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ppt课件
立克次体属和巴尔通体属ppt课件
排列: 散在于细胞浆中、核旁成堆
(斑点热立克次体在胞浆或核内)
培养: 专性细胞内(活细胞内)寄生
培养方法: 鸡胚卵黄囊内接种
组织细胞培养
动物接种
精选ppt
4
抵抗力:
热、消毒剂: 较弱(56℃,数分钟,0.5%石碳酸、
0.5%来苏,75%酒精中数分钟)
抗生素: 敏 感:氯霉素和四环素
不敏感:磺胺类
低温、干燥: 较强(-20℃或冷冻干燥半年以上)
抗原构造:
群特异性抗原,种特异性外膜抗原
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斑疹伤寒等立
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X菌株有共同的耐热多
糖类抗原。利用这些变形杆菌菌株代替立克次
体抗原,进行定量非特异凝集反应(交叉凝集
反应),以检测人或动物血清中的相应抗体。
协助诊断斑疹伤寒,恙虫病,滴度超过1:160有
附近的淋巴结肿大,皮疹。治疗拖延
肺炎、脑炎、DIC。
精选ppt
10
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血清学诊断
1.外斐反应 (非特异性)
诊断:立克次体和东方次体
效价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价增长
2.补体结合(CF)反应 (特异性)
所用抗原:可溶性抗原(群特异抗原)
洗涤过的颗粒抗原(种特异抗原)
诊断:斑疹伤寒群、斑点热群、恙虫病、
15
2.细菌性血管瘤(bacillary angiomatosis)
病原体: 亨氏巴尔通体(B.henselae)
罗卡利马巴尔通体(B.rochalimaea)
易感人群: 免疫力低下(尤其AIDS)
病变组织学特征: 毛细血管增生等(血管瘤)
培养基: 巧克力色琼脂
立克次体病讲课PPT课件
诊断注意事项
重视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Part Four
立克次体病的治疗 与预防
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及早发现和治疗立克次体病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疗。
国际合作与交 流:各国科学 家正在加强合 作与交流,共 同推进立克次 体病的研究进
展。
THANKS
汇报人:
病例教训:从病例中吸取 的经验教训和改进措施
Part Six
立克次体病的最新 研究进展
研究动态
最新研究:立克次体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最新治疗:立克次体病治疗方法的创新与突破 最新发现:立克次体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成果 最新趋势:立克次体病防治策略的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成果
发现新的立克次体病原体
开发出针对立克次体病的特效 药物
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可能的感染源,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Part Two
立克次体病的临床 表现
发热
立克次体病患 者常出现发热 症状,体温可 高达39℃以上。
发热持续时间 较长,可达数 周甚至数月之
久。
发热时伴有畏 寒、寒战、头 痛、肌肉酸痛
等症状。
发热可呈间歇 热或弛张热, 部分患者可出
现稽留热。
抗菌治疗: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是治疗立克次体病的关键,需要根据病原体类型和病 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
支持治疗:对于严重病例,需要采取支持治疗措施,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输血等。
预防复发:在治愈后,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立克次体病的再次发生。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抗炎 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18章立克次体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立克次体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加强耐药性监测和抗菌药 物合理使用。
联合用药成为趋势
为了提高抗菌效果和克服耐药性问题,联合用药已成为立克次体感染治疗的重要趋势。
立克次体与其他微生物的比较研究
与细菌比较
立克次体与细菌在微生物分类、细胞结构、免疫原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导致了立克次体感染与细菌感染在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 不同。
人群聚集性
立克次体病常呈家庭和社区聚 集性。
立克次体的感染控制
预防措施
监测与报告
加强疫源地和传染源的控制,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个人防护。
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疫情 动态。
疫苗接种
治疗措施
目前还没有针对所有立克次体病的疫苗,但 可针对部分病原体接种疫苗。
以药物治疗为主,首选药物为抗生素和抗菌 药。
在病程早期,立克次体的密度较高,容易杀灭。
02
足量用药
选用敏感药物,并使用足够的剂量,以保证药物有效渗透到感染部位
。
03
长期治疗
由于立克次体对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治疗时间要足够长,一般
为7~14天。
立克次体的耐药性与治疗策略
耐药性的产生
立克次体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 变,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与病毒比较
立克次体与病毒在微生物分类、复制和传播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 异导致了立克次体感染与病毒感染在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不同。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命名
由于立克次体是当时唯一已知的能够在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 传播的病原菌,因此被命名为立克次体(Rickettsia)。
兽医微生物学课件- 立克次氏体与衣原体
猫亲衣原体(Cp. felis)引起家猫和人的呼吸 系统及生殖系统疾病。
牛羊亲衣原体(Cp. pecorum)引起牛羊猪关 节炎、脑脊髓炎、肠炎及生殖系统疾病。
肺炎亲衣原体(Cp. pneumoniae)引起动物 和人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衣原体是一类具有滤过性、严格细胞内寄生, 并经独特发育周期以二等分裂繁殖和形成包涵 革兰氏阴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家 畜的衣原体病。曾被认为是一种 “大型病 毒”,定这类微生物与立克次体很相似,在许 多特性上与病毒截然不同。因此,衣原体是一 类介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的微体物。
常见与动物发病有关的衣原体
成熟的EB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在感染新的 易感细胞,开始新的发育周期,整个发育周期约 需48~72h。
微生物学诊断
病原检查 将所采病料制成血片或组织抹片, 经适当方法染色后镜检。若应用荧光抗体 法检查,则更为确切。或将病料处理后接 种于鸡胚卵黄囊内或适宜的易感动物,培 养出立克次体后,再用荧光抗体技术,血 清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等法进行鉴定。
抗体检查 可用已知抗原作凝集试验、补体 结合试验或中和试验,以证实患病动物血清 中的相应抗体,从而诊断该病。中和试验可 用豚鼠或鸡胚进行。
(1)原体
原体为直径0.2~0.4μm的小球性颗粒,有 胞壁,内有核质和核蛋白体,是发育成熟的 衣原体,为细胞外形式。Giemsa染色呈紫 色,Gimenez染色呈红色。原体具有高度的 感染性,在宿主细胞外较稳定,无繁殖能力 ,通过吞饮作用进入胞内,原体在空泡中逐 渐发育、增大成为网状体。
Giemsa染色
普通显微镜下的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感染ppt课件
16
诊断标准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个月有否旅游史、是否有接触过生虱的人等。 临床表现:突然持续发热,伴剧烈头痛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体征: 80%以上的患者4~7日出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2~5mm, 压之退 色,一周后变为暗红色或紫癜样皮损,压之不退色。
实验室检查:外斐氏反应≥1:160为现患诊断参考效价; 立克次体凝集反应≥ 1:8为阳性; ≥ 1:256为现患诊断;补 体结合试验≥ 1:8为阳性, ≥ 1:32为现患诊断; 间接免疫灾光试验IgM,IgG≥ 1:16为阳性,IgM≥ 1: 32,IgG≥ 1:256为现患诊断;
毒血症,血管渗透性改变,DIC,休克等
免疫性
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6
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型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氏体引起, 经人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
病原学
普氏立克次氏体呈多形性球杆状,宽0.3~0.6微米,长 0.7~2.0微米。最长可达4.0微米 革兰氏染色阴性, Giemsa染色淡紫红色 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 对消毒剂和抗生素敏感 与变形杆菌菌体O抗原有共同抗原成分,故可用外斐反应 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7
抗原结构
组特异性抗原 (细胞壁表层的脂多糖)
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如OX19、OX2、OXk等)的菌体 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 外斐试验:用这类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 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 有无相应的抗体。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种特异性抗原(与外膜蛋白) :不耐热。
11
临床表现-复发型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后可获得较牢固的免疫力。 但部分患者因免疫因素或治疗不当,病原体可潜伏 体内,在第一次发病后数年或数十年后再发病。其 特点是: 病程短,约7--10日 发热不规则,病情轻
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立克次体的概述 • 立克次体的生物学特性 • 立克次体与疾病 • 立克次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 立克次体的预防与控制 • 立克次体研究的展望
01
立克次体的概述
立克次体的定义
• 立克次体是一种微生物,属于细菌界,是原核生物的一种。它们通常具有细胞壁,且在细胞内寄生。立克次体是一类以 鼠类为自然宿主的有害寄生菌,会引发地方性或流行性斑疹伤寒。
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资料 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实验室检测包括病原学检查、血清 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方法。病原学检查可通过培 养、分离出病原体进行确诊,但培养难度较大,一般不 作为首选。血清学检查可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进行诊断 ,但抗体产生时间较长,早期诊断价值有限。分子生物 学检查如PCR等则具有快速、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优 点,但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核酸杂交
利用特定探针与立克次体核酸序列进行杂交,检测立克 次体核酸的存在。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通过特定的引物和酶,扩增立克次体的特定基因片段, 从而检测立克次体的存在。
下一代测序技术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本进行深度测序,检测立克 次体的基因组信息。
05
立克次体的预防与控制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针对不同的立克次体病原体,有不同的疫苗可供 选择,如斑疹伤寒、恙虫病等。
生理
立克次体是一种需氧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代谢率。它们能够在宿主细胞内繁殖, 并引起各种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
代谢
立克次体主要通过糖类和氨基酸作为能源,并利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它们还能 够利用不同的矿物质作为酶的辅酶因子,以参与代谢过程。
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课件
疫苗接种
目前已有针对某些立克次体病的 疫苗,如流行性斑疹伤寒疫苗。
立克次体的疫苗研究进展
现有疫苗
目前市面上针对立克次体病的疫苗有斑疹伤寒疫苗和Q热疫苗等。
研究进展
科研人员仍在研发针对其他立克次体病的疫苗,如恙虫病疫苗等。
06
CATALOGUE
立克次体研究的前沿和挑战
立克次体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立克次体的分布和传播途径
立克次体主要分布在自然界,常见于节肢动物如蜱、虱、蚤等,以及啮齿动物如 鼠类。
立克次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节肢动物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 感染动物的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
02
CATALOGUE
立克次体感染
立克次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头痛
感染可能导致头痛,通常在感 染初期出现。
实验室检测
医生会抽取患者的血液或 其他体液进行实验室检测 ,以确定是否存在立克次 体。
病理学检查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 会建议进行病理学检查, 以确定感染的具体类型。
立克次体感染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治疗
立克次体感染通常需要使 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杀 死细菌并消除感染。
支持性治疗
医生会提供支持性治疗, 以帮助患者度过感染期, 如补液和营养支持等。
立克次体还可能通过改变自身抗原的 表达方式,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 除。
例如,立克次体会释放有毒物质,导 致细胞凋亡和坏死,从而逃避机体的 免疫应答。
此外,立克次体还能抑制炎症反应和 干扰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影 响免疫应答的效果。
04
CATALOGUE
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
立克次体的吸附和侵入机制
寒战
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特别是 在感染初期。
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课件
立克次体的发现历史
总结词
立克次体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科学家开始注意到一些疾病的病原体 可能不是细菌。
详细描述
立克次体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一些科学家开始对一些疾病的病原 体产生疑问,认为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可能不是细菌。随后,他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些疾 病的病原体是不同于细菌的微生物,并将它们命名为“立克次体”。自此以后,立克次
立克次体对干燥、阳光、紫外线等理 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在干燥环境下 容易死亡。此外,立克次体对化学消 毒剂也较为敏感,如5%来苏儿、3% 石炭酸等均可将其杀死。
03
立克次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机制
01
02
03
侵袭力
立克次体通过特定的侵袭 机制进入宿主细胞,如黏 附、侵入、复制和释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 ,观察立克次体的生长和繁殖 情况,以确定其存在。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检测立克次体的特异性基因片 段,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
血清学诊断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立克次 体特异性抗体,了解立克次体
的感染情况。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 、头痛、皮疹等,结合流行病学 资料,初步判断是否为立克次体 感染。
05
立克次体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疫苗接种
研发针对特定立克次体的疫苗 ,提高人群免疫力,降低感染
风险。
健康教育
普及立克次体的相关知识,提 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
环境卫生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开展 消毒和灭菌工作,减少病原体
传播途径。
监测与预警
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课件
病情轻重、治疗时机、药物种类和剂量、患者免疫力等因素均可影响预后。
05
总结与展望
立克次体病的临床意义与挑战
临床意义
立克次体病是由立克次体微生物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具有较 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
挑战
立克次体病在人群中广泛存在,且不断出现新亚型,易引起 大范围流行,难以预测和控制。抗药性的产生也给治疗带来 了很大的困难。
立克次体病在未来的防治策略与展望
防治策略
针对立克次体病的流行趋势和特点,应采取综合性防治策略,包括加强监测和预 警、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加强疫苗研发和推广、加强国际合作等。
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未来对立克次体病的防治将更加科学和有效 。新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研发将为治疗和预防立克次体病提供更多手段。同时,加 强国际合作将有助于共同应对立克次体病的全球性挑战。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如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等。
03
立克次体的流行病学与防控措施
立克次体的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立克次体主要存在于野生动物 中,如鼠类、蜱虫等。人类感 染主要通过被蜱虫叮咬或接触 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而传播。
传播途径
立克次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 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 触患者血液、体液或病原体污
立克次体的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 等。
局部症状
由于病变累及部位不同,可出现 不同部位的症状,如肺炎可出现 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
神经系统症状
脑膜炎、脑炎等神经系统感染时, 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 碍等症状。
立克次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2024年立克次体病护理查房PPT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调整治疗方案:根据复查结果,医生会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剂量、用药时间等。 观察病情变化: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等,以促进病情恢复。
立克次体是一种介 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的微生物
立克次体病主要通 过蚊虫叮咬传播
立克次体病可引起 发热、头痛、皮疹 等症状
发病原因和机制
立克次体病是由立 克次体引起的传染 病
立克次体是一种微 生物,主要通过昆 虫传播
立克次体病的发病机 制包括:立克次体侵 入人体,引起免疫反 应,导致炎症反应
立克次体病的症状 包括:发热、头痛 、肌肉酸痛、皮疹 等
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
饮食建议:增 加蛋白质、维 生素和矿物质 的摄入,提高
免疫力
营养补充:适 当补充营养素, 如维生素C、维
生素E等
运动建议:适 当进行有氧运 动,提高心肺
功能
心理支持:保 持良好的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
提高免疫力
护理查房总结和建议
对本次护理查房的总结和评价
查房过程:查房过 程顺利,护士们表 现出良好的专业素 养和沟通能力
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查房的感受和 评价
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查房内容的需 求和建议
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查房方法的意 见和建议
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查房效果的评 价和期望
立克次体病护理注意事 项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内湿度
加强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定期清洁消毒,保持环境整洁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鉴定—立克次体(微生物检验课件)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产生的原核细胞
型微生物,为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工作受感染而牺牲的美国 医生Howard Taylor Ricketts而命名。
特点:
1. G-有细胞壁,多形性,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2. 含有DNA和RNA 两种类型的核酸,二分裂 3. 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光镜下可见 4. 以节肢动物为媒介或为寄生/储存宿主 5. 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引起发热出疹性疾病 6. 对抗生素敏感。
❖ 血清学反应 ❖ 外斐反应---非特异性 适用: 与变形杆菌抗原OX19 OX2 OXk有交叉的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恙虫病) (滴度≥1:160或4倍增长 ---阳性) ❖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 ELISA ❖ 其他
斑 疹 伤 寒
斑 点 热
猫抓病
恙虫病皮肤焦痂
蜱
斑疹伤寒 Q热 埃立克次体病 巴通体病 猫抓昆虫 主要临床表现
免疫力
普氏立克次体
人
(流行性斑疹伤寒)
人体虱 发热、头痛、皮疹 持久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伤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鼠等
(地方性斑疹伤寒)
鼠蚤 鼠虱
发热、头痛、皮疹
持久
恙虫病立克次体 鼠等 恙螨 (恙虫热)
局部黑色焦痂 发热、头痛、皮疹 内脏损害
持久
贝纳柯克斯体
家畜 蜱
发热、头痛
(动物间) 心内膜炎
一定程度
❖ 抗原构造——外斐氏反应(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 ❖ 抵抗力与细菌类似,对抗生素敏感(禁用磺胺)
不同立克次体在细胞内位置不同
❖ 普氏立克次体: 细胞质 分散 ❖ 恙虫病立克次体:细胞质近核处 成堆 ❖ 贝纳柯克斯体: 细胞质空泡 ❖ 五日热巴通体: 细胞外表面
立克次体护理ppt
立克次体护理•立克次体的概述目录•立克次体感染的症状与诊断•立克次体护理的要点•立克次体感染的治疗•立克次体感染的预防01立克次体的概述立克次体是一类微生物,属于细菌界,是引起斑疹伤寒、斑点热等疾病的病原体。
立克次体是一类微生物,属于细菌界,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它们通常寄生于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体内,通过叮咬或接触传播给人类,引起斑疹伤寒、斑点热等感染性疾病。
总结词立克次体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等。
详细描述立克次体有多种类型,其中常见的有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立克次体分别引起不同的感染性疾病,如普氏立克次体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可引起恙虫病。
立克次体的传播途径总结词立克次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叮咬、接触和呼吸道传播。
详细描述立克次体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节肢动物的叮咬传播,如恙螨叮咬可传播恙虫病立克次体。
此外,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等也可传播立克次体。
在特定条件下,如吸入被污染的尘埃、飞沫等,也可引起呼吸道传播。
了解立克次体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非常重要。
02立克次体感染的症状与诊断症状表现立克次体感染后,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
头痛是立克次体感染的常见症状,通常表现为全头痛或偏侧头痛。
感染立克次体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下肢肌肉。
部分患者在感染立克次体后会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躯干和四肢。
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皮疹通过采集患者血液或组织样本,在实验室进行病原体分离和培养,以明确诊断。
病原体分离抗体检测核酸检测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立克次体抗体,如IgM和IgG抗体,有助于诊断。
采用核酸检测方法,检测立克次体特异性核酸片段,可快速准确地诊断立克次体感染。
030201诊断方法立克次体感染需要与病毒性感冒进行鉴别。
病毒性感冒通常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全身症状较轻,且病程较短。
立克次体ppt
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成虫(腹面)
成虫(背面)
体长2〜10mm 吸血后30mm
04
(5)查菲埃立克体
传染源:储存宿主为→多种哺乳动物 传播途径:硬蜱→叮咬储存宿主→携带病原体的硬蜱叮咬人→单核-巨噬细胞 致病机制:寄生单核-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免疫损伤 所致疾病: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HME) 临床表现:发热+单核-巨噬细胞↓+多脏器功能损害
干虱粪→呼吸道、眼结膜传播→人(次要途径)
所致疾病:虱型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 临床表现:高热、头痛、皮疹
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其他脏器损害
虱 被叮咬者
病人
免疫力:持久(对斑疹伤寒群内其他立克次体有交叉免疫)
04
(2)莫氏立克次体
传染源:鼠(携带莫氏立克次体) 传播途径:鼠→鼠蚤、鼠虱→鼠→鼠蚤、鼠虱→立克次体在蚤、虱肠管上皮细胞内繁殖
皮肤、呼吸道、消化道
第1次菌血症→磷脂酶A
局部(淋巴组织、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第2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
全身
病理部位
高热、头痛、皮疹(或伴有神经、心血管、内脏损伤) 血管
04
(1)普氏立克次体
传染源:病人(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病人→虱叮咬病人→立克次体进入虱肠管上皮细胞内繁殖→虱叮咬健康人
→立克次体随虱粪便排泄在皮肤上→经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主要途径)
立克次体
Rickettsia
作者:王传生
01
立克次体
严格细胞内寄生、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革兰阴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共同特点:① 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② 多形态,有细胞壁,G‒(与革兰阴性菌相似) ③ RNA+DNA,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二分裂繁殖 ④ 节肢动物→传播媒介或储存宿 ⑤ 多为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 ⑥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潜伏期(Latent period): 2周
△ 突然发病 △ 高热(fever) △ 畏寒(chills) △ 头痛(headache) △ 肌痛(myalgia) △ 关节痛(arthralgia) △ 出疹(rash)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ickettsia typhi) 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
损、皮肤焦痂或溃疡、DIC、
脑炎等。
Black eachar焦痂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种 类 传染源 媒介昆虫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头痛、皮疹 人 人虱 神经系统、心血管 系统损伤 鼠等 持久 免疫力
普氏立克次体
(流行性斑珍伤寒)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地方性斑疹伤寒) 恙虫病立克次体
鼠蚤、鼠虱
人虱
பைடு நூலகம்
发热、头痛、皮疹 发热、头痛、皮疹
3.抗原结构
△ 外膜蛋白:种特异性抗原 △ 脂多糖:群特异性抗原 cross antigen with B.proteus OX strain
(变形杆菌OX株)
Weil-Felix reaction(外裴反应)
Weil-Felix reaction
Cross agglutination test
立克次体属
R. typhi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R. rickettsii 立氏立克次体
Orientia
东方体属 埃立克体属
O. tsutsugamushi 恙虫病立克次体 E. chaffeensis 查菲埃立克体
Ehrlichia
生物学性状
1.形态和结构
△ 多形态性, coccobacilli/rods △ 细胞壁: similar to Gram negative bacteria △ 微荚膜和黏液层。
△ 地方性斑疹伤寒 —natural focus infection disease △ 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rodents (mice) , louse
and flea
△ 传播媒介 : louse(虱) & flea(跳蚤)
R.typhi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the endemic typhus
持久
(恙虫病)
鼠等
恙螨
局部黑色焦痂
持久
病 例
男性,45岁。农民。因畏寒、发热9天,咳嗽6天,气促1 天,于1997年8月5日入院。患者发病前经常到郊外割草。查 体:T 39℃,P 92次/min,R 36 次/min,BP 105/70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急促,口唇甲床发绀。皮
△ Vector and reservoir: tsutsugamushi恙螨
egg larva 幼虫
imago 成虫
nymph 稚虫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tsutsugamushi disease
经约2周潜伏期突然发病, 表现为高热、皮疹、淋巴结 肿大、肝脾肿大、肝功能受
立克次体教学
立克次体(Rickettsia)
一类以节肢动物为储存宿主或传播媒介、 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909年由美国青年医生Ricketts最先发现, Ricketts在研究中不幸被感染而死,为了纪念 他,将这一类微生物命名为rickettsia。
特点:
△ 大小:0.3~0.6 ×0.8~2μm
△ 革兰阴性,球杆或杆状
△ 含DNA和RNA
△ 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增殖
△ 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 △ 大多为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 △ 对抗生素敏感(磺胺类药物除外)
Category of rickettsia
R. prowazekii 普氏立克次体 Rickettsia 对 人 致 病 的 立 克 次 体
Gram negative, but stained hardly, usually use Giemsa stain (purple or blue).
2.培养特性
△ 鸡胚培养: in yolk sac △ 细胞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 L929 cell Vero cell △ 动物接种: 豚鼠, 小鼠等
Sera of B. proteus + (substitute rickettsia Ag) patients
Detect rickettsia Ab
Primary cross reaction between Rickettsia and B.proteus
种类 OX19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立氏立克次体 恙虫病立克次体 +++ +++ +++ 变形杆菌 OX2 + + + OXk +++
Rickettsia typhi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Rickettsia mooseri 莫氏立克次体
△ Wound, respiratory tract or conjunctiva
△ Latent period: 8-12 days
△ Gradual onset, fever, headache, myalgia(肌痛),
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传染源: 患者
△传播媒介: 人虱
△传播途径:伤口、呼吸道或结膜
Vector( no reservoir )
R.prowazekii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the epidemic typhus
致病性
1.传播方式
※ 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等通过节肢
动物媒介传播。
2.Pathogenesis
△ Virulence factors: endotoxin, phospholipase A, and slime layer △ Sites: vascular system producing vasculitis(血 管炎) △ Characteristic triad of symptoms: fever, headache and rash.
cough, rash.
恙虫病立克次体 (Orientia tsutsugamushi)
△恙虫病( Tsutsugamushi disease, also called scrub typhus丛林斑疹伤寒)—natural focus infection disease △ Source of infection: m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