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设计
明朝趣事1、明朝公主出嫁遭骗婚。
明朝公主按规定只能下嫁平民,民间男子为了当上驸马,往往贿赂太监把自己夸的天花乱坠进行骗婚,皇帝也经常被坑!比如嘉靖皇帝女儿嫁了个秃子,万历皇帝妹妹嫁了个病痨,结婚一月就守寡。
2、朱元璋写错别字。
官员卢熊要到山东兖州走马上任,结果拿到皇帝诏书发现皇帝写了错别字,“兖[yǎn]州”写成“衮[gǔn]州”。
卢熊脑子一根筋,办事极认真,一定要朱元璋改过来。
朱元璋恼羞成怒,心想你这厮是欺负我老朱没文化是吧,我说是“衮州”就是“衮州”,天下都是我的,改个名字怎么啦!可怜卢熊就这样脑袋搬了家。
3、明朝户部经常发不出工资。
有时候上半年发纸币,下半年发苏木和胡椒。
明朝纸币贬值,发了等于是废纸。
正统年间没钱,把仓库囤积的布匹发了,官员领了俸禄还要往商铺换钱。
4、正德皇帝有个法号叫大宝。
正德皇帝有段时间迷上了宗教故事,天天缠着各国法师给他讲因果轮回,想当一名优秀的法师。
法师们各有法号,正德皇帝很羡慕,于是给自己也加封了一个,名叫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课前准备: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2、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3、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4、唐朝、宋朝经济发展课本从哪些方面进行了阐述?5、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学习目标1、知道明朝的建立。
2、通过皇权的加强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1)(1)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农民起义爆发并迅速发展,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
2.建立建立者: 朱元璋时间: 1368年都城: 应天(今南京) 统一: 1368年,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名至实归的丞相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朋党集团的领袖李善长推荐其同乡兼姻亲胡惟庸姻亲担任右丞相。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
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
A.西域
B.西洋
C.东洋
D.南美洲
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
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
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
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4
5、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五、板书设计
时间: 1368 年
明朝的建立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 应天府(南京)
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明朝的统治 强化皇权的措施 中央: 废除丞相及中书省
特务机构: 锦衣卫、东厂
科举制度的变化:八股取士
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一,巩固拓展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建立 问:取代元朝是哪个朝代?(明朝),那么元朝为什么会灭亡呢?(学生思 考)
1/4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生:元朝政治腐败、灾荒不断,导致农民起义,结果政权被推翻。 问:那么明朝是由谁建立的呢?哪一年?都城在哪里?(指导学生看书) 生: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都城在应天府(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多媒体介绍朱元璋资料及明朝的疆域) 2、 朱元璋强化皇权: 问: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生: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总结: (1)在地方:①废行省,②设三司,③分封诸子。材料分析 (2)在中央:①废丞相制度及中书省,②提升六部职权,②分散兵权, 问:皇帝每天坐在朝中却知道天下事,他是通过什么手段? 生:设“厂卫”,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总结:他的这些措施可以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实现大权独 揽;为防止大权旁落,还立下“祖制”。 (3)材料分析 问:明太祖加强君权并定下祖训的目的? 师生讨论:使皇帝权力的加强,巩固统治 3、科举考试的变化 问: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到了明朝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总结: (1)内容变化: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对题目的解释, 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随意发挥自己的见解。否则,就是离 经叛道,文章再好,也不能录取。 (2)文体变化:有严格文体,只能分为八个部分,因此称为“八股文”。 问:这种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局限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导学案课题:明朝的统治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谈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提问学生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2.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被学生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用PPT呈现明朝的基本情况,包括明朝的建立时间、开国皇帝、国号,以及明朝的首都。
2. 让学生明确明朝的统治政策以及朝内朝外的统治措施,并通过图片和文字呈现给学生。
三、学习任务(3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明朝的统治政策以及朝内朝外的统治措施,并记录下来。
2. 汇总每个小组的意见,进行整理汇报。
四、讨论(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讲解。
2. 引导学生理解明朝的统治政策和措施的作用。
3.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明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概括总结明朝的统治政策以及朝内朝外的统治措施,让学生复述。
2. 教师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作业。
六、课堂反思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分组讨论和整理汇报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课堂时长控制得较好,基本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了所有的教学内容。
但是这些内容和任务略显枯燥,下次我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游戏和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七、延伸拓展(2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延伸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个具体的统治政策或措施进行深入探讨,并形成小研究报告。
2. 学生可以从政策的背景、目的、实施方式、社会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八、互动活动(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互动游戏,将学生分为两队,每队轮流回答关于明朝统治的问题。
正确回答的队伍可以得到奖励,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竞争性。
2.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明朝的统治政策,比如组织学生参与模拟科举考试或农业生产实践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班级:_______ 小组:_______ 姓名:_______ 评价:_______【学习目标】1.仔细研读文本,用自己的话说出明朝的建立及明太祖强化皇权的3方面措施。
2.结合科举考试的变化,谈谈它对当今教育的影响(2点)。
【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导学案上关于明朝加强皇权、八股取士相关资料,结合课本内容和问题,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遍讨论边做记录,并总结答题方法。
探究主题---朱元璋强化皇权【情境导入】在中国古代,一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要吃过怎样的苦、走过怎样的路、经历怎样的磨难、付出怎样的代价,才能最终创建一个帝国,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人,几千年来,有且仅有一个,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个人经历是传奇的,更是励志的。
朱元璋是怎样加强皇权的?明朝的统治又有怎样的呢?【学习任务】初二年级远足拉练去明祖陵,面向全校招聘解说员,你想参与,需要准备的材料有朱元璋的生平事迹、他的功与过等,一起准备吧!通过搜集材料,可以了解明朝的建立背景、朱元璋加强皇权措施。
步骤1:从乞丐走向黄帝步骤2: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改革官制,立竿见影材料一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
材料二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颉颃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朱元璋是如何加强皇权的?步骤3:八股取士,为害甚巨材料一:明代成化年间,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问题阐发经义,成为“八股”……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应试者必须……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材料二: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明,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2)请思考一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本课地位和内容第14课《明朝的统治》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初一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
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分析历史问题能力自然较弱。
所以,在课堂上需要采取阅读史料、观察图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学生通过对历史史实的理解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法及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已不是主体,学生才是主体。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文、史料、图片等资料,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
让学生在活动中讨论交流,获取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掌握历史,并运用历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14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授课教师: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创新初级中学一.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三.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学习过程(一)新知学习1.【导】播放视频《明朝的那些事》导入新课||。
2.【思】——自主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徭役繁重||,灾害频繁||,导致社会动荡||,||。
2.明朝建立: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他就是||。
随后||,明军攻占||,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一)原因: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和过大所致||,所以他采取措施强化皇权||。
(二)措施:1、政治:在中央:①废||,权分六部||。
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制度和||,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负责||。
在地方:①取消||,设立“”||。
将原来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使权力分散||。
②分封为王||,驻守各地||,地方||,巩固皇室||。
2、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将军队和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大权||。
3.设厂卫特务机构:为臣民||,朱元璋设立||,时期设立东厂||,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4.影响: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1.命题: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2.答题:以朱熹的《》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3.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案(无答案)
14课明朝的统治一、自学目标1.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重难点: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八股取士。
二、基础自学1.明朝的建立(1)建立时间: 年。
(2)都城: 府(今南京)。
(3)建立者: (即明太祖)。
2.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和的权力过大所致。
3. 朱元璋设,明成祖设。
这两个机构合称“”。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又,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 大为加强。
4. 明朝提倡。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为标准,不得自己。
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个部分组成,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
5.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6.商品经济活跃。
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安徽的。
三、分析探究1.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2.“八股取士”的危害?3. 唐朝科举制和明朝八股取士的异同 ?四、知识体系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时间:1368年3.定都:应天府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全面改革官制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推行“三司制”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2.改革科举制度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3.设立锦衣卫和东厂三、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业:制瓷业和棉纺织业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3.商业:出现了商业中心,甚至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五、拓展测评1.“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2.明初统治者废行省、设三司的举措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的权力B.提高了地方各级的行政效率C.有利于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D.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3.七年级的某学生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B.大兴文字狱C.废除丞相D.设军机处4.我国的科举制度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转变为束缚人们思想和阻碍社会进步。
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导学过程师生活动【自主学习】要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哦!第1题(2013辽宁鞍山中考)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A.努尔哈赤B.朱元璋C.皇太极D.李世民第2题朱元璋是一位马上皇帝。
下列皇帝中哪一位与朱元璋的称帝过程最相似( )A.刘邦B.杨广C.李世民D.赵匡胤第3题明太祖朱元璋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下列不属于三司分管的是( )A.民政B.刑狱C.军政D.锦衣卫第4题(2013山东泰安中考)明太祖授权下列哪一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A.锦衣卫B.三司C.军机处D.六部第5题明太祖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①实行削藩政策②设立锦衣卫③废丞相④设东厂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我的疑惑:读完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课中交流】爱动脑筋让你变得更聪明!5.明朝是谁建立?建都何地?6.明朝如何加强君主专制?说说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拓展延伸】挑战自我,走向辉煌!第6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锦衣卫印材料二东厂的“锦衣官校”(特务人员)侦查缉捕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
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
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写有“朝廷心腹”的大匾。
(1)材料一中的“锦衣卫”是明朝哪位皇帝设立的?(2)材料二中的“东厂”是明朝哪位皇帝设立的?(3)“锦衣卫”和“东厂”是一种怎样的机构?(4)明朝统治者设立这种机构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知识网络。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的建立2.掌握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3.了解明朝八股取士的特点和影响4.掌握明朝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学习重点】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2.掌握明朝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学习过程】一.阅读教材P66,完成学案(自学)。
1.明朝的建立:年,朱元璋建立朝,定都,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小组交流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过皇帝还有谁?二.阅读教材P67─68,完成学案(自学后师友交流)。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A、在地方:①朱元璋取消,设立。
②朱元璋分封,驻守各地。
B、在中央:①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制度和,②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C、在兵权:①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②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
D、特务机构:①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2、小组交流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三、三、阅读教材P68─69,完成学案(自学)1.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只能是,答卷文体必须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
四、阅读教材P─69,完成学案(自学后师友互助)。
1.明朝农业的发展表现:2.手工业发展的表现:3.商品经济的活跃表现:五、当堂总结:明朝的建立:1368年建明朝,定都。
朱元璋强化皇权:在地方:在中央:在兵权:特务机构:科举考试的变化:考试内容:答题观点:答题格式: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六、反馈训练、巩固提高(一)、选择题。
1.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2. 下列史实与明太祖朱元璋活动相符的有()①建立明朝②废除丞相制度③建立东厂④靖难之役A. ①②B. ②④C. ②③D. ③④3.电影《锦衣卫》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A.宋朝B.明朝C.清朝D.元朝4、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拜访明太祖统治后期的政府衙门,那么他不可能如愿的是()A.丞相府里热闹非凡B.锦衣卫的头子召见了他C.六部长官接见了他D.看到学子在读四书五经5.如果你是右图中的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A.熟读四书五经B.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C.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二)1、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2.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教育文档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明朝的建立情况,掌握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影响;2.掌握科举考试的变化情况。
3.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概况;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自主学习】一、明朝的建立时间:年建立者:,定都_______,他就是________。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分封_________,驻守各地,________,巩固皇室。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
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_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实行八股取士具体变化:(1)考试内容: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格式:答卷被称为“______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_________。
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不利于选贤任能,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四、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进了原产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成为丝织业中心。
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活跃,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安徽的。
【合作探究】一、材料分析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案--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2.了解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知道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合作探究导学】【基础梳理】1.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多支反元队伍,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2)概况:1368年,________称帝,建立明朝,定都________(今南京),他就是________;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2.朱元璋强化皇权(1)目的:吸取元亡教训,解决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问题,巩固统治。
(2)措施①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a.在地方,取消________,设立“________”,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使行省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b.在中央,废除长期存在的________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设_______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②为监视官民,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a.特点:由________直接指挥,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b.职责: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c.发展:明成祖成立________,与锦衣卫合称“厂卫”。
(3)作用: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________大为加强。
【合作探究】朱元璋首先对国家官僚机构进行改革。
……开了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
——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教材,指出朱元璋对“国家官僚机构”都进行了哪些改革。
(2)“开了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的是朱元璋设立的什么机构?为何而设?由谁直接指挥?其主要职责是什么?(3)谈谈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word文档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基础知识】一、明朝的建立1、明朝的建立时间:___年建立者:___都城:___二、朱元璋强化皇权:①在地方:取消___,设___;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
②在中央:废除___和___,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
③朱元璋设___。
④文化上:实行___。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1、考试内容:___、___2、解释题目:______为标准。
3、答题格式:___。
4、影响:禁锢思想,培养出的人才,成为皇帝旨意的___。
四、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___、___、___、___、___等。
2、手工业:___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___是全国的制瓷业中心。
3、商业:___和___。
山西的___、安徽的___。
【能力提升】1.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2.明朝八股取士的危害?3.隋唐到明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变化?【堂测】1.《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xié)颃(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A.扩大六部权力B.改革丞相制度C.扩大地方权力D.加强君主专制2.《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A.强化封建皇权B.便于传达中央政令C.监视官民D.控制国家兵权3.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其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君主权力D.避免藩王割据4.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A.控制军队B.强化皇权C.钳制思想D.改革科举5.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财政、司法和军事。
这一措施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削弱地方行政权力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6.明代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能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七下历史)导学案: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主备人 复备人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班级 小组名 姓名一、学习目标:1.知道明朝建立的史实,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三、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同步学习》P34“自主学习”部分。
(二)、课堂练习:一、单选题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 (A .红巾军起义爆发B .朱元璋攻占应天府C .朱元璋建立明朝D .明北伐军占领大都2、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明朝3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 )A .设置进士科B .开创殿试和武举C .设置明经科D .明朝“八股取士”4、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出的特点是 ( )A .“八股取士”B .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C .试题类型繁多D .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5、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6、.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这是因为明朝 ( A .废除行中书省 B .设立锦衣卫 C .提升六部职权 D .实行八股取士7、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
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有()①玉米②甘薯③小麦④花生A.①②④B. 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明朝时期,景德镇以陶瓷举世闻名。
最能体现其高超制瓷工艺的是()A.青瓷B.白瓷C.唐三彩D.青花瓷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0、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A.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11、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A.叙说科举的兴起与变迁 B.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C.细述三省六部的分工职能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三)、合作探究:材料分析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
3.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
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5.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
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学习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
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合作探究】
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
该作品批判的是()
.八股取士
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分别是怎样强化皇权的?。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14课明朝的统治【学习目标】1.掌握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史实,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3.认识明朝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学习重点: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一.自主学习1.明朝的建立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他就是。
1368年,明军攻占,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2.朱元璋强化皇权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在地方上取消,设立“”;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地方。
在中央废除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司法上设立“”,监视臣民。
朱元璋设立,明成祖设立。
3.科举考试的变化(1)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
引进了原产于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经济作物;业从南方推广到北方,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2)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北京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 .安徽的。
二.合作学习总结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复习巩固1.明朝的建立者是()A.李渊B.嬴政C.赵匡胤D.朱元璋2.下列属于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理朝政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C.废丞相,强化君主专制D.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3.八股取士的学子必读的书籍是()A.《史记》B.唐诗C.宋词D.“四书”“五经”4.明朝的官员每天都活的战战兢兢,和哪个机构的设置有关()A.锦衣卫B.东厂C.西厂D.设厂卫特务机构5.我国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A.设置进士科B.设置明经科C.开创殿试和武举D.八股取士6.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与东方民族高雅的审美情操。
明朝时期全国的制瓷中心是()A.苏州B.泉州C.景德镇D.广州7.小明吃着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小明最早应该生活在()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四.综合提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名师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14《明朝的统治》【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明朝建立情况。
掌握明太祖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知道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的展示出示有关资料辅助教学,通过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明朝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学习重点】1、 明朝建立2、 朱元璋强化皇权3、 科举考试的变化[学习的难点]正确评价八股取士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知识回顾:1.北宋时的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
意义:大大促进 。
2.汉代时人们利用________做成指南的工具,称为“________”。
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制成了________。
意义:大大促进了世界______________的发展。
3.火药发明: 。
运用: ,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意义:对欧洲火器制造和 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 的变革。
1、新知学习:1、【导】由“从和尚到皇帝,从万人之下到万人之上”这一话题导入新课。
2、【思】自主学习明朝建立:建立时间: ;建立者: (明太祖);都城: (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在地方:⑴ 取消 ,设立 ⑵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 ,监控 ,巩固 在中央:⑴废除 和 ,提升 的职权⑵把大都督府分为 、 、 、 、五军都督府,分散兵权 监察:设 ,监视官民(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加强)变化:⑴考试题目必须来自“ ”“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以朱熹的《 》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⑵文体格式有八个部分组成,称“八股文”(考试被成为“八 明 朝 的 统朱元璋强 化皇 权 机构 改革 科举考试 变化股取士”)局限性:内容 ,形式 ,脱离 ,禁锢农业: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 、 、 、 和 等手工业: ⑴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⑵苏州是 的中心⑶ 是全国的制瓷中心,生产 商业: ⑴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⑵ 和 是全国性商贸城市⑶出现有名的商帮: 、3、【议】(1)、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来强化皇权,但是皇帝专权也有弊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案(含答案)
第十四课《明朝的统治》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史实,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3、认识明朝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二、自读文本,预习评价1、明朝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___,建立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都城是____________2、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取消____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_,还先后分封___________3、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提升_________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
4、明太祖在军事上为了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___,为了监视臣民,设立了_______________,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__________。
5、明朝科举考试实行_______________,题目的来源来自_______________,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卷的文体是____________。
6、明朝农业上引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探究一: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有什么历史作用?探究二:明朝经济成就的取得有什么影响?我的问题与疑惑:四、学习小结明朝的建立-------朱元璋 1368年应天府--------政治上: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军事上:设立五军都督府设厂卫特务机构------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脱离实际,禁锢了思想,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顺从者意的顺从者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五、当堂检测第十四课《明朝的统治》课堂检测题1、明朝的开国皇帝是()A.朱元璋 B.朱棣C.朱允文 D.朱标2、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导学案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
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中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都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图片展示。
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2.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3.教师讲述明朝建立的概况。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
答案提示:巩固统治。
3.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答案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4.教师总结这些措施带来的结果。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1.史料解读。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14-明朝的统治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案【知识结构】一、建明诛元材料1:朱元璋是个没有文化底子的草根,在造反起义之前,他的丰富的社会阅历社会身份可只有两个:一个是乳名叫朱重八的长工,一个是法号叫如净的口渊博的学识游方和尚。
——《大明朝:从洪武到崇祯的权力变局》材料2:朱元璋的起义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材料3: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创血犹腥。
——朱无璋《不惹庵示僧》●根据课本P66完成填空。
1、明朝的建立时间:2、明朝的建立者:3、定都:【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生,今安徽风阳人,原名重人,幼时贫穷,后入皇觉寺为僧,17岁时离开寺院托钵流浪,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
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
朱元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并招其为女婿。
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成为起义军的实际领导人。
在徐达、朱升、常遇春、李善长、刘基等人的协助下,朱元璋战胜了各路势力,并赢得了北伐的胜利,1368 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位期间,进行了全面改革,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水乐。
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实力较强。
建文帝即位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二、强化皇权今我朝罢相。
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 ),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最突出的特点:废除了和②归纳:梳理历朝皇权的演变。
朝代具体措施秦朝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一省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三、经济发展四、请结合本课内容,自行设计思维导图。
五、巩固练习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A.元朝B.明朝C.清朝D.宋朝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A.东厂B.西厂C.锦衣卫D.内阁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D.四书五经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A.西域B.西洋C.东洋D.南美洲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7.明朝时厂卫特务的活动十分猖撅,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从城市至乡村都有他们的踪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A.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B. 皇帝爱惜自己的臣子C. 明朝叛乱较多D. 皇帝小心眼,臣民不规矩8. 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 秦朝B. 西汉C. 唐朝D. 明朝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及作业
●教学目标
1、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全面的掌握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
3.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
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四、教学方法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运用启发式和问题
目标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朱元璋的图片,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
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让学生分析图片与课本上图片差距大的原因)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建立
问:取代元朝是哪个朝代?(明朝),那么元朝为什么会灭亡呢?(学生思考)
生:元朝政治腐败、灾荒不断,导致农民起义,结果政权被推翻。
问:那么明朝是由谁建立的呢?哪一年?都城在哪里?(指导学生看书)生: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都城在应天府(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多媒体介绍朱元璋资料及明朝的疆域)
2、朱元璋强化皇权:
问: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生: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总结:
(1)在地方:①废行省,②设三司,③分封诸子。
材料分析
(2)在中央:①废丞相制度及中书省,②提升六部职权,②分散兵权,
问:皇帝每天坐在朝中却知道天下事,他是通过什么手段?
生:设“厂卫”,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总结:他的这些措施可以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实现大权独揽;为防止大权旁落,还立下“祖制”。
(3)材料分析
问:明太祖加强君权并定下祖训的目的?
师生讨论:使皇帝权力的加强,巩固统治
3、科举考试的变化
问: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到了明朝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总结:
(1)内容变化: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随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否则,就是离经叛道,文章再好,也不能录取。
(2)文体变化:有严格文体,只能分为八个部分,因此称为“八股文”。
问:这种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局限性?
生:①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②应试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能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科举改革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多媒体展示定州考棚及举子看榜图片):危害: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扼杀了人才的培养。
4、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5、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五、板书设计
时间:1368年
明朝的建立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应天府(南京)
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明朝的统治强化皇权的措施中央:废除丞相及中书省
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
科举制度的变化:八股取士
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一,巩固拓展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A.西域
B.西洋
C.东洋
D.南美洲
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