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登飞来峰》课件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9
三、品味诗的写作手法
见日升 ( 象 征 )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 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 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
10
三、品味诗的写作手法
不畏浮云
(借用修辞、反用典故)
6
听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 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 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感悟诗中意象、读懂诗文内容 飞来山 千寻塔 鸡鸣 日升
浮云 望眼 最高层
8
三、品味诗的写作手法
千寻塔 (夸张)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 李 白 《 夜 宿 山 寺 》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
《登飞来峰》诗词讲解
《登飞来峰》诗词讲解
1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
2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3
飞来峰(塔山、宝林山)
传说此山自正琅琊郡东武飞来,故名飞来峰。
4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 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 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
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 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 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 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一、了解诗文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知县任满 ,由浙江鄞县(今宁河市鄞州区)回江西临川故 里,途经杭州,登临飞来峰,写下此诗。此时他 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抒发胸臆, 寄托壮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17张PPT)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 )县(现 在的浙江宁波)做县令,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 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 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 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 七言绝句
王安石
【古诗词曲鉴赏】
表现手法:“鸡鸣”就
能“见日升”,侧面烘 托峰和塔之高,点出了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 (一说七尺)为一寻。
诗人立足点之高。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修辞:“千寻塔”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 法,极言塔的高峻。
【赏析】这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点出了诗人 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
• 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一说 七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 2、闻说:听说 3、缘:因为。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 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பைடு நூலகம்那远望的眼睛, 只因为我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4.诗人善于把抽象哲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请概括这首诗揭示了哪些人生哲理? (2分)
【答案】(2分)示例:①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②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 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③人不 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处。(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知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 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 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 遗》等。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登飞来峰》ppt示范课件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旭日东升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 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畏:
• 只缘身在最高层
• 缘:
• 只缘: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畏:害怕。
• 只缘身在最高层
• 缘:
• 只缘: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含义: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在最高层。 • 观景难免遇到浮云蔽日,施政也有小人当道的忧虑,
但是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 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登高望 远,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 住视线了!这是诗人雄心勃勃的自勉,也是引人 向上的启示。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有座千寻塔,听说鸡叫的时 候能看见日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望远的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主旨句
不畏 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 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 事物所羁绊。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典故:西汉人曾用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 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使皇帝受到蒙蔽。李 白曾经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写道:总为浮云能 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背景:这首诗是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 做知县,任满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时所 写。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写此诗时,他初涉宦 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借等飞来峰寄托壮怀。
排护成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ppt课件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的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再见!
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实
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将领不定,使得兵将不相习, 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军 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 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最终形成北宋积 贫积弱的局面。
感悟再读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七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孔子游于景山之上, 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 曰:“君子登高必赋。”
——《韩诗外传》
登 飞 来 王峰
安 石
山下初读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山下初读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初登感悟
请同学们自读诗歌,结合书下注,整 体感知诗意。
山坡探景 “高”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楚辞章句》
桃都山有大树,曰 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 木,天鸡即鸣,天下鸡 皆随之。”
——《玄中记》
沿途论世
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
知人再读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下山寻径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
这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我” 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 挡不住“我”的视野。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意。 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 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 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 及大无畏的精神。
1、后两句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 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借助工具书,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用“ /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你能读懂诗意吗,请借助课本注释,与你同桌 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释义小贴士
(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 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3)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 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 《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 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 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 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 状》,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 发生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 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 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 满。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 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爱子王雱病逝,王 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
(4)缘 :因为。 (5)眼:视线。 (6)塔:铁塔。 (7)最高层:最高处。又喻最 高决策层。
1、后两句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 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借助工具书,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用“ /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你能读懂诗意吗,请借助课本注释,与你同桌 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释义小贴士
(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 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3)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 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 《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 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 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 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 状》,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 发生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 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 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 满。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 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爱子王雱病逝,王 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
(4)缘 :因为。 (5)眼:视线。 (6)塔:铁塔。 (7)最高层:最高处。又喻最 高决策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ppt课件
9
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 。 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 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 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 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
10
名句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 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 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 事山,唐宋时 其上有应天塔, 俗称塔山,古代 传说此山自琅琊 县城东武县(现 在山东诸城)飞 来,故名。
4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 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5
(1)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 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 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 位,八尺为寻。 (3)闻说:听说。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最高层:最高处。
15
、
诗 句 赏 析
行
浩荡离愁白日斜
以“浩荡”二字,凝练地 写出离愁的深广。
“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 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 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 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19
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 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 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登飞来峰
王安石
1
王安石(1021——1086),字介 甫,号半山老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北宋大政治 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 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2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 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县,任 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 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 王安石三十岁。
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 。 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 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 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 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
10
名句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 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 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 事山,唐宋时 其上有应天塔, 俗称塔山,古代 传说此山自琅琊 县城东武县(现 在山东诸城)飞 来,故名。
4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 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5
(1)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 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 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 位,八尺为寻。 (3)闻说:听说。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最高层:最高处。
15
、
诗 句 赏 析
行
浩荡离愁白日斜
以“浩荡”二字,凝练地 写出离愁的深广。
“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 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 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 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19
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 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 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登飞来峰
王安石
1
王安石(1021——1086),字介 甫,号半山老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北宋大政治 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 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2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 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县,任 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 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 王安石三十岁。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后两句与“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
想、远大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
反复朗读,从诗歌中悟出什么道理?
哲理:只有站得高、 看得远,才能不被阻挠, 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对”浮云“如何理解?
资料链接:
登飞来峰
新课导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 是诗人对泰山美景的赞颂,更是诗人勇攀绝 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 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他在登 上高山之后,又有怎样的感慨和情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 (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 称临川先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逻辑严密;诗歌遒劲清 新,擅长说理;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今存《临川先生文 集》《临川集拾遗》等。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了诗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高 瞻远瞩的气概的诗句是:_飞__来__山__上__千__寻__塔__,_闻__说__鸡__鸣__见__日__升__。 (2)(玉林中考)毛泽东在《和柳亚子先生》诗中说“风物长 宜放眼量”。而人要看得远,就必须站得高。“_不__畏__浮__云__遮__望__ _眼_,_自__缘__身__在__最__高__层__”,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对此深有体 会。因此,登高望远是众多中国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追求, “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_,_一__览__众__山__小__”,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登 顶泰山的决心和气魄,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背景链接
新部编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登飞来峰》优质课件
诗人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 不畏艰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 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的学到了什么知 Nhomakorabea。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再见!
登飞来峰
学习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能够利用想象还原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更 好地理解诗歌。 3.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4.品析蕴含哲理的诗句。
《登飞来峰》
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 古,无洞不幽”的飞来峰,今天我们首先就 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结合注释,利用想象还原前两句诗歌所描绘的 景色。
鉴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尽管天空中有朵朵浮云,可是我也不必害 怕它挡住我的眼睛。因为只要登高就能望远, 现在我就站在塔的最高层顶。这里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豪 情壮志呢?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 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 下此诗。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 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 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 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为抒情、 议论作铺垫;第三、四句景、情、理交融。
写景: 高山之巅 浮云重生
抒情: 不畏艰难
说理: 登高望远
阐明以下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或诗人的思想 情感。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精品课件
1.说一说自己 登山观景的体会。
2.熟读背诵, 进一步品味哲理 之妙。
通过查字典或
有关资料,初步 了解诗句的意思, 大致理解诗中描 述的情景。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 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 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 见太阳升起。
登飞来峰
飞来峰王上安千石寻塔,寻飞的来高峰塔顶,耸立着千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 看见朝阳升起。
三读课文,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
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用 “不畏”二字作 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 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 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 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 端倪。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眼睛,
只 因为我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借景抒情
} 闻说鸡鸣见日升。 (铺垫)
只有站得高
} 不畏浮云遮望眼, 借情喻理 才能看得远
} 只缘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最高层。 (目的) (远大理想和抱负)
《登飞来峰》阐释的哲理:
•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人生哲理。从而使我们认识到: 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 局和从长远考虑。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PPT课件
天津大学熊猫刘永生:这是王安石早年的作品。作者登高望远,借景抒怀,表现出积圾进取的精神。 诗的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寄情放景,阐发出含蕴有哲理的认识。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这首诗,与唐人王之涣的《登鹤雀楼》的意思有一些相近的地方。王 之涣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欲登之志,而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 在最高层”,却又是登上之感。可是两诗的艺术情趣是不同的,《登鹳雀楼》给人以力量的奋发, 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而《登飞来峰》却给人以哲理的深思,激起人们对登棱观感助无穷熊猫。
感谢观看
登 飞 来 峰 诗
文 解 析
作 者 简 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
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 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 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 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 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 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 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 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 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 义》《诗义钩沉》等。
作
品
简 介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 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 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部编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登飞来峰》名师课件
品读诗句: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 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 放眼大局和长远。
写作手法: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转句用典: “不畏”二字气势夺人。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而王安 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结句拔高诗境,展现高瞻远瞩的气概。拓展延伸:Fra bibliotek品读诗句: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 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 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 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品读诗句: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 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 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 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 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关于作者
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 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写作背景
王安石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后 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但王安 石敢做敢为,以“天变不足畏、祖宗 不足法、人言不 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推动改革变法。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此时年少气盛, 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你还学过哪些哲理诗,从诗中你悟出怎样的哲理?
课堂总结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 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 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 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诗歌朗读
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 4、再范读; 5、理解诗意。
《登飞来峰》优质课件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 3、“浮云”二字,既是实写眼前景,也是比喻当时 的保守势力(或 比喻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 反映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
•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 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 “最高层”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又暗喻政治上的最 高决策层。
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 1.自读。 • 2.指名读,师正音,
• 3.齐读。 •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说明
•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 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 故而得名。
•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 畏:害怕。 • 遮:遮挡,遮住。 • 缘:因为、由于。
•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两句属于描写; 后两句属于议论。
• 2、联系创作背景,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理解。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为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 神。
• 3、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 的美景,那么登峰是为了什么?(或这是登高览 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试作分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背景
•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 作。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
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 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 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 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 了这首诗。
•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 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 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 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 诗人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 层,是为了抒写当时心中独特的感受,即表现自 己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诗人自己高瞻远瞩、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险、立志革新的 的政治抱负。
•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 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 “最高层”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又暗喻政治上的最 高决策层。
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 1.自读。 • 2.指名读,师正音,
• 3.齐读。 •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说明
•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 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 故而得名。
•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 畏:害怕。 • 遮:遮挡,遮住。 • 缘:因为、由于。
•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两句属于描写; 后两句属于议论。
• 2、联系创作背景,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理解。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为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 神。
• 3、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 的美景,那么登峰是为了什么?(或这是登高览 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试作分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背景
•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 作。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
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 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 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 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 了这首诗。
•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 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 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 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 诗人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 层,是为了抒写当时心中独特的感受,即表现自 己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诗人自己高瞻远瞩、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险、立志革新的 的政治抱负。
最新人教版(部编)七下语文《登飞来峰》课件
诗文翻译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暗喻奸佞小人
因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 飞来峰顶有座千寻高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
文
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
结构梳理
登
写 景 : 千寻之塔 鸡鸣见日
飞
极言其高 衬托塔高
无所畏惧
来
登 飞 来 峰
自不闻飞 缘畏说来 身浮鸡山 在云鸣上 最遮见千 高望日寻 层眼升塔
。,。,
文题解读
• 登,指攀登;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宝林山; • 传说宝林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因此叫飞来峰。
写作背景
• 本诗写于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夏; • 当时王安石知县任满,由浙江返回江西故里途中登临飞来峰; • 此时正值壮年,胸怀抱负,以此诗寄托壮志。
作者简介
政治 家
高级 官员
文学 家
思想 家
王安石 北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诗、文、词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诗文朗读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5:57
5月1日 周六 下午
登飞来峰 — — 王 安 石
考点拓展
意象的分类: ① 树木类。(树的曲直——人生、事业的坎坷、顺利……) ② 动物类。(子规——悲惨凄凉……) ③ 自然环境类。(春风——欢乐、希望……)
• 这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 面看是即景说理,其实是用典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 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 及大无畏的精神。
内容主旨
《登飞来峰》一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地表达 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立志有所作为 的政治抱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
R·七年级语文下册
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年), 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 革家。谥号“文”,故世称王 文公。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
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树立了“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②这两句议论与写景巧妙地结合起来,
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觉,它告诉
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山体由 石灰岩构成。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 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飞来峰面朝 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 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 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
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
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
豪迈气概。
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飞来峰上所看到的
景物,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 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 样的政治抱负呢?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
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比较阅读
《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
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பைடு நூலக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站得高 看得远
写景(充满生机)
抒情(踌躇满志)
大意: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
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细读感悟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写出了自 己的立足点之高。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用来比
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
横。著作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写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 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 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
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
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相关介绍
R·七年级语文下册
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年), 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 革家。谥号“文”,故世称王 文公。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
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树立了“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②这两句议论与写景巧妙地结合起来,
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觉,它告诉
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山体由 石灰岩构成。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 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飞来峰面朝 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 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 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
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
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
豪迈气概。
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飞来峰上所看到的
景物,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 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 样的政治抱负呢?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
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比较阅读
《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
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பைடு நூலக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站得高 看得远
写景(充满生机)
抒情(踌躇满志)
大意: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
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细读感悟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写出了自 己的立足点之高。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用来比
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
横。著作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写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 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 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
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
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相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