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总复习 专题整合训练:(十一)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
【易错·警示】 1.组织液中Na+浓度降低,则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峰 值也降低。 2.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3.兴奋传导的方向,在膜外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 膜内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4.生物体内,兴奋在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 的,因为反射弧中存在突触。 5.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 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6.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 会很快被酶分解或被细胞吸收。
2.答题分析: (1)识图:结合选项作出判断。 图甲:结构“”为兴奋_传__出__(填“传出”或“传入”) 部分,则刺激②处,在①③④⑤⑥可以测到电位变 化,A项正确。 图乙:b端内部有“小黑点”,代表此端可以释放_神__ _经__递__质__,则可判断兴奋会由_b_端__传向_c_端__。所以刺激 b、c点,电流计指针分别偏转_2_、__1_次,C项错误。
3.兴奋的传导: (1)形式。 ①在神经纤维上:电信号。 ②通过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方向: ①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②通过突触:单向传递。
(3)静息电位:K+外流,内负外正。 (4)动作电位:Na+内流,内正外负。 (5)与兴奋有关的物质运输方式: ①K+外流、Na+内流:协助扩散。 ②K+内流,Na+外流:主动运输。 ③释放神经递质:胞吐。
专题11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答案速填:①_细__胞__体__ ②_轴__突__ ③_脊__髓__ ④_非__条__件__反__射__ ⑤_促__甲__状__腺__激__素__释__放__激__素__、__促__甲__状__腺__激__素__、__甲__状__腺__ _激__素__ ⑥_作__用__于__靶__细__胞__、__靶__器__官__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考点 专题11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核心素养1.通过掌握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理解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兴奋的产生传导相适应;把握神经—体液调节对维持稳态的作用及实例,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生命观念)2.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间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构建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及膜电位变化的曲线模型;归纳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构建血糖调节模型。
(科学思维)3.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能力;通过“膜电位的测量”及“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特点的实验探究”,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通过“动物激素的实验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科学探究)4.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类健康的态度;通过总结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措施,关注人体健康。
(社会责任)考点精讲考点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
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体内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细胞外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汇入血浆。
3.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4.组织水肿产生原因的解析图考点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与过程1,兴奋的传导与传递(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解读: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2018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11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生物)
答案 解析
D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如在寒冷
答案 解析
(1)C 能
2.(2017· 课标全国Ⅱ )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 调节
答案 解析
B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
5.(2017· 课标全国Ⅱ )将室温 (25 ℃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 37 ℃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放入 41 ℃环境中 1 h(实 验组 )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 (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 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如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 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 ________,汗液分 泌会 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多,人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 素的分泌会增多,A 项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故切除 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会下降,B 项正确。基因指 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 故可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影 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 项正确。胰岛素是由胰岛 B 细胞分 泌的,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 A 细胞分泌的,D 项错误。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 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 素会 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 0 ℃的环境中, 该动物会冷得 发抖,耗氧量会 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
2018高考模拟理综生物选编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解析版 (2)
2018高考模拟理综生物选编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解析版(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6分)1.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 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使突触后膜电位差增加C. γ-氨基丁酸通过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D. 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一致,均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2018陈笑整理)D(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A、据图2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Na+通道未打开,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正确;B、由图1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突触后膜膜电位为外正内负,Cl-内流,导致膜电位增加,B正确;C、γ-氨基丁酸通过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C正确;D、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一致,但是γ-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而局麻药不属于神经递质,D错误.故选: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的离子透性发生改变,因此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2.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含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C.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D.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2018陈笑整理)D(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A、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递质和抑制型递质,其中兴奋型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含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而抑制型递质不会改变突触后膜的膜电位,A错误;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C、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只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但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C错误;D、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正确.故选:D.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本题考查人体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及特点;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识记水平衡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如图表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几种调节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单独给Y处一适宜刺激电流计指针不偏转B. 如果分泌物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激素b可能是甲状腺激素C. 在X处给一刺激,导致甲分泌a,该过程为反射D. 在图中Z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X,无分泌物a产生,但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不变,则药物可能影响神经递质与递质受体的结合(2018陈笑整理)C(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A、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A正确;B、甲状腺激素可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节,B正确;C、图中没有完整反射弧,不能称之为反射,C错误;D、给予药物后,检测到神经递质与给药前相同,说明没有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但冲动被阻断,推测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D正确.故选:C.电流表偏转几次取决于电流表的两极发生几次电位变化;根据题意可知,给予药物后,检测到神经递质与给药前相同,说明没有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但冲动被阻断,推测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因此推测细胞甲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于只有靶细胞上才有能够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因此激素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2018高考模拟理综生物选编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解析版(2)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4.肌肉细胞可接受来自神经元的神经递质信号Ach并引起肌肉收缩(如图所示),但该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如:毒扁豆碱可使突触间隙中的Ach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Ach释放;箭毒可与Ach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A. 仅毒扁豆碱B. 毒扁豆碱和箭毒C. 肉毒杆菌毒素和箭毒D. 三者均可(2018陈笑整理)C(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必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一经发挥作用就会被分解、灭活,如果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则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会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突触前膜不能释放乙酰胆碱,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乙酰胆碱失去与受体结合的机会也不能发挥作用,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故选: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题中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5.下列有关神经递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 神经递质种类很多,包括某些激素和氨基酸B.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而且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C. 神经递质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D. 突触前神经元在兴奋后开始合成神经递质然后释放到突触间隙中(2018陈笑整理)D(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A、神经递质种类很多,包括某些激素和氨基酸,如肾上腺素,谷氨酸等,A正确;B、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C、反射弧的效应器可以是肌肉或腺体,因此,神经递质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C正确;D、突触前神经元在兴奋之前已经合成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D错误.故选:D.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6.大鼠SCN神经元白天胞内氯离子浓度高于胞外,夜晚则相反.SCN神经元主要受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调节.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由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A. SCN神经元兴奋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B. GABA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C. 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幵放,氯离子外流D. 白天GABA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则相反(2018陈笑整理)D(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A、SCN神经元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A错误;B、GABA是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B错误;C、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幵放,氯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C错误;D、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白天导致氯离子外流(协助扩散),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导致氯离子内流(协助扩散),SCN神经元受抑制,D正确.故选:D.1、神经元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2、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3、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白天导致氯离子外流(协助扩散),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导致氯离子内流(协助扩散),SCN神经元受抑制.本题考查了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意,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导致的是氯离子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64分)7.剥制神经-肌肉标本如甲图所示,浸润在液体A中,保持标本活性.图乙为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示意图.(1)液体A的成分应和______ 相似,与神经细胞内液相比,液体A中钠离子、钾离子浓度的特点是______ .其渗透压应等于神经细胞细胞内液渗透压.(2)当兴奋传导到图乙的突触前膜,引发______ 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Ach(乙酰胆碱),Ach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肌膜的膜电位变为______ (外正内负、外负内正).(3)巴西蝰蛇毒蛋白可与乙酰胆碱抢夺受体,中毒症状为肌肉______ (松弛、2018高考模拟理综生物选编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解析版(2)震颤).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中毒症状是肌肉______ (松弛、震颤).(2018陈笑整理)组织液(或“细胞外液”或“内环境”);钠离子浓度较高、钾离子浓度较低;突触小泡;外负内正;松弛;震颤(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1)神经细胞浸润在液体A中,因此A应该是组织液;由于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外流产生和维持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产生和维持的,因此液体A中钠离子浓度较高、钾离子浓度较低.(2)当兴奋传导到图乙的突触前膜,引发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肌膜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3)巴西蝰蛇毒蛋白可与乙酰胆碱抢夺受体,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兴奋,因此中毒症状为肌肉松弛;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造成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中毒症状是肌肉震颤.故答案为:(1)组织液(或“细胞外液”或“内环境”)钠离子浓度较高、钾离子浓度较低(2)突触小泡外负内正(3)松弛震颤1、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通过内环境完成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神经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2、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外流产生和维持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产生和维持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形式进行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因此突触后膜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兴奋的产生和传导途径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解答问题.8.人体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A)既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又是一种激素.如图是突触中NA的作用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NA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调节生命活动的______ 分子,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2)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______ 中的NA释放,作用于突触______ 的上的受体.(3)NA作用于突触后受体后,引起______ 离子内流,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NA同时作用于突触前受体,抑制NA的释放,这是______ 调节机制,以提高神经调节的精确性.(4)因免疫系统反应过度,将突触后受体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NA不能与突触后受体结合,从而影响______ 信号的转换,这种疾病称为______ 病.(2018陈笑整理)信息;突触小泡;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钠;(负)反馈;化学信号向电;自身免疫(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1)NA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2)去甲肾上腺素(NA)既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小泡中的NA释放,作用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上的受体(3)去甲肾上腺素(NA)既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上的受体,引起钠离子内流,是下一个神经元兴奋.NA同时作用于突触前受体,抑制NA的释放,这是(负)反馈调节机制.(4)突触后模上发生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的转变.因免疫系统反应过度,将突触后受体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NA不能与突触后受体结合,从而影响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这种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故答案为:(1)信息(2)突触小泡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3)钠(负)反馈(4)化学信号向电自身免疫根据图分析,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在此过程中信息分子神经递质、激素和淋巴因子的等参与动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本题考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9.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有关信息,回答动物神经调节相关的问题:(1)当坐骨神经a点受到适宜刺激时,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神经元的胞体传向______;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只能单向传递的结构是______.(3)用蛙的坐骨神经-排肠肌标本做了一个实验(如图甲),探究刺激强度与兴奋强度是何关系,现有两种预测结果,如图乙、丙,据图乙得出的结论是______,据图丙得出的结论是______.(4)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测得了一个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如图丁),实验结果符合预测______(乙、丙).(2018陈笑整理)由负变正;轴突(轴突末梢);突触;刺激与兴奋是同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兴奋也随之增强,超出该范围,兴奋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变化;丙(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1)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受到刺激后,膜电位为内正外负.因此,当坐骨神经a便受到适宜刺激时,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只能单向传递的结构是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突触包括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因此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神经元的胞体传向轴突(轴突末梢).(3)根据图乙得出的结论是:刺激与兴奋是同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兴奋也随之增强,超出该范围,兴奋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根据图丙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变化.(4)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测得了一个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如图丁),即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强度不2018高考模拟理综生物选编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解析版(2)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变化,这与预测丙相符.故答案为:(1)由负变正(2)轴突(轴突末梢)突触(3)刺激与兴奋是同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兴奋也随之增强,超出该范围,兴奋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变化(4)丙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10.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下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毒品或药物的依赖.(1)多巴胺的释放方式是______;伴随着多巴胺释放,突触前膜完成的信号转变是______.(2)多巴胺释放后,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但是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______;长期使用冰毒,还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数量______,因此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减弱,造成毒品依赖.(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它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______(填“内流”或“外流”),从而抑制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使多巴胺的释放量______.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最终使得______,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则造成药物依赖.(2018陈笑整理)胞吐;电信号→化学信号;增加;减少;内流;减少;多巴胺释放增加(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1)多巴胺是神经递质,其释放方式是胞吐作用,兴奋传至突触前膜完成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2)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增加;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减弱,从而造成毒品依赖.(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内流,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受到抑制,多巴胺的释放量减少.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多巴胺释放增加,“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故答案为:(1)胞吐电信号→化学信号(2)增加减少(3)内流减少多巴胺释放增加分析示意图可知: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依赖于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特点,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是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型,请回答相关问题:(1)若该图表示人体的神经调节,则在该模型上完成的过程称______ ,其中E 结构由______ 构成.模型中能对信号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图中的______ 结构(填图中字母).(2)若该图表示人体水盐调节,且A、B、C、E为结构,D为物质.其中C代表垂体,则D代表______ .从人吃的食物过咸时开始,到E结构做出反应为止,整个过程称______ 调节.与酶不同,D物质起作用后,将被______ ,因此需不断的产生.(3)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中的部分过程,A、C、E均代表细胞,则促使C细胞开始增殖和分化的B物质包括______ .A细胞最可能是______ .若有经处理的抗原作用于正常人的A细胞,最终E细胞能分泌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此过程还会形成______ 细胞.(2018陈笑整理)反射;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抗利尿激素;神经-体液;灭活;抗原和淋巴因子;T淋巴细胞;记忆B(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1)完整的发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因此图中A表示感受器、C表示神经中枢、E表示效应器.其中E结构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神经中枢对信号进行分析和综合.(2)若该图表示人体水盐调节,C代表垂体,则D代表抗利尿激素.从人吃的食物过咸时开始,到E结构做出反应为止,整个过程称神经-体液调节.与酶不同,D抗利尿激素起作用后,将被灭活,因此需不断的产生.(3)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中的部分过程,A表示吞噬细胞,C表示T细胞,E表示B 细胞,则促使B淋巴细胞开始增殖和分化的物质包括抗原和淋巴因子.若有经处理的抗原作用于正常人的A细胞,最终B淋巴细胞能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此过程还会形成记忆B细胞.故答案为:(1)反射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答完整才得分,答支配的结构也得分) C。
2018高考生物备考百日闯关专题11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附解析
2018高考生物备考百日闯关专题11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附解析●考试大纲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考情概要考纲要求两年高考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2016江苏2015福建2013福建2012全国新课标过程Ⅱ2016新课标Ⅱ卷2015江苏2014海南、江苏、安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徽、重庆2013全国大纲、四川、安徽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2013福建2016天津2015新课标Ⅱ卷、重庆、安徽2014海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南、天津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Ⅱ2016四川2012江苏、天津●名师综述稳态与调节是高考四大命题点之一,命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下丘脑—垂体—相关内分泌腺”的负反馈调节。
(2)血糖、水、体温的调节。
(3)反射弧及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综合分析。
(4)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其关系。
(5)生长素和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相关实验分析。
试题大多以实验数据、图表、曲线为命题背景,结合社会、科技及生产、生活实际等新情境进行考查。
从近三年高考试题看,通过神经系统调节知识点虽所占篇幅不大,但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主要考点集中在:动物生理方面的经典实验,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及迁移能力。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是考查重点。
从考查形式看,多为综合设计题型,如针对神经调节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进行实验设计,探究兴奋传递的方向等问题。
动物激素调节从考查形式看该部分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会与神经调节等内容结合以简答形式进行考查,或以生活中的病例相联系,考查对发病机理、症状和防治的理解。
从命题趋势上看,本知识点容易以实验题形式出现,以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本专题在考纲中要求较高。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5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5: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2.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③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④下丘脑能够合成和释放神经递质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⑥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e激素⑦上图表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为效应器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⑤ D.④⑤⑥⑦3.当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部位时,将会出现()A.所产生的冲动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B.所产生的冲动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C.所产生的冲动可沿纤维向两端同时传导D.所产生的冲动可通过神经纤维的断口4.一种激素渗透到玉M螟幼虫体内,使它提前变成蛹,发育成不正常的成虫,这种激素是()1 / 5A蜕皮激素 B 保幼激素 C 脑激素 D外激素5.蜜蜂螫人时,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促使其他蜜蜂一起进攻,这种化学物质是A.性外激素B.蜕皮激素C.脑激素D.外激素6.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7.图甲、乙均表示细胞的一部分,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甲、乙是同一个细胞的两个部分,则该细胞为神经元,图乙中a、c为兴奋区B.若甲、乙是两个同类型细胞的各一部分,则兴奋在两者之间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的C.若甲乙是两个同类型细胞的各一部分,则甲与乙之间应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且兴奋的传导方向应为甲→乙D.图示中甲在向外分泌物质,则甲可参与构成突触后膜,该物质的分泌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8.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9.某科学家在蚯蚓体腔液中发现一种能溶解细菌、酵母菌、原生动物及绵羊红细胞等的蛋2 / 5 白质CCF-1。
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限时训练
开躲市安祥阳光实验学校1.5.11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选择题1.(2019·江西名校模拟)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是完成神经调节的基本要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经自由扩散到突触间隙的组织液后能作用于肌肉或腺体B.神经中枢既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又能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C.在神经元中,兴奋只能在树突产生,传导到轴突D.膝跳反射中,反射弧由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三种神经元组成答案:B2.(2019·山东青岛模拟)将完好的某动物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模拟细胞外液)中进行实验,A、B为神经元膜外侧的两处位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息状态时,可测得A、B两处的电位不相等B.静息状态时,膜两侧没有离子进出C.B处兴奋时,与任氏液相比,细胞内Na+浓度高D.若阻断Na+内流,刺激后,A、B不能产生兴奋答案:D3.(2019·河北唐山模拟)下图表示运动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的过程。
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可以抑制感染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刺激图中b处,在c、d两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B.刺激图中a处,会引起运动神经元的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C.图示过程中体现了神经活动具有负反馈调节机制D.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可能会出现肌肉收缩时间延长的现象答案:B4.(2018·河南新乡三模)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电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
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突触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电突触的突触前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B.电突触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化C.电突触的兴奋传递速度快于化学突触D.电突触传递电信号的过程中要消耗能量答案:B5.神经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
人教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复习.ppt
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
。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
②处发生的变化是
(兴奋、抑制),原
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
的变化。
图1
图2
答案:(1)突触 突触后膜;(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反射 大脑皮层; (3)内正外负;(4)兴奋 膜电位
主干知识二: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激素调节重要知识点整合
肾小管集合管
各细胞(特别是 肝脏细胞) 免疫系统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从而降低细 胞外液渗透压
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促进代谢增加产热量
免疫调节剂,调节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
2、反馈调节的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如图)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3、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重要功能整合
测定两组 植株的
。
(2)预测实验结果:
。
(3)上述实验中,如果A、B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是否影响实验结
果的可靠性?为什么?
(4)该实验原理是:
。
答案:(1)②蒸馏水 赤霉素溶液 ③高度; (2)A组(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小于B组(实验组)植株平均高度; (3)有影响 因为每组实验材料的数量过少(或样本数过少),代表性差; (4)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的作用。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后,可以 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据此可以验证该大豆品种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
(4)动物激素的调节(Ⅰ)。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Ⅰ);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Ⅰ); (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最新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0动物生命活动调节doc及答案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10: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一、选择题1图甲、乙均表示细胞的一部分,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甲、乙是同一个细胞的两个部分,则该细胞为神经元,图乙中a、c为兴奋区B.若甲、乙是两个同类型细胞的各一部分,则兴奋在两者之间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的.若甲乙是两个同类型细胞的各一部分,则甲与乙之间应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且兴奋的传导方向应为甲→乙D.图示中甲在向外分泌物质,则甲可参与构成突触后膜,该物质的分泌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2如图表示A、B两妇女在1到5月血浆中人乳头状瘤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
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A.妇女A在1月份可能接种了疫苗,妇女B没有B.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状瘤病毒.妇女A免疫系统可以清除病毒并一定能长期产生保护作用D.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3蜜蜂螫人时,会释放出一种化物质,促使其他蜜蜂一起进攻,这种化物质是A性外激素 B蜕皮激素脑激素 D外激素4直接影响昆虫种内互助的激素是()A 脑激素B 蜕皮激素保幼激素 D 信息激素5.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6(2011·重庆理综·3)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
经医生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D 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7下列关于脑和脊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脑外包有骨骼,脊髓外无骨骼B.脑和脊髓都与反射有关.反射仅与脊髓有关D.神经元细胞体都位于脑和脊髓表面8激素作为一种化信号,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
最新2018年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生物专题6第1讲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六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纲点击考场传真1.(2017·安徽理综,2)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 mmol/L和120 mmol/L。
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2.(2017·课标全国理综,4)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3.(2017·天津理综,3)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
下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4.(2017·课标全国理综,3)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5.(2017·重庆理综,3)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6.(2017·安徽理综,30Ⅰ)机体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对维持稳态有重要作用。
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核心梳理 1.理清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其结构基础。 (2)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反射弧的传出神经,也可 以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 (3)感觉的产生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
1.(2016·天津卷)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联 系。如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 的调控。据图回答:
(1)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松__果__体___,图中去甲肾 上腺素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___电_____信号到__化___学___信号的转变。
3.反射弧损伤部位的实验设计思路
题组集训 1.(2016·福建质量检查)将完好的某动物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模 拟细胞外液)中进行实验,A、B为神经元膜外侧的两处位置,如图所 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可测得A、B两处的电位不相同 B.静息状态时,与任氏液相比,细胞内Na+浓度高 C.B处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D.若阻断Na+内流,刺激后,A、B不能产生兴奋
解析:曲线a,受刺激后膜内电位上升,变为正值,神经纤维上 产生兴奋;曲线b,受刺激后膜内电位仍为负值,表明其神经纤维上 未产生兴奋,故A错误。a、b两条曲线的起点与终点的膜电位值相 同,则说明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故B正确。低钠海 水中静息状态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故C正确。正常海水中神经 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故D正确。
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0-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十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起一个动作电位,即只有当多个乙酰胆碱分子与多个受体结合后,才能引起动作电位。 综上可知,答案选B。
返回目录
专题十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3.[2013·课标全国卷Ⅰ] 示意图4-10-1中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 的情况。
图4-10-1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专题十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3)激素的分泌有一定的节律,并随生理和病理的情况变 化而变化。 (4)激素在体内不断地失活,并不断地被排出体外。当激 素灭活或排出有障碍时,可表现出某种激素增多的症状。 (5)激素作用有一定特异性,不同的组织细胞对不同的激 素反应不同,大多数激素有其固定的靶细胞。 (6)各种激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的激素之 间存在协同作用,有的激素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还有的激 素是其他激素起生理效应的必要条件。
返回目录
专题十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变式1 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 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图4-10-7表示影响胰岛α细 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图4-10-7
返回目录
专题十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A.影响胰岛α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 B.刺激Y可能是胰岛素分泌量增加 C.由刺激X→①→②→③→胰岛α细胞的过程是神经调节, ②位于下丘脑 D.图中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和肌细胞
[答案] D [解析] 胰岛α细胞产生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靶细胞为 肝脏细胞,作用是使肝糖原水解生成葡萄糖。肌糖原不会 水解成葡萄糖,所以肌肉细胞不是该激素的靶细胞。
返回目录
专题十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高考生物总复习教师用资料第十一单元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十一单元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内环境与稳态[知考纲·明考情]考点(一) 动物必须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的细胞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绝大多数复杂的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写出内环境3种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3)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多种多样的酶促反应要求有最合适的温度、pH等,要求有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
3.填出下表中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淋巴、血浆4.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过程a主要表示营养物质和O 2等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的组织液;过程b主要表示组织液中的代谢废物和CO2等穿过毛细血管壁回到血液中被运走;过程c表示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
(2)据图分析,维持内环境稳态必需的过程是a、b、c。
(3)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
(4)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5)除(4)中的情况外,还有其他情况导致组织水肿,它们与渗透压之间存在的关系可用流程图形式表示如下:1.关注与内环境有关的三个易失分点(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体内液体≠内环境体内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以及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总温习专题整合训练十一动物生命活动的调剂
(3)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其对脊髓的操纵作用弱
(4)渗透压 减少
【解析】(1)膀胱内有感受压力的感受器,当膀胱内充满尿液时,膀胱的内壁的感受器受到刺激传到排尿中枢,产生尿意,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由大脑发出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神经冲动再沿着传出神经到膀胱,引发排尿反射。(2)因故损伤了①和②的成年人,神经冲动不能传递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可是低等神经中枢脊髓所支配的反射弧仍是完整的,因此,不能形成尿意,能完成排尿反射,应选C。(3)由于婴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的操纵作用弱,因此,婴幼儿常常尿床。(4)在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感受器,能够感受到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转变。当这种刺激增强时,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将减少。
【答案】B
【解析】图甲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置后Na+内流量减少,可能是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A错误;图丁虚线表示膜双侧的电位差变大,可能是处置后Cl-内流致使的,B正确;图乙虚线没有波动,说明处置后Na+内流受阻,可能是某种药物处置使Na+通道未开放,C错误;依照以上分析可知,图乙和图丁结果的处置方式不同,D错误。
6.(经典高考)兴奋性是指细胞同意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讨不同缺氧时刻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阻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育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育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以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育液中,于不同时刻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育液中测得的。
专题整合训练(十一)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剂
[全员必做题]
1.(2017·云南曲靖一中高三试题)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份结构,观看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映,结果如下表:
最新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1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及答案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11: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一、选择题1如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
对这一调节的描述,错误的是( )A.X与Y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B.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结构的活动只受Y结构的控制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2下列两种激素属于拮抗作用的是()A、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3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的原因是()A.突触的组成是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及突触间隙组成B.突触前膜内有突触小体.突触后膜内有突触小泡D.突触小体内有许多突触小泡4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或细胞间某些信息传递过程的模式图。
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当e被切断时,刺激a,机体仍然能够产生感觉B.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会发生于细胞核中.如果该图表示激素调节过程,则a为下丘脑,b为脑垂体,c为胰岛A细胞D.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则a为B细胞,b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c 为靶细胞5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能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下列有关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往往需要借助T细胞的传递②病毒进入细胞之前,常由体液免疫降低病毒的感染力③在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后,常需要抗体协助消灭抗原④体液免疫针对细菌病原体,细胞免疫针对病毒病原体A ①④B ②③ .①②③ D.①②③④6皮肤、肠粘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大,血浆则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
组织胺对血管的这种调节方式为() A、激素调节 B、体液调节、高级神经中枢调节 D、植物性神经调节7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
高考生物二轮冲刺训练(十一)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
高考生物二轮冲刺训练(十一)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 1.下列关于激素、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和酶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B.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可以作为信息分子调节生命活动C.激素和酶都是蛋白质,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D.酶和神经递质都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因此具有高效性2.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人在受到恐惧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特征。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肾上腺素的靶细胞有神经细胞、心脏细胞、呼吸肌细胞等B.紧急情况下产生恐惧感是反射活动,引起的反应对机体是有利的C.在恐惧惊吓等紧急情况下,机体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当恐惧因素消除后,心率不会马上恢复的原因是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较长3.下表为三位低甲状腺激素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表中相关激素水平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C.甲最可能是甲状腺发生病变,丙可能是缺碘造成的D.乙最可能是下丘脑发生病变,可通过注射TRH来进一步判断4.人体内存在由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糖异生途径,据报道,科学家已发现了参与糖异生的一种关键性酶——PEPCKI,其作用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细胞中PEPCKI浓度过低可能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②PEPCKI基因在细胞内的活跃表达可能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有关③抑制PEPCKI乙酰化为治疗和预防糖尿病提供可能④血糖浓度过高会抑制糖异生途径的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某实验小组将野生型小鼠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敲除后获得了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缺失突变型小鼠,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对野生型小鼠和突变型小鼠胰岛素释放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突变型小鼠的血浆甲状腺激素浓度低于野生型小鼠的B.敲除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可能提高了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敏感程度C.突变型小鼠体内血糖浓度较高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D.突变型小鼠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明显减弱6.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Ⅰ.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稳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K+通透性增大.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在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方式、作用机理或对应结果,正确的是( )A.图甲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某种药物处理使Na+通道未开放B.如果某药物使Cl-通道打开,会出现图丁所示结果C.如果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会出现图乙结果D.图乙和图丁结果的处理方法相同【答案】 B【解析】图甲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Na+内流量减少,可能是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A错误;图丁虚线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大,可能是处理后Cl-内流导致的,B正确;图乙虚线没有波动,说明处理后Na+内流受阻,可能是某种药物处理使Na+通道未开放,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乙和图丁结果的处理方法不同,D错误。
4.(2017·陕西民族学院附中高三检测)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答案】 C【解析】根据题意,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说明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A、B、D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到心脏,作用于靶器官,C错误。
5.(2017·河北沧州一中高三试题)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
下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答案】 B【解析】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错误;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C正确;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D正确。
6.(经典高考)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_______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 mV。
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_______。
(3)在缺氧处理20 min时,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_______(填“能”或“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________。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____________合成。
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________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答案】(1)缺氧时间(2)外降低(3)不能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主动运输【解析】(1)从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可以得出自变量是缺氧时间,因变量是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
(2)静息电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据曲线图分析静息电位数值为负值,因此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并定义为0 mV。
据柱形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缺氧时间由0 min变为20 min,阈强度由29 pA变为34 pA,即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变大,说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
(3)据柱形图分析,缺氧处理20 min时,阈强度大约为34 pA,因此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进行有氧呼吸,ATP主要由线粒体通过有氧呼吸合成。
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减少,将影响需要消耗细胞内能量的主动运输,这可能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机制之一。
[重点选做题]1.(2017·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综合)下列关于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髙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B.单细胞动物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载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D.某些腺体的细胞可接受神经递质传递的信息【答案】 C【解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释放,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提高它们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加强对水的重新吸收,故A正确;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因为它们没有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故B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不与载体结合,故C错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可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也可直接作用于某些肌肉或腺体,故D正确。
2.(2017·山东滕州一中高三试卷)如图是神经肌肉接点,又称突触。
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前膜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
细胞外钙浓度降低,对钠离子内流的抑制屏障作用减弱,使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肌肉收缩需要钙离子,但是血钙过高却会引起肌无力C.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当人体中α银环蛇毒时,会导致肌肉收缩D.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使肌肉持续收缩【答案】 B【解析】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误;肌肉收缩需要钙离子,但是血钙过高却会引起肌无力,B正确;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当人体中α银环蛇毒时,乙酰胆碱不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导致肌肉不发生反应,C错误;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使肌肉持续收缩或抑制,D错误。
3.(2017·辽宁盘锦高级中学高三试题)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激素②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抑制下丘脑的分泌B.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C.激素②能促进激素③的分泌,激素③能抑制激素②的分泌,所以说②③具有拮抗作用D.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答案】 D【解析】激素②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对下丘脑不发挥作用,A错误;寒冷环境中激素①②③增多,由于寒冷时出汗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即④减少,B错误;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②③不是同一生理过程,C错误;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4.(2017·山大附中高三诊断试卷)如图表示人体细胞的某些通讯方式,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传入神经元引起神经中枢兴奋的过程与丙细胞相同B.若b物质能降低血糖浓度,则乙细胞可能具有分泌功能C.甲细胞释放a物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人体的细胞通讯离不开内环境的媒介作用【答案】 A【解析】传入神经元是通过其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神经中枢兴奋的,此过程可用图中甲乙细胞之间的图示来表示,A错误;若b物质能降低血糖浓度,则b物质是乙细胞即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所以乙细胞具有分泌功能,B正确;甲细胞释放a神经递质,是通过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实现的,体现了膜的流动性,C 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不管是神经递质还是激素类物质,实现细胞间的通讯均离不开内环境的媒介作用,D正确。
5.(2017·广西柳州高三模拟)下图是与人体内尿液形成与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简图。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各部分中,位于膀胱壁内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和②表示大脑与脊髓之间的神经通路。
因故损伤了①和②的成年人,最可能表现出下列的哪种情况?________。
A.能形成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B.不能形成尿意,不能完成排尿反射C.不能形成尿意,能完成排尿反射D.能形成尿意,能完成排尿反射(3)婴幼儿经常尿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对下丘脑的“刺激”来自细胞外液中_______________的变化,当这种刺激增强时,人的尿量将__________。
【答案】(1)感受器和效应器(2)C(3)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其对脊髓的控制作用弱(4)渗透压减少【解析】(1)膀胱内有感受压力的感受器,当膀胱内充满尿液时,膀胱的内壁的感受器受到刺激传到排尿中枢,产生尿意,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由大脑发出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神经冲动再沿着传出神经到膀胱,引起排尿反射。
(2)因故损伤了①和②的成年人,神经冲动不能传递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但是低等神经中枢脊髓所支配的反射弧还是完整的,因此,不能形成尿意,能完成排尿反射,故选C。
(3)由于婴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的控制作用弱,因此,婴幼儿经常尿床。
(4)在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到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变化。
当这种刺激增强时,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将减少。
6.在研究甲状腺功能的过程中,三位生物学家(甲、乙、丙)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切除A动物的甲状腺,出现了①肌肉震颤、痉挛(抽搐),②体温下降,③嗜睡等症状。
乙:用B动物完成与甲同样的实验,只出现症状②、③,没有出现症状①。
丙:在研究C动物时,发现每个甲状腺旁边各有一个深色小组织块(甲状旁腺)。
他切除了甲状腺,保留了甲状旁腺,得到与乙相同的结果。
(1)乙在得知丙的研究结果后,推断A、B、C三类动物都有________,并通过观察证实了自己的判断;甲得知丙和乙的结果后,确定自己在实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通过上述实验,推测甲状腺激素可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可能具有促进________吸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