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安全管理的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方法

合集下载

常州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

常州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

常州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1.31•【字号】•【施行日期】2024.05.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常州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2024年1月31日市人民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防止、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应对处置等气象灾害防御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是指热带气旋(含台风)、暴雨(雪)、雷电、寒潮、大风、干旱、大雾、霾、高温、低温、龙卷风、冰雹、霜冻和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气候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遵循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统筹规划、社会参与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工合作、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常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按照职责做好本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五条市以及溧阳市、金坛区气象主管机构(以下统称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警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防御等工作。

未设立气象主管机构的区人民政府应当指定有关部门,在市气象主管机构指导下,配合做好前款规定的相关工作。

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水行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公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以及海事等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7年修订)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7年修订)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7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7.10.07•【文号】•【施行日期】2017.10.07•【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0年1月20日经国务院第98次常务会议通过,2010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0号公布,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防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督检查。

第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标准

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标准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气象部门、气象灾害防御相关部门和单位,以及可能受到气象灾害影响的单位和个人。

二、组织体系2.1 领导机构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2.2 工作机构设立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负责日常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实施。

2.3 应急队伍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负责气象灾害应急处置。

三、监测预警3.1 监测系统建立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趋势。

3.2 预警信号根据气象灾害监测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包括红色、橙色、黄色、蓝色预警。

3.3 预警发布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

四、应急响应4.1 响应级别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4.2 响应流程(1)启动应急响应: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应急处置: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应急处置工作。

(3)信息报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送应急处置情况。

(4)应急结束:气象灾害得到有效控制,解除应急响应。

五、应急处置5.1 人员疏散根据气象灾害预警,组织受威胁区域人员及时疏散,确保生命安全。

5.2 水源保护加强对受气象灾害影响区域的水源保护,防止水源污染。

5.3 道路交通管理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确保应急救援车辆和人员通行畅通。

5.4 灾害调查评估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评估,为后续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六、后期恢复与重建6.1 恢复重建计划制定气象灾害后期恢复重建计划,明确恢复重建目标和任务。

生活知识_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生活知识_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镇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一、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切实履行气象防灾减灾职责,确保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科学、有力、有序和有效进行,最大限度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国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国家相关专项预案等编制。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中国气象局组织全国范围内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冰冻、大雾、霾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

因气象因素引发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的应急处置,参照本预案执行。

地震、矿难、疫病等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需要提供应急气象服务保障,可参照本预案组织。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气象灾害的防范与应急处置,中国气象局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局应急办)负责应急响应的综合协调,有关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依据职责分工组织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领导小组:1.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指示精神,部署应急响应气象服务工作;2.审核、签发向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提供的气象决策服务材料;3.检查、指导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单位的工作,决定是否派出现场工作组;4.指挥调度应急处置所需的人员、物资、资金及技术装备等资源;5.指挥处置气象灾害应急过程中其它重大突发事件;6.领导小组成员按要求参加天气会商和应急工作例会。

局应急办:1.组织应急会商和综合研判,向领导小组提出启动应急响应建议;2.根据领导小组命令,统一组织、协调各单位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负责协调应急物资、资金等资源调配;3.向国务院办公厅及有关部门报送应急响应期间的决策服务信息;4.收集和汇总各相关应急情况并向领导小组报告,编辑有关应急响应情况摘报,督促各单位的应急响应工作;5.组织起草气象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和应急响应工作总结;6.应急响应期间,组织、协调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7.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

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

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一、台风应对措施1. 加强台风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以便公众提前做好防灾准备。

2. 加固建筑物和设施:在台风来临前,对建筑物和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加固易受台风影响的部位,如窗户、屋顶等。

3. 安排人员疏散和避难:根据台风强度和路径,组织可能受灾地区的居民和游客及时疏散至安全地带或避难所,确保人员安全。

4. 提高公众防灾意识: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台风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使其了解台风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二、暴雨应对措施1. 加强暴雨监测和预警:建立暴雨监测网,实时监测暴雨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便公众采取防范措施。

2. 建设排水系统: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造,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除,减少城市内涝的风险。

3. 加强应急响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包括组织抢险救援、提供医疗救助等。

三、雷电、冰雹应对措施1. 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雷雨大风、冰雹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指引,适时加大预报时段密度。

2. 提醒公众采取防护措施:提醒公众在雷电、冰雹天气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采取适当防护措施,避免使用电器等易引雷的物品。

3. 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及时赶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置和分析评估工作,为其他部门提供技术指导。

四、大雾、霾应对措施1. 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大雾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指引,适时加大预报时段密度。

2. 了解大雾、霾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工作,了解大雾、霾对交通运输、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五、个人应对措施1. 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天气预报信息,关注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以便做好应对准备。

2. 采取预防措施:根据天气情况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在台风或暴雨天气时关好窗户、加固屋顶等。

3. 准备应急物资:在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前准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药品、应急灯等。

4. 选择安全避难所:在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选择安全的避难所躲避危险。

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制度

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制度

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防御管理工作。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二、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第六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第七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广泛地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八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与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互联互通。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和减轻气象灾害。

第十条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采取措施,确保本行业、本单位的安全生产。

三、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确定气象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御区,制定相应的防御措施。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第十四条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本行业、本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能力。

四、法律责任第十六条违反本制度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一)未按照规定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二)未按照规定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三)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的;(四)未按照规定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的;(五)未按照规定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的。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措施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措施

一、引言气象灾害是指由自然气象现象引起的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寒潮等。

为有效应对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 各级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三、预警与监测1.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发布。

2.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3. 及时收集、分析气象灾害信息,为应急指挥提供依据。

四、应急响应1. 根据气象灾害等级,启动相应应急响应。

2. 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响应:(1)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

(2)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加强道路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保障。

3. 一般情况下的应急响应:(1)做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2)组织力量开展灾后重建。

(3)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五、应急保障1. 保障应急物资储备,确保抢险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2.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加强应急资金保障,确保应急工作顺利开展。

六、信息发布与宣传1. 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2. 加强媒体宣传,普及气象灾害知识。

3. 发布灾情信息,让公众了解灾害情况。

七、总结与评估1. 应急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2. 对应急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3.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八、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预案由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与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以国家、省、市法律法规为准。

城市灾害的防控措施

城市灾害的防控措施

城市灾害的防控措施城市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灾害频繁发生,对城市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了威胁。

为了保障城市的稳定发展,人们积极探索各种城市灾害的防控措施,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从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个方面,介绍城市灾害的防控措施。

一、自然灾害的防控措施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暴风雪等,往往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

为了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城市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 建立健全的灾害监测系统:城市应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包括地震监测、气象监测、水文监测等,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2. 加强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防控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可能性,避免建设在潜在灾害点上,合理规划城市结构和道路布局,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

3. 加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城市中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要经受住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

加强建筑物的结构强度,改善抗震能力,采用适当的措施加固重要设施,如桥梁、电力供应等,以确保其在灾害中能够正常运转。

4.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城市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机制,组织人员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突发灾害。

二、人为灾害的防控措施人为灾害,如火灾、爆炸、恶意袭击等,往往具有一定的预谋性和恶意性,对城市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防范和减少人为灾害的发生,城市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城市应加强对公共场所、交通运输、商业设施等领域的安全管理,加强安全巡逻和监控,提高人员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水平。

2.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市应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完善公安、司法、社区等多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 强化网络安全防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应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系统,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提高网络防护能力,防范网络攻击和破坏。

上海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上海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上海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一、引言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也是一个沿海城市,面临着各种气象灾害的威胁。

为了保障公民和财产的安全,提前做好应急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档将提出上海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旨在加强预防、减轻损失、提高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背景和目的2.1 背景上海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较大。

夏季常常遭受台风、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的袭击,而冬季则面临寒潮、冰雪等天气灾害。

这些气象灾害给市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2.2 目的建立上海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目的有以下几点:1.早期预警:提前掌握气象灾害的信息,及早发出预警,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应对能力:提高相关部门和市民的应对能力,加强应急救援,迅速进行紧急救援。

3.损失评估和恢复:灾后对损失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恢复计划,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三、应急预案的内容3.1 气象灾害的分类上海市常见的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冰雪•雷雨大风###3.2 预警和监测为了及时掌握气象灾害的情况,确保能够提前预警,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1.气象监测:建立气象监测站网络,实时监测天气变化,包括温度、降雨量、风力等,确保数据的精准可靠。

2.预警系统:建立气象灾害的预警系统,并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确保信息的传递和响应的及时性。

3.群众宣传: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向市民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市民注意自身安全,做好防护措施。

###3.3 应对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台风:加强对海上和沿海工程、设施的巡查和维护,及早采取疏散和关闭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

2.暴雨: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查和维护,确保排水通畅。

做好低洼地区的疏散准备,及时转移居民。

3.高温:加强对高温天气的应对,提醒市民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关注弱势群体的健康安全。

4.寒潮:加强对供暖系统的检查和维护,确保供暖设施的安全运行。

如何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防护和预测预警

如何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防护和预测预警

如何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防护和预测预警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让人们对城市灾害的频繁发生非常关注,而城市气象灾害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气象灾害也越来越频繁,对城市的安全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和影响。

如何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防护和预测预警,是城市管理者需要抓紧解决的一项紧迫工作。

一、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城市气象灾害的发生多数与自然气候、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相关,而在这些因素中的核心在于数据收集和监测。

因此,对城市气象灾害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警报,关键在于提高城市监测的能力。

当前,城市监测设备仍有一定程度的缺陷和不足,需要继续完善。

政府部门可以继续加大对城市检测网络的投入,增加监测站点数量、种类和覆盖面积,提高预警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二、完善城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管理机制对于城市气象灾害的应对,需要依赖于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已经得到了充分重视,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管理机制,增加可以联动调配的应急设备、人力、物资等资源,提高灾害应对和处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在城市气象灾害预防和应对中,公众始终是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公众中,尚存在许多对于城市气象灾害认知不足、应对缺乏、防范能力不够等问题。

因此,加强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城市气象灾害防护和预警体系的重要内容。

政府可以采取利用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加强公众防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应对能力。

四、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对于城市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关键在信息的共享和共同应对。

建立城市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有效地集成和交流多方面的信息资源,更好地开展城市灾害应对工作,从而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城市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不同领域的信息共享与交流。

气象灾害防护措施

气象灾害防护措施

气象灾害防护措施引言气象灾害是指由天气变化带来的危害性事件,包括台风、暴雨、干旱、雪灾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气象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以降低灾害风险、加强防护,并提高应急能力。

一、加强灾害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是防范和减轻灾害风险的重要步骤。

政府应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研判,提前发布灾害预警,确保公众能够及时获得预警信息。

同时,公众也要积极关注气象信息和政府发布的预警通知,根据预警等级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对于抵御气象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针对易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如抗台风建筑、排水系统和道路等。

此外,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确保其正常运行,定期检查和修复破损部分。

三、加强防汛工作暴雨往往会引发洪水,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加强防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政府应积极投入防汛设施建设,如修建堤坝、挖掘排水沟、疏浚河道等。

在洪水来临时,政府还应组织抢险救援队伍,确保人们的安全。

同时,公众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遵循相关防汛措施,避免冒险行为。

四、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干旱季节容易引发森林火灾,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政府应加强森林防火设施的建设,培训专业队伍,提高火灾应对能力。

同时,公众也要增强防火意识,不随意燃放烟花爆竹、露天烧烤等,严禁非法放火行为,确保林区的安全。

五、加强自然灾害知识普及普及自然灾害知识对于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应急能力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天气变化和灾害防护知识,培养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此外,学校也应将相关知识纳入课程教学,以加强青少年的防灾意识。

六、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气象灾害来临时,政府的应急救援能力决定了防灾工作的成效。

政府应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和培训,提高救援能力。

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V1

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V1

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V1
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上海市气象灾害频发。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
生命财产安全,上海市政府实行全面的气象灾害防御办法。

下面就为
您介绍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的相关内容。

一、预警机制
上海市气象部门实行24小时全天候预警机制,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

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及各大媒体平台发布预警信息。


民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应高度重视,做好防范工作。

二、应急响应
当气象灾害发生时,上海市政府会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系统,按照规定
的应急响应级别进行相应的工作。

各级应急救援部门要及时响应,采
取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群众安全。

三、防御工程
上海市政府对气象灾害防御也注重防御工程的建设。

例如,加强市内河、海堤围堤加固,保证抗洪能力;配备应急力量,设立救援队,保
障市民安全。

四、公众教育
上海市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也注重公众教育。

例如,开展应急演
练活动,增强市民自救和互救意识;开展灾害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应对灾害的能力。

五、参与机制
上海市政府实行防灾减灾的全民参与机制。

市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例如发现灾害隐患及时上报、积极参与社区应急力量等。

综上所述,上海市政府通过预警机制、应急响应、防御工程、公众教育、参与机制等多种手段实行全面的气象灾害防御办法。

市民应高度重视气象灾害,落实防范措施,预防灾害并减少损失。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与公共气象服务探讨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与公共气象服务探讨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与公共气象服务探讨气象灾害是特指由气象条件或气象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暴雨、暴雪、大风等,其破坏力巨大,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防范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尤为重要。

公共气象服务也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为人们提供气象信息预警,让民众能更好地应对突发气象事件,减少灾害损失。

本文将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和公共气象服务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是指针对各类气象灾害,采取先进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全面防范和减轻其可能造成的危害。

气象监测工作是最基本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之一。

通过先进的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气象变化,提前发现气象灾害的踪迹,为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提供基础数据。

气象预警和预报工作也是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完善的气象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及相关部门采取防范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加强气象应急救援和保障工作同样重要。

一旦发生气象灾害,需要迅速启动应急救援体系,组织各类救援力量投入到灾害抢险救援工作中,同时要保障人员物资的供应,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对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也不容忽视。

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提升公众对气象灾害防范知识的了解和应对能力。

而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公共气象服务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向社会公众提供气象信息服务,通过各类渠道将气象信息传递给公众,让民众及时了解气象情况,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公共气象服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传递气象信息。

无论是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App等多种渠道,还是通过气象预警信号、信息发布、专家解读等形式,都可以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气象变化,做好防范工作。

公共气象服务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气象风险意识。

通过不断加强对气象灾害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气象灾害的风险意识,培养公众的应对能力,使其能更好地应对各类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规章制度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规章制度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规章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灾害预警1.气象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监测数据,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相关单位和群众进行通报和告知。

2.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根据预警信息,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三、灾害监测1.气象部门应当加强气象监测能力建设,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配备必要的监测设施,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及时了解灾情并做好应对准备。

3.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灾害监测数据的共享和沟通,提高监测数据的利用效率。

四、灾害防范1.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重视气象灾害的防范工作,加强对危险地区的监控和排查。

2.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危险地区的防洪、防风、防霜、防冻等工作。

3.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完善气象灾害监测设施,提高防范灾害的能力。

五、灾害救援1.气象部门应当及时发布灾害救援信息,指导灾区人民群众做好自救工作。

2.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灾害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效率和水平。

3.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受灾群众的救援和救助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安全。

六、灾后重建1.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灾后重建工作,做好灾后评估和灾后补救工作。

2.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做好灾后慰问和安抚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3.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灾后防范措施,防止再次发生灾害。

七、监督检查1.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工作的落实和效果。

2.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定期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

3.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八、处罚责任1.对违反本规章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给予处罚和追究责任。

2.对未按规定履行气象灾害防御职责、导致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从严处理。

气象灾害应对措施

气象灾害应对措施

气象灾害应对措施气象灾害是指由自然气象因素引发的灾害事件,如台风、洪涝、旱灾等。

这些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台风、洪涝和旱灾三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分别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台风的应对措施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台风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台风的生成发展情况,提前预警台风路径和强度,使人们能够提前做好防范和准备工作。

2. 安排人员疏散:当台风逼近时,应及早启动疏散预案,将人员有序撤离到安全地带。

对于低洼、易涝区域的居民,尤其要加强安排和引导,确保他们的安全。

3. 加固建筑物:加强对房屋、公共设施等的抗台风能力,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风能力,降低台风对房屋的破坏程度。

二、洪涝的应对措施1. 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洪涝监测网络,及时监测降雨情况,进行预警,使人们能够提前做好防范和自救措施。

2. 做好排水管理: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投资力度,保持城市排水系统的畅通,加强对河道的清淤工作,提高排水能力,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3. 加强宣教救援:加强对公众的防洪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洪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健全洪灾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救援力量的组织与调度。

三、旱灾的应对措施1. 合理用水:倡导公众节约用水,制定严密的用水计划,合理安排用水时间和用水量,降低用水压力,保障基本生活用水的需求。

2. 引导规范耕种: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推广干旱抗逆作物品种,合理选择灌溉方式,降低灌溉水量。

3. 推进保障措施: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大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建立抗旱救灾基金,支持农业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通过以上应对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减少气象灾害对人民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然而,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测且突发的,因此,政府和公众更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意识,以便在灾害来临时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和自救措施。

气象灾害应急处理

气象灾害应急处理

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气象灾害是指由自然气象现象引发的灾害事件,如台风、暴雨、地震等。

面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措施的科学应用和有效执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气象灾害应急处理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措施,并提供一些应对气象灾害的实用建议。

一、应急处理的一般原则1. 及时准确的预警:在气象灾害发生前,要通过各种气象观测手段,提早预警,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应准确、直观,为公众带来明确的指导。

2. 协同合作:各级政府、气象部门、抢险救援机构以及社会组织之间应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形成高效协同的工作体系。

只有通过协同合作,才能做到信息共享、资源调配、救援协同,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整体效能。

3. 快速反应: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必须迅速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展开抢险救援行动。

及时的反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 综合施策:应急处理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施策。

包括避免灾害风险的源头,减轻灾害损失的应对措施,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措施。

综合施策能够有效应对气象灾害,并提高整体的抗灾能力。

二、应急处理的具体措施1. 预防措施预防是最好的措施。

在气象灾害常发地区,可以采取加固建筑物、修整河道、设置防护设施等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概率。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2. 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各种气象灾害的预警标准、处置程序、资源调配方案等。

同时,要加强预案的培训和演练,确保相关部门和人员熟悉应急预案,并能够迅速应对各类灾害。

3. 信息发布在气象灾害发生时,要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信息,包括灾害的种类、预测路径、防护建议等。

信息发布要准确、清晰,并采用多种传播途径,如电视、广播、短信等,以确保信息覆盖面广。

4. 抢险救援抢险救援是应对气象灾害的重要环节。

各级政府要及时调动资源,展开抢险救援行动。

救援人员要熟悉救援技巧和装备使用,确保救援行动的高效执行。

上海暴雨台风防控措施方案

上海暴雨台风防控措施方案

上海暴雨台风防控措施方案引言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和交通枢纽,也是人口密集的城市之一。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地质条件的影响,上海经常受到台风和暴雨的威胁。

为了保护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防控措施方案。

1. 暴雨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上海市应加强暴雨预警系统的建设,包括气象监测设备的更新和升级、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等。

通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实现天气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并向市民提供相关应对措施和建议。

2. 清理排水系统上海市政府应定期检查和清理雨水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

这包括清理下水道、放水沟、河道和湖泊等。

市政府还应确保泵站和水泵设备的良好运行,及时排除故障。

3. 建设防洪堤坝上海市政府应加强对河道和河岸的管理,确保河道畅通,加固和修复河岸防洪设施,建设更多的防洪堤坝。

这些堤坝能够防止河水波及周边地区,减轻洪水带来的损失。

4. 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上海市政府应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湿地面积,以吸收雨水和缓解城市排水压力。

这些地区应设计成滞洪区,以减少城市内涝的可能性。

此外,这些空间也可以增加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并提供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5. 加强市民教育和自我救援能力上海市政府应加强市民教育,在学校、社区和媒体等渠道宣传如何应对暴雨和台风。

市民应学会应急逃生知识,了解最近的避难所和救援点,以及如何使用紧急救援工具。

市政府还应加强社区的自我救援能力,培训社区志愿者和设立应急救援队伍。

6. 增加应急物资储备上海市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包括食品、水、药品、救援工具等。

这些物资应储存在安全的地方,并且定期检查和补充。

市政府还应与社会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物资。

7.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上海市政府应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其他地区的防控经验和技术,互通信息和资源。

通过国际合作,提高上海市的防灾和救援能力,并分享自身的经验和教训。

结论上海是中国的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临着暴雨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

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

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2022年12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73号公布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龙卷风、低温、高温、雷电、冰雹、霜冻、大雾和霾等所造成的灾害。

第三条(基本原则)本市气象灾害防御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职责)市、区人民政府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健全气象灾害防御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协调解决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彳百道办事处应当按照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要求,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第五条(部门职责)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相关技术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未设立气象主管机构的区人民政府应当指定有关部门或者安排有关人员配合市气象主管机构做好前款规定的相关工作。

市、区应急管理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协调气象灾害救助,统筹气象灾害应急救援。

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加强信息共享和部门联动,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工作考核和经费保障)市、区人民政府将气象灾害预警能力、防雷减灾管理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灾害防治考核,并将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应急处置、科普宣传等所需经费按规定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社会责任)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避灾避险能力,在气象灾害发生后积极开展自救互救。

苏州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

苏州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

苏州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苏州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苏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32号《苏州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已于202*年12月2日经市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2*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周乃翔202*年12月31日苏州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预防、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等防御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龙卷风、连阴雨等所造成的灾害。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遵循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和组织体系,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市、县级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及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工作;指导相关方面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减灾等工作。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未设气象主管机构的姑苏区人民政府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应当明确相关部门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五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信息传递,落实防御措施,及时报告灾害发生情况,协助做好灾情调查,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确定人员,协助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气象灾害环境保护处置方案

气象灾害环境保护处置方案

气象灾害环境保护处置方案气象灾害是指自然气象因素所引起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环境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灾害事件,如台风、龙卷风、暴雨、干旱、大风、霜冻等。

气象灾害环境保护处置方案是指在发生气象灾害时,为了减少环境损害并保障居民的健康安全,制定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和应急预案。

一、气象灾害环境保护处置方案的目的气象灾害环境保护处置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灾害给环境造成的损害,并尽可能保障居民的健康安全。

具体来说,方案的目标包括:1. 降低污染物排放在气象灾害发生期间,企业、交通运输等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会受到影响。

为避免环境污染,相关单位应该采取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措施。

2. 防止污染物外溢在气象灾害期间,地质灾害频发,导致污染物很容易造成外溢。

通过采取防范措施,可以避免污染物的外溢,保护环境。

3. 积极开展环境治理气象灾害发生后,应当及时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包括降低污染物排放、清理污染物等。

这样能够避免灾害对环境的长期影响。

二、应急救援与处置在气象灾害发生时,需要进行应急救援与处置,其措施包括:1. 防范措施在气象灾害发生前,应当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害。

这些措施包括对危险区域进行及时的淘汰和迁移、对土地进行分级管理、加强社会组织体系等。

2. 警示机制气象灾害警示机制是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警示信息主要包括:(1)灾害的发生时机、区域、范围和力度;(2)应急措施和民众自救方法;(3)遗留问题的处理措施。

3. 伤亡事故的处理气象灾害事件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警示民众,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三、气象灾害环境保护处置方案的实施实施气象灾害环境保护处置方案时,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积极参与、配合。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 各级政府要加强协调,制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要做到三个具体,即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置、具体问题下如何应对、具体行动下如何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气象灾害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以前看似普遍的天气现象也开始影响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了。

现在,天气事件或多或少都会对城市生活产生影响。

如何减少这些影响、提高城市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已不是气象部门的学术问题或者单纯的科技问题了。

面对不断发生的气象灾害和高影响天气事件,各级政府应该如何准备应对,已经成为公共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城市气象灾害有其特殊的孕灾环境,同样的天气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不同, 造成的影响会差别很大。

发生在城市的天气事件结合城市本身的各种因素,可能会变成灾害或者严重影响城市正常秩序。

本文立足进十年来发生在城市的气象灾害和高影响性天气事件,分析发生在城市的气象灾害特点和城市环境的特殊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的对策。

这其中既有政府应对城市气象灾害的体制、机制等的管理角度,也有如何提高城市本身的抗灾能力、减少影响的专业角度。

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方面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总结国外在应对城市气象灾害的经验和长处,归纳各国的共同点,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各种对策。

面对城市气象灾害的影响,不能只依靠政府,还要尽可能的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包括如何引导社会公众共同面对城市气象灾害;如何教育公众、提高公众应对灾害的能力;如何动员非政府组织参与防灾;还有如何通过改善社区的防灾能力,这些都是从社会角度提升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城市气象灾害;灾害防御;公共安全管理目录一、绪论(一)研究的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的消耗随之增加,社会经济活动加速给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变化。

观测资料显示,20世纪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气温升高导致了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国际上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不仅发生频繁,而且种类多样,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

专家研究发现,同等级的灾害,在发达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比在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却远远少于欠发达地区。

近十年的几次严重气象灾害更是暴露了我国在气象灾害应对方面的严重不足。

来看几个案例:2001年12月7日,北京出现一次突发的小雪天气过程,全市平均降雪量1?2毫米。

降雪、路面和气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落雪迅速结冰,适逢周五下午下班高峰时段,造成数十万辆机动车几乎无法行驶,北京城区的交通近乎于瘫痪。

而这种小雪根本没有达到气象灾害的标准。

刮风、下雨、下雪本是一些很自然的现象,但是就是这些自然现象越来越多的干扰了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2001年的一场小雪,降雪量只有2mm,这在农民眼中的确是连"瑞雪”都算不上,更不用说达到雪灾的程度,可是却让京城的交通近于擁痪,变成了一场“城市雪灾”。

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在气象灾害面前的脆弱和我国城市气象灾害应对能力的不足。

这些只是气象灾害的一部分,其他如高温、大风、雾、沙尘暴等天气更是经常出现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

在我国,如何科学的防御和应对气象灾害,减少人员和经济财产损失,已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

随着媒体的发展,何地出现灾害会立即出现在各类媒体上,政府在灾害中的应对措施和灾害造成的损失大小也成为人民群众对政府形象评价的一个方面,那么防御气象灾害就不单单是气象部门的事情了,而是各级政府乃至中央的事情了。

(二)研究的意义据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1世纪全球变暖将会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的气象灾害会更加频繁,这会严重地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提高城市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对城市管理者提出的新的挑战。

联合国21世纪际防灾减灾的共同目标是:“提高人类社会自然、技术和环境灾害的抗御能力,从而减轻施加于当今脆弱的社会和经济之上的综合风险;通过将风险防御战略全面纳入可持续发展活动,促进从抵御灾害向风险管理转变”。

?本文从公共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考察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主要从政策,法律、机构设置和技术支持等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对加强我国城市气象灾害预防的机构建设和能力提高有一定意义:首先,目前是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时期,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加大、破坏力也日益增强,一次重大的气象灾害就可以使几年的建设成果付诸东流,因此城市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到预防和应对灾害的要求。

其次,城市防灾系统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预防和应对1象灾害是城市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后,在面对灾害时,应急管理能否有效地进行是城市管理水平的真实反映,平时的准备工作做得充足,灾害来临时就有-定的时间和空间缓冲,在决策中就有条件进行充分有效的部署,为减灾抗灾赢得更多的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小气象灾害对城市运行的影响与破坏。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气象灾害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阶段,很多较为普通的天气现象在城市这个特殊的环境下,也变成了能影响正常生活秩序的气象事件,气象灾害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气象灾害这个问题原本只是在气象部门内部作为一个学术问题,主要考虑其发生、演变、发展和消亡的特点和规律,总结经验和方法,以期尽早的提供气象预报。

但是随着气象灾害对社会的生产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市政学、城市规划等学科也开始从各自的角度逐渐加以关注。

西方学术界对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成果较丰富。

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关研究比较薄弱,还存在研究视角、研究范围单一狭窄,研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不足。

现代城市的产生,西方要早于我国,所以西方国家对于城市管理的研究也较成熟,不论是城市的规划建设和还是管理理念,都较为成熟。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共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气象灾害就是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一个因素。

我国有关公共危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而具体关于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的研究是在近几年的儿次重大气象灾害以后,特别是在2008年的南方雪灾之后。

上到中央政府,下到县、乡一级的政府,对气象灾害的防御都非常的重视。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目前针对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的著作数量较少,主要是从危机管理和公共气象服务的角度来阐述的,重点是如何应对而不是如何防御。

而从公共安全管理视角下,把城市当成一个有机体来进行的研究就更少了。

虽然单个学科针对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这个问题都有许多很好的对策,但是缺少一个宏观层面上的把握,没有将城市气象灾害的特点从一般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剥离出来。

二、气象灾害防御与公共安全管理(一)气象灾害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城市是自然灾害的巨大承载体,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其致灾易损性就越大,城市就显得越脆弱。

在所有气象灾害中,对城市有影响的灾害在所有的气象灾害中占了大多数。

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各种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城市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是对近年来气象灾害影响特点的一个概括,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快,城市防御气象灾害的脆弱性暴露出来。

城市受灾以后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人员伤亡,设施损坏和生产生活秩序紊乱等方面。

城市在一定的空间内集中了大量人口和财富,就决定了遭受大的灾害时损失巨大的特点。

城市的基础设施在城市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设施很多都相互关联,某部分受损,很有可能影响其他部分功能的发挥或者瘫痪整体。

基础设施的修复又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城市中各类管网立体交织,纵横交错,深埋地下,不但检测费力,修复难度更大。

气象灾害在影响城市的同时,也被城市这个特殊环境给“放大”,这就是为什么城市在气象灾害面前被称为“高风险的城市”。

气象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日趋严重,已经不能向以前--样对其放任不管或者被动应对了,要采取主动的防御措施。

气象灾害有其n身的特点与规律,通过分析,可以采取各种防御措施来减少其对城市的影响。

(二)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安全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社会背景和科学发展状况的前提下,人类正常的进行生产生活所需的外部环境的状态——在安全的状态下,虽然存在风险,但是风险在人类可控的范围内,可能的损害在人类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

根据发生机理和过程,公共安全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大方面。

气象灾害就是自然灾害的主要表现之一。

公共安全管理是是一种管理活动,是国家安全管理组织或部门在有关法规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秩序和设施安全的管理活动,通过这种管理活动,使管理的对象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对破坏这种状态的事件进行应对、对事件后果的消除以及安全状态的恢复。

公共安全管理有以下几个含义:公共安全管理是要为公众提供服务;管理者的主体是政府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不是私人机构;强调公共部门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公共管理活动是有公众参与的;管理者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

(三)引入公共安全管理的视角研究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灾害防御指的是防止灾害于未然,灾害发生后防止灾害扩大以及进行灾后的恢复,既要防范,也要抵御。

我国一直以来在灾害管理上采用的是应急管理的模式。

所谓应急管理,就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者,为了降低或避免突发事件的危害,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在进行监测、预警、干预或控制以及消除的过程中再去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和。

?应急管理是一种以应对紧急情况为目的的被动式的管理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在灾害应对上,应急管理这种理念已经不能更好的胜任,所以有必要引入公共安全管理的理念来进行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

公共安全管理是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多中心管理模式。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责任是有限的,可以把一些权力和事务交给各类非政府组织和社区以及公众,让他们积极发挥作用。

使公众减少对政府的依赖,积极参与到公共安全管理中,提高民众、社区、城市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救能力。

同时,政府也要整合出一个高效的组织机构,在平时能够对潜在的危机作好充分准备,危急时刻能协调各方力量化解危机。

在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上,面对纷繁复杂的承灾环境和灾害的高影响性,采取应急管理虽然可以消除灾害、快速应对,但是灾害造成的损失已经成为了事实,损失无法避免。

而且这种管理方式不适于应对高影响性的气象灾害,因为高影响性的天气事件发生频率较高,每次都要启动应急管理势必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加,这对资源是一种浪费。

这些弊端表明应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公共安全管理的模式无疑是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采取全方位的防灾措施,降低城市对高影响性天气事件的敏感度;建立良好的灾害管理机制,和应对模式,更加有效的处置灾害。

这就是为什么要从公共安全管理的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