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犹太人 苦难与遗迹保护都重要
【观后感】犹太女孩在上海观后感400字二则
【观后感】犹太女孩在上海观后感400字二则观后感1:《犹太女孩在上海》这部电影让我对那段充满战争和苦难的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尤其是对当时上海外滩的景象和犹太人移民的真实情况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
电影中的小桥、江南丝竹、咖啡厅等标志性的景点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位犹太女孩在上海的所见所闻。
她看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也看到了犹太人在中国的艰难生活。
电影中的小萌犹太女孩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们的纯真和善良,让人惊叹。
即使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他们还能够保持着希望和坚定。
在这部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些中国人物,他们对犹太人移民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这让我对我们的国家更加自豪。
正如电影中所述,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我们不仅有着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也同样尊重和包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总之,《犹太女孩在上海》这部电影真正让我感受到了当时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困难和挣扎,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包容性和善良,让我更加珍视今天的生活,深深地感慨着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犹太女孩在上海》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犹太人在瘟疫蔓延、战火纷飞的时期,在上海这座东方巨城依然能够保持着一份希望和坚定。
电影中,“小萌”们的坚韧和勇气,让我十分感动。
同时,电影中也展现了当时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和互通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电影中出现的苏州河、外滩等标志性景点,让我重温了自己曾经走过的这些历史遗迹。
电影中的许多细节都非常感人,如犹太人为防止自己的身份被暴露而行事谨慎,如华商为犹太人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同时,电影也引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当今时代的反思。
在那个时期,人们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今天我却拥有着健康和平安的生活。
这样的转变,是历史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
总之,《犹太女孩在上海》这部电影,既告诉我们一个悲惨的历史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城市的包容。
如何评价以色列这个有信仰的国家?
以色列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家,这里的信仰不仅仅是指犹太教,还包括、教等其他宗教。
作为犹太人的故乡,以色列对于犹太教的信仰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传承,这也是以色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色列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那么,如何评价这个有信仰的国家呢?以色列在宗教方面的传承和保护非常成功。
作为犹太人的故乡,以色列有着丰富的犹太文化遗产和历史,这些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以色列的宗教文化不仅仅是在博物馆和历史遗迹中展示,更是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每年的犹太教节日都是全国性的庆典,人们会在这些节日中举行各种活动,传承和弘扬犹太文化。
以色列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和教圣地之一,这里的宗教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前来朝拜和学习,对于这些宗教的传承和保护也非常重要。
以色列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显著的。
以色列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科技国家之一,拥有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业和创新能力。
以色列的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还包括了医疗、环保、能源等多个领域。
例如,以色列的医疗技术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如心脏起搏器、胃肠疾病治疗、癌症治疗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以色列的经济也非常发达,拥有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之一。
以色列的经济主要依靠高科技产业、出口和旅游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为以色列的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动力。
以色列的文化也是非常独特和有价值的。
以色列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艺术氛围,这里的文化不仅仅是犹太文化,还包括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
以色列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例如音乐、电影、文学等方面都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
以色列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这里的艺术品市场非常活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收藏家和投资者。
以色列作为一个有信仰的国家,不仅仅是在宗教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传承,还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显著的成就和贡献。
以色列的发展和成就,不仅仅是对于以色列本身的意义,更是对于世界的意义。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分层作业(原卷版)
第0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分层作业1.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
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______国家公祭日的初衷。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______了惨绝人(huán)_____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lù)_____。
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
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_______死难同胞。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铸兹.宝鼎( ) 祀.我国殇.( )( )惨绝人(huán)杀(lù)(2)下列各组短语结构不全相同的一项是()A.祭日的初衷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 B.侵华日军集会广场事实真相C.讲述史实辱没良知篡改教材 D.国行公祭法立典章警钟长鸣(3)依次填入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建立炮制怀念B.设立制造悼念C.创立引发纪念D.设计形成感念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的这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mò)真相和良知。
B.侵华日军野蛮.(mán)侵入南京,30万中国同胞.(bāo)惨遭杀戮..。
C.铭记..坚定的信念、..历史、缅.(miǎn)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张显磅礴的力量。
D.日本右翼..(niǔ qū)历史,美化战争,..,扭曲..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颠倒.(dǎo)黑白。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外交部驻港公署敦促外国政客停止颠倒黑白....,停止干预香港事务。
B.老师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时,她矢志不渝....地记录着。
上海犹太难民的特殊生活
对于隔离区的历史,年轻人不太了解,而下海庙附近上了年纪的老人却记忆犹新,“二战的时候,曾有2.5万犹太难民就拥挤地住在这里的格笼一样的弄堂房子里,周围有铁丝网架着,进出口处由日本卫兵把守,犹太人出入时要向日本士兵敬礼,拿出身份证检查,有时还要被搜查携带的东西。”上海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沈国华也告诉记者:“犹太人进入这个隔离区后,得到通行证后才能外出,通行证的正面写着外出的时间,背面划定了通行的范围。”
在原博物院路上的一所犹太会堂,现已拆除,改建为文汇报大厦,新址:虎丘路50号。
拉都路新会堂:1941年,一座能够容纳1000人的新会堂在拉都路的102号落成。不久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
百老汇会堂:百老汇路会堂因开拓路面,部分已经拆毁,部分改作居民住宅,尚有遗迹可寻。地址:大名路125号。——摘自《上海犹太人》
“像水银从温度表的密封玻璃里逃出来一样奇迹,像水银落地一样迅速逃匿,像水银即使被碎成粉末,也会很快再汇集成完整而晶亮的一大滴一样的顽强。”这是作家陈丹燕笔下二战时期的犹太人。在上海,犹太人也用这样的顽强支撑起逃难的生活。
公平路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日本人在出口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被困在弄堂里的二千余人,最后大部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是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采用“空投”——将面饼等食物掷过去的原始方法救助了他们。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王发良曾经亲眼目睹日本人烧毁商务印书馆,逃避日本飞机轰炸的犹太人和中国人一起仓皇逃难。王发良说:“舟山路是当时犹太人会聚的场所,经常可以看到一堆堆的犹太人在一起讨论战事、讲述逃难的经历。他们比别人更关心这些,包括日本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新闻,我都是从他们那里知道的。”
那段日子,王发良的身边充斥着许多从欧洲来到上海的犹太难民。他曾经在俄罗斯犹太人开的咖啡馆里工作过,同住一个里弄的两位同事也是犹太人。战争结束后,王发良买下了他们的房子。王发良说:“当时在虹口区生活的都是一些贫困的中国老百姓,由于语言不通会导致交流障碍,但我们的命运是同样的。犹太人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总有些独立和不合群。”因为熟悉犹太人生活,王发良退休后被虹口区政府外事办请来担任摩西会堂的讲解员。12年里,王发良每天都要用熟练的英文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介绍犹太人二战时期在上海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事实上,一批有实力的犹太人早在19世纪中叶就经由葡萄牙、西班牙到中东再到上海。这批犹太人主要从事房地产生意,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嘉道理、沙逊、哈同等人,上海大厦、河宾大厦都由他们建造。从1932年开始,更多的犹太人陆续来到上海,他们中有公共汽车司机、工程师、医生和教授等等。”
二战时中国帮助犹太人的故事
二战时中国帮助犹太人的故事在二战时期,中国作为一个与犹太人并无直接冲突的国家,积极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在纳粹统治下受尽迫害的犹太人。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不仅展现出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彰显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与纳粹德国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犹太难民。
1938年,中国签发了一个犹太难民局(Jewish Refugee Bureau),设立了上海犹太难民自救委员会,并成立了一个容纳难民的安全区,位于上海的虹口区。
这个安全区成为了犹太人逃离纳粹统治的重要庇护所。
据统计,约有30,000名犹太人逃到了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德国、奥地利和波兰。
中国民众对犹太难民的到来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和帮助。
尽管当时中国经济并不富裕,但人们仍尽力提供援助。
无数中国家庭主动提供住处,让犹太人在这里安顿下来。
他们分享自己的食物和物资,帮助犹太人渡过难关。
许多中国人主动学习犹太教的规矩和风俗,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来的犹太人。
这种友谊让犹太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温暖和善良。
除了基本的生活援助,中国社会还为犹太人提供了教育和就业机会。
上海的犹太人开办了自己的学校和医院,为本地犹太人和出逃的难民提供了教育和医疗服务。
同时,许多犹太人也自己创业,与中国人一起经商和工作,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这场中犹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中也得以体现。
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南京,进行了大屠杀,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
在这个时候,犹太人也在中国同胞的帮助下逃出生天,他们的生命得到了搭救,并得以在中国继续生活和工作。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外交官何香凝的贡献。
何香凝是一位在当时中国外交部工作的女外交官,她大力推动中国政府采取行动,帮助犹太难民。
她争取到了签发签证的紧急帮助,对于许多犹太人来说,这个签证意味着躲避纳粹统治的最后一线希望。
这个故事不仅表明了当时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善良和宽容,也见证了中国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上海现存最早的犹太会堂
上海现存最早的犹太会堂一日闲逛,忽然驻足,一座古希腊式建筑物引起了我的注意。
坐落在陕西北路500号的这座建筑物就是欧黑尔雷切尔会堂,上海现存最早的犹太会堂。
会堂的外墙呈土灰色,已经枯萎的爬山虎像蜘蛛网一样布满墙体,显得古老陈旧、朴实无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会堂里面典雅的装饰、考究的用料、别致的造型,无不显示着主人的品味和实力。
细细一想,这种建筑装饰风格岂不正符合犹太人客民的身份特征吗?会堂建筑面积总计1115平方米,三层西式洋房,最多可以容纳3000人左右,一度发展为上海犹太侨民的宗教活动中心。
会堂中间门楣上方半圆形的窗棂上有希伯来文的“欧黑尔雷切尔”,即“雷切尔会堂”。
原来,雷切尔这个名称的由来与当年上海滩著名的犹太商人沙逊家族有关。
大卫·沙逊出生在巴格达,后来加入了英国籍。
与嘉道理、艾兹拉、哈同等人一样,沙逊属于塞法蒂姆犹太人。
他在19世纪40年代辗转来到上海谋求发展,开设洋行,经营鸦片、香烟、茶叶、丝绸等贸易和房地产业,一度十分兴盛,沙逊家族集团成为上海滩的首富,被称为“东方的罗斯柴尔德”。
这批定居在上海的犹太人在1862年建立了自己的墓地,又在1887年建起一座犹太会堂,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塞法蒂姆犹太人为主体的犹太社区。
据说,该犹大社区最大时约有了700—800人,拥有3座犹太会堂,欧黑尔雷切尔会堂便是其中之一。
1920年,沙逊的孙子亚玮·沙逊为悼念其妻,捐款建设欧黑尔雷切尔犹太会堂。
他们在陕西北路近新闸路口选址、购地、建房,作为上海犹太侨民协会会址,客观上方便了他们之间的联络、交流。
同年,从英国聘来的赫西先生在该会堂就任拉比,三年后离去。
1932年,犹太社团又在此增建了一所犹太子弟学校,布郎教士任校长兼会堂非正式拉比。
1948年,大部分塞法蒂姆犹太人离开上海,欧黑尔雷切尔会堂和犹太人子弟学校相继关闭。
会堂主入口以贯通两层的一对爱奥尼克式石柱和一对方形壁柱为门廊,门廊内是三个拱券门,里面是穹形花饰拱顶和大理石地坪的会堂正厅,两侧是双层柱廊,柱间的小拱顶与会堂拱顶垂直相交,建筑线条简洁流畅,与我在叙利亚、以色列见过的犹太会堂颇为相似。
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
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篇章。
自从公元前10世纪起,犹太人就曾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生活、创业、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背景、生活状况、贡献以及现实意义。
一、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背景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那时,由于欧洲的反犹太浪潮,许多犹太人被迫离开家园,寻求新的生活环境。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大量犹太人前来定居。
他们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社群组织,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促进了上海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状况1.社群组织:犹太人在上海成立了多个社群组织,如上海犹太人协会、犹太人青年会等。
这些组织不仅为犹太人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还积极参与上海社会的公益活动,为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2.商业活动:犹太人在上海的商业活动非常活跃。
他们开设了大量的商铺、银行和企业,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犹太人开设的沙逊洋行曾是上海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对上海的商业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3.文化交流:犹太人在上海的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
他们将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上海本地文化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现象。
例如,犹太人在上海的宗教活动,以及他们将犹太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尝试,都为上海的文化多样性增色添彩。
三、犹太人在上海的贡献1.经济贡献:犹太人在上海的经济贡献不言而喻。
他们积极参与上海的商业活动,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同时,犹太人在金融、地产、贸易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为上海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
2.文化贡献:犹太人在上海的文化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他们将独特的犹太文化带入上海,与本地文化相互交融,丰富了上海的文化内涵。
此外,犹太人在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杰出成就,也为上海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人道主义贡献:在二战期间,上海成为犹太人的避难所。
许多犹太人在上海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纳粹的迫害。
二战时上海成犹太天堂:“我们要跪下感谢中国”
二战时上海成犹太天堂:“我们要跪下感谢中国”核心提示:据统计,600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杀害的同时,迁移和逃亡到上海的25000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外,其余都生存下来。
这期间还出生了408个新生儿。
鲁思·仙妮:“我们要跪下来感谢中国,我们被拯救了,如果我们没有去上海,我们将无法生存下来,我们所有的下一代,也都将无法生存下来。
”凤凰卫视5月10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阮次山:以色列是地中海东南岸一块不足3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
在历史上,这里曾经被冠以不同的名称,一直到1948年流落各地的犹太人,辗转千年回到锡安山,在这片土地上,建设属于自己的国家,才有了一个真正属于犹太人的名字。
而以色列在《圣经》上意味着“和上帝角力的人”,历史印证了上帝的预言,在犹太人散居的岁月里面,反犹太主义的歧视与仇恨,始终驱逐他们。
20世纪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种族清洗而20世纪,由纳粹德国执行的一场大屠杀,更成为世纪罕见的种族清洗。
在30年代的欧洲大陆上,600万犹太人的鲜血,染红了他们重返耶路撒冷的道路。
汉娜·乔福利特(原居波兰的犹太人):我出生在一个小地方,波兰的比亚瓦·拉夫斯卡,犹太人自从16世纪开始就住在那里,我就像是一个女王,家中唯一的女儿,每一个人都喜欢我,很可爱、很善良。
我4岁时候的一天,穿着黑色制服的军人,来到我们的城镇。
我并不知道他们是谁,觉得也许就该是这个样子吧,其实他们是德国人。
仅仅6天就占领了整个波兰。
解说: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突然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仓促应战下波兰节节败退。
两天后,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欧洲上空的滚滚硝烟,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而在德国,反对犹太人的浪潮随后公开爆发。
鲁思·仙妮(原居德国的犹太人):我必须要离开基督教学校,去到犹太学校。
我的朋友只有犹太女孩,当然真正到来是在1938年11月9日,我的生日。
所有的石头都是砸向犹太人的商店,玻璃碎了,到处都是玻璃打碎的声音,犹太商店前面的大街上,有很多的碎玻璃。
在上海追寻曾经收容过数万名犹太难民的遗迹
其实我对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还是有相当了解的。
从小时候看诸如“华沙一条街”“不屈的城”等二战影片的耳闻目染到十几年前去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亲眼目睹德国法西斯杀戮犹太人的罪证,对这段罪恶的历史深恶痛绝。
对中国人为解救犹太人曾经做出过努力的历史也有所耳闻,不过这部电视剧把我想了解的那段历史具体化可视化了。
尤其是当我知道就在当时犹太难民聚居区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后我追寻那段历史的活动具体化了。
承载着这段历史的建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另一部分是纪念馆附近一些当年犹太难民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纪念馆建在长阳路62号的摩西会堂旧址里,那是一座当时旅居上海的俄国犹太人在1927年建的犹太教堂。
二战时期大批犹太难民逃到上海后这里就成了当时上海犹太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2007年上海虹口区政府按原建筑图纸进行了全面修复并在此建立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周围的犹太人建筑现存还不少,有白马咖啡馆、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旧址、霍山公园、犹太难民收容所旧址、美国前财长布鲁门撒旧居和罗伊屋顶花园旧址等曾经记录了当年犹太难民生活和活动轨迹的场所。
二战时期上海一共接纳的犹太难民达两万多人,可以想象当年这里完全是一座犹太城,也有被称为诺亚方舟的,也有被称为小维也纳的。
先参观纪念馆吧。
[1]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坐落在上海虹口区长阳路62号。
这里就是原来犹太教堂摩西会馆的旧址,按老路名是华德路62号。
[2]进入纪念馆大门后西侧整面墙是铜板凸字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逃亡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
[3]名单墙的前面是一尊体现二战时期犹太民族苦难而不屈形象的雕塑。
[4]这座三层楼房就是摩西会堂。
当年是旅沪俄国犹太人集资建造的。
[5]参观摩西会堂从侧门进入,参观者要穿鞋套。
[6]一层已经完全恢复成当年礼拜堂的样子。
[7]楼上常年举办和犹太难民有关的展览。
我去的时候二层正在举办的是奥地利医学博士雅各布·罗生特生平展。
隔都:二战时期上海的犹太人隔离区
隔都:二战时期上海的犹太人隔离区在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岁月了,许多的犹太人离乡背井,出逃避难,有的甚至远涉重洋,来到上海。
他们在战时的上海,虽然生活艰苦,但也免遭涂炭。
珍珠港事件后,日德勾结更加紧密。
1942年7月,绰号“华沙屠夫”的梅辛格,受党卫军头目希姆莱的委派,专程来到上海,以说服日本在犹太人问题上采取纳粹政策。
德国人告诉日本人,犹太人是德国的敌人,因而也是其盟国日本的敌人。
他们还提出了几种处理犹太人的方案:把赤身裸体的犹太人塞进破船中,让其在远洋中漂流;把他们送到黄河上游的盐矿中;在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上建一集中营,用犹太人来做各种医学试验。
日本没有接受这些方案,但同意在上海虹口地区建立一个隔离区,对犹太人实行监管。
日本占领军于1943年2月18日发布通告,要求“无国籍难民”(指犹太人,他们都被纳粹剥夺了国籍——编者)必须在5月18日以前迁住进隔离区,即隔都(GHETTO)。
一些犹太人进行了抵制。
波兰的犹太人难民认为自己不是无国籍难民,因为伦敦还存在波兰流亡政府,他们也从未放弃自己的国籍,因而拒绝迁入隔离区。
但日本当局认为波兰已不复存在,波兰犹太人也必须迁入隔离区,并将领头的波兰犹太人投入监狱。
至5月18日,大约有1.4万名犹太人住进隔离区,另有1172人——护士、医生救援委员会工作人员,获准延长在外居住时间,但也不超过数月的缓限。
日本当局对居住隔都的人发放“居住许可证”。
居住证因人而异,“无国籍难民”的证件上画的是黄道,中国人、日本人和其它人的证件上画的是绿道。
隔都的出口均有日本哨兵把守,或者由属于“保甲”的犹太人看守。
“保甲”是一种辅助的外国警察,是日本人在1942年9月组建的。
犹太保甲每周轮流做几小时治安工作,负责隔都的出口并检查通行证,有的人显得有点过分热忱地在完成任务,而有些人则利用他们值勤的机会,来帮助其教友们在没有特许证件的情况下出入。
通行证由日本人合谷与忆良发放。
他们滥用权力,通行证的发放与否,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心情。
十里洋场的犹太印记
十里洋场的犹太印记翻开文本图片集1905年的上海南京路、河南路以东已经摊贩云集,渐渐繁华,河南路往西靠近西藏路一段,却还是只有零星商铺的偏僻冷清之地。
然而这年某日,这里突然出现了120名筑路工。
比他们出现在这里更奇怪的,是他们使用的筑路材料——油渍火熏过的铁藜木块,那是一种著名的硬木。
两个半月后,400万块二寸见方的木块,和着沥青、浇上柏油,一块挨着一块整整齐齐地从外滩一直铺到了今天的西藏中路,一条地面平整光滑、车辆行驶方便的崭新南京路修成了,这是当时全上海最现代化的马路。
出资修路的,不是上海市政管理当局,而是犹太富商哈同。
为修南京路,哈同花掉了足足六十万两银子:仅一块铁藜木就要六七角,在当时的上海可买白米三四斗,足够一户中等人家吃一顿像样的大餐。
这个在1873年自孟买来到上海、从一文不名的沙逊洋行看门人起步的上海滩巨富,如此举动可绝不是热心公益。
他早就看好南京路的未来:“南京路居虹口、南市之中,西接静安、东达黄浦,揽其形胜,实为全市枢纽,其繁盛必为沪滨之冠。
”此前,在有关上海城市开展的格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主张向闸北和吴凇北拓,哈同那么坚决看好向静安寺方向开展的西扩主张。
最后,哈同运用其在工部局内的影响力,迫使工部局采纳了其提出的南京路西扩主张。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代上海城市中心区的走向,形成了近代上海中心城区东西向扩展的根本格局。
于是,哈同先出巨资将南京路西边的地皮大片大片划入自己名下,最多时到达44%。
不惜本钱修建高等级马路,以期聚集人流、商铺。
哈同对人说,铁藜木结实,还有弹性,踩上去舒服,下了雨水一下子就吸干了。
消息在扩散中不断被人添油加醋,很快铁藜木就变成了“红木”,而南京路的地皮价格,自然是如哈同所期待的那般,翻滚着往上飞涨。
等到人气渐起时,哈同又大举出租这一带土地,同时严格要求必须建造高质量的高楼大厦,甚至规定层次和造价。
后来南京路的地标建筑如永安公司、新新公司等,就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起来的——南京路上的高楼大厦建筑群格局,也由此逐步形成,超过了上海任何一条马路。
世界第八大奇迹耶路撒冷圣殿的消失
世界第八大奇迹耶路撒冷圣殿的消失耶路撒冷圣殿曾是世界上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宗教意义的建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然而,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宏伟的圣殿遗憾地消失了。
本文将探讨耶路撒冷圣殿的消失原因以及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一、耶路撒冷圣殿的历史与意义耶路撒冷圣殿位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旧城内,是犹太教最重要的圣地之一。
它由三座不同的圣殿构成,先后在公元前10世纪、前6世纪和公元1世纪重建。
这座圣殿被犹太人视为上帝的居所,是犹太人祭祀、祈祷和教导的场所。
耶路撒冷圣殿还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关。
根据圣经记载,圣殿山是基督教信仰中的重要场所,耶稣基督也在这里传道。
对于伊斯兰教徒来说,圣殿山是穆斯林教派分支之一-伊斯兰教教派最重要的圣地之一。
二、耶路撒冷圣殿的消失1. 第一座圣殿的毁灭:第一座圣殿在公元前586年遭到巴比伦人摧毁。
巴比伦人攻占耶路撒冷,并焚烧了圣殿,掠夺了圣殿的宝藏。
2. 第二座圣殿的毁灭:第二座圣殿始建于公元前20世纪,重建于公元前5世纪,由犹太人君主希律大帝扩建至其最辉煌时期。
然而,公元70年,罗马帝国军队攻占耶路撒冷,并将第二座圣殿完全摧毁。
圣殿的摧毁标志着犹太人的大规模流散,并成为犹太人对于家园的悲痛与痛苦的象征。
三、耶路撒冷圣殿的影响耶路撒冷圣殿的消失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宗教影响耶路撒冷圣殿作为三大世界宗教的重要场所之一,它的消失深深影响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犹太人流散之后,圣殿成为他们坚守信仰和反抗外来政权的象征。
同时,这也使得日后犹太人重新获得对圣殿山的控制,成为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竞争地。
2. 历史研究耶路撒冷圣殿的消失激发了历史学界对古代建筑的研究热情。
通过考古挖掘和历史文献的研究,学者们逐渐还原了圣殿的历史面貌和地理位置,并推断出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
3. 文化遗产保护因为耶路撒冷圣殿的重要性,国际社会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各国和国际组织投入了大量资源来保护耶路撒冷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以确保后代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一重要的历史遗迹。
中国保护犹太人的历史事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就以包容、互助的精神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在二战期间保护犹太人的历史事件。
二战期间的欧洲犹太人遭受了纳粹德国的残暴迫害,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迫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这个时候,中国的领导人和人民站了出来,伸出了援手。
当时的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犹太难民。
1940年,中国政府在上海成立了一个犹太难民区,允许犹太人在此居住和经商。
这个难民区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不需要签证的庇护所,吸引了大量犹太人前往。
中国政府对犹太难民的保护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居住地,还提供了教育、医疗等各种福利。
许多犹太难民在中国找到了工作,建立了自己的事业,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
中国人民也对犹太难民给予了无私的援助。
许多中国人主动提供住处和食物,帮助他们融入中国社会。
犹太难民在中国得到了友善和热情的对待,他们形容中国为“人间天堂”。
这段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
他们不分种族、宗教,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犹太难民,给予他们帮助和庇护。
这种精神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中是极为罕见的,而中国做到了。
这段历史事件不仅是中国保护犹太人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历史上人道主义精神的典范之一。
它表明了中国的包容和互助的传统,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定信念。
保护犹太人的历史事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对于和平、正义的渴望是普遍的。
无论种族、宗教如何不同,我们都应该像中国人民那样,以包容和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给予帮助和庇护。
中国保护犹太人的历史事件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强烈呼应。
它提醒我们,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包容、合作,才能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理想。
这段历史事件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
☆谈谈加强文物遗存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喻文波】
谈谈加强文物遗存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物遗存是人类历史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址,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最为宝贵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
加强文物遗存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精神、教育后人等都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文物遗存是文明古国的实物例证,是一本刻划岁月的书。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已载入了世界人类的文明史册。
从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2000多年前开始修筑的万里长城到明、清的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已有28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名录。
在这28处世界遗产中,文物遗存占了很大的比例,因为文物遗存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载体,是文明古国的实物例证。
文物遗存往往还能飞渡重洋,传到异国他乡。
唐朝鉴真和尚,克服了重重困难,远渡重洋,在日本传播友谊和文化,并在那里留存下了众多有关唐代的文物遗存。
当人们到日本奈良参观唐昭提寺,看到1000多年前的古老建筑和鉴真大师的肖像时,人们犹如回到了唐代的环境之中。
同样,印度的佛教文化艺术也是飞越喜马拉雅山和沙漠戈壁来到我国,融入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成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我国现存的文物遗存中,佛教文物遗存占了很大的比例。
文物遗存有着十分巨大的魅力。
古往今来,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引发了多少人的沉思。
“发思古之悠情”,不仅使人伤感于昔日的兴衰往事,还能使人们从中吸取教益,陶冶性情,抒发情怀。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赤壁大战,孙、刘联盟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的83万军马,体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赤壁古迹,被世代相传了下来。
多少诗人词家为之讴歌咏唱,留下了动人的诗篇,更增添了古迹的光彩。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诗人怀古的情思,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想象与心情,成为千古绝唱。
三国赤壁只是我国众多著名的文物遗存中的一个,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之中,咏怀古迹,抒发情怀的辞章更是不知凡几。
犹太难民纪念馆观后感
犹太难民纪念馆观后感
我最近去了犹太难民纪念馆,这是一次非常震撼和感人的体验。
馆内展示了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遭受的迫害和屠杀,以及他们的抵抗和求生。
整个展览通过文字、照片、影像和物品的展示,向观众讲述了这段黑暗历史和人类的悲惨遭遇。
我一进入展览区,就看到了一堆大小不一的鞋子,里面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的鞋子。
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和不安,因为这些鞋子代表了那些无辜的生命。
我看到了犹太人遭受的各种残酷迫害,包括被关进集中营、被迫劳动、被剥夺公民权、被禁止进入公共场所等等。
同时,我也看到了许多犹太人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比如藏匿、逃亡、抵抗和反抗。
这些人的勇气和坚定让我非常感动和钦佩。
除了展览区,我还参观了一个专门讲述安妮·弗兰克的展览,这个十三岁的女孩是一位在纳粹统治下被迫藏匿在阁楼里的犹太人。
我看到了她的日记、照片和一些家庭物品,这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她的故事和她所遭受的一切。
这次参观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的悲惨遭遇和历史的残酷。
我们必须珍惜和维护和平、自由和人权,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真正目标。
我希望这个纪念馆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从而更好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 1 -。
战争遗址保护与重建的文化遗产规划
战争遗址保护与重建的文化遗产规划引言: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的一幕,无论是古代的战争还是现代的战争,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然而,战争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它留下的遗址和遗迹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保护和重建战争遗址成为了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战争遗址保护与重建的文化遗产规划,旨在提出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传承历史和警示未来。
第一部分:战争遗址的价值与意义战争遗址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
战争遗址的保护与重建,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纪念,也是对受难者的悼念和敬意。
战争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们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也是人们认识历史和反思战争的重要窗口。
第二部分:战争遗址保护的挑战与困境战争遗址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首先,战争遗址往往位于冲突地区或者边远地区,保护和管理困难重重。
其次,战争遗址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而这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负担。
此外,战争遗址的保护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发展密切相关,需要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三部分:战争遗址保护与重建的文化遗产规划为了有效地保护和重建战争遗址,制定合理的文化遗产规划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对战争遗址进行科学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其次,需要制定详细的保护方案,包括保护措施、管理机构和资金来源等。
同时,要注重与当地居民的合作,共同制定可行的保护与利用方案。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战争遗址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与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合作,可以共同承担保护和重建的责任。
第四部分:成功的案例分析在世界各地,有许多成功的战争遗址保护与重建案例。
例如,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纪念场所之一,通过保护和修复,使得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受的苦难。
另外,日本的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遗址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重建,成为了反战和和平教育的重要基地。
犹太流亡戏剧在上海_1939-1947
犹太流亡戏剧在上海_1939-1947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随着纳粹德国的崛起,犹太人遭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和歧视。
为了逃离屠杀和迫害,许多犹太人逃往世界各地,其中一个重要的流亡地就是上海。
当时的上海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它的国际租界政府对犹太难民持开放态度,并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因此,犹太人在上海建立了一个独特的社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流亡到上海的犹太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积极组织起各种文化活动,其中戏剧表演是最受欢迎的一种。
犹太流亡戏剧在上海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成为犹太人社区的精神寄托和生活乐趣。
在上海的犹太人社区中,有许多专业的演员和导演,他们带来了各种类型的戏剧表演,包括喜剧、悲剧、爱情故事等。
这些戏剧作品不仅展示了犹太人的艺术才华,还反映了他们对流亡生活的思考和感受。
犹太流亡戏剧在上海的演出场所主要集中在虹口区的百老汇大戏院和香港路的大世界剧院。
这些剧院不仅为犹太人提供了演出的场地,还吸引了许多中国观众前来欣赏。
在演出中,犹太流亡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
通过观看这些戏剧,犹太人能够忘记自己的痛苦和困境,找到一丝希望和力量。
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上海的解放,犹太人的流亡生活也逐渐结束。
他们纷纷离开上海,回到各自的祖国或迁往其他地方。
尽管犹太流亡戏剧在上海的历史并不长久,但它在那段特殊的时期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丰富了上海的文化多样性,也给犹太人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保存下来的剧本、照片和回忆来回顾犹太流亡戏剧在上海的历史。
这段历史不仅值得我们珍视和纪念,更应该成为我们思考和反思的对象。
犹太流亡戏剧在上海,见证了人类对抗迫害和歧视的坚韧精神。
它不仅是一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警示。
社会生活的意义读后感3000字
社会生活的意义读后感3000字《社会生活的意义》一书由杰弗里·亚历山大所著,讲述了话语、符码等无形文化结构如何构建事实,如何化为制度等,这是一本探讨社会生活的意义、社会价值的书籍。
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社会生活的意义读后感3000字。
在《社会生活的意义:一种文化社会学的视角》里,亚历山大讲述了一个关于犹太 __的故事。
他详尽地描述了犹太 __在西方文化生活中的编码变化,并说明了这种变化是如何导致一种“ __”的诞生及其对国际生活的启示。
简单来说,关于犹太 __的叙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1.20-30年代:战前美国在以“水晶之夜”为代表的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下,“纳粹德国被编码为一种绝对的、不可调和的恶”,这“构成了美国参战四年的预先推定”。
这种关于抗争与解放的文化叙事“把自由民主和普救论编码为纯粹的善,而把纳粹主义、种族主义和偏见编码”为恶。
在这种叙事结构下,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只是因为纳粹才显得特殊,也就是说,“犹太人的身份被加以强调只是为了充当纳粹主义的恶的重要表征”。
在维持了数世纪的反犹主义的逻辑崩塌背后,不是基督徒们突然对害死基督的罪人——犹太人——“产生了发自内心的爱抑或心理认同”,而是因为这种文化编码把纳粹作为了敌人,而犹太人恰好受到了纳粹的重视。
2.40-50年代:进步叙事战后的美国形成了一种作者称为进步叙事的文化建构,“它宣称由社会的恶带来的精神创伤终将被克服,纳粹主义终将被击败并从世界上消灭,精神创伤将最终被限制在一个创伤性的过去,而它的黑暗在新时代强大的社会之光下终将悄然隐去。
”这显然是一种进化论式的叙事结构,美国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纳粹的邪恶及其带来的创伤虽然黑暗,但一定是 __暂时因素。
在这样的条件下被发现的犹太 __是恐怖的,但却依然是可以弥补的。
对美国人来说,“这是由另一个国家对一个其他民族所犯下的罪行”,而美国人正是拯救者与秩序重构者。
甚至于在“战后,美国犹太人开始…主动抹去犹太种族浩劫的遗迹”——只有让大家忘却这种邪恶,美国犹太人才能融入美国社会,而不被作为他者对待,“犹太人不愿意再去以移民的身份污染他们的犹太性”。
二战时中国城市接纳犹太难民
二战时中国城市接纳犹太难民1937年到1940年间,有近3万犹太难民逃到了中国,其中绝大多数来到了上海,图为正在晾晒衣服的犹太妇女。
尽管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中德迅速再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甚至在抗日战争初期,希特勒还曾试图扶持蒋介石政府,比如蒋介石手上能够和日寇对敌的只有那三十个德械师,而他的两个儿子也被分别送往苏联和德国军校学习,只是希特勒最后发现对方实在难堪大事,才转而与日本结盟。
二战期间,就犹太难民问题,中国又与德国发生了联系。
1937年到1940年间,有近3万犹太难民逃到了中国,其中绝大多数来到了上海。
为什么上海会成为犹太难民的避风港,王健认为,主要是上海的特殊性:上海当时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签证、不需要经济担保、不需要工作证明等即可进入的大城市。
“犹太难民之所以能够在上海生存下来,一是因为上海租界的开放性,一是上海没有反犹传统,上海市民对他们比较友好,另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上海有犹太社团和世界其他犹太救济组织的帮助。
”王健解释道。
位于上海的犹太难民收容所中容纳200人的大房间。
抵达上海的犹太难民在领餐。
但是,除了上海外,还有很多中国口岸城市也接纳了不少犹太难民,如天津、哈尔滨、青岛、威海、昆明、成都、香港、大连等,这是以往鲜为人知的。
这些接纳犹太难民的口岸城市中,最为主要的是天津、青岛、哈尔滨和香港。
在二战之前,天津也有犹太社区。
到了二战期间,根据王健的观察,犹太难民主要通过两个路径来到天津。
1940年7月以前,因为上海当时已经有太多难民,谋生比较困难,所以许多犹太人通过上海中转北上前往天津。
而在直接进入上海变得越来越困难后,一些犹太难民通过苏联和“满洲国”来到日本人控制下的天津和青岛等地。
根据《天津避难民问题报告》,1939年12月,已经有169名欧洲犹太难民申请者获准在天津居住,还有128名未定,而持许可证抵达的有56人。
最后来到天津的犹太难民在200到300人间,他们虽然都参加了天津希伯来协会,但也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欧洲犹太移民协会,并吸收了几乎所有为逃离纳粹暴力而来到天津的犹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沪犹太人: 苦难与遗迹保护都重要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上海观察的专栏作者阳歌作为一名在上海的犹太人,发来了他的观察和感想。
越来越多的人听闻过二战期间欧洲的犹太难民来上海避难的故事,这要多亏媒体的高频报道以及其他宣传。
但是很少人知道,这段超过两万犹太人在上海成功逃脱纳粹迫害的故事,差一点遭遇了悲惨的结局。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内浮雕)
1942年,日本军队占领了上海,随后逼迫大部分刚刚在上海暂时安顿下来的犹太难民搬至虹口区,即当时的日占区。
中国是当时唯一一个愿意接受逃离纳粹迫害的犹太人的国家,正因如此,很多犹太人逃到了中国,并且最终躲在了最国际化的城市——上海。
这个犹太难民群体最后发展到了近24000人的规模,他们在二战的最后三年居住在日本人建立的犹太难民区,该地区的中心是如今长阳路上原犹太摩西会堂,该地现在是展示这段历史的博物馆。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在那段时间,德军盖世太保在日本的首席代表Josef Meisinger提议在上海复制纳粹在欧洲的做法,即杀光上海市内所有犹太人的系统行动。
他提供了若干关于如何执行这一计划的建议,包括把所有犹太人集中到崇明岛上,让他们劳累而死,或者把他们都赶上船,让他们漂流在海上直至全部饿死。
万幸的是,这一计划未被付诸实施,从而使数万人得以幸免。
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杨萍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志愿者,她带领我参观了该纪念馆。
她告诉我关于此事背后的原因有几种说法,她给我讲了其中几个版本,然而哪种说法是真的尚不清楚。
她说的其中一个故事是日本军方咨询了当地的一位牧师,牧师建议他们不要执行这个计划。
那个故事说,那位牧师称犹太人是亚洲的祖先,因此杀了他们几乎等同于杀日本人自己。
在那段时间,德军盖世太保在日本的首席代表Josef Meisinger提议在上海复制纳粹在欧洲的做法,即杀光上海市内所有犹太人的系统行动。
他提供了若干关于如何执行这一计划的建议,包括把所有犹太人集中到崇明岛上,让他们劳累而死,或者把他们都赶上船,让他们漂流在海上直至全部饿死。
万幸的是,这一计划未被付诸实施,从而使数万人得以幸免。
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杨萍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志愿者,她带领我参观了该纪念馆。
她告诉我关于此事背后的原因有几种说法,她给我讲了其中几个版本,然而哪种说法是真的尚不清楚。
她说的其中一个故事是日本军方咨询了当地的一位牧师,牧师建议他们不要执行这个计划。
那个故事说,那位牧师称犹太人是亚洲的祖先,因此杀了他们几乎等同于杀日本人自己。
现在,有一些试图加强当今的上海与过去这段不寻常的历史的计划,其中我最中意的一个是还原一些上海里弄在战时犹太人居住时的风貌。
该计划聚焦重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对面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人气酒店。
这家酒店名叫白马旅馆,是二战期间犹太人生活的一个中心,但是该建筑在2009年因为道路拓宽工程被夷为平地。
如今,上海正在该地重建一家新的咖啡店,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张。
小杨同学介绍说,由于没有原酒店的细节照片或者其他记录资料,所以该还原计划的难度较高。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员工上个月远赴悉尼举行了关于上海犹太难民的展览,一位当地的参观者表示他的一个亲戚是白马旅馆的老板。
他提供了一些该建筑的照片以及其他详细的材料,现在上海正利用这些材料试图忠实地还原酒店的原貌及氛围。
还原白马旅馆的工程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纪念馆出门一拐弯就可以看到一排历史悠久却相对保存完好的房子,在避难时期犹太人就居住于此。
以前有位名叫M·布鲁门撒尔的犹太难民就住在其中的一栋房子里,他于1939年携家人一起从德国逃难到此,后来在1970年代成为了卡特担任总统时期的美国财政部长。
上海有许多像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独特且不寻常的里弄街道,包括虹口区四川北路的另一块地区,那是中国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批作家的聚居地,其中最有名的作家是鲁迅。
但遗憾的是这片地区还未列入保护,也少人宣传那些同样吸引人的故事。
中国一向为其悠久的历史而感到自豪,所以很多大城市都设有大型博物馆来展示历史。
因此,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为上海没有这样的城市博物馆而感到不解,因为上海的这段历史确实很独特,而且它明明拥有许多历史遗物和遗迹,要装满一栋大楼简直轻而易举。
在过去几年,我曾多次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发现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了。
我第一次参观是在八年前,那时它刚开设不久,馆内还空荡荡的,而且为数不多的参观者中大多是外国人。
而到了现在,博物馆平均每日游客数达到了150至200人,在高峰时期甚至高达400人。
同样令人欢欣鼓舞的是,中国本地群众对此的兴趣提升了,小杨同学说现在中国游客约占游客总数的一半。
在过去二十年里,上海和中国的其他大部分地区几乎完全专注于未来,为中国可以在将来崛起成为全球领先的大国而打基础。
这样生气勃勃的文化也应该稳稳地扎根于保存完好且公众可以获悉的历史中,这不仅对上海而且对中国的其他城市来说,都是艰巨的任务。
上海在保护许多历史建筑上做得非常好,但是在保护赋予这座城市内在精神的历史故事上还可以做得更好。
在我们庆祝二战结束7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牢记:英雄事迹、苦难遭遇和庆祝活动,与实体的建筑及历史遗物是同等重要的。
因此,为了进一步保护上海悠久且丰富的历史,我们应该努力延续这些故事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