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所属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财经智库
智库时代
国有企业所属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孔德丽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1135)
摘要:我国国有企业的高职教育是基于历史发展的要求进行的,早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下,当时的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新中
国成立以后,国有企业所属的高职院校也面临着时代转型的发展压力,甚至有被社会所淘汰的风险。一旦出现类似问题,不仅会导致教育
理,尤其是在行政管理机制上缺乏独立性, 个别院校的管理工作存在混乱情况,无法明 确今后的发展规划。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国有企业面临的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改革趋势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下,很多高职 院校与企业相互脱离,并逐渐成为改革的主 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些脱离企业的院校,企 业对其重视程度必然下降,甚至不进行资金 投入。同时,现阶段高等教育不再精英化发 展,企业可以在社会层面寻找到需求的岗位 人才,体制改革背景下的院校发展问题更加 明显 [1]。 (二)企业办学积极性问题 企业办学积极性问题是基于体制改革而 出现。即便是国有企业,它的本质仍然是企 业,都离不开利润与收益的经营要求,从成 本消耗与收益获取的角度来看,在投资办学 过程中如果投资周期过长,那么在短期内无 法追求收益,人力资本投资管理的比例必然 下降,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积极性。 (三)院校转型发展 企业转型发展问题主要是对于一些经营 不善或被撤销的行业部门而言,其所属的高 职院校有一部分进行了转型发展,但更多情 况下这些院校无法维持正常教学运营,选择 中停止办学。虽然企业不提供经费、技术支 持是其中的一大因素,更多情况下院校转型 发展也存在着问题。例如专业调整、吸纳生 源、收费结构调整等,且其中一部分学校取 得了比较稳定的结果,但已经脱离了传统的 “国有企业所属高职院校”范畴之内。 四、 国 有 企 业 所 属 高 职 院 校 未 来 发 展 规划 (一)寻求新的转型模式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而言,企业凭借着自 身 的 力 量 独 立 发 展, 这 对 于 一 些 大 型 企 业 来说是一种可行方案。因为这些企业的经济 实力有所保障,对于员工的专业素质要求较 高,客观上也需要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进行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走向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成为一种趋势。
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是指国有教育主体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办学,共同管理、共同运营的一种办学模式。
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标。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将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背景与意义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源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而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国有高职院校在社会办学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也不足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国有高职院校需要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办学,来提升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的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等一大批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办学,推动高职教育实现了新的突破。
这些高校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不仅解决了高职院校的一些发展压力,还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与武汉市光谷科技园合作办学,共同打造了光谷专业学院。
该学院引入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建设了一批符合国内外需求的实训基地,并将部分教师派驻至企业和科研机构,实现了学校、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
通过该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并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
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办学,共同打造了云南第一护理学院。
该学院引入了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在医院进行实际操作,拥有了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领域发展迅猛,对于培养一流技术技能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现状1.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而通识教育和人文社科类课程相对薄弱。
这种“以专业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得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综合能力。
2.校企合作不紧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诸如实习实训基地不够、企业对学校毕业生的需求不明确等问题让学生在校期间无法真正融入企业实践,从而无法全面了解行业需求,难以适应就业市场。
3.师资力量不足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够合理,博士生和硕士生教师比例过低。
这导致教师的学科发展和教学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推动学校的创新发展。
4.学科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导致个别学校存在重复建设,学科优势不突出的问题。
这种单一的学科设置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也限制了学生的专业选择。
二、针对问题的对策1.优化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加强通识教育和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推行选修课程制度,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选择课程,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2.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更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并提前适应职场环境。
3.提升师资质量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学科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
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提供进修机会,提升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能力。
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潜力。
4.完善学科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合理规划学科专业设置。
对职业院校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认识与思考
对职业院校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认识与思考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职业院校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认识与思考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指由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等多种所有制主体共同投资办学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混合所有制办学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和应对措施。
1.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积极意义混合所有制办学是一种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可以使职业院校在经济上更为独立和自主。
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参与,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品质和水平。
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可以带来更加贴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混合所有制办学还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公平分配,进一步拉开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推动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混合所有制办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参与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利润导向的问题,可能会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产生一定的冲击。
学校在引入外部资本的也需要面对与外部投资者利益相关的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学校需要与企业和社会力量进行深入的合作,共同探索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途径和模式。
二、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发展方向和应对措施1. 加强政府引导与监管在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下,政府应当加强对学校的引导与监管,确保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不受外部资本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向职业院校投资,并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促使参与方履行承诺,确保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稳定发展。
2. 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学校在引入外部资本的也需要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提高学校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确保外部资本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体系,进而促进学校的稳健发展。
3. 加强与企业合作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发更多的实训基地和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实用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
对国有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思考——以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机 电职 业 技术 学 院 ( 以下简 称学 院 )是 由 国 有 特 大 型 企 业 攀 钢 集 团有 限 公 司 校 。学院 以建 设 国家骨干 和 四川 省示 范 I 高职 院校 为契机 ,积 极 创新 由政府 、企 业 、科 研 院 ( )、学 校等 四方 深度 合 所 ( )企业办学 的历史追溯 一
2 政策划分不 明确 ,发展 受制 约 . 国有 企业 办高职 院校 感觉政 府在 制
( 下 简 称 攀 钢 ) 出 资 举 办 的 高 职 院 的现 状 以
二 、国 有企 业 举办 的高 职 院校 改革发 展 ,国有企 业举 办的 高职院校 在
创 新 办 学 体 制机 制 、 改 革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增 强社会 服务 能力 、建设优 质 教育 资源等 方面进 行 了积 极探 索 ,一大批 学 ( )国有企 业举 办高职 院校存 在 三 1 资金来源 渠道 单一,资金缺 保障 . 国有企业 举办 的高职 院校 与政府 办 1 5 年9 ,中共中央 国务 院在 《 98 月 关 校 和 专 业 的 建 设 成 效 明 显 。
1 9 年 1 月 , 国家 在 《 向 2 世 纪 模 、办 学条件 等方面 被拉 开 了距 离 ,发 98 2 面 1
促 进校 企合 作办 学法 规 ,推进 校 企合 作 教育 振兴行 动计划 》中确定 了 “ 三改一补 展 面 临挑 战 。
制 度 化 ” ; “ 化 办 学 体 制 改 革 。 坚 持 政策”,全 国一大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迅速 深
国有企 业举办 的高职 院校 在实 现教
一
教 育 发展 中 的一 个类 型 ,是 我 国高等 教 要求 : “ 地方 政 府与行 业 企业 共建 高职 学 与实 践结合 、校 企合 作办 学、产 学研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探索与反思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探索与反思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深入,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正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模式。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指国家资助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参与办学,共同分享办学成果与经济利益。
这一模式的出现,既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在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推行,使得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不再仅仅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吸引了社会资本的投入。
这一方面解决了高职院校资金短缺的问题,提高了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
社会资本的参与也带来了市场化的考量,学校需要更多关注市场需求,培养具备实际技能的人才,提高就业率。
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社会资本的介入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一些地区和学校可能更容易吸引社会资本的关注和投入,而另一些地区和学校则可能因为条件不具备而被边缘化。
这样就会加剧地区间的教育差距,不利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
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可能引发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混乱。
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协调不易,可能导致学校的决策困境和管理混乱。
社会资本的引入也可能带来商业化的倾向,让学校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反思。
政府应加强对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监管,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学校内部的管理秩序。
学校自身也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决策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学校要保持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独立性,不盲目追求纯经济效益。
最重要的是,教育机构要始终坚守教育的本质,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成长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可以提高办学条件和促进学校发展。
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国企办技工院校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国企办技工院校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当前青岛市技工院校23家,从举办者的性质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政府办技工院校和国企办技工院校。
政府办技工院校办学经费来自财政,教师为事业编制;国企办技工院校经费基本来自学生收费,教师为企业编制。
当前,国企办技工院校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办学经费问题。
经济是教育事业的基础。
技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办公运行、人员工资都需要经费的支持。
政府办学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财税增长、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国家提供了强力的财政支持,学校考虑的不在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如何把钱花好的问题。
但是国企办的技工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资金缺乏的问题。
当前国企办技工院校从性质上隶属于企业,但是企业已经基本上没有资金注入(甚至有些企业还会从徐晓提出部分费用),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缴费,技工院校的学生的学费,中级工每年2500元,高级工每年3600元,按照师生最高比1:20计算,学生的缴费只能维持教师较低的人头费(工资和五险一金)和学校办公经费。
没有经费,学校发展问题无从谈起。
二是办学校舍问题。
经常听到学生家长和学生说:来青岛上学很向往,进到校园很失望,因为校舍太陈旧了。
当前青岛国企办技工院校的校舍大部分为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建筑,校园狭窄、建筑陈旧、环境拥挤。
而政府办的学校,甚至很多民办学校伴随本世纪初我国教育的大发展、大提速,学校早已旧貌换新颜,校园规模大、建筑设计新、绿化档次高,环境育人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目前,国企办技工院校早已失去解决校舍问题的时代背景,大多数企业根本无力、也不情愿、当然不会考虑为学校建设新的校园问题。
没有校舍,学校发展问题就没有了基础。
三是师资待遇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看望师生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一流的技工的培养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师队伍需要好的师资待遇。
当前国企办技工院校教的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低、心理落差大、教师流动性强,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对我国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思考邱丽春【摘要】本文将对高职教育办学体制的种类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办学体制改革的措施,以期能为我国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0(029)010【总页数】2页(P202-203)【关键词】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作者】邱丽春【作者单位】广西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0 引言高职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高级(第三级)形式,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因此,各地在确立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目标时,均力求突出其技术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特征。
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非公有制经济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社会领域中,突出表现在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由政府包办的一元模式逐步走向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多元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1 我国高职教育办学体制的种类1.1 政府办学是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的主要模式①原来普通大专学校及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合并改革模式;②重点中专升格模式;③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模式。
1.2 国有民办体制是我国高职教育学校办学的重要模式国有民办的高职办学体制模式主要有:公立高等院校以民营机制运作的二级学院、国有和集体企业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公转民”模式等。
①国有民办二级学院模式;②公立高校转制办学模式;③企业为主体办学模式。
1.3 完全民办办学体制是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的新兴模式目前,完全民办学校的办学类型很多,在此主要归纳成以下几种类型:①大型民营企业及社会团体办学模式;②股份制办学模式;③私有制独立办学模式。
1.4 五位一体的高职教育办学体制具体做法是:①基地共建;②招生协作;③教学互动;④科研融合;⑤就业双赢。
1.5 中外合作制办学体制目前,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分为合资制和合营制两种,管理模式和股份制类似。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与思考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与思考摘要: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人才培养。
本文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必要性、存在问题和以及合作办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路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作了分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必要性;问题;策略随着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直接面向企业,要想有好的出路和发展,采用“关门办学,闭门造车”已不适应,必须寻求一条新道路,校企合作就是一种适合的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
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1.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教育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经验尚未上升为知识形态,知识和技能是由有经验长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授给青年人。
近现代,随着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其成果转化为商品周期愈来愈短,所以要求教育要与生产紧密结合。
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科技和生产发展,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生产力水平越高,这种要求越迫切。
社会上有些大企业,自己办校,培养人才,但要办出一流学校,并非易事。
于是,便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如“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办式”;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来满足企业发展要求。
生产力发展,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原因有二:其一是科技发展越迅速,产品更新速度越快,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的周期越短,科技人员与企业职工面对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产品。
若要与之适应,就必须用新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头脑,于是出现了“终身学习”的概念。
他们的再学习,仅靠其内部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与高校合作。
政企共建“股份制”高职院校的思考——基于永城职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史必 然性
( ) 企 共 建 高 职 院校 的 政 一 政
社会参与 的现代学校制度 , 构建 政 创新 型国家 的根本需要。
府、 学校 、 社会 之 间的新 型关 系 。
( ) 企 共 建 高职 院校 的社 会 二 政
收 稿 日期 :0 2 0 — 2 2 1 — 1 2
作者简介 : 赵小东(9 0 )男 , 17 一 , 四川 阆中人 , 永城职业学院教务处 副处长 , 讲师 。 基 金项 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2 1 年度课 题《 01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研究》 编号 :0 1 J G D 0 7 ) ( 2 1-K HA 一4 0
以吸 引优秀 人才 到校任 教 。 国家 下 , 然高等学校对举办者提供 的 《 虽
(00 2 2 年 ) 出台 以后 , 政 产 有依 法 自主管理 和使用 权③ 但 2 1— 0 0 》 在 ,
策上 为学校 的办 学体 制改革 指 明 并 不 是 民法 意 义 上 的 法 人 财 产 了方 向 , 通过积 极协商 , 丘市 人 权 。政 府 ( 商 学校 的举办者 ) 学校 对
2 1 年第 5 02 期 第 3 卷 3
总65 7 期
职业技术教育
VOC I AT ONAL AND TECHNI AL EDUC I C AT ON
No 5 2 1 .,0 2 V0 . 3 13 Ge e  ̄ No 6 5 nr .7
政企共建“ 股份制" 高职院校 的思 考
主持 人 : 王百 木 。
46
背 景
取得显著 成效 ,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 学校实行整体转制 , 这种改革模式 ,
上个 世 纪 9 年 代 , 国社会 提 高。但 是 , 0 我 学校在发展过程 中也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 民 人
国企办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国企办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1. 国企办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与问题产教融合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产教融合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国企办职业院校仍然存在着将产教融合视为一种附加任务的现象,缺乏将其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决心和行动。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我国国企办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以项目合作为主,缺乏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中的权益分配、管理体制等问题也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
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国企办职业院校需要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但目前部分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到位,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产教融合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水平,但目前部分国企办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不足,如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互动不够频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等。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国企办职业院校仍然面临着政策执行不到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1.1 产教融合的内涵与意义产教融合有助于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附加值。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技术指导等支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掌握实际工作技能。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实训,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产教融合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合格的毕业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帮助学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关于国企办职业教育实践中有关问题的思考及策略
关于国企办职业教育实践中有关问题的思考及策略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项人才培养战略,国企办职业教育的优势显而易见,但问题也不容回避。
解决国企办职业教育中的问题,对于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十分重要。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与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企技能人才实践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从2016年底的4791万人增长到2021年底的6000万人,应该说,高技能人才有明显增长,但总量仅占全部技能人才的30%左右,与国外高技能人才占比70%的比例相比,差距巨大。
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对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对于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人才瓶颈。
所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仅仅是一项经济领域的改革,同时也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随着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步伐加快,先进制造业领域高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根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下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指南》,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十大领域人才缺口逐渐加大,尤其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电机及农机装备等领域,2020-2025年,人才缺口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
如何解决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是摆在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业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较地方公办学校和民办职业学校而言,国有企业主办的职业学校在培养实用和复合型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
一是国企办职业学校背靠国企,比如中国中铁所属的几所职业院校,其主业单位有丰富施工、制造一线经验丰富的技师和技术人才可以共享;二是国企大量的设备、场地可以作为教学和实训资源共享;三是国企先进的技术可以共享到教学一线。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1. 引言1.1 什么是“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是指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共同肩负起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责任。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资源调配者,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和技术支持,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学校则承担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培养。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努力,高职教育将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加符合产业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社会的发展。
“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推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升级。
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共同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技术人才队伍,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2 背景介绍“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政府、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主体,各自具有不同的职能和优势,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变和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长,高职教育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共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行(企)校”三方共建高职教育成为一种有效的模式和路径,有助于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办高职高专院校办学体制亟待突破
训事 业 的发展 。 关 键 词 : 职 高 专 院校 ; 学体 制 ; 高 办
企 业 参 与
的 培 养 模 式 ,有 效 地 培 养 学 生 的 职 业 技 能 。 企 业 办 高 职 高 专 院 校 还 可
以提前确 定毕业 生 的工作 岗位 , 按
在 发 展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 过 程 中 , 国有 企 业 举 办 的 高 职 高 专 院 校
需 要 ,校 内 实 训 基 地 一 般 都 有 相 当 的 规 模 . 非 常 适 合 举 办 职 业 教 育 , 养 学 生 且 培
的 实 践 能 力 由 于 企 业 和 学 校 的 天 然 联
举 办 高 职 教 育 后 ,可 将 学 历 教 育 与 职 工 培 训l 机 结 合 , 筹 规 划 , 大 教 学 基 本 有 统 加 建 设 的 力 度 , 善 办 学 条 件 , 时 , 可 改 同 还 以 吸 引 高 素 质 人 才 充 实 和 稳 定 教 师 队 伍 , 高职工培训的质量 。 提 企 业 办 高 职 高专 院校 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长 期 以来 ,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下 . 业 在 企 根 据 自身需 要 举 办 了 各 种 中等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培 训 实 体 ,积 累 了 相 当 数 量 的 教 育 资 源 。由 于 高 等 教 育 规 模 的 扩 大 . 加 参 成 人 学 历 教 育 的人 数 逐 年 减 少 ,随 着 企
维普资讯
高职 专论
企业办高职高专院校办学体制亟待突破
段 宏 韬
( 首铜 工 学 院 北 京 1 0 4 ) 0 0 1
19 9 9年 以 来 , 国 的 高 等 职 业 我
教 育 得 到 了 空 前 的 发 展 与 1 9 9 9年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各种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
2011年9月29日,教育部以教职成〔2011〕12号印发《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加强政府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与“改革评聘办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该意见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温家宝总理2012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
因此,进行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对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1.1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众多,实践教学设施、设备陈旧,教学手段单一、落后,不能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急需行业与企业的参与到2011年,我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高专院校近1300所,共有在校生人数1000万左右。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而职业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训练,形成与职业相关的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和整合能力。
我国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是由中专或技校升格而来的,虽然也积累了一定的职业教育经验,但不可否认,在这些学校中,实践教学的能力差别很大。
有许多院校的实习实训设备、设施陈旧,资金短缺,尽管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但要使毕业生能够满足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仅仅通过内部的教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造成学校培养人才和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实践
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实践公办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办高职院校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尤其是在开展办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制约和局限性,例如拨款有限,人才引进困难等等,这就需要公办高职院校探索新的办学方式。
混合所有制办学则成为了一种尝试。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指由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受益的办学模式,即将公办高职院校与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形成股份制、合资及联营企业,进行投资、运营、管理和收益分配。
比如北京市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这所高职院校就采取了混合所有制的办学模式,其控股方为北京石化集团。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破解经费困境。
今天的公办高职院校在经费上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贫乏、校园环境不佳等问题仍然比较普遍。
此时采取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方式,引进优秀资本、专业管理队伍和优秀师资,可有效解决经费困境。
第二、优化教学质量。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企业机制性质使得学校的管理和运营逐步走向市场化,而市场上的竞争机制将使得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提高学生就业率。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机制可以使学校更加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企业合作,提供优质实习和就业岗位,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助力学生顺利就业。
第四、提升学校品牌。
混合所有制办学可使学校与社会力量更加互动,与企业亦步亦趋,学校品牌逐步提高。
当然,混合所有制办学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
由于不同控股方间的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和工作文化不同,可能会出现管理层面上的分歧;此外,如果不同控股方的共识难以达成,也有可能引发校方与企业方之间的冲突。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学校及时采取措施,提高沟通和协调能力,形成更为稳定的股东关系。
综上所述,混合所有制办学是我国公办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上的一次重大尝试。
它吸引了社会资本的参与,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学校品牌,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考
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了当前热点话题。
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指将原来由政府独资运营的高职院校引入民间资本,实行经济与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公办高职院校的社会化办学、市场化运作。
这一改革举措在促进高职院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意义、存在问题和应对之策等方面展开思考。
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
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引进更多的社会资本,解决高职院校的经费短缺问题,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让高职院校更加灵活、高效地运行,更加贴合市场需求。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到多方利益,各方的诉求和期望不一,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磨擦。
混合所有制可能导致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和方向发生偏移,一些原本应该强调服务地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可能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追求学术导向和研究型发展,这样容易导致高职院校与传统优势产业和地方经济的脱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可能导致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下降,使其逐渐走向市场化、商业化,忽视了公益性质。
混合所有制改革还面临着一些法律法规上的障碍和制度上的约束,需要进行立法、政策和体制上的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有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我们需要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保证改革顺利进行,避免利益冲突和乱象的出现。
我们需要明确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定位和办学方向,实行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确保高职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企业办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以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 05年 , 国务 院《 于大力 发展职业 教 育 的决 定》 在 关
利 用人才 优势 , 务 予企业 的技 术创新 、 服 技术 改造 和 管 理创新 , 为企业 提供 技术 支持 。 陕西省 目前有 3 高 等职业 院校 , 8所 按照举 办单
式 ” “ 一 五 ” 间 , 续 完 善 “ 府 主 导 、 靠 企 ,十 期 继 政 依 业 、 分发挥行 业 作 用 、 会力 量 积极 参 与 , 办 与 充 社 公
心, 实施教 培融合 , 企业 开 展 员 工 培训 , 供 人力 为 提 资 源开发支 持 ; 六 , 第 有利 于企业 的技 术创新 。学校
单独举办或与高等学校联合举办职业技术学院。中
小企业 应依 托职业 学校 和职业 培训 机构进 行职 工培 训 和后 备职 工培 养 。企 业举 办 的职业 学校 和职 业培
2
西安 电力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四次全 国职业 教 育 工 作 会 议 , 国务 院作 出 《 于加 关 快 推进职业 教育 改革 与发 展 的决定 》 指 出 “ 充分 , 要 依靠 企业举 办职 业 教 育 , 企业 要 和 职业 学 校 加 强合 作, 实行多种 形 式联合 办学 , 有条 件的大型 企业 可 以
以西安 电力 高 等专 科 学校 为例
马 晓 民
( 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 西 陕西 西安 ,10 2 70 3 )
摘 要 : 结合 西 安 电力 高 等专科 学校 的办 学实践 , 阐述 了企 业 办 学对 职 业教 育 的促 进 作
用 , 析 了企业举 办 职业 院校发 展 中存在 的办 学政策 、 学定 位 、 学经 费 、 资培 养 等 方面 分 办 办 师 问题 , 据 国家 中长期 教育 改革和 发 展 规 划纲 要 , 出 了促 进 企 业 办 学在 法律 法 规 、 策 支 依 提 政 持 、 制 建设 等方 面 的发 展 对策 。 机 关键 词 : 职业教 育; 业办 学 ; 策研 究 ; 制研 究 企 政 机
高等学校校属企业体制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对策探究
高等学校校属企业体制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对策探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校属企业体制改革成为了当前高校管理的重要课题。
随着校属企业在高校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推进高等学校校属企业体制改革,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改革过程中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高等学校校属企业体制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应对之策。
一、面临的困难1. 利益分配不均高等学校校属企业的改革中,利益分配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传统上,校属企业往往成为了一些高校内部利益集团的工具,导致利益分配不公,甚至出现腐败问题。
改革过程中,如何实现合理的利益分配,保证各方的利益不受损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2. 体制机制滞后由于一些高校校属企业的历史渊源较长,其体制机制相对滞后。
一些校属企业面临的问题包括体制僵化、管理不规范等,导致了高校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高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问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3. 对外经营不畅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日益加强,校属企业对外经营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但由于一些原因,目前校属企业对外经营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畅之处,比如市场拓展不畅、合作交流不活跃等,这给高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4. 缺乏创新意识一些高校校属企业改革中,缺乏创新意识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的管理固化,一些校属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陈旧,缺乏活力和创新。
这给高校校属企业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二、对策探究1. 完善治理结构要解决高等学校校属企业改革中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首先要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的利益分配机制。
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利润分配模式和激励机制,合理配置资源,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实现利益共享。
2.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针对高等学校校属企业的体制机制滞后问题,应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可以从改革校属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国有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思考
作者:袁雪良
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01期
国有企业办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增强国有企业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与体制建设,促进国有企业办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的课题。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由国有特大型企业攀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攀钢)出资举办的高职院校。
学院以建设国家骨干和四川省示范高职院校为契机,积极创新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学校等四方深度合作的“校政企所”多元办学体制,努力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建高职院校的格局。
一、国有企业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二)是建设国家骨干、省示范高职院校的需要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要求:“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二、国有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的现状
(一)企业办学的历史追溯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就办学形式问题提出了“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村合作社办学并举”的方针。
此后,职业技术教育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的方针指导下不断发展。
“除教育部门办学之外,各部委、各企业以及地方用人单位也都根据生产建设的需要,兴办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学校。
一般说来,中等专业学校实行分
工分级按系统归口的管理体制。
技工学校由各部委、地方主管部门、厂矿企业以及用人劳动人事部门分别举办和管理”。
1998年12月,国家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确定了“三改一补政策”,全国一大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迅速发展起来,其中也包括一些原来隶属于企业的中等专业学校。
20世纪80年代初,机构改革后,各行业、部、局的事业单位陆续转制为企业,原来由这些部门管理的学校也随之变为隶属于企业管理的学校。
(二)国有企业举办高职院校的优势
国有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在实现教学与实践结合、校企合作办学、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过去的职业技术教育历程中,企业办学曾取得了辉煌的办学经验和成果,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国有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十一五”期间,通过改革发展,国有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大批学校和专业的建设成效明显。
(三)国有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缺保障
国有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与政府办高职院校相比,没有享受国家教育事业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基建拨款等,办学经费只能依靠企业支持。
企业因市场风险和经营效益的波动,对办学的投入不稳定,使国有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在资金、办学条件方面面临困难较大,缺乏基本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
国有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方面被拉开了距离,发展面临挑战。
2.政策划分不明确,发展受制约
国有企业办高职院校感觉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方面的各项政策时,没有明确国有企业办高职院校的地位和职责,经常出现学校应享受的政策性待遇无法兑现,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3.教师待遇不平等,队伍不稳定
国有企业办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属于企业编制,仅执行了企业的《劳动法》,而没有严格落实《教师法》,教师在编制、待遇等方面与政府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存在较大差距,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国有企业办高职教育都将是一种有效的办学形式,在企业文化的培养、企业竞争力的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办学以来,学院已累计培养学历生5万多人,实施各级各类职业培训12万多人次,较好地满足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钒钛钢铁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之路。
在新的形式下,学院将抢抓建设国家骨干和四川省示范高职院校的机遇,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办学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学校的作用,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
三、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学校的作用,确保学院建设国家骨干和四川省示范高职院校目标的实现
(一)充分发挥国家、省、花市政府的主导作用
国家已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实现中国创造战略目标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因此,在学院建设国家骨干和四川省示范高职时,一方面,学院要坚持高职办学方针,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国家应给予学院一定的教育经费补贴和相应的扶持和激励。
《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钒钛产业为四川省支柱产业,提出了坚持以钒钛带钢铁,突出特色发展的战略。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
以攀枝花、凉山、内江为重点,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钒钛钢铁生产工艺和技术,建设国内最大的现代化钒钛工业园及西南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含钒钢生产基地。
实现钒钛深加工产品和低微合金材料等规模化生产,构建较为完整的钒钛产业链,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钒钛产业集群”。
学院是面向钒钛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
因此,在学院建设国家骨干和四川省示范高职时,四川省应对学院建设工作进行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会同学校举办方攀钢,落实项目责任,实施过程控制,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开创学院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二)充分发挥企业的参与和指导作用
办学以来,举办方攀钢在政策扶持、体制机制创新、经费投入、实习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学校强有力的支持,为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打造了坚实平台。
在学院建设国家骨干和省示范高职时,攀钢一是要加强学院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领导和管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指导和监督;二是要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和项目建设要求,保证专项配套
资金按期足额到位;三是要积极支持学院在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建设、学生生产性实训、项岗实习、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
区域内的企业虽然较多,但比较分散,生产规模不大,技术力量薄弱,技能人才匮乏。
因此,这些企业在学院建设国家骨干和省示范高职时,可以作为学院某些建设项目的投资方,接收学生项岗实习,参与师资培训、交流,参与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等,共同开发科研项目,接纳学生就业,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发展。
目前,钒钛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还普遍较低,许多技术难关还有待攻克。
攀钢集团研究院及其下属的钒研究所、钛研究所等承担着“开发出一批在国际国内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占领国际、国内钒钛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重任。
在学院建设国家骨干和省示范高职时,攀钢集团研究院及其下属的钒研究所、钛研究所可以充分发挥技术、资金、设备、科研能力等优势,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与学院建立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学院组成战略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和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学院参与其基础性科研、技术应用支撑、人力资源开发等;双方以“合作投资、共建共享”等方式,合作建设相关实训室和实验室等,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集成和共享各类资源、加快队伍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三)充分发挥学校实施主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