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善”的十个难题
盘点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道德难题
盘点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道德难题11小时前 |阅读原文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要数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9.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
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
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
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
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解读: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 (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
粤教版必修四《善良》练习题
一、选择题1.下列红色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恃(shì)不妨(fāng)戚(qī)戚B.凄(qī)厉轨(guǐ)道圭臬(niè)C.靠拢(rǎo)稚(zhì)弱弘(hóng)扬D.寓(yù)言超(拔bō)滥(làn)恶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弘扬:发扬光大。
)B.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
(参透:探究并深切领会。
)C.我们不惜以对付毒蛇与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
(圭臬:比喻准则或法度。
)D.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
(超拔:超级的出类拔萃。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
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一段的论证方法是()。
A.拟人论证B.对比论证C.比较论证D.比喻论证二、判断题1.本文的结构大体上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议论文的逻辑思维。
()2.《善良》作品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宣扬了善良的正面,而在于它启发了读者(学生)对善良的思考。
()3.“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这句话没有什么依据。
()三、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问题。
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
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
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
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
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然而人们还是善良、善良、善良。
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道德难题_德育论文
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道德难题_德育论文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道德难题_德育论文德育论文1.缸中的大脑(BraininaVat)没有比所谓的“缸中的大脑”假说更有影响力的思想实验了。
这个思想实验涵盖了从认知学到哲学到流行文化等各个领域。
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
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
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
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解读: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很像《黑客帝国》,那么你说对了。
这部电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这个思想实验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
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质疑自身经历的本质,并思考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个实验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尔。
在他的《editatins n the First Philsphy》一书中,笛卡尔提出了能否证明他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个“邪恶的魔鬼”产生的这样的疑问。
笛卡尔用他的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脑”实验更为复杂,因为连接着电极的大脑仍然可以思考。
这个实验被广泛地讨论着,有许多对于此实验前提的反驳,但仍没有人能有力地回应其核心问题: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2.薛定锷的猫(Shrdinger’sat)薛定锷的猫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锷提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
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
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
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
因为这件事会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解读:简而言之,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因为事件发生时不存在观察者,盒子里的猫同时存在在其所有可能的状态中(既死又活)。
在善与善之间:以赛亚·伯林的价值多元论难题及其批判
在善与善之间:以赛亚·伯林的价值多元论难题及其批判一、伯林的价值多元论难题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 1909-1997)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价值理论。
这种理论关注的焦点不是“善”与“恶”之间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而是“善”与“善”之间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
伯林把它视为当代哲学的核心难题。
这个难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本体论上如何揭示善的多样性、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二是在方法论上如何应对善的多样性、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
伯林用三个命题来展示这种价值理论。
这使得伯林价值理论在当代哲学中脱颖而出,成为英国哲学中极富悲剧和悲观色彩的一支。
命题一:善与善之间存在着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自从柏拉图以来,西方思想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信念是,所有善不仅和谐共存,而且相互包容。
在最美好的人类生活中,人类不断发展的优点或样式都彼此不相冲突或相互排斥。
“宇宙有一个单一目的,缘此目的,一切现象底下皆有一个根本同一性。
它一经发现,就能为解决人类社会根本问题提供最终解决方案”(凯利:《导论》,引自伯林,20XX年,第3页)。
按照这个假设,“全部实在,我们关于它的所有知识的分支,构成了一个合理的、和谐的整体,各种人类目的存在着终极的统一性和和谐性”(豪舍尔:《序言》,引自伯林,20XX年,第4页),所有真正美好的事物都“在一个单一、完美的整体中相互关联,或至少彼此相容”(伯林,20XX 年,第4页)。
伯林称这种信念为形而上学的一元论教条。
“该教义包含这样一种推论:实现由这些美好事物所构成的模式,乃是所有理性活动,包括公共的和私人的理性活动的真正目的”(同上,第4页)。
像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等等都持着这种一元论思想。
即使到了今天,它仍然支配着西方主流哲学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
与这种一元论思想相对应的是各种怀疑论和主观主义。
怀疑论和主观主义看到了伦理学观念和实践理性观念中的不可通约性。
人性测试题及答案
人性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当你发现朋友在背后说你的坏话时,你会怎么做?A. 直接质问朋友B. 保持沉默,避免冲突C. 反思自己是否有做错的地方D. 告诉其他人以寻求支持答案:C2. 如果你在街上捡到一笔钱,你会选择怎么做?A. 据为己有B. 交给警察C. 试图找到失主D. 与朋友分享答案:C3. 当你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时,你会怎么做?A. 忽略他们B. 提供帮助C. 先判断对方是否值得帮助D. 告诉他们去找专业机构答案:B二、判断题1. 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善良品质。
()答案:正确2. 面对困难时,大多数人会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
()答案:错误3. 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发展有重要影响。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述你认为的“人性”是什么?答案:人性通常指人的基本性格和道德品质。
它包括善良、自私、勇敢、懦弱等多种特质,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
2. 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人性?答案: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通过教育、自我反省和社会参与等方式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人性。
这包括学习道德规范、培养同情心、参与公益活动等。
四、论述题1. 论述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人们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并给出至少两个实际例子。
答案: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人们应该首先考虑行为的后果和影响,然后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做出选择。
例如,当面临是否要揭发朋友的不当行为时,应该考虑这种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自己的道德责任。
另一个例子是,在决定是否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时,应该评估自己的安全和能力,同时考虑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五、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案例:小李在公司中发现了一个可以提高效率的创新方法,但他的上司并不支持这个想法。
小李应该怎么做?答案:小李首先应该尝试与上司沟通,解释这个方法的潜在好处和可行性。
如果上司依然不支持,小李可以考虑寻找其他途径来实现这个想法,比如与其他同事合作,或者在公司内部寻找支持。
关于“善”的10个难题
关于“善”的10个难题作者:蒋方舟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3年第03期1.“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关于人性初始设定到底是善还是恶的争论自古就有。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家孟子和荀子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争辩。
他们都是孔子的徒子徒孙,结论却大相径庭。
孟子倡导性善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孟子相信道德冲动与生俱来,见到孺子将要坠井,所有人都会感到惊恐与痛苦,这种冲动,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怜悯潜质。
而荀子,则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人的天性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而那些助人为乐、温良恭俭让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可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都肯定了后天学习“善”的重要。
不同在于,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把善发扬光大,而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发展。
2.行善是义务还是追求?做一个善良的人,目的是什么?康德认为,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那么你就远远达不到“善良”的标准。
康德认为,不应该在乎做善事能够达到什么效果,满足何种需求,甚至“使自己快乐”这样的结果都是不值得追求的。
不要追求道德的目的,应该追求的是道德的动机,道德是一种义务,是我们对自身做出的法律,且必须遵守的法律。
人是道德的立法者,对义务的服从并不是一种奴隶般顺从的行为,而是一种有尊严的自律行为。
而在英国杰里米·边沁这样的效益主义看来,行善当然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为了“幸福的最大化”。
每个个体都具有相同的分量,快乐与痛苦是能够互换的同质,痛苦是“负的快乐”。
效益主义不在乎行为的动机和手段,仅仅在乎行为的结果对“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对大快乐值的是善,反之,就是恶。
效益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全部取决于其结果让自己快乐还是痛苦。
3.“我帮助你”,主体是我还是你?很多人遭遇类似的尴尬:辛苦整理、打包、邮寄了一堆旧衣服给贫困小学,得到的反馈却是:请不要再寄旧衣服来了,我们不需要衣物援助,需要的是钱财上的资助。
100个益智题答案解析
100个益智题答案解析题目:100个益智题答案解析一、数学逻辑类1. 一个农夫带着一只狼、一只羊和一颗白菜要过河,但是船只能容纳农夫加上其中的一个。
如果狼和羊单独留在一起,狼会吃掉羊;同样,如果羊和白菜单独留在一起,羊会吃掉白菜。
农夫应该如何安排才能让所有的都安全过河?答案:首先,农夫带羊过河,留下羊,自己返回。
然后,农夫带狼过河,回来时带走羊。
接着,农夫带白菜过河,留下白菜,自己返回。
最后,农夫再次带羊过河。
这样,所有的都安全到达对岸。
2. 有三个人和三个鬼要过河,船只能容纳两个人。
如果岸上的人少于鬼,鬼会吃掉人。
他们应该如何安排过河,才能让所有人都安全到达对岸?答案:首先,两个鬼过河,留下一个鬼,一个人回来。
然后,两个人过河,留下一个人,另一个鬼回来。
接着,两个鬼过河,留下一个鬼,最初回来的那个人再回来。
最后,两个人一起过河。
这样,所有人和鬼都能安全到达对岸。
二、语言文字类1. 什么东西越洗越脏?答案:水。
因为水在洗涤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脏。
2. 什么东西大家都能分,但是不能吃?答案:秘密。
秘密可以分享给其他人,但它不是食物,不能食用。
三、日常生活类1. 为什么书的开头最好吃?答案:这是一个文字游戏,实际上书的开头并不好吃。
这里的“开头”指的是“前言”,而“前言”和“饭前”在中文发音上相似,所以这是一个幽默的说法。
2. 什么东西越放越小?答案:肥皂。
因为随着使用,肥皂会逐渐变小。
四、科学常识类1. 为什么冰是水在固态的形式?答案:冰是水在固态的形式,因为在低温条件下,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形成了固定的晶体结构,即冰。
2. 为什么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答案: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相对于地球表面,太阳看起来是从东方升起,经过一天的运动后,在西方落下。
这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视觉效果。
五、脑筋急转弯类1. 一个房间里有一盏灯,你在房间外面,面前有三个开关。
你只能进房间一次,如何确定哪个开关控制那盏灯?答案:首先,打开第一个开关,等待一段时间,然后关闭它。
十大道德困境
十大道德困境人类的行为都受到道德规范的限制,但很多时候,人们可能会面临不同的道德困境,比如一旦面对某种重大决定,大多数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也许就此意见分歧。
因此,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世界上最著名的十大道德困境,这些困境可能使你被迫做出一个棘手、痛苦的决定,一个决定可能对你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个道德困境是“服从法律还是尊重道德的抉择”,当某人不得不选择遵守法律或尊重道德时,这个道德困境就发生了。
许多人认为,乔治奥威尔在他的小说《1984》中提出的“大局优先原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即当有可能打破法律,但却不会破坏当前社会结构时,就可以选择尊重道德。
第二个道德困境是“受苦者优先原则”,这意味着当面临一些情况时,要优先考虑受苦者的利益,而不是忽视受苦者的权利。
例如,假设一个人被追求的时候,他的受苦者可能会感到受到威胁,他可能不得不考虑受苦者的权利和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或利益。
第三个道德困境是“全球福利优先原则”,这表示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应该首先考虑世界上所有人的福利,而不是仅仅考虑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群体的福利。
例如,一个国家可能需要实施一项政策去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但这种政策可能会给全世界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全球福利,而不是仅仅考虑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群体的福利。
第四个道德困境是“生存优先还是道德优先”,这个问题是指一个人可能不得不做出一个决定,他可能不得不在生存和道德之间做出选择。
比如,一个人生活在一个专制社会,他可能不得不做出一个决定,他要么跟从自己国家的法律,要么跟从自己个人的道德,这种情况就会引发“生存优先还是道德优先”的困境。
第五个道德困境是“正义优先还是幸福优先”,例如假设一个人想要把手术费用放在谁的头上,他可以选择让无辜的人受苦,让人们对有罪的人宽容,这样可以增加整体的幸福,但是可能会打破公正的原则。
第六个道德困境是“自利优先还是他利优先”,这意味着当矛盾发生时,人们可能不得不在考虑自利和去考虑他人利益之间做出选择。
孩子善恶测试题及答案
孩子善恶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当你发现同学在考试中作弊时,你应该:A. 立刻报告给老师B. 假装没看到C. 告诉同学下次不要这样做D. 也加入作弊2. 如果你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一些钱和失主的联系方式,你应该:A. 把钱拿走,钱包扔了B. 把钱和钱包都拿走C. 联系失主归还钱包D. 把钱拿走,钱包交给警察3. 当你看到有人欺负弱小的同学时,你应该:A. 加入欺负B. 无视C. 帮助弱小的同学D. 报告给老师二、判断题1. 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我们应该诚实。
()2. 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尽力而为。
()3. 偷窃是正确的行为,因为有时候我们也需要钱。
()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为什么我们应该尊重他人?2. 当你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你会怎么做?四、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案例,并回答问题:小明在课间休息时,看到同学小华的书包里掉出了一张试卷,上面有95分的高分。
小明心里很羡慕,但他想到自己只有70分,于是心生一计,把小华的试卷换成了自己的试卷,并把自己的试卷扔进了垃圾桶。
问题:1. 小明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2. 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你会怎么做?答案:一、选择题1. C. 告诉同学下次不要这样做2. C. 联系失主归还钱包3. C. 帮助弱小的同学二、判断题1. 正确2. 正确3. 错误三、简答题1. 尊重他人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它体现了对他人的基本礼貌和尊重,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 当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我会首先保持冷静,然后尝试与对方沟通,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感受,寻求公平的解决方案。
四、案例分析题1. 小明的行为不正确。
因为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老师和同学,也损害了小华的权益,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
2. 如果我是小明的同学,我会首先指出小明的错误,并劝说他归还小华的试卷。
如果小明不听劝告,我会向老师报告这一情况,以维护公平正义。
善心才是真善反驳善行才是真善(我方三辨)范文
善心才是真善反驳善行才是真善(我方三辨)范文1.记住在自由辩论中用“主观违心主义”反驳----2.如果善心是真善,那只要你有了善心就有了真善??!!请问这世界上又有几人许会连善心都没有??那人人都真善了???连最大恶极的人都有善心(良心未泯),在加上“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那真善得来可真是全部费功夫啊!!!!然而,虽有善心的我们,有几个人敢问心无愧的说,我做到了真善!??那为何我们的社会还如此迫切的呼唤和追求真善??难道吃饱了撑着了??3.社会倡导真善和今天我们在这里辩论这个话题,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去做真善,做到真善!!因为真善是能为社会创造社会价值的!!!!!!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而善行才能做到!!!(注:这点及其重要,自由辩论中要让正方围绕我们的话题讨论,而这正是,我们的话题之一)4.正方:善行不是真善,比如猫哭耗子!反:对方辩友居然认为这是善行,那小猫咪怀着一颗好恐怖的善心啊(辩论中要调侃)才做出了这种对方认为的“善行”啊!5.正方:真有了善心,自然有了善行!!反方:何来因关系!有善心未必有善行!6.正方:那些大贪官企业家,大名星也捐钱,但其中好多人是为了换回一个好名声,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一时帮助了人,但从长远看,是为了拉大贫富悬殊,必然对社会不利!!反方:可从多角度反驳:A请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伪善行”呢?那是因为他们有一颗不纯粹有杂念的善心啊!请问对方辩友这种善心是真善吗?(追击,对方可能会转移话题,但好不容易正跳到我方全套,追问,千万别松手)B请大家透过现象看本质,伪善行背后有一颗伪善心在支配啊!请问对方辩友还如何口口声声说“善心是真善”?正:既然是“伪善心”,那就不是善心嘛,当然不是真善咯。
因为善心才是真善嘛!反方:正如对方辩友所言,“善心是善行的前提”,现在正方辩友主动告诉我们那背后不是善心,那他又怎么做出了善行?那他们的行为又怎么会是善行!!!!请对方辩友不要无情的扩大我方善行的范畴啊!!!(以正方“善心是善行的前提”理论反击)C请对方辩友注意,善行是行为,而不是结果.对方辩友说“换一个好名声”“拉大贫富悬殊”!!这分明是结果嘛,怎么也归到了善行中呢?正如善行未必产生善果嘛!!!(反方要提前说明:善行不是善果!!!因为反方为了支持己方观点,当然举正面的善行,于是产生正面的结果!!但却被正方总结抓住:反方混淆了善行和善果!!!的罪名)7.注:1。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友善测题认识友善行为和团队合作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友善测题认识友善行为和团队合作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友善测题认识友善行为和团队合作友善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石,尤其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培养友善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活中,友善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礼貌待人、懂得分享、帮助他人等。
同时,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团队合作也是培养友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通过测题的形式,帮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友善行为和团队合作的相关知识。
一、选择题1. 下面哪种行为属于友善行为?A. 欺负小朋友B. 不理睬同学的请求C. 分享玩具给同学2. 假如你的同桌没有带午餐,你会选择以下哪种行为?A. 不理会同桌的需求B. 让同桌饿着肚子C. 分享自己的午餐3. 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时,你认为以下哪种做法是正确的?A. 大声争吵B. 不与对方讲话C. 和平解决问题4. 在课堂上,老师提问时,你的同学回答错误了,你会选择以下哪种行为?A. 嘲笑同学的错误回答B. 不耐烦地责备同学C. 耐心帮助同学找到正确答案5. 在操场上,你的同学摔倒了,你会选择以下哪种行为?A. 走开不管B. 嘲笑同学的意外C. 去帮助同学,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助二、填空题1. 与同学之间______________的关系可以培养友善行为。
2. 在家庭中要____________关心爸爸妈妈的感受。
3. 学校里的活动中,我们要学会____________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 做错了事情,要____________对方的原谅,并改正错误。
三、简答题1. 请举例说明一个友善行为,并解释为什么这个行为是友善的。
2. 你认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是什么?3. 你有没有参与过团队合作的经历?请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并描述你在团队合作中的角色和收获。
四、写作题请你以“我的朋友”为题,写一篇关于友善行为和团队合作的短文。
(正文省略)通过以上的测题形式,我们对友善行为和团队合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友善行为可以体现在与同学之间、与家人之间,甚至与陌生人之间;而团队合作可以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发挥作用,实现共同目标。
辩论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公告]下面进入立论环节,首先有请正方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与对方探讨善到底一定有善报,我方认为善必有善报。
首先让我们明晰概念,善指善行,即道德上与人为善的行为。
善报是指好的,积极的回报。
而“有”是说善行的结果中存在善报,并非全是善报。
我方将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
第一,从社会学角度讲,现代社会是法制文明的社会。
善是社会道德的核心内容。
一个人有了善行,就会得到社会积极肯定,而自己的内心也有很大满足,人生态度也积极乐观。
所以善报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为管行善,人民拥护,为师行善学生爱戴。
一个小孩做好事,家长老师的肯定那都是心灵上莫大的善报啊。
不知对方如何将所有善报的途径全部否决呢?其次,从价值层面上说。
善必有善报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它指引我们积极行善,如果未必有善报,那我们的所做所为意义何在呢?对自身的善报那是幸福的力量。
很多慈善家就是捐的越多,收益更多。
我们还知道有人不求回报,但真正没有善报吗?善行的对象得到了帮助,行善人的愿望满足感不是纯真的快乐?雷峰不是受到我们的大赞赏吗?没有了这种信念,那善可能会变的象冬雪一般,容易消逝呀!最后,我方要谈谈现实。
1.对方可能要受时空局限,将社会上有些善行一时没能得到善报的善说成未必,其实善是一种境界,不是一种状态,不是今天行善,明天得钱的交易。
行善人的善报更多是无声的。
2.要就事论事,对方可能会认为坏人不太符合必定。
其实,善有善报不是善人的专利,因为每人都相信付出有收获。
我们要就事论事,坏人行善,也是有善报的,不要弄错了因果联系。
3.善心和善行的关系,只有善心不是善,善心表现为善行才能被社会感知,评价为善,所以希望不要捏造假善。
4.提醒逻辑。
“有”善报可不要理解为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就会终身幸福。
有时结果可能还不是很理想,但其中只要有善行带来的善报那就是所谓“必定了”。
谢谢,恭候对方批评。
儒商2005-08-23 13:27 [公告]谢谢正方的立论,有请反方进行立论反方一辩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关于“善”的十个难题
关于‚善‛的十个难题在一个不真实的年代里和一个充满谎言的生活中,好好地做一个‚人‛,比做一个好人,是一件更为困难但却更为重要的事情。
文/蒋方舟1‚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关于人性初始设定到底是善还是恶的争论自古就有。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家孟子和荀子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争辩。
他们都是孔子的徒子徒孙,结论却大相径庭。
孟子倡导性善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孟子相信道德冲动与生俱来,见到孺子将要坠井,所有人都会感到惊恐与痛苦,这种冲动,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怜悯潜质。
而荀子,则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人的天性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而那些助人为乐、温良恭俭让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可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都肯定了后天学习‚善‛的重要。
不同在于,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把善发扬光大,而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发展。
2行善是义务还是追求?做一个善良的人,目的是什么?康德认为,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那么你就远远达不到‚善良‛的标准。
康德认为,不应该在乎做善事能够达到什么效果,满足何种需求,甚至‚使自己快乐‛这样的结果都是不值得追求的。
不要追求道德的目的,应该追求的是道德的动机,道德是一种义务,是我们对自身做出的法律,且必须遵守的法律。
人是道德的立法者,对义务的服从并不是一种奴隶般顺从的行为,而是一种有尊严的自律行为。
而在英国杰里米•边沁这样的效益主义看来,行善当然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为了‚幸福的最大化‛。
每个个体都具有相同的分量,快乐与痛苦是能够互换的同质,痛苦是‚负的快乐‛。
效益主义不在乎行为的动机和手段,仅仅在乎行为的结果对‚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对大快乐值的是善,反之,就是恶。
效益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全部取决于其结果让自己快乐还是痛苦。
3‚我帮助你‛,主体是我还是你?很多人遭遇类似的尴尬:辛苦整理、打包、邮寄了一堆旧衣服给贫困小学,得到的反馈却是:请不要再寄旧衣服来了,我们不需要衣物援助,需要的是钱财上的资助。
在善与善之间:以赛亚·伯林的价值多元论难题及其批判
在善与善之间:以赛亚·伯林的价值多元论难题及其批判一、伯林的价值多元论难题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 1909-1997)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价值理论。
这种理论关注的焦点不是“善”与“恶”之间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而是“善”与“善”之间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
伯林把它视为当代哲学的核心难题。
这个难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本体论上如何揭示善的多样性、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二是在方法论上如何应对善的多样性、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
伯林用三个命题来展示这种价值理论。
这使得伯林价值理论在当代哲学中脱颖而出,成为英国哲学中极富悲剧和悲观色彩的一支。
命题一:善与善之间存在着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自从柏拉图以来,西方思想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信念是,所有善不仅和谐共存,而且相互包容。
在最美好的人类生活中,人类不断发展的优点或样式都彼此不相冲突或相互排斥。
“宇宙有一个单一目的,缘此目的,一切现象底下皆有一个根本同一性。
它一经发现,就能为解决人类社会根本问题提供最终解决方案”(凯利:《导论》,引自伯林,20XX年,第3页)。
按照这个假设,“全部实在,我们关于它的所有知识的分支,构成了一个合理的、和谐的整体,各种人类目的存在着终极的统一性和和谐性”(豪舍尔:《序言》,引自伯林,20XX年,第4页),所有真正美好的事物都“在一个单一、完美的整体中相互关联,或至少彼此相容”(伯林,20XX 年,第4页)。
伯林称这种信念为形而上学的一元论教条。
“该教义包含这样一种推论:实现由这些美好事物所构成的模式,乃是所有理性活动,包括公共的和私人的理性活动的真正目的”(同上,第4页)。
像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等等都持着这种一元论思想。
即使到了今天,它仍然支配着西方主流哲学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
与这种一元论思想相对应的是各种怀疑论和主观主义。
怀疑论和主观主义看到了伦理学观念和实践理性观念中的不可通约性。
善行是真善(辩论材料)
善行是真善(辩论材料)善行真的是真善吗?在做这个辩论时我们要怎么进行辩论呢?是不是还在找资料呢。
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善行是真善(辩论材料) ,欢迎阅读。
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善行是真善(辩论材料)正方立论一、对方辩友可能认为善心是一个人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发自内心向善的思想和意识,善心源自真情,源自内心,源自根本,而善行是做善事的行为。
善心和善行都会含有真善的成分,但是相比之下,善心的善更纯粹,且由于善行的不纯粹、不确定性,我们很难以用善行来评判其是否是真善。
二、对方辩友可能认为善心是“真”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善心做基础,所谓的“善行”只能是伪善,强笑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笑不和,伪善者虽善不真。
社会上有些人打着行善的旗帜去捐款与乐善,其实是为了掩藏其罪恶。
三、对方辩友可能认为善心是真善的可靠保障。
真善是出自灵魂深处最隐秘的角落,发自人本性的一种情感。
一个拥有善心的人才能真正说得上是善,一次、两次的善行不足称道,善心是出自人内心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这才是我们应当宣扬和倡导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一辩立论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以及在场的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今天能与对方辩友对善行是真善还是善心是真善这个辩题进行探讨。
开宗明义,我方对善行的定义是指社会公认的产生对他人或社会有利影响的行为,真善是指能够推动社会积极发展并且创造物质及精神价值的价值事物。
我方判断善行与善心哪个是真善的标准是是否对社会、对他人有实际功效并且可以为社会群体准确接受和评价。
下面,我将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首先,善行是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劳动实践力,人存在于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人可以通过行为来改变世界,创造价值。
善行是可观可感的好事,它客观地存在着,只有把客观产生的效果作为评价标准,才能更好的体现善,逼近真善。
而善心是内在的,潜藏于人思维的一种想法,是人们看不到摸不着甚至感受不到的,“心”的主观性使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善心。
辩题分析-善行是真善
善行是真善问题: 1善的概念从何而来?善是客观存在还是人的主观认识?真善是个人评价还是社会公众评价?行为是否是惟一的可作为善的客观评判标准的因素?2 善心自然不是生来就有的,向善之心需要经历一个对善的认知教育的过程,而这中间的物质媒介似乎又只能由善行来担当。
这样的推论是否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味道,掉入混沌和不可知论之中?因此如何认识善的源?3 善是如何定义的?是个人或同情或慈悲的情感本能表现方式?还是一个社会逐渐形成的道德评价?或是其他的定义?4善必然要讨论他的目的性吗?是以其目的判断善还是以其行为的结果判断善?5 是否要探求哲学层面的善?儒家认为:人心是善的本源,尽其心则可知性,而知性则可知天。
所谓尽心,也就是将你的内在善良本心扩充开来,培育起来,达到内在本性可容的程度,这样也就可认知你的内在善的本性的善是人性内心的存在。
这是否能用以说明善心才是真善?或者其前提必先论证人性本善?名言:1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罗素2 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弗朗西斯培根3 人类的善是最高法律西塞罗马库斯4 快乐既然是人类和兽类所共同追求的东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最高的善。
亚里士多德张世文观点:因为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先验的善,所以善只能是通过行为来定义的,而任何一种善心,如果最终不能通过行动实现,那就不是善。
以善心为真善必然造成各人标准不一,而善作为一种社会的道德形态,必然有它所依附的最高价值(统一价值,即社会上承认什么是善)。
而最高性,统一性,需要外在的评判标准,即行动。
可以考虑西方的观点。
如卢梭所宣扬的人权思想(即人性的美),是有限定的主体,即公民的,而人并非生来为公民,而是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其中就包括善的教育)而这种教育虽然包含观念上的认同但必然是落实在行动上的。
康德关于自由意志的理论有一条本质的假设是善的公设,而这种公设就是所谓社会的最高价值观点,要判断善与否就需要拿行动来与这种标准作比较,符合的才能算善。
第五讲 哲学基本问题之“善”-PPT精选文档
2、西方伦理思想,从德谟克里特、伊壁鸠 鲁、卢克莱修到英国唯物论者洛克、霍布 士、亚当·斯密;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 巴赫、德国的费尔巴哈这一派经验论哲学 家的伦理学思想,几乎都是快乐主义、幸 福主义、或者理性利己主义、功利主义。
欧:哎呀,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善行、什么是 恶行了。
苏格拉底于是告诉他,善行、恶行在不同的语 境里有不同的含义,任何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 的,只有通过学习拥有知识,才能对此做出准 确的判断。
同一件事情,同一种行为,不仅对于不同的人, 而且对于同样一种人(如对朋友),可以是善 行也可以是恶行,因此,具体的有条件的善行 是不真实的,只有一般善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善 行。
可见,功利主义在西方渊源流长,是规范 伦理学的一种传统。
道义论,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 德、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奥古斯汀、安瑟 伦、托马斯·阿套那、再到康德、黑格尔, 这是理性主义传统。他们的伦理观,几乎 都是道义论。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就是在扬弃西方包 括东方功利论和道义论规范伦理学的基础 上,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建立了全新的 规范伦理学。
康德的答复是:要诚实,即使害人,也要诚实, 因为诚实是一条“绝对的律令”。
3.医生的道德困境
在西雅图的Grace Hospital,有着一群不仅医 术精湛而且数十年如一日以拯救生命为骄傲, 以自我牺牲换来他人重生的外科医生。无论是 肿瘤还是器官移植,无论是显贵还是穷人,每 当救护车开进医院的大门时,无疑都成为了患 者新生的天堂,这里的每一个主治医师都可以 很自豪地说:“It’s OK, because I happened to be the best.” 然而,这群坚信着“I’m saving life”的医生们, 遭受了一次道德选择的挑战,在一个简单的身 体异物移除手术中,最优秀的医生们,哪怕一 直坚持着最大程度拯救患者的原则,也必须面 对利益最大化和“以人为目的”信仰的挑战了。
关于“善”的十个难题
关于“善”的十个难题
蒋方舟
【期刊名称】《新农村(黑龙江)》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在一个不真实的年代里和一个充满谎言的生活中,好好地做一个“人”。
比做一个好人,是一件更为困难但却更为重要的事情。
1.“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关于人性初始设定到底是善还是恶的争论自古就有。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家孟子和苟子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争辩。
他们都是孔子的徒子徒孙,结论却大相径庭。
孟子倡导性善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侧隐之心”。
孟子相信道德冲动与生俱来,见到孺子将要坠井,所有人都会感到惊恐与痛苦,这种冲动,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怜悯潜质。
【总页数】3页(P24-25,31)
【作者】蒋方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立德求真诚善笃学争做丹心育才筑梦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个教师节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
2.甘肃、青海与阿拉善地区《七十个谎言者的故事》比较研究
3.“十二五”农业部善点宴验室建设工作启动十个农柚重点实验室力促科研创新
4.华中科技大学"十个一"工程解决一站式服务难题
5.阿拉善右旗“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一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善恶概率测试题及答案
善恶概率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在善恶概率测试中,以下哪个选项最有可能代表善行?
A. 偷窃
B. 帮助他人
C. 欺骗
D. 伤害他人
答案:B
2. 如果一个人在善恶概率测试中得分很高,这意味着什么?
A. 他经常做坏事
B. 他经常做好事
C. 他没有道德观念
D. 他的行为不可预测
答案:B
二、判断题
1. 善恶概率测试题只能用于评估一个人的行为,不能预测未来。
答案:正确
2. 善恶概率测试题可以完全决定一个人是善还是恶。
答案:错误
三、填空题
1. 在善恶概率测试中,如果一个人经常选择帮助他人,那么他的_____概率会很高。
答案:善行
2. 如果一个人在善恶概率测试中得分较低,那么他的行为更倾向于
_____。
答案:恶行
四、简答题
1. 解释为什么善恶概率测试题不能用于预测一个人未来的善恶行为。
答案:善恶概率测试题是基于一个人过去的行为来评估其善恶倾向的。
然而,人的行为是复杂多变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情绪、教育等。
因此,仅凭过去的善恶行为无法准确预测一个人未来的善恶
行为。
2. 善恶概率测试题在道德教育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善恶概率测试题可以帮助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道德意识。
通过测试,个人可以了解自己的行为倾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提升,培养更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它也可以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工具,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行为倾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善”的十个难题(2013-03-05 12:16:52)转载▼分类:《新周刊》每期亮点在一个不真实的年代里和一个充满谎言的生活中,好好地做一个“人”,比做一个好人,是一件更为困难但却更为重要的事情。
文/蒋方舟1“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关于人性初始设定到底是善还是恶的争论自古就有。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家孟子和荀子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争辩。
他们都是孔子的徒子徒孙,结论却大相径庭。
孟子倡导性善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孟子相信道德冲动与生俱来,见到孺子将要坠井,所有人都会感到惊恐与痛苦,这种冲动,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怜悯潜质。
而荀子,则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人的天性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而那些助人为乐、温良恭俭让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可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都肯定了后天学习“善”的重要。
不同在于,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把善发扬光大,而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发展。
2行善是义务还是追求?做一个善良的人,目的是什么?康德认为,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那么你就远远达不到“善良”的标准。
康德认为,不应该在乎做善事能够达到什么效果,满足何种需求,甚至“使自己快乐”这样的结果都是不值得追求的。
不要追求道德的目的,应该追求的是道德的动机,道德是一种义务,是我们对自身做出的法律,且必须遵守的法律。
人是道德的立法者,对义务的服从并不是一种奴隶般顺从的行为,而是一种有尊严的自律行为。
而在英国杰里米·边沁这样的效益主义看来,行善当然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为了“幸福的最大化”。
每个个体都具有相同的分量,快乐与痛苦是能够互换的同质,痛苦是“负的快乐”。
效益主义不在乎行为的动机和手段,仅仅在乎行为的结果对“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对大快乐值的是善,反之,就是恶。
效益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全部取决于其结果让自己快乐还是痛苦。
3“我帮助你”,主体是我还是你?很多人遭遇类似的尴尬:辛苦整理、打包、邮寄了一堆旧衣服给贫困小学,得到的反馈却是:请不要再寄旧衣服来了,我们不需要衣物援助,需要的是钱财上的资助。
这样的回应,多多少少会让救助者心寒,觉得自己好不容易的道德冲动,被泼了冷水。
这种道德,是为了满足施助者的人情,而不是被救者的需要。
在大学生中,最流行的公益活动就是去偏远地区支教,暑假来临,一群大学生唱着《蓝莲花》,满腔理想主义地到了乡村,教孩子们数学和英语,与孩子们唱歌戏耍,夏天结束,大学生们与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告别,留下了一张张自己和孩子们饱含热泪,哭成一片的照片,再唱着《蓝莲花》坐火车回到学校。
然而,很多乡村学校却反映,这种支教,严重扰乱了当地正常的教学秩序,大学生们在一个夏天里得到了巨大的心理满足和心灵鸡汤的材料,而给将年年月月在那里的乡村教师留下了很多难题。
这就像是那个笑话所说的:红领巾太多,要过马路的老太太不够了。
4明知会后悔的善良,做还是不做?如果你知道你要搀扶的老太太,会反咬你是推倒她的人,你要不要去搀扶?如果你知道你捐助的善款,只有很少一部分会落到灾民的口袋里,你还要不要捐助?如果你要帮助的人,并不感恩你,反而让你见到了人性的丑恶,你还要不要帮助?在现代社会,行善这件事,似乎越来越变成一个注定会让人后悔的事情。
记者去泥石流灾区进行报道,想要帮当地灾民反映灾情,却反被灾民扣住,作为人质要挟政府进行赔偿。
民间人士自发去暴雨受灾的郊区发放物资,结果物资不仅遭到哄抢,而且身上的财物也被洗劫。
山东省干脆下发《山东省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见义勇为受益人应当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表达谢意、予以慰藉。
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选择帮助弱势群体,他们理直气壮地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他们的理由似乎是充分的,现如今,行善者反而是遭受最多质疑的群体,民间机构如“天使妈妈”被质疑有小金库,救助弃儿的袁厉害被质疑借此敛财。
如果预知这样的结果,那还要不要当初?5大张旗鼓还是闷头做事?微博上最著名的善事,莫过于“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和“免费午餐”。
薛蛮子说解救了五万六千名儿童,公安谈到这个活动时却说“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
浩浩荡荡的行动顿时陷入了尴尬。
中国最著名的“大善人”,莫过于陈光标。
陈光标的呼召,都看似积极,他的行为,却近乎疯癫。
他提倡环保,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陈低碳,把自己老婆的改名为张绿色,两个儿子分别改叫陈环保和陈环境。
他提倡环保,就带领员工去酒店吃别人的剩饭剩菜。
他开演唱会,不仅不要门票,还向观众派送猪和农机具,很多观众都是为了猪而留到演唱会最后。
所有人都明白做善事要低调的道理,但是行善者却有自己的逻辑:把事情炒得越大,就能获得越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就能带动更多群众的参与。
行善者言: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6救人还是救动物?救人太难,那么去救动物吧,至少不会面对这么多问题。
可即使救动物,也会遭到这样的追问:花力气去救黑熊,为什么不去救助失学儿童?花那么多力气去救助珍稀动物,为什么不去救助艾滋病儿童?花那么多力气为了让猫猫狗狗吃上饭,怎么不想想还有那么多人吃不上饭呢?这种问题可以无穷无尽地问下去:当你上网看八卦的时候,有没有想到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当你在饭馆喝酒聊天的时候,知不知道非洲每秒钟都有孩子饿死?当你在写字楼工作的时候,为什么不问问自己的良心,有没有更值得做的事情,例如去救助艾滋病儿童?面对苦难,永远有更多更令人痛苦的苦难在其后;解决一个问题,永远有更要紧、更迫在眉睫、更不得不做的问题争前恐后地出现在你面前;做了一件好事,永远有人要求你做更多的事情展现道德情操。
救人还是救动物?甘地说过:“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其道德上的进步程度,可以从它如何对待动物来判断。
”最基本的善,就是减少自身的野蛮,保护动物,才能保障人性。
7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古人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现代人看来,这未免有些愚蠢:有钱就拿出来给大家花,穷光蛋就找个僻静地方,别给大家添麻烦。
在现代社会,兼济天下的人不是傻得过头,就是另有所图,那些安安静静做好自己的人,反而人格高洁。
在现代社会,道德的上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试想若是每个人都能够把持自身,成为一个个慎独的个体,彼此之间宽容、礼貌、尊重,那么整个社会,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道德援助了。
可是,这种礼貌,与冷漠只有一线之隔,当个人与群体分裂,群体之间分化,人人互不干扰,却毫不关心、坐视人与人之间形成身份、阶层、种族的鸿沟,那么社会这个公共空间,也必然遭受“碎片化”的命运。
当人人只追求着修身养性与安身立命,那么相对的“正确”和“好”从何而来?当弱者不被保护和帮助,道德因此也就随之沦为虚无。
8用作恶的方式行善,是否还是善?中国人自古说“惩恶扬善”,西方古老的英雄是“劫富济贫”的罗宾汉。
中外相似的是,做善事是以作恶为方式。
从007到绿箭侠,都是以对抗恶行的方式传播正义。
现代社会中,“绿色和平”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以环保工作为主,宣称自己的使命是“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活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并以行动作出积极的改变”。
该组织却因为其行为激进而常常引发争议,2000年,绿色和平组织的抗议者闯入香港某垃圾转运站,抗议其焚毁垃圾,但当时的香港已经完全不采用焚毁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
而那次绿色和平组织运人的轮船,则带去了十吨废油和三立方米垃圾,要靠香港政府去处理。
2011年,绿色和平组织者爬到西班牙一所核电站的冷却塔上,以抗议修筑核电站,导致电站紧急停止运营,这种紧急中止,很可能引发灾难。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气愤地说:“‘绿色和平’”是一群不讲理的、偏见的和专事敲诈的恐怖分子。
”这种说法固然偏激,但也引起人的思考:从罗宾汉到“绿色和平”,他们都以惩恶的方式,来扬代价奇高的善,这是善,还是另一种形态的恶?9道德还是法治?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刚刚结束,道德的光芒还照耀着大地。
为救出学生失去双腿,被网民赞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坚持五年背着生病母亲上下班,为年轻人作出榜样的孝子陈斌强;丈夫背着妻子,坚持20多年在大山中行医的乡村医生夫妇周月华、艾起;因病去世并把器官捐献给他人的12岁女孩何玥。
以上这些人和事,让生活在“世风日下”的道德危机中的人们不禁松了一口气,给这些好人好事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正能量”。
用“正能量”给自己打鸡血,有向善的热情固然是好事,但是以道德作为拯救社会的诺亚方舟,却似乎单薄了些。
道德并不能成为体制缺陷的补充,相反,体制进步反而是道德进步的保障。
台湾学者钱永祥曾撰文写道:台湾民主化过程第一让社会怨气减少,第二带来了更明确的行为准则,第三让社会达成了更平等的公平气氛。
这些变化,都促进了整体社会的道德进步。
10道德暴力还是道德麻木?杭州一名小伙因为未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被与妇女同行的男子连扇5个耳光,鼻血直流,女子亦责骂小伙“不知道让座”。
陈凯歌电影《搜索》也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白领与老人对公交座位进行纠纷,引发网民的人肉搜索。
有个词专门用来形容这类行为,“道德暴力”,即以“道德”为名,绑架和裹挟他人必须做好事。
奇怪的是,道德很难,道德暴力却很简单。
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犹在眼前,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视频引发网民对路人的痛斥。
这不禁让人疑惑,道德暴力的网民和道德麻木的路人,似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而实际情况是,暴戾者必然冷漠。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反复说:“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这大概就是“善”的核心,它不是惩戒,而是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