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家Charles J. Fillmore

合集下载

框架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框架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框架理论对翻译的启示1、框架理论1.1 、概念最早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的是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Fillmore 。

在不同的阶段,Fillmore 对“框架”这个词的解释也有所不同。

1975年,Fillmore 将框架定义为“语言使用中的任何一个系统, 可以是词组, 也可以是语法规则或语法类别的选择”。

1982年,他扩大了“框架”这一概念,将“图式”、“脚本”、“情景”、“观念框架”、“认知模式”、“民俗理论” 等等都包括在内( Fillmore,1982 ;373-400 ) 。

1992年,他定义框架为“一种认知结构方式” (Fillmore ,l992: 75. )1.2 、成分框架的结构中包括有标记的若干槽位( slots ),槽位又由填充项( filler )填充,填充项中可以填充明示的或是隐含的信息,而隐含的信息就是默认值( default values )。

填充项可以填充槽位从而反映出具体事物的特征。

框架中任何一个成分一旦被激活,就会相应地激活框架中其他成分,最终激活整个框架。

在翻译过程中,默认值是个很重要的信息,它往往牵涉到译者对源语的理解程度。

例如:“狐狸” 这个词在一般情况下的默认值是精明、狡猾。

但是在“她是一只狐狸”这个句子中,“狐狸”的默认值就变成了“漂亮、勾引人”。

2、框架理论下的翻译策略2.1 、框架转换框架转换,就是译者将源语的框架直接用其对应的目标语框架的转换。

使用条件是:目标语的框架能够全部或基本上反映出源语的信息,并且与源语的语法结构一样。

框架转换是应用地比较广泛的一种翻译策略,它能真实地再现源语的特征。

例如,在“人生是场旅行”这个句子中,译者可以将“人生”框架装换成“ life ”, “旅行”装换成“ journey ”, 达到翻译的对等。

因为“旅行”在中文中框架默认值是:路、风景、交通工具、人。

英语中的“ journey ”默认值成分与之类似:road,scenery,traffic means and people and so on. 所以原文和译文是可以进行框架转换的。

fillmore构式语法

fillmore构式语法

fillmore构式语法
Fillmore构式语法是一种基于逻辑语义的语法理论,它强调语言表达的意义和结构之间的紧密关系。

该理论的创始人是语言学家Charles J. Fillmore,他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该理论。

Fillmore构式语法的核心概念是“构式”,即一种具有特定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刚性表达形式。

构式由一组语言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按照特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产生具有特定语义的复杂语言结构。

该理论强调语言结构和意义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语言结构不仅反映意义,而且可以推导出意义。

Fillmore构式语法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语言学研究和计算机语言处理领域。

- 1 -。

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Charles J. Fillmore 原著詹卫东 译一 引 言“框架语义学”在我的脑海中是一个经验主义语义学的研究计划,同时也是一个用来呈现这类研究的结果的一个描述框架。

框架语义学提供了观察词语的意义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同时也试图刻画一种语言产生新词和新短语,以及向已有的词语里增加新的意义,或将一段文章中各成分的意义组装到一起,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全部意义等等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通过“框架”这个术语,我在脑海中建立起了全部的概念系统。

理解一个概念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前提。

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诸多概念中的一个被置入到一个文本、或一次交谈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的概念都自动被激活。

我在这里使用“框架”这个词作为一个覆盖面很广的术语,来涵盖那些讨论自然语言理解问题的文献中提到过的一系列概念,诸如“图式”(schema)、“脚本”(script)、“情景”(scenario)、“观念框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民俗理论”(folk theory)等等1。

框架语义学出自经验主义语义学传统,而不是形式语义学。

它更像是民族学意义上的语义学。

有点像人类学家的工作。

一个人类学学者进入一种异族的文化,会问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当这个言语社团的成员用语言交谈时,哪些经验范畴会通过他们所选用的语言形式来编码?”框架语义学的大纲跟形式语义学的工作和结果是不矛盾的(或没有必要是矛盾的),但它跟形式语义学仍有重要的不同,差别主要在于,前者强调语言与经验之间的连续性(continuities),而不是非连续性。

我在这篇论文中要表达的观点与其说是经验主义语义学的真正理论,倒不如说是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必须处理的一系列问题。

我宁愿把本文所讨论的内容称为“先于形式化的”(pre-formal),而不是“非形式化的”(non-formalist)。

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1.“构式”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理论背景内涵: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20世纪90年代由Charles J. Fillmore,Paul Kay 和Adele E.Goldberg 等人提出的一种语法理论。

它是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构式”的本义是“建筑”“构筑”,即把两个或多个部件组构到一起成为一个更大的单位,后来有了“构造”的意思。

目前,最为流行的是Goldberg的定义:“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 and meaning)或“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 and functions)。

理论背景:(1)上个世纪60 年代Fillmore 的格语法( Case Grammar,Fillmore 1968,Dirven and Radden 1987) 演变来的;(2)1970 年代后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George Lake (1977) 建立的生成语义学或格式塔语法( Gestalt Grammar)。

2.“构式”的核心思想、类型、主要支派及研究重点核心思想:研究语言的形式离不开对意义和功能的审视,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

构式意义既是语义信息,也包含焦点、话题、语体风格等语用意义,并且所有这些与构式的关系都是约定俗成的,是构式本身所具有的表达功能。

构式是一种对语言的全息解释(图示2—1):图2-1类型:(1)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s):语素、词、复合词及全固定的习语(2)图示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s):及物、不及物、双及物、“把”字句、“被”字句等抽象句型。

主要支派:(1)Goldberg,A.E.& Lakoff,G..(2)Fillmore,C.J.& Kay,P.(3)Croft,W. &Talor,J.R. (4)Langacker,R.W.研究重点:词汇语义(lexical semantics)、标记性构式(marked structions)、题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3.国内的主要代表学者(部分学者观点、论文的罗列)张伯江1999:探讨了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是最早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来研究汉语现象的,具有开创性的价值,构式研究由此引进国内。

2021年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探讨

2021年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探讨

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探讨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层层递进并逐步拓展和延伸,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的,欢迎阅读借鉴。

美国着名语言学家菲尔墨(Charles J.Fillmore)的语言学理论可以分为相对 ___又相互 ___的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格语法(Case Gram ___r)、7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 ___ntics)和80年代末兴起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___r)。

这些理论基本分布于其14篇主要论文中[1].Fillmore提出的这三项理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分别代表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对语言学的发展和走向起到了引导性作用[2].笔者试整合Fillmore的这三项理论,分析这三项语言学理论的内在逻辑。

以这三项理论的内容为基础分析理论之间的共同点和逻辑关系,指出贯穿Fillmore这三项理论的一脉相承的隐线。

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这三项理论看似关联甚微,甚至分属不同的理论阵营,Fillmore本人也承认自己在语言观上从形式观到认知观的转变。

但是,笔者认为,Fillmore的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格语法在底层层次上以句中动词和名词的关系为研究角度,制定动词在语法上的格框架,分析句子的深层语义;框架语义学是语义理解的新视野,提供了意义理解上的整体框架,意义是核心,框架围绕意义形成;构式语法则是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种分析结合的基础上,对词组或句子进行词语组合意义之外的理解,也是对句子和语言现象的形式化。

三者既相互区别又层层递进,有其共同的思想基础。

Fillmore师从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受乔姆斯基 ___思想的影响甚深。

追根溯源,Fillmore还受到语言学开山鼻祖洪堡特和索绪尔的思想影响,因而,Fillmore的语言学理论中,不管是格语法、框架语义学还是构式语法,都有 ___思想的缩影。

框架语义学与英语词汇教学

框架语义学与英语词汇教学

框架语义学与英语词汇教学【摘要】本文探讨了框架语义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

首先介绍了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然后探讨了如何将其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

接着分析了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框架语义学的解决方案。

结论部分强调框架语义学为英语词汇教学带来的新思路,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框架语义学提升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关键词:框架语义学、英语词汇教学、理论基础、应用、教学方法、问题与挑战、解决方案、新思路、研究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框架语义学是一种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它认为人类语言知识是通过各种语言框架来存储和组织的。

在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中,通常以词义、拼写和语法为重点,而忽视了词汇的语境和语用功能。

框架语义学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互联网的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掌握丰富的词汇能力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现有的词汇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机械化,使学习者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词汇。

正是基于对传统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反思和批判,框架语义学开始逐渐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中。

它通过分析词汇的语义框架和相关联的概念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词汇,并将其运用到语言表达中。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为英语词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为解决词汇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将框架语义学引入英语词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词汇。

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通常注重词汇的形态、拼写和用法,但往往忽略了词汇背后的语言体系和认知结构。

通过框架语义学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提高记忆和运用词汇的能力。

框架语义学与英语词汇教学的结合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词汇教学中的挑战和问题。

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巩固词汇知识,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系统化和深入的词汇网络等。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框架”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由人类学家提出,经过社会学家系统论述,然后被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者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一发展历程赋予“框架”丰富的意义内涵和复杂的功能层次,可以为不同学科带来借鉴与启示。

以菲尔墨的框架语义学作为切入点,可以看出框架理论在语言学中的意义与应用,及其为语言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的研究已经走过半个世纪,其“多范式”的理论内涵与研究工具为诸多学科提供了启示,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运用框架理论进行研究,并取得较丰富的理论成果。

在语言学领域,美国学者菲尔墨(CharlesJ.Fillmore)最早引入框架的概念,并将框架作为语义分析的一种工具,创立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与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探讨人们如何建构语言事实的问题,为语言学的研究开辟多个新视角。

一、“框架”:一个跨学科概念一般而言,框架理论的依据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

在社会学领域,20世纪40-50年代有学者提出,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往往与个人、社会或者环境等潜在因素相关。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框架理论迎来大发展:1972年贝特森(Bateson)在研究动物之间的互动模式时首次将框架与信息传播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互动过程的本质是运用符号进行诠释与传播的活动,框架在其中起到提示传播内容的作用,并告知人们诠释符号的种种规则。

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书中系统论述人们如何运用框架建构社会事实的过程,使人们对框架的作用机制有更为系统的了解,可谓框架理论的集大成者。

戈夫曼认为,个人并非依据某些随机因素来理解世界,而是依赖某种更为宽泛的理解模式——“基本框架”(primaryframeworks),这种框架常被描述成为人类分类信息提供帮助的、较为稳定的、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分类系统。

小议格语法:对生成句法标准理论的补充还是混淆

小议格语法:对生成句法标准理论的补充还是混淆

小议格语法:对生成句法标准理论的补充还是混淆【摘要】格语法分裂于生成语法,但并未对其起补充作用,反而徒增混淆。

【关键词】格语法;生成句法标准理论;菲尔墨0.引言乔姆斯基于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标志着生成句法时代的开始。

早期的生成句法理论由于对于语义的忽视而导致了生成学派内部的分裂,格语法理论便是在此情景下产生的。

格语法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由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提出的,它是从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中分裂出来的一种语言学理论,是从句法—语义关系方面对转换生成语法的第二阶段的理论—标准理论的一种修正。

但是究竟格语法是否是对生成句法标准理论的补充还是混淆?亦或者语义能否能够补充生成句法理论?1.生成句法标准理论基本观点乔姆斯基在理性主义哲学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自己的语言观,其基本假设是:人脑中存在“普遍语法”,简称UG。

普遍语法上一种语言知识,为人脑所固有,它使得儿童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母语。

另一方面,普遍语法也限定了人类各种语言的变化范围。

因此,乔姆斯基的理论也被称为“普遍语法理论”。

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一书标志着生成句法时代的开始。

当时的句法理论主要由有限状态语法,短语结构语法及转换语法三部分构成。

早期的模式完全排除了语义成分,致使一些不合乎常理的怪异句子产生,如: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无色的绿色的思想愤怒地睡觉)。

1965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的各方面》(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标志了生成句法理论标准理论时期的到来。

这一时期的理论包括句法、语义、音位三部分。

标准理论引入了语义的成分,用来解释深层结构的语义问题。

2.格语法理论基本观点标准理论中乔姆斯基虽然将语义引入了生成句法理论中,但语义仅限于接受深层结构。

对于语义的忽视导致了生产学派内部的分歧,一派坚持句法、语义分离,另一派坚持句法不能同语义分离。

格语法视域下的汉语语序与语义角色关系探究

格语法视域下的汉语语序与语义角色关系探究

格语法视域下的汉语语序与语义角色关系探究佚名【摘要】美国语言学家菲尔默创建的格语法体系,开启了句法一语义界面研究的新路径.但他过分关注语义而忽略形式,未能找到确定划分语义角色的形式标准.现代汉语由于缺乏形态变化,因此语序是其重要的表义手段之一,而前人研究鲜有从语义角色与语序结合的角度对汉语进行探讨.为填补这一空缺,以汉语简单句为考察对象,探究语义角色和语序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语序和语义角色相互制约,语序的改变会造成论元语义角色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句子语义的不同.菲尔默的语义角色对汉语语句分析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他的分类不足以囊括论元与谓语的所有语义关系,需要增加额外的语义角色.【期刊名称】《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6页(P54-59)【关键词】格语法;汉语;语序;语义角色;关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一、引言在句法与语义研究中,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名称,如Gruber的题元关系(Thematic Relations) [1]、Fillmore 的深层格(DeepCase)[2]、Allan 的参与者角色(Participant Roles)[3]、Dowty 的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s)[4]-[6]、Givón 的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s)[7]、Goldberg 的论元角色(Argument Roles)[8]等等。

但真正最早对语义角色进行系统研究的当属查尔斯·菲尔默(Charles J.Fillmore),他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格语法理论对语义角色进行了全面阐述。

菲氏格语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语言学界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学界的青睐,在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语言信息处理的重要基础理论[9]。

但是,格语法理论也引起了诸多争议,格的数量和界定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质疑。

语言学家Charles-J.-Fillmore

语言学家Charles-J.-Fillmore

Most influential theories • case grammar (1960s)
• frame semantics (1970s-1980s)
• construction grammar (in the late 1980s)
Case Grammar
• Case grammar is a type of generative grammar. It is a modification to Chomsky's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 1997 the leader of the FrameNet project
• 2012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rom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the award is given for widely recognized, sustained, and endu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
• Goal(G)
A+V+O+I+L+T
TG Grammar Case Grammar
• by train • on the street • on the next day
• by train
Instrument
• on the street Locative
• on the next day
Time
• Experiencer(E) Tom(E) was angry.
• Locative (L)

语言学家Charles J. Fillmore

语言学家Charles J. Fillmore

Several deep cases
• • • • • • • • • • Agent (A) John(A) opened the door(O). Object(O) Instrumental (I) He cut the rope with a knife(I). Beneficiary (B) John gave money to the school(B). Experiencer(E) Tom(E) was angry. Locative (L) He lives in Chicago(L). Time(T) Path(P) The student solved problems with a calculator in the classroom this morning. Source(S) A+V+O+I+L+T Goal(G)
inlinguisticsfromtheuniversityofmichigan?19611970theohiostateuniversity?1971the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anemeritusprofessoroflinguistics?1997theleaderoftheframenetproject?2012lifetimeachievementawardfromtheassociationforcomputationallinguisticstheawardisgivenforwidelyrecognizedsustainedandenduringcontributionstothefieldofcomputationallinguistics?the2012antoniozampolliprize?inrecognitionofhisoutstandingcontributionstotheadvancementoflanguageresourcesandlanguagetechnologyevaluationmostinfluentialtheories?casegrammar1960s?framesemantics1970s1980s?constructiongrammarinthelate1980scasegrammar?casegrammarisatypeofgenerativegrammar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孙启耀刘阳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摘要: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一个分支,为我们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文着重阐述了以经验主义哲学和皮亚杰(J. Piaget)的建构论为哲学基础的框架语义学,其在理论方面,基本继承了菲尔谟(Charles J. Fillmore)格语法的基本思想,是格语法的系统化、具体化。

关键词:格语法;框架语义学;框架Abstract: Frame Semantics as a major branch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hich provides us a new viewpoint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word, and this paper mainly express basic philosophy of Frame Semantics which based on Empirical philosophy and J. Piaget’s Constructivism, on the aspect of the theory, it inherits the basic idea of Case Grammar.Key words: Case Grammar; Frame Semantics; Frame1.引言在20世纪70年代末,Charles J. Fillmore在格语法(Case Grammar)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它是一种通向理解及描写词语和语法结构的意义的途径。

为了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我们必需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为我们提供词语的意义以及在话语中使用的背景和动因。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国内外的学者对框架语义学也不乏研究,如Atkins B(1995)研究了在框架语义学词典中例子的作用;Fontenelle T(2000)则认为应为框架语义学提供一个双语词汇数据库;国内的学者如钱德明、周庆芳(2005)研究了框架语义学在英语词汇中教与学的启示;俞晶荷(2008)则研究了在框架语义学角度下的翻译研究;然而众学者对于框架语义学理论基础进行专门研究的却很少见,本文认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追溯其根源,了解其基础,对于日后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该学科能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

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框架、场景与视角: Fillmore 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引言语义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探究语言中的意义如何表达和理解是理解人类语言行为的关键。

Fillmore 语义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 Fillmore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以框架、场景和视角为核心的语义理论,它赋予了意义更加丰富和深入的认知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理论要点、认知观等方面对 Fillmore 语义理论进行深入解析,以探寻其认知观的源起和哲学思考。

一、历史背景Fillmore 语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认知革命。

在当时,认知科学迅速发展,人们对人类知觉、认知过程以及语言处理方式的理解变得越来越深入。

Fillmore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传统的语义理论提出了质疑,并发展了自己的语义观。

特别是他对于意义的认知维度的注意,使得 Fillmore 语义理论成为了一种注重实际使用和认知过程的理论范式。

二、理论要点Fillmore 语义理论的核心要点包括框架、场景和视角。

其中,框架指的是一个抽象概念的基本特征和结构,用来组织和解释相关的语言和认知现象。

框架可以用于描述特定领域或主题的概念结构,不仅适用于语言本身,也适用于人类常识和思维方式。

通过使用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场景是 Fillmore 语义理论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具体的情境或背景,与某个特定的事件、话题或概念有关。

场景可以为语言的意义提供额外的信息,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句子的含义。

例如,在“农场上有一只牛”这个句子中,场景就是“农场”,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牛的相关信息。

视角是 Fillmore 语义理论中的第三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个特定的观点或理解方式,用来解释或描述某个事件或话题。

视角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或情境而变化,通过视角的调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语言中的意义。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引言:在语言学领域中,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语义理论,试图解释和理解人类语言的意义。

Fillmore语义理论作为认知语义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探讨了框架、场景与视角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成为了该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将介绍Fillmore语义理论的基本概念,探讨框架、场景与视角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Fillmore语义理论在认知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Fillmore语义理论的基本概念Fillmore语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Fillmore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试图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来揭示语义的本质。

Fillmore强调了认知语义学的重要性,认为语义不仅仅是对应关系,更是一种认知过程。

在Fillmore的理论中,框架、场景与视角被视为其中三个重要的认知概念。

二、框架的作用框架是指由一系列概念和关系组成的知识结构,用以理解和组织世界。

在Fillmore的理论视角中,框架是对认知过程中某一主题或概念的整体认知结构的抽象表示。

例如,在“旅行”这个框架中,我们会想到行程安排、交通工具、目的地等概念。

通过框架的激活和组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

三、场景的作用场景是指特定情境中的认知经验。

Fillmore认为,语义不仅依赖于词汇本身的定义,还依赖于语境中的场景。

当我们使用一个特定的词汇时,我们会根据场景中的丰富信息和经验来理解其意义。

例如,当我们谈论“家庭聚会”时,场景中的元素如家人、食物、活动等,会对我们的理解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场景是我们理解和使用语言意义的基础。

四、视角的作用视角是指个体对于框架和场景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方式。

Fillmore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因此对于同一框架和场景的理解和表达可能会有差异。

视角受个体的经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它影响着我们在认知过程中的选择和表达。

菲尔墨及格语法

菲尔墨及格语法
菲尔墨及格语法
Charles J. Fillmore
• 乔姆斯基的学生 •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J. 菲尔墨(C.J.Fillmore) • 格语法(Case Grammar)是美国语 言学家菲尔墨 (C.J.Fillmore)在60 代中期提出来的着重 探讨句法结构与语义 之间关系的一种语法 理论和语义学理论。
• Ph.D.,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61. After ten years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and one year at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Stanford University), he joined Berkeley's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in 1971. His research has concentrated mainly on questions of syntax and lexical semantics, and has emphas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perties of linguistic form and matters of meaning and use. He is currently collaborating with Paul Kay on a monograph on construction grammar, is directing a research project to offer syntactically and lexically analyzed and translated Japanese texts on the Internet, and is engaged in several projects in computational lexicography called "FrameNet."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讨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讨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讨摘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菲尔莫尔(Fillmore)提出的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语言学早期格语法基本思想理论的具体化与系统化形式。

框架语义学不仅重视语境及语言背景,也强调经验及环境等语义范畴的重要性。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学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它体现人们对于语言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对语义的理解。

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它从语境的角度解释词汇的含义,是人们理解词义的重要联系和过渡过程。

然而,人们对于该理论的了解和认识并不多,关注并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学者也屈指可数。

本文对于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思想、哲学基础、理论目标、理论方法及其在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有所探析,同时,对其所得到的评价及几点不足也有所提及。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

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

其二,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1]。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

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

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2]。

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注意力视窗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以《孔乙己》英译为例

注意力视窗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以《孔乙己》英译为例

化的载体,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变得日益频繁。

传统意义上,翻译被认作是译者将文本从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语言,即将文本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

这一观点认为翻译仅仅发生在语言的表层。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人们对语言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翻译的本质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产物,只研究语言不探索其深层的“认知”,充其量只是在做“表面功夫”。

翻译表面上是在处理文字,实质上是一种心智活动,必定涉及大量的、看不见的认知(王寅,2017)。

为了探究认知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注意力视窗理论的指导下,对《孔乙己》的两版译文进行分析。

本文案例分析部分的中文原文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译文1选自威廉莱尔的英译版,译文2选自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

本文力图通过对两版译文的分析,探索出该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新视角。

1注意力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Fillmore 通过“商业事件”框架的案例将框架这一概念引入到语言学的领域,提出“框架理论”。

但在该理论中,框架需要依赖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

因此,为了使框架理论能够适用于更普遍的人类认知现象,Lenard Talmy (2000)提出了“事件框架”这一概念,认为“一组被激活或相互激活的概念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存在于一个事件框架或构成了一个事件框架”,并且确定了五种类型的事件框架:动作事件框架、因果事件框架、循环事件框架、参与者事件框架和相互事件框架。

其中,动作事件框架具有最明显的结构,并为注意力视窗化提供了最好的范例(Ungerer,F.&Schmid,H.J.,2000)。

注意力视窗理论是Talmy 在1996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语言可以通过对一个连贯场景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明显提及而将该部分置于注意力的前景位置,而通这一认知过程就叫做注意力视窗化。

这里的连贯场景便是指事件框架,其中被前景化的部分称为“窗”,即开启了注意力视窗,而背景化的部分则为空缺,即关闭了注意力视窗。

pivot grammar在语言学中的含义

pivot grammar在语言学中的含义

pivot grammar在语言学中的含义
"Pivot Grammar" 在语言学中是一种语法理论,它是由美国语言学家 Charles J. Fillmore 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并不
是句子的核心,而是一个“枢轴”(pivot),它连接了句子中的其他成分。

根据 Pivot Grammar 理论,句子中的枢轴可以是一个名词短语(NP),也可以是一个动词短语(VP)。

枢轴的作用是将句子中的其
他成分与主语和谓语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例如,在句子“John gave Mary a book”中,“gave”是句子的枢轴,它连接了主语“John”、间接宾语“Mary”和直接宾语“a book”。

在这个句
子中,“gave”是一个动词短语,因此这个句子是一个以动词短语为枢
轴的句子。

相比之下,在句子“Mary received a book from John”中,“received”是句子的枢轴,它连接了主语“Mary”和直接宾语“a book”以
及介词短语“from John”。

在这个句子中,“received”是一个动词,因此这个句子是一个以动词为枢轴的句子。

Pivot Grammar 理论认为,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句子的核心,而是一个枢轴,它连接了句子中的其他成分。

这种理论对于理解
句子结构和语法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走出去”背景下宋词德译本的创造性翻译研究——以李煜《虞美人》德译本为例

“走出去”背景下宋词德译本的创造性翻译研究——以李煜《虞美人》德译本为例

090《名家名作》·翻译张 亮一、宋词及其德语译介简介词与诗、曲并称为中国古典格律诗体的巅峰,但在文体方面却风格迥异,显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底蕴。

诗、词、曲分别兴盛于唐、宋、元三个朝代,因此也被称为唐诗、宋词和元曲。

由于体制格律的要求相似,词通常会与诗一起被涵盖于诗词这个广义的概念之中,但词以其独有的表现形态,又呈现出与诗截然不同的韵味。

词诞生于隋唐,兴盛于宋朝,作为当时的流行音乐“宴乐”(又称“燕乐”)的歌词。

从狭义上来说,词与诗是有区别的,与阳春白雪的诗不同,它最初流行于市井,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其早期风格多艳丽浮华,内容多为男女情爱、卧房孤寂,给人以孤独忧伤之感,因此文学家和诗人很少创作被称为“诗馀”的词,直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出现,为词这种文学形式增添了严肃深刻的内涵。

其作品的独特风格为词的创作开拓了新的境界,其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尽抒丧国之后的愁绪和对人生的反思,成为千古传诵的名作。

德语地区的读者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很少,因为德国汉学界长期以来以儒学研究译介为主,而忽视了诗词这类文学形式的译介,造成大部分的德语地区读者无法通过德语体会中国诗词的优美。

在德国开创了德译中国古词译介之路的作品当数汉学家霍福民在1950年编著出版的《南唐后主李煜词》,其中不但翻译了李煜的45首词作,还介绍了李煜的生平,解释了常见词牌和概念。

后来他又出版了译本宋词集《春花秋月》,收录了不同词作家的20首词作。

但此后德译词作依旧很少,据吕福克的《大中华文库·宋词选 汉德对照》的前言所述,目前翻译过中国古词的翻译家包括史华慈、霍布里、梅绮雯、贺东劢等少数几人。

尽管始终存在着“中国古诗词不可译,一旦翻译则意境全无”的言论(这也是德译诗词作品较少的另一个原因),但如果没有译者的翻译,德语地区的读者将永远无法感受中国诗词的优美。

因此,尽管“带着镣铐”,德语译者还是以他们卓绝的“舞蹈”技艺,不断为世界人民特别是德语地区的人民展现中国诗词文学的魅力。

浅析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的演变

浅析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的演变

浅析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的演变摘要格语法和框架语义学是菲尔摩语言学理论发展中重要的两个阶段。

发展过程中,“格”的概念逐渐推进演变为具有认知导向的“框架”,框架语义学被很多学者看作是是格语法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格语法理论的具体化、系统化。

框架语义学解决了格语法中存在的问题, 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对概念结构和语义—句法映射关系的描写。

因而两者存在的关系是密切的,也是继承与递进的。

本论文以第一部分的理论背景为依托,于第二、第三部分对这些理论的核心内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整理以及评述,并着重分析了其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相互间的内在关联,希望从事相关研究的读者可以对菲尔摩的理论研究发展阶段有一个更加明晰的了解。

关键词:格语法,框架语义学,认识导向,语义,句法1.引言Charles J. Fillmore(1929-2014,简称菲尔摩)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词汇语义学和句法学20世纪60年代末,菲尔摩提出“格语法”(Case Grammar)理论,强调语义研究在语言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他又提出了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强调框架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他认为对词义的理解有赖于头脑中与相关词语表征的事物相关的框架。

在先行研究成果中,多数学者(如冯志伟2006;陶明忠,马玉蕾20081;刘宇红20112等)将上述理论看作不同的发展阶段,另有学者(如杨成凯 1986;魏屏1987;潘艳艳2003等)较专注于对其中某一具体理论的评述或应用研究,另有关注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的认知转向(陈忠平,白解红 2011等)。

在国外研究中,Dougherty(1970)Huddleston(1970)Mellema(1974)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评价了菲尔摩的格语法理论。

1.格语法理论的概述2.1 格语法的提出2.2.1菲尔摩的格框架1968年Fillmore提出了Case Grammar理论,他主张动词占句子的中心或核心地位,试图在深层结构中论调对动词所具有的意义(semantic role)的概念来记述文章,而不是通过在句子的表面结构中论调对动词所具有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he 2012 Antonio Zampolli Prize • in recognition of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advancement of language resources and language technology evaluation
Frame Semantics
• During the 1970s, Fillmore gradually discovered some defects of the case grammar theory, and developed his theory onto frame semantics.
Construction Grammar
• 1988 Fillmore & Kay • "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The case of let alone" • This paper, together with George Lakoff's "There-Constructions" propelled cognitive linguists into the stud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 Fillmore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precursors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 • John bought the book from Tom for three dollars. The book cost John three dollars.
• the first sentence views the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ller(Tom); the second one, the buyer (John)and the third one, the goods(the book)
• 1997 the leader of the FrameNet project • 2012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rom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the award is given for widely recognized, sustained, and endu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
Several deep cases
• • • • • • • • • • Agent (A) John(A) opened the door(O). Object(O) Instrumental (I) He cut the rope with a knife(I). Beneficiary (B) John gave money to the school(B). Experiencer(E) Tom(E) was angry. Locative (L) He lives in Chicago(L). Time(T) Path(P) The student solved problems with a calculator in the classroom this morning. Source(S) A+V+O+I+L+T Goal(G)
TG Grammar
• by train • on the street • on the next day
Case Grammar
• by train Instrument • on the street Locative • on the next day Time
TG Grammar
• Tom broke the glass with the hammer. N V Det N P Det N
• Frame semantics i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meaning. It relates linguistic semantics to encyclopaedic knowledge.
Two main ideas in frame semantics
• 1. a word activates, or evokes, a frame of semantic knowledge relating to the specific concept it refers to.
Case Grammar
• Tom broke the glass with the hammer. A + V + O + I

The glass was broken by Tom with the hammer.
O +
V
+
A
+
I
• These cases are easily identifiable across languages, and are held by many psychologists to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
• 2. Words not only highlight individual concepts, but also specify a certain perspective from which the frame is viewed. • e.g. Tom sold John the book for three dollars.
• "The Case for Case" 1968 • "Some problems for case grammar" 1971 • "The case for case reopened" 1977
• This theory analyzes the surfac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sentences by studying the combination of deep cases, which are required by a specific verb. • Verb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sentence • deep cases refer 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erb and various noun phrases in the deep structure of a sentence
Contributions
• influential in the areas of syntax and lexical semantics. He has illuminated the fundamental importance of semantics, and its role in motivating syntactic and morphological phenomena. •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 influential i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Inflence:
• The influence of case grammar on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has been significant. Some linguistic theories incorporate deep cases, such as the thematic structure i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 a wide-ranging on-line description of the English lexicon. • https://
Applications: • For the researcher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he project provides a unique training dataset for semantic role labeling, used in applications such as information extraction, machine translation, event recognition, sentiment analysis, etc
Most influential theories • case grammar (1960s)
• frame semantics (1970s-1980s) • construction grammar (in the late 1980s)
Case Grammar
• Case grammar is a type of generative grammar. It is a modification to Chomsky's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FrameNet
• began in 1997 based on frame semantics • a computional lexicography project housed at ICSI (th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Institute)
in Berkeley, Californ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