法 岩含 量 用 序 贯 指 示 模 拟 方 T i
法 预 测井 间流 动单 尹志军
元, 建立 流动 单 元空 间分 布模 型
维普资讯
生 产 动 井 问 流 动 能 应 用 井 问 流 动 能 力 C ro al. ns 态 参 数 力 指 数 指 数 (F I 述 流 IC )描
分 度 、净 毛 比、 单 元 , 划 分 若 干 个 孔 隙度 、 渗透 纵 、 向上岩 石和 孔 横 以数
学手
2南澳大利亚泰拉瓦若 油 田海相 辫 状三 角洲储
层 3美 国阿 罗约 油 田
率、 渗透率变 渗 性质 相似 储集 单 异系 数 、 水 元 含
饱 和 度
变化, 出动态流动单元, 提 以更真实反映流动单元内流体运动特征及规律。
二、国内外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及应用实例 目前国内、外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的基本思路主要是 以数学手段为主的
储层参数分析法和以地质研究为主的储层层次分析法 ( 3 。 表 )
表 31 动 单元 划分 方 法一 储层 参数 分 析法 —流 类 型 内容 参 数选 取 原理 学 者 实 例 1美 国怀 俄 明州 哈特 佐 德拉 油 田香 农砂 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