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集合9篇)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集合9篇)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集合9篇)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篇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1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认识千克1课时认识克1课时练习五1课时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教学时间:年月日教学过程:一、口算训练:160—70=504×=7×4—5=5×700=52+48=7×500=78—49=二、教学设计:(一)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二)教学新课: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通用10篇)《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认识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昨天,老师从超市里买回来一些东西,是什么呢?请你们猜一猜它们哪一袋更重一些?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重,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马上知道?师: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读一读!(出示几个包装上标示的重量)师:g是克的英文缩写,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

再读一读标示的质量。

(课件)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克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为质量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为质量单位。

(课件)师:老师还购买了一些水果,比一比,你能知道哪一样水果的重量重一些吗?师:大家的意见为什么这样不统一?师:其实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而且这两样水果的大小又差不多,光凭观察,能看得出谁轻谁重吗?能不能换一个别的办法试一试!师:我们不如同时拿在两只手上,看看能不能感觉得出。

谁想来掂一掂?二、认识秤师:怎么办呢?拿在手上掂一掂还是难以确定。

其实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课件导入):电脑里有几个录像片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认识这些称物体的工具吗?除了以上的三种秤,还认识别的秤吗?(课件)逐一认识,在哪里见过,介绍有何作用?怎么用?师:(课件)那么大家认识这种秤吗?它的名字叫天平,一对手臂长又长,两手托着两只盘,可以上下来摆动,头上长着一根针,它的作用特别大!左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左偏;右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右偏;不轻不重指中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克和千克的认识 1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

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设计(精选8篇)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设计(精选8篇)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设计认识克与千克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克与千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设计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口算训练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第一章:认识重量单位1.1 引入重量概念:向学生介绍重量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程度,是一种基本物理量。

1.2 介绍克和千克:解释克是重量单位,等于物体质量的千分之一,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质量单位。

1.3 重量单位换算:讲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第二章:称重工具的使用2.1 介绍天平:讲解天平的结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包括如何调节平衡、放置物品、读取重量。

2.2 练习使用天平:让学生亲自操作天平,称量不同物品的重量,并记录结果。

2.3 注意事项:强调在使用天平时要注意保持平衡、避免震动和干扰,确保称量准确。

第三章:常见物品的重量估计3.1 重量估计:让学生观察和触摸不同物品,如苹果、书籍、石头等,并尝试估计它们的重量。

3.2 称重验证:使用天平称量估计过的物品,比较实际重量和估计重量,分析误差原因。

3.3 增强估计能力:通过多次练习,提高学生对常见物品重量的估计能力,培养观察和推理能力。

第四章:重量计算与应用4.1 重量计算:讲解如何计算多个物品的总重量,例如两个苹果的重量加起来是多少。

4.2 实际应用:让学生解决一些与重量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买水果时计算总价,制作食物时按比例添加配料等。

4.3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重量计算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量计算的掌握。

第五章: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5.1 购物中的应用:向学生介绍在超市购物时如何查看商品的重量和价格,计算总价。

5.2 饮食中的应用:讲解如何在烹饪过程中按照食谱要求称量食材,保持营养均衡。

5.3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和举例说明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健身锻炼时监控体重变化等。

第六章:实践活动——制作重量标签6.1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会如何制作重量标签。

6.2 活动步骤:a.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物品,如书包、玩具等。

b. 使用天平称量选定物品的重量,记录在纸上。

《千克和克》教案范文(精选10篇)

《千克和克》教案范文(精选10篇)

•••••••••••••••••《千克和克》教案《千克和克》教案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千克和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千克和克》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黄豆、2分硬币、羽毛、学生尺、橡皮筋、纸币、铅笔屑等物品。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讲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小结并提问:同学们经常逛超市,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板书: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这些商品为什么不用千克为单位呢?小结引出新课:出示例题图,认识并板书:认识克,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

(板书:g)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

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提问:谁来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认识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2、称出10克重的黄豆。

称出10克黄豆并数数有多粒,指名交流,教师板书。

让学生感受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可见1克是很轻的。

请你拿几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这就是1克的重量。

小组交流,1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受。

3、感受1克的重量。

(1)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

问:谁来说说,2分硬币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小结:2分的'硬币大约就是1克,拿在手上感觉很轻。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五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五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五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性目标:经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教学重点: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法学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践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约2分左右)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

因此,我创设学生熟悉的去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进而引发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就需要用人们共同知道的质量单位,自然而然的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一)单元教学解读: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

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材以几个孩子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情感感染中学到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

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4、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

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有动物的体重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查阅资料的情景。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平,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

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

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

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二、认识秤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

3.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

2. 难点:灵活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克和千克的概念。

2. 采用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如水果、蔬菜等)。

3. 克和千克标识的物品(如称重仪器、重量标签等)。

4. 练习题及答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3. 讲解换算关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4. 练习换算: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换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克和千克的重要性和应用。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测量并记录家中的物品质量。

2.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练习结果: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其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家中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情况。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物称重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了解学校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家庭中运用克和千克。

3. 结合其他学科,如数学,让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算和数据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精选18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克二、探究新知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三、理解延伸课件出示: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学习理解和运用“克”和“千克”这两个重要的重量单位;2. 能够正确地使用“克”和“千克”进行重量单位换算。

教学材料:1. 图片或实物展示“克”和“千克”的用途和意义;2. 含有克和千克的实例问题。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讲解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的学习内容,即重量的概念和重量的单位“克”和“千克”。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物品的重量,例如:一个苹果的重量是多少克?一本课本大约有多少千克?通过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克”和“千克”是用来表示不同重量大小的单位。

Step 2:引入“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告诉学生,“克”和“千克”之间有一个特殊的换算关系:1千克等于1000克,即1千克=1000克。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含有换算关系的图片或写在板上,让学生反复朗读和理解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Step 3:解答问题和练习教师可以提问一些例子问题,以检测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程度,并引导学生运用换算关系整理思路并解答问题。

例如:一袋米重5千克,那么它有多少克?一个苹果重200克,那么它有多少千克?Step 4:拓展思维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克”和“千克”的基本使用方法,可以通过提问一些拓展思维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你在超市买了一袋重2千克的米,你觉得这袋米会比较重还是一只苹果重?请给出你的理由。

Step 5:小结和巩固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克”和“千克”的应用和换算关系。

可以请学生自己总结这两个单位的定义和换算关系,并举一些例子来巩固学生的理解。

Step 6: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单位换算以及解答实际问题。

例如:把3000克的物品换算成千克是几千克?一辆自行车大约有多少千克?Step 7:课堂反馈教师可以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上节课的知识检测,例如:请你举一个生活中使用“克”和“千克”的例子。

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评估他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克与千克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1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

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课题: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生:是“杜鹏程”和“牛一凡”。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学生活动)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王盟”,不选“马烨炫”呢?生:因为“王盟”很轻,“马烨炫”很重。

师:“王盟”多重?“马烨炫”呢?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二、探究新知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生3: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4千克。

生4:一袋茶叶400克。

生5:一袋面粉25千克……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6: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生7: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7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7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7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三、巩固应用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克g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

1千克=1000克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作业设计1.练习二十的第1—4题。

2.填一填。

(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

(2)一只羊重40(),一个气球重5(),一瓶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重100(),一个西瓜重5(),一本书重210(),一盒牛奶重250(),一只小狗重4(),一瓶墨水重100()。

(3)2千克()克800克()1千克5千克()4900克2500克()3千克6000克()6千克4千克()4200克9200克()9千克()8800克学案设计1.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知道1千克=1000克,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方法:合作法、操作法等教学步骤:课前谈活:(先分大组,取名)小朋友们逛过超市吗?你最喜欢吃什么?{设计意图: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小组竞赛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导入新课:1、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逛超市开始(点课件)出示信息师: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师:哦,原来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齐读一遍吧师:克通常还可以用字母 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 kg 表示(补充板书)2、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好,咱们就从1克有多重开始研究{设计意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逛超市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商品包装图上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把“克与千克”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巧搭数学与生活之桥。

}二、新授1、感知1克有多重师;请同学们快速地从学具袋里拿出2分钱的硬币,闭上眼掂一掂,感觉怎么样?(板书:轻)师:1个2分硬币约重1克,(板书:约重1克)小朋友们,快到学具袋里找一找有什么物品约重1克的?(学生找)师:你找到了什么?(说完整话)除了这些,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呢?(学生说)2、感知1千克有多重师:那1千克有多重呢?想知道吗?(提起学具)老师给每个活动小组准备了1千克的面条、1袋1千克重的苹果、两袋合起来是1千克的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1.1.1 细节说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熟悉的物品的重量,如书包、苹果等,引起学生对重量单位的兴趣。

1.1.2 细节说明:通过展示不同重量单位的图片,如克、千克、斤等,使学生对这些单位有直观的认识。

1.1.3 细节说明:通过让学生自己称量物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克和千克的概念:讲解克和千克作为重量单位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1.1 细节说明:通过示例和图片,解释克和千克的概念,如1千克等于1000克。

2.1.2 细节说明:讲解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物品的重量标注。

2.1.3 细节说明:通过互动问答,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3.1 称量物品:让学生亲自动手称量物品,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

3.1.1 细节说明:准备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等,让学生用电子秤进行称量。

3.1.2 细节说明:记录每个物品的重量,并让学生将重量用克和千克表示出来。

3.1.3 细节说明: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称量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电子秤进行称量。

4.1.1 细节说明: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意义,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1.2 细节说明: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电子秤进行称量,并准确记录重量。

4.1.3 细节说明:学生能够将称量的结果用克和千克表示出来。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难点: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和换算能力的培养。

5.1.1 细节说明:通过示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5.1.2 细节说明: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提高学生的换算能力。

5.1.3 细节说明: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难点。

(由于教案内容较多,这里仅提供了五个章节的编写。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1. 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2. 学会克和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成人和儿童常见物品的重量卡片3. 计量衡器教学过程:Step 1: 介绍课题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感受一下物体的重量。

(如:儿童玩具、水果等)然后出示一张标着重量的卡片,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重量如何表达呢?Step 2: 引入克和千克概念教师用课件或黑板上的图片展示不同物品的克和千克数字,并解释克和千克的概念。

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计量单位,千克是较大的质量单位,1千克等于1000克。

Step 3: 练习克和千克的换算教师将一些常见物品的重量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上面的数字,然后将其换算成克或千克。

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提示,如:“1千克等于多少克?”,“1000克等于多少千克?”等,引导学生进行换算。

Step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人和一个儿童常见物品,用计量衡器测量它们的重量,并记录在纸上。

然后让学生讨论和比较两个物品的重量,正确写出它们的重量数字,并写出相应的单位。

Step 5: 温故知新教师可以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让他们上黑板写出一些常见物品的重量,并用克和千克来表示。

其他学生可以弥补或纠正错误的答案。

Step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强调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并强调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

Step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并记录几个物体的重量,写在作业本上,并用克和千克进行表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测量,深入体验物体的重量,并进行比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准备:盘秤、课件、2分硬币、10克/袋的米、100克/袋的黄豆、500克/袋的食盐、玉米、黄豆等教学过程:一、走进生活,感受新知。

1、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看吧。

课件显示洗衣粉袋上写着“2千克超值家庭装”,白沙糖的袋子上写着“净含量:400克”,牙膏盒上写着“净含量:140克”,米袋上写着“净含量:10千克”。

2、你知道这些几克、几千克表示的是什么吗?3、细心观察的你还发现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上克和千克呢?请你介绍一下。

4、克和千克都是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秤。

物体到底有多重是怎样得来的呢?(用秤称出来的。

)那同学们认识哪些秤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后出示挂图,认识各种秤。

并说明各种秤称出来的物品是克做单位,还是千克做单位,那要看秤上的标注。

)(二)认识克与千克。

1、认识克。

(1)老师这里有一个2分的硬币,你们猜猜它有多重呀?它大约重1克。

(用天平验证)(2)我们每个同学那里都有一个2分的硬币,请你拿起来用两只手指肚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很轻、太轻了)再拿另一只手拿起一个1角(2003年旧版)的硬币也掂一掂与2分的硬币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差不多重,也约重1克。

)(3)在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师举出几个大约重1克的物品例子如:一张扑克牌、纽扣、卡子、两枚曲别针、一个乒乓球等等,它们都约重1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各环节预设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3分钟)
1、课件显示(男女孩做翘翘板动画),说一说在这个场景中你能找出几对意思相反地词?(男女、高低、轻重等.)
2、看来物体也是有轻重之分的,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斤、公斤、两、克、千克、吨等。)
3、(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国际通用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板书课题)
利用学科的整合性,创造性摄取现实的素材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构建“克”与“千克”的概念及关系(12分钟)
(一)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1、你在哪里见过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超市物品上)出示课件超市里你发现了什么?
(1)认识“秤”。
(2)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2、关于克和千克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感知质量单位“克”
1、动脑想一想: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像这样一枚2分硬币约重一克)
2、动手掂一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学生动手掂量硬币,感觉一克很轻)
3、合作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在你们商品中还有重1克的物品吗?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去发现、获取新知,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常见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kg)
1000克=1千克
练习十八第一题。你想帮谁?练习十八第二题。你想告诉谁?
第二关:我会填。
第三关:我会改。
课后作业:(课外实践题)我是一名调查员。
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畅谈收获,总结评价。(2分钟)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评一评,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
让学生通过畅谈自己的收获,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校:广元零八一小学授课教师:母建林时间:2014.10.27
教 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的内容
课题名称
克和千克的认识
学 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和“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并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闯关活动。联系生活、应用提高。(15分钟)
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我们跟数学精灵一起去数学乐园闯闯关吧,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我会认。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4、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强调:用手掂的方法)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知并建立5克、10克、20克、50克···的质量观念。
6、估一估:请组长在盒子里找到蒙上了质量标识的物品分别掂一掂,估一估它的质量,看谁估得准?
(三)感知质量单位“千克”
1、想一想:一袋面重500克,2袋面重多少克?板书:1000克。这里还有一袋面质量标示是1千克,板书:1千克。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弹簧秤、2分硬币、不同质量的物品等。
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2、识一识:1000克=1千克(盘秤验证)
3、读一读:注意其中的停顿。
4、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感觉一下它有多重?
5、一手放2分硬币,一手放一袋面(一千克),感觉有什么不同?并议一议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6、在组内找一个最重的书包,估一估它有多重?并称一称它的实际质量(进行健康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