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建设对“新苏南模式”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合集下载

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及效果评价

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及效果评价

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及效果评价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划定城市各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和位置,以达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该规划旨在推动城市发展向着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并对城市空间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其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及效果进行评价。

首先,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层次。

传统的城市空间布局常常存在着功能错位、扩展过度等问题,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明确各功能区的用地属性和定位,使得城市空间得以更加合理划分,并在规定的范围内具备相应的功能,从而优化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同时,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将城市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形成了相对独立、有机联系的城市空间层次,使得城市内的不同功能区域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

其次,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使城市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合理规划生态保护区和绿地系统,避免城市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同时,该规划还通过合理安排城市各功能区的布局,减少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

通过有效地划分城市主体功能区,能够将污染源与人口居住区相分离,减少污染物对城市居民的影响,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第三,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和发展质量。

规划合理布局的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功能区,有助于提升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竞争力。

例如,规划合理的商业中心和商贸物流区,能够吸引企业和商家聚集,形成集中、规模化的商业活动,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此外,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还可以促进城市间的协作和合作,形成区域经济集聚效应,提升整个城市群的整体发展质量。

综上所述,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层次,该规划使城市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

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

机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升级,新苏南模式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如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未来发展方向:新苏南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如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等。
应对策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如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
新苏南模式的特点:开放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区域竞争加剧:国内其他地区也在快速发展,新苏南模式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人才短缺问题: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而人才短缺问题对新苏南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构成一定制约。
挑战:新苏南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资源环境压力、人才短缺和国际竞争等。
特点:苏南模式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补充,以政府引导为辅助,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城市化建设为支撑,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
苏南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0世纪80年代初,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开始崛起,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汇报人:XX
经济发展方式:新苏南模式注重创新驱动和内需拉动,苏南模式依赖投资和出口
PART FOUR
产业升级: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区域协同: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CONTENTS

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研究意义论文

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研究意义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研究意义论文【论文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区域政策需求区域政策供给【论文摘要】国家、省市的主体功能区区划方案分别将于2007年底、2008年底出台。

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之后,制定实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成为构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榕局的重要保障。

加强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的研究.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新任务。

本文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中需要加以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

按照《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85号)的要求,国家、省市的主体功能区区划方案分别将于2007年底、2008年底出台。

四类主体功能区划分之后,制定实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

据此,主体功能区建设将引发我国经济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加强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的研究,是学术界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失衡的现状,是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起点。

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1 / 8策目标、政策重点及政策手段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目前的这种空间失衡状况,与过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政策旨在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高区域经济效益。

通过划定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区,合理布局产业和资源,实现各地的互补发展。

在主体功能区内,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区域产业集聚能力。

同时,主体功能区政策还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二、优化资源配置主体功能区政策能够有效整合各地区的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划定主体功能区,可以发挥各地区的优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比如,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在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则可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创新驱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经济布局主体功能区政策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经济布局。

通过区域合作和资源互济,各地区可以形成不同的经济特色,形成产业集聚区和经济走廊。

这有利于增强各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主体功能区政策能够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通过统筹各地区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主体功能区政策还可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通过区域间的联动和合作,实现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总之,主体功能区政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经济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各地区的协同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主体功能区规划带来哪些影响

主体功能区规划带来哪些影响

主体功能区规划带来哪些影响?对话人 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楚惠萍日期:2010-07-23 作者:楚慧萍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 复制链接和谁对话?肖金成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

为什么对话?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不久前出台。

我们想知道,这一规划的实施工作将如何推进?怎样应对过去行政区规划体制以及以行业、产品、计划为形态的规划带来的挑战?会有哪些社会体制转型、配套体制改革?会对目前一些地区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带来哪些影响等。

肖金成怎么说?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确定某一地区人口数量,对于人口超载地区应该加大促进人口转移工作力度。

在体制、发展战略和具体操作层面上,必须适应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必要调整。

区域规划已经考虑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内容、目标和要求,一旦发生冲突,区域规划应该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调整。

点击一焦点关注:评估并确定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关键思路:有明确的技术性指标记者: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提到要评估并最终确定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

这项工作如何推进,依据什么标准?肖金成:在确定各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时有明确的标准,这个标准是由中科院地理所协助国家发改委制订的。

最早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在2005年。

在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时,提出要把全国划分为若干主体功能区,经过讨论最后确定为4类地区,即优化开发地区、重点开发地区、限制开发地区和禁止开发地区。

根据3个条件来划分:第一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第二是发展基础;第三是发展潜力。

这3个条件是决定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它们都有明确的指标。

根据这3个条件,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对现有的国土空间进行测算。

论苏南地区主体功能区建设

论苏南地区主体功能区建设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6期双月刊2008年11月出版收稿日期:2008-09-26作者简介:李文娟(1980-),女,河北衡水人,苏州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夏永祥(1955-),男,陕西武功人,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规划基金项目(07JA790045)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空间开发秩序混乱,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的低效率。

鉴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的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结构”的战略。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界定,长江三角洲地区将被划入优化开发区,而苏南地区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构成部分自然也被划入了优化开发区。

本文试图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出发,研究苏南地区确定为优化开发区的基本条件以及其主体功能区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区域政策体系。

二、苏南地区确定为优化开发区的基本条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集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总体来看,优化开发区一般是开发适宜度较高,但受资源环境容量限制的地区。

这些区域一方面是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及各种生产要素集中的核心区域,另一方面也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未来在要素集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会处于重要地位,但更多地需要通过优化结构来实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中认为,优化开发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这类地区承载了大量的经济活动和人口;二是这类地区的发展和基础条件较好,区域竞争优势明显;三是这类地区进一步发展受到资源论苏南地区主体功能区建设李文娟,夏永祥(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要:苏南地区的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弱,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界定,苏南地区应被划为优化开发区。

从主体功能区规划看我省“三大板块”发展战略

从主体功能区规划看我省“三大板块”发展战略

从主体功能区规划看我省“三大板块”发展战略作者:穆占一来源:《新长征》 2016年第4期■穆占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指导未来5 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建议》首次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最新亮点和最大贡献。

《建议》在“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着重提到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今后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近年来,吉林省自觉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立足省情实际,提出“三个板块”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西部生态经济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展。

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助推吉林改革发展振兴的强大动力。

我们要按照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的要求,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角度思考和实施我省“三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吉林协调发展目标。

一、深入理解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大意义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就是根据各个区域自身发展条件的差异,在空间开发、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按照每个区域所发挥的作用称为它的功能。

任何一个区域,既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领域的功能,又承担着资源合理开发、生态保护领域的功能。

在进行空间规划的过程中,科学认识、合理培育、充分发挥各个区域的综合功能,推进“多规合一”,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经过10 年的论证编撰,我国于2010 年12 月21 日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规划》立足我国国土空间特点,着力解决耕地减少过快,保障粮食安全压力大;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差距加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并对国土空间进行功能划分。

苏南模式新的发展的趋势

苏南模式新的发展的趋势

苏南模式新的发展的趋势苏南模式是指中国苏北地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山东等地)特别是苏南地区的一种发展模式,该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依托人口红利、地理优势以及政府的支持和配套政策,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全球竞争的加剧,苏南模式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苏南模式将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

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苏南地区的制造业正面临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压力。

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苏南模式将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苏南模式将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在面临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因此,苏南地区的企业将加大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的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与此同时,苏南模式还会推动企业从简单的组装加工转向研发设计、品牌创造和服务创新,提高附加值和利润率。

第三,苏南模式将注重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

随着国内外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苏南地区将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推动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苏南模式将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第四,苏南模式将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苏南地区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竞争。

苏南模式将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扩大进口规模,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国际标准的采纳和推广,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苏南模式将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在苏南地区加快,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苏南模式将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和政策的实施,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就业创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建设对“新苏南模式”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主体功能区建设对“新苏南模式”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The Influence of Development Priority Zones Constru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u-Nan
Mode and Its Strategy
作者: 张韬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出版物刊名: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23-26页
主题词: 主体功能区 新苏南模式 发展 对策
摘要: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以及国务院关于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有关要求,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已经基本完成,根据国家发改委颁布的《省级主体功能区技术规程》(试用)要求,2008年各个省、市、自治区要完成省一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

这一涉及到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必将会对“新苏南模式”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背景和面临的障碍,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以及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而提出了苏南地区优化开发的一些基本思路。

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⑤ 完善主体功 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机 制。
关 键 词 :主 体 功 能 区 ; 问题 ; 整 思路 调
中图分类号 :F 2 . 10 4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0 — 3 3 2 0 )6 0 2 —5 0 3 2 6 (0 8 0 -0 9 0
为了“ 健全 区域 协调互动 机制 , 形成合 理的 区域发 展格局” ,国家十一 五规划提 出 : 根据 资源环境 承载 能 力、 现有开发密度 和发展潜 力 , 统筹考虑 未来我 国人 口 分布、 经济布局 、 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 国土空 间划 将 分为优化开发 、 点开发 、 重 限制 开发和禁 止开发 四类 主
第2 7卷
20 0 8年
REAL RES EARCH AND DEVEL0PM ENT
V0 _ 7 No. l2 6 De . 2 8 c 00
主 体 功 能 区建 设 面 临 的 问题 及 调 整 思 路
方 忠权
( 广州大学 旅游学 院, 广州 5 0 0 ) 10 6 摘要 :主体功 能区建设是推进我 国区域协调 发展 的重 大战略举措 , 要从 构想走 向 实际操 作却 面 临一 系列 问 但
题: 一是 自身需要 完善和发展 , 划分标准、 在 划分层 次、 划分 的基 本单 元等方 面需要进 一 步探 讨 ; 二是 面 临行政 区利
益的 冲突: 三是面临与各种空 间规划或 区划 的衔接和协调 ; 四是在 实施 保 障方面 , 面临差 别化 区域政 策的制 定、 实施
主体 的明确和 生态补偿机制 的完善 等 问题 。 因此 , 主体功 能区需要 从 以下 5个方 面进 行建设 : 选择 合理 的行政 区 ① 单元 ; ②逐 步推进 主体功能 区规划的编制 ; 平衡 主体功能 区与行政 区的 关 系; 建立主体 功能 区规 划的核 心地位 ; ③ ④

新“苏南模式”研究

新“苏南模式”研究

新“苏南模式”研究内容摘要:本文回顾了苏南模式的由来,总结了新“苏南模式”的现状、特点和不足,并且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传统的“苏南模式” 新“苏南模式” 新“苏南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传统的“苏南模式”所谓“苏南模式”,实际上是经济学界和新闻媒介对江苏省南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概括,最早由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所提出来的。

苏南的概念相对狭小,主要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所辖的12个县(市),还包括浙江北部部分地区,这里的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因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而闻名全国,而其特点是以集体经济为主。

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就有了所谓的“苏南模式”。

但是,从1995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传统的“苏南模式”却成为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桎梏,出现了机制僵化、效益下降、民间经济活力受抑制的状况。

有专家认为,导致“苏南模式”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公有制异化成了官有制、官民收入差距拉大、有失公平原则。

正是由于存在以上这些问题,特别是体制上的弊端,使苏南模式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使苏南企业的竞争力遭受沉重打击,本来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苏南企业丧失自己的优势,整个苏南经济也丧失领导地位,被浙江、珠江等地区赶上或者超越,以至于被认为“苏南模式”已经终结。

新“苏南模式”然而,面对各种批评和非议,苏南人却以惊人的创造力和坚韧的毅力,继续推动苏南经济向前发展,在世纪之交重新使苏南经济焕发了生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与传统的苏南模式相比,目前苏南经济已经具有了很大的差别,甚至很难发现传统苏南模式的影子。

有专家说现在的苏南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无模式时代,苏南经济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无明显标识和模式特征的市场经济正常发展轨道。

到苏南各地看一看,不管是苏州、无锡、常州还是镇江,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完全不相同,在苏南,甚至能够看到“温州模式”的影子。

总体上看,新苏南经济一些亮点有: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开发区为代表的园区经济,构成了苏南经济的新亮点比如苏州拥有4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9个省级开发区,基本上是在199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在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一、背景二、意义三、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必要性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目标及实现途径五、主体功能区的分类与区划六、案例分析七、结论参考文献一、背景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面临结构性矛盾和风险增加的压力。

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国提出了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以及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战略。

其中,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成为继“一带一路”和“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后,中国推动新一轮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意义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可以促进全国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发展协调,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必要性1. 面对经济新常态,以区域协同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进行实践和探索。

2.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不同地区的优势互补和协作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3. 通过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实现区域创新与发展的提升,建立国家新的发展模式。

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目标及实现途径1. 目标:通过形成主体功能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 实现途径:(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各地区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2)加大既有产业的改造升级,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打造一批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势产业。

(3)加强政府的统筹与协调,建立有效的政策衔接和协调机制,提升政府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以市场为导向,营造良好的区域营商环境。

五、主体功能区的分类与区划主体功能区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以城市群、城市轴、城市带等为主体,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域。

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主体功能区分为以下几类:1. 经济发展区:以产业集群为核心,主要包括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业园区等。

论苏南地区主体功能区建设

论苏南地区主体功能区建设
收 稿 日期 :0 8 0 — 6 20 —9 2
作 者 简 介 : 文娟 (90 )女 , 北 衡 水 人 , 州 大 学 商 学 院研 究 生 ;夏永 祥 (9 5 ) 男 , 西 武 功 人 , 州大 学 商 学 院 李 18 一 , 河 苏 15 一 , 陕 苏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南 发展 研 究 院 副 院 长 。 博 苏 基 金 项 目: 教育 部 人 文 社 会科 学 研 究 2 0 0 7年 度 规 划 基金 项 目(7A 90 5 0J704 )

引 言
改 革 开 放 以来 ,我 国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取 得 了 巨 大
成就 , 但也积 累了一些矛 盾和问题 , 中最 为突 出的 其 是 。 间开发秩序混乱 , 空 资源和要素空 间配置的低效 率 。鉴于此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 《 第 十一个 五年规划 纲要 》 明确提 出“ 要根 据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 、 现有开 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 统筹考虑未来 我国的人 口分布 、经济布局 、国土利用 和城镇化格
( 苏南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基 本情况 一)
格一般 为几 十万美元 1 。在 国内, 亩 珠三角地 区大约
苏南地 区在地理范 围上包括南京 、 镇江 、 常州 、 无 平均 3 0多万元人 民币 l , 亩 到了苏南 , 只有 1 则 0多 锡、 苏州 5市。该 区域在 江苏经济社会 发展 中处于主 万元 1亩。从 广东经浙 江到苏南 土地 价格有一个 逐 导地位 ,是 江苏经 济增 长的主要支撑 和带动力 量 . 在 渐递减 的趋势 。而外 商投 资额则有一个 逐渐上升 的 全国也有显著的区域竞争 优势。 苏南地区依靠毗邻上 势头 。土地价格 的低廉是导 致外资走 向的一个重要 海大都市的优势 , 依托开发 区 , 大力发展外 向型经济 , 因素 。当前最 突出的忧虑就 是各地政府 为 了争得投

进一步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进一步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78进一步推进苏南 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岳书敬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跨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建设和推进,对江苏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以及江苏“两个率先”的实现,都至关重要。

一、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优势基础高端创新资源大量集聚,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据统计,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拥有高等院校107所、科研机构330多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55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科技人员总数超80万人,在校大学生超130万人。

“321人才计划”、“东方硅谷人才计划”、“姑苏人才计划”等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引才品牌。

对外开放程度高,国内外科技资源有效衔接;创新生态良好,新型研发组织业已形成。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已初步形成全球科技资源与示范区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

数据显示,苏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15%、全省60%左右,在苏投资400余家跨国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苏南地区。

此外,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结合等创新生态已见成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也已加快推进。

经济增长快速,绿色发展势头强劲,绿色创新公众需求持续加强。

苏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人均收入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

同时,苏南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林木覆盖率持续提升,单位GDP 能耗水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与企业开始逐步关注生态环境,对绿色发展的诉求有所提升。

二、进一步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自主创新主导能力待加强、创新质量需提升。

自主创新是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根本之义。

没有持续、高质量的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失去其建设的根基。

自主创新能力存在以下改进的方面:一是原始创新不足。

苏南五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但以更具技术含量、更代表原创性技术成果、更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来看,与国内深圳等城市尚存一定差距。

《苏州市主体功能区实施意见》解读

《苏州市主体功能区实施意见》解读

《苏州市主体功能区实施意见》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苏州市政府•【公布日期】2014.12.05•【分类】其他正文《苏州市主体功能区实施意见》解读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在大量科学分析基础上, 我市出台了《苏州市主体功能区实施意见》,于2014年11月14日以苏府〔2014〕157号文件印发。

《意见》立足苏州发展实际,明确了我市主体功能区空间发展目标、格局、分区方案和保障措施,较好地兼顾了意见的科学性、战略性与操作性。

现就《意见》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做如下说明:一、关于目标的确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是各级政府实施空间管控的重要手段,因而意见的目标主要侧重于关乎我市发展的空间目标,在目标值确定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市政府印发的相关规划充分衔接,保持规划目标的延续性和一致性。

二、关于空间格局空间格局组织按照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分为城镇化空间格局、农业空间格局、生态空间格局。

空间格局既要落实国家、省空间发展战略,也要符合苏州实际,能够清晰表达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开发与保护空间分布,综合考虑我市“十二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市委关于“优化提升四个百万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等基础上,提出以“两轴三带”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以“四个百万亩”为主体的农业空间格局、以“四带双环”为主体的生态空间格局。

三、关于分区方案确定根据《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除个别乡镇为限制开发区域外,我市全部为优化开发区域。

意见编制中,省规划确定我市的限制开发乡镇功能不做调整,严格按照省规划执行,对优化开发区域进一步细分为优化提升、重点拓展、适度发展三类区域。

对优化开发区域的乡镇,我们选择生态重要性、灾害风险性、水环境容量、水土资源保障程度等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现状开发强度状况,确定三类分区方案。

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

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

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2007-8-10自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以来,有关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稳步推进。

然而,对于主体功能区涉及的一些理论和政策问题,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并不多,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

这里,着重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究竟什么是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率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就我所知,过去国内外好像并没有这样的提法。

按照有关部门的定义,“主体功能区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的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单元。

”显然,这一界定并非十分准确。

其原因,主要在于前面的限定词经不起推敲。

首先,在四类主体功能区中,至少禁止开发区并非是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因素来划分的;其次,划分主体功能区的原则也不能简单归结为“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尤其是区域协调发展并非是单纯依靠主体功能区就可以解决的。

这一点,我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讨论。

主体功能区是中国政府率先提出来的,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

但是,它渊源于西方国家的空间规划思想和规划实践。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空间开发都是有严格限制的。

一般的讲,各国对自然保护区都是禁止开发的,对生态脆弱的地区都有各种开发限制,对经济过密的地区则着重进行优化调整。

在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十一五”规划思路中,最早是将全国划分为优化整合、重点开发,生态脆弱和自然保护四类区域,后来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概念。

显然,对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来说,目前还没有达到优化整合或优化调整的阶段,采用“优化开发”的概念更为准确。

这些地区今后将面临优化升级和开发或者再开发两大任务。

而生态脆弱和自然保护区域分别只是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中的一种类型。

苏南城乡一体化发展_现状_制约与对策_包宗顺

苏南城乡一体化发展_现状_制约与对策_包宗顺

2011年1月第13卷 第1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 J i a n g s u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J a n .2011V o l .13N o .1苏南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制约与对策①包 宗 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摘 要:苏南近几年来在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但实践中也凸显出资金“瓶颈”,周转用地指标难落实,区域农业发展重新定位,农村产权确认、流转及保护等一系列亟须化解的矛盾和制约因素。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除了要加强对基层发展的宏观指导外,还需对农村产权制度、用地指标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

关键词:苏南;城乡一体化;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 123.16;F 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1)01-0078-06收稿日期:2010-11-10作者简介:包宗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农村经济、中小企业研究。

①本文所有数据均由相应各市市政府提供。

目前,苏南(本文指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关键阶段。

为能全面准确把握该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应对策略,笔者于2010年6月上、中旬赴苏州、无锡、常州及其所属部分县市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及成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南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改革思路,在开展先导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各地在改革思路上注重“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在改革导向上突出富民优先,在工作措施上加强政策制度研究,在发展实践上加大创新力度。

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苏南模式-现状\问题与路径探索

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苏南模式-现状\问题与路径探索

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苏南模式:现状\问题与路径探索内容摘要: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研究表明,经济结构的合理演化会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而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动力。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结构性问题与矛盾:产业结构不合理,原有要素驱动模式难以维系;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研发投入低水平徘徊;相比于GDP的高速增长,民众收入的增长滞后。

因此苏南要走创新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关键词:现代化新苏南模式产业结构创新型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建立了“苏南模式”;第二次通过走开放型经济的道路建立了“新苏南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苏南模式”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江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全省在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并要求苏南有条件的地区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苏南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作为现代化区域发展战略,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切实可行的。

目前苏南已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化后期,面临现代化第二阶段即知识化阶段的挑战和机遇,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为此在推进苏南现代化中的进程中,寻找经济继续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探索研究新苏南模式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实现苏南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我国许多地区具有较强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理论依据根据阿瑟·刘易斯(1989)的观点,自然资源、资本、智力和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要素,由于边际效益呈递减规律,自然资源和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是逐步递减的,因而从长期看经济的发展就取决于人的智力和技术。

刘易斯拐点理论要求转变资源依赖型、资本依赖型的发展方式,以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与源泉。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体功能区政策的实施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体功能区制度是指在城市和城镇发展中明确划定城市各主体功能区,并对不同功能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要加强空间规划和用地管理。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明确划定各主体功能区的范围,确保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空间布局合理有序。

同时,要加强对用地的管控,防止非法占用和滥用土地资源,保护主体功能区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主体功能区制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在不同功能区内应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例如,在生态保护功能区,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防止生态系统的破坏;在水源保护功能区,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水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要在区域规划中考虑生态修复和恢复,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在主体功能区制度实施中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与生态补偿。

由于主体功能区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需要促进各方的参与和共识。

因此,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包括公众、企业、社区等,形成多方合作的格局。

另外,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那些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利益主体进行奖励和补偿,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最后,要加强制度执行和监管。

制度的实施需要有强有力的执行机构和监管机制。

要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和机构,明确职责和权限,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落地。

同时,要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和处罚,形成有力的震慑作用。

综上所述,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需要加强空间规划和用地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社会参与与生态补偿、加强制度执行和监管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通过完善制度,才能实现主体功能区的有效管理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0 8年第 4期 总 第 12期 5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Jun l f aj gU i r t o iac n cnm c o ra o N ni nv sy f nn eadE oo is n e i F
No. 2 08 4, 0
S r lN . 5 ei o 1 2 a
中国经 济发展最快的 区域之一。 上世纪 8 0年代 , 费孝通 教授首次提 出“ 苏南模式 ” 这一概念 , 为“ 认 苏南模式 ” 是 苏南地 区通 过发展 乡镇企业 , 实现农 村工业 化 的发展 方 式。“ 苏南模式 ” 一概念 的提出 , 这 引起 了许 多实 际工作
19 94年我国实行分税 制 的财 政体制 改革 以来 , 为均
衡 地区问财力差距 , 进各地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 , 国 促 我
在保留改革前结算补 助等 专项 支付项 目的同 时, 立和 建 完善了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但 由于现 行的政府 间财政
转 移支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有 体制下分配格局 的延 续, 照顾到 了既得 利益 , 而使这 一制 度存 在不 少 问题 。 从 () 1 财政 支 出责任 划 分缺 乏 明确 的法律 界定 , 行 中 中 执
报告 明确指 出, 2 2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 成。 目 到 0 0年
前我 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西部开发 、 东北振 兴 、 中部 崛起 、 东部率先发展 , 将全 国分成 四大板块 。推进形成 主
的问题 , 反而在新体 制下 肯定并 固化 了这 一差距 。有关
研究表 明, 税收返还在调节地区问财力差 异上是低 效的 ;
央与地 方支 出责 任 划分边 界 不规 范 , 在缺 位 、 存 越位 现
象 ;2 中央财政在 全国财政 收入 中所 占的 比重 过低 , () 以
纵 向转移支 付为主导 致 中央的转 移支 付任 务负担 过重 ,
财力不 足 ;3 税 收返 还制 度在 保证 地 方既 得利 益 的基 () 础上对所有地 区无差别 的基 数法税 收返 还 , 不仅 不能解 决历史原 因造成 的财 力分配不均和公共服务 水平差距大
并确定 主体功能 定位 , 明确 开发 方 向, 制开 发强度 , 管 规
( )背 景 一
范发秩序 , 完善开发政策 , 进形成人 口 、 促 经济 、 资源环
境 相 协 调 的空 间 开发 格 局 。 … ( ) 面 临的 障碍 二 1 .财 政 力 度 不 足
改革开放以来 , 国经济持 续快 速发 展 , 我 工业 化 、 城 镇化加快推进 , 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 高 , 人 综合 国力 日益 增 强。但是 , 由于政策 和体制等方 面原 因 , 各个 地区不顾 发 展的基础和条件 , 直把 不断缩 小地 区之 间经济 发展 的 一 差距 , 尤其是缩小人均 G P的差 距作 为经济发展 的主要 D 目标 , 结果带来 了各个 地 区经济社 会发 展差距 不仅 没有 缩小 , 而且越来越大 , 为严 重的是资源环境压 力越来越 更 大, 国土开发秩序严重失调 。为促进 区域 协调发展 , 遏制 生态 环境 恶 化 的 趋势 , 学 开发 利 用 国 土空 间, 十一 科 “
体功能区 , 是在这一 区域发展 总体 战略之下 , 进一步将 我
国的国土空间细分 , 全 国国土 空间划 分 出优化 开发 区 将 域、 重点开发区域 、 限制 开发 区域 和禁止 开发 区域 四类 ,
收 稿 日期 :0 8—0 0 20 7— 8
() 4 财力性转移支付 中 , 一般性转 移支 付规模 较小 , 计算 公 式还不完善 ;5 专项转 移支付 的 比重较高 , 金安排 () 资 的随 意性 较大 , 以实现 地方 公共 服务 均 等化 的初衷 ; 难
五” 规划《 纲要》 出 了编制全 国主体 功能 区规 划 , 提 推进
形成 主体 功能区的重大战略任务。 推进形成 主体 功能区 , 不仅是 国家 “ 十一 五” 划纲 规 要提 出的一项重大 战略任 务 , 是我 国全 面建设 小康社 会 的重要 内容 ; 而且是 我 国在空 间发展 方 面和统 筹 区域 协 调发展方 面的一个新思路 、 新战略 、 措施。党 的十七大 新
区建设规划的编制 已经基本 完成 , 据 国家发改委颁布 的《 级主体功 能 区技 术规 程》 试 用) 求 ,0 8年 根 省 ( 要 20 各个省 、 自治 区要 完成省一级主体功 能区规 划的编制 。这 一 涉及 到我 国 区域 经济社会 发展 的重 大政策 , 市、 必将会对“ 苏南模式 ” 新 的发展 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本文对主 体功 能区建设的 背景和 面临的障碍 , 苏南 地 区经济社 会发展 的状况 , 以及 主体 功能区建设面临的 问题进行 了初 步分析 , 进而提 出了苏南地 区优 化 开发
的 一 些 基 本 思路 。
关键词 : 主体功 能区; 新苏 南模式 ; 发展 ; 对策
中 图分 类 号 :0 15 F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0 9 2 0 ) — 0 3— 4 17 6 4 (0 8 0 0 2 0 4


主体 功 能 区 建 设 的 背 景 和 面 I 主 要 障 碍 临的
主体功能 区建设对 “ 新苏南模式 " 发 展 的 影 响 及 对 策
张 韬
( 苏州大学 政 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 ,江苏 苏州 2 52 ) 1 13
摘要 : 根据 国家“ 十一五” 3 的要 求 , 规t , j 以及 国务 院关于编制主 体功能 区规 划等有 关要求 , 国主体功 能 全
作者简介 : 张韬( 9 6 ) 男, 18 一 , 贵州贵 阳人 , 苏州大学政治 与公共管理学 院 20 0 5级人力 资源管理专业 。

2 — 3
( ) 以下政 府 问转 移 支付体 系不 完善 , 6省 省级 以下政 府 间财政支 出责任更为模糊 , 各地做法差别较 大。
2 .政 策 机 制 和评 价 制度 还 未 确 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