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管理者流程化管理

合集下载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中级)学习笔记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中级)学习笔记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师学习笔记目录第一章信息化基础知识(会考3分) (10)1.1国际信息化体系要素(六大要素): (10)1.2电子政务的模式 (11)1.3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11)1.4ERP (11)1.4.1 ERP系统特点 (11)1.4.2 ERP系统的功能 (11)1.5CRM的三个要点 (12)1.6商业智能(简称:BI) (12)OLAP:联机分析处理 (12)1.6.1商业智能的主要功能: (12)1.6.2商业智能的三个层次: (12)1.8电子商务的模式 (12)1.8.1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 (12)第二章信息系统服务管理(上午必考,下午有可能会考) (13)1.1信息系统服务中普遍存在的几大问题 (13)1.2产生问题的原因 (13)1.3我国信息系统服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何处理)(分两类) (13)1.3.1第一类:对单位的管理 (13)1.3.2第二类:对人员的管理 (14)1.4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单位资质管理(从高到低) (14)1.5信息系统项目经理资格管理 (14)1.6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甲乙丙三个级别) (14)1.7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 (14)1.7.1资质审批(信息产业部统一颁发证书《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证书》)15 1.8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几个重要的概念 (15)1.9监理内容(四控、三管、一协调) (15)2.0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与信息系统建设 (15)2.0.1以质量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工程控制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 (15)2.1ITIL与IT服务管理 (15)2.1.1名词解释 (15)2.1.2实施ITSM的根本目标 (16)2.1.3 ITSM的基本原理(二次转换) (16)2.2信息系统审计 (16)2.2.1概念(评审、论证、审计) (16)2.2.2目的 (16)2.2.3审计触发 (16)第三章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重点) (17)1.1系统集成的概念 (17)1.2系统集成的特点 (17)1.3信息系统集成分类 (17)1.4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四个阶段) (17)1.5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三大方法) (17)1.5.1结构化方法 (17)1.5.2原型法: (18)1.5.3面向对象方法 (18)1.6软件工程 (18)1.6.1软件需求的特征,目的 (18)1.6.2软件设计 (18)1.6.3软件测试(三大测试阶段) (19)1.6.4软件维护(四大性维护) (19)1.6.5软件复用 (19)1.6.6软件质量 (19)1.6.7软件配置管理(六大内容) (19)1.6.8软件工程管理(集成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六个方面) (20)1.7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20)1.7.1基本概念 (20)1.7.2类和对象的关系 (20)1.8可视化建模与统一建模语言 (21)1.8.1统一建模语言的特征(UML) (21)1.8.2九种建模图 (21)1.9软件架构 (21)1.9.1常见的架构模式(六种模式) (21)1.9.1中间件(五种常见的中间件) (22)2.0典型应用集成技术 (22)2.0.1从两层理解数据仓库 (22)2.0.2数据仓库的特点(四大特点) (22)2.1W EB S ERVICES技术 (22)2.1.1协议(四大协议) (22)2.1.2适用Web Services的情况(四种情况) (22)2.1.3不适用Web Services的情况(两种情况) (23)2.2J2EE架构、.NET架构 (23)2.2.1完整的J2EE技术规范(四个组成部分) (23)2.2.1 J2EE规范包含的构建及服务技术规范 (23)2.3常用构建标准 (23)2.3.1常见代表(三个) (23)2.4计算机网络知识 (24)2.4.1局域网最常见的协议(三个) (24)2.5网络 (24)2.5.1网络分布范围(四种网) (24)2.5.2网络拓扑结构(四种拓扑) (24)2.5.3网络管理(四种管理) (24)2.5.4网络管理的基本功能(五大基本功能) (24)2.5.5网络存储技术(模式)(三种技术(模式)) (25)2.5.6综合布线系统的子系统(六个子系统) (25)2.5.7综合布线系统图 (26)2.5.8综合布线适用范围 (26)第四章项目管理的一般知识 (27)1.1项目的定义和目标 (27)1.2项目的特点 (27)1.3项目成功的约束(四大约束) (27)1.4项目管理的知识范围 (27)1.4.1核心知识域(六大管理) (27)1.4.2保障域(六大管理、两大规范) (27)1.4.3伴随域(两大管理) (28)1.4.4过程域 (28)1.5项目管理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28)1.5.1软技能 (28)1.6项目管理学科的产生和发展(PMI提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28)1.6.1项目管理过程组(五大过程组) (28)1.6.2九大知识域(九大管理) (29)1.7项目的组织方式 (29)1.8项目管理办公室(PMO)在组织结构中的作用 (30)1.9项目经理和管理办公室(PMO)的区别 (30)2.0项目生命周期 (31)2.0.1项目生命周期的特征(四大阶段) (31)2.1典型的信息系统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 (31)2.2单个项目的管理过程 (32)2.2.1 PDCA循环 (32)2.2.2项目的5个管理过程组和项目管理知识领域映射关系图 (32)第五章立项管理 (33)1.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33)1.2建设方的立项管理(三步) (33)1.3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33)1.3.1项目评估的方法 (34)1.4项目招标 (34)1.4.1招标 (34)1.4.2招标代理 (34)1.4.3招标程序(十一步程序) (34)1.4.4制定招标评分标准的原则(六大原则) (35)1.4.5投标 (35)1.4.6评标(需要补全) (35)1.4.7中标人投标的条件(两大条件) (35)1.5承建方的立项管理 (35)1.5.1投标(三步骤) (35)1.5.2投标文件内容 (36)1.6签订合同 (36)1.6.1合同谈判的方法 (36)1.6.2签订合同 (36)第六章项目整体管理 (36)1.1项目整体管理的过程(七大流程) (36)1.2项目启动 (37)1.2.1项目章程的作用和内容(输出) (37)1.2.2项目启动的依据(四大依据)(输入) (37)1.2.3项目启动的方法(三种方法) (37)1.3编制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 (38)1.3.1制定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的技术和工具 (38)1.3.2制定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的输入和输出 (38)1.4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 (38)1.4.1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的输入、输出 (38)1.5监督和控制项目 (39)1.5.1监督和控制项目的方法(四个方法) (39)1.5.2监督和控制项目的输入、输出 (39)1.6整体变更控制 (39)1.6.1整体变更控制过程包含的内容(六大内容) (39)1.6.2整体变更控制的方法 (40)1.6.3整体变更控制的输入、输出 (40)1.7项目收尾(两种收尾) (40)1.7.1项目收尾的方法(三种方法) (40)1.7.2项目收尾的输入、输出 (41)第七章项目范围管理 (41)1.1项目范围管理过程(五大过程) (41)1.2产品范围与项目范围 (41)1.2.1产品范围 (41)1.2.2项目范围 (41)1.3编制范围管理计划 (42)1.3.1编制范围管理计划的工具和技术 (42)1.3.2编制范围管理计划的输入、输出 (42)1.4范围定义 (42)1.4.1范围定义的工具和技术 (42)1.4.2范围定义的输入,输出 (42)1.5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 (43)1.5.1 WBS概念 (43)1.5.2 WBS的表示形式 (43)1.5.3创建WBS的工具和技术 (43)1.5.4 WBS的输入、输出 (44)1.6范围确认 (44)1.6.1范围确认的输入、输出 (44)1.7范围控制 (44)1.7.1范围控制的工具和技术 (44)1.7.2范围控制的输入、输出 (45)第八章项目进度管理 (45)1.1项目进度管理的管理过程(六大过程) (45)1.2活动定义 (45)1.2.1定义 (45)1.2.2 WBS的主要用途,活动定义与WBS的关系 (46)WBS主要用途: (46)1.2.3活动定义的输入、输出 (46)1.2.4活动定义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46)1.3活动排序 (47)1.3.1活动排序的输入、输出 (47)1.3.2活动排序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47)1.4活动资源估算 (48)1.4.1定义 (48)1.4.2活动资源估算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48)1.4.3活动资源估算的输入、输出 (48)1.5活动历时估算(有均值和方差公式) (48)1.5.1定义 (48)1.5.2活动历时估算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49)1.5.3活动历时估算的输人,输出 (49)1.6制定进度计划 (49)1.6.1制定进度计划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和工具 (49)1.6.2制定进度计划的输入、输出 (50)1.7项目进度控制 (50)1.7.1定义 (50)1.7.2项目进度控制的主要技术和工具 (51)1.7.3项目进度控制的输入、输出 (51)第九章项目成本管理 (51)1.1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四种过程) (51)1.2项目成本失控原因(四种原因) (52)1.3成本的类型 (52)1.4管理储备 (52)1.5成本基准 (52)1.6学习曲线理论 (52)1.7制定项目成本管理计划 (52)1.8项目成本估算 (53)1.8.1项目估算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六大因素) (53)1.8.2成本估算的工具和技术 (53)1.9项目成本预算 (53)1.9.1项目成本预算的工具与技术 (53)2.0项目成本控制 (54)2.0.1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54)2.0.2成本控制的工具与技术 (54)2.0.3绩效衡量分析(名词解释+计算公式) (54)第十章项目质量管理(每一页都需要去看) (55)1.1基本概念 (55)1.2质量管理基本原则和目标 (56)1.2.1基本原则: (56)1.2.2目标: (56)1.3质量管理主要活动和流程 (56)1.3.1主要活动: (56)1.3.2流程: (56)1.4国际质量标准 (57)1.4.1 ISO9000 系列(ISO9001、ISO9004、ISO9011) (57)ISO9000质量管理的原则(八项原则) (57)1.4.2全面质量管理(TQM) (57)1.4.3六西格玛(六倍标准差) (57)1.5制定项目质量计划 (57)1.5.1制定项目质量常用的技术工具和方法 (57)1.5.2制定项目质量计划工作的输入、输出 (58)1.6项目质量控制 (58)1.6.1项目质量控制活动的内容 (58)1.6.2项目质量控制过程的基本步骤(七大步骤) (58)1.6.3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技术和工具 (58)第十一章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59)1.1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 (59)1.2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59)1.3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有关概念 (59)1.4项目组织结构图(三种) (60)1.4.1名词解释 (60)1.5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编制 (60)1.6项目团队组织建设 (60)1.6.1获取人力资源的依据(输入) (60)1.6.2组建项目团队的工具和技术 (61)1.6.3组建项目团队的输出 (61)1.7激励理论 (61)1.7.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五种需要) (61)1.7.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假设(三种假设) (61)1.7.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62)1.7.4期望理论 (62)1.8X理论和Y理论 (62)1.8.1 X理论(主要体现了独裁型管理者对人性的基本判断) (62)1.8.2 Y理论(与X理论完全相反) (63)1.9项目团队建设 (63)1.9.1项目团队建设的主要目标 (63)1.9.2项目团队建设的阶段(五个阶段) (63)1.9.3项目团队建设的工具与技术 (63)2.0项目团队管理 (64)2.0.1定义 (64)2.0.2项目团队管理的方法(三种方法) (64)2.0.3冲突管理的方法(六种方法) (64)第十二章项目沟通管理 (64)1.1沟通管理计划编制 (64)1.1.1定义 (64)1.1.2沟通管理的过程(四大过程) (64)1.1.3沟通模型 (65)1.1.2沟通管理计划编制过程的步骤 (65)1.1.3沟通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 (65)1.1.4信息的传递方式(三种方式) (65)1.2信息分发 (66)1.2.1定义 (66)1.2.2常用的沟通方式的优缺点或特点介绍 (66)1.2.3用于信息分发的技术、方法 (66)1.2.4经验教训总结过程结果 (66)1.3一个考点 (67)第十三章项目合同管理 (67)1.1合同的法律特征 (67)1.2有效合同原则(三种原则) (67)1.3无效合同原则(五种原则) (67)1.4项目合同的分类 (67)1.4.1按信息系统范围划分的合同分类(三种分类) (67)1.4.2按项目付款方式划分的合同分类(三种分类) (68)1.5项目合同签订 (68)1.5.1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68)1.5.2项目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 (68)1.6项目合同管理 (69)1.6.1定义 (69)1.6.2合同管理的作用 (69)1.6.3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四大管理) (69)1.6.4合同变更控制系统的一般处理程序 (69)1.6.5合同管理的工具和技术 (69)1.6.6合同管理的依据(输入) (70)1.6.7合同管理的交付物(输出) (70)1.7项目合同索赔处理 (70)1.7.1索赔概念(定义) (70)1.7.2索赔的分类 (70)1.7.3索赔程序 (71)第十四章项目采购管理 (71)1.1采购管理的主要过程 (71)1.2编制采购计划 (71)1.2.1合同的类型(合同按费用支付方式分为三类) (71)1.3编制询价计划 (72)1.3.1常见的询价文件 (72)1.4招标 (72)1.4.1招标方式(六种方式) (72)1.4.2六种方式的使用条件 (72)1.4.3招投标程序 (73)1.4.4招标人及其权利以及义务 (73)1.4.5供方选择的工具和技术 (73)1.4.6评标委员会 (74)1.5合同及合同收尾 (74)1.5.1合同收尾的内容 (74)1.5.2合同收尾的输入、输出 (74)第十五章信息(文档)和配置管理 (74)1.1配置管理 (74)1.1.2配置管理有关的概念 (74)1.1.3配置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 (75)1.1.4配置识别的基本步骤 (75)1.1.5建立配置管理方案的基本步骤 (75)1.1.5配置管理的活动(四个方面) (75)1.1.6配置库的类型(四种类型) (76)1.2版本管理 (76)1.2.1配置项的状态(三种状态) (76)1.2.2变更控制流程 (76)第十六章变更管理 (76)1.1项目变更产生的原因(六种常见原因) (76)1.2变更管理的基本原则 (77)1.3组织机构 (77)1.4工作程序 (77)1.5项目变更管理的工作内容 (77)1.5.1对进度变更的控制 (77)1.5.3对合同变更的控制 (78)1.5.4变更管理与其他项目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78)第十七章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会考3分) (78)1.1信息安全定义 (78)1.1.1信息安全属性及目标 (79)1.2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 (80)1.3技术体系 (80)1.4计算机机房与设施安全 (81)1.5环境与人身安全 (81)1.6电磁兼容 (81)1.6.1计算机设备防泄露 (81)1.7系统安全等级管理 (81)1.7.1保密等级(三级) (81)1.7.2可靠性等级(三级) (82)第十七章项目风险管理 (82)1.1风险管理的过程 (82)1.2项目风险管理过程的内容 (82)1.3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82)1.3.1风险管理计划的基本内容 (82)1.3.2制定风险管理计划的工具与技术 (83)1.3.3制定风险管理计划的输入、输出 (83)1.4风险识别 (83)1.4.1项目风险识别的特点 (83)1.4.1风险识别的具体方法 (83)1.4.2风险识别的输入、输出 (84)1.5定性风险分析 (84)1.5.1定义 (84)1.5.2定性风险分析的方法 (84)1.5.3定性风险分析的输入、输出 (84)1.6定量风险分析 (85)1.6.1定义 (85)1.6.2定量风险分析常用技术 (85)1.6.3数据收集和表示的方法及应用 (85)1.6.4定量风险分析的输入、输出 (85)1.6.5应对风险的基本措施(规避、接受、减轻、转移) (85)1.7风险监控 (86)1.7.1定义 (86)1.7.2风险监控的目的和主要工作内容 (86)1.7.3系统的项目监控方法(两大类) (86)1.7.4风险监控的具体方法(六种方法) (86)第十九章项目收尾管理 (87)1.2项目验收 (87)1.3项目总结的意义(属于项目收尾的管理收尾,又称行政收尾) (87)1.4项目总结会应讨论的内容 (88)第二十章知识产权管理(考1~2分) (88)1.1知识产权定义 (88)1.2我国的知识产权法法律体系 (88)1.3知识产权的范围 (88)1.3.1著作权的主体 (89)1.3.2著作权的归属划分 (89)1.4专利权 (89)1.4.1专利权的内容 (89)1.5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六个原则) (89)1.6知识产权管理要项 (90)1.7知识产权(著作权)的有效时间 (90)1.8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90)第二十一章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90)1.1标准和标准化常识 (90)1.1.1定义 (90)1.1.2我国标准的级别(四种标准) (90)1.1.3国际标准 (91)1.2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作中常用的法律、技术标准和规范 (91)1.2.1法律法规 (91)第一章信息化基础知识(会考3分)1.1国际信息化体系要素(六大要素):1)信息技术应用2)信息资源3)信息网络(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4)信息技术和产业5)信息化人才6)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1.2电子政务的模式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2C)4)政务与公务员(G2E)1.3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英文缩写:1)企业资源计划(ERP)2)物料需求计划(MRP)3)能力需求计划(CRP)4)制造资源计划(MRP II)5)客户关系管理(CRM)6)企业关系管理(ERM)1.4 ERP1.4.1 ERP系统特点1)ERP是统一的集成系统2)ERP是面向业务流程的系统3)ERP是模块化可配置的4)ERP是开放的系统1.4.2 ERP系统的功能1)财会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2)生成控制管理(主生成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制造标准)3)物流管理(销售管理,库存控制,采购管理)4)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的辅助决策,招聘管理,工资核算,工时管理,差旅核算)1.5 CRM的三个要点1)客户2)关系3)管理1.6商业智能(简称:BI)定义:将组织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组织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级别:a)操作级b)战术级c)战略级OLAP:联机分析处理1.6.1商业智能的主要功能:1)数据仓库2)数据ETL3)数据统计输出(报表)4)分析功能1.6.2商业智能的三个层次:1)数据报表2)多位数据分析3)数据挖掘1.8电子商务的模式1)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2)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2C)3)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2C)4)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G2B)1.8.1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1)法律法规2)标准规范3)安全认证4)信用5)在线支付6)现代物流7)技术装备8)服务9)运行监控第二章信息系统服务管理(上午必考,下午有可能会考)1.1信息系统服务中普遍存在的几大问题1)系统质量不能满足应用的基本需求(需求管理、范围管理)2)工程进度拖后延期(进度管理)3)项目资金使用不合理或严重超出预算(成本管理)4)项目文档不全甚至严重缺失(文档管理、配置管理)5)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系统业务需求一变再变(需求管理、变更管理)6)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扯皮、推诿现象(沟通管理)7)系统存在着安全漏洞和隐患(安全管理)8)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维护,重建设轻使用1.2产生问题的原因1)不具备能力的单位搅系统集成市场2)一些建设单位在选择项目承建单位和进行业务需求分析方面有误3)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自身建设有待加强4)缺乏相应的机制和制度1.3我国信息系统服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何处理)(分两类)1.3.1第一类:对单位的管理1)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单位资质管理(系统集成单位)2)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监理单位)1.3.2第二类:对人员的管理1)信息系统项目经理资质管理(高级项目经理)2)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员资格管理(监理人员)1.4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单位资质管理(从高到低)1.5信息系统项目经理资格管理1)项目经理2)高级项目经理3)资深项目经理1.6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甲乙丙三个级别)1)甲:被监理项目投资规模没有限制2)乙:被监理项目投资规模1500W以下3)丙:被监理项目投资规模500W以下1.7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1)管理原则:认证和审批分离的原则2)管理体系:资质评审和审批、年度监督、升级、降级、取消及其他相关内容3)资质评定原则:评审和审批分离的原则1.7.1资质审批(信息产业部统一颁发证书《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证书》)1)一、二级:省市信息产建设单位管部门初审,报信息产业部审批2)三、四级:省市信息产建设单位管部门审批,报信息产业部备案1.8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几个重要的概念1)信息系统工程:是指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等系统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2)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在政府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且具有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合同,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3)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从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业务的单位1.9监理内容(四控、三管、一协调)1)四控: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变更控制2)三管:工程的合同、信息、安全管理3)一协调:协调有关单位及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组织协调)2.0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与信息系统建设2.0.1以质量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工程控制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三方单位:建设单位(主建方【甲方】)、集成单位(承建方【乙方】)和监理单位(监理方)2.1 ITIL与IT服务管理2.1.1名词解释1)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基础设施库2)ITSM(IT Service Management):IT服务管理2.1.2实施ITSM的根本目标1)以客户为中提供IT服务2)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3)提供的服务是可准确计价的2.1.3 ITSM的基本原理(二次转换)1)第一次(梳理):将技术管理转化为流程管理2)第二次(打包):将流程管理转化为服务管理2.2信息系统审计2.2.1概念(评审、论证、审计)收集并评估证据以决定一个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组织目标,同时最经济的使用资源2.2.2目的评估并提供反馈、保证及建议。

从技术型转型到管理型,难不难?

从技术型转型到管理型,难不难?

(五 ) 分享 的心 。 分享是最 好 的学 习态 度 , 也是 最 好 的企 业 文化氛 围 。 管理 者与员工 要在工 作 当 中不 断地 分享知 识 、
分 享 经 验 分 享 目标 分享一


切值得分享的东西 。
管理 其实 很 简单 : 只要 与 员工 保持 良好 的沟通 , 让 员工 参 与进 来 , 自下 而 上 , 而 不是 自上 而 下 , 在企 业 内部 形 成运 行
管理 吗? 我怎么 才能走 到管理 的道路上 ?
c h m 5 9 8 8 回答 : 您 完 全 能够 做 得 到 , 而 且 可 能 会 比一 般 人做 得更 好 。
第一
有 , 您 具

定 的专 业 知 识 、 懂 技 术 , 这 样 管起 来 就 会得 心 应 手 , 别 人 在 工 作 中出现 的 问题 , 您 会 很快 的给予 解
供服务 的供应商 , 要做 的就是 充分 利用 企 业 现有 资源为 员工 提供 工 作上 的方 便 以及 个人 价值 的增 值 。
( 四 ) 赏识 的心 。 学 会欣赏 自己的 员工 而非一 味地 指责 。 当一 个人被赏识 的时候 , 他可 以受到极大激励 。 作为管理
者 , 需要 首先 以赏识 的眼光对待 自己的员工 , 并且 让 他知道 。
文 风 在 本刊 网 站 的 留言
心 五 “

是 沟通 的前提
(一 ) 尊 重 的心 。 管理 者 应 像 尊 重 自己一 样 尊重 员 工 , 始 终 保 持 一 颗 平 等 的心 态 , 更 多 强 调 员工 的 重 要 性 , 强 调 员工
的主体意识 和作用 。 员工 感 到 自己受到尊重 , 因而被激发与企 业 同甘苦 的心 态 。 将尊重贯 穿在企 业 中, 既体现 了管理 者的

技术人员的最终出路----销售和技术型管理!

技术人员的最终出路----销售和技术型管理!

技术人员的最终出路技术人员的最终出路------------销售和技术型管理销售和技术型管理做为技术人员,大家都觉得工资高,工作稳定,还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是大部份走出校门或性格内向,或希望过平静生活的人的必然选择。

其实,你们有没有问过自己,这条路到底走对了吗?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销售和从事技术两种不同的工作,可能工资的差距会达到数倍之远。

对于初出校门的人来说,不无一种极端的诱惑力。

刚毕业的年青人,当然会果断的选择技术之路。

两年后,我们再看看,由于经验的积累,做业务的积累了部分客户资源,做技术的积累了好的经验,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大展开了手脚,收入也基本接近了。

再以后呢,技术之路越来越难走,毕竟做技术需要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否则就跟不上现在时代的技术更新了,做业务的呢,客户群越来越大,经验越来越丰富,谁的收入会更高?两种不同的职业,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技术行业是个撑不死,饱不了的地方,而销售行业则是没有尽头的发展之路。

过了三十岁,大家会选择什么呢,结婚、生子,人生的一条老路,做技术的大多都成为了技术部门的负责人,职位不错;做销售的呢?可能还是个业务员,毕竟做大量的业务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古往今来,财富的集中是如此的相似!但是观察两个职业成功人士的比较,是不是相差太远了?学到死,做到死、发不了财的技术,有什么值得人留恋的!到了三十岁,你还有自信面对繁重的工作吗?你有刚出社会的人的活力吗?你能和他们比工作时间,玩命地在老板面前表现吗?你能丢下妻儿出差一、两个月吗?能被小你十来岁的小孩命令来命令去吗?我不能。

有人会说,我有了技术!技术经验是什么?一些老的,过去了的东西,他代表着你所留恋的过去,你所放不下的那一部份,你会以经验来判别事物,选择工作方法。

在新老技术交替的时间内,经验可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让你威风八面。

可是,你还会用到多少两年以前的经验呢?大家所掌握的技术终会过时,脑子僵化的时候总会到来。

技术型管理者的优缺点

技术型管理者的优缺点

技术型管理者的优缺点我们知道专业技术人员和优异管理者都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习惯和作风。

比如,专业技术人员更执着,更有钻研精神,而管理人员更灵敏,更善于合理利用优势。

从技术岗位提升到管理岗位,绝对不是请吃一顿“庆祝饭”那么简单。

通常我们所说的技术型管理者,一类是技术出身,另外一类是对技术执着的管理者。

将管理者划分为技术型管理者和非技术型管理者是国内司空见惯的做法,但在成熟国家的企业里,管理者就是管理者,只拿业绩说话,不论是否与技术相关。

那为什么国内的做法是如此与众例外呢,是管理者自身的问题吗,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我们都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强人际、弱规则的社会,这和欧美成熟国家深入人心的「契约精神」例外,所以直接照搬欧美那套管理方法来国内肯定是水土不服的。

我们也能观察到一些熟悉了中国国情的外籍管理者,他们调整了自己的管理方式,其中做的比较好的被戏称为「人精」,同时他们也有一个更动听的称呼「中国通」。

大部分国内企业在考察人员的时候,都会给被考察人员两个选择,要么走技术路线,要么走管理路线。

似乎天生就默认技术和管理是水火不容的两条路,但我们同时也能观察到部分技术型管理者在处理事情时捉襟见肘的情形。

审视一下技术骨干在转岗为管理岗位时可能存在的困难,或许就能找出一些解决之道。

总的来说,主要有三大障碍:专业领域的思维模式、工作习惯和能力培养偏向性。

技术骨干转为管理者存在的困难:思维模式重技术轻管理的价值观工作习惯习惯从个体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全局思考整体;喜欢独立思考,亲力亲为;更倾向于表达、说服他人,而不是倾听和影响他人。

能力培养偏向性更加注重在专业领域纵深的发展;在决策、组织协调、资源调动和人员激励等管理能力方面倾注较少。

接下来我们详尽分析这三大障碍:第一,局限的专业思维模式在上一节里我们谈到技术骨干必须要培养的整合性思维模式,是一个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我们这里要讲的思维模式则是专业上的,作为资深的技术骨干,多年来的工作一直要求他们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提供领先的技术为目标,造就了他们技术重于管理的价值观。

技术到管理岗位的角色转换:从优秀骨干到优秀管理者

技术到管理岗位的角色转换:从优秀骨干到优秀管理者

技术到管理岗位的⾓⾊转换:从优秀⾻⼲到优秀管理者技术到管理岗位的⾓⾊转换:从优秀⾻⼲到优秀管理者作者:王珺之前⾔⽬前,我国企业95%的中层管理者都是从技术⾻⼲提拔上来的,有相当⼀部分从技术⾻⼲提拔上来的新任管理者都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和问题。

⽐如,对技术的研究还痴迷,对技术性的⼯作始终有割舍不下的情结;对管理⼯作的陌⽣,甚⾄在管理中⽆从下⼿。

对于整理⽇常事务性的⼯作不感兴趣,⼯作忙乱,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对下属则总是放⼼不下,总想事事亲⼒亲为,⽣怕出⼀点差错;对同事也⽆法坦诚相待;对上级更是忐忑不安,时刻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的怕领导对⾃⼰不满意等等。

总之,要想完成从技术⾻⼲到优秀管理者的转变不仅仅是能⼒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换位思考以达到思想上的提升。

企业⼈⼒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技术⾻⼲是企业中从事⾼技术、⾼技能、⾼管理的“三⾼”⼈员,是企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质量提升、竞争⼒培育等⽅⾯起着决定性的作⽤。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众多⼤中型企业遇到产业发展的诸多瓶颈,必须进⾏战略转型,寻觅新的发展领域。

为确保企业持续发展,技术⾻⼲型⼈才纷纷向管理者转型。

在⼀些⾼科技公司⾥,许多中⾼层管理⼈员都是由技术⾻⼲提拔来的。

这些技术⾻⼲在公司⼯作时间较长、通晓业务,是公司内⽐较合适的管理⼈员⼈选。

当技术⾻⼲被提升到管理岗位后,他将⾯临⾓⾊定位、思维模式、⼯作⽅法、技能的⼀系列转变和提升。

但很多企业在这个环节缺乏必要的辅导和帮助,导致企业失去了⼀个优秀的技术⾻⼲,⽽增加了⼀个蹩脚的管理者。

技术和管理需要不同的思维⽅式,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法。

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对更多的不确定性。

在管理员⼯和管理决策上信息相对缺乏,需要在各种资源、⽬标和现实条件之间做出平衡,更要以⼤局的视⾓来考虑和解决问题。

由于技术⾻⼲往往在⼯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忽视了对管理体系知识的积累,造成缺乏全局意识、知识⾯的狭窄、影响⼒弱、问题观察⾓度单⼀、缺乏解决问题的⼿段、管理素质能⼒训练不⾜等等问题。

技术型管理者有什么样的特点?

技术型管理者有什么样的特点?

技术型管理者有什么样的特点?
技术出身的管理者第一他会有一些弊端,弊端在于他可能更会重视技术,他会觉得技术很重要,他希望把很多的需要人工才能处理的问题,用计算机的方式自动化去解决,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它不是技术能够完全解决的,一定还有一些问题还要人来去解决。

所以对一个公司而言技术很重要,但是管理包括人的服务更加重要,都很重要,那么这是学习技术的人需要去平衡的,第二个技术学习的人他有些优势,因为学技术的人他基本上都有比较好的数学基础,那他更会把一个,尤其公司的一个创业,从零到一包括从一到N这样的一个过程,变成一个数学建模的一个过程,他在创业的过程,其实就是逐渐完善这样一个数学模型中的变量,把这些变量一个个具体化,那么最后把创业这个复制,变成一个可标准化进行复制的过程,因为对于互联网创业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在于,你如何把你的在一个地方,或者在一个领域里成功的模式,变成一个可标准化复制的模式,实现一个指数级的增长,那么这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需要去找到的那个点,而这个点对于技术型的创业者来说它更容易,因为他更容易从一个数学的角度来考虑,所有的这样的一些创业的问题,所以他有优势他也有劣势。

从技术人员走向管理的角色转变

从技术人员走向管理的角色转变

从技术人员走向管理的角色转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希望有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通常是指既有技术又懂管理的人员,企业对这类人员的一般定位是想其可以对技术人员进行管理,而不是简单的行政管理。

这种复合人才一直比较稀缺,企业在培养上也有所投入。

如今,在很多企业中,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人员比其他人员往往更有机会成为管理人才,一方面是由于技术人员在其岗位上表现出自己的核心技术价值,容易得到领导的赏识,另一个方面技术人员在岗位上工作了几年之后自然而然想走上管理的道路。

但是,实际情况时,由技术人员向管理人才转变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挑战,虽然有比尔盖茨、柳传志这样的成功案例,但是也不乏有很多失败者。

那么,在技术人员朝着管理人才前进的道路上,应该如何培养其管理职业能力呢?华恒智信资深顾问赵磊老师认为在技术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化,一方面取决于个人,另一方面取决于组织,即培养系统流程方式的落实。

对于个人层面上,华恒智信研究团队结合多年研究经验,提出以下几个建议:第一、个人认识上的改变,由技术向管理转变中,个人应该转变个人角色,由个人成功向组织成功转变。

职业价值观应该由“技术型”(关注专业技术)向“管理型”(追求管理职责和企业发展)转变。

而很多管理人员在转型过程中在意识上并没有转变角色的意识,始终认为只有在专业领域中保持自己的权威,才能确立自己在公司的地位。

华恒智信咨询老师曾接触过一家企业,其技术人员提升到管理层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确实不能胜任,事后自己表示角色上无法转变。

技术人员时仅仅是自己事情的完成,但是成为管理人员后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应该在了解成员能力后思考如何进行分工、如何激励团队,面对事情需要思考如何管控风险等。

真正地了解做好“一个人的事”和带领“一群人”把事情做好的区别,认识上的转变应该由只管自己转向大家进步;第二、技巧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三点:沟通上,向管理层转变之后应该需要有更多的沟通工作,此时应该提高沟通的技巧,主动进行沟通;目标制定上,作为技术员工时更多是自己的能力,而提升转变为管理层后,应该根据团队成员不同能力将目标进行分解;激励及约束体制建立上,由于成员各自动机不同,其需要也会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进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三个人过独木桥,桥晃晃悠悠的看着很危险,大家都不前进,老板分别采用金钱、感情、危机三种不同的激励方式,最后大家都通过了。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B1. 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效劳,从而到达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2.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指为提高办公效率而建立的,面向特定工作部门,支持其综合办公业务的集成化信息系统.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都不清楚,决策目标也不够明确,对决策的结果也不能控制和预测.4,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C1,层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次的数额.2.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层级组织构造,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一样,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3.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展有方案的社会在分配的过程.4.创新型组织:认为通过持续学习创新是一种组织功能,而不是创意活动和脑力激荡.创新应该成为组织流程,并能产生持续的新价值.创新应该是在每个部门进展,整个组织就像爵士乐队一样发挥即兴演奏的效果.5.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构造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展的决策.D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地方分权制:也称多元制和别离制.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些行政权授予下级政府,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的行政体制3.单向沟通:是一种一方只发出信息,另一方只接收信息而不反应信息的沟通.故亦称无反应沟通.4.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根底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效劳和政务信息.F1.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展的沟通.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构造性的决策.3.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4.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单独进展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预的公共组织类型.5.别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视的组织类型.6.法制监视:又称对行政的监视,是指有监视权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的行使职权所进展的监视与控制.7.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拟清楚,也有比拟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的风险.G1.公共组织构造: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效劳的效率和质量进展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3.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XX性的规律的穿插性与综合性学科.4.公共行政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5.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效劳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6.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标准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7.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那么对公文进展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成效的行为或过程.8.公开招标采购:是指采购方通过公开程序,以招标公告的形式,邀请所有有兴趣的,不确定的供给商参加投标的采购方式.9.公众监视:是指让公民参与到司法机关,检察机关,政府机关及其他事业机关的相关事务之中去,充分发挥公民的监视作用,实现权利制约权力以防治腐败.10.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11.国家公务员的任用:是指用人单位根据用人条件和用人标准,按照法定的程序和原那么,采用一定的方式,选拔和任用国家公务员的过程.12.国家公务员的调配:是指行政组织基于工作培养人才的需要或其他法定的原因,依据法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改变国家公务员的隶属关系或工作岗位,以激发组织活力并达成人事相宜目的的人事管理制度.13.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就是通过有关的培训机构,由具有实际行政工作经历和行政科学理论知识的人员,教诲政府公务员掌握和提高行政工作所需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14.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主动的提出解除与其所效劳的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申请,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而辞去所担任的行政职务的制度.15.国家公务员的辞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和事实,由有关行政机关批准,解除国家公务员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制度.16.国家公务员的退休:是指当国家公务员因年老或其他原因而不适宜继续工作时,由政府机构发给该国家公务员一定的退休金,并使之退出政府公务职位的制度.17.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管理权限,根据国家公务员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确定的考核内容,原那么,方法,形式和程序对所属国家公务员进展的考察与评价制度.18.国家公务员的奖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规定的标准,条件和程序,对在公务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公职人员给予物质,精神嘉奖的人事管理活动.19.国家公务员的福利:是国家和单位为解决国家公务员生活方面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在工资之外给予经济上帮助和生活上照顾的制度.20.国家公务员的回避: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中,为了防止国家公务员出于某种亲情关系或个人利益,不能秉公执行公务,直至徇私王法,以权谋私,而对其任职和执行公务等做出的事前限制性措施.21.国家预算制度:是国家政权内部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划分财政权限,并且由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财政行为予以根本约束和决定的一种制度.22.国家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用以反映国家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局部组成.23.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24.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25.广义的行政监视: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的专门监视机关,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履行职责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催促.26.广义的公共组织:不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而且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工厂,企业,学校,医院,教会,军队,政党等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27.个人决策:在进展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者一个人所作出的决策.J1.机关行政:就是指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展的自身事务管理.2.机能制:又称职能制,只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3.具体行政环境:是指组织内部的环境.具体公共行政环境包括组织文化和管理对象.4,具体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和内部与外部环境和总和.5.集权制:室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和监视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6.集体决策:是指在进展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集体所作出的决策.7.经历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历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所进展的决策.K1.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展的决策.2.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L1.领导:是指社会组织中承当主管职能的个人或集体在一定原那么的指导下,依据法律或组织规章制度,行使其职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的影响部属,以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M1.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正确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P1.聘任制:是指根据工作需要,通过签定合同的方式选用外部人员在一定的任期内担任一定的行政领导职务的制度.Q1.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能够确定,决策目标也非常明确,对句册实施的结果也能确定.2.企业家政府: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政管理者,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低本钱,高产出为目标,敢于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僵化官僚体制,取得高绩效的政府.R1.人事行政: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展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管理.2.人事行政机关:是指根据人事管理职责,按照一定的组织原那么建立起来的专门承当人事行政业务的组织构造.3.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S1.市场体制:是不经过中央指令而凭借交易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在全体社会范围内对人的行为进展协调的一种制度.2.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3.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4.税收制度:它是标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那么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具体化.5.事前监视:指的是在某中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视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展的监视检查.6.事中监视:是指对监视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方案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展的监视检查,也叫跟踪监视.7.事后监视:是对行政行为完毕以后所进展的监视活动,是对行政行为结果的监视.8.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单独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展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组织类型.W1.委员会制: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权不是集中掌握在总统或总理手中,而是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集体行使的政府体制.2.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那么进展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3.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4.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承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视的组织类型.5.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作出决定的过程.X1.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行政执行行政指挥:是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按照既定的决策目标和实施方案,对其部属进展领导,指挥和调度的管理活动.2.行政指挥: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标准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4.行政沟通: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在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层级之间以及各种人员之间所进展的政务信息的交流与传递.5.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6.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展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7.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那么精神和标准.8.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法规和规章的行为.9.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标准性文件的总称.10.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标准性文件的总称.11、行政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为了达成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原那么的指导下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和技术等的总称.12.行政程序:是指公共组织处理各种公共事务所必须遵循的时间顺序和步骤或环节,把办理每件事务按照时间的顺序,划分为前后衔接的假设干环节或步骤的过程的行政行为.13.行政方案: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和公共利益,益发制定行动方案. 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为了高效公平的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构造,重新进展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14.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16.行政体制: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17,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视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视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视事项有权进展管辖的法律制度.18,行政诉讼管辖:是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19.行政区化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那么将全国领土划分为假设干局部和假设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20.行政机关档案: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21.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的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22.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23.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鼓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24.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当的法律后果.25.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是指行政领导者所具备先天的心理和智力,经过后天教育与实践所形成的行政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价值取向,心理特点,文化修养,智慧,能力和品德的综合条件.26.行政决策: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平原那么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的行政行为.27.行政决策体制:是指由承当各项任务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组成的一个组织系统.28.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参与行政决策是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XX化和政治XX化的重要内容.29.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展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30.行政复议范围: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请求重新审查的行为.31.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人员就XX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32.行政诉讼管辖:是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33.行政追偿:是指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代表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成心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承当局部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34.行政赔偿:也叫行政赔偿责任追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XX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35.行政赔偿请求人:是指受XX行政行为侵害,依法有权请求行政赔偿的人.36.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代表国家承受行政赔偿请求,参加行政赔偿诉讼,履行行政赔偿义务的机关,其与行政侵权行为人不同,前者专指承受行政赔偿请求,旅行行政赔偿义务的机关,而后者那么指执行公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具体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机关及其工作人员.37.行政赔偿程序:是指行政赔偿请求人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行政赔偿,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处理行政赔偿申请,以及法院解决行政赔偿纠纷的步骤,方式,顺序和时限的总和.38.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视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视事项有权进展管辖的法律制度.39.狭义的行政监视:是指行政系统上下级组织间回哦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系统自身旅行职责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催促.40.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41.选择性招标采购:是指通过公开程序,邀请供给商提供资格文件,只有通过资格审查的供给商才能参加后续招标.42.选任制: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选举制度选举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43.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个体,团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结合工作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观念和不断创新的过程.44.限制性招标:是指不通过预先登载公告程序,直接邀请一家或两家以上的供给商参加投标.45.西方国家公务员: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Y1.一般行政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系统外部的宏观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2.一般行政监视:是基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各级政府对其工作局部和工作人员的监视.3.舆论监视:是指公民或社会组织通过公共论坛批评包括权力腐败在内的不良现象.广义的舆论监视是指对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监视.狭义的意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视与制约.Z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2.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鼓励,责任机制,权力机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3.政府采购:是指政府机构出于履行职责的需要,以购置,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或效劳的活动.4.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良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效劳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效劳进展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5.自然地理环境: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6.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那么.7.中央政府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权力和政府职能的划分,政府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制度的总称.8.侦查监视:是指对公安机关和国家平安机关的刑事侦查实行的法律监视,即监视公安机关和国家平安机关的刑事侦查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9.职务犯罪监视:是指检察机关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所实施的监视.10.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和组织所规定的正式渠道进展的沟通,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11.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给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供给商中评选出中标供给商,并与之签定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12.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开展方向,目标,任。

流程管理和知识管理

流程管理和知识管理

流程管理和知识管理一、流程管理流程管理是指组织内部通过规范和优化工作流程,以提高效率、质量和绩效的管理方法。

它强调将工作过程划分为一系列的环节,并对每个环节进行明确的任务分配和时间安排,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达成。

流程管理的目标是以系统和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减少资源浪费。

它强调围绕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业务流程来组织和管理工作,以确保每个环节的连接和协调,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工作流程。

在流程管理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流程图绘制、任务分配、时间管理和绩效评估等。

通过流程图绘制,可以将工作流程可视化,使得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与他人的关联;任务分配和时间管理可以确保每个环节的任务都得到明确和及时处理;绩效评估可以对流程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以便优化流程。

流程管理在现代组织中有广泛应用。

例如,生产制造领域常常使用流程管理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标准化流程并优化各个环节;服务行业利用流程管理来管理客户服务流程,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项目管理中也常常使用流程管理方法,确保项目进展按计划进行。

二、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指组织对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获取、组织、共享和应用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它的目标是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知识管理方法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等。

知识获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搜集和获取外部和内部的知识资源;知识组织将获取到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以便后续的使用;知识共享则是将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源进行共享和传递,以促进学习和创新;知识应用是将获取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知识管理在现代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技术型企业通常通过知识管理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效保护和应用自己的核心技术;跨国公司通过知识管理来促进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提高整体效能;创新型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来推动创新活动,加速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

技术型管理者有什么样的特点?

技术型管理者有什么样的特点?

技术型管理者有什么样的特点?
我想这个问题多半是想问,自己是一名技术,要具备哪些特质才能成为管理者呢?技术型管理者顾名思义就是技术管理。

技术就不用说了,是硬实力,需要会专业上的东西,可以独立作业,做事讲究效率以目的为导向。

那么作为一名管理者需要具备什么特点呢?1、情绪稳定高级的管理者一定是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不会因为个人因素导致心情不好而发泄在员工身上,也不会因为员工没有做好事情而大发雷霆,而是会引导员工去及时修正。

一般初阶的技术型管理者都比较容易被下属影响心情,可能会觉得还是做技术好,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啥都不用管。

2、内在逻辑强大管理者的内在逻辑强大,已经摸清业务内部模块之间的联系,能够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将每一个人或者物安排到最合理的位置,这也是技术型管理者需要学习的地方。

3、有影响力作为一名管理者要能带动下属的积极性,善于观察和总结下属的长处并挖掘他们的潜力,能使下属得到更大更快的成长,使团队处于一个活跃的气氛中。

4、目标明确我一直在讲一个人想要发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一个团队想要发展管理者也需要明确目标,并且要将这个目标传递给下属,让他明确,这样大家有劲才能往一处使。

就像做自媒体需要清晰定位、深耕垂直领域一样,不能为了追逐热
点“东一铲,西一铲”。

综上所述,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需要具备情绪稳定、内在逻辑强大、有影响力和目标明确这四个特点,这也是更擅长技术而轻管理的技术型管理者需要学习的地方。

你认为管理者应该还具备哪些特点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技术型管理者必须建立的几种管理思维方式

技术型管理者必须建立的几种管理思维方式

技术型管理者必须建立的几种管理思维方式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技术型管理者必须建立的几种管理思维方式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技术型管理者需要具备更为深入的管理思维方式,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管理者的职能定位

管理者的职能定位

管理者的职能定位管理者的职能定位一、总裁在企业中的身份和作用优秀的管理者一定要能够带领下属实现目标,要广被下属推崇。

管理者的角色不仅仅是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关键还在于发挥影响力,把下属凝聚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同时激励下属、指导下属,选择最有效的沟通,帮助下属提升能力。

如果下属的能力不能提升,就是管理者失职。

一项国际调查表明,员工的工作能力70%是在直接上司的训练中得到的。

你如果想要下属们有很高的工作绩效,你就必须成为教练,不断地在工作中训练你的下属,而不是只知道用他们。

所以在下属面前,优秀的管理者有五大角色:管理者、领导者、教练、变革者和绩效伙伴,同时在下属面前也是企业形象的代表。

作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除了知道自己正确的角色以外,还必须要避免进入以下3大错误的角色误区。

1、不做员工领袖和民-意代表大多数管理者都是职业经理人,部分企业的总经理也是职业经理人。

高层或老板委托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能,因此管理者要对高层或老板负责。

你所做的一切必须以企业利益和绩效为前提。

2、不做诸侯和土霸王有的管理者,在某一部门做出一点成绩就自命不凡,骄傲情绪无限膨胀,认为自己在本部门比上级更具有专业权威和个人威信,实际上这种心态是很危险的。

你再厉害再有能力是高层或老板给予了你施展的机会和平台,而且这一切都是公司暂时性委托于你的,如果你太骄傲或太过分可能会失去这个机会和平台。

3、不做和事佬和老好人很多管理者在下属面前扮演老好人的角色,不敢坚持原则,好坏不分,是非不明。

其实管理者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身份,在下属面前坚持必要的原则,这样才能使个人的威信得到确立。

假如你既是管理者,又是和事佬的话,其结果就只是让下属不信任。

所以要成为一位出色和优秀的管理者,必须认清他所应尽的职责和角色,这样才能尽量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如何提高员工的执行力执行力差是谁的责任?和外企的CEO们交流,谈论最多的是战略和策略的.问题;而和国内企业家论道,感慨最多的却是执行力的问题。

技术型管理者如何进行流程化管理[教材]

技术型管理者如何进行流程化管理[教材]

课后测试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测试成绩:93.33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1. 企业在制订绩效目标时,要以流程的()作为基本参考。

√A优化B过程C长短D产出正确答案:D2. 企业所说的订单,通常指的是来自()的请求。

√A客户B国家C社会D员工正确答案:A3. 客户既包括内部客户,又包括外部客户,外部客户是指:√A企业的原料供应商B企业的合作伙伴C产品要满足的对象D企业所需的各种人才正确答案:C4. 相对于金字塔结构的企业,流程管理有许多优点。

下列选项不属于流程管理的优点的是:√A缩短生产周期B节约运作资本C减少中间层次D生产过程开放正确答案:D5. 关于流程和组织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流程和组织是对立关系B流程高于组织C组织高于流程D组织就是流程正确答案:B6. 忽视流程作用会给企业带来诸多危害,其中不包括:√A职责不清B分工不清C控制过度D不利于突破问题瓶颈正确答案:C7. 职能化管理和流程化管理有很多区别,其中不包括:√A主体不同B视角不同C目标不同D工作模式不同正确答案:A8. 职能化管理容易产生的文化不包括:√A官僚B唯上C分隔D团结正确答案:D9. 下列选项中,对于流程化管理的文化特征描述错误的是:×A学习型B合作型C条块型D无边界正确答案:C10. 以下选项不利于从职能化管理转化为流程化管理的是:√A责权利统一B以利益为导向C以客户为中心D动态优化正确答案:B11. 为了让企业流程体系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应该实行()接触客户。

√A多点B单点C散点D两点正确答案:B判断题12. 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都应该以任务为导向。

此种说法:√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13. 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流程设计中不要过多关注成本。

此种说法:√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14. 流程化的管理打破了部门利益格局,能够将公司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此种说法:√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15. 企业流程化改进方案实施后,流程改进各个阶段的工作就全部完成了。

技术型管理者有什么用途

技术型管理者有什么用途

技术型管理者有什么用途技术型管理者是指那些在技术领域有深厚实力,并同时具备管理和领导能力的管理人员。

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技术知识与管理能力结合,能够理解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有效地管理和指导团队成员,推动组织的发展。

技术型管理者在现代企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用途,以下是我对技术型管理者的用途的一些思考:首先,技术型管理者能够在技术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技术型管理者具备深厚的技术背景,能够理解和把握最新的技术趋势,能够与技术团队共同探讨和决策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他们能够参与到技术团队的工作中,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保证团队能够高效地完成技术任务,提高技术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技术型管理者在团队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技术型管理者不仅具备技术知识,还具备管理和领导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技术人员的思维方式和需求,能够针对技术团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管理和激励策略。

技术型管理者能够与技术团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够解决技术团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他们能够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和技术发展的需求,合理分配资源,制定技术项目的计划和进度,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第三,技术型管理者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转化。

技术型管理者具备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及时捕捉到新技术的机遇和应用场景。

他们能够引领团队成员积极探索和创造,鼓励团队成员提出创新的点子和解决方案。

技术型管理者还能够推动技术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将团队成果有效地应用到产品研发、工艺改进和效率提升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四,技术型管理者能够培养和发展人才。

技术型管理者具备丰富的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教育和培养技术团队成员,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他们能够为团队成员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起技术的发展路径和职业规划。

技术型管理者能够培养团队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团队中形成高效的合作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数字化高管的四种画像

数字化高管的四种画像

数字化高管的四种画像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了整个商业世界的运作方式。

在企业中,数字化已经成为了一个理所当然的趋势,公司需要进行数字化改造以适应市场的竞争性。

而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高管也成为了企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之一。

他们需要负责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引领企业在数字化领域的发展方向。

数字化高管的角色既重要又复杂,所以他们也需要具备不同的特质和技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数字化高管的四种画像,以探讨数字化高管在不同角色和职责下的要求和特质。

一、技术专家型技术专家型数字化高管通常具备丰富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他们熟悉各种数字化技术和工具,能够深入了解数字化系统的运作原理和技术架构。

他们通常具备软件工程、信息技术或数据分析等领域的专业背景,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技术团队管理能力。

技术专家型数字化高管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架构设计能力和系统整合能力,能够根据企业的数字化需求设计合适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能够与不同的技术团队合作,进行系统集成和优化。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技术专家型数字化高管能够起到技术支持和指导的作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

二、战略领导者型战略领导者型数字化高管通常具备较强的战略规划和商业洞察能力,他们能够深刻理解数字化对企业业务和市场的影响,能够制定相应的数字化战略和规划。

他们通常具备商业管理、市场营销或战略规划等领域的专业背景,具有丰富的市场分析和商业运营经验。

战略领导者型数字化高管需要具备较强的商业敏感度和市场洞察力,能够及时捕捉市场变化和竞争动态,为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和规划。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战略领导者型数字化高管能够引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和落地,同时能够监控数字化转型的进展和效果,及时调整数字化战略和策略方向。

三、创新管理者型创新管理者型数字化高管通常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变革管理能力,他们能够推动企业的数字化创新和变革,带领团队实施和落地创新项目。

管理者如何管理技术型员工

管理者如何管理技术型员工

管理者如何管理技术型员工谈到创新就会让人联想到专业人士与科学家。

他们透过研究与发展,从理论到实务,从基础到应用,时常扮演着积极的关键性角色。

德鲁克在《已经发生的未来》中举了一个故事来说明。

在阿富汗的荒野上,美国游客的汽车发生故障无法启动。

没有人能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连工厂代表也不得不放弃。

正当这位游客准备丢弃这辆汽车打道回府时,有人记起了一位老铁匠,他居住在50英里外的偏远山区,他年轻时曾经做过修理发动机的工作。

绝望之际,游客派人去请他。

3天后,这位老人骑着一头骡子出现了。

他看了一下汽车并要求拿一把锤子来。

他在引擎的一处轻轻敲了两下,说道:“发动吧。

”引擎嗡嗡作响就像它刚刚离开试车台一样。

“我该给你什么报酬呢?”游客感激地问道。

“100美元。

”“什么,用锤子敲了两下就值100美元?”“好吧,我给你列一个账单。

”老人说道:“用锤子敲两下——10美分;搞清楚症结所在——99美元90美分。

”为此,在技术专家的工作中,锤打花费的10美分很容易估量到,而“发现症结所在”的知识、贡献、创造和责任的价值是很难估量的。

这些以技术与专业为导向的知识员工究竟该如何管理呢?如何有效领导呢?这正是知识型组织最头疼的问题,更是组织里最大机会之所在。

技术专家离不开管理者,专家只是在某一个领域内工作。

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将这些不同领域里的知识工作者整合在一起,使他们的工作紧密结合,有效地发挥功能和贡献。

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就是进行组织的能力。

他当然依赖于专家,但专家同样离不开管理者,否则他们无法整合,从而浪费了知识资源。

德鲁克以其一贯的睿智和洞察力指出:“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组织既需要职业管理者也需要技术专家,其权力的执行必须通过他们来实现。

管理者和专家必须信守其观点和愿景。

组织不是他们实现个人目标的工具;组织具有其自身的目标——客观的和非个人的目标,个人必须通过组织的目标来引导自己的愿景和努力。

并且,管理者和专家都有彼此不同的、必要的工作,但他们相互依赖才能完成。

技术管理的表现形式

技术管理的表现形式

技术管理的表现形式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技术型管理”的底线往往趋于单一化,与讲究高效、创新的现代管理理念和价值观相背离。

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将技术运用作为学校管理的全部,企图以技术手段解决学校管理中的一切问题或主要问题。

一旦学校管理以追求管理技术的精细化为最高原则,放弃管理基本框架及其制度理念的修正、完善,即“术”压倒“道”时,治理难免不会沦为“技术型治理”。

三是在管理制度规范上,对管理制度和体制本身没有提出现代化要求,仅要求技术的程式化、非人格化与便捷化,如此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却无法真正促进学校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

四是在管理参与程度上,管理的技术化、专业化程度越高,管理者的领导与主导角色就越凸显,师生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参与感就越微弱,存在管理者越发远离管理现场的可能,从而造成一种新的封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型管理者如何进行流程化管理一、流程的两个核心理念1.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所谓客户,就是企业所有工作要满足的需求对象。

企业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就要明确客户是谁和流程的目的。

在突发和例外的情况下,要遵循从客户角度判断事情的原则,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同时,要关注结果,基于流程的产出制定绩效目标。

这样一来,就能保证流程中的所有人员拥有共同的目标,对客户和结果达成共识。

2.订单的理念所谓订单,指的是客户的请求。

企业的客户有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两种:外部客户指的是企业产品要满足的对象;内部客户指的是在企业内部上下游关系中,上游是下游的客户,上游向下游提出订单,下游则要满足上游的需求。

二、忽视流程作用带来的危害企业管理者不能满足于任务管理而忽视流程的作用,这样会导致忽视客户需求,危害企业的发展。

尽管许多企业将“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作为公司的口号,但实际工作中却是以任务为导向,根源是由于企业内部的条块分割。

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主要关注职能体系自上而下的要求,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很弱。

企业虽然也关注绩效的达成,但都是以部门本身任务为驱动。

针对企业内部职能重叠、中间层次多、流程不封闭的状况,运用流程化管理,可以缩短任务周期,节约运作资本,促进企业发展。

【案例】IBM的流程改善IBM是一家世界知名的IT企业,其管理水平和流程设计可谓世界一流。

然而,20世纪90年代,IBM也患上了所谓的“恐龙病”——由于企业过于庞大,导致机构臃肿、组织重叠、功能繁杂,导致其前进步伐变得非常蹒跚。

比如,IBM有一个叫做潜在客户资料的流程,这个流程有七个环节,要经过七个部门:业务部门整理客户的基本资料,转到信用部门审核输入电脑,再转入经营部门审核并且修改贷款合同,之后再转到核价员手中输入电脑并计算利率,再转入办事组放进信封寄给客户。

整个过程少则七天,多则十天,引起了客户很大的不满,客户纷纷抱怨,这么一件小事,竟然要等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回复。

IBM公司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做出了及时的改善,实行了一条龙的综合办公。

所有项目都在一个大厅内集中办理,大大缩短了流程路径和时间,最后将办理时间压缩到了四个小时。

企业不能将组织和流程对立起来,如果只是强调执行组织的制度而忽视流程作用,会带来下列几种危害:1.职责不清企业由于没有明确的流程,在各个节点上缺乏清晰的责任划分,所以当出现某些问题时,就无法找到问题的责任者,导致职责不清。

2.分工不清当前,无边界管理、无障碍沟通的理念非常流行,企业大都提倡相互协作。

然而,协作的前提是分工,如果没有明确分工,协作也就无从谈起。

3.控制的弱化企业如果缺乏流程意识,就无法确定控制的节点,难以形成严格的标准,很容易造成管理的失控。

4.配合的弱化企业忽视流程化管理,就会导致各个部门横向配合的弱化,出现职能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壁垒森严、各行其是,只是各自为上级部门服务,无法共同为客户服务的局面。

例如,企业某个部门要召开会议,某办事员去其他部门通知所有部长前来参加,但由于本部门部长临时出差,改由处长主持,得知此事后,许多其他部门便也派处长来参加会议,以求“对等”。

再例如,某企业准备推行现场精益生产,前提是进行5S管理,涉及对现场设备点检表的改善。

由于发现点检表是多年前的,需要更新,便想改善点检表。

但是,点检表是由设备部门设计的,而5S管理则是由5S办公室负责,所以这项工作便无法进行。

随后,5S办公室又发现某一项流程需要改善,但这时候具体负责该事宜的贯标办公室又发话了,不同意这种改善,事情又陷入了僵局。

5.不利于突破问题瓶颈流程混乱的企业出现问题时,因为无法进行细致分析,进行彻底改善,只能通过临时制订制度和办法的方式解决。

时间一长,制度就会越来越多但缺乏系统性,各个部门的制度之间不能衔接,加上企业的唯上主义,制度最终就会束之高阁、无法实行。

三、职能化管理和流程化管理的区别职能化管理和流程化管理有四个区别,分别是目标不同、视角不同、工作模式不同和文化不同。

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表1 职能化管理和流程化管理的区别1.目标不同职能化管理中,目标是自上而下确定的,下级的工作是为了满足上级的要求,下级的利益也是基于上级的肯定,所以工作目标是使上级满意。

流程化管理中,目标是为了赢得客户满意。

尽管职能化管理中,下级满足上级,上级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使客户满意,但由于下级把重心放在了使上级满意上面,就会产生功利之心,很容易出现为了满足上级要求而忽视客户利益的现象。

2.视角不同职能化管理以部门工作为视角,强调部门绩效,通常以内部管理为重心。

而流程化管理则是以全局为视角,把整个管理活动看作一个系统。

企业中的部门如果忽视整体目标,各自为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强化自身职能,就会弱化整体系统,出现一加一小于二的结果。

3.工作模式不同职能化管理是以专业来划分工作,形成各自的利益重心,由于部门之间壁垒严重,横向合作非常困难。

流程化的管理则打破了组织的界限,实行跨部门的一条线似的工作模式。

4.文化不同文化不同是职能化管理与流程化管理最根本的不同。

职能化管理是金字塔式的结构,很容易滋生官僚和唯上的企业文化。

而流程化管理则实现了无边界合作,是学习型、跨部门的团队合作模式。

学习流程化管理,最根本的是要从文化层面转变,打破部门壁垒,学会相互协作,将客户和市场作为共同目标,贯彻“流”的概念,强调以过程为核心,打破原有的职能界限和任务划分,尽可能将跨越不同职能部门的不同专业人员完成的工作环节集合起来,合并成单一任务,由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来完成。

许多企业流程化管理实施得不成功,主要是因为没有在节点上规定部门责任、程序、标准、时间,也没有设计好相关的表单,所以没有真正流动起来。

四、流程改进的方法1.从职能化的管理转化为流程化的管理对于扁平化组织的企业而言,在面临不利环境和因素时,能够保持组织的强健,斗志高昂,遇到有利环境时,则能够凭借强劲的组织变得更加强大。

而对于金字塔式的肥胖型企业而言,由于组织架构层级繁杂、机构臃肿、职能重叠,遇到不利环境时,就会摇摇欲坠,即便遇到有利环境,也会是满足现状的安逸状态,而这正是危机出现的征兆。

因此,企业必须走向扁平化,成为技术决策、团队决策的变形式组织,具备良好的弹性和权变能力,能够应对外部的各种情况,做出有效的应对。

成为这种高效组织的途径,就是进行流程改进,从职能化的管理转化为流程化的管理,这个转化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责权利的统一在企业的流程中,职责要与流程匹配,即岗位职责的设定由其在流程中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决定,否则就要改变部门的职责。

管理者要贯彻流程胜于组织的思想,流程决定组织,而不是组织决定流程。

企业的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主流程。

企业的主流程是流程的主干,通常指的是企业从市场订单到研发,再到物料需求、配送、制作、客服等环节的流程。

二级流程。

二级流程指的是各种从主流程中分出的流程,如企业的人力资源配备流程等,二级流程在主流程中通常不会详细提及,但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级流程。

三级流程指的是在部门职能行使过程中具体的工作流程,是对二级流程的进一步的细化。

如,企业人力资源配备中的招聘工作流程等。

表单。

通过主流程、二级流程和三级流程,企业就能确定每个部门的使命、功能以及所需岗位数量,然后形成岗位工作说明。

为了保证各个岗位工作的运作,则需要制订出相应的工具表单。

如人员招聘中的人力需求单、面试人员申请表等。

主流程就像一棵大树的主干,二级流程是衍生出的枝干,三级流程是树枝,表单则是树叶。

四者共同构成企业的流程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将其规范为制度,就可以用制度表单保证流程的执行。

这样,企业就能明确部门的使命和岗位的职责,做到责权利的统一。

以客户为中心企业要围绕客户设计流程化的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中多点接触客户,但实际上又无人负责的局面,明确每个节点上的责任和规范,让流程单点接触客户,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案例】航模到底放在哪儿?有一个乘客在机场上飞机前,在机场的纪念品商店买了一个航模,然后背着航模到了登机口。

在飞机的进口处,乘务员看到这个航模很大,就告诉他说:“先生,你这个航模太大了,飞机的行李舱放不进去。

”乘客忿忿不平地说:“我是在机场里买的,我都过了检票系统和牵引系统了,你机场里既然卖这个东西,就应该允许上飞机。

总不能我刚买就在这扔掉吧?”乘务员觉得也有道理,就说:“那你进去问问吧,看能不能放下。

”乘客到了机舱的第一个口,另一个乘务员说:“你这个航模太大了,没法放。

”乘客生气地说:“你前面都放我进来了,现在怎么又不让进了?”乘务员只好说:“前舱确实没地方放,你到后舱看看吧,看看乘务员能不能给你找个地方。

”于是,乘客又背着航模挤来挤去,终于来到了后舱,对乘务员说:“小姐,前舱的乘务员告诉我,这个可以放在后舱。

”后舱乘务员看了一眼,说:“对不起,我们后面没地方放,前头那个乘务员是刚来的,她不大清楚,其实你这个东西应该放在前舱!”乘客顿时又气又恼:“前面说放后面,后面又让我放到前面,到底放在哪儿?这是你们之间的问题,怎么能转移给顾客!”动态优化由于流程是面向客户、面向市场竞争的,当需求发生变化时,流程也要进行动态优化,相应地,职责、部门设置、考核激励都要做配套优化。

只有这样,流程才能越来越科学顺畅,满足市场竞争和客户的需求。

2.流程改进的四个方向流程改进的结果体现在以下的四个方向:时间要短企业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的时间要短,要更快地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上。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时间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源,企业如果能够先人一步地满足客户需求,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品质要好产品品质要不断提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产品的品质是企业永远不变的追求,也是赢得客户青睐的最重要的因素,流程改进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提升产品的品质。

成本要低成本越低,就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企业的成本关系到企业的利润率和经营效益,通过流程改进降低企业成本,无疑能够提升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服务要优企业通过优质服务,可以满足客户的高层次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产品同质化的趋势下,服务就成了一个关键因素。

好的流程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此获得客户的认可。

可见,企业通过流程的改进,能够使得体制更加健康,竞争力越来越强。

【案例】康师傅的生产线康师傅刚刚进军大陆方便面市场的时候,每个生产科有两条面对面的生产线,工人在中间操作,可以两边兼顾,节省人力。

但是,由于初期的管理能力较弱,工人驾驭设备的技术不高,一个科需要三班工人轮流上岗,加起来有100多人。

到20世纪90年代末,每个科的工人已经缩减为十几人,除了设备自动化的因素外,流程的改善、管理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时,康师傅的生产线经常需要换线,比如上午生产的是红烧牛肉面,下午改为生产鲜虾面,就要将原来的调料、包装等全部撤除,换上新的原料,生产下一个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