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弯孢菌叶斑病的快速鉴定方法

合集下载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出现与防治和治疗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出现与防治和治疗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概述•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识别与诊断•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预防措施•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化学防治方法目•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生物防治途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综合治理策略录病害定义与特点病害定义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由弯孢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导致叶片出现黄色至黄褐色斑点,严重时斑点连成片,影响光合作用,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病害特点该病害具有发病迅速、传播广泛、危害严重等特点,一旦发病,很难控制其蔓延。

此外,该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分布与危害程度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连作、密植、氮肥过多等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流行规律该病害在玉米生长季节内可多次侵染,具有发病迅速、传播广泛的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在适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因此夏季多雨年份往往发病较重。

发生原因发生原因及流行规律VS症状识别方法观察叶片检查叶鞘和茎秆病原菌鉴定技术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03栽培管理01气候条件02品种抗性病害发生条件分析采用多个抗病品种进行混合种植,降低单一品种感染风险,提高整体抗性。

选用抗病品种策略多样性种植抗病性鉴定01清洁田园02合理密植03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措施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徒长,加重病害发生。

要点一要点二节水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导致田间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原菌传播。

合理施肥与灌溉制度有效性选择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具有高效、广谱杀菌活性的药剂,确保防治效果。

安全性选用低毒、低残留的药剂,降低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同时避免对玉米产生药害。

玉米品种资源对弯孢菌叶斑病抗性评价及筛选

玉米品种资源对弯孢菌叶斑病抗性评价及筛选

5 0 、 8 6 R1 1H 1 A 3 1 B 7 4、 3 T 、 0 2 吉 4 、 5 T A、 6 4 HT 、 3 — B 7 H 3 吉
玉 1 6 B 7 5 吉 8 3 c 、 o 一 8 R1 1 IS 、 3 、 c 5 、 0 、3 — 、 3 、ml N v 3 、 5 、 S B 7 N 2 8 S
mo e o e au t h eitn et u v lra fn t fc r Th e ut ho d ta 7 v reisweehihyr ssa tt u v lra s o n 4 we e d lt v l aet erssa c oc r ua i u aqo on. er s l s we h t5 a te r g l e itn o c r ua i p ta d 1 r s i
r s sa t e it n . .
Ke r s c r v rey; ru ai u aa;eitn ee au to s lcin ywo d o n; a t Cuv lral n t rssa c v lain;ee to i
玉米 弯孢 菌 叶 斑 病 ( uv l i n t) 2 C rua al aa 是 0世 纪 8 r u 0年
R1 B、 玉 2、 5 A、 e 3 De3 、 e 4 、 秋 8 吉 81 单 OH 1 D 8 3、 8 6 D 8 8 硕 、
代 中后期在 华北 地区发 生 的一 种危 害较 大的新病 害 . 主要 危
害 叶 片 , 危 害 叶鞘 和 苞叶 【]抽 雄 后病 害 迅 速 扩展 蔓 延 . 也 1。 - 4 植 株布 满病斑 , 片提 早 干枯 , 般减 产 2 %~ 0 , 重 地 叶 一 0 3% 严 块 减 产 5 %以 上 , 至 绝 收 。 9 4年 戴 法 超 等 确 认 北 京 郊 0 甚 19 区 和河北 省 的一 些玉 米产 区发 生 一种 症状 异 于玉 米小 斑 病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及其抗源鉴定、抗性遗传研究现状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及其抗源鉴定、抗性遗传研究现状

由于此 病 主要 发 生在 成 株期 ,通 常是 接 种后 在
乳 熟期进 行 鉴定 。 同时期接 种方 法不 同 。 不 苗期接 种 宜 在 3叶 、 6叶期 进行 ,此 时大 多数 品种 的抗性 和成
据 报 道 , 米 弯 孢 菌 叶斑 病 在欧 洲 、 洲 、 洲 株 期 一致 。喷雾 接种 法 繁琐 , 种 量不 易掌 握 . 整 玉 美 亚 接 但
0 %, 已成 为 我 国 玉米 病 发 生 日趋 严 重 , 阻碍 了玉米 生产 的 发展 。因此 , 了 病 株 率及 病 叶 率 高 达 10 目前 ,
解 玉米 弯孢 菌 叶斑 病 的研 究进 展 .为 更 深入 的研究 产 区 的重要病 害之一 。 及 防治奠 定基 础 。
2 玉 米弯 孢 菌 叶斑 病 的 症 状 与 鉴 定 方 法
关 键 词 : 米 ; 孢 茵 叶 斑 病 ; 源 ; 性 遗 传 玉 弯 抗 抗
长期 以来 玉 米 育 种 目标 主 要 是 针对 抗 玉 米 大 、 失 玉米约 25亿 .
; 北省 发生面积 为 2 河 0, 玉米大 、 使 小斑病 和 丝 黑穗 上 . 产 2 %~ 0 减 0 6 %不 等( 北 京市 常 年 发生 面 积竞 达 9 1 : 病 得 到 了有 效 的 控制 , 而 . 作 制 度 的变 革 、 然 耕 品种 67万 h j . m_ l 。由于 玉米弯孢 菌 叶斑 病 是突发 性病 害 . 的更 换 及气 候 变化 的原 因 ,近 年来 玉 米 弯孢 菌 叶斑 发 生蔓 延迅 速 . 重时 叶 部病斑 密 集连 成 片 , 严 重病 地
维普资讯
摩2蛆 j 柏
2 8 粮 作物 0. 食 0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及其抗源鉴定 抗性遗传研究现状

玉米抗病鉴定标准

玉米抗病鉴定标准

玉米抗病鉴定标准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然而,受病害影响的玉米产量和品质低下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必须对抗病品种进行鉴定。

本文将介绍玉米抗病鉴定标准。

一、鉴定目的
玉米的抗病鉴定一般是为了筛选和鉴定抗病优良品种,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二、鉴定对象
玉米抗病品种鉴定的对象为作为种质来源的玉米品种。

三、鉴定方法
由于不同的病害具有不同的鉴定方法,下面分别介绍玉米的抗病鉴定方法:
1.珠孢菌核单胞菌病
用以感染母本的PDA培养基培育出的孢子悬浮液喷洒至玉米苗上,病程为5~7天后观察病情。

根据病情进行鉴定,病情轻微者,标定为抗病品种,病情重者,标定为易感品种。

2.白粉病
3.玉米霜霉病
4.玉米稻瘟病
四、鉴定标准
根据病情划分,病情轻微者标定为抗病品种,病情重者标定为易感品种。

五、鉴定报告
鉴定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品种名称、编码、来源、生产单位及育成人员姓名。

2.鉴定时间、地点、病害种类及植株数。

3.鉴定方法、鉴定材料及处理方法。

4.病情观察及分析报告。

5.鉴定结论。

六、总结
在实际操作中,玉米抗病鉴定方法和标准应根据不同病害的特点进行认真制定,以提高鉴定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建立科学的鉴定方法和标准,才能不断提高玉米品种的质量和产量,为发展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Fus3Kss1-MAPK级联途径的相关基因鉴定与结构特征分析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Fus3Kss1-MAPK级联途径的相关基因鉴定与结构特征分析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基因鉴定及其在致病性中的作用研究”(YJSCX2015-Y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microRNA 的抗玉米弯孢叶斑病分子调控机理研究”(31272026)。

第一作者简介:赵丰舟,女,1987年出生,黑龙江绥化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分子植物病理学。

通信地址: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与应用微生物研究所,Tel :0459-*******,E-mail :521zhaofengzhou@ 。

通讯作者:左豫虎,男,1965年出生,河南新郑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

通信地址: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Tel :0459-*******,E-mail :zuoyhu@ ;刘铜,男,1978年出生,江西萍乡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玉米病害研究。

通信地址: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E-mail :liutongamy@ 。

收稿日期:2016-03-16,修回日期:2016-06-21。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Fus3/Kss1-MAPK 级联途径的相关基因鉴定与结构特征分析赵丰舟,刘震,侯巨梅,崔佳,左豫虎,刘铜(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与应用微生物研究所,黑龙江大庆163319)摘要:植物病原真菌Fus3/Kss1-MAPK 级联途径在调控病原菌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为了明确Fus3/Kss1-MAPK 级联途径在玉米弯孢叶斑病菌中的调控作用,笔者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全基因组中的Fus3/Kss1-MAPK 级联途径的相关基因进行鉴定并对其分子结构特征分析。

结果表明: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中鉴定出Fus3/Kss1-MAPK 级联途径中3个蛋白激酶基因Clf 、Map2k 、Clk1和一个锚定蛋白基因ClSte50。

蛋白序列分析以及进化树构建等表明它们分别与来源其他植物病原真菌的Fus3/Kss1-MAPK 途径中的激酶蛋白和锚定蛋白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和保守结构域,有较高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进化关系。

玉米叶斑病病情分级标准

玉米叶斑病病情分级标准

玉米叶斑病病情分级标准
一、轻度感病,叶片上出现少量小斑点,斑点边缘清晰,病斑
呈浅黄色,不影响玉米植株整体生长。

二、中度感病,叶片上出现较多的斑点,病斑扩展较快,颜色
逐渐变深,叶片上出现黄化、枯黄现象,但整体植株生长受到的影
响较小。

三、重度感病,叶片上大片出现病斑,叶片变黄、枯黄,甚至
出现大片叶片枯死,植株生长受到明显影响,产量减少。

四、严重感病,叶片大部分被病斑覆盖,叶片枯黄、干枯,严
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导致严重减产。

以上病情分级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但总体来说,它们为农民和农业专家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来评估和监测玉
米叶斑病的病情,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

玉米杂交种对弯孢叶斑病抗性鉴定

玉米杂交种对弯孢叶斑病抗性鉴定
moe s ro s h ie s d pa tr t n ie s d l a aewee bg e n g e,t ed s a e e r ei c e s d ga u l n h ie s d r ei u ,te d s ae ln ae a d d s a e e rt r ig ra d big r h ie s d d ge n r ae r d al a d t e ds a e f y po i o s e de r d al r m h e o t hetp.Th r s e te l ini c n i e e c n r ssa c mo g tse tras st nsa c n d ga u yfo te b lw o t o i l ee wa xr mey sg f a tdf r n e o e itn e a n e t d mae l.Th i i i e
维普资讯
安徽农 业 科学 , unl f n u A r Si2 0 ,62 :1 ,2 J ra o A hi gi c.0 8 3 ()66 65 o .
责 任 编辑 张杨林 责任 校对 王 淼
玉米杂交种对弯孢 叶斑病抗性鉴定
王 波. 张元元 安 科 学 ,徽 阳2 1 ) ( 徽 技 院安 凤 3 0 30
Zh ng n95 sCK,1 iehy rd r no u ae t t o e fmaz u v lral a p tds a eb iga fca p a i gt de tf e da 8a 4maz b isweei c lt dwihpah g n o iec r ua i e fs o ie s yusn  ̄i i s r yn oi n iy i l
摘 要 『 目的] 弯孢 叶斑病 的 抗性 育 种提 供 理论 依 据 。方法] 为 『 以郑 单 9 8 对 照 , 用人 工喷 雾对 1 玉 米 杂交种 接 种 玉米 弯孢 叶 5为 采 4个 螽病 菌 , 王 统计 病情 指 数 , 定抗 病 性 。 果] 着时 间 的增 长 , 试 材料 病 情 越 来越 严 重 , 鉴 『 结 随 供 病株 率 、 叶 率越 来越 大 , 病程 度 逐 渐加 病 发 深, 发病 的部 位 由下 而上 逐 渐上 升 。 试材 料之 间抗性 存在 极 显著 差异 。 0 4 x齐 38 A 1① ) 供 系 2 9 f 1x 0 5 的病 情 指数 最 小 , 1_1 , 为 43 % 然后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又称黄斑病,农民叫黄叶病,是近年来我省玉米上继大、小斑病、锈病之后的又一重要病害。

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后,叶片布满病斑,连片时干枯死亡,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降低产量。

一、发生症状: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

病斑初为水浸状或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之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因品种抗性不同而表现不一样,一般长1-5mm,宽1-2mm,大小不等;病斑中央苍白色,呈半透明状,周围有褐色环带,外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多个病斑相连形成大斑,叶片的前半部或叶缘坏死;病斑在叶片上呈不明显的分节状发生。

潮湿的情况下可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病原物:病原为新月弯孢菌和不等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弯孢霉属。

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32℃,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很少萌发。

三、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越冬。

带菌的玉米秸杆和杂草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叶片上,进行再侵染。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属于典型的成株期病害,玉米苗期抗病性较强,随着植株生长抗性减弱。

河南田间发病始于7月下旬到8月初,发病高峰在玉米抽雄后,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

由于该病潜育期短(2-3天),7-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如遇高温、高湿,可在短时期内大面积流行发生,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

四、防治方法: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策略是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经抗性鉴定,目前较为抗病品种有农大108、郑单14、农大951、中玉4号、掖单12号、郑单7号、丹玉13号;发病较重的有掖单13号、丹玉20号和郑丹958等。

2、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

合理轮作,合理密植,加强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集中处理,减少初侵染源。

玉米三种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玉米三种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104·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6期4.3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换茬,培育适龄壮苗,促使秧苗健壮生长。

整个生长期应避免渍害、肥害、药害伤苗。

及时检查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优化调控健身栽培,减少病虫害发生。

4.4 生物防治栽后,结合浇活棵水,每667m2用EM生物菌1 000ml对水500~750kg灌根抑制土壤病菌。

4.5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时,应严格掌握好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和国家规定不得在蔬菜上使用的农药,以及含有这些农药的复配剂。

猝倒病:每667m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5g,拌干细土50kg撒施,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疫病:每667m2用30%乙蒜素乳油40ml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50kg喷雾,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细菌性角斑病:每667m2用53.8%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80g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2.5g,对水50kg喷雾,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瓜绢螟:每667m2ᅱᙈඡfᘒЀᚐૠཇֆ I͘णອ MIܝ雾,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蚜虫:每667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水50kg喷雾,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蜗牛:每667m2用6%密达颗粒剂300g,撒施在根际附近土面,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5 采收雌花开放后10~12天采收,宜在下午4:00后进行。

6 选留种初果期选择具本品种特征特性的植株,采用异株间人工授粉留种,每株留1个种果并扣上记号。

授粉后50~60天,表皮淡黄色时采收,并随即剥皮晒干。

摘要:玉米在拔节期至抽穗期前后往往较大面积发生弯孢霉叶斑病、北方炭疽病、褐斑病三种叶斑病。

由于病害症状容易混淆且常常混合发生,同时病情发展较快,危害较大。

分析今年的气候特点,极有可能造成叶斑病的流行蔓延,提醒广大农民朋友注意预防和查治。

关键词:玉米;叶斑病;诊断;防治1 弯孢霉叶斑病症状表现:初发病时呈淡黄色、半透明的小斑点,周边水浸状。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本 研 究 以玉 米 弯 孢 菌 菌 丝蛋 白作 为 免 疫 原 , 制 备 了多克 隆抗体 , 建 立 了快 速 灵 敏 的 玉米 弯 孢 菌 并 E IA检 测体 系 , 进 一 步 进 行 针 对 玉 米 弯 孢 菌 的 LS 为
快速 检测 试 剂盒 的研 究 奠定 了基 础 。
1 材 料 与方 法
9 6的碳 酸 盐缓 冲液 稀 释抗 原 到 1 . 0
基金项 目: 十一五” “ 国家科 技支撑计划 ( 编号 :0 6 AD 8 0 ) 20 B 0 A 5 。 作者简介 : 刘卉秋 (9 2 ), , 宁抚顺人 , 18 一 女 辽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 植 物免疫学研究 。E—ma :u uquml@h talcr。 i l h iis i li e om i o .n 通讯 作者 : 曹远银 ( 9 5 ) 男 , 15 一 , 研究 员 , 主要从事 植 物免疫 和分 子 植物病理学研究 。
米 弯孢 菌 叶斑 病 病原 菌及 其他 病 原真菌 均 为沈 阳农 业 大 学植 物 免疫 研 究 室保 存 , 有其 他 试剂 均 为 分 所
析纯。
1 2 试 验 方 法 .
华北 、 北 的主要 玉 米产 区 , 东 该病 的发生 面积 逐年 扩 大 , 情 也渐 趋加 重 , 害 程 度 有 超 过 大斑 病 、 斑 病 危 小 病 的趋 势 -1 目前 , 我 国国 内对 C 1n t 2。 在 .u aa的形 态 、 物 学特 征 、 害 症 状 和 特 点 、 病 性 等 进 行 了 生 病 抗
磨 , 在 4 ℃ 下 2次 离 心 ( 0 0 0 rmi 心 1 经 1 0 / n离 0
有快速 、 灵敏 、 异 及 操 作 简 便 等 优 点 , 于那 些 用 特 对 常规 方法 难 以检 测 的病 害 , 有 独 特 的优 势 。该 技 具 术 已被有 效 地应 用 到植物 病 原菌 特别 是 病原 真菌 的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成株期抗病性鉴定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成株期抗病性鉴定
维普资讯
第 3 O卷 第 l期
V o1 3 .0
N o. 1
20 0 2年
3月
M a.2 0 r 0 2
玉米弯孢茵 叶斑病成株 期抗 病性鉴定
张定 法 何培 新 银 , ,

川。 李来泉。 ,
( . 南 职技 师 院 , 南 新 乡 4 3 0 : . 县 市 北 云 门1河 河 503 2 辉 河 560 3辉 市农业局 . 南 辉县 430 河 5 6 0 J
i t m ro t (… u[ ra n s e pe i d o 、 a i f … d ie d ndte . h e uhss w e ha he s r n e t d al d d d m a id T e r s ho d t tt t ais t s e l i a ge
常导致叶 片枯焦“、 为了搞清玉米杂交种及常用 自交系成株期对弯孢菌叶斑病 的抗性 , 为生产 中选用 、 选育
抗 病 杂 交 种 提 供 依 据 . 0 0年 于 辉 县 市 对 1 0份 玉 米 自交 系 及 l 20 5 4份 河 南 主 栽 玉 米 杂交 种 进 行 了抗 病 性 鉴 定 , 抗 性 遗 传 进行 了初 步 分 析 。 对
A b t a t:Th ie s e itD eo kn s. y r tan n 1 Okn so efmaigsr iso sr c eds a erssa c f1 id ) h b i sri sa d 5 id fs l 4 f d - t tan fmaz n ie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4 2 2 0 ) 10 2 — 3 1 0 —8 X( 0 2 0 —0 90

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研究

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研究

摘要
本 文通 过 提 取 玉 米 弯 孢 菌 叶斑 病病 原 菌 蛋 白质 , 疫 家 兔 制 备 抗 血 清 , 不 等 弯孢 免 用
菌 、 米 小 斑 病 菌 、 米 圆斑 病 菌 和 玉 米 大 斑 病 菌 ( 弯 孢 菌 相 似 或 相 近 ) 白吸 附 除 去抗 血 清 玉 玉 与 蛋 中 的交 叉 反 应 抗 体 , 高 了抗 体 的特 异 性 。 建 立 了酶 联 免 疫 检 测 玉 米 弯 孢 菌 叶斑 病 的技 术 , 提 应 用 AB C—EL S 和 间接 E S 检 测 玉 米 弯 孢 菌 叶斑 病 , IA LIA 比较 了两 种 方 法 的 灵 敏 性 和 特 异 性 。 结 果 显 示 AB C—E S 较 间接 E IA 检 测 灵 敏 度 高 2到 5倍 。 LIA LS
Afe t e n t e a tr h a i r we e a s r e wih t e p o en f C .n e u ls CD. ee oto u s r b o b d t h r t i o iaq a i, h tr srph s,
C c ro u o. a b n m d H . u cc m t r dc t h r s—e ci g a tb d e f t e a tsr ,t e n a t r iu o e a ia e t e co s ra tn n io is o h n i a h e s e iiivo h n i r wa e r k by r i d C . u aa n maz s d tc e y t e ABG p cfct ft e a t e a. s r ma a l as . s e 1 n t i ie wa ee td b h ELI A n n ie tELI A fGo ta t r b i I G— S a d i dr c S o a —n i a b t g HRP. es e i ct n n i vt fb t — Th p cf iy a d s st i o o h i e i y

江苏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种质资源抗性评价

江苏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种质资源抗性评价

任春梅,程兆榜,陆 芳,等.江苏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种质资源抗性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24):95-99.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24.013江苏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种质资源抗性评价任春梅1,程兆榜1,陆 芳1,孟庆长2,孔令杰2,朱 云3,季英华1(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3.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刘庄镇农业农村局,江苏盐城224112) 摘要:玉米弯孢叶斑病是近几年在玉米上较普遍发生的一种真菌病害,该病害可造成玉米严重减产,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为给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可靠依据,应用单孢分离法和rDNA-ITS分子鉴定法,分离鉴定到3株江苏当地玉米弯孢叶斑病病菌,序列比对确定其均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

应用当地菌源,采用人工喷雾接种法,对2022年江苏省玉米区试品种进行弯孢叶斑病的抗病性鉴定。

结果显示:鉴定的73个品种中,对弯孢叶斑病的抗性有高抗、抗、中抗、感4个级别,其中普通玉米的抗性水平高于鲜食玉米,普通玉米有6个品种表现为高抗,占鉴定总数的8.22%;鲜食玉米有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鉴定总数的6.85%。

说明此批玉米品种抗弯孢叶斑病的能力较好,高抗品种可多年多点重复鉴定,发挥品种的抗性应用价值;抗性水平较低的鲜食玉米品种要在种植区内提醒农户早防早治,尽量减少损失。

关键词: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单孢分离;抗病性;种质资源 中图分类号:S435.131.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24-0095-05收稿日期:2023-05-25基金项目:江苏省重大品种创制项目(编号:PZCZ201710)。

作者简介:任春梅(1981—),女,江苏大丰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病毒及玉米病害研究。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研究综述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研究综述

四、 问题 与展 望
( 研究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 一) 1 抗病育种 方面没有统 一的评价 、 标准。在抗性评价上 , 同的研究者采 不
菌丝生长的最适p 值为7 孢 子萌发 的 H ,
最 适宜p 值 为6 菌丝生长对光照要求 H 。
不严, 光照对 其基本没有影响 , 暗交 光
替有利于孢 子形成 , 光线对孢子萌发 且
Hale Waihona Puke 和跟踪 问效机制 。 重视 , 制定 了以奖代补政 策 , 每个获 对
证 企 业 奖 励 1 ~ 万 元 ,激 发 了 企 业 万 5
二 、 点建 议 几
( 理清 工作思路 一)
“ 三品一标 ” 证的积极性 。二是市 场 认
“ 二 五 ” 间 , 三 品一 标 ” 展 十 期 “ 发 进 入了一个关 键转型期 ,由相对 注重 发展 规模进入 更加注重发 展质量 的新
农产 品质 检中心 ,加 挂绿色食 品办公 室和无公 害农产品办公 室牌子 , 人 有2 获得 “ 品一 标 ” 查 员 ( 三 检 核查 员 ) 证 书。 从固始县 “ 品一标 ” 三 发展 的总体 态势来看 , 仍存在一些 制约 因素 。一是
标 ”是政府 主导的安 全优质农产 品 )
无公 害农产品 、 绿色 食 品 、 机食 有
品和农产 品地 理标志 ( 以下简 称 “ 三品


平, 因此 , 县 “ 品 一标 ” 展 思 路 全 三 发
是: 在严把 质量关 的同时 , 定发展 目 确 标, 实现 “ 度 、 量 、 益 ” 协调发 速 质 效 的
展。
全 , 系队伍 加强。县编委批准成立 了 体
素 、 fN度和栽培技术等。玉米弯孢 耕- q  ̄ 菌菌源量是病害发生 的内因 , 秋翻地不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症状病因及防治方法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症状病因及防治方法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症状病因及防治方法玉米种植过程中,病害非常多,很多种植户将危害玉米叶片的这些病害都统称为叶斑病,但其实每种病害的病原菌及发病症状都不一样,下面主要给大家介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危害症状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一种叶面性病害,专门危害玉米的叶片,包括叶鞘、苞叶等,这个病害侵染玉米植株后,会在玉米叶片上产生许多密密麻麻、近似圆形的小斑点,尤其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这些小斑点会连成片,最后造成叶片干枯,严重影响玉米的健康生长。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原因1、田间温湿度大。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其病原菌喜温度高、湿度大的环境条件,所以会在夏未高温多雨的时候发生严重。

2、非抗性品种。

玉米种子带菌或者非抗性品种,这让玉米种子下种之后就会带菌生长,待田间温湿度适宜后便显症发病。

3、不科学施肥。

在施肥方面缺乏科学合理性,如在玉米播种之前没有施足底肥,在追肥时不会根据植株长势、各阶段需肥特性进行合理施肥,导致玉米生长后期出现脱肥缺素现象,抗病力低。

4、不合理密植。

在该间苗时没有进行间苗,会让植株生长过密,田间湿度大;同时田间栽培管理差,在培土、除草剂浇水方面做不到,让田间的杂草长得比玉米还高、植株生长不良,抗病力低。

5、清田工作不到位。

在玉米采收后没有做好清田工作,没有将枯枝败叶、田间杂草、发病植株或者玉米穗棒等清除至田外烧毁,会给病原菌提高良好的藏身场所,从而顺利越冬,会增加来年的危害。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要选优良的抗病玉米品种,如目前比较流行的农大951、中玉4号等。

2、种子消毒选好种之后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将种子放入55℃以上是恒温水30分钟消毒,或者使用含有杀菌成分的拌种剂进行拌种。

3、合理施肥在施底肥时一定要施足,同时多使用有机肥或者自家沤制完全腐熟的农家肥替代大量化学肥料的使用,在追肥时要学会根据玉米田间的长势追施不同类型的肥料,植株生长弱就追施高氮性肥料,植株生长旺盛就追施高钾型肥料,适量适时巧喷叶面肥,提高植株抗逆抗病能力。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防治药剂筛选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防治药剂筛选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防治药剂筛选摘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

其危害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大、小斑病,成为玉米主要病害。

化学防治是重要的防治方法,为了筛选出高效的药剂进行防治,本实验对8种药剂(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多菌灵、阿米西达、爱苗、三唑酮、世高、烯唑醇)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

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表明,爱苗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1.84 mg/kg;其次是代森锰锌、世高、烯唑醇,EC50分别为3.14 mg/kg、3.98 mg/kg、8.48 mg/kg。

关键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化学防治1 引言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俗称黄斑病,是我国玉米生产区继玉米大斑病及小斑病之后又一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的叶斑病害。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少数玉米生产区发生该病,根据其症状曾被称为“黄斑病”。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病害的深入研究和对病原菌的认识,根据国际对该病的英文称谓,病害的中文名称确定为“弯孢菌叶斑病”。

此病害一般使玉米减产20%-30%,个别地块达50%以上,甚至绝产﹝1﹞。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初为褪绿小点,病斑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在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一般宽1毫米-2毫米,长1毫米-5毫米,中央苍白色、黄褐色,边缘有较宽的环带,最外围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数个病斑相连可形成叶片坏死区。

此外,弯孢菌叶斑病在不同品种上,特别是在抗病及感病品种上,病斑大小、形状、晕圈宽窄等特征差异极大〔2〕。

高温潮湿天气候有利于该病的发生;该病易与小斑病、圆斑病、眼斑病混淆,不易区别,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和蔓延;从患有该病的地区调运玉米种子是导致一些地方发病的主要原因。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具有一定的发病规律。

患病叶和秸秆是主要的初浸染源。

该病菌以菌丝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或以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相对湿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状态越冬。

100个玉米品种抗性鉴定试验总结讲解

100个玉米品种抗性鉴定试验总结讲解

玉米品种对灰斑病的抗病性鉴定巍山县植保植检站蹇永祥余国俊摘要:本试验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玉米灰斑病在不同玉米品种上发病情况,通过病情指数、严重度鉴定出品种的抗性。

经过三年对100个玉米品种的多次试验,得出了多个较抗病生理性状好的优良品种。

关键词:玉米品种;灰斑病;抗病性;鉴定;严重度玉米在全世界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第三大作物。

它也是我省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1200-15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28%,占大春粮食面积的30-37%,占全省粮食面积总产的28%,我县种植玉米达10万亩,占全县粮食面积总产的50%左右。

但由于多年来品种、结构未从根本上进行调整和高氮肥栽培以及后期缺乏精细管理,我省的玉米灰斑病、大、小斑病为主的叶斑病在近年来发生面积逐渐扩大,特别是灰斑病发生极其严重。

为保证玉米种植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提高玉米品质、产量,尽量挽回因玉米灰斑病造成的损失,我县对100个玉米品种开展了为期三年抗性鉴定试验。

最终得出结果,并把抗、中抗、高抗且生理性状较好的优良品种推广于实际生产。

1、试验时间及地点本试验于2007年至2009年的4—10月开展。

地点选在永建镇永利村委会唐家明田中,海拔1900米,属坡地,中等肥力,粘性土壤,浇水方便,前作为小麦、玉米,4月底翻地,深20cm,塘施底肥复合肥20kg/亩,5月中旬下种,5月底出苗,10月初采收。

2、试验材料及方法试验材料为大理州植保站提供的84个品种及本县选择的16个品种(见表二),试验设100个处理,一次重复,共100个小区,按当地常规种植,每小区宽1.5m,长4m,16塘点播,密度为3600株/亩,简单随机排列。

玉米腊熟期(9月初)调查,每小区定点、定株(5株)、定叶(穗位叶上3叶下2叶,共6叶),调查病情指数、严重度,见表二。

并根据平均严重度鉴定出各个玉米品种的抗病性。

3、试验对象及分级标准3、1灰斑病及病原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

玉米病害调查记载标准国区

玉米病害调查记载标准国区

玉米病害调查记载标准1.大斑病在玉米进入乳熟后期进行调查。

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

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3叶,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进行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大斑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

2.小斑病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

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3叶,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大斑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

3.丝黑穗病在玉米进入乳熟后期进行调查。

逐株调查,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

发病株率(%)=发病株数×100 调查总株数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描述见表1。

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丝黑穗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

4.灰斑病在玉米进入乳熟后期进行调查,生育进程相近的材料在同一天完成调查。

目测每个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重点部位为玉米穗位上方3个叶片,根据病情级别划分标准,对每个材料进行记载。

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表1玉米灰斑病病情分级依据鉴定材料群体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抗性水平,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玉米对灰斑病抗性的评价标准5.弯孢菌叶斑病在玉米进入乳熟后期进行调查。

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

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3叶,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进行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

6.锈病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

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下方的接种叶片,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进行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锈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

玉米弯孢叶斑病致病及抗性机理研究现状

玉米弯孢叶斑病致病及抗性机理研究现状

第43卷 第1期2021年3月 延 边 大 学 农 学 学 报AgriculturalScienceJournalofYanbianUniversity Vol.43No.1 Mar.2021收稿日期:2020 09 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60395)作者简介:李君(1995—),女,山西长治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玉米遗传育种。

吴委林为通信作者, E mail:wlwu@ybu.edu.cn文章编号:1004 7999(2021)01 0100 09 DOI:10.13478/j.cnki.jasyu.2021.01.014玉米弯孢叶斑病致病及抗性机理研究现状李 君, 单莉杰, 郑大浩, 吴委林(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摘要:弯孢霉真菌[犆狌狉狏狌犾犪狉犻犪犾狌狀犪狋犪(Wakker)Boedijn]可侵染玉米、水稻等多种作物,是国内、外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且发展迅速。

该文对玉米弯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因子、致病相关信号通路、诱导抗病生理机理及防治方法等进行了论述,并对未来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研究做出展望。

关键词:玉米;弯孢叶斑病;致病机理;抗性诱导中图分类号:S435.131.4 文献标识码:A 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狊狋犪狋狌狊狅犳狆犪狋犺狅犵犲狀犻犮犻狋狔犪狀犱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狅犳犿犪犻狕犲犮狌狉狏狌犾犪狉犻犪犾犲犪犳狊狆狅狋LIJun, SHANLijie, ZHENGDahao, WUWeilin(犃犵狉犻犮狌犾狋狌狉犪犾犆狅犾犾犲犵犲狅犳犢犪狀犫犻犪狀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犢犪狀犼犻犑犻犾犻狀133002,犆犺犻狀犪)犃犫狊狋狉犪犮狋:犆狌狉狏狌犾犪狉犻犪犾狌狀犪狋犪(Wakker)Boedijnisoneofthemaindiseasesindomesticandforeigncornproducingareas.Itcaninfectcorn,riceandothercrops,andhasdevelopedrapidly.Inthispaper,thebio logicalcharacteristics,pathogenicfactors,disease relatedsignalpathways,physiologicalmechanismofin ducingresistanceagainstthepathogenandcontrolmethodswereextensivelyreviewedandmadeanoutlookontheresearchofcurvularialeafspotinmaize.犓犲狔狑狅狉犱狊:maize;curvularialeafspot;pathogenicmechanism;resistanceinduction 玉米是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农业上占据重要位置。

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鉴定

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鉴定

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鉴定张艳菊;赵珊;杨森;周莹莹;赵伟【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48)006【摘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近年我国玉米生产中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在黑龙江省已演变为主要病害.通过采集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等玉米产区病叶标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可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棒状弯孢Curvularia clavata、不等弯孢Curvularia inaequalis、苍白弯孢Curvularia pallescens4种弯孢霉引起,且对玉米叶片均具有致病性,其中新月弯孢为优势种,致病力最强.【总页数】7页(P17-23)【作者】张艳菊;赵珊;杨森;周莹莹;赵伟【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150030;哈尔滨市阿城区种子服务中心,哈尔滨150399;黑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31【相关文献】1.玉米自交系齐319对弯孢霉叶斑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J], 刘翠娜;代君丽;吴刘记;邢小萍;李洪连;袁虹霞2.13种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弯孢霉叶斑病菌的毒力测定 [J], 甘林;代玉立;杨秀娟;杜宜新;阮宏椿;石妞妞;陈福如3.海滨雀稗弯孢霉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J], 林江;王红星;赵庆杰;张一恒4.雨后严防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蔓延 [J], ;5.南繁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J], 郑肖兰;郑行恺;赵爽;郑浩;陆翠梅;蔡秀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