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命救赎形式的自叙传小说—论郭沫若早期小说
论郭沫若的微型小说
晨 报副 镌
》
,
收入
郭沫若 全 集
1926年
》
。
学编 第 十卷
日上 海
路 畔的 蔷 薇
第 三篇 是
收入
《
矛盾 的统一
》
10 0 0 余 字 ,
《
发 表于
,
洪 水 周 年增 刊
郭沫 若 全 集
、
文 学编 第九 卷
, ,
水 平线 下
我们 所
谓 的 微 型 小 说 是 指 一 种 篇 幅 微不 景 描 写 的 这 样一 种 小 说 样 式 社 会生 活 在
、
而 它 们 在 微 型 小 说 的 创 作 上 ( 包 括 取材 义 更 是 不可 忽 略 的
:
构思
、
表 现 手法
,
文 体等方 面 ) 的 开 创 性 的 意
“
心 境 的瞬间祖露
按 郑 伯奇 的 分类 法
。
这 三 篇 作 品 可 归 为郭沫若
。 。
随笔
2
型 小说
。
。
式
”
的
“
身边 小说
”
那一类
。
身 边小 说 是一 种 心 境 小 说
。
宫 人想 上楼
,
而
我 则 不想 她 们 上 楼
的矛 盾
构 戍了两 对可 笑 的矛盾
,
而 这 两 对 矛 盾 之 中 又 隐 含 着 贫 与富
巧 妙 地讽 刺 了
。
正是 在 这 几 组 矛 盾 的 纠 葛中
,
作 者 勾勒 出 一 幅 微型 的 人 生 漫 画
“
知 识 分 子 的 虚荣 心
并映 衬 出
十字架下的漂流 --解读郭沫若《漂流三部曲》
十字架下的漂流 --解读郭沫若《漂流三部曲》
余玲
【期刊名称】《郭沫若学刊》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漂流三部曲>是郭沫若前期自叙传身边小说的代表作品.小说极为真切深挚地宣泄了留日归国的青年学子爱牟在人生的歧路中与妻儿生离的诸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感人至深;在艺术表现上,小说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流畅性不仅鲜明地体现了创造社小说的风格特点,而且作为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这种自叙传抒情小说范式在新旧小说的转型过程中具有积极的开拓和创新意义.
【总页数】6页(P59-64)
【作者】余玲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乐山,614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在困顿与漂流的途中--论郭沫若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漂泊者形象 [J], 王青
2.在困顿与漂流的途中--论郭沫若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漂泊者形象 [J], 王青
3.解读属于少年派的"白日梦"--从精神分析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J], 邵猛
4.《漂流三部曲》的思想和艺术 [J], 李明
5.《鲁滨逊漂流记》中的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价值观解读 [J], 孙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郭沫若早期作品中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论郭沫若早期作品中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摘要:郭沫若自身的文化谱系呈现出一种混合的状态。
郭沫若悦死恶生的背后其实暗含着对生的执着和依恋。
郭沫若这种忧患个体生命的死亡观是对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死亡意识的反动。
他把生命的价值取向由群体转向了个体 , 由儒家的外在事功的追求转向了内在心性的自足。
郭沫若体现出的文化心态是以他的生命感受为轴心和统摄的,生命的体验和感受跃居第一位,而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选择退居为第二位。
本文旨在探索郭沫若作为一个积极上进的知识分子内心对所处社会的彷徨及对美好理想的狂热追求。
关键词:泛神论死的诱惑生命感受自我意识浴火新生正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初期浪漫派重要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诗人的宇宙观以Patheism(泛神论)为最适宜。
”泛神论是16、17世纪流行于西欧的一种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荷兰的斯宾诺莎。
泛神论认为,“本体即神,神即自然”,否认神为自然界的创造主。
郭沫若从中国现实出发对泛神论作了自己的解释,他说:“泛神便是无神。
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 相比于西欧的泛神论,他特别强调了“我”的重要性,将“我”与神相等同。
这样,泛神论在他那里便近似于“泛我论”。
在郭沫若自身的文化谱系中,既有庄子、王阳明,又有泰戈尔、歌德、斯宾诺莎、惠特曼、雪莱、加皮尔,呈现出一种混合的状态。
这里既有斯宾诺莎神是“无限在”的“实体”理念,又有《奥义书》“梵我不二”的主旨,更有王阳明“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庄子“万物本体在道”的思想。
”(注:陈永志:《郭沫若思想整体观》)。
①庄子“把有限相对的感性世界与无限绝对的净土(印度)、理念世界(西方)合而为一 , 从而以使一切都归于混沌的‘天人合一 '来解脱生命的痛苦和死亡,使人在有限相对的感性现实中就达到了生命的无限绝对的永恒。
”民国五、六年的时候,正是郭沫若最彷徨不定而且最危险的时候。
论郭沫若早期的自我抒情小说创作
Ju a o C ogi n e i fSi c n eho g(oi i csE i n N .22 1 or l f hnq gU i rt o c ne ad Tcnl ySc lS e e d o ) n n v sy e o ac n i t o1 00
把笔 触 向人 物 的心 灵深 处 , 现人物 在婚 恋生 活 中的 表
种性 格 。因 此 . 沫 若 所 创 造 的这 两 类 “ ” 别 而 郭 形 有 “ ” 似 的人 物形 象 , 际上 只是 一种 性 格 、 种形 神 相 实 一
象, 这就 是作家 自我 的性格 、 自我 的抒情 形象 。
自传里 找 到 印证 , 《 如 漂流 j 部 曲》 叶 罗堤 之墓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
直 接 大量 的用 作 者 的生 活经 历 和情 感 经验 作 小说 的
基 本 材 料 ,甚 至 不 经 过 太 多 的 艺 术 加 工 就 写 进 作 品
的 , 当时 的文坛上并 不 多见 在
在 郭沫若 的 自我抒情 小说 中, 家 常以 自我 为捕 作 写对 象 , 这些 人物 多 少带 有 作 家 自身 的影 子 , 作 家 是 生活 经历 、 想情 感 、 绪体 验 的如实 反 映 。通 过 分 思 情
贡献 。 ‘ 写 于 12 9 2年 4月 的《 春》 五部 分, 品 的情 残 共 作 节 并不 复杂 : 主人公 爱牟 到 门司 的一个 医院去 看住 院 的贺君 , 那里 见 到一 个 漂亮 的 看护 妇 S姑 娘 , 生 在 并
可 见 ,表 现 自我 ”在 郭沫若 的创 作 中非常 突 出。 “ 表 现主 义 . 2 是 0世纪 初在 德 国兴 起 的一种 文艺思 潮 .
郭沫若自叙传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 漂流三部 曲》 、 《 行路难》 等。郭 沫
若此时小 说 中主人公多 以第一人 称“ 我” , 或者 “ 爱 牟” 等 名 字 出场 。
若 的小说文 本里 ,主要体 现了弱 国子 民身份认 同 的焦虑与 现实生
存焦虑 。
郭沫若 的 自叙传 小说可 以被看做
他 反 思 这 个 时 代 时 ,所 产 生 的 忧
极 融 人 日本 社 会 ,但 是 仍 然 得 不 到 日本 人 的 认 可 ,背 负 弱 国 子 民 的 印记 在 日本 艰 难 度 日。 “ 爱牟 ”
存必 须 自己去 寻找 自我 的价值 。 郭 沫 若 在 进 行 自叙 传 小说 创 作 时 ,我们的 国家是处在 一个失 落 的时代 。个体在面对 民族 国家时 ,
郁情 绪体 验。而“ 成人 的忧郁状 态
源 于 人 类 二 元 冲 突 的 体 验 :一 方
五 四时期, 漂洋过海 留学 日本 的郭沫若 , 异 国他 乡生活经验对 自
我 身 份 产 了 巨 大 冲 击 。作 为 漂 零
造成 了郭沫若 笔下 主人公遭 遇了 身份认 同的焦虑 。” 身份认同是指
焦 虑 的 情 绪 随 之 产 生 。此 时 郭 沫
自我。在这种身份转换过程 中 , 无 疑是一 个痛苦 和焦虑 的过程 。实
际上 , 焦虑 是一种担忧 期待 , 即 人 们 面 对 将 要 发 生 的 与 密 切 相 关 的 事情 时 产生 的一 种 焦操 不 安 、 忧
代 表性作 品有《 残春》 、 《 喀尔美 萝 姑娘》 、 《 叶罗提之墓》 、 《 落 叶》 、
达三十 年之久 ,写下 了4 O 余部具 有现代浪 漫抒情 色彩 的小 说 。郭
沫若在 1 9 1 8 年至 1 9 2 7 年 前 创 作 的 小说 通常 被称 为 “ 自叙 传 ” 小说 ,
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
中国新诗的形态和发展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的。
这一特定的文化语境就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误读,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重塑,它既是中国新诗的生地,也可能是中国新诗的死地。
正是在这一复杂的文化困境中,中国新诗的文化选择成为影响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鉴于此,探究作为中国新诗奠基之作的《女神》在文化选择上的特点以及形成这种特点的深层原因,或许会给我们的新诗研究带来一些饶有意义的启示。
一谈郭沫若的诗歌必须从五四时期新诗所处的文化氛围谈起。
简约地讲,这一文化氛围的核心命题就是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
在抉择路径的区分中,形成了不同的立场和思潮,如全盘西化和文化守成之类。
尽管对于中国新诗来讲,它的至深的生长动力恐怕并不在于其文化资源的纯净。
然而,由于中国新诗在其发生期正处于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焦虑使得人们对它的文化身份异常的敏感。
《女神》出版后,闻一多、梁实秋、朱自清等都曾指出《女神》主要受的是西方的影响,闻一多更是明确表示了对郭沫若诗歌的“欧化”倾向的不满。
闻一多在1923年的《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以《女神》为批评个案,对中国新诗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身份问题提出了至今仍深有影响的论述。
针对新诗的欧化倾向,他指出:“我总以为新诗迳直是‘新’的,不但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他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的产生的宁馨儿。
”在对东方文化的“恬静底美”的赞美中,他不无遗憾地指出,《女神》过于“醉心”于“西方文化”,“《女神》的作者对于中国,只看到他的坏处,看不到他的好处。
他并不是不爱中国,而他确是不爱中国的文化。
我个人同《女神》底作者底态度不同之处是在: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因为是他的祖国,便有那种不能引他敬爱的文化,他还是爱他。
爱祖国是情绪底事,爱文化是理智的事。
一般所提倡的爱国专有情绪的爱就够了;所以没有理智的爱并不足以诟病一个爱国之士。
生死观中的创造性精神探究——浅析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
第10卷第4期Vol.10,No.42019年7月Jul.,2019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生死观中的创造性精神探究——浅析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严方舟(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郭沫若的诗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今对郭沫若诗歌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其中的泛神论思想与反抗意识,忽视了郭沫若对人生根本问题的思索,而在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中出现的许多意象往往都展现出作者对待生死的态度与进行的人生思考。
本文从郭沫若对待生死的态度切入,分析其诗歌创作不同阶段下生死观的变化并反映其中所”现的创造性意义。
关键词:郭沫若诗歌;生死问题;创造性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69-03朱自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这样评价郭沫若:“他的诗有两样新东西,都是我们传统里没有的——不但诗里没有一一泛神论,与二十世纪的动的反抗精神。
”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他的诗歌中除了泛 神论与强烈的反抗精神外,对人生的根本问题也进行了清晰的阐释,而其中所体现出的生机勃发的创造性精神使郭沫若区别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家,开创了一代诗风。
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五四前期(1919前)、五四时期(1919-1921)与创造社成立以后(1921-1928)。
不同阶段的诗歌体现出对生与死关系的不同思考和态度,并导致所体现的创造性精神的不同内涵。
一、五四前期一悦死恶生观下的创造精神发展郭沫若青年时曾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泰戈尔的思想源于印度古代奥义书和吠檀多哲学,《五十奥义书》第一篇《爱多列雅奥义书》提到:“太初,此世界唯独’自我’也。
无有任何其他(闪)眼者(生物)。
彼自思惟,我其创造世界夫,彼遂创造此诸世界,洪洋也,光明也,死亡也,诸水也。
”即世间一切皆由“彼”所创,“彼”可创造万物。
而郭沫若将这种“创造”引申到了文学创作上,认为正像神可以创造万物一样,诗人也“可以在身之周围随处创造乐园。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质——郭沫若作品《凤凰涅盘》中的革命浪漫主义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质——郭沫若作品《凤凰涅盘》中的革命浪漫主义第一篇: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质——郭沫若作品《凤凰涅盘》中的革命浪漫主义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质——郭沫若作品《凤凰涅槃》中的革命浪漫主义摘要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在短短三十年的发展中占据了中国文学史上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代文学产生了很多新的文学特质,郭沫若说:“中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失掉革命性,而早就接受革命的思想”,是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
我这里就以郭沫若作品《凤凰涅槃》为视点浅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浪漫主义。
关键词:1、现代文学2、郭沫若3、革命浪漫主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革命兴起之时,造就了一大批的爱国主义知识分子,社会环境,思想发展,形成了特殊的文学发展潮流。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在短短三十年的发展中占据了中国文学史上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时“主流文学”的宗旨便是揭出社会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而改良社会,改良人生,这种文学的革命性质同现代性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十分重要的特质之一。
乱世造英雄,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必定造就文坛的大家。
鲁迅、沈从文、矛盾、胡适、郭沫若等都是杰出的代表。
特别是鲁迅和郭沫若更是当时文坛上的两面旗帜。
虽说文风迥异,却是为着振兴中华这一共同目标而奋斗着。
郭沫若自己的那种反抗黑暗、要求自由的精神就正是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革命的愿望和理想,而他的那种雄浑的气魄,横溢的天才,奔放的热情,激越的情调,丰富的想象和卓特的风格却都表现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特点来。
①这种革命的思想和浪漫主义的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郭沫若径直地走上了革命浪漫主义的道路。
郭沫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还是比较早的,早在他少年时期就受到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的影响,对新民主制度有热切的向往,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和封建主义思想进行了强烈的反抗。
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潮发起时,郭沫若就积极参与,不遗余力得参与、奔走。
1913年,郭沫若与当年的鲁迅一样赴日留学,他到日本也是学的医学,同样怀着“富国强兵”的想法。
论郭沫若早期的自我抒情小说创作
论郭沫若早期的自我抒情小说创作冯奕【摘要】从表现主义、精神分析学说和日本"私小说"三方面探讨外国文学的学习和借鉴对郭沫若早期自我抒情小说创作的影响.【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12【总页数】2页(P102-103)【关键词】自我抒情;表现主义;精神分析学说;日本"私小说"【作者】冯奕【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新学院,重庆,4000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在郭沫若的早期创作的小说中,有一类以作者身边琐事为题材,着重表现自我,并明显带有自叙传性质的作品,我们称之为自我抒情小说。
这些小说大多根据作者独到的认识和特有的感受来描写生活。
他于1940年在《“民族形式”商兑》一文中,就提到了当时自我小说流行一时的重要原因,“从事新文艺运动的人,在‘五四’前后,大抵都是青年,对于国内的现实未能有丰富的经验,其中大部分人又是在外国受教育的,更远远的离开了本国的现实。
”因而决定了他们只能以自身生活为题材,通过宣泄“个人郁积”来抒发“民族郁积”。
在郭沫若的自我抒情小说中,作家常以自我为描写对象,这些人物多少带有作家自身的影子,是作家生活经历、思想情感、情绪体验的如实反映。
通过分析,在其早期的自我抒情小说里明显的存在着两类人物:一类是抒发创作主体自身情思的人物,如“我”、爱牟、方平甫、叶罗提等;一类是表现其他对象客体复杂心理情绪的人物,如王凯云、《喀尔美萝姑娘》中的男主人公等。
在前一类人物中,抒情主体实际上就是创作主体;在后一类人物中,虽然有性别的差异、国籍的不同,但他(她)们仿佛都是由作家自我衍生出来的一种性格。
因此,郭沫若所创造的这两类“形”有别而“神”相似的人物形象,实际上只是一种性格、一种形象,这就是作家自我的性格、自我的抒情形象。
可见,“表现自我”在郭沫若的创作中非常突出。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最早出现在绘画界,到了一战后才在文学界引起注意。
郭沫若
试论郭沫若的生命底文学观——郭沫若早期创作理论姓名:缪晨宇准考证号:学号:专业:班级:内容摘要:郭沫若早期所提出的生命文学观从他的情感的直接流露,以及他对Energy的重复宣扬,表现出来了文学的本质是生命,然而就是这位独行的文学家造就了一个传奇,如同在文学长河里荡出了一层层的波,在那一层涟漪上滴落一丝光芒。
在文学上的建树只是郭沫若的成就的一方面之一,同样他还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关键词:生命底文学、郭沫若、泛神论、Energy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他作为“五四新文学”奠基人之一,不仅在诗歌方面成绩斐然,在小说、散文、戏剧方面也有重要的建树。
他知识渊博,才气横溢,接触过多种学科,是一个拥有超强的自我实现意识的“球形天才”;最主要的是,他是一个拥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意识的天才文学家。
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不论是古今,还是中外。
生命具有神性,生命的本质是情感,生命的意义在与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文学是人学”最好的诠释了。
1920 年,郭沫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了《生命底文学》,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对生命的肯定,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有生命,包括无机物都有生命,同时,他把文学同生命联系。
一、源起郭沫若是最后一批接受封建传统诗文严格训练的学童之一,他的母亲对于诗歌有所偏爱,他也受到了影响。
他白天读经,晚上读诗。
他后来这样说:“幼时我自己受到的教育,完全是旧式的。
读的是四书五经,虽然并不能全懂,然而也并不是完全不懂。
像《诗经》那种韵语,在五经中是最容易上口的。
四书也并不怎么深奥。
这些古书的熟读,他唯一的好处便是教人能接近一些古代的文艺。
”[1]他读唐诗,喜欢《庄子》等古文著作,而这些古文著作中无不处处散发着勃勃的生命力。
旧时受中国传统哲学(生命意识)的熏陶,使他对生命总怀着珍爱与崇敬。
郭沫若是最后一批蒙受封建传统诗文严格训练的学童之一,但同时也是最早一批感受着资本主义文明的一个少年。
对郭沫若早期新诗创作文学史评价的再阐释以《女神》为例
四、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女神》作为郭沫若的代表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 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和形式束缚,为中国的现代诗歌开创了新的篇章。同时, 它通过对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进取精神的深刻描绘,为中国的现代文学提 供了新的素材和主题。此外,《女神》的创新性和实验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 体现在内容上,它为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反抗精神和时代精神
《女神》是郭沫若在五四运动时期创作的代表作,完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 反抗精神和时代精神。诗中的主人公以巨大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对封建制度、 封建思想进行大胆的反抗,展现出强烈的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决心。这种情绪与 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完美契合,使诗中的“我”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者。
五、对当代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可以感受到《女神》所传达的激情和热情。它让我们重 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反思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同 时,《女神》也提醒我们,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挑战,我们应该保持对未来 的信心和热情,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去拥抱变化和发展。
在创作上,《女神》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成为了中国 新诗的奠基之作。它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更体现在其深刻的思想 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上。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面对社会现实、如何表达自 我情感、如何发展个人个性的范例,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二、爱国主义精神
在《女神》中,郭沫若通过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如“炉中煤”、 “棠棣之花”、“凤凰涅槃”等,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献身精神。这种 爱国主义精神是《女神》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也是郭沫若对五四运动的直接 回应。
郭沫若或者不该被遗弃遗忘的散文
郭沫若或者不该被遗弃遗忘的散文郭沫若或者不该被遗弃遗忘的散文快离开北大那年,可能跳蚤市场是最为活跃的地方,三角地柿子林处处都是马上要卷铺盖走人的学生,他们把自己堆积了几年的书一古脑都拿出来贩卖了,不清楚其中有多少是再次回望时痛心疾首哀惋,又有多少是忆前尘时失之交臂的叹息。
我很后悔,当初我把一些觉得负重的书统统贱卖了,又很后悔当时没有痛下决心去买上一些别人扔掉的书。
比如那套郭沫若全集,价格低到骇人,但是每一日走过去,都不曾见有谁去动一动。
或者除了我,没有谁动过要买它的心思。
男友阻止我买这些废品,说光那份量怕是就够我们所有衣服的总合了。
又想到底还是囊中羞涩,尽管那么多卷,每卷都厚得惊人,统共也才百元,却也是我那时不得不思了又思,终于放弃的书。
或者这个世界真的很悲哀,悲哀到生前如何的荣光也断不能预料死后的凄凉,人如此,书亦如此。
我多半是瞧不起一些所谓的学者与专家的,他们在郭沫若死后,可以上窜下跳,无所不用其极地对其进行大肆鞭挞,却从来不晓得,在人家荣光之时,却是连个臭屁都断然不敢去放的。
那么他们对郭沫若的任何指摘,又如何让人信服。
正人先正己,连自己的骨头尚且挺不直,硬不起来的时候,却好自尊大对别人的人品学识进行一番彻头彻尾的批判,这怕是大多中国知识分子惯用的伎俩。
一则,好显示自己与郭沫若这样的人的彻底的决裂,从精神到研究表明自己的清白,另一方面又可表明自己超绝的学识,否定了一个权威,就是树立自己的权威,中国知识分子深谙此道,玩起来倒也得心应手。
翻手云,覆手雨,本是生存之道,倒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墙倒众人推,在郭沫若的身上几乎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表现。
如若一个人真的如此不堪,那么当时那么多的“先知先觉们”为何都能把他的地位捧得那般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土地上产生了那么多卓越的人物,而能在这些卓越的人物中成为一时之领袖,不管是历史的选择还是人为的选择,我都不相信会选择出一个庸夫出来。
那么,作为今天的人,又该如何用一种相对客观与冷静去看待这样的一个生前备受尊崇,死后却万夫所指的文化名人呢?有一句话说,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自-浅谈郭沫若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浅谈郭沫若诗歌文学创作风格,以《女神》为例09文秘姚毅2011年11月6日【摘要】郭沫若,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在众多学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于郭沫若史学题材相比,郭沫若诗歌直抒胸臆和大胆描写手法的运用进行了分析论述..我们既不能用浪漫主义去定性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也不能用表现主义去规范它,而将它视为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水乳交融的泛表现主义更符合实际。
郭沫若表现主义具有对内表现心灵,对外担负社会使命的二重性格, 又因它同浪漫主义与中国民族审美观念的结合,因而使它具有了全新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表现方式与表现活力,这样,郭沫若就可以借助这种全新的表现精神,既与世界文学保持了基本一致的步调,又紧紧应和着五四的节奏与旋律,从而使表现主义与中国的时代主潮取得了共同的方向。
【关键词】:破旧立新、精神的现代性、“五四”的新时代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诗歌的先驱。
他的早期诗歌创作量丰富,主要有《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等。
这些作品依照风格可分为三类:豪放类:气势宏伟,境界开阔,充满了无所畏惧的破坏精神和顶天立地的创造精神。
婉约类:风格阴柔。
革命类:大多写于壮怀激烈的革命运动之中,诗人以诗歌作武器,进行革命的斗争。
《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代表作。
主题内容:爱国主义的主题;表现了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五四时代精神。
对光明、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歌颂。
大胆地抒写自我;有着泛神论的精神和个性解放的思想。
1破旧立新的观念贯穿始终《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于使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需要用高昂热情的浪漫主义来表现。
《女神》是五四时代诗的宣言。
在艺术上,诗句想象大胆奇特,色彩瑰丽。
大量采用历史和神话题材,境界开阔,文化韵味深厚而神奇。
大胆借鉴西方近代自由体诗,做到形式自由奔放,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
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重奏的手法,使诗情酣畅淋漓。
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
郭沫若早期小说创作中的基督教观念
导语:在早期的创作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思潮和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的影响,使他的早期小说创作带有明显的基督教的根本教义观念,如强烈的忏悔意识、受难牺牲的救世精神、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是其早期小说创作的一个明显特征。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一方面猛烈抨击中国旧文化,另一方面,大力引进西方文化。
作为西方文化的两大支柱之一的基督教文化又一次在中国的文学舞台上大放异彩,《圣经》里的题材、语言及结构等都成为很多中国作家创作的取法之处,显示了基督教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闻一多在说中国文学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时说:
“第一度外来影响刚刚扎根,现在又来了第二度。
第一度佛教带来的印度影响
是小说戏剧,第二度基督教带来的欧洲影响又是小说戏剧(小说戏剧是欧洲文学的
主干,至少是特色),你说这是碰巧吗?〞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多元化复杂化的文化背景中兼容并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作为新文化运动巨匠之一的郭沫假设,不可能不注意到基督教文化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但是他对基督教文化显示出了非常复杂的情感态度,既没有冰心和许地山虔诚的宗教情感,也没有萧乾坚决的反基督教精神,而是吸取了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如“忏悔〞、“爱人〞、“牺牲〞等观念,
并融汇到自身所受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影响之中,两者合而为一。
这种思想文化观念影响了他的早期小说创作,使他的小说流露出基督教的教义观念,又有作家自身的独特感受和生发,既回应了时代大潮对外来文化的引进,又显示了自己作品中的独特艺术魅力。
郭沫若早年创作的微型小说
作者: 石矢
作者机构: 江苏太仓思镇新闻报刊收藏馆
出版物刊名: 郭沫若学刊
页码: 78-78页
主题词: 《时事新报》 学灯 去来 mantle 王月
摘要: 笔者在集报之余,浏览旧报,偶见1920年1月24日上海出版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发表的郭沫若早年创作的微型小说,这篇以《他》为题的作品,以自己上街买柴,招人讪笑为题材,袒露心境与精神上的追求,据查,这篇作品从未入集,现将全文抄录如下: 天色已晚,他往街上买柴去了。
回来的时候,他在街道上看见那位 二八的月娥,披着件缟素的衣裳,好象。
郭沫若精选集-第八章
第八章漂流三部曲(上)歧路一种怆恼的情绪盘据在他的心头。
他没精打采地走回寓所来,将要到门的时候,平常的步武本是要分外的急凑,在今朝却是十分无力。
他的手指已经搭上了门环,但又迟疑了一会,回头跑出弄子外去了。
静安寺路旁的街树已经早把枯叶脱尽,带着病容的阳光惨白地晒在平明如砥的马路上,晒在参差竞上的华屋上。
他把帽子脱了拿在手中,在脱叶树下羼走。
一阵阵自北吹来的寒风打着他的左鬓,把他蓬蓬的乱发吹向东南,他的一双充着血的眼睛凝视着前面。
但他所看的不是马路上的繁华,也不是一些砖红圣白的大厦。
这些东西在他平常会看成一道血的洪流,增涨他的心痛的,今天却也没有呈现在他的眼底了。
他直视着前面,只看见一片混茫茫的虚无。
由这一片虚无透视过去,一只孤独的大船在血涛汹涌的黄海上飘荡。
--“啊啊,他们在船上怕还在从那圆圆的窗眼中回望我呢。
”他这么自语了一声,他的眼泪汹涌了起来,几乎脱眶而出了。
船上的他们是他的一位未满三十的女人和三个幼小的儿子,他们是今晨八点五十分钟才离开了上海的。
他的女人是日本的一位牧师的女儿,七年前和他自由结了婚,因此竟受了破门的处分。
他在那时只是一个研究医科的学生。
他的女人随他辛苦了七年,并且养育了三个儿子了,好容易等他毕了业,在去年四月才同路回到了上海。
在她的意思以为他出到社会上来,或者可以活动一回,可以从此与昔日的贫苦生涯告别,但是事情却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他回到上海,把十年所学的医学早抛到太平洋以外,他的一副听诊筒因为经年不用,连橡皮管也襞塞得不通气息了,上海的朋友们约他共同开业,他只诿说没有自信。
四川的S城有红十字会的医院招他去当院长,他竟以不置答复的方法拒绝了。
他在学生时代本就是浸淫于文学的人,回到上海来,只和些趣味相投的友人,刊行了一两种关于文学的杂志,在他自己虽是借此以消浇几多烦愁,并在无形之间或许也可以转移社会,但是在文学是不值一钱的中国,他的物质上的生涯也就如象一粒种子落在石田,完全没有生根茁叶的希望了。
读沈从文《论郭沫若》
郭沫若。
这是一个熟人,仿佛差不多所有年青中学生大学生皆不缺少认识的机会。
对于这个人的作品,读得很多,且对于这作者致生特别兴趣,这样在读者也一定有的。
从“五四”以来,十年左右,以那大量的生产,翻译与创作,在创作中诗与戏曲,与散文,与小说,几几乎皆玩一角,而且玩得不坏,这力量的强(从成绩上看),以及那词藻的美,是在我们较后一点的人看来觉得是伟大的。
若是我们把每一个在前面走路的人,皆应加以相当的敬仰,这个人我们不能作为例外。
这里有人可以用“空虚”或“空洞”,用作批评郭着一切。
把这样字句加在上面,附以解释,就是“缺少内含的力”。
这个适宜于做新时代的诗,而不适于作文,因为诗可以华丽表夸张的情绪,小说则注重准确。
这个话是某教授的话。
这批评是中肯的,在那上面,从作品全部去看,我们将仍然是那样说的。
郭沫若可以说是一个诗人,而那情绪,是诗的。
这情绪是热的,是动的,是反抗的,……但是,创作是失败了。
因为在创作一名词上,到这时节,我们还有权利邀求一点另外东西。
诗可以从华丽找到唯美的结论,因为诗的灵魂是词藻。
缺少美,不成诗。
郭沫若是熟习而且能够运用中国文言的华丽,把诗写好的,他有消化旧有词藻的力量,虽然我们仍然在他诗上找得出旧的点线。
但在初期,那故意反抗,那用生活压迫作为反抗基础而起的向上性与破坏性,使我们总不会忘记这是“一个天真的呼喊”。
即或也有“血”,也有“泪”,也有自承的“我是XX主义者”,还是天真。
因为他那时,对社会所认识,是并不能使他向那伟大一个方向迈步的。
创造社的基调是稿件压迫与生活压迫,所以所谓意识这东西,在当时,几个人深切感到的,并不出本身冤屈以外。
若是冤屈,那倒好办,稿件有了出路,各人有了啖饭的地方,天才熄灭了。
看看创造社①另外几个人,我们可以明白这估计不为过分。
但郭沫若是有与张资平成仿吾②两样的。
他虽然在他那初期创作中对生活喊冤,在最近《我的幼年》《反正前后》两书发端里,也仍然还是不缺少一种怀才不遇的牢骚,但他谨慎了。
郭沫若生命小说论
作者: 税海模
作者机构: 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四川乐山614004
出版物刊名: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35-40页
主题词: 郭沫若;生命小说;文学史
摘要:郭沫若为数不多的几篇表现男女性爱,关注生命现象的生命小说,将自身作为生命“标本”予以剖析,现身说法,展示生命本真面目,透视生命奥秘,从中不仅表现了这
位“五四”先行者的坦荡胸怀,开放心态及科学求真精神,而且还显示了郭沫若对男女性爱与人类文明的关注与思考。
此外,由于郭沫若最先在中国小说中从自然人性角度探讨男女性爱和生命现象,从而使其生命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还具有开风气的史的意义。
【精品文档】郭沫若的诗与小说-优秀word范文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郭沫若的诗与小说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乐山县人。
原名郭开贞,笔名郭沫若,另有笔名麦克昂、羊易之等。
郭沫若是“五四”以后中国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1919年初,他开始发表新诗,至次年上半,相继写下了《凤凰涅槃》、《晨安》、《匪徒颂》等,以诗的形式塑造了一个追求光明,张扬自我,充满叛逆精神的抒情形象。
1921年,他出版了新诗集《女神》。
在郭沫若之前,中国的新诗,大都描写或说理,以个人的“实生活为主题”,缺乏想象、抒情;形式上,或者“急切里无法甩掉旧诗词的调子”,或者以散文笔法写诗,缺之诗歌的韵味。
郭沫若则对当时的诗坛,注进一股崭新的空气。
他的诗大多采取自由体,且将其发挥到极至。
他的诗浪漫奔放,沛然若决江河,内在的旋律与诗人阔大的襟怀与丰富的想象十分合拍,具有凸出的自我形象和鲜明的时代印记。
对于他的新诗,闻一多曾经撰文评述:“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诗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时代的精神。
”说他“不独喊出人人心中的热情来,而且喊出人人心中最神圣的一种热情呢!”郭沫若的诗风受美国惠特曼影响很大。
他曾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郭沫若是一个有自己诗歌理论的人,他认为:“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诗的原始细胞只是些单纯的直觉,浑然的情绪。
到了人类渐渐文明,个体的脑筋渐渐繁复,想把种种的直觉情绪分化蕃演起来,于是诗的成分中,更生了个想象出来。
我要打个不伦不类的譬比是:直觉是诗细胞的核,情绪是原生质,想象是染色体,至于诗的形式只是细胞膜,这是从细胞质中分泌出来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笑 声 》 终 止 , 后创 作 长达 近 3 才 前 0年 , 写 下 了 共 4 0余 篇 具 有 现 代 浪 漫 抒 情 色 彩 的 小 说 。 因 此 , 我 们有 充分 理 由将 他 视为 中国现代 小 说 的开 创 者之
一
的 新 诗 的 旋 律 、 奏 , 进 了 小 说 世 界 。 … … 他 的 节 带 热情 则是 直泻 的 , 乏一 种 掩 映 、 曲 、 胧 的美 , 缺 迂 朦 却包 孕着 气 势 , 人 感 到作 者 的元 气 充盈 , 脉偾 令 血 张 。 郭 沫若 的早 期 小说 跟五 四其 他小 说 一样 , ”㈣ 极 富 情 绪 的 感 染 力 和 内 在 热 情 , 能 在 读 者 那 里 唤
术 成 就上 看 , 在 老 舍 、 金 、 圣 陶 、 天翼 、 要 巴 叶 张 沙 汀 等 不 少 人 之 下 。但 郭 沫 若 小 说 确 有 着 自成 一 格
郭 沫 若 说 , 我 不 喜 欢 小 说 ” 【 他 早 在 1 1 “ , 1 但 99 年 1 1月 就 已 经 在 《 中 国 》 刊 上 正 式 发 表 了 形 新 月
天 才 的 处 所 。 一 株 棕 树 是 不 会 在 寒 带 地 方 发 育 长 大 的 。 ㈣ 诚 然 , 沫 若 小 说 既 缺 乏 鲁 迅 小 说 思 想 ” 郭 上 的 深 度 , 不 像 茅 盾 小 说 题 材 上 那 样 宽 广 , 艺 也 从
本 文为 20 06年 度 四 川 省 教 育厅 人 文社 科 项 目“ 沫 若 文 艺 美 学思 想 的现 代 性 ” 阶段 性 成 果 ( 目编 号 : Y 0 6 0 , 郭 之 项 G 2 0 Z 3 主 持人 : 肖伟 胜 ) 。
且 他 的小说 创作 一 直延 续 到 14 9 7年 发 表 的 《 下 地
饰 , 无 造作 , 去刻 意 追 求艺 术 的效 果 。他 的直 绝 不
率 气 质 统 摄 着 他 的 作 品 , 乎 不 经 意 写 成 , 自成 似 却
一
格 。” 赵 园 先 生 也 有 相 类 似 的 评 价 : 他 把 他 嘲 “
收 稿 日期 :0 9 0 — 7 20 — 1 0
作者简介 : 肖伟胜 , 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男, 文学博士。
士 》 3篇 追 叙 大 革 命 生 活 的 小 说 , 孔 夫 子 吃 饭 》 等 《
等 7篇 历 史 题 材 小 说 , 以 及 取 材 于 抗 日 战 争 生 活 中 国 自数 千 年 , 立 于 一 定 不 易 之 域 , 常 寸 地 不 进 , 步 不 移 , 尝 知 过 渡 为 何 状 也 。 虽 跬 未 然 , 五 大 洋 惊 涛 骇 浪 之 所 冲 击 , 十 :  ̄纪 为 为 1 - L- 狂 飙 飞 沙 之 所 驱 使 , 于 是 穷 古 以 来 ,祖 宗 遗
方 面 他 应 当 放 弃 了 他 那 地 位 , 因 为 那 不 是 他 发 展
以写 于 12 9 7年 的 《 只 手 》 界 , 们 可 以 把 一 为 我
郭沫若 的小说 创作 粗 略 地分 为 前后 两个 时 期 。前 期小说共 2 5篇 , 占 总 数 的 五 分 之 三 , 阶 段 的 约 这 小 说 以 抒 写 身 边 琐 事 、 现 个 体 性 自我 为 主 , 们 表 我 称 之 为 自叙 传 小 说 ; 后 期 小 说 创 作 主 要 包 括 《 骑
灭浪漫主义 小说 ” 所表现 出来的独特 品质 并不只是一 个诗 学问题 , 而是一 个现代性 问题 , 是作 者的“ 心灵” 找寻相应 的“ 形 式” 而实现“ 实的生命 ” 问题。 进 真 的 郭沫若 自叙传 小说 作为生命救赎的重要形 式, 负起 伦理关怀的神圣使命 , 承 这种对 生命
价值的追寻导致 小说 象征 性的消失 , 式化 解为一连 串模糊 的、 形 无结构的情绪 以及对情绪 的反 思 , 心理 分析取代 了可 以感
的独 特 品质 , 显 露着 他独 有 的才 情 。 如刘 纳先 也 正
生 所 说 :他 的 小 说 有 一 种 潇 洒 的 风 度 。 他 从 不 雕 “
式 独 特 、 思 完 整 的 《 羊 哀 话 》 此 时 与 鲁 迅 在 构 牧 , 《 青 年 》 发 表 的 《 人 日记 》 差 仅 几 个 月 , 新 上 狂 相 而
传 、 顽 厚锢 之 根 据 地 , 渐 渐摧 落 失 陷 , 深 遂 而
郭沫若学刊 2 0 0 9年第 1期 ( 总第 8 7期)
作 品研 究
作为生命救赎 形式 的肖 伟 胜
( 西南 大 学 文学 院 , 重庆 4 0 1 ) 0 7 5
摘 要: 我们对 郭沫若 自 叙传 小说的研 究, 都从 小说 的社会 学 内涵或叙 事形式等方 面进行探讨 , 实际上 这些“ 一般 但 幻
知的、 意味深 长的故事 。解读这些与郭沫若心灵如此一致的 小说 , 使我们更具体地、 更深入地 了解郭沫若的人格特征 , 而 进 重审郭沫若早期 小说在 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 的价值 与意 义。
关键词 : 郭沫若 ; 自叙 传小说 ; 幻灭浪漫主义 ; 现代性 ; 伦理关怀 中图分 类号 : 0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03 72 (o 9o 一 0 1 0 I 6 2 A 1 0 — 2 5 2o )l 0 3 — 5
起对 于熟 人 、 友那 样 的亲 切感 。 朋
。
虽 然 学 界 对 于 郭 沫 若 小 说 所 取 得 的 成 就 历 来
评 价 不 高 ,譬 如 沈 从 文 的 看 法 就 颇 有 代 表 性 。 他
说 :让 我 们 把 郭 沫 若 的 名 字 位 置 在 英 雄 上 ,诗 人 “
上 , 动 者 或 任 何 名 分 上 , 以尊 敬 与 同 情 。 小 说 煽 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