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复习演示文稿
专题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开课)
材料二 “臣遇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民知所从矣。”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材料三 雍正时,徐骏的诗集里有如下诗句:“明月有情还顾 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雍正帝却认为这是存心诽谤,并下 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3)材料三中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被人们称 之为什么?有何危害? (4)以上三则材料的主张和做法有何相同之处。
问题二:
为什么秦始皇和汉武帝一个“焚书坑儒”,一 个却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
释疑:
二者的根本着眼点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①秦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刚刚建立,一些儒生攻击郡县 制度,儒家思想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所以秦始皇 “焚书坑儒”。 ②西汉武帝时,一度泛起的分封势力被铲除,需要以思想上的统 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大地在我脚下 国计掌于手中 哪个再敢多说话 夷平六国是谁 哪个统一称霸 谁人战绩高过孤家 高高在上 诸君看吧 朕之江山美好如画 登山踏雾 指天笑骂 舍我谁堪夸 秦是始 人在此 夺了万世潇洒 顽石刻 存汗青 传颂我如何叱咤
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课标要求:
1、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
废丞相,权分六部
跪受笔录;
;
设锦衣卫、八股取士
2. 材料二中军机处的职责是什么?其设置有什么影响?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封建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峰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着,医药卜筮种 树之书。”“使御使悉案问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 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臣”是谁?
专题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PPT课件
隋唐
宋 元
明 清
整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影响 朝代 中央制度 地方制度 秦 皇帝制度 郡县制 开始形成中央集 权制 三公九卿 两 刺史制度; 前期巩固统一后 汉 颁布“推恩令”期导致割据 隋 三省六部 提高了工作效率; 唐 制 有利于加强皇权。 宋 将宰相职 设知州、通判、 改变了唐末以来 权一分为 转运使 藩镇割据局面; 三 导致积贫积弱
整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朝代 中央制度
元
地方制度
影响
巩固统一,影响 深远
明
清
中书省、枢 行省制度 密院、御史 台、宣政院 废除丞相权 分六部、五 军都督府; 设内阁 内阁与议政 王大臣会议 并存 设军机处
封建制度日趋腐 朽;阻碍社会进 步。
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 始终围绕哪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解决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 盾; 二是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真题演练
(2010年全国卷)在中国古代 “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 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A
(2010年安徽卷)柳宗元认为,秦末 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 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 郡”,“奉制之得亦明亦”。下列哪 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古代的行政机构: 秦:丞相 唐:尚书省 宋:参知政事 元:中书省
古代的监察机构:
秦: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汉:剌史制度(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宋:通判(监督知州) 元:御史台 明:特务制度(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 为)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ppt课件
来二交给、代外表在他需们要的:皇帝及其下属的各级官僚机构, 由皇 帝(通一过)其属具下体官时僚代机:构国代家表统整一个;地疆主域阶变级化来;行以使前政制治度权
力 ,用这种办法来统治农经民验教,其训中;包统括治自者耕个农人;也观用念这…种…
方(式二来)协调总地体主环之境间:的各种矛盾 。
巩固练习
1.(2017 南通质检)“考秦之制,…… 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 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 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B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加强中央集权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围绕 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中央和地方
2、其演变的内在用意是什么?
强化中央集权
探材料究一:周制王度、演诸侯变、之卿因大夫的权力一层层逐次瓦解 ,
到了战国 ,终于初步形成了与中国封建生产关系———
地领一主地中制上、国经将内的济军在地相权主用适、…意应行…:的政不(专权可制加、能主司强像义法君西中权欧主巩央、庄专集固财园制权政统主和制权治那度中等样。集央,于集在一自权身己)。
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君主 的最后决定权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探究三:制度演变影响
材料一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 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 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 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 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 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复习专题Word 文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导学案(专题复习4课时)高二年级主备人:王志超审核人:王丽双一、高考要求(定位高考,有的放矢)——1分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在历年各地高考中均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可以说是常考点当中的热点,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作为重中之重的态度去对待,尤其注重对文言文材料的理解分析提炼及审题速度把握关键信息上,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更要刻意的去训练二、基础提炼(自主回忆,共同整理)——30分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2分钟2、矛盾——1分钟3、历程演变——25分钟(1)秦朝——2分钟中央:地方:(2)汉朝——3分钟中央:地方:(3)唐朝——5分钟三省六部内容:三省六部评价:(4)宋朝——6分钟治国特点:内容明细:(5)明朝——6分钟内容:内阁首辅与宰相的区别:(6)清朝——3分钟演变:军机大臣职能:4、发展趋势——2分钟三、典型高考试题分析训练(模拟高考,明确方向)——10分钟四、要点回顾——3分钟五、作业布置——1分钟六、自我反思——无限5.(2010高考安徽文综14题)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点拨】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6.(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演示文稿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 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第十七页,共27页。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 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随 之矣。帮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清朝 前期
第十页,共27页。
2、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中央
地方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三分相权
实行一省制 废丞相 设内阁
郡国并行制、刺史制
设节度使
设州郡 通判 转运使
行省制
军机处
朝代 秦朝 两汉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前期
第十一页,共27页。
2、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当。
——《明史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请指出在丞相问题上,唐太宗和明太祖 有何不同看法?
唐唐太太宗宗认:宰为相设等丞先相集有体利议于政提,皇高帝中最央后的决行断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 决明策太失祖误:而取亡消丞国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通属,皇帝直接管
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 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等。总 之对我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观,民族性有深远影响。
祭拜黄帝 第八页,共27页。
连战祭祖
吉林徐氏家族1.含义 Nhomakorabe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ppt课件
消极影响:(后期为主)
①政治上: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中国社会发展 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②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和学术的自 由发展。 ③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 发展。
9、发展趋势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明朝丞 相制度被废除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C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3、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
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
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
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6、本质 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人民的工具。
7、内部存在的矛盾
(1)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 矛盾)。
8、作用
积极影响:(前期为主)
政治: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经济上: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有效组织) 文化:有利于各地区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文化的延续 与传播
D
7、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 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 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B
8、据《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
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
(3)监察制度的演变
①秦:在中央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汉: A、中央: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 官员承担 B、地方:建立“刺史制度” ③ 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④宋:提点刑狱司狱专职监察各地刑狱 ⑤元: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⑥明:由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员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总复习PPT课件
秦 汉 隋唐 宋
郡县制 郡国制,设刺史 郡县制,藩镇(节度使) 郡县制,通判、文臣做地方官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收实权、制钱谷)
有效的解决了地方和中央分权的斗争,使地方再没有 能力威胁中央。
皇权和相权相争 秦建立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丞相位高权重
西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形成尚书台—— 以丞相为核心的外 朝权势丧失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总复习
回忆:中国古代有哪些朝代?按 时间线索是怎么样的顺序?
春秋
夏
商
西周
东周
战国
秦
隋 宋
西汉
唐 元 明
魏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 清
1、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 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中央集权制存在哪两对矛盾?
中央和地方
皇权和相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其最高原则是皇权至上;其根本目的就是要 确保统治权力高度集中到中央,而集中到中 央的权力必须确保集中在皇帝手中。 自秦至清这个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着两个方 面(即两对基本矛盾)进行:一是地方权力 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权力集中到中央由 谁来专断独裁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轨迹——
1、秦朝:正式建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西汉:巩固制度(汉景帝、汉武帝解决王国割据问 题,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3、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PPT课件
本课要点回顾
• 1、明朝通过废除 宰相制度 ,设立 • 内阁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 2、清朝通过设立 军机处 ,使君主 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明太祖忌大臣权重,自洪武十三年杀胡 惟庸后,不设宰相。但“政皆独断”却 又造成政务丛集于一身的矛盾。据统计, 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至21日, 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件,共3 391事, 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 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 仍无法处理好。
• 胡惟庸
中书省
丞相
六部
• 2、()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 入值文渊阁,内阁出现。
• 明成祖
殿阁大学士
• 3、内阁中主持阁务的阁臣被称为()。
• 首辅
• 4、清初,奏章票拟由()负责,但军国机 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定夺,皇权受 到很大限制。
•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课堂练习
• 5、康熙亲政后,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与()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 权于皇帝。
2、设立内阁 (1)设立原因 (2)内阁地位的提高 (3)内阁的性质特点
•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 1、背景:清初皇权极大受限 2、措施: (1)康熙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三足鼎立。 C军机处设置的作用 • 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复习参考题
• • • • • 1、本课要旨是什么? 2、明清两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影响? 4、见 《本课测评》(教材19页) 5、见 《学习延伸》(教材19页)
课堂练习
• 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 (),同时,裁撤()和(),以()分 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 答案提示: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 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 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 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 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 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废除 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 权有利;
高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使用版.ppt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 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 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 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 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 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 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 政府。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 3 )巩固( 西汉 ):①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②汉 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4 )完善( 隋唐 ):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 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 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 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 5 )加强( 北宋 ):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 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 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七、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 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 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 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 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 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 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萌芽的发展。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 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 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 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 的小农经济。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 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脆 弱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 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 产;。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 立。
人教版2019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一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课件共26张PPT
备考策略
在中考中占据比较大的分量,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2014年考查秦朝的太尉;2015、2018年都分别考查了汉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隋唐科举制;2016、2017、 2018年三年都有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措施。在2019 年中考复习中需注重这一专题的复习。
1、注重秦始皇、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特别 关注郡县制的设立,推恩令的实行。
专题训练
1.(2018.湖北天门)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
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
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C )
A. 秦朝疆域辽阔
B. 秦朝统一货币
C. 秦朝统一文字
D. 秦朝统一度量衡
【解答】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 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文 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 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C项符合题意;题干 反映的秦朝的措施,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A项不合题 意;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BD两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3.(2018.山东泰安)下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示意图,其
中对下列示意图解读错误的是( B )
A. 图一是分封制,目的是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 B. 图二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早建立县制 C. 图三是元朝行省制,加强了元朝的统治 D. 图四是明朝君主集权强化,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4.(2018.江苏南京)《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
9.(2018.山东威海)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人 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其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
专题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PPT课件 人教版
B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抓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 2、与雄心壮志相伴而来的,应老老实实循环渐进的学习方法。——华罗庚 3、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才能使人聪明,惟有努力,不断地努力,才会出现才能。——华罗庚 4、发愤早为好,苟晚休嫌迟。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华罗庚 5、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华罗庚 6、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7、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基 8、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9、学习是我们随身的财产,我们自己无论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学习也跟着我们在一起。——莎士比亚 10、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德 11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意思是:不要虚度年华,不然到了满头白发之时,只有徒叹奈何了。出自(宋)岳飞《满江红》。 12 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意思是:一个人之所以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问,都是由于他有志气;没有志气的人,什么事也做不成。出自(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13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意思是。山是由土石日积月累而高耸起来的,长江大河是由点滴之水长期积聚而成的。比喻知识、业绩都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长期积累、创造而成功的。出自(唐)刘禹 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铭》。 14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意思是:学习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得不到知识。出自(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15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蒿不可放缓。 意思是:作学问就象撑着逆水的船,连一蒿也不能放松。比喻学习不要自满,要坚持有恒。 16 为学须先立志。 意思是:作学问首先应当立志。出自〈朱熹语录〉 17 学者不患立志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意思是:作学问的人不怕志向立得不高,就怕不能持之以恒;不怕作品里的话说得不漂亮,就怕自己不照着做。出自 〈薛方山记述•上篇〉 18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 意思是:学习要树立大志,没有大志就容易自满,自满了就不易有长进了。学习要有勇气,缺乏勇气,不懂的东西会自以为已经懂了,没有学到的东西会以为已经学到。出 自《近思录集注》卷二。 19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 意思是:学识不广博,就不能得其要领;志向不笃诚,就不能努力去做。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20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意思是:学习贵在懂得提出疑问。有小疑问得到解决,总能有小进步;有大疑问得到解决,就能有大进步。出自《格言联壁•学问类》。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复习课件2 人民版必修1
阅读下列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出现一场 前所未有的革命浪潮,其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 市管县,二是整县改市。这使中国的行政管理体 制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更加密切地配合国家各项 政策的推行,促进经济更快发展,社会更加进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江泽民《论“三个代 表”》 (1) 从秦朝到元朝各朝中央政府在地方 行政制度建设上有哪些创新之处? (2)秦朝和元朝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 产生了什么相似的历史影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影响 :
明清以前,积极作用为主;明清以后,消极作用为主。
积极:
◆政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
境,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外来侵略。 ◆经济: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 济活动和兴建大型工程,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 化交流。 总体: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一: 部分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皇帝 秦朝:
唐代:
皇帝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皇帝 工 刑 兵 礼 户 吏 太 尉 草 中 拟 书 省 执尚 行书 省 审门 查下 省
明朝:
工 刑 兵 礼 户 吏 (1)依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 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 事情稳当,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 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精题演练】
1、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突出反映在(
①中央决策的民主化 ②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 ③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 效率 ④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③④ D. ③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相 权分六部 立阁 雍设军机处
演变趋势
中央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矛盾基本解决是明太祖时 期废除了丞相制度)
①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地方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② 分封——郡县——行省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矛盾基本解决是北宋 初期收地方权力)
不 断 发 展 的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皇帝
亲自掌管 中书省
及时跟踪训练
1.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 是科举制度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 2.两汉魏晋时代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共同点是 A.直接导致士族制度的形成B.主要形式是乡举里选 C.选举不重门第和出身D.导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权地位形成 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4.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哪个属下官员承担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刺史
趋 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五、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演变
科举制沿革
①创立------(隋朝): 隋文帝: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隋炀帝: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②完善-----(唐朝):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开元年间):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并成为定制。 ③发展----(北宋): 变革和调整: 严格考试程序, 严密考试方法 扩大录取名额, 简化考试科目 王安石改革科举: 废明经科设明法科;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 ④僵化-八股取土---(明清): 内容: 四书、五经中命题, 形式: 文体有严格限制-八股文 观点: 程朱理学 ⑤废除----(20世纪初):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宗法制 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地方 汉郡国并行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汉至元 中央 西汉中外朝 明清 明废丞相 设内阁
汉刺史制度
东汉尚书台
唐三省六部 宋二府三司 元中书省制 清军机处
分封制
郡县制 严苛法律
唐节度使 宋文官分权 元行省制
初具雏形
特点
形 成
发展完 善
顶峰
一条主线: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
废除丞 相制度 明太祖
专制皇权 达新高度 殿阁大学士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明 内 成 阁 祖 明 宣 宗
票 拟 权
内阁性质: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影响: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可能 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 难点突破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相同 地位 不 同 职权 对皇权作用 宰相制 内阁制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明朝中期 前 积极 影响是主要的 消极 影响是主要的 封建社会后期 后
封建社会前、中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和社会制度的渐趋衰 落。逐步拉大中西方差距,潜伏近代落后挨打的隐患。
中央集权制度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有何启发?
坚持民主集中制; 充分发挥中央集体领导的政府效能,防止个人专断;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关注民生。
二.原因
1、经济根源: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政治根源: 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
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
3、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
三、演变历程
秦朝 形成和确立
君主专制的 三公九卿制 中央集权的 郡县制
从汉到元
不断发展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不断发展
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奴隶社会 几乎整个 盛行的时 元朝
相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同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点
秦 演变 汉
朝:建立 清:不断发展完备
皇权与相权 围绕矛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封建
专制 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 特点 / 趋势: 主义 皇权不断加强,直至走向极端 中央 集权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制度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分封制-郡县制- 行省制)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无决策权。不能对皇权制约。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分权民主的象征,总揽行政。有助于防止专制。
(西周) 封建时代 代不同 不 中央政府下属 是中央中书省 和中央政 侯国相对独立, 行政机构,郡 的派出机构, 同 府关系不 权力地位世袭 守县令皇帝任 行政长官直接 点同 对中书省负责 免 作用和影 一定时期产生过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 积极作用 ; 但长期 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响不同 以来其残余势力 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 破坏国家的统一 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和社会安定
5、(2012年1月江门调研13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 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 别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6、(2012年1月合肥市一模3题)司马光说:“淳化 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 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 院。”可见,宋太宗确实有意要削掉宰相的 A.人事权与司法权 B.人事权与兵权 C.司法权与财权 D.兵权与财权
明
清
达到顶峰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朝代 特点
建立
中央
皇帝、三公九卿 中朝 外朝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Hale Waihona Puke 府 三司地方郡县制
秦 开创 汉 唐 宋 元 明 清 发展 顶峰 发展 完善
郡国 推恩令刺史
道州县三级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
评价科举制
a.破除士族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①利: b.扩大人才来源,巩固统治, c.保证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 d.促成社会读书风尚
e.为后代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a.考试内容仅限儒学,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 ②弊: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打击进取精神和创造意 识,不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造成近代落 后于西方。
四、影响
材料一 隋唐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 央集权,制度上有许多建树,经济空前繁荣等。边疆少数 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对外交 往出项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文化辉煌灿烂。 材料二 “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明史·邢法志》 资本主义萌芽从明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前夕,始终 在萌芽状态中徘徊。 -----中古史 “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是明朝统治者用以钳制知识 分子的一种手段。” ------中古史
9、(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3题)《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 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 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 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 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10.“中国本身还具有任何一个……帝国都无法与它相比的一 种内聚性。……这种内聚性,……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 阶段就有了”。导致这种“内聚性”形成的因素是 ①小农经济 ②商品经济 ③中央集权 ④儒家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结果:
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 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 到顶峰
1、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 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 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 段 C、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 2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 体 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元代
综合拓展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解
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
专制主义(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组织形式) 概念
核心
确立于秦朝 发 展 过 程 汉——元完善 发展 空前强化于 明清
自然经济 法家思想
封建 专制 主义 原因 中央 集权 制度
功能 两对矛盾
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内---组织生产;镇 压人民;缓解矛盾; 外---抵御外患
6.(2012年1月南京、盐城一模3题)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 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 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 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 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 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 闱墨制义的风气。” 【答案】C
第一单元复习
课标要求: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 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