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通论部分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 通论部分课件

古代汉语 通论部分课件
文章、书的序言、前言又称“弁biàn言”。 “弁”,甲骨文作双手扶冠之形 。
本义是“帽子”。 “弁”作为帽子,戴在头部,在人体的开端,因
此弁言指写在前面的话。
2、有助於以簡馭繁地掌握詞義
引领北望(《左传·昭公七年》)脖子 → 若挈裘领(《荀子·劝学》)衣领 → 令赠 足下锦裘一领(曹操《与太尉杨彪书》)量 词 → 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汉 书·魏相传》)率领
大型、綜合性辭書
1、《辭源》 2、《辭海》 3、《漢語大字典》 4、《漢語大詞典》
其他專業性辭書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的作者為東漢 的許慎。此書是中國文字學的 奠基之作,是我國第一部系統 完備的字典。收字9353個。我 們分析字形結構或詞的本義時 一般都參考此書。
清代四大家: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桂馥:《說文解字義疏》 王筠:《說文句讀》
➢ 分析會意字的表述,通常按照《說文》的術語稱爲:從某, 從某。
“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聲字通常由兩個部分構成: ——形符(或意符),表示意義或字義的屬類; ——聲符,表示該字的讀音。
《說文》的術語:從某,某聲。
“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轉注這種訓釋方式,是具有共同形體符 號的字,讀音和意義就有某種聯繫,其 詞義就可以互相為訓,考和老就具有這 樣的互訓關係。
1、《艺文类聚》 2、《太平御览》 3、《佩文韵府》 4、《古今图书集成》 5、《册府元龟》 6、《渊鉴类函》 7、《太平广记》
(六)政书: 1、《通典》2、《续通典》3、《文献通考》4、《续文献通考》
(七)丛书: 1、《十三经注疏》 2、《小学汇函》 3、《全唐文》 4、《全宋词》 5、《小说六十四种》 6、《古今小说》 7、《六十种曲》

古代汉语·通论3

古代汉语·通论3

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
军队。五人为伍, 二十五人为行。
仓廪实而知礼节。《论积贮疏》 仓库。谷仓为仓,
米仓为廪。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客人。贵客为宾, 一般客人为客。 《醉翁亭记》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 亲戚关系。 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女方父亲叫婚, 男方父亲叫姻。 《战国策· 魏策》
3.偏义复音词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 非 攻》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史记· 项羽本纪》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史记· 刺客列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同上)
《活板》
2.联合复音词(1).同义词的组合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 魏策》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谏太宗十思疏》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说文解字· 序》
(2).同义词的分析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 缺少衣食钱财。 贫,形容词,表状态; 能自存。《战国策· 齐策》 乏,动词,指所缺。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 计,算细账; 会,算总账。 于薛者乎? (同上)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恐,外向的,感到担心; 惧,内向的,因担心而不安。 (同上)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 商人。行商坐贾。 《论贵粟疏》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道。南北曰阡, 《桃花源记》 东西曰陌。
古代汉语· 通论
第二节 同义词辨析
一、范围不同 1. 妇、女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
女性
《诗经· 关雎》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论积贮疏》
妇:

古代汉语·通论1

古代汉语·通论1

隶书—秦隶与汉隶
秦 隶 云 梦 秦 简
汉 隶 居 延 汉 简
——
——
隶变对形体结构的影响之一——形体变化
隶变对形体结构的影响之二——混同或变异
草书—说明
东汉时期,隶书既成为正规文字,日 常书写的草率隶书成为新的手写体,由此 产生了草书和行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行草四 种。
草书—章草
钟、鼎
金文—拓片
盂 鼎
散 氏 盘
金文—特点 1.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增强。 (1)肥笔线条化: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 块为线条所代替。
(2)弧线平直化: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直, 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的现象。文字的 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书写更加方便。
(3)形象描写图像化
符号化
(4)图画式组合的割裂
草书—今草
王 羲 之
于右任
草书—狂草
张旭
草书—行草
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
楷书—说明 汉魏之际,书法家钟繇把行草笔法融 入隶书中,创造了楷书,也叫真书、正书, 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所以也称楷 书为今隶。 “楷”是楷模、法式的意思,这说明 楷书是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
楷书
性质: 造字方法
孤立地分析 每一个汉字 而得出的四 种结构类型
指事 会意
四体
六 书
带表音 成分
形声
转注
从历史的角 度揭示出汉 二用 假借(戴震、段玉裁、 字孳衍发展 的方式 桂馥、王筠)
用字方法
六书的局限
1.六书以小篆形体为分析对象,它既不能解 释全部古文字,也不能解释全部今文字。 象形、指事只能用来解释小篆以前的古文字, 今文字不再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了。 2.六书定义过于简略,界说不够严密。 (1)转注界定不明,成为后人争论的焦点。 (2)指事字的定义与象形、会意界限不清。

古代汉语 部分通论总结涉及音律部分

古代汉语 部分通论总结涉及音律部分

古代汉语通论·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蒙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一书,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着/主张无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否定一切事物的质的差别/他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幽默讽刺的意味/给他作注的有晋代司马彪,孟氏,崔譔,向秀,郭象五家,唐代成玄英为郭象作疏。

·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的诸公子,是当时儒家学派大师荀卿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收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制,提倡法治;提出“术”和“势”来和“法”相辅相成/严苛峻峭,周密细致/《韩非子》现存55篇,通信的注本是清人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梁启雄的《韩子浅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

大雅小雅共105篇(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民间歌谣,大雅全部是贵族作品包括叙事诗,祭祀诗)/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产生时代上自西周初期下至春秋中期,共约500多年(大部分是东周时代的作品,小部分是西周时代的作品)/汉语发展史的地位,经是汉代才加上去的/复诗者共有四家,齐鲁韩毛/《毛诗正义》(汉代毛亨作传,东汉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疏),《诗集传》宋朱熹著,《诗毛氏传疏》清陈奂著,《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著。

·诗经中的用韵①韵母:音节中除了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韵母、韵尾②韵:指的是主要元音和韵尾③韵摄: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归并为一类,叫做韵摄④韵类:指韵母相同的字组成的音韵单位⑤韵目:韵书归并同韵的字为一部,每一部以其中一个字或二个字为代表,这个代表的字叫做「韵目」⑥韵部:同韵的字归成的类别称为韵部阴声韵:“阴声韵”指无韵尾,即直接以元音收尾的韵。

古代汉语(一)通论

古代汉语(一)通论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二、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代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三、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如,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明清时期的小说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古白话-----------古白话文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1.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2.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3.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属于理性认识。

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

古汉语通论一

古汉语通论一

古汉语通论(一)古代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教学目的】本章是古代汉语的入门内容,主要介绍工具书的检索方法和几部学习古代汉语常用的工具书。

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这几部工具书的性质与作用,并学会使用这些工具书,为以后的古代汉语学习掌握学习的手段。

【基本概念】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基本理论】1、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那几种?2、反切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3、直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4、叶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重点难点】反切法注音叶音问题《康熙字典》《辞源》《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结合【所用课时】2学时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按一百零六韵排列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难于掌握实践:让学生察看工具书中的汉字排列法。

可利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

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的作用。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毛——莫袍切m áo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错误: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

实践:让学生查看《康熙字典》中的这几种注音方法。

利用教材中从《康熙字典》中所引的文字。

二、几种常用的工具书:1、查检字音字义:《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古代汉语唐子恒

古代汉语唐子恒

古代汉语唐子恒
《古代汉语》由通论和文选两部分组成。

通论部分包括古代汉语的汉字、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根据文献语言的特点,介绍古书的句读标点和注解常识,以及部分古代语言文字学专书。

通论部分尽量不采用文选中出现过的句子作例句,以求扩大学习者接触文言语料的范围。

文选部分,中学已学过的文言文尽量不选。

对选文的注解与标点,随着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注解以今注为主,采用部分古注;第二部分全用古注,且没有标点。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习者对古书的注解、标点有很多直接了解。

《古代汉语》主要适用于高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其他专业的学习者,只要想直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或从事与之有关的工作或学习也可使用。

古代汉语:通论8

古代汉语:通论8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矣字,焉字一.什么叫叙述句?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句子。

二.古汉语几种特殊的叙述句(一)双宾语句(v、o1、o2)指一个动词同时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

这两个宾语,如果按跟动词的远近来命名,分别称之为:近宾语、远宾语;若按内容来命名,则称之为:间接宾语(表示人)、直接宾语(表示物)。

一般来说,近宾语(o1)表示人,远宾语(o2)表示事物。

如: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隐元)※此句式一直沿用至今。

然古汉语中,亦有近宾语为事物,是直接宾语;远宾语为人,是间接宾语的。

如:①得璧,传之美人。

(史·廉蔺)②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

(苏轼《贾谊论》)注:这种句子要译成把字句。

(二)宾语前置的叙述句1、用助词“是”、“之”、“实”、“焉”提宾①[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②姜氏何厌之有?(左·郑伯克段)③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左传)④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隐六)2、用“唯(惟)……是(之)”的格式提宾①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左)②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为政)3、代词“是”作宾语,直接前置①寡人是征。

(左·齐桓公伐楚)②寡人是问。

(同上)4、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齐桓公伐楚)(三)古汉语中的动量表示法1、一般情况:“先秦无动量,数词直作状”①[三]进及溜②[九]合诸侯③[三]过其门2、行为数量的强调法——数词移后作谓语,再在它的前面加个“者”①鲁仲连辞让者三。

(战·鲁)②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柳《捕蛇》)附:中古时,动量词出现。

如:①臣见此枝[三遍]枯<死>。

(《汉武动冥·记东方朔》)②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四)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1、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不是真正的被动句)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②昔者龙逢(páng)斩,比干剖。

古汉通论部分知识点总结(下册)(.

古汉通论部分知识点总结(下册)(.

古代漢語通論部分知識點總結第七章音韵一、名词解释1.字母: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字母,如“三十六字母”。

2.声纽:或简称“纽”,即声母。

3.五音和七音:是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名称。

五音指唇、舌、齿、牙、喉五音,七音指唇、舌、齿、牙、喉五音,再加半舌音、半齿音。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以元音收尾的韵母叫阴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母叫阳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母叫入声韵。

5.反切:是古人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其基本规则是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取上字的声母及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拼得到被切字的读音。

6.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以及不带音的擦音,三十六字母中的“帮、非、端、知、精、照、见、影、心、审、晓”就是;次清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三十六字母中的“滂、敷、透、彻、清、穿、溪”就是;全浊指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三十六字母中的"并、奉、定、澄、从、床、群、邪、禅、匣”就是;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三十六字母中的“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就是。

7. 尖团音:精组五纽与细音韵母相拼叫尖音,见组五纽与细音韵母相拼叫团音。

有的方言分尖团,有的不分,是语音演变不平衡在地域上的表现。

8. 《切韵》、《广韵》、《切韵考》:《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由陆法言编写。

该书继承了前代韵书的优点,避免了前代韵书的缺点,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

到了唐代,被官方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广韵》成书于北宋初年,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在《切韵》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广韵》跟《切韵》的语音系统基本上是一样的。

《广韵》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同时它也是上推上古音、下联近代音的重要桥梁。

《切韵考》是清人陈沣的著作。

陈沣用系联法将《广韵》的452个反切上字归纳为40类,将《广韵》的1195个反切下字归纳为311类,奠定了《广韵》研究的基础。

9.小韵:韵书中每韵的字再依据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为若干同音字组,就是小韵。

《古代汉语》通论(下)

《古代汉语》通论(下)
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
哉? 《論語·為政》 武丁朝諸侯。//對比:孟子將朝王。
《孟子· 公孫丑》
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
《左傳· 襄公二十二年》
數詞 活用
4.數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1)數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2)數詞的使動用法 (3)數詞用為名詞(名物化)
《老子》(小國寡民)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 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 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 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 也。 漢· 晁錯《論貴粟疏》
①形容詞出現在名詞之前,但不形成修飾 性偏正關係,則該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親賢臣,遠小人……
《出師表》
②形容詞出現在代詞前,活用為動詞。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 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 有求於我也。
1.名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2.形容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3.動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4.數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1.名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1)普通名詞的活用 (2)方位名詞的活用 (3)名詞活用的語法條件 (4)名詞作狀語
狀語 練習
活用 練習
①普通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惠子相梁。《莊子· 秋水》 左右欲刃相如。《史記· 廉藺列傳》 ②普通名詞的使動用法: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虛詞
關係詞
語氣詞
關係詞
結構 助詞
介詞
連詞
語氣詞
嘆詞
語氣 助詞
語氣 副詞
判斷詞
句法
詞組 類型
句子 成份
成句 順序
句子 類型
第二節 詞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何謂“詞類活用”?
古代漢語中各類詞所具有的語 法特點和充當的結構成份是比較固 定的,但是有些詞可以根據一定的 語言習慣靈活運用,使之臨時具備 某類詞的特點和語法功能。此即詞 類活用。 注意區分:詞類活用和詞的兼類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七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七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六判断句,也字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三)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中,“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未测四)(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无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余由此类推。

但是,字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是愿也。

(左传僖公四年)在第一个例子里,“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主语,“寡君是愿也”是谓语,其余由此类推。

有些判断句由于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主语,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

z古代汉语-通论1文字

z古代汉语-通论1文字

幻灯片37一,“六书”理论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义之间存有联系。

《左·宣十二》:“夫文,止戈为武。

”——《左·昭元》:“于文,皿虫为蛊。

”——《韩·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由此总结出汉字结构的六种规则,称“六书”。

幻灯片38“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东汉学者的“六书”名称: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名称、次序各有不同,但均源出古文家刘歆,意义并无区别。

清以后学者多取“许名班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三家中许慎作出了定义。

幻灯片40二,汉字结构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描画物体,笔画随其外形屈折婉转,叫“象形”,比如“日、月”二字。

“诘诎”借作“折屈”,即屈折。

日:月:幻灯片41●象形字结构模式:●(1)整体象形●描画事物的整体形象。

分析为:象形、象××(之形)。

●“山”小篆作,《说文》:“山,……有石而高,象形。

”甲骨文作。

●“又”小篆作,《说文》:“又,手也,象形,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

”“行”小篆作,象交叉路口。

甲骨文作。

《说文》“从彳、亍”,误。

“衣”小篆作,象上衣。

甲骨文作。

《说文》“象覆二人之形”,误。

“率”小篆作,《说文》:“率,捕鸟毕也,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

”甲骨文作,无下柄。

整体象形字描画物体轮廓,也叫“轮廓字”。

幻灯片43(2)半体象形描画事物的局部形象。

分析为:象形、象××(之形)。

“牛”小篆作,象牛头。

甲骨文作。

“車”小篆作,象轮、轴和车厢,车之局部。

甲骨文作,象整车。

“子”小篆作,甲骨文作、,象囟门,仅头顶局部,象小儿全体。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等。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应放在谓语之前,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于问人、问事、问地点。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例: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公羊传·定公元年》)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战国策·齐策》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秦策》)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一直为后来写古文的人沿用。

古代汉语:通论5

古代汉语:通论5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代汉语词的构成1、单音词:天、地、走2、复音词联绵词:逍遥、徘徊单纯词叠音词:依依、悠悠音译外来词:琵琶、葡萄复音词复合式:A朋友、文章;国家、缓急合成词B元帅、夫人……附加式:阿谁、喟然二、古代汉语词的主要特点——以单音节词为主三、复合词(复合式合成词)1、复合词产生的基本途径先经过单音词连用阶段,然后渐渐凝结成复合词。

如:“国”、“家”在上古表示“天子统治的地方”和“诸侯统治的地方”。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左·桓二》)后渐渐演变为复合词,如: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柳宗元《封建论》)又如:“险”、“阻”、“隘”在上古均有“险要”、“阻塞”义。

单用、连用例:①隘.而不列。

②阻.而鼓之。

③不以阻隘也。

④阻隘可也。

(左)复合词例:①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

(史记)②吾恐至险阻而还。

(史记)2、不要把单音词连用误解为复合词结婚——《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妻子——妻、子女地方——土地、方圆消息——消失、增长身体——亲身实践博学——广博地学习影响——影子和声音故事——过去的事、或老规矩四、偏义复词(意义偏在某一词素上)缓急.——“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

’”(《史·文帝本纪》)园.圃——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练习:区分单音词连用与复音词例①作与日相应,息与夜相得也。

(王充《论衡》)②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

(白居易诗)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①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诗)②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颜氏家训·劝学)③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史·刺)①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易·乾》)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出师表》)③凡周存亡,不三稔矣!(《国语·郑语》)五、联绵词(91)由两个音节(汉字)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单纯词。

《古代汉语》通论详稿

《古代汉语》通论详稿

《古代汉语》通论详稿[郭锡良主编]第一章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

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现常用意义为“应当”。

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今常用义为给。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古代汉语:通论12

古代汉语:通论12

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词组、句子乃至一段文章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词句重复,使语言精练。

古汉语的代词主要分为人称代词、指事代词、疑问代词三类,这与现代汉语基本一样,只是书写形式不同罢了。

另外,古代汉语还有两类特殊的代词:无定代词、特别的指事代词。

一、代词总表(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吾、予(余)、朕(我、我们)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你、你们)第三人称:之、其、彼(他、他们)已称:自、己、身(自己)(二)指示代词近指:此、是、兹、斯、之、其、然、尔(这、这个、这里)远指:彼、其、夫(那、那个、那里)虚指:某(某人、某事)旁指:他、它、佗(别的、旁的)逐指:每、各(每、各)(三)疑问代词(见“疑问句”)(四)无定代词:莫、或(五)特别的指示代词:者、所二、关于人称、指示代词的几个要注意的问题(一)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等的区别我、予(余):主语宾语定语吾:主语×定语(二)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主语宾语定语而、乃:一般不用×定语(三)“之”、“其”的用法之1、第三人称代词(只作宾语)①爱公叔段,欲立之。

[ ] ——∽∽注:“之”有时表第一人称(我)“之”有时表第二人称(您)①(赵盾)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左传晋灵公不君)(前“之”指“您”,后指“我”)2、指示代词(近指:这、这个)之二虫又何知?()=========== ———另外:“之”还作助词:①羔羊之皮②其是之谓乎③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之”还作动词:①自楚之滕其1、第三人称代词(只作定语,小主语)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注:“其”有时表第一人称(我)“其”有时表第二人称(您)①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孟子滕上)<>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战·触)——∽∽∽∽(①中“其”指“我”,②中“其”指“您”)2、指示代词(远指:那、那个)①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汉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

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214部编,可供检索。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指出古今词义的不同。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最佳注本、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字义的来源和发展有较细致的分析。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着重虚词的特殊用法)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即有常用又有特殊,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人),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通论(二)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

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2、基本词汇: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

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一般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难点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例如,“劝”、“给”、“再”。

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差别,要对各个不同时代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注意。

因此我们除了要依靠较好的字典和辞书,以及文字学专著之外,有时还需自己进行比较归纳。

通论(三)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2、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A、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

3、复音词的四大类:A、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最初并没有凝结成一个词:a、没有固定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可以颠倒。

b、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我们读古书时,应当把它们当作复音词来理解。

但词素的本义不能不管。

这一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词素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可分可合,不同于单纯的复音词。

B、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C、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也认为是复合词。

如:天下、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将军。

D、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汉语中少见。

绝大部分是连绵字。

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两个音节,绝不可拆开来讲。

4、辨析同义词:A、《说文》、《尔雅》,主要是以同义词来解释字义。

B、绝大多数同义词之间都不完全相等,要注意细微的差异:含义、使用范围、使用条件。

C、泛指,“浑言”;特指,“析言”。

连用时是泛指,对举时是特指。

通论(四)1、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如许慎《说文》。

有的词的本义已经消失。

2、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转注即引申义。

如,“向”,本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为“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3、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两者的区别:A、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

B、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在产生了新义之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

这种情况很多,也最重要。

既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又使语言丰富化了。

4、以简驭繁,重视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

两种情况:A、多个意义环绕着一个中心。

B、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

5、字形与词义的关系:字形->字的本义->词的本义->引申义6、值得注意的情况:引申义距离较远,为了要求区别,另造一个字来代表。

如,“树”另造“竖”。

7、假借义:朱骏声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干。

只是借用,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

如,解通邂(解后即邂逅)。

通论(五)1、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从、武、信、休、。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造字之法又归为两类:A、没有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

B、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4、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象形文字以图画为基础,但图画决不是文字。

会意和形声在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以象形为基础的。

我们可以认为上古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象形文字(注意:象形文字和象形字不同)。

5、六书当中最重要的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式是形声。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意义范畴并不等于词义本身,不能从意符知道本义。

但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某一个形声字的几个意思中,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

对意符有三点注意:A、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和假借义、引申义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的形声字本义可能早已消失,如“试”;有的形声字的本义并不处于主要地位(不常用)。

B、后起的形声字的所谓“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不必拘泥于所谓“意符”去深求本义。

如悬、影。

C、意符对异体字的影响:a.有些意符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

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

b.异体字也可以是声符的替换。

如:暱昵。

c.意符通用且声符替换。

如:愬诉。

6、540部首的建立,是《说文》的重大创造。

它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依照六书体系),而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六书体系)。

明代梅膺祚《字汇》把部首减为214部。

研究文字学的人在讨论字的本义时,所根据的是《说文》部首,不是后代的部首。

7、意符和部首的区别:A、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

B、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部首不一定都是(大多数情况下是)形声字的意符。

8、隶书的产生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大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

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六~八)通论(六)1、不同形体的字可分为三大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

3、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5、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分别:A、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后来有了分工,即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

如:諭喻。

)B、古今字是几个字意义分化。

6、异体字的几种情况: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

如:泪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